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中庸之道 [列印本頁]

作者: ykaich    時間: 06-3-30 00:42
標題: 中庸之道
孔老夫子強調所謂的中庸之道
過與不及都不好
不過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

這個理論還可以適用嗎?
如果不盡力做到最好
不是就等著被淘汰掉嗎?

[ 本文最後由 八雲紫 於 06-6-22 11:04 PM 編輯 ]
作者: 八雲橙    時間: 06-3-30 02:46
標題: 回覆: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即使是競爭激烈的現代,還是有它的可取之處

就"中庸之道"一詞來解釋,其實就是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能夠不偏不倚,符合天性即是,做人處事別太逞強也別太軟弱,凡事要懂得適可而止,這就是中庸之道

當然也並不是要人抱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之後就不去積極進取

道理就像是舉唖鈴一樣,今天我的體質頂多舉50下,但是我不會強迫自己今天非得舉100下才行
強迫自己的結果,不但達不到健身的目的,還會造成肌肉拉傷
也不會因為100下太遙遠,乾脆就不做了,就給它懶惰下去
也不會因為今天只舉50下就認為不錯,之後就不再努力讓自己達到做100下的目的
而是抱著今天做50下,明天做55下,後天做60下,終究會達到100下,過程既不會太痛苦,目的也達到了

簡而言之,在這競爭激烈的現代,不管再怎麼積極努力,也要懂得適度的讓自己放鬆,這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
作者: 伊卡迪司    時間: 06-4-1 10:43
標題: 回覆: 中庸之道
當然還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的.

正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人做事不能太出風頭也不能過於懶散.

例如:在學校裡,教授最喜歡的學生其實不是那過份的產現才能的人.

而是那些事事只懂一半的學生,因為這樣老師才能授與智慧,

而那些已經懂了的學生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認真聽課了.(也成了課堂上不安份的一員)

不過我認為,真真厲害的是那些實際上很有實力,但是藏匿自己的才幹與風華的人,

敢直敢言敢作敢為...不一定是好的.

翻翻三國演義,就能清楚的看到.

為何呂布這位人稱"人中呂布"的他,最後的下場卻是如此淒涼呢?

而又為何什麼資質都不及他人的劉備,最後會得到天下的三分之一呢?

當然,這裡面所牽扯到的不只"中庸"的道理,還有更多其他的因子,

只是俺認為人若想出盡風頭,那背後所需承擔的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以上 ! 拙見.

作者: 薩伊    時間: 06-4-2 17:25
標題: 回覆: 中庸之道
個人認為,在這種鉤心鬥角的現實生活中
太過招搖,很容易會招來他人的妒忌
雖說要表現的出色
才能在這競爭的社會中得到一席之地
但這不表示維持中庸是很愚昧的事
有些時候
保持適度的平衡也是件可以的
不事事講求完美
盡力去做就好
要求太高也是種很大的負擔哪~= = \~/
以上,亂入大好~~XDDD
作者: 國師    時間: 07-1-31 17:54
關於這個問題是混淆了許多層次的說法

引文:過與不及都不好
不過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

這個理論還可以適用嗎?
如果不盡力做到最好
不是就等著被淘汰掉嗎?

以上說法好像認為孔子所謂不要過與不及:是做個與別人一樣而不要太突顯的人...不然就是不該盡力做到最好!
呵!這完全誤解~過與不及~的觀念。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很積極的...所以孔子當然肯定人要積極努力(這是心態的問題)。但是人太努力而完全忽視身理的負荷...或太放逸而懶散(這是身理的問題)關於此點才是孔子所
談的過與不及皆不可!所以上述的問題是混淆兩者...導致有此誤解!
作者: Rakimok    時間: 07-4-1 15:21
標題: 個人意見
個人意見

所謂中庸之道? 何算中庸? 孔子中庸?
只要能做到  自己能做到的
                自己想做到的
                 就算競爭輸了  也是沒辦法改變的

中庸之道的主要精神
應該是要我們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事  不用刻意去超越別人

作者: 涅然〞    時間: 07-4-8 17:47
因時事宜吧

每件論點都有其適用的地方

法家適用於戰亂之時

道家適用於建國之初

儒家適用於???????
作者: 無世界    時間: 07-4-17 22:13
中庸之道

我認為是一種平穩的維持

而效果強弱

這是因環境判斷

在不同的環境要要調整自己所能發揮的能力

因為人的極限並非無限大

所以如何平穩的維持自己一定程度的實力與適時的發揮

就是考驗各位調適的能力了
作者: 白木國中生    時間: 07-4-17 22:18
取其可取之處,棄其不善之處...這樣
作者: zgmfx30a    時間: 07-4-18 05:39
中庸之道

