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書齋活動之《紅史》
[列印本頁]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4 02:16
標題:
書齋活動之《紅史》
蔡巴•貢噶多吉所著的《紅史》(亦名烏蘭史冊,這是《紅史》的蒙古語譯名),是一部記述吐蕃歷史的著作,歷來為藏族先輩諸史家所推重,他們在各自著作中大多收錄《紅史》的唐書吐蕃部分,視其為唐蕃雙方同期編寫的資料。桂譯師•宣努貝所著的《青史》、巴俄•祖拉陳瓦所著的《賢者喜宴》第十六函就全文收錄了他們當時所見到的這部分文字。因此,《紅史》有多種手抄本流傳,成為研究藏族史及唐蕃關係不可缺少的文獻。但是,上述《青史》和《賢者喜宴》收錄的部分在文字上已不盡相同,對唐蕃雙方帝王年號及在位年數等也有錯訛,對其他史實的記載也有乖違疑難之處。此次我貼上來的是大陸1981年重排的版本,此版將各種版本加以整理,是目前通行的版本。
另附原書中由東嘎•洛桑赤列所寫的作者介紹:
《紅史》作者蔡巴司徒•貢噶多傑,亦名司徒格微洛追,其生活的年代為藏曆第五饒迥土雞年(西元1309年)至第六饒迥木猴年(西元1364年)。其父名仲欽默蘭多傑,自二十歲的水兔年至三十三歲時任蔡巴萬戶長,四十五歲時(第五饒迥土龍年,西元1328年)從覺丹堪欽索南貝哇、楊貢堪布絳曲貝哇二人受比丘戒出家,他有多種著作,並對拉薩大昭寺妥善服事。
蔡巴•貢噶多傑是仲欽默蘭多傑的長子,五歲時即能閱讀和書寫,後以精通蔡巴噶舉派教法和經論而知名。十五歲時(第五饒迥水豬年,西元1323年)受任為萬戶長,十六歲時(木牛年,西元1324年)進京朝見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得到白銀一大錠、銀印、黃金飾品、綢緞等賞賜以及封為蔡巴萬戶長的詔書。他任蔡巴萬戶長達二十八年,其間保護和修繕蔡貢塘、拉薩大昭寺、布達拉等,並迎請布敦仁欽朱,校勘那塘版《甘珠爾》等藏區所有經藏,以金銀汁書寫有二百六十餘部經籍的《蔡巴甘珠爾》,被藏族學者尊為範本。後來,因與大司徒絳曲堅贊不和,于第六饒迥水龍年(西元1352年)去職,將權力交給其弟紮巴喜饒,跟從堪欽頓霞巴桑結仁欽出家,受比丘戒,起法名為格微洛追。噶瑪噶舉四世活佛乳必多傑由內地回藏後,被他迎請至蔡貢塘寺,講受多種經論。蔡巴•貢噶多傑在藏區被譽為“遍知司徒”。
其著作有:講述蔡巴噶舉派歷史的《白史》、《紅史》、《紅史續集•賢者意樂》,講述王統傳承的《花史》及《貢塘喇嘛尚傳記》、《先父默蘭多傑傳記》等。
《紅史》的寫作始于第六饒迥火狗年(西元1346年),成書於噶瑪噶舉四世活佛乳必多傑由內地回到西藏之年(第六饒迥水兔年,西元1363年)。《紅史》首頁上有《紅史第一集》字樣,覺日阿旺丹增所著《蔡貢塘寺目錄》亦稱《紅史》有名為《賢者意樂》之續集。文革前我曾在西藏自治區政協的藏書中見到題為《紅史增補•賢者意樂》之長條手抄本,其內容先講各書記載的吐蕃王統的摘要,主要部分為由貢塘喇嘛尚開始的貢塘寺法位傳承及從達瑪宣努至作者父親默蘭多傑之間的歷史。此書不知是否保存下來,尚待查尋。以上是對本書作者的簡介,系參照作者的得意弟子仁欽南傑所著《布頓仁欽朱傳》、覺日阿旺丹增所著《蔡貢塘寺目錄》(35—37頁)、噶瑪才旺袞恰所著《噶瑪噶舉教法史》及《紅史》本書所載乳必多傑的歷史而寫成的。欲知其詳,請查閱以上各書。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4 02:23
標題:
1眾人共敬之王的世系
維願利樂!向語自在文殊菩薩頂禮!
