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年代早期德國就開始了對軍用夜視技術的研究。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走了不少彎路後,可以實用的設備才出現在了戰場之上。當然有許多人還是懷疑這種紅外夜視設備究竟是否用於過實戰,關於這點可以從一些資料裡得到確認。最重要的證據之一來自1957年3月號的《Der deutsche Soldat德國士兵》雜誌,本哈德Erwin Bernhardt先生、前國防軍第24裝甲團第1營的一名坦克修理技師提供了作為目擊者的寶貴陳述。一張由施密特Franz Schmidt先生提供的模糊照片顯示了許多人所不知的細節。還有一本反映在戰爭結束前一個月於德國小鎮Uelzen所進行血戰的書籍《Der Krieg in der Heimat》也對夜戰設備在實際戰鬥裡的使用做了精彩描寫。
此類紅外夜視設備的有效距離大約在500到600米,用於駕駛是綽綽有餘,但不免浪費了遠程射擊精度高、火力猛的70倍口徑75毫米主炮的強大威力。所以,發展出了安裝在Sd. Kfz. 251半履帶車上,由60厘米防空探照燈改裝的紅外探照燈系統。這些半履帶車也帶有圖像接收裝置。一旦鎖定目標,立即通過Fu 5電台與「豹」式坦克取得聯繫,由其負責攻擊並為其修正彈道。同時夜間「豹」式主炮會使用無閃光彈藥以降低被敵人發現的概率(資料來源於1957年3月號的《Der deutsche Soldat德國士兵》雜誌)。
國防軍第24裝甲團第1營第3連(直到1944年11月25日前都配屬於第116裝甲師)在Fallingbostel附近的Bergen裝甲兵學校接受了紅外夜視設備的改裝。全連都裝上了「Sperber(雀鷹)」系統(根據本哈德先生的回憶)。《Der deutsche Soldat德國士兵》雜誌刊載著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乘員組可以在2500米的距離上準確瞄準夜間目標。他甚至談道這種情況下命中率居然高達三分之二!(這點未免過於樂觀,哪怕炮手是天才也很難做到)。以後為提高命中率,還做過讓炮手分享車長夜視視野的改進。最後,還有一個計劃是為炮手在單窺孔火炮觀瞄儀上單獨添加紅外圖像接收裝置。
1945年3月「Mücheberg幕欽堡」裝甲師建立。著名作家泰塞Tony Le Tessier在他的《Duchbruch an der Oder》一書裡提到該師裝甲營共有11輛IV號坦克(第1連)、10輛「豹」式坦克(第2連)和10輛IV號坦克(第3連)。其中第2連的一些「豹」式坦克安裝有「Sperber」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