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真正的三國!!演義正史勘誤區 [列印本頁]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1:01
標題: 真正的三國!!演義正史勘誤區
前言!
話說本子版新開張~實在太冷清了~
小弟馬上來發個文灌一下水吧!

-----------------------------------------------------

正題!
首先目前大家所看的三國志漫畫!動畫!遊戲!幾乎都是"演義"的情節!
也就是羅貫中參考陳壽三國志+自己的想像力!所成就的歷史名作!
不過當大家在欣賞這些"幾乎"都是日本人所製的產品時.可就千萬不能把正史和演義混淆在一起囉~
小弟分享一些演義和正史不符合的情節!
也希望各位大大多多補充!
(補充的直接回在下面就好啦~等累積到一定數量.小弟再續行整理)
-----------------------------------------------------
1.溫酒斬華雄!
這可說是演義中的高潮阿~
華雄挫孫堅!連斬聯軍多名武將!
最後竟由小小弓馬手"關羽"擊殺之!
而當關羽回陣時.桌上的酒.竟然還是溫的!
由此可見其行動之迅捷!武力之深厚!
但是: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董)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史實中.真正擊殺華雄的!不是別人!正是江東猛虎"孫堅"
孫堅在陽人一戰!破董軍!斬華雄!
然而演義以蜀漢為正統!
貶曹!抑孫!
以致孫堅在演義中.因糧草不濟.狼狽落敗!!!!!

[ 本文最後由 天下創世 於 06-10-29 11:28 AM 編輯 ]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1:13
2.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更是演義中的精采之處!
劉.關.張三人之驍勇(劉備!?)可見一般!
演義中劉備等人中途加入公孫讚軍!並接續發生三英戰呂布等事件!
但是正史"三國志"中
公孫讚根本沒有參加聯軍!所以在中途加入的劉.關.張
當然不可能有所謂三英戰呂布的事蹟!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1:24
3.過五關斬六將!
這篇更是演義將關羽之赤膽忠肝表露無遺的的一幕!
不過很遺憾.....
這篇正正港港120%虛構....
..
..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指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
..
真要說為什麼會有這篇出現!
無非便是要表現關羽的忠誠!
不然正史中關羽是直接南下汝南投奔劉備!
(翻開地圖!也可隱約發現演義中的關羽其實是個大路痴= ="因為他走的路線實在很奇怪)
附上五關六將(這是演義的喔~)
第一關 東嶺關:孔秀
第二關 洛陽城:太守韓福、牙將孟坦
第三關 沂水關:卞喜
第四關 滎陽城:太守王植
第五關 黃河渡口關隘:秦琪
作者: 天下創世    時間: 06-10-29 11:28
我幫你修改主題名稱為演義正史勘誤區,封為精華與至頂,其他人也可補充

補充一則給聲望5!!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1:30
4.周倉
這位在橫山光輝所繪三國志中關羽被擒殺後!自吻而死的部將
想必大家耳熟能詳!
不過這位仁兄不但野史記載紛雜!正史中也毫無題及!
所以為虛構人物的可能性非常大!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2:12
5.徐州斬車冑!古城斬蔡陽!
在演義中!這些事情當然都是劉備的小弟們所為!
不過在史實中....這些事情全部都是"仁慈"的劉皇叔所為...
當然此乃為了提升劇情張力and塑造劉備"天命真主"的形象
所以以欣賞的眼光看過!會更饒富韻味!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2:16
6.火燒博望坡
演義中此乃諸葛亮首次大顯神通的劇幕之一.

