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風格創新期
風格創新期--自1993年到現在。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設計方面都日趨成熟的日本動畫,開始追求風格上的創新,試圖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時空的構思,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衝擊。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棄以往動畫明快輕鬆的風格,陰鬱百壓抑,冷酷帶有對命運的困惑,與人類雖然身處高科技社會,但卻無法擺脫不安的未來的彷徨與孤獨相呼應。
由庵野秀明監製的電視《新世紀EVANGELION》則選擇與以往的熱血主角們完全不同的個性自閉少年真嗣為主人公,在看似普通的怪獸交戰,保衛地球的情節中,通過真嗣感受到一份渴望被需要,夢想被愛又害怕背叛而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屏障這種種矛盾與孤寂的心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現代人心理的折射。世紀末今天,人類對自身的思考也逐漸深刻,而同時日本的動畫也開始越來越關注貼近現實與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愛與友情的主題轉為更加人性的刻畫。各方面都日臻完美的日本動畫並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仍然在不斷自我完善和突破,到底能有多大的成就,是我們無法預計的,還是讓時間來決定吧!
在1983年時,日本動畫市場上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簡稱OVA)-《DALLOS》,為動畫在電影,電視市場外,開闢了一個新市場--錄影帶市場。OVA,顧名思義,就是不在電視或電影院播出,而只出售錄影帶。除非該片大受歡迎,才有可能在電影院公開而升格為電影。OVA自1983年至現在,已成為動畫的重要市場。其中佳作不勝枚舉,如《88戰區》,《幻夢戰記LEDA》《渥太利亞》、《銀河女戰士》系列、《銀河英雄傳說》系列、《五星物語》、《古靈精怪》等。說完歷史,接下來要談到為什麼動畫會受到高年齡層(中學生以上)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其內容意義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後,都藏著這部動畫的主題,發人深省。如前述OVA佳作《渥太利亞》的劇情:一對原本感情深厚的夫妻(男女主角),歷史"光榮傳統"的壓力下,不得不互想殘殺,女主角已死而其靈魂仍然遵守戰前和丈夫所作的約定……在這一部悲劇後,可以找到該片的主題"誓言"和"反戰"。又如機動戰士系列,綜合七部作品來看,該片強調不論歷史的教訓多麼慘烈,仍然會有人重複著無知的罪行,無意義的戰爭,以及悲慘的結局。由此可知該片的主題即為"輪迴",人類永遠無法完全脫離戰爭的威脅,永遠會重複著愚蠢的戰鬥。正如《機動戰士Z》一本別冊封面的標題:"We Saw The Tears Of Age, Felt Grief In Own Space."由於日本動畫的含義都很深遠但不明言,讓觀眾自己去體會,所以每一次重看多少都會有新的感受,因此動畫會受一些高年齡層的喜愛。
當然,動畫的內容不都是嚴肅的,也有在嚴肅題材中加入幽默萬分的。這類動畫中最有名的就是《福星小子》系列。另外還有清新的文藝劇,活潑的校園劇……等其他內容。在內容方面目前日本動畫是獨步全球的。甚至部份美國電影都不見得比日本動畫來得深遠。所以日本動畫早已在兩年前打入美國市場,並頗受好評。
接下來我們談到畫技。畫技對一部動畫來說非常重要。在自然界的描寫和動物的動作表現上,美國動畫的技術是首屈一指的。美國動畫強調自然、柔和,而日本動畫則強調時暗對比、遠近焦距分別,以及速度感、躍動感,甚至使用電影上的蒙太奇手法。也許有人會說?quot;現在電視上的美國動畫畫得也很有速度感!"我曾看過這些動畫的確畫的不錯,但再看製作群,就發現負責作畫部分的都是日本人。這又是日本動畫侵入美國市場的另一個例子。
動車中速度感表現得最好的大概是《超音戰士》了。它利用加強視覺殘留現象的畫法。在每秒三十二張的限制下,達到爆炸性的動感效果。另外如《機動戰士--逆襲》中用每秒八十張的空前魄力作畫來表現戰鬥畫面的速度感,也是一種特殊技術。而《風之谷》、《天空之城》、《王立宇宙軍》及《機動警察》的精密寫實背景,亦為美國所望塵莫及。使用了四萬五千張油畫,動用十數位藝術家製作十二年的世界第一部油繪動畫《英雄時代》,看起來別有一番風格。該片在日本放映後好評不斷,被公認是世界動畫史上的頂尖作品。
動畫的精彩處,不但在於畫面和技巧,優秀的配樂也是一直以來伴隨動畫成長,並不斷為人們所關注的,一部好的動畫,不但要有深刻的內涵,精湛的畫面製作,其主題歌和配樂也必須很優秀,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音樂在動畫中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在電影中!
