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 [列印本頁]

作者: ViewSonic    時間: 06-4-11 08:40
標題: 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
[LEFT]第一章 國際安全情勢[/LEFT]

[LEFT]21世紀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際安全情勢更為錯綜複雜。自美國遭受「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國際社會已深刻體認,軍事力量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各國積極發展軍備的結果,可能對國際安全環境,產生很大的挑戰;而種族與宗教衝突、領土爭執、資源爭奪等所衍生的區域性衝突,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的滋長、危險軍事科技的擴散、跨國經濟犯罪、毒品交易等問題,更是當前國際安全的絕大隱憂。
第一節 全般戰略環境(圖1-1) [/LEFT]


圖1-1 全球全般戰略環境示意圖












後冷戰時期,美國以絕對優勢的國力,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強權。除致力於打擊恐怖主義及遏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外,並積極調整全球美軍兵力部署,加強建構與區域各國間的軍事合作關係,以達其維護區域安全與全球軍力平衡目標。亞太地區,在中國以「和平崛起」及經濟建設為主的策略下,區域情勢暫呈穩定;美國在推翻伊拉克海珊政權後,未能有效控制伊拉克境內反美武裝團體,加以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的持續激化,致使中東整體安全環境,益形複雜。歐洲區域,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東擴與機制強化後,將主導區域安全事務,並扮演維持地區穩定的要角;復因其與俄羅斯加強政、經、軍關係,建立互信機制,將更有助於維持區域的和平。非洲地區,在「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 AU)機制成立後,致力於化解各派組織動亂,推動「新夥伴關係非洲發展方案」(New Partnership Africa Development Project),同時成立制衡機制,期有效改善非洲整體經濟情勢,進而消弭貧窮、愛滋病、種族及宗教等衝突。

[LEFT]一、美洲地區[/LEFT]
「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反恐已成為美國戰略重心。除成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統合國安、司法、檢、調、情報、軍、警、民間系統外,並與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合作,透過情資分享,提供即時預警,統一協調並掌控反恐、跨國經濟犯罪、反毒品走私、打擊拉丁美洲地區反叛組織武力等行動及藉「先制攻擊」新戰略思維與軍事部署,以強化美國本土、北美鄰國與拉丁美洲區域的整體安全。

[LEFT]二、亞洲地區
(一)日本、南韓、澳洲、東南亞各國均與美國維持同盟合作關係,並藉與美國的反恐合作及「擴散安全倡議」機制(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 PSI),圍剿恐怖組織與防堵區域內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輸運與擴散。中國則藉美伊戰爭、北韓核武及南海局勢中扮演的國際角色,以及在太空科技方面的進展,奠定在亞洲的大國地位,並深化對區域戰略環境的主導與制衡。
美國致力與中國、俄羅斯等國修好,爭取其對全球反恐、防止核武擴散事務上的支持;為確保未來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優勢與彈性,著手軍力重整與部署,強化駐日、韓美軍機動打擊力與危機預警機制,以嚇阻區域潛在衝突的發生。台海兩岸政策方面,美國以維持台海和平為其最大利益;支持台灣民主,反對中國武力威脅為其一貫立場;採平行交往政策,以防範台海危機的發生。另美國亦強化與菲律賓、泰國的軍事合作,建立「非北約主要盟邦」(Non-NATO Allies)關係;與新加坡協議展開「戰略合作關係框架協定」(Strategic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Framework)談判;強化與澳洲合作關係,分擔區域防務責任,藉政、經、軍手段整合區域國家力量,維持區域安全情勢,以支撐其全球戰略之遂行。
中國與印度積極改善關係,雙方暫時擱置邊界爭議問題,進一步擴大經濟、軍事的交流與合作。印度、巴基斯坦關係,近期也有所改善,然喀什米爾邊界問題,仍待解決。
(二)2004年俄羅斯總統普丁競選連任成功,其高度民意,已成為從事政治及經濟改革的強力後盾。另一方面,5月9日車臣總統卡德羅夫遇刺身亡、9月1日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校園挾持事件,已造成國際社會對車臣獨立運動的態度,漸漸轉變為「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未來車臣獨立之路將愈艱難,動盪情勢恐暫難趨緩。再因北約東擴,俄國亟欲透過「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及「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The Russia-China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Treaty)機制,強化其戰略地位,除對美國在軍事上單極強權的諸多作為(如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 Ballistic Missile Treaty, ABMT〕、支持「北約」擴張、藉反恐戰爭長期駐軍中亞等)表示意見外,為牽制美國軍力的擴張,則在吉爾吉斯、塔吉克建立軍事基地,以為抗衡;而2004年10月,正式加入「中亞合作組織」(Central Asian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並且積極增進與中國及印度的關係,都將有助鞏固其區域強權的地位。
(三)阿富汗塔利班及伊拉克海珊政權先後遭推翻後,美國原冀望協助兩國建立民主政權,有效摧毀中東地區恐怖組織溫床,以鞏固區域的安全。惟兩國殘存的反美游擊勢力,因與「蓋達」(Al-Qaeda)組織串連,對地區安全仍具威脅;加以伊拉克境內美、英聯軍發生虐囚事件,亦擴大境內敵對勢力與美軍間的衝突;2004年6月28日,美國雖還政於伊拉克臨時政府,然伊國境內情勢,仍紛擾多變。另美國主導的中東和平「路線圖」(Mid-east Road Map)計畫,雖獲國際認同,但因以、巴雙方彼此報復,執行屢受阻滯,加以巴勒斯坦精神領袖阿拉法特於2004年11月病逝,中東和平前景,仍具變數。[/LEFT]


三、歐洲地區
[LEFT]「北約」組織配合美國全球反恐戰略布局,接替駐阿富汗國際安全協防部隊,漸次擴大在阿國的角色;2004年3月,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托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與斯洛維尼亞等7國,已共同加入北約組織,使成員國增至26國。而「歐盟」組織簽署新憲章,確定「共同防禦條款」,強化自主防務機制及維和、人道救援與危機處理等國際安全事務的執行;並已於2004年5月,同意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托維亞、匈牙利、捷克、波蘭、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賽普勒斯(希裔)及馬爾他等10國加入,使得成員國增至25個國家。「北約」與「歐盟」組織的擴張,將使歐洲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與合作,益形密切。[/LEFT]


[LEFT]四、非洲地區
[LEFT]2002年7月成立的「非洲聯盟」組織,現已成為防治非洲地區戰亂、遏止恐怖主義滋長,以及安定社會、開發地區資源與發展整體政經共同體的組織,引領非洲走向經濟建設發展的方向。現階段「非洲聯盟」決議採取「新夥伴關係非洲發展方案」,以作為推動政治、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指導方針。2003年7月,「非洲聯盟」第2屆國家元首與政府領袖會議在莫三比克舉行,會中討論重點,包括如何制止地區武裝衝突、實施「新夥伴關係非洲發展方案」等議題,對落實非洲的正面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另為有效解決非洲問題,並曾針對非洲區域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與蘇丹3國,因動亂衍生的人道主義危機,於2004年7月,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與非洲13個國家元首,在迦納舉行高峰會議,以尋求和平解決方案。非洲各國經多年的努力,在調解內部衝突方面,已形成一套有效的維和機制;但未來「非洲聯盟」能否成為非洲大陸有效仲裁、制衡的機構,進而消弭區域種族、宗教、內戰等衝突,穩定地區整體安全,仍有待區域各國的努力。[/LEFT]


[LEFT]第二節 主要潛在衝突地區
受到主權、種族、宗教及國際恐怖主義等潛藏因素的影響,國際部分區域極易爆發軍事衝突,其中又以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參閱第4章)、南海及東南亞、南亞、中東等地區,最可能爆發意外衝突。

一、朝鮮半島[/LEFT]
[/LEFT]

[LEFT]朝鮮半島安全情勢充滿諸多不確定性,是亞太區域內爆發衝突的高危險區域。2002年10月,北韓重啟核武研究計畫,促使美國以軍事威懾、溝通對話及外交協商等方式,積極促其放棄發展核武。而2003年4月舉行的三方會談(美國、北韓、中共),以及之後在8月、2004年2月、6月連續3次的「六方會談」(美國、日本、南韓、中共、北韓、俄羅斯),雖仍未能達成北韓放棄核武的具體協議,但都同意設立實務工作組,成為磋商解決北韓核武問題的重要機制。預料國際社會仍將以外交斡旋及對話方式加以調處,並縮短美國與北韓間互信不足的差距,以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問題。[/LEFT]



[LEFT]二、東南亞
東南亞地區因幅員廣大、各國交流頻繁與部分國家宗教派系林立,使得地區恐怖組織極易滋長,主要包括「回教祈禱團」(Jemaah Islamiyah, J.I.)、「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MILF)及「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 Group,ASG)等組織,且多半與「蓋達」組織有所聯繫。自「911恐怖攻擊事件」後,該等組織的活動範圍,亦由中東移轉到東南亞,並以印尼、菲律賓二國所受到的恐怖攻擊最為慘重;如2002年10月、2003年8月及2004年9月,先後發生於峇里島萬豪飯店及澳洲駐印尼大使館前的爆炸案,都造成嚴重傷亡;而其恐怖攻擊手段,也從以往偏好軍事基地與外交使館等目標,轉為以金融機構、能源標的及觀光地區等為主,使安全防範愈加困難。


而由於部分國際水道及麻六甲海峽的管理鬆散,地區內海域海盜猖獗,劫船、走私、販毒等事件層出不窮,不僅威脅到海運與貿易的安全,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經濟及活動的管道。2004年7月20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三國,在印尼巴淡島簽署麻六甲海峽之防衛協議,同意藉由聯合執行麻六甲海峽巡弋任務,打擊海盜與恐怖主義,以維護海域內海上交通運輸線的安全。

[LEFT]三、南亞[/LEFT]
[/LEFT]

[LEFT]南亞地區,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在宗教、領土、反恐上長期不睦,但在雙方領導人於2004年1月第12屆南亞高峰會議(South Asia Summit)期間會晤後,雙邊關係已有明顯改善。另在中共方面,一方面與印度在邊界上存有領土糾紛,一方面則與巴基斯坦長期友好。不過,中、印關係在雙方簽訂「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後,已快速升溫,且軍事互動頻繁,如中印海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印度陸軍代表團獲准進入西藏參訪等。未來區域情勢,在中、印、巴三方關係持續努力下,將有助於南亞局勢的穩定。[/LEFT]



[LEFT]四、中東[/LEFT]

[LEFT]巴勒斯坦自治區問題,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長期衝突的導因。美國主導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計畫,雖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平共存為願景,但巴勒斯坦激進的哈瑪斯組織,和以軍間的武裝衝突不斷,使得和談進程一再受挫。


美國原來預期伊拉克海珊政權的瓦解,對中東地區安全環境、政治改革及人權發展,會有所助益,但伊拉克戰爭結束迄今,駐伊聯軍仍常遭受到反美武裝團體的襲擾,傷亡不斷增加;再因美英聯軍發生虐囚事件,以及各國人質被綁架事件層出等因素,致使地區動亂情勢升高。另西班牙國內因遭到恐怖攻擊,而決定撤出駐伊部隊,已間接衝擊各國派兵伊拉克意願,美國被迫擬定增兵及應變計畫等,以確保伊拉克情勢的穩定。另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間,雖有三小島的領土糾紛,但引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高。

[LEFT]五、南海[/LEFT]
[/LEFT]

