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列印本頁]
作者:
~月狐~
時間:
06-2-9 21:34
標題: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北宋與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女真族建立的金國連年征戰,前後達200年之久。當時,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據,「弱宋」與「強遼」如何能對峙200年?遠在宋朝時「地道戰」在軍事上就已被廣泛應用。沉睡地底千年之久的古戰道,雖然已經為人所知,但仍有許多疑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破解。
永清古戰道
1948年夏,河北永清大水。村民們在逃命之際,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接著村內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間積水皆無。後來才發現原來洪水全流進了村子西北角的一處地道。
1951年,位於縣城正南方2.5公里處的南關,一家住戶室內突然塌陷,驚現一處地道。地道面積約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幾道小門,每個門連著一個地道,曲曲折折。洞內有小屋,屋內有炕,炕上有燈台,有的還有未燃盡的蠟燭。
經過多方考察考證,發現古戰道在永清縣分佈極廣,覆蓋面積約為300平方公里。
古戰道是何時何人所建
在考察中專家發現,永清的古戰道不僅規模宏大,分佈點廣,而且洞體結構複雜,佈局嚴密。設施上,既有翻眼、掩體、閘門等軍用設施,又有氣孔、置燈台、土炕等生活設施。建造所用的巨型青磚,規格均為30×16×8(厘米)。這種素面磚硬度大、土質細,製造時採用高溫燒製。顯然,這在當時是一個整體工程。
經考察,永清縣境內出土的素面青磚,與雄縣祁崗宋代地道磚屬同一規格。由此可以斷定,古戰道當為宋代所建。鑒於古戰道工程量浩大,分佈面廣,用磚數量相當可觀。因此,專家們斷定,這在當時一定是由權威的主管部門直接策劃的國家級工程。
分布區域超過1600平方公里
專家介紹說,目前在永清、雄縣和霸州等地,均發掘出了各類地下古戰道。據考察,古戰道區東西長約6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根據宋遼邊界向西延伸到容城縣、徐水縣(宋安肅軍駐地)等地的歷史條件推斷,該地區也應有地下古戰道分佈。至於從永清往東,古戰道還有多遠,那又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了。
古戰道藏兵以禦敵
在民間,古戰道傳為楊家將所造,有關的傳說數不勝數。有人說,楊六郎鎮守三關,遼兵死守永清縣城以北地界,因此楊六郎修建地道,「藏兵」於洞,和遼軍作戰。
專家指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地道多是用於攻城的。而在軍事防禦方面,高山峻嶺可築長城以作屏障,江海湖泊可變方田以阻敵進,在一馬平川的冀中平原地帶,只有「藏兵」才能「禦敵」。古戰道發展了攻城術,也將地道用於軍事防禦,成了「地下長城」。古戰道的這一功能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學的內容,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智慧與創造能力。
轉至
http://www.epochtimes.com/b5/6/2/8/n1215958.htm
作者:
Amaru
時間:
06-2-10 07:44
標題:
回覆: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但是北宋不是"重文輕武"嗎= =?
還割地賠款給敵國...那為啥還要建地道打對方@.@
怪怪的... 還是我歷史不好= ="
作者:
天下創世
時間:
06-2-10 20:21
標題:
回覆: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quote=Amaru]但是北宋不是"重文輕武"嗎= =?
還割地賠款給敵國...那為啥還要建地道打對方@.@
怪怪的... 還是我歷史不好= ="[/quote]
北宋把重文輕武這一點 運用到將兵的任命上
北宋的高級將領 都是給文人來當
像范仲淹 他就當過 管軍事的副長官(樞密院副使)
另外 北宋兵制 以禁軍為主力 所以在守邊的問題常常非常吃力
北宋首都太靠近邊境也是一大問題
北宋兵雖多 但又不精~~冗兵充斥
作者:
~月狐~
時間:
06-2-10 21:23
標題:
回覆: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quote=天下創世]北宋把重文輕武這一點 運用到將兵的任命上
北宋的高級將領 都是給文人來當
像范仲淹 他就當過 管軍事的副長官(樞密院副使)
另外 北宋兵制 以禁軍為主力 所以在守邊的問題常常非常吃力
北宋首都太靠近邊境也是一大問題
北宋兵雖多 但又不精~~冗兵充斥[/quote]
雖然這樣宋朝也是出了許多名將
像是楊家將及楊門女將、岳飛......等。
雖然有名將但是到最後也是亡國了......