不過史實中!此時諸葛亮尚未出隆中!
時間點有誤!
此計乃劉備之計!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2:22
7.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可說是演義中最委屈的人物了!
不但三氣於諸葛亮!
最後更吐血而亡!
甚至多次忌妒諸葛亮!想置其於死地!
不過正史中!
周瑜可說是相貌堂堂(演義也如此)胸有謀略之人!
不但出火攻之計!心胸更是寬大(與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
..
以仁義的劉備對比奸巧的曹操!
以有謀的孔明對比狹窄的周瑜!
雖為虛構卻不失為一招高明的寫作技巧!
..
..
睡覺去><"2點半要去補習~大家午安!!!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11
我來補充幾個:
所謂十八家諸侯討董卓,其實只有十三家: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後漢書 袁紹傳》並《三國志 魏武本紀》《孫破虜討逆傳》)
張楊此事還不是河內太守,只是一支流寇,雖有參與,但性質與劉備相同,算不得一鎮諸侯。
公孫瓚、陶謙沒有參加(他們倆早期依舊接受被控制的朝廷的命令)。孔融進剿黃巾軍,也未參與。
馬騰還未被招安怎麼會參加呢。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15
關羽: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醜的卻是曹操的部下。
土山約三事:那次是關羽戰敗被擒(曹公禽羽以歸),沒有“土山約三事”的壯舉。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21
劉備:桃源結義正史未寫三人結拜只提了“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和“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張飛鞭督郵:此事實乃劉備所為

原文由上帝使者 於 06-10-29 12:12 PM 發表
5.徐州斬車冑!古城斬蔡陽!
在演義中!這些事情當然都是劉備的小弟們所為!
不過在史實中....這些事情全部都是"仁慈"的劉皇叔所為...
當然此乃為了提升劇情張力and塑造劉備"天命真主"的形象
所以以 ...



       另外,其實單從史書看斬殺車胄蔡陽的未必是劉備本人,也可能是他的部下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0-29 02:23 P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29
單刀赴會:據《三國志》而認識在邊境相會,而裴注更說是魯肅去見關羽的,而且單刀就普通的刀,而非青龍偃月刀,而且關羽使用的兵器也不是青龍偃月刀。82斤啊,那不是武器那是舉重用的運動器械,呵呵。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31
馬超興兵並非為父報仇,正是因為他興兵馬騰才被殺的。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35
戰長沙:關羽和黃忠並未在長沙城下激戰,荊南四郡是和平解放的。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38
華容道:那裏什麼也未發生。史書上是這樣說的: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40
張松獻圖:事在劉備入川後,不是張松回川前。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44
龐統獻連環計、蔣幹中計(蔣幹沒勸降周瑜就回去了)、借東風都是虛構的。看來作者筆下的赤壁之戰是虛構最多的地方。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29 14:45
原文由上帝使者 於 06-10-29 12:22 PM 發表
7.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可說是演義中最委屈的人物了!
不但三氣於諸葛亮!
最後更吐血而亡!
甚至多次忌妒諸葛亮!想置其於死地!
不過正史中!
周瑜可說是相貌堂堂(演義也如此)胸有謀略之人!
不但出火攻之計!心胸更是寬大( ...


補充一點,劉被派去弔孝的是龐統,所以也沒有臥龍弔孝。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29 18:03
原文由不动如山 於 06-10-29 02:29 PM 發表
單刀赴會:據《三國志》而認識在邊境相會,而裴注更說是魯肅去見關羽的,而且單刀就普通的刀,而非青龍偃月刀,而且關羽使用的兵器也不是青龍偃月刀。82斤啊,那不是武器那是舉重用的運動器械,呵呵。 ...

當時偃月刀這種兵器!尚不見於世!
應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才是!
作者: 夜之罪    時間: 06-10-29 19:45
呂布史上用之武器

非傳說中之方天畫戟

《三國演義》中呂布使用的「方天畫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溫明園中,他第一次露面,便是「手執方天畫戟」,顯得威風凜凜﹔虎牢關前,他挺戟出戰,無人可敵﹔當他被困於下邳,處境艱危時,他仍然吹噓:「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部將宋憲、魏續背叛他,也是趁他疲憊睡著在椅上,「先盜其畫戟」,然後才用繩索把他緊緊縛在椅上……總之,方天畫戟簡直成了呂布威力的標誌。

