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20世紀娛樂文化
[列印本頁]
作者:
天下創世
時間:
06-1-6 00:59
標題:
20世紀娛樂文化
20’s文化與娛樂
1920年代及好萊塢明星的風華,那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民渴望休養生息、縱情娛樂,歌舞昇平的氣氛下少不了奢華風範,而1920年代興起的裝飾藝術風格
,至今仍深受許多時尚迷喜愛。裝飾藝術風格風格強烈而獨特,所頌揚的是屬於機械的年代。
歐洲通俗文化的「美國化」,實際上,是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突然明顯起來的。愈來愈多的人想在電影院看到好來塢的電影;愈來愈多的人想在收音機上聽到美國的爵士樂和流行樂。歐洲通俗報紙採用美國小報的觀點;美國廣告媒介開始領導歐洲的廣告策略,像化妝品和衣服的廣告。阿多諾用資本的優勢解釋美國的影響;但"美國"的概念也是很重要的。美國夢和大衆文化的幻想緊緊糾纏在一起。德國導演溫.韋德(Wim Wender)說:「美國人殖民到我們的潛意識了。」美國,如同在我們電影和音樂中所經驗的,是一個可消費的東西,一個快感的象徵。
1920年代往往被冠以滾動的二十年代、爵士時代、繁榮世紀、金色二十等等名詞。重大的指標,例如:福特汽車的大量生產為劃時代的進步;電器化的享受進入家庭-無線電報、收音機等普遍利用;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推出,結束了默片時代;蓋希文將爵士樂融入古典音樂的生命;運動明星的產生(例如全壘打王貝比魯斯)。這時期是美國爵士音樂震動世界的一刻,也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開始,社會文化的發展充滿生機蓬勃的時代:
一、
音樂
當時的美國:
到了1920年代,在紐爾良所產生的迪克西Land爵士音樂轉向去了芝加哥、堪薩斯城、紐約等更大的都市和市場。舞曲音樂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隨後,羅伊.阿姆斯特朗等活躍在紐爾良的藝術家們逐漸地把他們的活動場所轉移到了大都市裡。
1920年代也是禁酒法、棉花俱樂部的時代。在跳舞房、沙龍等地方,他們的爵士樂、布魯斯是當年最刺激的音樂。不僅是迪克西Land爵士音樂,而且還產生了城市布魯斯、布吉五吉等式樣的黑人爵士樂的舞曲。
1927年,在紐約出現了棉花俱樂部,迎接著杜克埃林頓。羅伊·阿姆斯特朗也把活動的場所轉移到了芝加哥,而後,卡溫特·貝茜則活躍於堪薩斯城。
在收音機的登臺和唱片還沒有正式在一般家庭普及之前,爵士樂、布魯斯音樂等是在沙龍或舞廳纔能聽到的音樂,白人中產階級就很難有聽到這種音樂的機會。但是,1920年,收音機廣播開始了,隨後,爵士樂、布魯斯音樂作為當時最刺激的音樂,在廣播裡被作了介紹。爵士樂、布魯斯音樂等博得了人們的喜愛。
在這個年代,唱片錄音最大的進步便是1925年錄音電器設備的登臺。在這之前,只能錄制一些聲音很大的歌劇,這時纔終於能把細聲的歌聲錄制下來了。平克·克魯斯比在 1926年首次走向歌壇,他輕聲唱法給其他歌手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方式的歌唱方法後來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當時的歐洲:
在收音機、唱片等普及之前,歐洲確實可以稱得上是音樂和藝術的中心。但是,得到了新媒體支持的大眾通俗文化的波浪,正想吞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痕累累的歐洲傳統。
唱片普及以後,爵士樂、布魯斯音樂的波浪並沒有停留在美國,其他國家也開始受到了影響。香頌是在1900年前後作為法國的大眾通俗音樂,而被人們認可的音樂,但據說也受到布魯斯音樂的影響。爵士樂自身也同樣如此,從1920年代初期開始,在歐洲誕生了獨立的爵士樂藝術家。英國西德尼.貝休就是其中的一個。
