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三國官職一覽表和三國(魏、蜀、吳)官制的組織和特點
[列印本頁]
作者:
RuleDofe
時間:
05-7-23 17:44
標題:
三國官職一覽表和三國(魏、蜀、吳)官制的組織和特點
之
前常玩三國志遊戲之類,如最近最紅的"三國群英傳V","三國志10"等,皆有官位一欄.
常搞不清楚那個職位能幹麻,有什麼意義?特別奉獻給喜歡三國志的朋友們:
-------------------------------------------------------------------------------
三國官職一覽表
大將軍︰
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
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
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榖、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
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 尉︰
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複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 尉︰
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太 傅︰
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後命鐘繇為太傅。
太 常︰
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僕︰
秦和兩漢均設太僕,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
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 府︰
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
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
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
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
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 史︰
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
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
主管倉榖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 徒︰
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
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
︰
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
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
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
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
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管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 相︰
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複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
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勳︰
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勳。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勳。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勳,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勳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
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複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 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
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
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
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
“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
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
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
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
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複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
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
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
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
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
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參 軍︰
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南 尹︰
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
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
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
即丞相。
將作大臣︰
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
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複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
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
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
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
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
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
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
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
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三國官制的組織和特點
三國官制和兩漢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國畢竟是另一個時代,而且是三個國家,其官制不可能和兩漢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處無任何差異。可惜對此不能做詳鈿闡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國的官志材料,可以說從有三國時起就較其他朝代缺乏這方面的材料;二是後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為三國和漢朝相同,不需要進行更細緻的研究,正是造成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
現在要像其他朝代一樣羅列魏、蜀、吳三國的各級官制組成辦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說明曾經存在過的官制組成梗概。特點結合其中,不再贅述。
節錄自【中國官制史】‧作者:孫文良
一‧魏國的官制組成和特點
三國之中,只有魏國是和東漢一脈相承下來的國家,而且兩個朝代很難找出一個劃時代的嚴格標誌。以魏文帝即位為始,則名義上說得通,實際上不符合;以建安元年曹操迎漢帝都許昌為界線,貫際上有道理,名義上分不開。所以在官制上魏漢非常相似,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諳侯」的一段裏,既是漢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後繼者又無根本改變,二者相同之處必然較多。此其一。在三國之中,魏國占地廣闊,建國最早,儘管蜀、吳都不承認,而客觀的印象,魏國總有代表中央或全國最高統治者的氣魄。這就使魏國在官制上比較齊全。此其二。魏國不但上承於漢,而且下接於晉,這表明魏國在統治過程中治國有方,晉以魏為基礎建立一代新王朝,減蜀、減吳,實現又一次大一統。在官制上三國時期的真正創新,大多出於魏國。此其三。以上三點可以說是魏國官制組成上的特殊之處,或說特點亦可。
丞相、相國,建安十三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為丞相,總攬朝政。曹操死後,其子曹丕嗣位為丞相。建安末鍾繇曾為相國。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屬官有左右長史,左右司馬,從事中郎,署諸曹事,主簿,掾屬,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鍾繇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鄭沖為之。其屬有左右長史,署諸曹事,司馬,從事中郎,主簿,掾屬,舍人。
大司馬、大將軍位在三公上,大司馬掌武事;大將軍掌征伐,其屬有左右長史,左右司馬,軍師,從事中郎,參軍,列曹掾屬,舍人。大將軍其屬官主簿外尚有記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黃初元年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太尉典兵獄,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屬官均有軍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參軍,列曹掾,諸都督,舍人等。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位從公,其屬官有軍師,長史,從事中郎,正行參軍,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祿大夫,位從位,掌勸善規過。漢代多為臨時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轉為優重,不復以為使命之官。往往用為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顯職。
尚書令、左右僕射、列曹尚書,魏尚書臺置尚書令一人,典總綱紀,無所不統。僕射主封門,掌授稟,假錢穀,令不在,可代理奏下眾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選部尚書為吏部尚書,主選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加二僕射、一令,合之稱為「八座」。其屬官有左右丞,諸部郎中,諸曹典事,主書令史等。
中書監、中書令,典尚書奏事。中書之名始於西漢武帝遊宴後庭,開始使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和僕射。成帝改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罷僕射。東漢省中謁者令,而有中官謁者令,非此職。曹操為魏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黃初初期改為中書,置監、令,以秘書左丞劉放為中書監,右丞孫資為中書令。中書有監、令自此始。其屬有中書通事郎,次黃門郎,黃門郎已署事過,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為帝省讀,書可。中書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強中書權力和擴大官制組織不但是這一個國家的事情,而且是整個三國時代官制的一大變化,影響極為深遠,也備受重規。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官制史上中樞機要改變的一個標誌。原來都認為秦漢機要之位,由丞相而歸三公。東漢機要之位,由三公而歸尚書。魏晉機要之位,由尚書而歸中書。魏文帝有此一舉,便以親信之人充任。於是運籌惟幄,權擬丞相,而名義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書已經逐漸加重之權,也因此而看輕。中書省成了政權的機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數。掌侍皇帝出入,壯威儀,大駕出則次直侍中護駕,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劍,餘皆騎從。御登殿,與散騎常侍對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備切問近對,拾遺補闕。
給事黃門侍郎,與侍中俱管門下眾事,無定員。
散騎常侍,魏黃初置散騎,合之於中常侍,同掌規諫,不典事,貂璫插右,騎而散從。魏末散騎常侍又有在員外者。又有散騎侍郎。
中常侍,掌顧問應對:。即所謂「規諫」。
給事中,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秘書監,曹操為魏王時置秘書令、丞,及文帝黃初置中書令,而秘書便改令為監。後以何禎為秘書丞,因為秘書先已有丞,便以禎為秘書左丞。