  歷史上的呂布真是用的方天畫戟嗎?不是。

  在中國兵器史上,戟的使用由來已久。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將戈、矛兩種兵器合為一體,創造了戟這種新武器,使之兼具勾和刺的功能。戰國到漢代,戟的使用甚廣,成為戰鬥中的主要武器。東漢末到三國時期,用戟作兵器的將領也不少。如曹操部下猛將典韋「好持大雙戟」,另一員大將張遼,在著名的逍遙津之戰中,「被甲持戟,先登陷陣」。不過,那時的戟是在矛頭旁鑄一勾刺,形狀近似「卜」字,與小說中所寫的「方天畫戟」大不相同。「畫戟」是後來才出現的,主要用於門衛和儀仗。也就是說,作為兵器的「方天畫戟」,在 呂布馳騁疆場之時根本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呂布並沒有用戟作兵器。《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及《後漢書‧呂布傳》都只有三處提到「戟」字:第一次,「(董)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嚐小失意,拔手戟擲(呂)布。」但這裏的「手戟」,顯然只是董卓身邊的擺設,而非呂布的兵器。第二次,袁術遣大將紀靈率三萬大軍到小沛進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親往,約劉備、紀靈 同來赴宴,聲稱「不喜合鬥,但喜解鬥」,於是「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 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但這裏射的戟,顯然也不是呂布的兵器。第三次,呂布命陳登到 許都見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他為徐州牧,結果曹操「增(陳)秩中二千石,拜(陳)登廣陵太守」,呂布的要求卻落了空。陳登回到徐州後,布怒,拔戟斫 幾曰:「卿父勸吾協同曹公,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一獲,而卿父子並顯重,為卿所賣耳!」但這裏的戟大概也是「手戟」之類,同樣不是呂布的兵器。

  那麼,歷史上的呂布究竟使用什麼兵器呢?《呂布傳》沒有說明,幸好有關史籍留下了寶貴的記載:一是《後漢書˙董卓傳》寫到董卓入宮被刺,大呼曰:「呂布何在?」布曰:「有詔討賊臣!」……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這說明呂布用的兵器是矛。

---------轉自漫談三國一書--------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6-10-29 22:35
標題: 回覆 #20 夜之罪 的文章
魏延是被冤枉的,據《三國志‧魏延傳》載,魏延是劉備的部曲(私兵),並非降將,也就是說,他並非叛自韓玄。且,諸葛亮死後,他也並非叛變,而是與楊儀互相指控對方謀反,最後遭楊儀等殺害(他們本有仇隙,諸葛亮死後大軍為楊儀等掌握,加上魏延素來與諸將不和,因此當楊儀與魏延互控對方謀反時,無人挺魏延。魏延死後,楊儀不受重用,楊儀還懊悔當初沒有舉兵反叛,所以楊儀指控魏延造反恐怕不可信。)
作者: 天下創世    時間: 06-10-30 19:46
我發現我沒辦法給你們聲望五,因為一個版主一次只能家一點 像今天的量我都用玩了

反正我會為你們升請一點鐵幣就是囉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0-30 19:54
意思到就好嚕~我相信來這邊分享知識的人應該也不是為了要賺那5點聲望阿~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0-30 21:23
如果天下版主的用光了就由我來吧,呵呵。
作者: 毀天集團    時間: 06-10-31 07:11
落鳳坡落鳳

鳳雛‧龐統事實上是在進攻雒城時被亂箭射中而死,並不是死於落鳳坡。


史料一:
三 國 志 卷 三 十 七   蜀 書 七

    龐 統 法 正 傳 第 七.

(前略)

進 圍 雒 縣 , 統 率 眾 攻 城 , 為 流 矢 所 中 , 卒 , 時 年三 十 六 。 先 主 痛 惜 , 言 則 流 涕 。 拜 統 父 議 郎 , 遷 諫 議 大夫 , 諸 葛 亮 親 為 之 拜 。 追 賜 統 爵 關 內 侯 , 諡 曰 靖 侯 。 統子 宏 , 字 巨 師 , 剛 簡 有 臧 否 , 輕 傲 尚 書 令 陳 袛 , 為 袛 所抑 , 卒 於 涪 陵 太 守 。 統 弟 林 , 以 荊 州 治 中 從 事 參 鎮 北 將軍 黃 權 征 吳 , 值 軍 敗 , 隨 權 入 魏 , 魏 封 列 侯 , 至 鉅 鹿 太守 。 〔 一 〕


史料二: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話:「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前略)