[LEFT]南海諸島因位處南洋航路要衝,戰略地位重要。加以地區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漁業、礦產等資源,隨著海底探勘技術的精進,其經濟價值及戰略地位,因受區域各國覬覦,不斷提高。近世紀以來,地區內未定的疆界與複雜難解的島嶼主權問題,一直是地區各國紛爭的主因。南海計有島礁192個,除我國擁有太平島及東沙島外,地區各國擁有島嶼主權爭議的計有中共(7個島嶼)、越南(27個島嶼)、菲律賓(9個島嶼)、馬來西亞(5個島嶼)及汶萊(宣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等國


第三節 未來安全挑戰

當前全球軍事情勢,因區域紛爭、武器擴散和移轉、科技快速發展、戰爭型態改變與環保疫情,使得國際局勢變化令人難以捉摸,其未來可能的安全挑戰,包括:

一、政治方面:種族、宗教信仰問題,所引發的對抗,仍將持續;而分離意識、區域紛爭、領土主權爭議與經濟海域重疊問題,亦將構成區域潛在的安全威脅。

二、軍事方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仍是未來全球安全的最嚴重課題。美國「先制攻擊」戰略,已成為其國防安全戰略上的指導原則,必然引發全球軍備的競逐。由於各國對國家安全的認知差異,其干預程度與處理模式不同,可能引發的衝突,對國際安全將構成相當程度的威脅。另近期中共成功發射「神舟五號」太空船,已引起各國對爭奪太空軍事利益的關切,將可能構成另一個強國爭霸的引爆點。

三、經濟方面:全球化引發的貧富差距問題若持續擴大,再加上反全球化的浪潮及跨國組織型的犯罪問題(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如處理不當,都將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諸方面的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四、恐怖主義方面:國際恐怖組織(尤以宗教狂熱的派系更具安全威脅性)囿於美國全球反恐行動,雖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恐怖活動,卻也無法有效剷除,未來恐怖主義恐成為國際安全環境的最大隱憂。

五、環保疫情方面:瀰漫全球造成恐慌的流行疫病,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禽流感等病毒,以及環境、氣候污染與生態變遷等所引起不可預知的災難,均將影響全球的安全與穩定。



綜觀前述國際安全隱憂,包含種族、宗教及領土紛爭所衍生之衝突,及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危險軍事科技擴散、跨國經濟犯罪、毒品交易等問題,一旦受到挑釁,均極易爆發區域性的軍事衝突;最可能引爆衝突的地區,又以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南海及東南亞、南亞、中東部分地區為然。我國在此微妙情勢下,應以務實審慎態度參與國際事務,積極面對可能挑戰,以維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LEFT]
作者: ViewSonic    時間: 06-4-11 09:00
標題: 回覆: 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
[LEFT]第二章 亞太軍事情勢
亞太軍事情勢,因中國軍力的不斷成長,使得區域內各國加深對美國的依賴。美國為因應伊拉克戰後重建、北韓核武、東南亞恐怖活動、南海主權爭議、印巴衝突及中國軍力擴張等問題,積極調整在東北亞的兵力部署,並且在關島增設重兵。另透過美日、美韓、美澳等安保協防機制,以及「台灣關係法」的運作,進一步強化彼此關係,藉以掌控西太平洋整體安全情勢,維護地區穩定。[/LEFT]

[LEFT]第一節 亞太戰略環境
亞太區域,係由中國大陸與東北亞、東南亞及環太平洋群島所形成,屬於多元化的社群。區域內各國,因受太平洋及區域海域的隔離,以致在種族、文化、政治、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上,各不相同;而為確保國家的生存與安全,各國一般都以經濟發展為重;在軍事上,則朝向多元化型態發展。[/LEFT]


[LEFT]一、美國太平洋情勢 [/LEFT]

(一)亞太安全戰略


[LEFT]美國轉採「先制攻擊」的戰略思維,因應日漸擴增的國際恐怖及區域性威脅,藉超強軍事優勢,確保其國家安全與地區戰略利益。其採取措施如後:

1.維持各區域強權間的穩定與軍力平衡。[/LEFT]

[LEFT]2.維持亞太區域海上航線的安全。

3.維持美國在全球性與區域性組織間所扮演的領導角色。
[LEFT]4.和平解決台海與朝鮮半島問題。
5.避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6.確保中南半島與中南亞的安全。
7.打擊恐怖主義及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 [/LEFT]

[LEFT](二)亞太軍事情勢[/LEFT]
[/LEFT]






[LEFT]亞太軍事情勢隨著中國軍力的提升,正逐漸改變區域內的軍力平衡,直接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致使亞太區域成為美國關注的焦點。為確保其在亞太區域的主導地位,美國將過往以歐洲為重心的戰略思維,漸次轉移至亞洲,並逐步調整區域軍力部署。基於「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經驗,美國承認恐怖主義為當前最嚴重的安全威脅,故主動發起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爭,期剷除恐怖威脅來源。而朝鮮半島的北韓核武事件,雖經由「六方會談」的外交斡旋,情勢暫趨和緩,但仍是美國關切的焦點。

[LEFT](三)關島、夏威夷與紐西蘭、澳大利亞戰略地位[/LEFT]
關島位處第二島鏈),與夏威夷同為美國在太平洋的重要軍事基地,戰略地位重要。為反制中國軍力的擴張,與確保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利益,美國除大幅調整關島基地的海空兵力外,並已在2003年11月,完成整建夏威夷海軍航空母艦基地,使此兩處基地的戰略地位,與日俱增。另紐西蘭、澳洲積極介入國際事務,並配合美國與聯合國的要求,參與東帝汶、伊拉克維和任務和經援太平洋諸島國,希望藉此強化、主導區域事務的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


[LEFT]二、東北亞情勢[/LEFT]

[LEFT](一)軍事情勢[/LEFT]
[/LEFT]



[LEFT]美國為減低其在亞太區域軍力的負荷,支持日本建軍、修法及參與國際維和任務,並強化雙方安保同盟關係。朝鮮半島南、北韓雙方,仍持續軍事對峙;南韓繼續更新和發展軍備,以因應可能發生的戰爭;北韓亦不斷試射飛彈,而且不放棄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其核武問題,仍為區域軍事安全的潛在威脅。
[LEFT](二)潛在危機[/LEFT]
[/LEFT]



[LEFT]俄羅斯與日本在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領土主權問題,爭執已久,至今仍未簽署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敵對關係的和平條約。日本曾倡議擱置主權爭議,合作開發經濟,但不被俄羅斯接受,雙方對此問題,進展有限。中國與南、北韓東海劃界,由於涉及三方經濟水域利益和漁民生計問題,曾爆發多次因漁船非法越界作業,導致緊張對峙的情形,惟在三方克制下,未衍生大型衝突事件。另中國與日本目前在東海海域的天然氣資源探勘問題上,已出現齟齬,爭端浮現;日本與南韓的獨島(竹島)爭執,仍無解決方案,獨島位於南韓管轄範圍內,除於此興建碼頭、派遣警力駐防巡守外,亦透過國際宣傳,以彰顯其領轄事實。釣魚台列嶼,為我國固有領土,然中國與日本亦宣稱擁有其主權,一方面,中國透過海洋測繪和大陸礁層調查,彰顯其主權;另一方面,日本則「出租」該島給民間,並劃入二百浬專屬經濟海域範圍內,使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更為複雜。

[LEFT]三、東南亞情勢[/LEFT]

[LEFT](一)軍事情勢[/LEFT]
[/LEFT]



[LEFT]1.東南亞各國的軍事活動,現以打擊恐怖活動及分離組織為主;「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於馬來西亞成立「東南亞地區反恐中心」(Counter-Terror Center Southeast Asia),以彰顯區域各國反恐的決心。2003年10月,「東協」召開第九屆高峰會議,中國與「東協」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同意召開由軍事人員參與的「安全政策會議」,發表「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藉此化解「東協」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印度、日本亦陸續與「東協」簽署「友好合作條約」,顯見東南亞區域已深受各國重視,對區域軍事安全將有所助益。

[LEFT]2.南海問題複雜且具爭議性,目前各國在南海島嶼派駐的兵力,以越南約2千人最多,中國約6百人居次。而在南海主權爭議上,相關各國則依「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的精神,努力尋求建立相互信任機制,為和平解決彼此歧見,創造有利條件。[/LEFT]


[LEFT](二)潛在危機[/LEFT]
[/LEFT]



[LEFT]區域內國家雖大多政情穩定,無立即衝突威脅,然部分國家間仍存有糾紛(如星、馬之白礁主權及供水問題),不過,受到「東協」體制的約束,尚能自我克制,不致訴諸武力。越南政府曾在2004年4月,以觀光名義組織旅遊團赴南沙群島,並由其軍方決定在南威島修復軍用機場,此舉曾引起我國、中國及菲律賓政府的抗議,為南海問題的和平解決再添變數。



[LEFT]四、中亞情勢[/LEFT]

[LEFT](一)軍事情勢[/LEFT]
[/LEFT]



[LEFT]中亞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為連接歐亞之橋樑,對中國西面與俄羅斯南側安全的屏障,影響甚大,並因具豐富戰略油氣資源,地緣位置極為重要,向為兵家必爭之地。近年來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國,藉反恐大力加強與此區國家的軍事、安全合作,積極介入中亞事務,爭奪勢力範圍意圖明顯。強權間的利益爭奪,勢將衝擊地區的軍事安全情勢。

[LEFT](二)潛在危機[/LEFT]
[/LEFT]



[LEFT]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軍事勢力,直接對俄羅斯與中共造成重大威脅。俄羅斯為爭取戰略空間與安全,重新對中亞進行軍事部署,以防範美國在該地區的軍力擴張。中國為鞏固其影響力,近兩年透過「上海合作組織」機制,與組織成員國舉行聯合反恐軍演,強化反恐經驗交流,未來可能循此模式舉行區域性的聯合軍事演習,積極介入區域軍事事務。另地區的宗教紛爭、族群衝突及領土爭端,如哈薩克與俄羅斯、塔吉克與中國間的邊界爭議等,均將對地區安全情勢造成影響。

[LEFT]五、南亞情勢[/LEFT]

[LEFT](一)軍事情勢[/LEFT]
[/LEFT]



[LEFT]長期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除為爭取邊界地區喀什米爾省的歸屬產生對抗外,雙方並致力於核武競賽。南亞地區的穩定,對亞太地區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在此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2003年10月,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國海軍,在上海外海舉行首次聯合軍演;次月,中國海軍復於同一地點,與印度海軍實施演習,明顯展現中國對促進雙方軍事合作的企圖。印度軍方原本「反中」的色彩濃厚,現則明顯改變,以往公開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態度已趨於保守,兩國軍事交流、互動頻繁。未來雙方軍事合作關係將更日益密切,有助南亞安全情勢的穩定。

[LEFT](二)潛在危機[/LEFT]
[/LEFT]



[LEFT]1.中、印邊界衝突: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長達2千公里,雙方雖成立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並完成交換中段邊界地區地圖,惟在解決東、西段領土的爭議上尚無進展。2003年10月迄今,中國與印度雙方曾就邊境問題舉行兩次協商,雖未取得重大突破,但有助於雙方和平解決邊境問題。
[LEFT]2.印、巴衝突:自2003年4月印度提出「印、巴關係正常化」,雙方關係已獲大幅改善;10月印度再度提出推動民間交往的「十二點和平倡議」,亦獲巴國政府正面回應;11月兩國外交部發表共同聲明,同意在喀什米爾地區實行停火。2004年1月印度前總理瓦巴義與巴基斯坦總統穆夏拉夫於伊斯蘭堡舉行「南亞高峰會」,兩國就喀什米爾等問題深入探討,並達成展開全面對話的共識;5、6月印、巴雙方就核武信心建立措施的對話與原則交換意見,對解決彼此有關喀什米爾問題的最終談判及軍備競賽有所助益。[/LEFT]