在賢哲面前講論學識能使人歡欣,並受到偉人的賞識,故名叫慶喜(本書作者之名貢噶多吉,在藏語中為慶喜金剛之意)之人為求慶喜之故,採集史實編成此書。古往今來之各種史冊俱以各種顏色命名,故本書題為《紅史第一集》。
最先,應當講述眾人共敬之王(1)的世系(2),這是因為其最早產生而且最為高貴的緣故。最初,三千世界(3)形成之時,世界為一大海,海面上有被風吹起的沉渣凝結,狀如新鮮酥油,由此形成大陸。此後,有一些極光淨天的神祗死後轉生此處為人,他們身具光明,能夠空行,依靠靜定喜樂之食生活,能夠無限長壽。此時,星辰、季節、男女俱無分別。其後,有一人發現地醍醐滋味甚美,漸次眾人皆取食之,由此身體變重,光明消失,星辰、季節、晝夜等產生。地醍醐食盡後,依次有甘露觀音土、穀芽菜、不種自生之莊稼生出,因取食此等食物,人生男女之別,出現交合之事,時感羞愧而蓋房居住。此等不種自生的莊稼並無人照管和佔有,何時需要,即可割取,割後再生。後有人提議眾人將糧食儲積,因此糧食成為防災的儲存品。有一人未得別人同意強行拿取,為了對其懲罰,眾人商議,選舉一身體健壯,行為正直之人為王,斷決其事,其後使其人總管事務,稱其為眾人共敬之王。眾人將秋收的六分(4)施給眾人共敬之王,此王就是人間最早的國王,此時眾人被稱為眾有情。眾人共敬之王的兒子是俄則,人稱為“過來”,俄則的兒子是格瓦,人稱為“斜眼”,格瓦的兒子為格卻,人稱“雲嗓子”,格卻的兒子為索江帕,人稱為“椰子腳”,這五人合稱為最先之五王。索江帕頭頂長一種瘤,穿破後生出額乃努王,統治四大洲(5)、四大天王(6)、三十三天(7)轉動金輪。從額乃努王之右腿上生出則巴,統治四大洲,轉動金輪。從則巴的腿上生出列則,統治三大洲,轉動銀輪。從列則的腿上生出則巾,統治兩大洲,轉動銅輪。從則巾的腿上生出則丹,統治一大洲,轉動鐵輪。以後合稱轉輪五王。此時為元劫(8)(9)時期,有拘留孫佛降世。從則丹的兒子桑波開始王統依次下傳三十代,有貢尼俄賽王,他的後裔在普陀洛伽國傳一百代,此後在無軍國傳五萬四千代,在波羅匿斯國傳六萬三千代,根巴拉國傳八萬四千代,在大象城傳三萬四千代,在聖石城傳五千代,在仲格德地方傳三萬二千代此支後裔沒有為王,在甲哇勒甲哇地方傳三萬二千代,在伽努古擦地方傳一萬二千代,在贊巴地方傳一萬八千代,在達裏倉地力傳二萬五千代,在達瑪勒傳一萬二千代,在巴塞城傳一萬八千代,在嘉波喀傳二萬五千代,在波羅匿斯國傳一百代,在紮尖地方傳八萬四千代,在波羅匿斯國傳十萬代。此時為三分時(10),世人壽命為三萬年,有拘那含牟尼佛降世。
此後在無軍國又傳十萬代,在未特那又傳八萬四千五十代,在兗都朗巴又傳七萬七千代,在波羅匿斯國又傳一百代,至支支國王,此時為二分時(11),世人壽命為二萬年,有迦葉佛降世。此後,在普陀洛伽國又傳一百代,有那瓦巾王出世,那瓦巾王有兩個兒子,喬達摩出家為僧,巴那達紮繼承王位。這時有一無賴男子白瑪紮勒因爭風吃醋,殺死妓女卓瓦桑姆,將刀子拋在喬達摩的草屋中,喬達摩發現後拿去交給國王,國王不知其無罪,亦不知是其兄長,乃將喬達摩殺死。喬達摩臨刑前遇見堪布仙人多那,在回答多那的詢問時,喬達摩證實自己無罪,故死後變為堪布色爾多。喬達摩死時心念仙人多那之言,種子與鮮血一起滴出,變為兩個肉蛋,穿破後生出兩個男孩,放在甘蔗園中,堪布色爾多給一個男孩起名為尼瑪日,另一個起名為布仁香巴,並養育他們。後來巴熱達紮死後無嗣,眾人尋找喬達摩,堪布色爾多講述先前無辜被殺,遺留二子的經過。於是眾人迎回兩個男孩,立哥哥尼瑪色為王,亦無子而死,又立弟弟布仁香巴為王,其子孫稱為布仁香巴族(即甘蔗族)。其後裔在普陀洛伽國傳一百代,為帕吉波王,他有四個兒子,而王妃死去,又續娶另一有權勢之王族的女兒,續娶時立約,若後娶之妃生子,則立為王。後來後娶之妃生一子,名王子嘉師噶。因為要立其為王,前妃所生的四個哥哥與他們的妹妹都遭放逐,在恒河(12)邊上仙人迦毗羅住所(13)附近用樹葉搭建房屋居住,以打獵為生。其後,王子兄妹們長成。經仙人允許,異母兄妹(14)共居,後代繁衍,迦毗羅和勒丹二地皆成為大城鎮。