太常,黃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為太常,掌禮儀祭祀。其屬有丞,主簿、協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廟、太樂、園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與漢朝五經博士不是同一種官職。
光祿勳,黃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為光祿勳,掌宿衛宮殿門戶,其屬有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南北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羽林左右監、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議郎、黃門令、謁者僕射、冗從僕射、守宮令、清商令、暴室令、掖庭令、華林園令等。
衛尉,掌徼巡宮中。其屬有公車司馬令?B衛士令、左右都候、宮掖門司馬。
太僕,掌輿馬,其屬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車府令、典牧令、乘黃廄令、驛騮廄令。
廷尉,黃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為廷尉。掌平刑獄。其屬有正、監、平,並有律博士,主簿,諸獄丞。
大鴻臚,掌諸侯國及歸附各族,其屬有丞及客館令。
宗正,掌宗室親屬,其屬有丞及諸公主家令,家僕,家丞。
大司農,黃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農為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貨幣。其屬有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度支中郎將、度支都尉、司馬丞及郡丞、太倉令、導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實貨珍膳之屬。其屬有丞,材官、校尉、太醫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鉤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準令。
執金吾,掌宮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屬有丞,武庫令。
將作大匠,掌宮室宗廟路寢建築。其屬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衛尉、太僕、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隨宮為官號。其屬有丞。
大長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屬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輔導太子。其屬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僕、虎賁督、司馬督,食官?O,洗馬,衛率、侍講、門大夫、常從、廄長、舍人、摘勾郎、文學等。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屬二丞,一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
漢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為司空,置長史,而中丞官職未變。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又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為御史臺主。歷東漢,至魏皆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台長官。其屬有治書侍御史,掌律令;治書執法,掌彈劾;殿中侍御史,蘭臺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從魏開始。禁防御史,蘭臺令史。
符節御史,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掌授節、銅武符、竹使符。其屬有符璽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屬有前後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謁者,都水參軍、令史。
中領軍將軍,魏國開創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漢中,以曹休為中領軍。文帝即位,始置領軍將軍,以曹休為之,主五校、中壘、武衛等三營。又其屬還有護軍將軍,曹操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渙為領事。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置長史、司馬。魏初因置護軍將軍,主武官選,隸領軍。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其屬有司馬及門候、門副。
殿中將軍,掌督守殿?滿A其屬有中郎將、校尉、都尉、司馬、羽林郎。
諸侯王國官,魏制規定,凡國,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農、文學、友、謁者、大夫、雜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鎮將軍,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將軍之號,兼統州刺史。其屬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正行參軍、諸督:主簿,掾屬。
持節都督,都督諸州軍事,兼領刺史。其中又分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其屬有護軍、參軍。
司隸校尉,始為漢武帝所置,歷東漢至魏相沿不廢。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井領一州,稱為司州。其屬有從事史、假佐,都官從事,功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武猛從事,督軍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國,錄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屬有從事史、假佐員職如司隸校尉。部郡從事、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主簿書佐,簿曹從事、兵曹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門亭長、計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屬有丞及中正,諸曹掾史,主簿,督郵,書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備盜賊,其屬有丞及司馬等。
縣令?B長,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掌治其縣。其屬有丞、尉、三老、嗇夫,諸曹掾史等。
少數民族地區有戊己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桓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國的官制組成和特點