[LEFT]第二節 各國軍事動向

亞太地區係全球爆發衝突點最多的區域,美國推翻伊拉克海珊政權後,即積極介入亞太事務與調整兵力部署。2004年8月16日美國總統布希對外宣布未來十年駐防歐、亞等地之美軍,將分別調整駐地及指揮結構,同時將其戰略中心由歐陸轉移亞太,期藉調整地區同盟國關係,以遏制區域衝突發生。另中國軍備擴張,對我武力威脅始終未減,美國、日本、韓國等國軍事動向,均將牽動台海局勢,並對我產生深遠影響。

[LEFT]一、美國[/LEFT]
[/LEFT]


[/LEFT]



[LEFT](一)亞太軍力[/LEFT]

[LEFT]1.駐日美軍現況:總兵力約4萬餘人。主要水面艦艇計17艘(含駐橫須賀作戰艦11艘、駐佐世保兩棲艦6艘)。基地有橫田、琉球等8處,主要分駐於橫須賀、佐世保等基地。戰機包括F-15、F-16、C-130等機種約350架。地面部隊駐琉球陸戰隊約2萬人,並設有38處軍事訓練與後勤設施。2004年4月起,美軍駐琉球陸戰隊陸續派遣部分兵力(3,600餘名)前往伊拉克支援維和任務。

[LEFT]2.駐韓美軍現況:總兵力約3萬餘人。戰機包括F-15、F-16、A-10等機種約150餘架;戰甲車包括M1A1、M-2、M-3等350餘輛;各型火砲約84門。主要基地有漢城、板門店等8處。另美軍將調整駐韓部隊,除陸軍第二步兵師一部兵力抽調派赴伊拉克外,餘自2004年起陸續撤出漢江以北非軍事區,並向南遷至烏山、平澤基地。[/LEFT]

[LEFT]3.駐紐、澳美軍現況:澳洲駐有美軍百餘人及早期預警系統之衛星接收站,為配合美國的亞太駐軍調整,澳洲同意美軍使用其軍事訓練設施。


(二)軍事動向[/LEFT]
[/LEFT]

[LEFT]1.東北亞地區:日本方面調整航空自衛隊總隊部與駐日美軍司令部同駐橫田基地,以強化軍事互動;太平洋總部艦隊偵察大隊情報中心於2003年11月進駐日本三澤空軍基地;原駐日本琉球之美陸戰隊部分單位將移至澳洲。韓國方面則區分二階段將美軍由非軍事區逐步南遷,並積極強化駐韓美軍戰力,除增駐阿帕契攻擊直升機、F-117戰機、愛國者三型飛彈、闢建烏山空軍基地跑道及增加部署重裝旅戰甲車百餘輛外,未來4年將投入110億美元,強化軍事與情蒐能力。

[LEFT]2.東南亞地區:擴建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並在泰國暹羅灣、印尼納土納群島設置海上浮動軍事基地和後勤補給維修基地;期進一步取得泰國的烏打拋空軍基地和梭桃邑海軍基地、印尼的莫羅泰島和比亞克島的租用權;另與越南、印度接觸,謀求設立軍事據點的可能性。並積極與新加坡展開雙方「戰略合作關係框架協定」談判,期為美軍調整駐軍與戰略部署鋪路。[/LEFT]


[LEFT]3.南亞地區:進駐阿富汗境內巴格蘭及坎達哈2個機場,及取得印度、巴基斯坦部分機場、港口使用權。[/LEFT]


[LEFT]4.中亞地區:將向烏茲別克、塔吉克租用3個機場,並擴建吉爾吉斯瑪納斯機場。


[LEFT]5.西太平洋地區:整建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以利戰略轟炸機及屯儲空射型巡弋飛彈;擴建阿普拉軍港並進駐核子攻擊潛艦等。為強化對太平洋各地的打擊能力,預劃增加部署1個航空母艦戰鬥支隊,並可能以關島或夏威夷為基地。[/LEFT]

[LEFT]二、東北亞地區[/LEFT]

[LEFT](一)日本[/LEFT]
[/LEFT]
[/LEFT]

[LEFT]1.軍力現況:自衛隊總兵力約23萬9千人。陸上自衛隊約14萬8千人,計有主戰車1,020餘輛、各型火砲750餘門;海上自衛隊約4萬5千人,計有各型作戰艦54艘、潛艦16艘、戰機80架、武裝直升機102架;航空自衛隊約4萬6千人,計有各型戰機270架。

[LEFT]2.軍事動向:藉海外派兵支援及修法等具體作為,表達對美國攻伊軍事行動及戰後重建計畫的支持,以強化美、日同盟關係,提升日本的國際聲望;企藉修訂「防衛計畫大綱」(Japan's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Outline),調整國防策略、提升自衛隊位階為軍隊,以確立因應緊急事件與捍衛國防的正當性。力圖擺脫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所受的軍事制約,提升參與國際事務層次,向軍事大國目標邁進。 [/LEFT]

[LEFT](二)南韓[/LEFT]

[LEFT]1.軍力現況:總兵力約68萬6千人。陸軍約56萬人,計有主戰車2,300餘輛、各型火砲6,400餘門、攻擊直升機110餘架;海軍約6萬3千人,計有主要作戰艦39艘、潛艦20艘、戰機16架、武裝直升機43架;空軍約6萬3千人,計有各型戰機530餘架。
2.軍事動向:因應北韓大規模毀滅性軍備威脅,增編國防預算、強化軍備採購,並置重點於研發與增強未來核心戰力,凸顯其致力緩和與北韓政治關係的同時,仍落實軍事應變的準備。另為維繫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極力避免民間反美情緒影響到政府聯美決策,使能維持因應緊急狀況的協同處理能力。[/LEFT]


[LEFT](三)北韓[/LEFT]

[LEFT]1.軍力現況:總兵力約108萬2千人。陸軍約95萬人,計有各型主戰車3,500餘輛、各型火砲2萬餘門、飛彈(含飛毛腿、勞動、大浦洞)1萬餘枚;海軍約4萬6千人,計有作戰艦3艘、各型潛艦(艇)92艘;空軍約8萬6千人,計有各型戰機600餘架、武裝直升機24架。
2.軍事動向:仍維持以金正日為核心的政治領導與軍事指揮架構,強調軍事優先於政治,積極提升飛彈與核武數量,作為提高國家地位及爭取國際援助的重要手段。[/LEFT]


[LEFT](四)俄羅斯[/LEFT]

[LEFT]1.軍力現況:總兵力約96萬餘人。陸軍約32萬1千人,計有各型主戰車2萬1,870餘輛、火砲2萬746門及飛彈2,870餘枚;海軍約15萬5千人,計有航空母艦1艘、潛艦53艘、各型作戰艦31艘及各型巡邏作戰艦88艘、戰機217架;空軍約18萬4千6百人,計有各型戰機1,984架、武裝直升機700架、各型後勤支援機2,678架;戰略部隊約10萬餘人,計有洲際飛彈738枚、反彈道飛彈100餘枚;直屬單位(含維和部隊及境外駐軍)約20萬人。
2.軍事動向:俄羅斯為改善經濟狀況,不斷向中國及第三世界國家輸出武器裝備,藉軍售改善國內經濟、發展國防工業及充實軍備,致力於軍事改革,期建立專業及機動快速的武裝力量,以保軍力優勢。普丁總統並提出2010年實現武裝力量現代化的中期發展戰略,其安全戰略目標是「憑藉強大軍事實力,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威脅,鞏固傳統勢力範圍,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確保經濟不受影響」。[/LEFT]



[LEFT]三、東南亞地區[/LEFT]


[LEFT](一)軍力現況:[/LEFT]

[LEFT]東南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汶萊、寮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國總兵力約188萬人。地區各國雖有心擴建軍備提升軍力,然仍處於金融風暴恢復期,經濟尚待復原,除新加坡、馬來西亞二國尚維持一定軍力外,餘各國軍事能力無明顯增長。
(二)軍事動向:菲律賓、印尼等國,因境內恐怖組織及分離活動活躍,投入大量軍力清剿打擊。由於中國軍事強權的陰影,造成「東協」地區安全的疑慮,為此,中國提出「睦鄰、安鄰及富鄰」的政策主張,並採取包括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等措施,企圖消弭「中國威脅論」,鞏固與區域周邊國家的關係,擴大在東南亞區域的影響力。
「911恐怖攻擊事件」後,東南亞成為恐怖組織活躍區域;美國為利執行反恐任務,加強與地區內國家的軍事合作關係,先後將菲律賓、泰國列為「非北約主要盟邦」,與新加坡協議展開「戰略合作關係框架協定」談判,不但為其全球駐軍調整進行舖路,亦對中國與「東協」國家簽訂的「東南亞友好條約」展現制衡作用。另俄羅斯撤出越南金蘭灣後,在東南亞已無據點,以致軍事影響力減弱,但仍藉由軍售關係與東南亞國家維持軍事合作關係。[/LEFT]

[LEFT]四、中亞地區
(一)軍力現況: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5國,總兵力約16萬餘人。陸軍兵力計12萬6千人,計有主戰車2,227輛;海軍兵力計1千人,船艦5艘;空軍兵力計約3萬5千人,計有戰機428架,武裝直升機約80架。
(二)軍事動向:中亞地區面臨毒品走私、宗教極端組織及恐怖份子等威脅,區域內國家積極促使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遂行整合,2002年10月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會員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亞美尼亞)決議通過軍事組織章程,並在2003年4月底,成立集體快速反應部隊,及於年底舉行「2003南方之盾」反恐演習。另由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與烏茲別克等6國組成「上海合作組織」,於2002年10月及2003年8月,由成員國分別舉行聯合反恐軍演。[/LEFT]


[LEFT]第三節 對區域安全的影響[/LEFT]

[LEFT]亞太地區係全球爆發衝突點最多的區域,由於中國軍力不斷擴張,致使地區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益形加深。美國在面對伊拉克戰後重建、朝鮮半島核武問題、台海局勢、印巴衝突及中國軍力擴張等狀況下,其在軍事上,已採「先制攻擊」的戰略思維,並藉調整亞太駐軍、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協防機制,以維持區域的和平穩定。[/LEFT]




[LEFT]由於美國全球軍力戰略調整的重新部署,致使亞太軍事戰略環境受到影響,並牽動區域內各國軍事動向的轉變。而隨著中國總體國力增長,逐漸引起世界各國關注,美國與中國為維護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雙方勢必持續進行角力競爭,對爾後世界局勢的發展影響甚大。[/LEFT]

[LEFT]我國因位於中國東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樞紐位置,對平衡亞太區域均勢,具有保障依托功能;我若善於掌握此一優勢,勢必有助於國家的安全與發展。而基於維護我自身的安全與利益,應以強化我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加速推動軍事事務革新、兵力轉型,以及聯合區域內友我之軍事力量,建立策略聯盟,並持續依循「預防戰爭、國土防衛、反恐制變」的基本目標,維持區域穩定,確保國家安全,以適應多變的西太平洋局勢。[/LEFT]
[/LEFT]
作者: ViewSonic    時間: 06-4-11 09:32
標題: 回覆: 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
[LEFT]第三章 中國國防政策與軍事動向
中共國連續多年高經濟成長下,國防經費不斷擴增,軍力大幅提升,逐漸顯現成為大國態勢。作為區域軍事強權,中國除尋求擴展從中亞至南太平洋群島間的軍事、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外,並強化與巴基斯坦、緬甸和北韓等國軍事聯盟關係,積極拉攏東南亞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及泰國,企圖將影響力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而為求國防力量更加提升,貫徹「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方針,解放軍正依裁軍政策指導,持續精簡整編工作。2004年1月,更提出以「信息(資訊)化條件下作戰與訓練改革」為重點,實施研究與驗證,並積極發展海、空軍及強化聯合作戰能力,使其對台安全威脅與日俱增。
第一節 國防政策
中國國防政策,係依其國家利益加以制訂,其「2002年國防白皮書」並已明確律定主要目標為: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升綜合國力堅持及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及促進社會之安定團結;爭取長期和平之國際環境及良好之周邊環境;維護主權統一及領土完整。
二、鞏固國防,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分裂,實現統一;制止武裝顛覆,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國防建設,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

