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過動憂鬱是否需要吃藥呢? [列印本頁]

作者: 有翅膀的老虎    時間: 06-5-5 16:13
標題: 過動憂鬱是否需要吃藥呢?
我的小孩真的過動嗎?

作者--薛智元醫生

前幾天報紙報導有一些資優生因為活潑好動而差點被當作過動兒送去治療吃藥。真是好險。但同時也令人想到,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天才兒童已經被歸類為「過動兒」,吃藥吃得連當普通人的機會也沒有了。
 「過動兒」的正式名稱是「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從這名稱就大概可以了解它所代表的問題。這個名詞近年來因為藥廠與精神治療機構的大力宣傳與「行銷」,已經廣為人知,被診斷為「過動兒」的人數也逐年不斷遽增。全台甚多的家長與老師們已逐漸習慣於將「問題學童」交由精神科醫師與藥物來處理,不再訴諸較辛苦與費心的教育輔導方式。
 關於過動兒的症狀與診斷,由於已經有太多的報導資料,我在此不再贅述。但是我要提出另一類觀點供大家參考。治療過動兒的典型藥物「利他林」,是一種與安非他命結構類似的中樞興奮劑。這類藥為何可以抑制過動症狀,確切原因不明,但是卻被證實有相當多而且危險的副作用。長期服用這類藥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與心肌損傷,以及有自殺想法。
 至於「過動症」的原因,精神醫學始終相信是大腦結構或者生化失衡,提出各種假說理論,但是至今全無法證實。國外有一些心理學者、精神科與小兒科醫師們並不同意這種由藥廠主導的大腦生化失衡理論,也不贊同危險且盲目的藥物治療方式。他們試圖從許多其他不同方向探尋研究「過動」的真正原因,在過去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臨床成效與數據,我在此略為予以介紹:
 首先,過動症的兒童通常智能並無問題,而且經常優於一般同齡兒童。有些過動現象是因為學童對新奇事物有極高的興趣但對學校課程感到極度無聊或無趣而產生的。對於這類資優的「過動兒」,只要予以耐心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環境,就會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我曾經聽過廣播節目上一位家長向某「親子教育專家」說她的女兒上課時老是喜歡站著聽,但是功課都是名列前芧,這位「專家」竟然直接診斷這是過動症,催促警告這位家長一定要讓小朋友吃藥。這真是令人納悶的教育觀念,難道眼神茫然呆坐在教室裡會比有成就的未來更重要嗎?
另外,根據眾多研究報告指出,兒童過動現象與食物過敏有很密切的關係。現在可以藉由精密的食物過敏原檢測來發現過動兒童對哪些食物有過敏反應。甜食也是許多過動症的主要元凶。家長應該從小孩的飲食中徹底剔除這些過敏食物與甜食。有些醫師報告高達 72%的過動兒經過數個月的過敏食物剔除療法之後,其症狀會完全消失。
 身體的疾病或者不適也會造成兒童過動現象。美國曾有個個案是一位學童在被精神科診斷為過動症並服藥三年後,才被小兒專科醫師診斷發現有腸阻塞現象,經過開刀治療過後,過動症狀也就完全消失了。兒童聽力若有問題也會產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現象。
著名的教育學者 L. 羅恩 賀伯特在他的教育理論中提出,學習上的誤解與特定障礙會導致學童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躁動或者激動情緒。而且只要能發現其學習上的確實障礙並予以解決,過動症狀就會消失。
 以上這些資料希望能給過動兒的家長們一些指引與幫助,了解吃藥並非唯一的方法。也許家長們得花更多的苦心來照顧,但畢竟我們希望下一代的主人翁是富有創意與生命力的,而不是吃藥長大的「病患」。

(作者薛智元是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戴尼提心靈科學中心執行長)


------------------------------------------------------------------------------------

為藥瘋狂

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 how and why to stop taking osychiatric drugs