在三國中,蜀以漢朝正統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漢朝官制的遺風比較濃重,可惜蜀國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卻明知這是事實而表述很難。只可就現有材料略作反映。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劉備即帝位,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按西漢制度,有丞相無司徒,東漢則無丞相,有三公,司徒為三公之一,蜀國這種以丞相、司徒同時並設,與兩漢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國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規定,又和諸葛亮本人的傑出才能有關係。其屬有左右長史、左右司馬、從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許靖為太傅,章武元年許靖為司徒,即無代為之者。
大司馬,掌武事,其屬有左右長史、左右司馬等。
大將軍,掌征伐,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不久即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從此可知蜀國大將軍也有為總統國政者的官銜。其屬有左右長史。
太尉,典兵獄,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蔣琬曾普為之。
驃騎將軍、驃騎右將軍,車騎將軍,前者馬超曾為之,而車騎將軍張飛曾為之,又有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分別為之。
光祿大夫,掌?U善規過。
尚書令,尚書僕射、列曹尚書,令總典綱紀,無所不統。章武三年李巖為尚書令,劉備病篤,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即以李巖為副。僕射主封門,掌授稟,假餞穀。列曹尚書有吏部尚書、左民尚書、客曹尚書、五兵尚書、度支尚書,其屬有諸部郎中及主節令史等。
中書令,平尚書奏事,掌機密。其屬有中書郎。
侍中,出入侍從,備顧問,或拾遺補闕。董允曾為之。
中常侍,備顧問應對。
秘書令,典藝文圖籍,其屬有秘書郎。
太常,掌禮儀祭祀,其屬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廟令、園邑令等。
光祿勳,宿衛宮殿門戶,其屬有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南北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監、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議郎、黃門令,又有虎步監、虎騎監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黃龍甘露碑載五官中郎將一人,碑陰載中郎將十三人,與【漢書‧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將一人,員數固定,其餘中郎將無定員。有人以此證明「蜀承漢制」。
衛尉,徼巡宮中。
太僕,掌輿馬。
廷尉,掌刑獄。
大鴻臚,掌諸侯國及歸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親屬。
大司農,掌錢穀、金帛?B貨幣,其屬有督農。
少府,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
執金吾,徼巡京師。
太后三卿,衛尉、太僕、少府,均隨太后宮為官號,位在九卿上,其屬有丞。
大長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屬有丞。
太子太傅.掌輔導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舉劾彈章。
符節令,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等。
中領軍、領軍、前領軍、行領軍,掌領禁衛諸軍。其屬有中護軍,步兵、屯騎、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
殿中督,掌督守殿內。
地方官有四征、四鎮將軍,以東西南北四方分將軍之號,兼統州刺史。
持節都督,於緣邊諸郡置之。其屬有護軍、監軍。
司隸校尉,如漢制督察京師,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國,錄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屬從事史、假佐諸行事,部郡從事、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主薄書佐。議曹從事、勸學從事、典學從事、督軍從事、祭酒從事、前後左右司馬。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備盜賊。
縣令、長,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掌治其縣。
三‧吳國的官制組成和特點
吳國官制的明顯特點就是雖無創造,但和魏、蜀均有諸多不同之處。反映出吳國統治者堅持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並不步別人之後塵。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與魏、蜀不同。
太傅,不常置。
大司馬,置左右大司馬,掌武事。朱然曾為左大司馬,全琮曾為右大司馬。此外仍稱大司馬。
上大將軍、大將軍,掌征伐,陸遜、呂岱曾為上大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
太尉,典兵獄。
司徒,主民事。
司空,掌水土。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不常置。
光祿大夫,掌勸善規過。
尚書令、尚書僕射、列曹尚書,尚書令總典綱紀,無所不統。尚書僕射主門封,掌授稟,假錢榖。諸曹書有選曹尚書、戶曹尚書、賊曹尚書,其屬有郎中等。
中書監、令,監典尚書奏事,令平尚書奏事,同掌機密。其屬有中書郎、左右國史。
侍中,出入侍從,備顧間,或拾遺補闕。
散騎中常侍,掌「規諫」。又有散騎侍郎。
秘書監、典藝文圖籍,其屬有秘書郎、主書、主圖、主書令史。
太常,掌禮儀祭祀,其屬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廟令、園邑令。"
光祿勳,掌宿衛宮殿門戶,其屬有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南北中郎將、羽林督、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繞帳督、帳下左右都督。
衛尉,掌徽巡宮中。
太僕,掌輿馬。
廷尉,掌刑獄。其屬有丞。
大鴻臚,掌諸侯國及歸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親屬。
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貨幣,其屬有典農校尉、都尉、節度。
少府,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其屬有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執金吾,掌徼巡京師,其屬有武庫令。
將作大匠,掌宮室宗廟路寢建築。
太后三卿,衛尉、太僕、少府,均隨太后宮為官號,其屬有丞。
大長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屬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輔導太子,其屬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賓客,左輔都尉、右弼都尉、輔正都尉、冀正都尉,輔義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舉劾彈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孫密、光祿勳孟宗分為之。其屬有中執法、左執法、侍御史、監農御史。