第二節 軍事戰略
中國為適應世界軍事變革和國家戰略發展要求,提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全面推動國防現代化;並據此制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實現「有中國特色之軍事變革」;置重點於機械化、信息化之複合式轉變,期達成跨越式的現代化發展。其軍事戰略為「積極防禦」,藉模糊之軍事策略,以反應國家軍事、安全事務,絕不主動發起戰事或侵略作戰;然若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或先遭攻擊才會還擊。一旦敵意確立,即採攻擊作為,在戰略上雖是積極防禦,然在軍事戰役上則強調採取主動,以凸顯其攻勢本質。因此,中國軍事戰略不僅採取對威脅的立即反應,並運用高壓武力,以軍事力量扮演嚇阻角色,積極建構戰略安全環境,預防敵從事任何行動影響其利益。其要點概為:

(一)將軍事戰略指標調整至因應台海及南海等方向,並強調「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制定「新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並依科技強軍指導,加快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發展,培養高素質新軍事人才,建立科學體制,發展具中國特色的作戰理論,增強聯合作戰、機動作戰和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

(二)受到二次波灣戰爭的影響與啟發,全面積極進行軍事變革,並形成「遠戰速勝、首戰決勝」戰略指導,強調「科技強軍」、「科技興訓」建軍政策;加強質量建軍,努力完成自動化和信息化雙重建設,期達成「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戰略目標。其戰術、戰法,從以往強調「殲滅敵有生力量」與「奪占空間」等殲滅性手段,改變為運用有限兵力,獲致政治目標;此一趨勢,將使作戰手段,傾向「威懾」,而非「殲滅」;戰法則包括軍事及非軍事方式。

(三)中國主要威懾武力,包括戰略、戰術飛彈及海空戰力,並透過軍事、超軍事及非軍事手段來達成。現階段發展,置重點於二砲及海空軍方面,地面部隊則在於全軍機械化及優先組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武器更新,則以自力研改與外購雙軌發展,提升整體戰力。
(四)中國汲取美軍戰爭經驗,將「積極防禦」修正為「提升高技術條件下之防禦作戰能力」,並發展以「點穴戰」、「癱瘓戰」為主之不對稱戰法。2004年起,更將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列為建設重點,積極提升整體戰力,以達成「抗美奪台」的目標。
第三節 國防預算
中國國防預算,近十餘年均呈兩位數百分比成長,主要用於軍隊人員生活、軍人社會保障及軍隊維持支出等;而為因應國際形勢變化,維護其國家安全和主權領土完整、提高在高科技條件下防衛作戰能力與適度增加部分裝備建設等支出,則將部分國防預算隱藏在非軍事部門與預算項目中,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國防支出國家,僅落後美國與俄羅斯,躍居亞洲第一。
一、預算編列概況

中國2004年國防預算,計2,100億元人民幣(約合253.95億美元),較2003年的1,881億元,增長11.6%;分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68%與政府總支出的7.85%。主要用在增加軍隊福利措施、因應國際形勢變化、增加防衛作戰能力,及因應2005年前裁減20萬兵員的安置或離退休俸給等支出。(中共歷年公佈之國防預算統計如圖1-2)
[/LEFT]
圖1-2 中國歷年公布之國防預算統計圖


[LEFT]二、預算結構分析
中國國防預算項目可分成三個部分,包括人員生活費(即人員維持費,主要用於軍官幹部、士兵及編制內職工薪資、伙食及服裝等)、活動維持費(即作業維持費,主要用於部隊訓練、工程設施維護及日常消耗、水電費等)、裝備費(即軍事投資費,主要用於武器裝備之科研、試驗、採購、維修、運輸及儲存)等,約各占三分之一。 三、隱藏預算評估
中國所公布的國防經費,其實僅為其整體國防預算的一部分,參證歷年具軍事用途經費,隱藏於非軍事部門,包括國防科工委、核工等10餘個部門;隱藏於非軍事項目計有文教、科研等項目;而武器裝備採購,則以「中央撥款」、「軍工盈餘」、「軍售收益」等經費獲得。因此,推斷其實際國防軍費,應為公布的3至5倍左右(約5,000至6,300餘億元人民幣,約合650至760餘億美元)。
四、預算編列走向
根據中國國務院2004年的財政報告,其預算赤字及國內外債務規模,雖高達7,022億元人民幣,但外匯存底約4,600億美元,故仍在國防經費上大量挹注。其2004年度國防預算,延續往年兩位數百分比之增長,分析原因有三:
(一)經濟成長加快:近年中國經濟平均成長率達到8%以上,2003年更高達9.1%,故在「提高高技術條件下之防衛作戰能力」的目標下,予以挹注國防經費。
(二)提高軍人待遇:中國近二年連續3次調整薪俸,以提高共軍官兵待遇;2004年1月,其公務員又再加薪,預料共軍會再度跟進。
(三)因應裁軍需求:中國預劃在2005年前裁減20萬兵員,屆時不論人員安置或離退休俸給,均需編列預算支應。
由於中國國防預算不斷增加,並大幅提升戰力,對周邊安全與世界和平形成潛在威脅;將採購的新一代武器裝備部署至東南沿海,對兩岸軍事平衡產生嚴重影響。預料未來,中國若財政許可,仍將持續投注大量經費,用於國防現代化與軍事事務變革,以實現共軍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第四節 武裝力量
中國自1985年將11大軍區併為7大軍區後,人民解放軍總員額一直保持在250萬人以內。2003年,依裁軍20萬人的政策,積極進行精簡整編工作,並以西方國家軍事事務革新與部隊整建經驗為鑑,進一步削減部隊規模,實現軍隊規模小型化、兵力結構合理化的願景。現階段中共裁軍,主要以裁減機關、院校與地面部隊為主,其中地面部隊簡併集團軍;海、空軍裁降「基地」及「軍」級單位,並加速組織「扁平化」,以精實組織,提升兵力運用及作戰指揮效能,汰除老舊艦船及換裝新型戰機,並持續優化作戰編組,以滿足高科技作戰需求。其現有武裝力量,包括人民解放軍、人民武裝警察、預備役部隊及民兵等三大類型。
一、人民解放軍
總員額約223萬餘人;其中二砲兵力占6%,地面部隊兵力占64%,海軍兵力占14%,空軍兵力占16%。 [/LEFT]

圖1-3 中國整體兵力結構圖



圖1-4 中國兵力部署判斷圖



[LEFT](一)二砲
1.兵力部署:總兵力13萬餘人,區分飛彈發射部隊、技術裝備部隊、工程兵部隊、防化部隊、訓練單位及勤務支援部隊。數個軍級單位,轄20餘個彈道飛彈旅、各型飛彈陣地百餘處,共部署各型戰略、戰術彈道飛彈780餘枚(當面地區部署610枚),並陸續加裝衛星導航系統,以提高精準度;其中東風15及其改良型飛彈部署於江西地區、東風11及其改良型飛彈部署於福建地區,射程均可涵蓋台灣全島重要軍政設施。(參閱圖1-6)
2.未來發展:中國將持續於東南沿海增加導彈部署數量,另各型戰略、戰術飛彈逐漸朝「固體化、小型化、機動化」方向發展。
(二)地面部隊
1.兵力部署:總兵力約141萬餘人,區分步兵、裝甲、砲兵、防空、守備及各專業部隊等。編有20個集團軍、50餘個師旅級單位,分別部署於南京、廣州、瀋陽、北京、蘭州、成都及濟南等7大軍區。當面福建地區兵力約6萬人,隸屬南京軍區,如欲遂行武力犯台,短期內可抽調濟南及廣州軍區,應急機動部隊及戰略預備隊共約25萬人,支援作戰。
2.未來發展:強化合成集團軍、機械化師(旅)建設、積極換裝第三代裝甲運輸車,強化應急機動作戰能力,同時優先建立資訊戰能力、建立信息化指揮系統,提升整體作戰能力。
(三)海軍
1.兵力部署:總兵力約32萬9千餘人,其中區分艦艇部隊、岸上作戰部隊、陸戰隊、岸防兵部隊、後勤支援部隊、院校及海航部隊等。轄北、東、南海3個艦隊、海航部隊及陸戰旅2個,艦艇總數1,900餘艘。其中東海艦隊現有各型作戰艦艇730餘艘(含潛艦),為台海作戰主力部隊。可遂行台海周邊海域封鎖、截擊及制海等任務。
2.未來發展:積極簡化指揮層級、有效提升部隊快速反應及機動能力,增強未來制海作戰整體戰力。另增購、研造新型武裝,提升素質及戰力,並強化南海戰場建設,增強對南海海域掌控與擴大對台威脅,加速對台戰法演練,以增強登陸與制海能力。
(四)空軍
1.兵力部署:總兵力約37萬餘人,其中區分航空兵部隊、雷達兵、防空兵部隊、空降兵部隊及其他專業部隊等。編有30餘個師、團級單位,轄各型戰機3,400餘架。距台600浬內軍民合用機場近百處,其中20餘處部署各型殲轟機約730餘架;空運部隊具有1次運送近2個空降團遂行空降作戰能力。而600浬外各機場作戰飛機,可在1至3天內機動部署1,000餘架戰機,增援當面執行作戰任務。
2.未來發展:以聯合作戰快速機動、精準打擊為整備目標;加強新一代武器裝備系統整合,強化空中遠距精準打擊能力,積極戰術戰法配套研練,強化空降作戰能力,並整合建立情、監、偵系統。
二、人民武裝警察
人民武裝警察(簡稱武警)約93萬餘人(若將公安邊防、消防部隊納入,合計150萬餘人),武警部隊在建制上屬公安系統,惟在任務運用上,分由中央軍委及國務院公安部雙重領導指揮,即基本任務及組織編制,由國務院透過公安部實施領導;其管理與訓練,則由中央軍委透過總參謀部實施領導。
(一)任務:平時以保衛中國重要機關、人員,維護社會治安、處置突發事件,並保障林業、礦產等戰略資源設施之安全為主要任務;戰時則歸軍事指揮體系掌握,負責維護戰地治安、反滲透及哨戒勤務等支前安後任務,並協同正規部隊進行防衛作戰。另為因應國際反恐趨勢,明確律定武警部隊亦擔負「反恐維穩」任務,實為一支同時具備警察與軍隊的治安(武裝)力量。
(二)編組:武警總部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及轄有機動師、內衛總隊、森林指揮部、水電指揮部、黃金指揮部、交通指揮部等專業幕僚單位及專業總隊;各總隊下轄支隊、大隊、中隊、分隊、班等組織。
(三)未來發展:除繼續組建反恐支隊及「量」的精簡、「質」的提升外,持續籌購反恐裝備、增購非致命性武器、強化鎮暴防暴及反恐怖作戰訓練,並積極與周邊國家舉行聯合反恐軍事演習,藉助國際合作弭平其境內三股勢力(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極端宗教主義),以有效處理突發性重大犯罪或大規模暴亂;另中國專業之森林、交通、水電武警部隊,主要配合國土林業保育及西部大開發政策,以有效支援整體經濟發展,實力不容小覷。
三、預備役部隊及民兵
(一)預備役部隊:總兵力約60餘萬人(現役近20萬餘人)。
1.任務:以退役軍官和士兵為骨幹組成,戰時動員補充共軍缺額,或直接投入作戰任務;以國土防衛及要地防空為主,並重視後勤支前能量之配套建設,係中共主要後備武裝力量。
2.編組:係以「省建師、地建團、縣區建營、鄉鎮建連」之方式組建,師(旅)級部隊共50個,其中包含步兵、高砲、砲兵、後勤保障部隊。步兵師平均部署於各省,高砲師集中在沿海省分與直轄市,砲兵師則集中於華北地區。
(二)民兵:數量約1億餘人(占總人口數10%)。
1.任務:為「平戰結合,勞武合一」之武裝組織,平時從事生產工作並需接受軍事訓練,戰時則配合解放軍遂行以「防衛」為主之作戰任務。
2.編組:區分「普通民兵」及「基幹民兵」兩大類,依人數多寡編為班、排、連、營、團,由各地「人武部」直接領導。「普通民兵」的編組與部署,係以鄉、鎮、行政村和廠礦企業為組建單位;「基幹民兵」則單獨組訓,在縣級行政區內的訓練基地進行軍事訓練,目前編有高砲、防空飛彈、砲兵、通信、防化、工兵及偵察等專業技術單位。
(三)未來發展:中國預備役部隊與民兵,未來將持續加強包括深化戰法及快速動員等訓練,並以實戰為基礎;同時配合正規部隊進行戰役演習,以適應高技術局部戰爭需求。為因應台海新情勢,解放軍於2004年陸續頒布新的「民兵誓詞」並提升戰備訓練,此舉具有為非和平手段統一而進行國防動員之意涵。