(故事大家因該都知道吧!?)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2-10 22:57
標題:
回覆: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首先想纠正版大一个错误,北宋军制虽以禁军为主,其原意也是指中央卫戍皇帝的部队,但北宋的禁军已不仅驻扎在京师,而是统指驻扎各地由皇帝统一调配的军队,是与由各地军事长官调配的厢军相对而言的,所以北宋的边防军力是充足的,禁军也是要驻扎到边陲的。而且宋都汴梁离边陲不可谓不远,且有黄河天险阻隔,可谓稳如泰山。
北宋积弱的原因在于将领权力过低,以及前期皇帝的畏辽心理和后期党争导致的实力削弱。北宋鉴于唐末及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严格限制将领权力,将各地的强健士卒选为禁军,而老弱作为厢军由地方将领指挥,主要是镇压地方突发的农民起义的事件。禁军将领无皇帝命令无法调动士兵,而且经常更换各地将领,使将领无法在士兵中建立威信,而将领不认识属下士兵,士兵不认识将帅也是导致北宋军力不强的原因。且将领上任时皇帝会授予提前绘制好的阵图,行军打仗必须依照阵图行事,这样即使败了也不负责任,而不按阵图行事,胜了也要追究责任。这使得将领无法按战场形势变化改变战术,而一味以无的放矢的阵图为行为准则,这样岂能不败?
再者,宋初太宗因不顾军力已疲,在征服北汉后强行伐辽导致打败(名将杨业死于是役),从此再不提伐辽之事,而其子真宗受乃父影响更加畏辽,辽军都打到黄河以北的澶州了仍不肯发兵,还打算迁都,亏了寇准不断的劝说真宗才到澶州象征性的慰了一下军,结果士气大振,大获全胜,真宗又不敢追击,签了个澶渊之盟,搞得自己倒像个战败国。
此后,西夏兴起形势更错综复杂,但也因为有此牵制,两国间一直未有大规模冲突。而到了神宗、哲宗两朝宋国党争又起,大大削弱了自身实力,再加上与夏的征战,宋国实已无力征辽,徽宗时朝政更是腐败,却异想天开与金联合伐辽,结果得不偿失,反给金国灭宋以可乘之机。
从这材料来看,此地道是用于防御的,这也是宋代畏战的体现。燕云十六州在辽人手中,使得宋北边几乎无险可守,修此地道也属无奈之举。
作者:
天下創世
時間:
06-2-10 23:08
標題:
回覆: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quote=不动如山]首先想纠正版大一个错误,北宋军制虽以禁军为主,其原意也是指中央卫戍皇帝的部队,但北宋的禁军已不仅驻扎在京师,而是统指驻扎各地由皇帝统一调配的军队,是与由各地军事长官调配的厢军相对而言的,所以北宋的边防军力是充足的,禁军也是要驻扎到边陲的。而且宋都汴梁离边陲不可谓不远,且有黄河天险阻隔,可谓稳如泰山。
北宋积弱的原因在于将领权力过低,以及前期皇帝的畏辽心理和后期党争导致的实力削弱。北宋鉴于唐末及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严格限制将领权力,将各地的强健士卒选为禁军,而老弱作为厢军由地方将领指挥,主要是镇压地方突发的农民起义的事件。禁军将领无皇帝命令无法调动士兵,而且经常更换各地将领,使将领无法在士兵中建...[/quote]
恩~還是閣下強~謝囉
作者:
無奈
時間:
06-2-11 01:06
標題:
回覆: 地下長城沈睡千年 古戰道疑團待解
[quote=不动如山]首先想纠正版大一个错误,北宋军制虽以禁军为主,其原意也是指中央卫戍皇帝的部队,但北宋的禁军已不仅驻扎在京师,而是统指驻扎各地由皇帝统一调配的军队,是与由各地军事长官调配的厢军相对而言的,所以北宋的边防军力是充足的,禁军也是要驻扎到边陲的。而且宋都汴梁离边陲不可谓不远,且有黄河天险阻隔,可谓稳如泰山。
北宋积弱的原因在于将领权力过低,以及前期皇帝的畏辽心理和后期党争导致的实力削弱。北宋鉴于唐末及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严格限制将领权力,将各地的强健士卒选为禁军,而老弱作为厢军由地方将领指挥,主要是镇压地方突发的农民起义的事件。禁军将领无皇帝命令无法调动士兵,而且经常更换各地将领,使将领无法在士兵中建...[/quote]
---
說得不錯 , 將帥和士兵沒有交流 , 很難發揮出戰鬥力 , 因為皇帝怕將令擁兵自重 ,
用老弱殘兵 , 怎可抵擋遼軍 ............