符節令,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等。其屬有符璽郎。
領軍將軍、左右領軍,掌領禁衛諸軍,其屬有中左右護軍,武衛,步兵、屯騎、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
地方四征、四鎮將軍,以東西南北四方分將軍之號,兼統州刺史。
持節都督,都督諸州軍事,於瀕江之要地置之,其屬有護軍、監軍。
州刺史,掌循行郡國,錄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屬有從軍史、假佐從事等,部郡從事。又有師友從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備盜賊。
縣令、長,掌治其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
資料來源:中華網﹝大陸﹞作者:安家鵬
作者:
元和偃武
時間:
05-7-24 23:48
標題:
回覆: 三國官職一覽表和三國(魏、蜀、吳)官制的組織和特點
三國志九也有出現過呢^^
畢竟是日本人作的~官名漏了很多
作者:
RuleDofe
時間:
05-7-25 10:24
標題:
回覆: 三國官職一覽表和三國(魏、蜀、吳)官制的組織和特點
[QUOTE=元和偃武]三國志九也有出現過呢^^
畢竟是
日本人
作的~官名漏了很多[/QUOTE]
剛上網去查,三國官職的確是這樣
有些是日本人"加油添醋"而成的.
實際上沒那這些官職
,
我想是因為"遊戲"的關係吧
小官亂封一些自己稱的官職,根本不是皇上(以下再來說是政府吧)所規制.
有些三國官職的名稱與現在的官職名稱相差太大,知道這類官職沒有太大的意義。
...
作者:
RuleDofe
時間:
05-7-25 10:50
標題:
回覆: 三國官職一覽表和三國(魏、蜀、吳)官制的組織和特點
剛
上面說的
"
三國
群英傳V",我另外在找出來"三國
群英傳V全官職",
分享給大家:
-----------------------------------------------------------------------------------
------------------------------特殊官職----------------------------------------------------
名 官名 官階 武將技 軍師技 能力加值
--------------------------------蜀漢---------------------------------------------
劉備 漢中王 15 黃龍天翔 蔽天之幕 體+20技+30武+12知+12
蜀漢昭烈帝16 麒麟降世 文成武德 體+40技+40武+15知+15
諸葛亮 臥龍左丞 15 井欄沖陣 浮雷光陣 借屍還魂 體+30技+30武+05知+12
武尊神侯 16 麒麟降世 文成武德 體+30技+60武+05知+20
關羽 漢壽亭侯 15 神鬼亂舞 通天之眼 體+40技+00武+17知+00
忠義武聖 16 青龍飛升 文成武德 體+50技+10武+18知+05
張飛 西鄉侯 15 神鬼亂舞 通天之眼 體+40技+00武+17知+00
武曲天將 16 玄武怒流 大魔界 體+50技+10武+18知+05
馬超 威侯 15 大地狂嘯 封武將技 體+40技+00武+17知+00
破軍天將 16 青龍飛升 大天聖 體+50技+10武+18知+05
黃忠 關內侯 15 黃龍天翔 通天之眼 體+40技+00武+17知+00
射日天將 16 朱雀焚天 大天聖 體+50技+10武+18知+05
趙雲 順平侯 15 風龍天旋 封武將技 體+20技+30武+12知+12
白虎天將 16 白虎傲嘯 大天聖 體+40技+40武+15知+15
魏延 南鄭侯 15 神劍閃華 詛咒 體+40技+00武+17知+00
龐統 鳳雛右丞 15 井欄沖陣 浮雷光陣 借屍還魂 體+30技+30武+05知+12
黃月英 臥龍夫人 15 大地狂嘯 借屍還魂 體+30技+30武+05知+12
--------------------------------曹魏---------------------------------------------
曹操 魏王 15 火龍怒焰 回春仙術 體+20技+30武+12知+12
魏武帝 16 朱雀焚天 大魔界 體+40技+40武+15知+15
曹植 陳王 15 八門金鎖 借屍還魂 體+30技+30武+05知+12
荀彧 敬侯 15 井欄沖陣 浮雷光陣 封必殺技 體+30技+30武+05知+12
許褚 牟鄉侯 15 大地狂嘯 封武將技 體+40技+00武+17知+00
典韋 忠侯 15 地龍極震 封必殺技 體+40技+00武+17知+00
夏侯惇 高安鄉侯 15 神鬼亂舞 詛咒 體+40技+00武+17知+00
夏侯淵 愍侯 15 水龍狂濤 前鋒盡滅 體+40技+00武+17知+00
張遼 晉陽侯 15 神鬼亂舞 詛咒 體+40技+00武+17知+00
張颌 鄭侯 15 大地狂嘯 前鋒盡滅 體+40技+00武+17知+00
徐晃 陽平侯 15 泰山壓頂 封武將技 體+40技+00武+17知+00
--------------------------------東吳---------------------------------------------
孫權 吳王 15 水龍狂濤 蔽天之幕 體+20技+30武+12知+12
東吳大帝 16 玄武怒流 文成武德 體+40技+40武+15知+15
孫策 恆王 15 八門金鎖 回春仙術 體+40技+00武+17知+00
小霸王 16 朱雀焚天 大魔界 體+50技+10武+18知+05
陸遜 江陵侯 15 神劍閃華 封武將技 體+20技+30武+12知+12
呂蒙 孱亭侯 15 風龍天旋 封武將技 體+20技+30武+12知+12
甘寧 錦帆大將 15 火龍怒焰 前鋒盡滅 體+40技+00武+17知+00
太史慈 孝侯 15 神鬼亂舞 封武將技 體+40技+00武+17知+00
周瑜 大都督 15 八門金鎖 回春仙術 體+20技+30武+12知+12
孫仁 東吳公主 15 神鬼亂舞 封武將技 體+20技+30武+12知+12
大喬 東吳娘娘 15 神劍閃華 借屍還魂 體+20技+30武+12知+12
小喬 東吳郡主 15 井欄沖陣 浮雷光陣 回春仙術 體+20技+30武+12知+12
--------------------------------其他---------------------------------------------
張角 天公將軍 15 八門金鎖 借屍還魂 體+20技+30武+12知+12
大賢良師 16 白虎傲嘯 大魔界 體+40技+40武+15知+15
張寶 地公將軍 15 地龍極震 借屍還魂 體+20技+30武+12知+12
張梁 人公將軍 15 泰山壓頂 借屍還魂 體+20技+30武+12知+12
呂布 飛將 15 神鬼亂舞 詛咒 體+20技+00武+17知+00
貪狼天將 16 白虎傲嘯 大魔界 體+50技+00武+18知+00
董卓 禍國太師 15 泰山壓頂 詛咒 體+50技+10武+05知+05
孟獲 南蠻霸王 15 地龍極震 借屍還魂 體+50技+00武+10知+00
華佗 醫聖 15 大地狂嘯 借屍還魂 體+40技+30武+00知+00
卑彌呼 邪馬台女王15 水龍狂濤 封必殺技 體+20技+30武+12知+12
貂蟬 絕代佳人 15 風龍天旋 封武將技 體+40技+30武+00知+12
祝融夫人 火神娘娘 15 火龍怒焰 前鋒盡滅 體+20技+30武+12知+12
PS:所有特殊官階帶將數都是5,官階15需功勳8200,官階16需功勳35000。
本作有特殊官階的武將共40個,蜀、魏、吳、其他各有10個,但蜀漢中官階為16的有7個,
遠比其他多,優勢明顯。
-------------------------------------普通官職--------------------------------------
PS:這部分官職並不是全部 但是基本上包括了所有高級組合技需要的技能和實用的強技 可作為升級官職的參考!
