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古代各式兵器簡介
[列印本頁]
作者:
xxiinon
時間:
06-3-5 14:09
標題:
古代各式兵器簡介
前言
–
中國古代兵器簡史
中國的文化既深且廣,無論是在宮室、文字、曆法、制度上都有著可與埃及或西亞等千年古文明媲美的偉大成就,內容十分豐富,而中國古兵器也是中國文化豐碩的成果之一。
一提到兵器,便可想像那是在戰場上用來直接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或破壞敵軍作戰設施的器械和裝置,如刀、槍、弓箭、槍砲、導彈等。如果要將自古以來的各種兵器做個概括的表述,那麼它們就是從
原始社會晚期
到
清道光二十年
(
公元
1840
年
)
第一次鴉片戰爭
為止所用的器械以及裝置的總稱。
而研究兵器史的學者,通常也會按照一定的標準來劃分諸多豐富的兵器群。其最常用方法,是以
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準
為依據,以
製造兵器所用的材料
以及
使用兵器所用的能源類型
,把整個中國史上出現的兵器劃分若干個為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研究它們的沿革以及變化。
中國古代古代兵器可分為兩個發展時期:從
冷兵器起源到公元十世紀火藥用於軍事前
,是
冷兵器時期
;從
火藥用於軍事到十九世紀中葉
,是
火器與冷兵器共用時期
(
下列簡稱
火器時期
)
。然冷兵器之中亦有分類,分別為
石兵器
、
青銅兵器
、
鋼鐵兵器
等三個階段;火器時期則是劃分為
初級火器的創制
、
火銃的發明與發展
、
槍砲更新與傳統火器的全面發展
。不過兵器的創制與分類並非截然分清的,期間會有著一定的交叉,即前一個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中所使用的兵器,還會延伸使用到下一個發展時期與發展階段的一定年代才會逐漸沒落。而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冷兵器起源後的各個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中。
作者:
xxiinon
時間:
06-3-5 14:16
標題:
回覆: 古代各式兵器簡介
冷兵器的起源與發展
冷兵器
,簡而論之,就是以人力以及簡單機械力作用下發揮出戰鬥作用的兵器,與利用火藥的化學能爆炸發生出光與熱的火器不同。因此人們稱之為冷兵器。如
矛
、
戟
、
劍
等兵器,最初都適用石料磨製,之後漸以青銅、鋼鐵取代。由此得知,石製兵器是冷兵器之始祖。冷兵器樣式繁雜,現今人大多將其分為下面幾類:
長桿格鬥兵器
、
短桿衛體兵器
、
雜式兵器
、
射遠兵器
、
防護裝具
、
城戰器械
(
這兩項為順帶介紹,因其與冷兵器也有密切之關係
)
。
長桿格鬥兵器
(
矛
、
槍
、
戈
、
戟
、
長柄刀
、
斧鉞
、
棍棒
、
钂鈀狼筅
)
矛、槍
矛是古代直刺、扎挑、投擲的一種長桿格鬥兵器。又有
鍦
、
鏦
、
金延
(
唸法為"言"
)
、
矟
等名稱。由矛頭與長柄組成,不同時代的矛都有些許差異,但基本結構有
