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域上的受難船漂流至島上而遭原住民迫害,此次並非頭一遭。1867年3 月美籍受
難船所引發的羅發號(Rover )事件就是另一個活生生的案例。歐美列強為了此類事件
,屢屢向清帝國政府尋求解決之道,然而一直都不得要領。羅發號事件之後,美國駐廈
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乃毅然直抵台灣與原住
民酋長卓杞篤(Tauketok)見面,並相互達成了船難救助協議。換言之,至少從這類情
事上,充分表現出島上二元政權的屬性。李仙得也基於這樣的事態而提出其「蕃地無主
論」的看法,甚至寫了一本書《Is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Chinese Empire?》
(台灣原住民地區是中華帝國的一部份嗎?),成為日後日本的台灣出兵行為之理論依據
國際媒體的報導
當1871年船難問題再度發生時,西方媒體則做了如下的報導。
New York Times 1872年10月24日 來自舊金山的消息說「數名的日本人船員在台灣遭遇
船難,並被原住民所吞食。琉球王派遣使節前往江戶〔今東京〕,試圖在報復措施上求取援助」;
上海發行的North China Herald同日也轉載了Japan Gazette的消息說「最近從薩摩縣
〔今鹿兒島縣〕送來了台灣食人事件的報告,令日本的政府高官感到非常戰慄。被認為
是隸屬於薩摩侯所管的琉球諸島,有數艘戎克船漂流至台灣的海岸邊。根據送到日本的
消息是,戎克船上的乘員被島人所吞食......。此外,日本方面則有所苦情,即
日本對琉球的領有權等相關疑問。然而,在我們的印象中則以為,日本對琉球的領有權
應該是被國際所承認的」。
戰後的台灣,雖重回祖國的懷抱,但百業蕭條,社會失序,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接踵
而來 come in quick succession/follow on the heels of,在政治操控嚴密,經濟逐
步起飛的年代,流行歌樂雖不免被禁制改編,官方也以意識形態掛帥,刻意提倡國(華)
語歌曲、愛國歌曲、淨化歌曲,但在不同的時期流行歌曲仍是大眾生活的最佳調劑,不論
用的是國語抑或台語,其中有個人情感也有家國之思,歌詞內中國大陸固然是不少人心中
的夢土,有濃厚鄉土之愛的歌曲也不匱乏,而更多的是記錄台灣社會形形色色的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