鐵之狂傲

標題: 鮮為人知的太監變法 [列印本頁]

作者: 姬冰雁    時間: 04-12-27 22:08
標題: 鮮為人知的太監變法
宦官制是皇權的產物。在某些情況下,專制君主出於強化君權和裁抑臣權的目的,因而有意培植借重宦官的力量,如東漢曾利用宦官力量來對付專權的外戚官僚集團,唐代曾借重宦官以制抑防範那些威脅中央集權的藩鎮割據勢力,明代則主要出於對外臣的猜疑防範心理。這就有了宦官專權的政治基礎。

提及宦官專權,歷史記載必定稱之為“亂政”,人們更將其與為非作歹、禍國殃民聯系起來,其實這是一種儒家正統觀點的思維,並非一種必然。通常而言,宦官的權勢完全來自君王的寵幸,放得出也收得回,且歷代宦官多來自民間底層,因生活所迫,走投無路而自願進宮的,通常學識淺薄、無甚大志,幹不出太禍國殃民的事來。而明代宦官專權之所以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源於宦官外臣之間激烈的權力鬥爭,另一方面則在於道德崩潰,士風萎靡,世風日下,奴性抬頭。如《明史》所言:“明代閹宦之禍酷矣,然非諸黨人附麗之,羽翼之,張其勢而助之攻,虐燄不若是其烈也。”崇禎也這樣歎息過:“忠賢不過一人耳,外廷諸臣附之,遂至於此,其罪何可勝誅!”

明代權力臻極的太監,除天啟時的魏忠賢之外,另一個就算正德時劉瑾了。劉瑾,陝西興平人。“本談氏子,依中官劉姓者以進,冒其姓。孝宗時,坐法當死,得免。已,得侍武宗東宮。”(《明史 列傳192》)武宗即位之後,原來在東宮伺候的太監都“以舊恩得幸”,時稱“八虎”,劉瑾即為“八虎”之首。劉瑾原是市井混混出身,在宮裏“日進鷹犬、歌舞、角牴之戲,導帝微行。帝大歡樂之,漸信用瑾,進內官監,總督團營。”

得志後的劉瑾最後做到了司禮監的秉筆太監,這本來是秘書腳色,權力可大可小,視皇帝勤政或倦政與否。偏偏武宗耽於玩樂,怠於政事。劉謹剛開始也不敢擅專,但每有請示,“武宗輒叱曰‘吾安用爾為?而一煩朕!’自是不覆奏,事無大小,任意裁斷,悉傳旨行之,上多不之知也。”(《明史紀事本末,卷四三》)武宗則樂的清閒,搬出皇宮,在西華門建造所謂“豹房”,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劉謹得以代替皇帝朱筆票旨而取得大權。當時內外章奏,主管官員“先具紅揭投謹,號紅本,然後上通政司,號白本”。白本是送給武宗看的,這只是履行一個程式、決定權全由劉。因此,內閣撰敕,或“逆探理意為之”,或“至理處請明,然後下筆”,(《明史 列傳192》)最後,劉索性拿回去“自於私宅擬行”,儼然如民間所諷的“立”皇帝。

劉謹並非無能之輩,也未曾將國事當作兒戲。史載,劉謹將奏章帶回私第後,都與他的妹婿禮部司務孫聰及華亭人張文冕商量參決,再由大學士焦芳潤色,內閣李東陽審核之後頒發。還是頗為慎重的。用事期間,他針對時弊,對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動,推行過一些新法。即所謂“劉謹變法”。據《明史》,“給事中屈銓、祭酒王雲鳳請編瑾行事,著為律令。”另據《明通鑒 武宗》“‘辛醜,兵科給事中屈拴,請頒行劉謹所定《見行事例》,按六部為序,編集成書,頒布中外,以昭法守。詔‘下廷臣議行。’”不過,對於專權太監,正史從不可能有絲毫正面評價,所以其《見行事例》所擬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如何,史料基本不載。不過據《明史 列傳192》,“廷臣奏瑾所變法,吏部二十四事,戶部三十餘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詔悉厘正如舊制。”如此看來,其措施大概涉及四部,包括人事、民事、軍事方面共85項措施。

PS:因有大大問 宦官為何物 所以貼了上來  雖然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啦...ORZ
作者: 武騰風    時間: 04-12-27 23:51
標題: 回覆: 鮮為人知的太監變法
= =a 這跟武則天是一樣的吧~
雖然武則天在政治上~跟制度上有嶄新的設定~
運用新進的進士來與古老的地方士族對抗~都很不錯的政治手段~
加上又許多用人得當~很多人在當時才能發揮長才~
= =+...一個皇帝都可以後宮佳麗三千~為什麼她也身為女皇帝~養幾個小白臉(= =+ 用詞不當的話~請見諒)又有什麼關係~歷史評價卻都在說她殘害哪些人等等這些事情~
所以= =+ 歷史學家如果改成女性來寫~"~ 我想大概就完全改變了~
以上存純屬個人言論~= =+ 有點離題~抱歉~"~
作者: 姬冰雁    時間: 04-12-28 06:14
標題: 回覆: 鮮為人知的太監變法
[QUOTE=武騰風]= =a 這跟武則天是一樣的吧~
雖然武則天在政治上~跟制度上有嶄新的設定~
運用新進的進士來與古老的地方士族對抗~都很不錯的政治手段~
巨閂陘k皇帝~養幾個小白臉(= =+ 用詞不當的話~請見諒)又有什麼關係~歷史評價卻都在說她殘害哪些人等等這些事情~
所以= =+ 歷史學家如果改成女性來寫~"~ 我想大概就完全改變了~
以上存純屬個人言論~= =+ 有點離題~抱歉~"~[/QUOTE]的確 武則天在政治跟制度有嶄新的突破 不過他也的確任用酷吏 排除異己
他也像秦始皇 因為秦朝滅了六國 當時六國殘存的歷史學家 可能也會挾怨報復
使得始皇惡名昭彰 因為秦朝實在滅亡的太快 根本來不及寫歷史 這些歷史學家就有可能加以竄改
醜化後人對始皇的印象 不過統一文字 車軌 度量衡 這是實際的貢獻 修長城 焚書坑儒也具有相當的爭議
有人也認為 坑儒根本不是坑儒生  而是方士 可能因當初始皇迷信想吃仙丹 而那些方士說得天花亂墜
卻生不出來半顆  始皇一氣之下 才把方士們丟下去....徐福是個幸運的傢伙..他成功逃離了...
武則天也有可能被當初的人認為他篡位而醜化他 更不用說當時社會的重男輕女觀念了
歷史學家也是人 男人或女人來寫 一定也會多少參雜自己的感情下去

女人來寫的話 可能武則天的形象就像唐太宗那樣崇高了 不是嗎?

好像離題更多orz..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