後來王子們的父親向人詢問王子們的情況,聽到上述事情後,因彼等兄妹共居之事,驚歎道:“釋迦”!“釋迦”!釋迦族一名即由此而來。父親死後,由嘉師噶繼位,又無嗣而死,乃由前妃之四子依次繼位。三個哥哥都沒有兒子,弟弟岡吐巾的後裔在迦毗羅傳五萬五千代。此後有十乘王,這十位國王之後為徐丹王。徐丹王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僧格贊木王,一個是僧格紮王。僧格贊木王有四個兒子:淨飯王、色噶則俄色、杜智色、蔡梅色。淨飯王有二子:溥伽梵、仲噶波。色噶之子為嘉哇、桑丹。則俄色(應為杜智色)之子為敏欽、瑪格巴。蔡梅色之子為貢噶波、勒敬。薄伽梵之子為羅喉羅尊者,以上共計有國王九十二萬一千五百零一代,加上薄伽梵和羅喉羅尊者為九十二萬一千五百零三代。羅喉羅尊者以後,釋迦族長系的傳承斷絕。
(1)王:按佛教的說法,最初世界上出現人類以後,在很長時期中沒有君主臣民等稱呼,也沒有私有財產,人們共同生活。過了很久,由於物產減少,出現土地私有,於是有偷盜、互相殺戳等現象產生,社會不得平安。於是眾人一起商議,選舉出一個大家信賴的人擔任長官,這個被稱為“農田官”的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官職。農田官是百姓平民的代理人,只是為大家辦事,並無任何特權。農田官要擔負公共治安及產品分配等許多工作,由於任農田官的人不易找到,於是由每個家庭從自己的產品中拿出六分之一交給農田官,幫助其生活,後來這變成稅收,即是最初的“六分稅”。此後農田官又有了僕役,於是有了主僕的區別,逐步形成了擁有臣民、軍隊、土地的國王。最初的國王是轉輪王,依其福份的大小,各有一黃金、白銀、銅、鐵製成的輪子;將輪子放開,據說輪子所到達的地區都歸其領有。這些記載請閱《俱舍論》的第三章。
(2)眾人共敬之王的世系:在解釋王一詞時說到世間上最初之王為眾人共敬之王,他的王統一直延續到釋迦族的國王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親)。據說以後由於釋迦王統繼承人宣努頓珠王子出家,按佛教起名為釋迦牟尼,亦稱釋迦能仁,故釋迦王統斷絕。
(3)三千世界:按佛教典籍《俱舍論》中的說法,具有完整的四大洲、諸小洲、日月星辰的世界一千個稱為第一千世界,一千個第一千世界稱第二千世界或中千世界,一千個第二
千世界稱第三千大世界。
(4)秋收的六分:佛教典籍《俱舍論》中說,在原始時代末期私有制出現以後,為使社會安寧,眾人自願選出一名叫做農田官的官員,農民將自己的土地上的秋收收成每一克糧食中的三升二合(每一克為二十升,每一升為六合)也即是一克的六分之一交納稅賦,稱為“六分稅”,官吏制度與差稅制度是同時產生的。這種說法與現代馬列主義的歷史唯物論關於社會發展的說法不同。
(5)四大洲: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我們居住的世界包括四大洲、八小洲、日月星辰等。其中的四大洲為:東勝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每一大洲又有兩小洲,總計八小洲。這些大小洲之間有七個海,外面的周圍為大海。上面的天空中有一層層的天環,日月星辰運行其上,還有太陽的十二個住處。是對宇宙世界的描述。詳細情況請看《俱舍論》第三章。2.佛教的時輪論及其注釋中的說法與上述《俱舍論》的說法有所不同,若欲知曉,薩迦、寧瑪、噶舉、格魯等教派以及不屬於任何教派的許多學者著有很多解釋時輪論的著作,請參閱之。
(6)四大天王: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上述四大洲的中央為山王須彌山,山有四面四層,第四層的東面有持國天王(白色,手持琵琶);南面有增長天王(青色,手持寶劍);西面有廣目天王(紅色,手持長蛇和寶塔);北面有多聞天王(金色,手持經幢和吐寶獸)。這四個天王各帶自己的許多侍從護持所管方向的佛教。詳見《俱舍論》第三章對世界的描述。