作者: 彼得布利金/大衛柯翰
譯者: 熊漢昌
類別: 醫藥&生理
語言: 英文中譯
出版社: 新新聞
出版年份: 2002年

作者介紹
Peter R. Breggin, 醫學博士,任教於哈佛醫學院,是國際知名的心理療專家。哈佛醫學院畢業,曾任麻省精神保健中心及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學中心住院醫師、國家精神保健院顧問。一九六八年起於馬里蘭貝斯達開業,並於哈佛醫學院、華盛頓精神病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校講學。知名的生物精神病學反對者;國際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研究中心創辦人;精神病學專業期刊《合倫理之人性科學與醫療管理》總編輯。
他曾經出版十多本書,包括談百憂解的暢銷書。

David Cohen, McGill大學和加州柏克來博士,蒙特婁大學社工教授,專專長心理醫療研究。


簡介.

近年來,精神治療藥物的使用量暴增,尤其是處方給兒童的興奮劑和成人的抗抑鬱藥物、鎮靜藥物。大眾愈來愈依賴處方藥物來解決心理和社會問題。媒體直接將百憂解之類的藥品介紹給消費者,大量的書籍向外行人讚揚精神治療藥物治療兒童和成人各種心理、情緒問題的效果。

精神科藥物的使用已不只是西方社會的問題,台灣也使用愈來愈多。不過,從西方到台灣皆然,醫生給病人藥物的訊息相當有限。而且許多藥物反而是為病人帶來新的問題。

醫師處方抗憂鬱藥物或鎮定劑之前,通常只花幾分鐘時間評估病況。可是一旦病人決定接受藥物治療,很可能一輩子擺脫不了這些藥物,也無從避免長期用藥帶來的有害副作用。找位醫師指導病人服用精神治療藥物很容易,要找到願意幫病人停止用藥的醫師卻很困難。

本書用通俗的語言,告訴我們各種常見的抗憂鬱、鎮靜等等藥物,可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問題,同時也告訴讀者,如何尋找助力來一步一步的戒除這些藥癮,以及在戒藥癮時可能面臨的各種身心反應。本書英文版出版後,受到許多專業臨床醫生的肯定與稱許。


目錄:

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
導論:什麼是你的最終寄託
第一章 開始遠比戒斷容易
第二章 精神治療藥物的極限
第三章 你的問題可能來自藥物
第四章 特定藥物的有害副作用
第五章 拒絕藥物的個人與心理因素
第六章 為何醫師告訴病人的那麼少
第七章 規劃戒斷過程
第八章 如何停止服用精神治療藥物
第九章 精神治療藥物的戒斷反應
第十章 讓你的孩子戒斷精神治療藥物
第十一章 瞭解治療師對不用藥的憂慮
第十二章 給不主張用藥的治療師之指導方針
第十三章 不靠藥物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學原則
附錄 常用精神治療藥物

他們說,
百憂解消除你的憂鬱:贊安諾舒緩你的焦慮
利他林讓你的孩子乖巧聽話。
可是,你知道嗎﹖你和你的孩子可能吃錯藥了!


來自專業醫師的良心建議,告訴你
為什麼不要服用精神藥物以及該如何戒除藥癮。

精神治療藥物的有害副作用
百憂解(Prozac),抗憂鬱劑
效果:製造幸福感與精力充沛感;
副作用:焦慮、不安、失眠、體重減輕、想自殺。

贊安諾(Xanax),鎮定劑
效果:減輕焦慮、緊張、幫助睡眠;
副作用:暴躁、衝動、健忘、暴力行為。

利他林(Ritalin),興奮劑
效果:矯正過度活潑、衝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副作用:失眠、痙攣、緊張、沮喪、想自殺。

這樣的藥物多數不清,這樣的副作用說都說不完。你確定,要吃這些藥嗎﹖
------------------------------------------------------------------------------------

為藥瘋狂書評--{藥物違背自然,自然違反人性--讀 布利金 & 何翰《為藥瘋狂》}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minHsiao