第五節 軍事演訓
近年解放軍軍事演訓有逐年增加趨勢(2003年因受SARS影響,演訓次數略減),除「南京」、「廣州」兩軍區實施的三軍聯合登陸演習較具針對性外,餘均屬年度計畫性演訓活動。訓練重點在落實「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作戰任務、戰場環境」之要求標準,以「具體求深入、深入求突破」加強戰術戰法研究與演練,加大訓練難度與強度,並積極構建具針對性、對抗性、合同性的訓練體系。

一、強化三軍聯合演習
(一)二砲:置重點於各型短、中程、洲際彈道飛彈檢測、試射與熟悉操作等訓練,其中2003年短程飛彈試射數量,較2002年增加15%,2004年更持續進行各型飛彈試射,顯見共軍對強化戰術飛彈攻擊戰力不遺餘力。 (二)地面部隊:沿海軍區地面部隊著重渡海登陸之瀕海訓練,並針對台灣地區特性成立兩棲機械化部隊;內陸部隊持續利用實體模型,在駐地周邊從事裝卸載實務操作;近年東南沿海地區之聯合登陸作戰演習著重於強化指揮程序、上岸及陸上作戰戰法,以提升聯合登陸作戰能力。
(三)海軍:置重點於軍兵種合同演練,縮短戰力形成時間;演習重點以聯合登陸作戰、飛彈射擊、實兵對抗演練為主;並配合新式武器裝備測試,以提升制海作戰能力。
(四)空軍:以加強參與各軍種聯合演習為首要任務,各軍區持續實施長途跨區機動轉場、異地駐訓、夜間航行、不同機種攔截,以及配合其他兵種,進行空地對抗等戰術戰法演練,並積極磨練飛行員臨戰經驗、強化聯訓對抗、檢驗地面後勤補保等能力,使具備「全天候作戰」迅速支(增)援能力。
二、反恐聯合軍事演習
解放軍北京、瀋陽、江西、安徽、黑龍江、新疆、四川、山西等地區武警總隊,近期以「國際間發生恐怖攻擊活動」為想定,實施反恐綜合演練;近二年新疆武警部隊,分別配合正規部隊,參與「上海合作組織」實施之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另2003年海南武警總隊於海南島「博鰲亞洲論壇」舉行期間,曾擔任反恐保障任務;2004年初迄今,湖南、湖北、甘肅及新疆等地已分別實施代號「泰山2004」等6次大型聯合反恐軍事演習,藉以凸顯共軍遂行反恐「防衛、救護、打擊」三大基本任務。
三、強化「新三打三防」演練(註3)
(一)二砲:著重施放煙霧遮障、加強偽裝及運用假造車輛欺敵等手段,防制敵方偵察監視;以及演練防禦精確打擊與電子干擾,確保戰力完整。
(二)地面部隊:增加利用自然條件防偵察監視,及工兵分隊防精確打擊、電子干擾與通信分隊實施電子干擾和抗擊干擾等;防空部隊訓練著重於抗擊巡航導彈,強化地面砲兵部隊打武裝直升機,並積極從事反導彈、反空襲實彈演練。
(三)海軍:以超視距導彈攻擊、數據鏈測試、電子對抗訓練模式,精進三打三防戰力。
(四)空軍:著重聯訓對抗能力,採「由點及面、先分後合、緊貼實戰、晝夜同步」方式,實施空地聯訓、實兵對抗及無預警防空演習,藉以演練防空部隊空襲、反空襲戰力,以提升防空彈砲協同及高、中、低聯合防空打擊能力,有效遂行「三打」作戰。

第六節 科研發展
高科技技術研究係中國未來發展趨勢,可區分為「新概念武器」和「航天發展」兩部分。中共認為以高新技術研發而成的新武器,將會改變戰爭型態,統稱之為「新概念武器」,而在航天科技發展方面,中共已於2003年10月首次發射載人太空船,並躋身於國際太空強權之林。相關發展概述如後:

一、新概念武器
(一)定向能武器:以現有之「神光系列」雷射輸出裝置為基礎,研製可用於防空、反飛彈及反衛星作戰之高能雷射武器,將可有效防制衛星偵照,遂行反制作戰。 (二)電磁脈衝武器:運用常規電磁脈衝彈頭癱瘓雷達、高功率通信設備、數位化有線交換機等,造成敵方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偵察與監視(C4ISR)系統全面癱瘓。
(三)奈米武器:可使電子設備較以往更為小巧、精準、靈活,有助於將現有武器系統小型化、輕量化,如超微型機械人、微型精準械彈或寄生星(註4)等,運用至為廣泛。
(四)晶片武器:屬人工型智慧武器,特徵為配備記憶容量大、運算速度高之電腦晶片,如攻陸巡弋飛彈、無人飛機等,可依預設飛行路徑,精確抵達目標;若進而發展可植入敵方指揮通信系統之特殊晶片,戰時則可癱瘓敵方指、管、通、情系統。
二、航天發展
航天科技是中國邁向太空發展的重點,現行衛星計有通信、氣象、定位、導航、遙感探測、海洋觀測及情蒐等共10餘枚。2004年持續發射約10枚包含遙感探測、通信及氣象衛星,使其具備涵蓋全球、不中斷的監視能力。
(一)解放軍總裝備部轄山西岢嵐太原基地、四川西昌基地、甘肅酒泉基地等3個衛星發射中心。其中太原、酒泉二基地,用於發射「低軌道」衛星;西昌基地則用於發射「高軌道」衛星。另規劃於五至十年內在海南島增建1處新基地,將用於發射「高軌道」衛星。
(二)現有太空火箭,包括長征系列共14種型號,使用液態火箭推進,可發射最高達9.2噸之低軌道衛星及5噸之高軌道衛星;而新型太空火箭則使用固態推進,可用於發射低軌道衛星。另現正積極研製低軌道衛星最大酬載量達25噸、高軌道衛星最大酬載量達14噸之新型大推力太空火箭。
(三)未來將部署多枚「資源」系列遙感偵照衛星、「中星」系列通信衛星、「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電子偵察衛星、遠程紅外線戰略飛彈預警衛星及「北斗」系列導航定位衛星等,組成太空軍事資訊系統,可形成涵蓋空、地、海、天(太空)、電(電戰)五維空間之指、管、通、情、偵、監網路,大幅提升其早期預警、聯合作戰及遙攻、直攻武器之精準導引能力。
(四)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太空船,執行首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2005年將發射「神舟六號」,試驗搭載2名以上太空人,進行為期近1週的太空任務;俟各項太空實驗完成後,可為中共組建「天軍」(即籌組太空司令部或太空軍)奠定基礎,有助提升中國太空監偵能力。

第七節 後備動員
         為因應未來戰爭「科技含量高、戰爭進程短、戰力消耗大」的要求,中國在「十六大」中提出,將在本世紀前二十年,推進國防動員建設及組織體制調整,並配合各項法令的制訂與修正,依循「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政策,以「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為建設目標,持續強化國防動員體制,以有效支援軍事作戰。

一、動員機制
中國為提高平戰轉換能力,將動員準備納入國家總體發展計畫,其國防動員區分為民兵武裝、防空、經濟、交通、科技、信息、儲備及政治動員等類型,同時成立「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為主管國防動員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委員會設主任、副主任,分由國務院及中央軍委首長兼任;主要係貫徹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實施國家國防動員工作,協調國防動員之關係。而各級政府機構則相應設立「國防動員委員會」,建立配套的國防動員體系,以增強國防實力。 二、人力動員
民兵、預備役部隊為中國主要後備戰力,中共採民兵與預備役部隊相結合之兵役制度,組成預備役部隊及「勞武合一」之民兵組織;而為提升部隊專業素質與組建專業技術民兵,則採取與正規部隊協同訓練方式,以提升民兵整體戰力,並且強調一旦發生戰事將是以解放軍為骨幹,民兵及預備役為基礎進行作戰,其整體動員力量殊值重視。
三、物力動員
為改革過去不合經濟要求及物力動員等問題,中國近年將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工作,納入國家經濟和行政體制改革總體規劃,並於2003年10月,公布第一部行政法規「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2004年開始施行,規定在戰時或平時特殊情況下,依國防動員需要實施徵(調)用民物力,顯見其整體國防動員組合能力已經大幅提升。

第八節 軍事交流
軍事交流為當前中共國防政策執行重點。中國為擺脫「中國威脅論」的陰影,樹立解放軍良好形象,依其整體外交政策「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之指導方針,全面推展與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民間等交往合作。共軍高層將領亦先後訪問世界各國,並邀請觀摩軍事演習,派遣部隊擔任聯合國維和任務等,皆有助於提高國際事務影響力。