(7)三十三天: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在上述的山王須彌山頂上有與山頂相接的欲界三十三天;即大自在天十一,太陽守宮神十二,婁宿之子二青年等,通常稱為三十三天。以上所述大自在天、太陽守宮神、婁宿之子等見於《俱舍論注釋》(通常稱為《青浦寶庫》)的第三章。
(8)劫:按照佛教的說法,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從前一個世界完全消失到現在這個世界開始形成以前,中間有許多億年的間隙,這是前一個世界的黑暗劫。從這個世界開始形成到世界上最初出現人類,也經過了許多億年,稱為形成劫。從世界上最初出現人類到世界開始消亡,稱為住世劫。在這期間,世人的壽命從能活一萬歲減到能活十歲,然後再增加到能活一萬歲,這兩者輪流在住世劫中形成二十個中劫。二十個中劫結束後,由於自然災變,世界開始毀滅,到最後完全消失,再到新的世界形成,又要各經過二十個中劫。這樣,一個新的世界從形成到住世、毀滅、黑暗四個劫總計八十個中劫,合稱為一個大劫。
(9)元劫: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世界上最初的人類出現以後一個很長時期內沒有財產私有制,人們自然地具有良好的道德,沒有偷盜、殺戳、戰爭、欺騙、監禁等,人們自動地具有十善,因此稱為元劫。(據說這一時期人的壽命為一百萬年、七十萬年、二萬八千年。)
(10)三分時:按佛教的說法,上述的元劫時期逐漸衰敗,眾人只具有十善中的三條,其他的已不具有,因此起名為三分時。(此時世人的壽命有一百萬年、二萬年、九千年、六千年等說法。)
(11)二分時:按佛教說法,上述的三分時逐步衰敗後,十善法僅存兩條,故稱二分時。(此時世人壽命有八十萬年、六萬年、四千年等說法。)
(12)恒河:原文中作格丹香達河,為恒河名字的藻詞。在印度外道典籍中的故事說:大自在天有兩個妃子,一個叫仙女鄔瑪,一個仙女崗噶,仙女崗噶變為一條大河的身形最初降
臨人間時,落到岡底斯雪山上,分為七條,衝破雪山,大聲喧鬧,流向大海時,在雪山中修定的一位名叫紮哈努的仙人因水聲打亂他的修定,大為憤怒,將崗噶化身的大河一口喝盡。後來,有個名叫都巾巴的國王的六萬個兒於死後轉生地獄,這以後的第五代國王格丹香達為了使自己的祖父們(都巾巴的兒子們)從地獄中解脫,想讓崗噶化身的大河流出來,他克服了許多困難,取得大梵天的歡心,然後向大梵天請求。大梵天下令讓崗噶流向人間,崗噶卻不願流出。大梵天說:“你為何不聽你祖父的命令?”於是把崗噶裝進自己的頭髮中,崗噶想跑出來,在裏面轉了仙界的一千年也沒有找到頭髮的邊界。後來,格丹香達國王又向大梵天請求,大梵天把自己頭髮攏地,崗噶化身的大河落了一滴到岡底斯雪山上,立即成為一個大湖,又變成七條大河:從岡底斯山東南面像大象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恒河,從西面像馬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縛芻河,從南面像孔雀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印度河,從北面像獅子嘴一樣的崖中流出的是悉多河,此外還有格河、稱巴河、那勒那河。其中的恒河經過雪山流到地下,把在地獄裏的都巾巴的六萬個兒子的惡業沖洗掉,使他們從地獄轉生善趣之道。因此,恒河的名字又叫格丹香達河,也叫大梵天頭髮河。
(13)仙人迦毗羅住所:印度北方釋迦牟尼誕生之地的地名,現在在接近尼泊爾的一個地方還有其遺址。據譯成藏文的《唐三藏遊記》(即《大唐西域記》,唐玄奘著)記載,當時 (唐三藏到該地時)僅剩迦毗羅城王宮遺址,周十五裏,居人一萬,有廢寺多處。
(14)討論藏文用詞正誤,從略。