近來中國時報「家庭」版,為職業女性作一系列專題,全方位探討她
們在現代社會遭遇的問題困擾,試圖提出解套方案。比如,六月二十
五日第三十七版,整版幅就有各領域專家提供簡單解鈴。

其中,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蕭正誠,對職場壓力困擾,建議職業女性
可以適度藉藥物來改變性格。他說,「現在有很多安全的藥物,在服
用之後,進到大腦細胞的細胞末,改變它的結構,讓你變成跟那些
EQ 比較好的人一樣」。同時,緊接著補了句,「我並不是勸各位一
定要吃藥,……很多人不喜歡吃藥,我會建議他們做心理治療。……
當這些方法都試過了,還是覺得不好,再回頭來吃藥也來得及。也可
以先吃藥,再嘗試其他的方法,也是可行的」。(中國時報第 37 版
「家庭」,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以上文句,我們不難判別:蕭醫師基本上認為服藥來控制壓力改變性
格,是簡單速效又安全的法子。相信這也是許多臨床醫師,甚至精神
科專科醫師,所共同認定推薦的。許久前,和大家介紹過曾風行一時
的《神奇百憂解》 (張老師文化 ),以百憂解 (Prozac) 這個新興精
神科用藥出發,也是樂觀表示:「百憂解的發明,或許告訴我們:藉
藥物來調整情緒的新時代來臨了」。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這本彼得.布利金,與大衛.柯翰所合著的《為藥瘋狂》,原著 1999 年
出版,三年後的如今才被選譯到台灣來。由中譯本封面底的「作者介
紹」可以了解,布利金是哈佛醫學院畢業的精神醫學教授,也是「知
名的生物精神病學反對者」。柯翰則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現任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具如此背景,讓本書說法極具
可信度。

本書開宗明義,一起始就用「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向讀
者明白表示:昔日得來「精神困擾只要吃藥就會好」的印象,不論來
自廣告、藥局介紹甚至醫師提供,都是片面真理,甚至幾乎是謊言。
「所有這些藥物都可能造成許多嚴重而致命的有害副作用,其中大多
數還會造成戒斷的困難,如情緒和生理的痛苦。有些藥物會造成強烈
的身體依賴性,並導致危及生命的戒斷困難」(頁 4)。

現代文明社會,各種生活壓力紛至沓來。醫藥專業快速進步,我們(
尤其是台灣人)長期不自覺認為「有病就要看醫師 / 吃藥」,甚至
覺得不吃藥病就不可能好。在這種就診先行意識壓力下,臨床醫師不
得不開立處方,以博得病患信任。以我個人的臨床醫療從業經驗,過
去有些醫師兩相權衡,或許會開立相對較無害的維他命丸作為安慰劑
。如今所謂「醫療意識高漲」,似懂非懂又硬要裝懂的病患或病患家
屬,以各種方式取得片面相關醫療知識,動輒質疑醫師的處置和處方
,導致醫師為求自保,寧可在允許範圍內,開立過多不必要的檢查和
藥物。如此,雖然滿足了病患 / 病患家屬,保護了醫師自身安全;
就大處著眼,實是兩敗俱傷。

精神治療藥物,是許多會被濫用的處方之一。小自失眠,大至焦慮甚
至精神分裂者的強迫病患鎮靜,醫師開立無數藥物來達到目的。台灣
醫療環境,心理治療與諮詢的風氣還未開,有情緒困擾的民眾只能向
精神科或家庭醫學科醫師求診。醫師解決這類問題的明顯有效方法(
或許也是病患所希望的),就是開立精神鎮靜藥物。臨床上發現,病
患對藥物的需求量總是與日俱增,甚至不得不多種藥物合用,來同時
針對不同問題,或是解決其中某藥的副作用。每加一藥,很可能副作
用就多數種。於是往往左支右絀,折磨病患,也困擾醫師。長此以往
,病患往往自然接受了「我是憂鬱/狂躁/失眠/……疾病的患者,
必須一輩子服藥才能控制」的既定概念,醫師也如此告知病患。卻沒
有人想過:會不會自一開始,「服藥」這種作法就是錯的?甚至就是
造成日後不得不與藥共舞的主要關鍵?