"I wanna thank you for all the trust and devotion, thank you for the good time, For your love, love as deep as any ocean……"這是1985年的電影《福星小子》"Remember My Love"的主題曲。很多人聽了之後不相信這是動畫主題曲。固有的舊觀念令他們認為只要是動畫主題曲就很幼稚,不過是給小孩子聽的兒歌罷了,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剛開始時,日本動畫主題曲的確很幼稚,但是自第一次動畫熱之後,松本零士一系列淒怨激壯的主題曲,受到愛樂者的肯定。到《超時空要塞》上演時,由於劇中林明美是一個歌星,所以片中有多首插曲,其中主題曲《愛還記得嗎?》唱片銷售量更突破五十萬張,並獲得金唱片的榮譽,亦成為主唱人飯島真理進入演藝之成名曲。
到了1986年底,歌星齊籐由貴演唱《相聚一刻》片頭曲《對悲傷說早安》,造成動畫界邀請大明星演唱主題曲的風潮。該片亦被認為是動畫主題曲正式脫離動畫而獨立成為流行歌曲的第一部動畫。1987年三月,《古靈精怪》播出後,被動畫界公認為主題曲最動聽,且全面西化的動畫。自此以後,除了一些例外,大部分動畫主題曲都已和歐美主題曲都已和歐美流行歌曲相差不多了。遺憾的是現在國內很少正式出版發行動畫片歌曲的磁帶或CD,所以國內的觀眾不是很有機會買到動畫片歌曲的專輯。希望隨著更多人的喜歡和接受,這種情況能夠有所改變。
動畫在日本流行的結果,連帶造成日本社會現象的改變。如1983年《超時空要塞》流行時,街頭隨外可見林明美的海報(這是事實!),就好像真有這個歌星存在似的。另外有許多團體每年舉辦的各種動畫排行榜及類似小規模的動畫欣賞會。電視上也會隨時以影片形式播放過去的優良動畫作品。另外談到動畫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就更大了。以雜誌為例,目前日本市場上有四種動畫排行榜及類似金馬獎的"日本動畫大賞"等活動。而現在日本各高中,大學校慶時,幾乎都會舉行小規模的動畫欣賞會。電視上也會隨時以影片形式播放過去的優良動畫作品。另外談到動畫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就更大了。以雜誌為例,目前日本市場上有四種動畫雜誌:《Newtype》、《Anime V》及《Amimedia》。除了《Anime V》以OVA市場為主要報導外,其餘三種都是廣泛取材。其中角川書店發行的《Newtype》,在日銷售量僅次於《Non-No》,為全日銷售量第二的雜誌。另外動畫亦有各種附屬商品。如:墊板,筆記本,海報,電話卡,鉛筆盒,甚至還有線包……等,不勝枚舉。在日本各地都有許多專賣動畫附屬品的連鎖商店。而在動畫迷之中,也組成了數百個以上的各種動畫俱樂部,並發行會刊。由此可見動畫已成為日本文化中極重要的一環。
自1985年以來,由於日本多所動畫學院的設立,而造成人才過多現象。於是大量人才外流美國,造成美國動畫畫技的突飛猛進。同時日本動畫也開始在美國電視上播放。由於日本動畫風格完全不同於美國動畫,因此受到美國觀眾熱烈的支持。1987年更有全美第一種日本動畫專門雜誌《ANIMAG》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創刊。在香港,1987年《風之谷》、《天空之城》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後,由於動畫便大量湧入香港,使香港掀起"動畫旋風"。動畫的唱片,CD、錄景帶和雷射影碟都和日本同步發行,在1988年七月時香港亦和日本合辦了[香港第一屆日本動畫映展]。而台灣從1985年起,中視播出《超時空要塞》、《機甲創世紀MOSPEADA》,而華視播出《超時空世紀ORGUSS》,吸引不少人進入動畫的世界,使得動畫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現在,台灣有了動畫專賣店,在市面上也可以見到動畫錄影帶及各種動畫附屬品,在雜誌方面也有了《先鋒動畫》及《神奇地帶》等動畫雜誌。
國內的發展則相對緩慢,從80年代最早有日本動畫的引進開始,十幾年來只有少量日本動畫片在國內電視台播放,而且迄今為止也沒有到部日本的動畫電影在國內公映過,世面上極少看到動畫的CD、錄影帶、VCD、及有其它周邊產品,僅有的一些產品也種類單一,毫無選擇餘地,是否動畫片對國內觀眾呢?顯然不是這樣,好的動畫片所引起的反應強烈,如近年在國內各電視台播放的《灌籃高手》,在黃金時間播放並創下收視高峰,一時間出現了《灌籃高手》周邊產品在市場上大賣的情形!磁帶、VCD、海報、拼圖、T恤、鑰匙扣等等,說明國內不是展的條件,而是缺少思想觀念的徹底更新,將動畫當成一個全新的文化和市場來看待,讓我們摒棄偏見,更新觀念,讓動畫走進我們的生活,給青少年更多的夢想和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