像一個天平

在正常情況下 維持者二端平衡  避免傾斜任何一方  

為了維持者世界平衡(平合)存在的理論

當出現外力造成不平衡時  中庸(天平本身)將失效  某一邊將落地(混亂 危機)

這時需要法碼(制橫之力) 抵抗另外一個力量 恢復天平(中庸之道)主體的運作


所以中庸之道  只在治平之世使用  目的避免偏斜的混亂

當偏斜產生 就須法碼干預  不能依賴天平(中庸)維持平衡

除非外力消失了  才讓法碼去除   繼續以天平(中庸)維持平衡

而不管外力  或是法碼重力  天平本身平衡力

這三種力可以套用各種有形無形之力



世界運作就像這樣的一組天平組一樣運行

所以中庸之道 用於太平  以避免偏斜(混亂)

亂世重典之用 就是法碼之用的抽象化
作者: 國師    時間: 07-5-22 11:37
引文:法家適用於戰亂之時

道家適用於建國之初

儒家適用於???????
=========================================================
儒家適合在:承平時期!例如:秦滅六國用法家形成大一統局面....後來人民不堪其苦反對秦國
故漢初用黃老與民休養生息.....後來國力強大改用儒家!!!直到魏晉名教(儒家)腐敗....改向
道家玄風....所以儒家適用於國力穩固之後!:大笑
作者: 奶油犬    時間: 07-5-23 08:49
原文由國師 於 07-5-22 11:37 AM 發表
引文:法家適用於戰亂之時

道家適用於建國之初

儒家適用於???????
=========================================================
儒家適合在:承平時期!例如:秦滅六國用法家形成大一統局面....後來人民不堪其苦反對秦 ...


大大這種能靈活運用各家說法來對映各個時代來運用的想法真的很棒!

但是我覺得如果能熟獨百家之法,進而成自己的一套,不就不管任何亂世,盛事都能好好治理了。
作者: 國師    時間: 07-5-23 09:02
引文:
但是我覺得如果能熟讀百家之法,進而成自己的一套,不就不管任何亂世,盛事都能好好治理了

=========================================================
這樣的說法有不精確之處!難以說一套就可治平天下!!!我所謂法家.黃老.儒家.道家.....等是有其理論上的差異!不可能一套理論有法家與儒家的本質(我強調是本質的意義)相容通,如國中國哲學
學的清楚些就能明白其本質的差異!所以只能應時制宜......我說戰亂.承平的時機不同,那便要採用
不同的學說!這也是傾向的問題。即承平時~傾向儒家~治國...并不表示遺棄法家.道家的部分
政治操作!!!明白嗎?:微笑
作者: 奶油犬    時間: 07-5-23 10:55
原文由國師 於 07-5-23 09:02 AM 發表
引文:
但是我覺得如果能熟讀百家之法,進而成自己的一套,不就不管任何亂世,盛事都能好好治理了

=========================================================
這樣的說法有不精確之處!難以說一套就可治平天下!!!我所謂法 ...


大大說得是,其實我說的一套,比較像集百家之所見,悟出最好的辦法。

所以其實並不會有那"一套"的出現,因為學問是無限出現的,而這樣不就要時時更新那"一套"了嗎?

其實說到底就是大大所說得靈活運用百家的智慧治世,而我只是覺得要更近一步去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希望這樣大大可以明白我想說的了。=////=
作者: zgmfx30a    時間: 07-5-23 11:25
標題: 回覆 #14 奶油犬 的文章
你說要靈活運用百家的智慧治世

這是很棒的想法

那麼你有何方針?
作者: 奶油犬    時間: 07-5-23 11:36
原文由zgmfx30a 於 07-5-23 11:25 AM 發表
你說要靈活運用百家的智慧治世

這是很棒的想法

那麼你有何方針?


當然是先讀熟百家之書摟(廢話(請無視XD

我覺的治世要做到好,已經不只是理論的東西了,像有些古代治世者理論都很好,但為何還會被抨擊, 失敗呢?

那是因為治世要的有三大樣

1.智慧(治世理論)

2.力量(能讓人民由衷佩服)

3.人脈(一個人是管不動天下的)

的其中兩樣者做到,才能成為歷史上讓人看重的王國了。

另外還要有三條件才能成為盛世

1.天時(要在太平時代,才能成盛世)

2.地利(要有好的國土"地理位置",才能防外敵)

3.人和(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

[ 本文最後由 奶油犬 於 07-5-23 11:38 AM 編輯 ]
作者: 國師    時間: 07-5-23 21:06
你說要靈活運用百家的智慧治世

這是很棒的想法

那麼你有何方針?
=========================================================
關於這個問題....好難喔!這是屬於應用哲學的範圍!而我只是純粹理論的研究...所以把這問題
交給研究應用哲學的哲人好啦!!!:震驚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