作者布利金是少數質疑藥物治療的醫師。在本書頁 24 至 32,他舉
出十數個實際案例,具體讓讀者看到精神治療藥物的危害。這其中,
有病患自行察覺,或由家屬發現:吃藥短期似乎有所改善,卻帶來更
多困擾,不得不吃更多不同的藥。可是求助其他醫師,「增加/改變
精神治療藥物的種類或數量」,往往是唯一答案。除了少數人幸運遇
見合適的心理/精神醫師,利用逐步減量與心理諮商雙管其下,自藥
物地獄脫身;許多人或許自此,只能在藥物機動調整下,得到不滿意
但可以接受的精神平衡。這是多麼讓人驚訝,也讓人遺憾的事啊。

作者兩人,深入了解這種現象之所由來。發現商業機制下,藥商在發
明新藥過程中,對藥理機制的了解本來就不健全,又對藥物產生的種
種影響多所隱瞞。

在第二到四章,作者先由藥物本身談起,巨細彌遺告訴讀者,各種常
用或不常用的精神治療藥物,它們副作用如何,會對服藥人體有什麼
影響。這些副作用,大多詳載於專業醫療手冊裡,不過不但常被醫師
忽略,就是記載了也往往輕描淡寫帶過。就算這樣發生藥物副作用的
人不多,但真的有,也真的發生了。能視而不見麼。

第五章「拒絕藥物的個人與心理因素」,作者轉由部分自己不願意服
藥的病人來作探討。他們發現,除了自己本身就不愛吃藥,更多的是
病人本來就敏感於藥物副作用,因為不適應而拒服。這相對告訴我們
,副作用真的在,也真的會發生。然而,還是的,這往往被醫師或病
人家屬解讀成「藥量/藥物種類不足」,強迫病人服更多的藥。

當然。兩權相害取其輕,為了自病徵痛苦解脫,就算我們知道副作用
風險,很可能還是會選擇用藥。只是,或許不但病患,就連醫師,所
能得到的藥物資訊其實不足且偏失。在第六章「為何醫師告訴病人的
那麼少」,作者談到醫師取得藥物作用/副作用的資訊來源往往是藥
廠。而藥廠為求賣藥,怎能不隱惡揚善。再者,醫師就是知道副作用
存在,通常是不會主動提示的。因為醫師認為副作用小到可以忽略,
或者部分醫師以權威心態主動取捨,不願讓病人得知,以免產生恐懼
心態拒服,造成治療困難。這些章節所提,都是今日精神治療藥物被
濫用的因素。在這章開頭,作者就明言,「事實上,醫師是被鼓勵不
要告訴病人關於精神治療藥物的危險性。提到藥物有害副作用的手冊
與教科書,通常都建議醫師讓病人知道的越少越好」(頁 119)。知
道這點,你能不覺得不可思議麼。

再和大家談談藥物之所由來罷。

藥物發明,先由動物實驗入手;發現確實對某病徵產生有意義的改善
,再由某病病患徵求志願者進行人體實驗。若人體實驗確實有效且副
作用小,通過國家衛生局認可後,才能進入量產;臨床醫療的確安全
,才可能進一步成為藥局成藥,不需醫師處方自行購買。

這樣的過程看來似乎嚴謹安全,其實處處漏洞百出。因為人體不見得
能等同於動物。且,動物實驗所觀察的,通常是動物用藥後的行為,
但我們無法判讀牠們精神層次的改變。而精神層次,卻又是精神治療
藥物的主要訴求對象啊。我們怎能藉由小白鼠在用藥後,變得有精神
有活力能多跑幾圈鼠環,但沒看到牠們食量減少或壽命下降,就類推
到「所以人類服用必然也有利而無害」呢。可是,百憂解就是這麼被
發明而來的啊。