一、交流策略
積極推展與各國在軍事外交、武器供售、人員培訓與科研合作等方面關係;其目的在藉軍事交流合作,加強雙邊軍政聯繫、國際地位及協助第三世界國家軍事發展,並吸取美、俄及歐洲先進國家現代化建軍理念,達成建立區域強權之目標;未來將深化與各國軍事交流,擴大尋求全球戰略伙伴,以突破美國間接圍堵策略。 二、高層外訪
(一)黨政高層:計有胡錦濤、江澤民等70餘人,先後率約150團,赴120餘個國家,進行300餘次訪問;其中以美國最多,日本、俄羅斯次之。
(二)軍事高層:計有曹剛川、徐才厚等50餘位軍事首長,先後率40餘團赴美、俄、英、法、德、日、韓等90餘國,進行軍事訪問。
三、外國到訪
(一)外國黨政高層:計有30餘國近50團到訪,以美國最多,俄羅斯次之。
(二)外國軍事首長:計有70餘國、110餘團到訪,以越南最多,巴基斯坦、泰國、法國等次之。
(三)軍事演習觀摩:2003年8月,中國首次開放內蒙古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並邀請美、俄等10餘國的軍事觀察員,觀摩其裝甲部隊實兵對抗作戰演習。
四、艦隊互訪
(一)艦隊外訪:除可增進中國海軍遠洋航行能力與經驗外,亦具熟悉外軍事務與統戰功能,對發展海洋戰略助益甚大。2002年實施首次環球訪問,航程遍及三大洋,歷經五個多月的航行,計訪問南韓等10餘國家;2003年訪問美屬關島、汶萊、新加坡三國,並參與新加坡舉辦之「2003年亞洲海事展」及「西太平洋軍事論壇演習」;2004年外訪1國。總計自1985年首次組織艦船外訪後,迄今艦隊外訪約20餘次,共訪問近40個國家(地區)。
(二)外艦來訪:2002年計有法、德等國艦船20餘艘,分赴青島、上海、香港、湛江等地訪問近10次;2003年計有美、西等國艦船近20艘來訪,其中巴基斯坦、印度等外訪艦船,並曾與中國實施海上聯合搜救演習;2004年迄今,計有美、英等國艦船10餘艘,分赴香港、上海等地訪問近10次,其中法國、英國、澳洲等外訪艦船,分與中國實施海上聯合搜救演習。
五、維和任務
中國因外交政策的改變,逐步增加對聯合國事務參與程度,自1992年起正式派遣建制部隊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2001年由其國防部正式成立「維和事務辦公室」,統一協調和管理解放軍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工作;2002年加入聯合國維和行動待命機制,並組建1個聯合國標準工程營(約500餘人)、1個聯合國標準醫療分隊(約30餘人)及2個聯合國標準運輸連(約60人),可隨時應聯合國要求支援維和行動。現階段尚有50餘名軍事觀察員、80餘名民事警察、100餘名工兵及40餘名醫療隊參與近10項維和行動,另派駐2名於聯合國總部「維和部」工作。
2003年分別派遣維和建制工兵部隊(工兵連100餘人),參與聯合國剛果及柬埔寨維和任務;2004年10月亦派遣維和建制工兵部隊及維和警察防爆隊(120餘人),分赴賴比瑞亞及海地參與維和任務。
六、武器銷售
中國近年持續向東南亞、中東及非洲地區等近20個國家銷售武器裝備,項目包括:殲八型機、運八型機、直九型直升機、步兵戰鬥車、反坦克導彈、定位雷達、防彈衣、各型機零組件與各型槍枝、彈藥等。其外銷軍火特點為:外銷種類繁多、武器性能逐漸先進,並藉軍售加強區域影響力等。

第九節 對亞太地區的影響
中國在其「2002年國防白皮書」中,強調「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及促進共同發展」為其新世紀三大任務,而解放軍依其憲法與國防法所規定之永久性任務,則為「鞏固國防、抵抗侵略、實現國防現代化、制止分裂與祖國統一」。為實現國防現代化,解放軍不斷投入大量國防預算,挹注科技強軍,並向先進國家採購各式高新武器;其持續擴張軍力的意圖,使亞太國家認其為區域主要的軍事威脅來源。

一、中國軍事情勢發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除全面提升海、空軍、二砲能力外,並組建快速反應部隊,使解放軍擁有遠距作戰能力;近年更不斷在周邊海域實施軍演,使得地區周邊國家產生疑慮與不安,紛紛增加國防經費,購買各式武器裝備,以提升戰力。美國仍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潛在「戰略競爭對手」;日本為因應中國軍事威脅,將防衛重點由對北方的防守,移至面對西方的威脅,並考量啟動發展航母計畫;東南亞各國更透過「東協區域論壇」(ARF)等安全機制,加強多邊會談,以制衡中國。為消弭「中國威脅論」的陰影,中國正加強與地區各國的經濟合作與軍事交流,整個亞太地區情勢,表面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湧。 二、中國軍事情勢對台海安全的影響
中國「十六大」首度列入「一中新三句」(註5),乃「一個中國原則」的最新定義,強調「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但實際上卻不斷在當面地區增加飛彈部署,企圖以軍事武力威嚇台灣。此外,中國多次聲明「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延長,並強調「解決台灣問題,終究難免一戰」,已清晰揭露中國「和戰兩手」策略,以及「以武促統」的野心。

中國目前軍事現代化進程遭遇官兵素質低、人員訓練不足、武器載台整合困難,三軍聯戰基礎薄弱等問題,然根據美國國防部「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書」顯示,中國國防預算實際較所公開者為多,推估應為公布預算之3到5倍,以如此龐大經費,不斷研發、採購新型武器裝備,並提升現有武器裝備性能、加強人員訓練及整合部隊戰力,其軍力已大幅提升。加以解放軍訓練日益重視科技,並強調聯戰模式,整體建軍朝「遠戰速勝、首戰決勝」目標前進,對我之威脅已由數量優勢轉為質量競爭。隨著中國軍力的逐年擴增,及解決「台灣問題」的使命感日趨急迫,我台海安全所面臨的威脅,深值國人警惕與關切。
中國依據中央指導,與各國進行軍事互訪、技術交流等活動,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反恐與海上搜救聯合演練及觀摩外軍聯合軍演等重要活動,並協助東南亞及第三世界國家軍事發展,汲取美、俄及歐洲先進國家現代化建軍理念,企達成其建立區域強權之目標。近年來,中國對美軍事交流採取主動態度,置重點於建設性合作關係,共同爭取亞太地區政治、軍事及經濟等利益。惟在台灣問題上,因中共仍不放棄以武力解決,美方亦表態堅持對台軍售協議,加上美對共軍未來戰略意圖仍具疑慮,故未來雙方軍事關係仍有待觀察。
[/LEFT]
作者: ViewSonic    時間: 06-4-11 09:59
標題: 回覆: 安全環境與軍事情勢
[LEFT]第四章 軍事情勢與國家安全
[/LEFT]