此部分不包含軍師技,請在封官的時候另注意軍師技!!(部分低級實用武將技,如劍輪舞也沒包含在內)
類型 官位 等級 武將技 軍師技 附加屬性
武: 大將軍 14 五獄華斬 分身斬
文: 丞相 14 八卦陣斬 天劍神威
武: 骠騎將軍 13 雷光焦獄 天劍神威 神鹫空襲 華蓮轟天
武: 車騎將軍 13 炎獸殺陣 華蓮轟天
文: 衛將軍 13 日月輪斬 八卦陣斬 旋燈怒張
文: 司徒 13 驷噴辒車 旋燈怒張 地獄之門
武: 前將軍 12 龍卷旋風 土遁隱殺 驷沖車
武: 後將軍 12 劍輪斬 炎獸殺陣
武: 左將軍 12 驷沖車 華蓮轟天
武: 右將軍 12 羅煞之盾
文: 太尉 12 活天術 井闌沖車
文: 太傅 12 炎獸殺陣
文: 大司馬 11 驷沖車 井闌沖車
文: 軍師將軍 11 劍輪斬
武: 羽軍將軍 11 日月輪斬 噬血魔刃 鐵輪血斬陣
武: 征南將軍 11 風龍旋 神鹫空襲
武: 征西將軍 11 火龍焰
武: 征北將軍 11 地龍震
武: 征東將軍 11 水龍濤 沖射龍炮
文: 軍師將軍 11 水龍濤
文: 司空 11 食屍鬼陣
武: 鎮南將軍 10 風龍
武: 鎮西將軍 10 火龍
武: 鎮北將軍 10 地龍
武: 鎮東將軍 10 水龍
武: 龍纕將軍 10 月輪烈光斬 天劍神威
武: 奮威將軍 10 月輪烈光斬
武: 鎮東將軍 10 劍輪斬
文: 輔國將軍 10 心劍齊發 羅煞之盾
文: 大司農 10 神鹫空襲
武: 破虜將軍 9 沖射龍炮
武: 安東將軍 9 心劍齊發
武: 奮武將軍 9 炬石煉獄
文: 安國將軍 9 活天術
文: 散騎常侍 9 水龍
羌: 單於 9 劍輪斬 火龍怒焰
蠻: 蠻王 9 地龍極震 心劍齊發
倭: 關白攝政 9 風龍天旋 火雷鬼破玉
武: 平東將軍 8 炬石煉獄
文: 御使中丞 8 雷光焦獄
倭: 太政大臣 8 風龍旋 隱忍镖陣
羌: 北院大王 8 火龍焰 天劍神威 食屍鬼陣
蠻: 國主 8 地龍震 噬血魔刃 羅煞之盾
倭: 內大臣 8 風龍
武: 平虜將軍 7 炬石煉獄
羌: 南院大王 7 火龍 炬石煉獄
蠻: 大洞主 7 地龍 火箭天襲
武: 蕩寇將軍 7 強火柱 火箭天襲 沖射龍炮
文: 黃門郎 7 狂雷天牢
文: 中常侍 7 龍卷旋風
文: 羽林監 6 強火柱
文: 符節令 6 羅煞之盾
武: 振武將軍 6 火輪濤殺
武: 振威將軍 6 滾石怒沖
武: 威虜將軍 6 火箭天襲
武: 揚武將軍 5 火箭天襲
武: 鷹揚將軍 5 連弩狂濤
武: 橫野將軍 4 連弩狂濤
羌: 大當戶 4 沖射龍炮
文: 招文將軍 4 赤焰火海
文: 郎中 4 赤焰火海
----------------------------------------------------------
文章來源:
http://bulo.163.com/push/-5fKo-P4PgN-----6.html
作者:
伊索格林
時間:
05-7-26 09:27
提示:
作者被封鎖或刪除 內容自動遮蔽
作者:
RuleDofe
時間:
05-7-28 14:25
標題:
回覆: 三國官職一覽表和三國(魏、蜀、吳)官制的組織和特點
[QUOTE=伊索格林]如果孔明沒讓位給劉阿斗
現在可能中國還是分裂為三分天下
好家再孔明有讓位給劉阿斗
不然以後我們台灣有三個國家搶著打
搶著要尤其領土各各不輸西方國家[/QUOTE]
孔明不讓位還是不會有"三分天下"的局面
原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過了這麼多年,不可能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