你或許會質疑:之後還有「人體實驗」啊。通過人體實驗,藥物的安
全性總不該有問題了吧。不過只要中學作過實驗就知道:同種動物(
比如小白鼠),都還有個體差異要考量,更何況是人呢。再者,參與
實驗的精神病患,或許本身當初被判定為同類疾病的過程,就值得質
疑了。

作者更特別提出「安慰劑」作用。很多人體實驗中,安慰劑(比如,
作成和藥物外觀相同的麵粉球)與精神治療藥物,具有幾乎相同的治
療效果。病人對醫療過程的信任,往往對治療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
藥物反而是輔助立場了。如果真是如此,透過種種手段的心理諮詢治
療和情感協助,或許才是精神困擾甚至精神疾病的正道。

若認同了這點,接下來就是如何戒除精神治療藥物的心理/生理依賴
。作者在第七到九章,針對成人詳細介紹如何安排逐步戒斷,戒斷過
程會遭遇的身體不適與外來阻力(比如醫師的施藥壓力或家屬的安全
質疑),以及合適的戒斷方法與替代治療。第十章「讓你的孩子戒斷
精神治療藥物」,則提供有識家長如何輔助孩子自藥物牢籠逃脫。

第十一、十二章,寫給醫師們參考。第十一章「瞭解治療師對不用藥
的憂慮」先分析認同醫師選擇開立精神治療藥物,會面臨到的壓力和
想法;再從第十二章「給不主張用藥的治療師之指導方針」,進一步
提供如何說服病患和家屬,儘量避免用藥。

最後,本書以第十三章「不靠藥物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學原則」
,提出適用的替代手段,用人際關係互助和心理支持,來自助他助,
度過灰暗。相信對一些自身有情緒困擾,偷偷或經由處方服藥,有心
戒除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朋友們,是重要參考。

不過必須提出來的:《為藥瘋狂》這本書,是《神奇百憂解》的重要
反證,值得交相閱讀思考;不過由於涉及許多醫藥專業領域,若不是
具相關科系知識的書友或心理/精神病友,閱讀起來或許有點辛苦,
也可能覺得乏味。

譯者熊漢昌的譯筆通順可讀。可是自譯者資料得知,他是「台灣大學
漁業科學研究所畢業,目前從事生物相關工作」。這樣學術背景,翻
譯這本醫藥領域書藉,或許還是稍嫌吃力,畢竟隔行如隔山。比如,
就醫藥從業人員,對藥物向來以英文商品名或化學名作溝通。作者雖
然用心查出大多數通用的中譯名來使用,除了台灣廣為人知同時廣受
醫師使用的百憂解 (Prozac) 和贊安諾 (Xanax),通篇使用中譯名
不但加重閱讀困難(不論專業或非專業讀者),就是感興趣的一般讀
者,還是得靠英文名,才能在書本甚或網路找到相關資訊。是以此舉
未免畫蛇添足了。

以我個人或許狹隘的觀察理解而言,精神醫學,就現代醫學而言,其
實還是個新興學問。因為我們對人腦思維,到目前始終沒有定於一尊
的生理解釋,或者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現行的精神醫學,多半由臨床
經驗作為治療手段依據,就是有所謂研究實驗,絕大部分還是經由研
究者的主觀評判。同樣身為醫師,在醫學院實見習階段,看過太多精
神科病人,為精神治療藥物副作用所苦,表情呆滯,動作遲緩,便祕
失眠,口水流淌……。主治醫師明知副作用如此明顯,還是主觀認定
為了治療不得不如此。不禁讓我慨歎不已。《為藥瘋狂》這本書的問
世,不啻一記警鐘,值得我們再三沈思。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