卻說龐統迤邐前進,抬頭見兩山逼窄,樹木叢雜;又值夏末秋初,枝葉茂盛。

龐統心下甚疑,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令後軍疾退。

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

時年止三十六歲。後人有詩歎曰:「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先是東南有童謠云:「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裡,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

***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在演義中,龐統逝世的地方其實是錯誤的。其亡於雒城之戰的亂箭,並非落鳳坡。



參考資料:
三國志 蜀書 卷一至十五 龐 統 法 正 傳 第 七
三國演義 第六十三話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 本文最後由 毀天集團 於 06-10-31 07:38 AM 編輯 ]
作者: 毀天集團    時間: 06-10-31 07:36
關羽義釋黃忠


事實上,關羽並不是很欣賞黃忠,請看以下史料:


史料一:

三 國 志 卷 四 十 一     蜀 書 十一

    霍 王 向 張 楊 費 傳 第 十 一

(前略)

費 詩 字 公 舉 , 犍 為 南 安 人 也 。 劉 璋 時 為 綿 竹 令 ,先 主 攻 綿 竹 時 , 詩 先 舉 城 降 。 成 都 既 定 , 先 主 領 益 州 牧, 以 詩 為 督 軍 從 事 , 出 為 牂 牁 太 守 , 還 為 州 前 部 司 馬 。先 主 為 漢 中 王 , 遣 詩 拜 關 羽 為 前 將 軍 , 羽 聞 黃 忠 為 後 將軍 , 羽 怒 曰 : 「 大 丈 夫 終 不 與 老 兵 同 列 ! 」 不 肯 受 拜 。



史料二: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話:「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次日早飯畢,又來城下搦戰。韓玄坐在城上,教黃忠出馬。忠引數百騎殺過吊橋,再與雲長交馬。又斗五六十合,勝負不分,兩軍齊聲喝采。鼓聲正急時,雲長撥馬便走。黃忠趕來。雲長方欲用刀砍去,忽聽得腦後一聲響;急回頭看時,見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雲長急回馬,雙手舉刀猛喝曰:「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黃忠急提起馬蹄,飛身上馬,棄入城中。玄驚問之。忠曰:「此馬久不上陣,故有此失。」玄曰:「汝箭百發百中,何不射之?」忠曰:「來日再戰,必然詐敗,誘到吊橋邊射之。」玄以自己所乘一匹青馬與黃忠。忠拜謝而退,尋思:「難得雲長如此義氣!他不忍殺害我,我又安忍射他?若不射,又恐違了將令。」是夜躊躇未定。

(中略)

次日天曉,人報雲長搦戰。忠領兵出城。雲長兩日戰黃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擻威風,與忠交馬。戰不到三十餘合,忠詐敗,雲長趕來。忠想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帶住刀,把弓虛拽弦響,雲長急閃,卻不見箭;雲長又趕,忠又虛拽,雲長急閃,又無箭;只道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將近吊橋,黃忠在橋上搭箭開弓,弦響箭到,正射在雲長盔纓根上。前面軍齊聲喊起。雲長吃了一驚,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今日只射盔纓,正是報昨日不殺之恩也。雲長領兵而退。

卻說玄德自雲長來取長沙,與孔明隨後催促人馬接應。正行間,青旗倒捲,一鴉自北南飛,連叫三聲而去。玄德曰:「此應何禍福?」孔明就馬上袖占一課,曰:「長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將。午時後定見分曉。」少頃。見一小校飛報前來,說:「關將軍已得長沙郡,降將黃忠、魏延。 耑 等主公到彼。」

***

由此可知,正史中關羽嫌棄黃忠老邁,何來「義釋」?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三國志蜀書 卷一至十五 霍 王 向 張 楊 費 傳 第 十 一

[ 本文最後由 毀天集團 於 06-10-31 07:39 AM 編輯 ]
作者: 毀天集團    時間: 06-10-31 07:40
呼...

正史的字密密麻麻,弄得我眼睛好花阿orz

不過勘誤頗好玩,一動作就停不下來了 :D

暫時先這樣囉,希望夠詳盡。

有空會再補上 :)

[ 本文最後由 毀天集團 於 06-10-31 07:42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1 21:35
參考一下雪姬大的這篇

https://www.gamez.com.tw/thread-32354-1-22.html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6-11-1 21:49
其實網路上都找得到~
我比較希望分享時~
可以連同三國志原文貼出><
其實我對古文蠻有興趣的~
作者: 神乎其技滴小白    時間: 06-11-5 17:46
周瑜的氣量狹小?