尖鋒
、
側刃
、
矛葉
、
矛脊
、
骹
(
裝柄用的
)
、
環紐
(
綁固矛頭的
)
。最早的時候都是一些形狀不一致的石製矛,到商之後奴隸軍隊所用的皆為制式的青銅矛,西周至春秋則是有分為
酋矛
和
夷矛
,分別為短兵交戰和車戰用的。到了戰國晚期,便開始變成了鋼製窄葉矛,據記載,這矛之鋒利已能貫過一名身覆甲鎧的士兵。
再來說到槍。槍是由矛演化而來,由鋒槍長桿組合而成,基本上與矛相同。唐代時槍式多樣,如
漆槍
、
木槍
、
白頭槍
、
撲頭槍
,而這些槍的用途也相當多樣:除了兩軍突刺、結營紮寨時樹槍為營、涉渡河川時捆槍為筏。宋代的槍樣更多化,在《
武經總要
》中就有十八種。元代則有一種兩頭有鋒可刺可擲的
標槍
。明代有
四角槍
、
箭形槍
、
龍刀槍
。清代有
鏃形槍
、
筆形槍
、
鈎形槍
、
矛形槍
等。
戈
戈是我們中國老祖先獨創的兵器,能鉤能啄,是由鐮刀類的工具演化而來。完整的戈由橫裝的
戈頭
、
柲
、
銅鐏
構成。戈頭包括
援
(
橫出的殺傷部位,由上下兩刃向前弧收成尖鋒
)
、
內
(
在援的後尾,其上有用來穿繩的孔
)
、
胡
(
援下面的固定部位
)
。其中長戈用於車戰,短戈裝備於步兵,但在秦朝時便開始漸漸淘汰,西漢後便絕跡了。
戟
戟是中國古代以矛和戈合而為一的長桿格鬥兵器。由
長柄
和
戟頭
構成,可刺、可啄、可鉤、可割,是一體四用的武器,在漢至隋唐有著一定的地位
(
如呂布的方天畫戟
)
,之後則是成為儀式的杖祝品了。
長柄刀
長柄刀是由
長柄
與
刀身
構成用於劈砍的單面側刃格鬥兵器。這種武器一般都刀身較長,且刃薄脊厚。長柄刀由小型石刀與青銅刀發展而來,商周時期雖已有這類的長柄刀,但數量不多;東漢之後才漸為主要裝備,其中三國更是有著相當多的長柄刀名將,如關羽
(
最有名的
青龍偃月刀
)
、黃忠、徐晃等。唐代則演化為
長柄雙刃陌刀
,重達十五斤,更重者甚至到達五十斤。宋代樣式更多,單刃的有
屈刀
、
偃月刀
、
眉尖刀
、
筆刀
、
鳳嘴刀
;雙刃的有
棹刀
,以及戟所演化的
戟刀
等。明代有
鉤鐮刀
、
偃月刀
。而清代雖有
挑刀
、
寬刃刀
、
片刀
、
虎牙刀
,但也已非主要兵器了。
斧鉞
斧鉞是古代用作劈砍的
弧形闊刃格鬥兵器
。兩者構造相似,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原始社會晚期已有金屬斧,但只有少數人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曾下令量產鋼鐵製的戰斧,並將它列與刀同等的地位。晉以後斧刃變寬而斧柄減短,砍殺作用大大提升。唐代開始流行
長柯斧
與
鳳頭斧
,其中以李嗣業率三千士兵裝備長柯斧與陌刀在香積寺截堵安祿山騎兵的戰役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宋代使用戰斧的事蹟更多
(
雖然以文官當道,但那時的兵器之多也令人汗顏
)
,南宋將領楊存宗曾以萬名長柄斧手大敗金軍拐子馬;除此之外,那時宋軍還會利用
峨嵋钁
、
鳳頭斧
挖掘地道攻城;用
挫子斧
守城,砍殺強攻登牆的士兵。元代時軍隊常備有
錨斧
、
鐮斧
。明代有
開山
、
靜燕
、
日華
、
無敵
、
長柯
等戰斧。清代八旗軍則使用
圓斧
和
平刃斧
,綠營兵使用
長柄斧
和
雙斧
、
