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小小馬鐙不朽功勳
[列印本頁]
作者:
雲荻
時間:
05-1-13 23:36
標題:
小小馬鐙不朽功勳
沒有馬鐙,騎兵在歷史上就發揮不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阿 曇
馬鐙是古代中國人的又一項發明,別瞧不起這個小小的玩意兒,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林恩.懷特曾說:「只有極少的發明像馬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
沒有馬鐙容易落馬
馬鐙發明之前,騎馬是一件既辛苦又危險的事情。由於沒有蹬踏之處,騎手要有墊腳物的協助才能上馬。上馬後,騎手要用雙腿死死夾住馬背,用雙手緊緊抓住]繩或者馬鬃,但即使這樣,也不能保證在馬飛奔或騰躍時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所以雖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騎兵,但是由於上述原因,騎兵的雙手沒有解放,不可能有很強的作戰能力,騎兵的數量非常少。當時各諸侯國軍隊都動輒號稱幾十萬,其實主要是步兵和兵車,騎兵在其中至多只佔百分之一的數量。
最早出現於東吳
最新考古發現證實,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馬鐙出現於東吳時期。這種馬鐙只有一隻,掛在騎手上馬的一側,掛馬鐙的皮帶很短,只供乘者上下馬時蹬踏,在騎乘過程中,騎手並不把腳伸進馬鐙裡。這種原始馬鐙雖提供了上下馬的方便,但還是沒有根除騎乘時的安全隱患。於是,在這種原始馬鐙的基礎上,又出現了雙馬鐙。雙馬鐙不僅可用於上下馬,而且騎乘中騎手雙腳可以蹬踏其中,有了借力之處就能更好地穩定身體,從而解放了雙手和上半身。自從有了雙馬鐙以後,許多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人也能自如地駕馭馬匹,甚至婦女也能穩騎馬上了。
強化騎兵戰鬥力
雙馬鐙的出現在軍事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雙馬鐙使騎兵上下馬迅速,騎在馬上不易墮地,控制戰馬也更自如,使複雜的戰術動作和列陣的訓練變得更容易,也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成為可能,並且有利於士兵的長距離行軍,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
成就了蒙古帝國
南北朝以後,騎兵逐漸確立起在軍隊中的地位,而且還發展出輕騎兵和重甲騎兵等不同類型的作戰部隊。尤其是遼、夏、金等出身遊牧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以騎兵為主力作戰。後來蒙古人更是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他們把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發揮到了極限。在東邊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邊打敗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騎兵使蒙古軍隊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蒙古帝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的國家。
這無雙的功勞無疑也有屬於小小馬鐙的一份!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