劉備曾經評價周瑜:“器量廣大”

程普也曾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更評價周瑜:“性度恢郭”

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唯獨羅貫中給予周瑜的評價是負面的!

演義中時常藉由貶低吳國的周瑜,來提升位在蜀國的諸葛亮的形象!!

由此也可推敲出羅貫中寫演義的主軸是偏向蜀國的。
作者: 神乎其技滴小白    時間: 06-11-5 19:38
此點已有人提到了

我知道前面已經有大大提到

我只是再多做一些補充而已^^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5 23:17
謝謝補充,我的意思是因為有人已提到,所以只能給你2聲望,如果是第一次提到會有5聲望,嘿嘿,沒別的意思,這裏鼓勵發文。
作者: 神乎其技滴小白    時間: 06-11-6 07:49
原文由不动如山 於 06-11-5 11:17 PM 發表
謝謝補充,我的意思是因為有人已提到,所以只能給你2聲望,如果是第一次提到會有5聲望,嘿嘿,沒別的意思,這裏鼓勵發文。

志在補充,不在聲望.......XD
作者: 神乎其技滴小白    時間: 06-11-6 15:42
關羽的心胸、與同僚的關係其實不太好!!

1.馬超: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
“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關羽傳》

2.黃忠: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后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
列!”不肯受拜。《三國志‧費詩傳》

3.糜芳、士仁、潘浚:
糜芳字子方,東海人也,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
迎孫權。潘浚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為荊州治中,典留州事,亦與關羽不穆。孫權襲羽,遂入吳
。普至廷尉,浚至太常,封候。《三國志‧楊戲傳》

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三國志‧麋竺傳》

4.劉封、孟達: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三國志‧劉封傳》

5.廖立:
后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喪師
眾也。《三國志‧廖立傳》

===================================================================

從他對馬超以及黃忠加入其陣營時的態度可知,關羽其實是很嫉妒他人的!深怕自己在蜀營的地位會受到考
驗。從糜芳、士仁、潘浚這三人的舉動可看出,關羽的部下對其也很不滿,否則也不會判迎孫權了!從劉封
、孟達、廖立也可看出,其同僚對關羽之作戰方略有些許的不贊同,否則也不會有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
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以及 "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喪師眾也。" 的批評了。

查資料看得眼睛灰茫茫的= =不過還不錯玩^^

[ 本文最後由 神乎其技滴小白 於 06-11-6 03:43 PM 編輯 ]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6-11-7 01:19
標題: 回覆 #34 神乎其技滴小白 的文章
傅士仁 or 士仁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三國志‧蜀書‧楊戲傳》:「糜芳字子方,東海人也,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閏月,權征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其實《三國志》所有記載傅士仁或士仁的資料,除〈關羽傳〉外,都稱他為士仁,因此他應該姓士,名仁。而〈關羽傳〉所記之傅士仁,其"傅"字,當為傳刻之誤。此誤先為《資治通鑑》所用,司馬光更因此解釋他為姓傅士,名仁。而《三國演義》也採「傅士仁」之說,可能是受到宋代說書人的影響吧!後毛宗崗評《三國演義》時,便以此推演稱「傅士仁」,即暗指他「弗(不)是人」。

另,中研院的瀚典25史系統中,已將「傅士仁」修正為「士仁」,因此若用該系統,將無法搜索到「傅士仁」。
網頁: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1409286125&path=/5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6-11-7 01:21 AM 編輯 ]
作者: 小月兔    時間: 06-11-9 20:06
大家知道空城計其實並不存在嗎?
正史中並無此段歷史,
這是羅貫中先生自己編的,
十分精采,令人誤以為是真的,寫作功力真的讚到不行!
作者: 神乎其技滴小白    時間: 06-11-10 22:49
原文由小月兔 於 06-11-9 08:06 PM 發表
大家知道空城計其實並不存在嗎?
正史中並無此段歷史,
這是羅貫中先生自己編的,
十分精采,令人誤以為是真的,寫作功力真的讚到不行!