雙鉞
。戰斧平時除了攻城殺敵,也會用來作為儀仗兵器。
鉞由戰斧演變,原始社會有磨製的
寬刃
、
大弧石鉞
。而這種兵器與其說用來作戰,其儀式的使用機會反較多,之後更成為只為儀式而用的兵器
棍棒
棍棒是中國常見的擊打兵器,由
殳
(
唸法為
”
書
”)
演化而來,又稱
杵
、
杖
、
棓
(
唸法為
”
剖
”)
、
杸
(
唸法為
”書
”)
、
示殳
(
唸法為
”
對
”)
。周代時已將殳列為所謂的「
車之五兵
」之一,長約一杖二尺,有些有裝金屬端頭。戰國時,棍棒則被列為「
步卒五兵
」。漢代之後,棍棒則被淘汰,一直到唐之後才又出現了多種形式的棍棒。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名善用棍棒的開國皇帝,有人甚而說他是以「
一條棍棒打出四百座軍州
」。在他的推動下,宋代的棍棒樣式也相當地多,僅《
武經總要
》就記有七種,棒端也有添增安裝鋒刃頭部。如
訶藜棒
就安有裹鐵的頭部,
勾棒
有附帶兩個倒鉤的夾刃,
抓子棒
有雞爪形鉤頭,
狼牙棒
也如其名,上端有一個紮上許多狼牙釘的紡錘形頭部,
鐵鍊夾棒
有一個形似農家打麥耞的頭部
(
這裡我不太清楚該如何描述,但基本上應該是類似圓釘錘之類的
)
。明代出名的戚家軍則是使用安有刀刃的
刀棍棒
,清軍多使用
虎頭棒
。
钂鈀狼筅
這些都概括為多鋒刃兵器,出現較晚,且大多都非制式裝備,但仍有一定的殺傷作用。
钂
長七尺六寸,重五公斤,前端有三刃,中鋒最長且堅銳如槍,兩旁為四稜刃的橫股。作戰時,士兵既可以刺殺敵兵,還可以孥架住敵人的兵器,在火器並用時,可以將柄倒插地面,以側旁兩股為發射架,燃放火箭,戚繼光更將它編列為其靡下戚家軍步兵營的制式裝備。雖然在《
武備志
》一書中說它創製於明朝,但近年已有出土實物證明宋代便有軍隊開始用钂來作戰了。
鈀
有鈀頭和長柄構成,鈀頭是以五支箭式鋒刃插在兩個月牙形鐵製橫刃上製成,兩個月牙橫刃間有一定距離,屬多刺型兵器。
狼筅
是一種長桿多叉刺形兵器,創製於
明英宗年間
(
公元
1444~1449
)
,最出現於四川,而後則是被戚繼光用於抗倭作戰之中。狼筅多用節叉多刺的毛竹製成,總長一丈五尺,除了前鋒刺敵之外,旁側的各層節叉上也大多有鐵包的枝刺,分成直形與鉤形兩類。作戰時狼筅通常分為附屬性兵器,因其具有較好的掩護以及刺殺作用。
續貼,之後會把剩下的接上,請勿回
有麻煩之處還請見諒
作者:
xxiinon
時間:
06-3-12 13:24
標題:
回覆: 古代各式兵器簡介
短柄衛體兵器
(
短柄刀
、
劍
、
匕首
)
短柄刀
由原始社會的石刀演進而來,適用於劈砍的單刃防身兵器,在擁有煉銅的技術之後,就開始有青銅刀出現,到了商代有
直脊
、
彎脊
和
刀刃上翹
的三種青銅刀,但是數量少而至於在秦之前都尚未作為兵器運用。西漢開始出現
鋼製環首刀
,脊後刃薄,刀身平直而柄短。
東漢時鋼刀製造水準水平提高,造刀時會反覆摺疊鍛打
(
又稱為煉或湅
)
刀坏的次數增多,以致於出現了所謂的「
三十煉
」、「
五十煉
」、「
百煉
」等的鋼刀。到了三國時期,鑄造寶刀成了一種風氣,曹操在建安中年,請了名師
(
這一段我找了很久都不知其名
)
用三年造了五把寶刀,曹植甚至做了一篇《
寶刀賦
》來稱讚其刀能「陸斬犀革,水斷龍舟」。吳主孫權則是親自督造
百煉
、
青犢
、
漏景