圖1-5 台海情勢圖




[LEFT]台灣位居亞太區域島鏈防線中央位置,為亞洲大陸構成新月形防線之戰略樞紐,可扼控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為中國發展海洋戰略、突破第一島鏈戰略防線,進出太平洋的關鍵跳板,亦是日本南緣海上防衛戰略前緣,對美、日兩國的海洋利益具有保障依托的功能(台海情勢如圖1-5)。由於此一戰略位置,具有向周邊海洋投射武力的方便性,與阻止中國進出太平洋的優勢,且對美、日、中共在西太平洋戰略利益與互動具有平衡作用,可為亞太地區穩定與發展的槓桿。
第一節 西太平洋情勢
亞太情勢,為目前全球關注及美國戰略焦點,其中,台海方面因兩岸政治差異,雙方軍事對峙狀態未除,未來仍將是影響西太平洋情勢的主要因素。
一、台海局勢
中國「十六大」後,完成世代交替任務,江澤民辭去軍委主席,由胡錦濤接任後,已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預料將在短期內,充分掌控中國政權,並主導未來施政方向。
近期中國在我總統大選後,其黨政軍高層頻密外訪,持續以「一個中國」要求各國表態,及營造「和平崛起」氣氛,壓縮我外交空間,並曾針對新加坡政要訪台事件,採取報復措施;另為達成其對台「平時阻獨與長期統一」的目的,除持續軍事準備外,現積極展開對台非武力「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的研究與訓練;同時針對立場有異的台商,刻意刁難,操弄其政治立場;近期更擴大運用官方、非官方、半官方傳媒發布虛實情資,企圖影響我軍民士氣。
近年解放軍密集在當面東南沿海,舉行三軍聯合作戰演習,其艦艇與機漁船,亦不斷擴張活動範圍,刻意壓縮我預警縱深;在兩岸迄今仍缺乏軍事互信機制情形下,雙方極可能因誤判、摩擦、反應過度而發生軍事衝突,國人實應居安思危,提高警覺,凝聚共識,以維護國家安全。
二、美、中、台關係
美、中、台三邊關係,受台灣政治多元化、美、台軍事交流和軍售條件調整,以及「美日安保新架構」將台灣納入周邊事態範圍內等因素影響,已有重大的變化。由於中共在其「一個中國與台灣問題」白皮書中,明列對台動武「三個如果」條件:「如果台灣出現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如果外國勢力侵占台灣」、「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拒談」,而中國認為上述因素均為干涉中國內政問題,故中共將加速內部統一台灣步調,對我國家生存與安全將形成嚴重挑戰。
另中國在我總統大選後,與美國高層互動頻密,並藉此屢次要求美國中止對我軍售、不要傳達錯誤信息等;如7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萊斯及太平洋總司令法戈訪問大陸期間,中國高層即在兩岸問題、軍售案件上,表達強烈不滿;而8月上旬,胡錦濤在接見美國參議員時,更提出廢除「台灣關係法」的主張;以迄10月下旬,美國國務卿鮑爾訪問大陸時所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言論等,都可能對台海情勢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二節 兩岸情勢發展
兩岸因政治立場差異,分隔分治五十餘年,而中國不放棄「武力犯台」的思維,迄今仍為兩岸關係正常化的主要障礙。
一、台海兩岸現況
2004年5月17日,中國在我第11屆總統就職前夕,就未來兩岸關係發表最新聲明,強調「五個決不」與「二條道路」(註6);其中,所蘊涵的兩手策略與「一個中國」主張,並不利於兩岸的交流與復談。
中國為遂行「反獨促統」及爭取民心,積極邀訪我民間人士、團體、企業代表等,更擴大加重與本土人士交往,冀求改善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企圖瓦解我心防。同時藉運用「兩岸關係與經貿論壇」邀集企業代表,鼓吹兩岸經貿政策、儘速完成三通等主張,藉機宣誓捍衛主權及統一決心。
再觀兩岸在經貿、社會、文化、宗教方面的互動,日益頻繁,尤以我對大陸經貿依存度不斷增加,萬一台海有事,將可能衝擊國內經濟。而近年大陸民眾藉假結婚、依親、偷渡、打工等手段入台,已使我國入境管理不易,並予中國對台進行情報蒐集與破壞的機會。加以近來國內因朝野對立、敵我意識模糊及諸多潛存的不穩定因素,也都會危害到我國國家的安全與發展。
二、中國對台策略
當前中國對台策略,大體仍遵循鄧、江路線,惟其手段已較以往更趨靈活。外交方面,操作「經美制台」策略,並在國際間持續鼓吹「一個中國」;政治方面,延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但更側重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統戰作為;經濟方面,欲藉「三通」枯竭台灣經濟;文化統戰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在全球各地「反獨促統」,加大抨擊我「漸進式台獨」作為的強度;心理方面,藉緩和言詞爭取台灣民心,企圖瓦解我心防。其對台策略措施,概述如後:
(一)外交打壓:中國要求各國信守「一個中國」立場,凡與其建交、互訪,均必須先承認其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的則在阻斷台灣問題國際化,使國際間形成一個中國主流趨勢。近期運用美處理北韓核武、伊拉克、阿富汗重建、國際反恐合作、美中經貿等均須依賴其協助之機會,以美國約制台灣策略為交換條件。此從中、美雙方高層互訪時,中國屢向美政府強烈表達約制台灣訊息,即可獲得明證。
(二)政治矮化:中國為矮化我政治地位,大肆宣揚「一國兩制」為解決台灣問題最佳模式,其涉台官員更多次表示,倘台灣實行「一國兩制」,將可繼續使用台幣、保留軍隊、維持單獨關稅區、沿用原政府架構等,誘我接受該制度,其真正意圖,係在取消我中華民國國號,矮化我為地方政府,圍堵封殺我國際生存空間。此種全方位、多管道對我進行封殺打壓之策略,旨在阻斷台灣問題國際化、消滅我國際人格,與強力壓縮台灣國際生存空間。近期中國對台工作會議,更提出「排除美國干涉兩岸事務、積極推動雙邊交流、加強對台軍事準備」等三項對台優先工作。未來中國在兩岸事務上仍將堅持「一個中國」,並迫我接受「一國兩制」。
(三)經貿策略:中國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快速發展,已然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尤其在進入世貿組織後,廣大商機吸引全球(外資與台商)前往投資,使其外匯存底大增,得以挹注軍費支出,強化國防力量。近期更加強對台「政治招商」工作,包括授與台商政治名位、放寬入出境簽註限制、發放台商投資保護卡等措施;亦擬開放台灣部分銀行赴大陸設立分行,以及台商從事保險業與物流業,以提振其經濟與科技實力;2004年7月,中國更制訂「粵台經貿合作長遠發展戰略」,逐步放寬廣東台商投資範圍,並於浙江杭州舉行「2004年兩岸關係與經貿交流論壇」,會中國台辦指出,只要台灣明確接受「三通」為國內事務,即可進行協商。現階段對台經濟策略,除獎勵投資優惠方案、吸收我高科技產業、強化其經濟與科技實力,枯竭我經濟命脈外,同時運用台商對我政府施壓,迫我接受兩岸全面三通,顯示中國在戰術上雖強調「政經分離」,但戰略上期達到「以經促統」的目標。
(四)文化統戰:中國積極對我進行文化統戰,並藉廣邀學者、台商及各界人士赴大陸參訪,以發展多元化交流廣度,及擴大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等;並持續擴大對台招生宣傳,推出各項台生報考優惠措施,擴大文化認同,加速對台統戰,期達「以民逼官、以民促統」的目的。
(五)心理威懾:中國在心理威脅上,從以往「文攻武嚇」、「文攻武備」,乃至於現在「文統武壓」,始終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最終難免一戰。其心理威懾可能運用手段如後:
1.滲透破壞:加強諜報蒐集台情,散播謠言破壞金融,運用不法擾亂治安。
2.以民促統:釋放善意爭取認同,強化交流放寬設限,操弄民意鼓吹統一。
3.以商圍政:重利優惠吸取台資,主導商會對台施壓,三通為餌迫我就範。
4.媒體武嚇:運用媒體擴大批判,持續軍演威嚇人心,盱衡情勢交互運用。
5.社會分裂:利用台灣政治情勢,運用輿情擴大分歧,深化內部相互對立。
(六)滲透破壞:近二年我資通網站遭攻擊事件計330餘件,其中多數為中國之網路攻擊;另其運用各種管道實施滲透、偷渡,迄今計360餘案800多人;顯示中國對我滲透破壞從未停止,其動機殊值警惕。
三、未來發展
中國雖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首度將「一中」之內涵「新三段論」納入報告,惟仍強調「絕不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判其對台策略仍將持續「政經分離」與「和戰兩手」策略;同時重申反台獨立場,意圖運用台商影響政府大陸政策,企圖分化與製造我內部矛盾,擴大對台統戰,現階段主要以對台實施非武力「三戰」為主,正式納入「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中;希望利用「輿論戰」操控敵之意志,達到「思想征服、兵不血刃」目的;「心理戰」採威懾與攻心手段,以瓦解敵心防;「法律戰」灌輸官兵法律常識,強調處理台灣問題的正當性,為日後對台出兵尋求藉口。近期發展概述如次:
(一)成立專責研究單位:中國軍科院2004年4月初成立台海問題研究中心及政治工作研究所,重新建構以對台「三戰」為核心之政治作戰理論研究體系。並就推進軍隊政治工作改革創新、軍隊政治工作人才培養及增強院校科研能力等問題進行研討。
(二)藉由年度演訓檢驗「三戰」政治作戰體系:其重點包括掌握新政治作戰體系內涵,重新構建政治作戰與協調支援體系、戰術戰法運用等參考依據。
(三)摸清現有心理戰、資訊、法律、特殊方言與外文等政工專業人才數量,據以規劃及革新人才晉用。同時研擬對台鬥爭手段,除持續強化軍事戰力外,欲利用非武力方式,清除日後犯台障礙,凸顯共軍謀台方式已趨於細膩與全面。
(四)啟動對台非武力「三戰」戰力運用,未來透過外交、情報網絡、地方媒體等對我進行放話、欺敵與情報謀略等作為勢將漸趨頻密而多元,進而影響我情報研判、政策推動與社會穩定。
中國鑒於美軍對伊、科索沃及阿富汗等戰爭,都能有效運用「三戰」,達到預期的作戰目標,故考量日後對台發動軍事行動,勢將引起國際不良反應,遂加速對台展開非武力「三戰」的研究,欲利用國際法規將其動武行動合理化,並消弭國際社會對其窮兵黷武的負面形象。
第三節 中國對台軍事能力
中國為建構現代化的軍事能力,其建軍朝「中國特色之軍事事務變革」方針建設,除積極調整軍隊體制、研發高性能武器裝備外,對建軍指導、戰役戰法發展、幹部素質、部隊訓練之要求更趨嚴格,期達到「科技強軍、科技興訓」國防現代化目標。中國對台軍事能力區分如後:
一、傳統作戰能力
(一)空中打擊:中國空軍及海航部隊,對我空戰威脅較大機種數量計有1,000餘架。其中「蘇愷系列」戰機性能優異,其作戰半徑達600至810浬,可掛載視距外攻船、反輻射及對地精準遙攻等飛彈;現正循外購與自製兩種管道持續增添,未來對台作戰將用以奪取制空與制海權。
(二)空降作戰:解放軍近年針對我防衛作戰「分區固守、決戰灘頭、縱深抗敵」之指導實施針對性訓練,並加強空降奪占機場、渡河攻擊、機動阻擊等戰鬥演練,以強化空降兵的機動力與突擊力。
(三)水面打擊:以東海艦隊為主,北、南海艦隊為輔;目前正積極改裝現有旅大級艦,並續自俄羅斯購獲現代級驅逐艦、日炙增程型超音速攻船飛彈、俱樂部型潛射攻船飛彈、SA-N-12防空飛彈、閃電級飛彈快艇及發展相位雷達、垂直發射及大區域防空武器、超音速及遠距離攻船飛彈等;若再配合海航兵力,將可強化其空中、水面與水下協同戰力,對我實施制海、截擊與水面封鎖作戰時,將可迅速增加其遠程打擊之能力。
(四)水下打擊:包括潛艦航運破壞及水雷封鎖。中國傳統動力潛艦近期藉引進先進的技術,積極從事改良、換裝,未來將以明級改良型、宋級、基洛級等新型潛艦為主力,使其水下攻擊力大幅增強;若配合核動力潛艦,戰時僅須動用其一部兵力,即可對我實施長期海上封鎖。另其現有大部分水面艦艇及潛艦,均具布雷能力;而民間之商、機漁船,稍加改裝亦可執行布雷任務,戰時若以正規、非正規布雷方式併用,對我國海上航運威脅極大。
(五)登陸作戰:未來若考量相對空優、輸具性能及天候因素,在正規登陸方面,中國兩棲艦艇可裝載1個加強師,實施岸至岸渡海作戰。在非正規登陸方面,其現有商貨輪,可運載多個建制步兵師及江蘇、浙江、福建3省符合使用的機漁船,概可裝載約40餘萬武裝部隊與改裝之船載砲兵,從事非正規登陸。另中國南京軍區,也在福建省東山地區積極從事正規與非正規登陸演練,並強化其動員支援作戰能力,對我軍事威脅與日俱增,殊值重視。
(六)聯合作戰:解放軍近年由於在衛星、通信與信息技術上的突破,指通能力已有顯著成長;並依「無戰不聯」的指導原則,以擔負對台作戰的南京、廣州及濟南軍區的部隊為主,持續演練渡海登島作戰;主要目的在強化三軍聯合作戰之指、管、通、情機制,並累積兩棲登陸作戰指揮與作業經驗。
(七)防空作戰:解放軍現有「紅旗系列」、「S-300系列」防空飛彈及其他防空系統,可對其重要基地及防護要點編成高低互補、長短相輔之綿密機、彈、砲防空火網,提升其高、中、低空聯合防空打擊能力。
二、非對稱作戰能力
解放軍為追求超越傳統作戰模式,強調面對優勢之敵,應突破戰場與非戰場限制,以各種軍事或非軍事手段爭取勝利,並由各部隊進行研討、論證,對其作戰理念已產生一定程度影響。未來可能運用若干「殺手澗」武器的精準打擊(註7),用「點穴戰」配合多樣化的不對稱戰術戰法,對我政、經、軍重要設施實施破壞,瓦解我心防,以最小代價獲致最大戰果。其方式包括:
(一)太空威脅:中國近年積極研製各型偵察、預警衛星,未來對台軍事行動,若藉太空指管偵監系統,發動遠距精準打擊之癱瘓戰,將脫離傳統作戰思維,藉由突擊、癱瘓戰直取指揮中心,打擊指、管、通、情節點,對我後續戰力影響甚大。
(二)導彈威脅:中國對台部署飛彈真正意圖,乃作為外交籌碼,藉以對我遂行經濟封鎖,並在政治、軍事、心理層面上對我威嚇。現部署當面戰術彈道飛彈約610枚,打擊範圍足已涵蓋全台,另又籌建射程更遠之中程彈道飛彈;若以浙江沿海至安徽以東為機動作戰區,實施前進部署,其射程不僅可涵蓋我台灣全島,更可延伸至琉球、日本及南韓等美軍主要海、空軍前進基地;中國一旦面臨突發性之武力衝突時,可對周邊任一敵對國家發動高低層次、多方向非線性飽和攻擊(中國導彈威脅涵蓋地區如圖1-6)。
(三)巡弋飛彈:近年中國積極研製攻陸巡弋飛彈,陸基發射型將在2005年部署,後續亦將研製海基發射及空中發射等衍生型,其性能與美國海軍的戰斧巡弋飛彈相近;未來可藉其低空巡航不易偵測的特性,與優於彈道飛彈的精準度,對重要戰略目標,發動多方位、向心式的精準打擊。
(四)無人攻擊載具:中國曾向以色列購置100餘架反輻射無人飛行攻擊載具,機動性及準確度高,可用以制壓與摧毀敵方防空搜索雷達及天線。無人攻擊載具系統具尋標、頻寬及長程續航能力等特性,對我防空系統構成威脅。另此系統亦可攻擊預警、搜索雷達,破壞其訊號傳輸,遲滯防空飛彈或高砲射控系統反應能力,為其作戰初期奪取制空權創造有利條件,對我防空系統勢將造成嚴重危害。
(五)電腦戰:中國在網路攻擊領域方面,現正研擬在敵網路中植入病毒,目前技術雖尚未成熟,但可長期累積滲透敵人資訊網路系統經驗與能力,由其相關戰術戰法論述,應已具備相當技術。
(六)電磁脈衝彈:中國目前積極進行研發非核爆型常規電磁脈衝彈,且在電子戰及通信指揮設施方面,已投入大量資源改善精進,有助其戰力提升。未來十年內,其將可能具有運用彈道飛彈、各式砲彈、火箭彈投射新型電磁脈衝彈頭的能力。中國目前以組建信息戰部隊為其發展目標,若台海爆發危機,將可透過電磁脈衝彈等「非殺傷性武器」奪取制電磁權,對我指、管、通、情系統勢將造成嚴重影響。[/LEFT]
圖1-6 中國導彈威脅涵蓋地區示意圖