我又來補充了.......XD

羅貫中在寫空城記的靈感,應該是來自於趙雲的空營計!!

諸葛亮只有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才有和司馬懿相持對立於渭水。

而羅貫中在寫空城計的時候,是參考自《三國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沖三事”,但它是假的。

當時諸葛亮屯兵於漢中的陽平,司馬懿還只是個荊州都督,根本無實權與諸葛亮抗衡。

(諸葛亮駐兵於現今的陝西安康縣,司馬懿屯兵於現今的河南南陽)

翻開現在的地圖來看,二地相隔之遙遠,空城計又從何而來呢?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17 20:00
曹操並未刺殺董卓,而且捉曹操的不是陳宮,而是中牟亭長,,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在到中牟之前。

正史原文: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魏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作者: 神韜武侯    時間: 06-11-27 15:16
七擒七縱服孟獲好像也是假的,三國志載諸葛亮於建興三年春季征伐南中到了秋季就平定了,扣除他率大軍從成都出發的一些時日也總共只有五個多月,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會這麼兒戲的搞七擒七縱嗎?而所謂七擒七縱只是裴松之在引注漢晉春秋的話,而漢晉春秋的作者的習鑿齒又很崇拜諸葛亮,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所謂七擒七縱的故事是後人把其他後來擔任治理南中的人的故事加工創造,附加在諸葛亮的頭上的
作者: 神韜武侯    時間: 06-11-28 19:24
不動如山你大概沒細看我的文章吧?我也有提到七擒七縱的出處,是裴松之引漢晉春秋的話
姑且不論漢晉春秋中所記載的真實性,以當時蜀國的狀況來說雖然與吳國結盟已經回復但仍不穩固,魏國對蜀又虎視眈眈的,古代的行軍打仗向來都注重所謂兵貴神速,七擒七縱曠日費時像是諸葛亮會用的嗎?(比照諸葛亮五出祁山都因軍糧問題而退兵),再說南人不復叛這句話更是鬼扯,照三國志其他曾在南中諸郡任過職的人物傳記中所載,南人復叛的事仍是時有所聞,當然這些都是小弟讀三國史的一己之見而已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29 15:12
對不起。我看的是不夠仔細,不過此處是比對演義與正史的不同,既然《漢晉春秋》的原文出現在《三國志》的注中,所以仍然應該以正史視之。而且也沒有明證說習鑿齒的話有誤,裴松之在作注時很注重選取材料的,對於有疑議的他都會指出。
作者: 神韜武侯    時間: 06-12-1 12:14
標題: 回覆 #41 不动如山 的文章
漢晉春秋中只有七擒七縱的話而沒有詳細經過,演義中所謂兀突骨.朵思大王這些人也沒出現在三國志的記載中,所以演義七擒七縱的經過故事可以說是加工創造出來的,另外你提到說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有疑議會提出及漢晉春秋習鑿齒的部份,我想你大概沒有認真看三國志吧?裴松之在上三國志注表時就說的很清楚,他注三國志最主要就是把一些新發現的材料以及原本書中有錯誤的地方糾正,和把陳壽原本捨棄的一些材料也補上,既然諸葛亮有所謂七擒七縱陳壽為什麼不把它寫進去?有疑議的地方裴松之在表中也說的很清楚有些他不能判別的材料他也補寫進去以備異聞,所以七擒七縱的故事真假就只能待其他學者找出有力證據來證明真偽了PS:附上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中所提到他注三國志的主因:臣前被詔 ,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 壽書銓敘可觀, 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o然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o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o上搜舊聞,傍摭遺逸o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 ﹑晉o首尾所涉,出入百載o注記紛錯,每多互o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o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內 以備異聞o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o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辯o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 。