楊門一家幾代都為宋朝出戰 , 結果多多男丁戰死 , 岳飛又比人害死 , 但後期的 南宋 都很繁榮 .
作者:
~月狐~
時間:
06-8-21 17:33
標題:
楊六郎使用的「地下長城」現真容
楊六郎使用的「地下長城」現真容
近日,河北雄縣對位於境內的宋遼邊關古戰道進行了清理、修補並接通電源。「地下長城」——宋遼邊關古戰道將重現人間,使世人再睹它的風貌。
據《揚子晚報》報導,已開發的200米古戰道內實現了照明,並充實內部文物等一系列恢復古戰道原貌的工作。宋遼邊關古戰道始於河北雄縣縣城的鈴鐺閣八角琉璃井,向東北經大台、祁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東西長達65公里,南北寬達65公里,總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
經專家學者多次考察鑑定後一致認為:宋遼邊關古戰道是分佈廣、規模大、延伸長、類型多、結構複雜、戰爭功能齊全(引馬洞、藏兵洞、議事廳、料敵洞、迷魂洞等一應俱全)的大型持久防禦性地下軍事工程。這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見,可堪稱中國宋遼史上的「地下長城」。
該「地下長城」是宋遼爭霸歷史的最好見證。史料記載,當時宋朝名將楊業之子楊六郎把守瓦橋關16年,面對遼國強大攻勢,正是修築了地道才屢屢制勝,保衛邊關的穩定。
據悉,雄縣境內現有兩處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即大台遺址和祁崗遺址。
大台遺址位於雄縣縣城東二環內,東西長90米,南北73米,地上為楊六郎點將台,地道內有洞室六間,六個分支。其中向北有一分支,通向祁崗方向。
祁崗遺址位於雄縣縣城東15公里的雙堂鄉祁崗村內,地道全長30米,頂部距地面4米,洞內高低寬窄不等。其為連接雄州與霸州的地道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轉至
http://www.epochtimes.com/b5/6/8/20/n1427625.htm
[
本文最後由 ~月狐~ 於 06-8-21 05:34 PM 編輯
]
608192215491680--ss.jpg
(24.02 KB, 下載次數: 16)
06-8-21 17:34 上傳
點選檔案名稱下載附件
中國的宋遼邊關古戰道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6-8-21 18:22
標題:
回覆 #8 ~月狐~ 的文章
宋代雖然戰爭敗多勝少,但是宋代的軍器製作比起之前的朝代可就強多了。
在宋代,他們有統一標準的兵工廠,並大量生產品質優良的軍械。同時,也有許多軍械的發明與改良也都在宋代。甚至於對於軍事書籍的編纂,也是宋代勝於其他各朝。
但是,雖然兵器精良,但宋軍打仗往往無法自行開軍械庫,提取這些兵器,而必須透過層層的官僚,所以往往緩不濟急。其次,新式兵器雖然優秀,但是將領往往無法了解其使用方式,而使這些軍械無法發揮戰力。其實,最重要的莫過於宋軍兵將的素質普遍低落,將領不知兵,只懂對內宣傳(韓琦、范仲淹素以「軍中一韓」、「軍中一范」"威震"西夏,但實際交手卻是大敗虧輸,可見這一民謠實出他們之手)。而宋兵往往冗兵過多,當兵往往成了宋代解決災民過多的方法,於是隨著兵力的增加,戰力確明顯下降。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