[LEFT](七)電子戰:積極發展一彈(反輻射飛彈)、三機(電子對抗機、直升機、無人機),並結合各軍兵種電戰部隊,形成立體、靈活、多樣的電戰組合,期在作戰初期,對我指、管、通、情系統,實施干擾與制壓。
(八)特種部隊:七大軍區及新疆、西藏軍區,均編有特種大隊,具備陸上、空中快速機動及水上跨海(氣墊船、地效飛行器)登陸等三棲應急機動作戰能力,可遂行立體滲透及敵後破襲,亦能與海、空軍協同,增強敵後突擊作戰能力。近年更逐次擴編其空降部隊,並加強在各種地形、惡劣天候,進行空降訓練,及增購各項空降裝備、空降運輸載具與無人攻擊載具,使特種部隊能迅速癱瘓敵指、管、通、情之能力,並掌握衝突地區的主動權。
(九)機動能力:中國鐵公路、機場及港口等交通設施整建,均能兼顧東南沿海戰場經營,其地面鐵公路網與海空交通線日趨密布,有利提升解放軍機動力。另以「三軍作戰立體化、情報系統聯網化、指揮系統自動化、武器陣地隱蔽化」為目標,配合「重點投入、平戰結合」策略,其東南沿海機場均已完成整建;現有二線基地與東南沿海深水碼頭擴建工程,正逐步執行有助戰場經營。在交通及通信建設方面,持續整建鐵公路交通及光纖通信網路,對戰力增長助益甚大。
1. 鐵路方面:近期完成山西、四川、廣東、甘肅、內蒙、江蘇、上海、湖南、香港、陝西、黑龍江等20條鐵路;目前刻正興建華南、華北、華中、西北及西南等20餘條鐵路,為中國鐵路建設重點,同時加快既有路線技術改造、提速與繁忙路線客貨分線工程,完善省際間通道並強化路網結構,擴大西部鐵路網,以「八縱八橫」(註8)為基礎,強化主要幹線路網,逐步構建城市間快速系統,以提升其軍事運輸能力。預估到2005年,中國鐵路營運里程將達到7萬公里,電氣化鐵路也可達2萬公里以上。
2.公路方面:近期完成福建、甘肅、遼寧、四川、雲南、湖北等地區計30餘條公路。目前興建中的,有四川、福建、上海、江西、湖北、陝西、廣東等地區計50條公路。為達對台軍事作戰為目的,持續在大陸沿海地區從事國防建設,東南地區戰場經營更為其建設重點。另國道主幹線系統為公路發展重點,餘為區域幹線公路網路、縣鄉公路網及公路運輸服務網。預計到了2010年,所有擁有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間,都將以高速通路通連,總里程約18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3萬餘公里;並針對東西經濟發展差距日益增大,提出建設「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新格局」。
3.港口方面:完成天津、象山、東山等數個港口。整建中計有旅順港、大珠山、沙子口、上海、寧波、廈門、湛江及榆林等近10個港口。

4. 機場方面:完成龍田、漳州等40餘處機場整(擴)建;另新建及棄置機場10餘處。
第四節 中國對台軍事威懾
中國迄今不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其對台軍事威懾置重點於達成「遠戰速勝、首戰決勝」的戰略指導為主,積極發展航天、激光、信息及自動化等技術;並以防範外力介入台海為想定,加速海、空軍及二砲遠距攻擊武器系統的建置與部署,發揮三軍協同作戰能力,冀望台海首戰即獲致決定性戰果,因此,在軍事上對我的威懾力度,勢將逐漸增強。

一、可能犯台時機
中國考量其經濟成長與政治穩定,短期內如沒有突發性因素,主動挑起台海戰事的可能性不大。不過,因中國近年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軍力大幅成長,屆時如兩岸軍力失衡,則有利其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中國對台用武,因受國際政治環境、內部政經情勢及兩岸依存關係等複雜因素所左右,現階段其將仍以觀察我政策的發展為關注的焦點。

二、可能行動方案
解放軍未來攻台首重奇襲,將採「損小、效高、快打、速決」的作戰行動。如經比對至2006年前後兩岸軍力可能的成長情形,在新一代主戰兵力上,我海、空軍及地面部隊,雖在數量上稍居劣勢,但在人力及武器裝備素質上仍略居優勢,不過國軍亦將在太空、飛彈及潛艦方面,居於絕對劣勢。由於解放軍戰力不斷呈現跨越式提升狀況,國軍戰力如未能有效轉型,到2006年,台海軍力優勢將逐漸向中國傾斜;若情況持續惡化,在2008年後,兩岸軍力將產生失衡現象,對我國家安全極為不利。
依目前中國軍力擴張概況及參證美方研究資料顯示,未來中國一旦對台採取軍事行動,其可能選項包括:
(一)軍事威懾:如殺手武器驗測展示、導彈試射我周邊海域、當面集結大量兵力及三軍聯合登陸作戰演習並奪占外島,目的在增大對台軍事壓力,要脅達成統一目標。

(二)非接觸作戰:如非武力「三戰」、網路攻擊、金融破壞、斬首襲殺與電子戰、遠距精準打擊及特戰襲控我軍政重要目標等,目的在經濟封鎖、財政破壞、民心分化及製造我內部動亂,癱瘓國軍指、管、通、情系統,從而達到「遏獨促統」目標。

(三)封鎖作戰:針對我外銷、重要民生物資採購及台灣海峽、重要港口、對外航道或外島等,實施封鎖作戰,目的在削弱我民心士氣,切斷我經濟命脈,惡化我生存環境,達到「止獨促統」目標。

(四)高強度打擊:集中大量三軍精兵利器,對本島軍政重要目標進行壓制、破壞、癱瘓及摧毀性火力打擊,以爭取速戰速決與首戰先勝的目標,並順利奪占全島。

綜觀前述解放軍各項犯台可能選項,復考量中國意圖、所望效果及國際情勢等主客觀因素,其最大可能行動,不外威懾性的奪占外島、高強度的導彈猝然攻擊及遠距精準打擊和海空長期封鎖癱瘓等三項。
三、作戰可能模式
(一)威懾戰:具逐次升壓、武力展示及靈活運用的特質,主要著眼於政、經、心打擊,手段上強調正規與非正規及軍事與非軍事併用;其特點係以少量傷亡,獲取最大政治目的。
1.大軍演訓施壓:運用心理戰模式,在沿海集結重兵,遂行操練與火力展示甚或奪占某一外島,並利用傳媒渲染,激盪台海兵險,引發心理恐慌,迫我屈從其意志。

2.網路電子干擾:運用特工人員或駭客,侵入擾亂我政、經、軍及媒體網路系統,或散布對台文宣,製造動盪,增加我心理壓力。

3.機艦海空挑釁:以戰機、戰艦越過海峽中線對我挑釁,從事警告與威嚇,壓縮我機艦活動空間,增加我臨戰壓力,疲憊我軍防務與士氣。

4.局部封鎖脅迫:藉軍演或導彈試射,將我對外航道或外島劃為禁航區;以海上攔檢、演訓之名,行局部封鎖與脅迫之實。

5.全面封鎖窒息:將本島海、空域劃為禁航區或宣示封鎖;逕以飛機、潛艦於我港口、航道及海域布雷;並進行持續且全面性封鎖,使我窒息求和。

(二)癱瘓戰:具奇襲、遠距、精準、不接觸及非線性特質,主要著眼於監偵與指管系統、政經指揮中樞與戰力節點之癱瘓與破壞,強調戰力瓦解而非殲滅。
1.網路信息作戰:運用電子干擾系統或併用駭客、電腦病毒、資訊炸彈等軟殺手段,打擊我金融中心及指揮中樞,癱瘓我戰略與戰術指管機能。

2.飽和導彈攻擊:運用戰術導彈與巡弋飛彈,實施連續性飽和攻擊;摧毀我政經中樞、C4ISR 系統及重要軍事設施,瓦解我戰力與戰鬥意志。

3.聯合精準打擊:併用戰術導彈與巡弋飛彈、無人載具及聯合打擊部隊,對我作戰時序或三軍戰力節點,採單一、併案或交替之聯合精準打擊,以摧毀我反擊能力,殲滅我有生力量,以利其三棲進犯。

(三)攻略戰:現階段解放軍三棲犯台雖力有未逮,但隨裝備更新、聯戰操演與整體戰力的提升,未來作戰有可能運用大量高新武器,併行奇襲,迅速癱瘓我戰力,以加快作戰節奏;並以全面進犯態勢部署兵力,再依作戰企圖遂行外島與本島攻略戰。

綜觀上述,中國受經濟發展(近20年)、國際形勢(外力介入)、對台統戰策略(爭取民心認同)與近三年對台戰力整建(尚有部分殺手武器及相關戰力短期內無法完成)等因素,同時顧慮台灣獨立走向,其已認知不能在短期內全面武力犯台。是故,當前中國積極強化軍備,調整對台策略,改以爭取主動方式,凸出「先制」與「多元」的強硬策略。並利用接觸外賓之際,要求各國表態支持一中,勿與台灣進行官方交流;同時嚴詞抨擊美對台軍售政策、促其嚴守三個公報、斷絕台美軍事交流等,並檢討「經美制台」策略。近期更陸續釋放真假軍演情資,企圖引起我國內政情發酵,打擊我民心士氣,並藉此對我實施心理戰與輿論戰。未來中國對台軍事策略,除已具備持久威懾、局部封鎖及有限聯打之軍事戰力外,將在心理上加大對台「三戰」,擴大我內部對立情勢,模糊敵我意識,凡此均值國人加以重視並及早因應。[/LEFT]
[LEFT]註1:第二島鏈:係指由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至帛琉群島一線。
註2:第一島鏈:係指由庫頁島向南經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至印尼群島一線。
註3:中國於1975至1998年間提出所謂「三打三防」,係指:「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自1999年起改為「新三打三防」,係指:「打隱形飛機、打武裝直升機、打巡航導彈」;「防精確打擊、防電子干擾、防偵察監視」。
註4:「寄生星」為小型殺手衛星之一種,在入軌後可自動追蹤敵方在低地軌道運作之衛星(通常為偵察衛星),並以內建動力系統運用尾隨或迎面對接方式,附著在敵方衛星表面,完成寄生於敵方衛星之過程,此後即俟機破壞其軟、硬體功能,使遭寄生之宿主因功能癱瘓而失效。
註5:2002年11月8日,中國舉行「十六大」,其政治報告延續「十四大」以來的對台政策,並首度列入「一中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註6:2004年5月17日,中國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及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透過「中新社」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聲明。其中,所謂「五個決不」,即是「我們(中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決不妥協,爭取和平談判的努力決不放棄,與台灣同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決不改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決不動搖,對『台獨』決不容忍。」並強調「有兩條道路擺在台灣當權者面前:一條是懸崖勒馬,停止『台獨』分裂活動,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一條是一意孤行,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最終玩火自焚。」
註7:「殺手」武器,係指中共積極發展具精準破壞及殺傷力強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微波電磁脈衝彈等。
註8:「八縱」係指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廣州、北京至九龍、北京至哈爾濱、大同至湛江、包頭至柳州、蘭州至昆明及東部沿海大通道;「八橫」係指大陸橋(隴海、蘭新)、上海至昆明、運煤南北通道、北京至蘭州、沿長江通道、南京至西安及西南出海通道。[/LEFT]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