唱片的普及、錄音電器設備的產生等,給古典音樂的錄音也帶來了微妙的變化。擔任柏林交響樂團指揮的貝爾海爾姆·夫爾多貝古拉就曾經懷疑過唱片錄音,但後來對錄音技術的發展也作了肯定,並從1926年開始了進行錄音。
斯特拉文斯基與美國RCA公司簽訂合同書,為錄音而專門寫作了「新新那提」。
古典音樂是一種高雅的藝術音樂,是進行修飾後,在音樂廳裡,讓人觀賞的音樂。但這對大多數的普通的平民大眾來說,可以說是無緣接近的東西。在音樂領域中,夫爾多貝古拉、斯特拉文斯基他們錄音的開始,可以說是通向逐漸壯大的大眾通俗文化的一個途徑。
二、歌舞
1920年代是百老匯最忙碌的年代,平均每一季出50部新劇;同時這也是個充滿劇變的年代。1925年九月,被譽為美國音樂劇的黃金時期,原因是在四天之內的同一個地方,共有四部新戲上演首演,它們分別是:
Vincent Youmans
和 Irving Caesar合作的 No, NoNanette、Rudolf Friml的浪漫輕歌劇The Vagabond King、
Jerome Kern
,
Otto Harbach
和
Oscar Hammerstein聯手的Sunny、
Richard Rodgers
和
Lorenz Hart
合作的Dearest Enemy。
這些表演都是由音樂劇院裡的專門工作人員所寫的,他們很認真的看待這份差事,想要創作出高品質的娛樂給觀眾,同時從中獲利,而這樣子的態度不僅滿了觀眾的口味,也使得音樂劇在這十年中繁榮了起來。再20年初期如洪水般淹至百老匯的作品中,有兩部最突出的音樂劇:Sally和No, No, Nanette。
1920年代末期,經濟大恐慌造成人心的不安與惶恐,但這 都無損音樂劇在這時的發展與蓬勃,而人們在這時需要比以往更大量的娛樂滿足。
三、電影
20年代,好萊塢的各大片廠已具備規模,它們模仿福特汽車公司的生產線製作電影,每座片廠都有各種專業人才,從服裝道具、劇本寫作、導演到明星,基本上全是電影工廠的「線上裝配員」。而這種片廠制度,經各國模仿的結果,幾乎全球各地都有好萊塢的分身:英國倫敦市郊的片廠,號稱「英國的好萊塢」;義大利羅馬郊區的電影城,號稱「好萊塢在羅馬」;香港的邵氏影城,號稱「東方好萊塢」。
明星制度的建立,有助於好萊塢電影公司在
30
年代前形成托拉斯。故在追求最大利潤的目標之下,「五大」自然會訂定影片行銷策略、區分觀眾消費群,並塑造明星與其魅力,再將之組織化,一方面創造高票房,一方面化身為消費市場的搖錢樹,大量促銷影片中的置入性商品,像是家庭用品和時髦服飾等。緣此,便有學者認為:美國
1920
年代消費市場的成長,正是電影業努力與消費大眾連結的時期。
一次大戰結束不久,法國影壇出現印象派運動,德國影壇也出現表現主義作品,這些實驗電影或前衛電影,不同於好萊塢的商業電影,在
20
年代一般視之為「藝術電影」。
為了推廣藝術電影,
1924
年巴黎最早興起「特別戲院」(小型藝術電影院)與電影協會一類的電影俱樂部。這股風潮隨即擴大到法國其他城市,還引發倫敦相繼出現電影俱樂部。而在
1925
年更入侵紐約,造成往後美國的大城市像洛杉磯等等,也紛紛設立小型藝術電影院或電影俱樂部。
四、文學
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1920年代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一書中即已有建立女性文學典律的覺醒,她虛構了「莎士比亞的妹妹」以肯定女性的創作能力。歐美女性文學從抗議父權、建立女性中心,進而因女同和有色族裔女性既同又異的批判而呈顯出更多元的風采。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國家在二次大戰後歷經解殖民(de- colonization)運動,在民族獨立運動與文化運動的衝擊下,女性作家也從性別角度切入,因多重弱勢的位置而激盪出更精采的火花,後殖民女性邊緣書寫的活力充沛,進一步改寫了傳統文學經典與西方中心的價值標準,逐步建構新的女性典律。
歐美女性主義的經典文學作品(以小說為主),時間從1920年代迄今,這些作品在出版之時引起相當爭議,啟發了當世及後世的女性讀者,並為女性運動提供了靈感和勇氣。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