等三把隨身攜帶的寶刀。蜀國造刀名師蒲元,「熔金造器,特異常法」,用純烈的蜀江水淬火,其刀之鋒利絕倫,被時人稱為神刀。
隨唐時期,軍隊多用
短柄橫刀
。宋軍多用
短柄手刀
。元軍使用
短柄環刀
。明軍使用
短刀
、
腰刀
、
仿日長刀
等,之後清朝更多,但也大多與之前類似,不過都有或多或少的改良。
劍
劍是用於刺劈的直身雙刃尖鋒兵器,由劍身與劍柄構成。劍身修長,兩側有刃,中間有
脊
(
類似劍溝
)
,前窄後寬,通常的劍都配有劍鞘,便於攜帶。
出土實物證明,早期的劍是西周前期使用的
柳葉形青銅劍
,中間無脊,構造尚未定型,此後才逐漸改進。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吳、越、楚等國造劍業相發達,湧現了一批名垂史冊的鑄劍大師,其中有歐冶子、風胡子、干將、莫邪等。傳說楚王曾派風胡子請歐冶子與干將鑄劍,結果造成
龍淵
、
泰阿
(
或稱
太阿
)
、
工布
等名劍,還有歐冶子為越王句踐所鑄的
湛盧
、
純鈞
、
勝邪
、
魚腸
、
巨闕
等名劍,而最為人所知的便是莫邪犧牲自己所鑄成的
干將
、
莫邪
兩劍,其兩劍一但分離,雌劍便會因為思念雄劍而悲鳴。當然,這些都只是神話,難以分辨真偽,但也充分反映出當時吳越等國的鑄劍盛況,以致於之後劍的發達以及廣泛使用。
雖說以上所談的神劍不一定存在,但近年來卻有出土一些春秋時吳越等國所鑄的劍,而從劍身上的銘文可得知,其中有把
吳王光劍
、兩把
吳王夫差劍
、一把
越王句踐劍
、一把
越王朱勾劍
。它們大多製造水準高超、精細且鋒利異常,其劍身上的銘文清晰可見,可說明《
吳越春秋
》、《
越絕書
》等文獻並非都是虛構,而是將當時的鑄劍盛況給誇張化了而已。
之後,秦朝及後來的朝代等皆以純鋼煉之,劍刃也越見鋒利,唐宋之後至明清時期,劍也成為了文武官員的佩飾品。
匕首
匕首是一種以刺殺為主兼能砍擊的兩用兵器,是專用的衛體兵器,由短柄和短刃構成,與劍相似但更短,多為近戰衛體之用。新石器時代時便已有了
石質匕首
,商代則是
青銅匕首
。由於匕首短小犀利且易藏匿,所以常被用來作為行刺工具,而其刃上也會塗毒,增加成功機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荊軻行刺秦始皇「圖窮匕見」的故事。
雜式兵器
(
流星錘
、
鞭
、
三節棍
、
勾
、
釽
、
錘
、
船
)
流星錘
又名
飛錘
或
走線錘
,且又有
單流星
與
雙流星
之分。單流星的錘有
瓜形
和
八棱形
,錘如鵝卵般大,繩長約一丈,雙流星繩長五尺。
鞭
有
單
、
雙鞭
,有
竹節鋼鞭
、
十三節水磨鋼鞭
、
七節鋼鞭
。軟鞭有
九節鞭
、
十一節鞭
、
繩鞭
、
杆子鞭
。
九節鞭
用鋼製,節節有鐵環相連。
三節棍
由三根短棍中間以鐵鏈相接,用時有長棍之輪掃,也有短器械之靈活。
勾
勾的月牙取自戟的月牙,尾部的刺取自槍而成,勾身的刃來自劍,唯一勾鋒是其獨有。勾是多刃兵器,有鑽、勾、月牙、刃。
釽
形狀如虎爪。釽的五指可活動,加上釽的尾部用繩相接,抓敵後可拉繩制敵(用法有似血滴子),故可用作暗器。
錘
有
長
、
短鍾
。長錘也叫「大蒜」。短錘多用
雙錘
,有
八棱錘
、
立瓜錘
。由於短錘分量較重,非孔武有力之人不能使用,俗稱「錘棍之將不可力敵」。
船
因形狀像船而有此稱。像弓,一方有短棍(把手),另一方有刃。
p.s.