[ 本文最後由 神韜武侯 於 06-12-1 04:17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2-1 18:03
確實,如果按照裴松之的表章所說,他只辦了四件事:一、“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二、“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三、“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四、“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辨”。然而在吳振清先生在其一篇題為《陳壽著〈三國志〉》的文章中認為裴松之一共做了八件事,除了上述四件還有:一、對於字音、字義、地理、名物、典故的解釋;二、補充《三國志》記載簡略之處(上文第一條,可以認為是吳先生總結的補充《三國志》遺漏之處);三、對歷史事件和人物作出評論;四、對其他史家的批評。可見單單唯讀《上〈三國志〉注表》是不足以全面瞭解裴松之所做的工作的。
需要注意的是,裴松之不僅僅是把有疑議的地方簡單的補寫進去,他對這些地方實際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的,最著名的就是他反駁郭沖《條諸葛亮五事》的內容,以及對魚豢記述的劉禪被拐賣事的質疑(很多注文中“臣松之案”字樣即屬於此類)。而此處(七擒七縱)裴松之並未加以質疑,可見裴松之是相信此事的,而不是等別人來辨別他的真偽的。而且“七擒七縱”的記載不知見於習鑿齒一家,《華陽國志 南中志》有“凡七虜、七赦。”的記載。而到了司馬光的時代,更是把這事寫進了《資治通鑒》而無所懷疑。可見“七擒七縱”的說法還是有一定依據的。而至於說七擒七縱的細節,那肯定是小說家言,與歷史不同。不過七擒七縱的故事卻未必是假。
作者: 國師    時間: 07-2-5 16:28
標題: 回覆 #12 不动如山 的文章
關於三國時關羽所使用的武器,本文引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
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于萬眾之中

關羽是把顏良"刺"死的...可見他使用的是槍.茅一類的武器,我看《中國
兵器史稿》(作者:周緯.大陸百花文藝出版社)說明漢代兵器多以:戟.矛為
大宗,亦有銅斧。而類似青龍偃月刀造型者至宋代才出現哩!哈...關羽如
能拿到宋代的兵器呢?可見小說影響真是深遠啊!!!
作者: 國師    時間: 07-2-6 14:33
我本來有再寫一篇媽的!系統說恁爸又有火星文,我列!@#$%^&*
但為了支持這個版面,為了糾正錯誤只好重發:
關於周瑜和孔明的年齡
周瑜:175年
孔明:181年
由此推知周瑜比孔明大6歲
但是在演義裡把周瑜寫成是風流倜儻的白面書生,而孔明是老謀深算(想一下他摸鬍子奸笑的樣子)的中年謀士。我想有這樣的形象可能在正史上確有說
周瑜風姿,而孔明足智多謀就被定位成年長的形象...想不到正史是周瑜年紀大吧!:震驚
作者: 李狂傲    時間: 07-3-18 00:59
曹操最冤的要算老羅瞎扯許田射獵一事,把曹操搞成人曰可殺的叛臣賊子,許田射獵一事只在〔三國志關羽傳〕裡有提到經過:

蜀 記 曰 : 初 , 劉 備 在 許 , 與曹 公 共 獵 。 獵 中 , 眾 散 , 羽 勸 備 殺 公 , 備 不 從 。 及 在 夏口 , 飄 颻 江 渚 , 羽 怒 曰 : 「 往 日 獵 中 , 若 從 羽 言 , 可 無今 日 之 困 。 」 備 曰 : 「 是 時 亦 為 國 家 惜 之 耳 ; 若 天 道 輔正 , 安 知 此 不 為 福 邪 ! 」

本來只是曹操和劉備兩人的恩怨,老羅妙筆生花拖出漢獻帝當主角,曹操當場就背了個歷史大黑鍋.

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雲長問玄德曰:「操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週迴擁侍;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雲長曰:「今日不殺此賊,後必為禍。」玄德曰:「且宜秘之,不可輕言。」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 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雲長嘆曰:“曩日獵于許田時,若從吾意,可無今日之患。”玄德曰:“我于此時亦投鼠忌
器耳。”

老羅冤殺不少人!:怒
作者: 神乎其技滴小白    時間: 07-3-31 12:38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確有此事,但並非諸葛亮遺計,而是司馬懿心虛。

“死諸葛走生仲達”的依據是《漢晉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

《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

兩車相近時,蜀軍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欲向魏軍”,司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

當時在魏軍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蜀軍“入谷然後發喪”。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蜀軍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著諸葛亮木偶像,司馬懿疑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