雜式兵器這一部分在書中所言甚少,所以上面這些是轉貼自別人詳細提供的資料,最下面會有網址。雖然雜式兵器不曾被大量編制為軍隊裝備,但歷史上也有不少名將曾經使用。
射遠兵器
(
弓
、
弩
、
炮
)
弓
弓是一種中國古代的彈射兵器,由具有彈性的弓臂和韌性的弦構成。
1963
年,考古部門在山西省朔縣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用燧石片打製的
石鏃
,說明中國在兩萬八千年以前就發明了弓箭。此時製作水準甚低,弓身僅是單根的竹、木彎曲而成,即「弦木為弧」的單體弓。商代時軍隊已普遍使用彈力較大的
反曲弓
,適用於車戰。
到了春秋戰國,弓的製作水平提高,開始使用
複合弓
。複合弓的製造方式是先在竹和木質的弓身上傅角被筋
(
這裡實在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做法
)
,再纏絲塗漆,這種弓的彈性比以往的單體弓都要大的多,但對選料、配料、製作程序和規格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
秦漢之後,弓的基本構造雖沒影太大的改變,但在材料和裝飾上有著更多的講究。漢代注重強弓勁弩,有的張力更多達三百斤。兩晉南北朝時,弓力又更增大。宋代騎兵多用強弓,採用「滿開弓、緊放箭」的速射法。清代時弓的樣式雖然多,但已不是主要的射遠兵器,因其已被崛起的槍砲給取代了作戰的實質地位。
弩
弩由弓變來,是安有張弦裝置的弓。張弦裝置是由弩臂及安於其上的弩機構成,弩比弓操作方便,射手可先張弦安箭再發射,弩的精準性一般而言都比弓來得高。而再最近幾年的考古發現大概在原始社會或不晚於商周時期就已有使用
木製弩
的情形,到了春秋時期,已有
青銅弩
,並且已配置於軍隊,這時的弩還適用人臂張弦的弓,故又稱作
臂張弩
。戰國時期,各國已都有弩備隊,一直到末年,開始有了用腳踏張的
蹶張弩
(
“
英雄
”
一片中秦軍所用的弩,而那是全腳張射,半腳張射則是以膝蓋為張弦點)。
到了西漢,弩開始出現了瞄準工具「
望山
」,這是用來控制鏃端的高低以對應目標的遠近。東漢時出現了腰張弩和可以絞動輪軸張弓射箭的
床弩
(弩砲的最早原形),三國諸葛亮時更曾將西漢可連續射箭的
連弩
改進為十箭連射的
元戎弩
。
唐朝有七種弩,其中的
大木車弩
就是東漢時期的
床弩
,弓長二十尺,主要用於攻守城壘和安於戰車戰船上。宋代的弩有著更多的進步,其中可分為
蹶張弩
和
床弩
兩大類,最重要的就屬床弩,有
大合蟬弩
、
小合蟬弩
、
雙弓弩
、
三弓弩
、
三弓豆斗
(唸法為
”
斗
”
)
子弩
等。雖然弓弩在軍事地位相當重要,但在槍砲廣泛使用後便被淘汰掉了。
炮
炮是古代利用槓桿原理拋擲石塊和火球的射遠兵器(像世紀帝國中的巨型投石車),其作用的原理與弓弩是相似的。這種炮需要非常多的人才能運用,通常除了一名目測以及指揮的人以外,要拉動炮索至少也要十個人以上才有足夠動力讓炮石沿切線方向直搗目標,歷史上甚至出現可以投擲數百公斤石炮的超巨大投石機(在咢圖曼攻擊君士坦丁堡時)。《
武經總要
》中記載了十幾種宋代所使用的炮,像是固定住的
單
梢炮
、
雙梢炮
、
虎蹲炮
;安於車上便於機動的
車行炮
、
臥車炮
等。
中國兵事炮的歷史最著名的便是
襄陽炮
(又稱
回回炮
)了,蒙古軍在進攻襄陽時,曾請回回人造炮師亦思馬因,設計了一種重力下墬式拋石機,據說這種炮在進攻襄陽時拋射了一百五十公斤的巨石,故被稱做
襄陽炮
,也因製作人為回回人,又稱做
回回炮
,這種炮一直用到元末明初都還在使用。
雜式兵器引用網址: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090916106
未完,請勿回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