黄色部分為注釋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1-4 02:30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6 01:39
02.薄伽梵(释迦牟尼)的历史、三次集结、教法传承及佛法住世的时期
薄伽梵最先發菩提心(15),在幾個阿僧企耶劫 (16)中修習破除二障(17)、聚齊二資糧(18),在兜率天宮(19)中化為聖者朵噶波。知調伏眾生之時機已到。《般若》(20)和《大乘莊嚴經論注釋》(21)則說是在兜率天修佛之時,別的經論則說是在兜率天轉生之時。此時已是鬥諍時(22),世人壽命為能活百歲。薄伽梵委託彌勒菩薩為兜率天的代理座主,自己投生為淨飯王和勒巴惹色王的公主摩耶夫人之子,生於春季最後一個月(23)的初八日,星星升起之時。按照阿底峽尊者的演算法(24),薄伽梵是陽木鼠年(甲子)投胎,陰木牛年(乙丑)誕生,陰土豬年(已亥)成佛,木陽猴年(甲申)滅寂。若按法王薩迦巴的演算法(25),薄伽梵是陰火兔年(丁卯)投胎,陽土龍年(戊辰)出生,水陽虎年(壬寅)成佛,陰火豬年(丁亥)滅寂。與薄伽梵同時,在中印度有四個國王的兒子出生,他們是舍衛城(26)的孜吉普爾敞敬王(梵授王)之子勝光王,遏邏闍姞利泗(27)(即王舍城)的白瑪欽波王的兒子影堅王,古香比那城(28)百軍王的兒子夏爾巴,烏仗那城的(29)穆居塔意王的兒子冬布惹朗。佛祖降生後七天,其生母死,轉生三十三天。王子娶紮真瑪,薩措瑪等妃子八萬四千人,二十九歲前居家(30),三十歲時出離(31),苦修六年(32)後,證得菩提(33),於氐宿月月望時(34)即十五日
無垢光說是氏宿月十五日黎明
黃昏時伏魔(35),半夜時寂定 (36),天明時分成佛。因娑婆主(37)大梵天的祈請,在波羅匿斯國(38)仙人居住的鹿野伽藍(39)等處為最初所度五比丘(40)和跋陀羅尊者等初級僧徒(41)大眾首轉四真諦法輪(42),歷時六年或七年。又在靈鷲山(43)等處為千百類菩薩、五萬或五千阿羅漢等二轉不共乘(44)無相法輪(45),歷時十二年,或說二十九年,或說三十年。又在秣刺耶山(46)、廣嚴城(47)等處為四部眾(在家出家男女弟子共為四部眾)、無數菩薩等三轉不共乘勝義真實諦(48)法輪。歷時九年,或說十二年,或說二十八年。至此,薄伽梵利眾事業完滿 (49),于八十歲時的秋季最後一個月(50)的八日在婆羅園(51)中示寂。釋迦牟尼示寂的次年,進行第一次結集(52),因慶喜尊者(53)(即阿難)得阿羅漢果,集經藏(54),優婆離尊者(55)集律藏(56),迦葉波尊者 (57)集論藏(58)。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一十年,由法王阿育王(59)任施主,在廣嚴城召集七百阿羅漢舉行第二次結集(60)。釋迦牟尼滅寂後三百年,在迦濕彌羅國(61)由迦膩色迦王(62)擔任施主,召集阿羅漢五百、菩薩五百、世間班智達六千,進行佛法第三次結集(63),這是小乘的結集。而大乘的結集據說是在王舍城南方的一座叫作畢瑪拉薩拔哇的山上聚集百萬佛子,由文殊結集論藏,由彌勒結集律藏,由金剛手菩薩結集經藏。依照釋迦牟尼歷次的授記,釋迦牟尼傳法(64)給迦葉波尊者,迦葉波傳給慶喜(Ananda),慶喜傳給麻衣(Sanakavasa),麻衣傳給小護
按《楞伽經注釋》的說法
,小護傳給有愧(Dhitika),有愧傳給黑色(bhi bhi ka),黑色傳給大善見(btsun pa Sudarsna),大善見傳給布達哈梅達,布達哈梅達傳給脅尊者,脅尊者傳給蘇那夏達,蘇那夏達傳給馬鳴,馬鳴傳給西巴,西巴傳給龍樹(65),龍樹傳給阿紮雅提婆(66),阿紮雅提婆傳給惹都那,惹都那傳給僧伽南底,僧伽南底傳給比丘阿羅漢,比丘阿羅漢傳給胡雅夏,胡雅夏傳給古瑪惹達,古瑪惹達傳給夏雅達,夏雅達傳給婆蘇盤豆,婆蘇盤豆傳給瑪勒達,瑪勒達傳給哈噶泥噶拉雅拉夏,哈噶泥噶拉雅拉夏傳給獅子比丘。此後龍樹、月稱(67)、無著(68)、世友(69)、陳那(70)、法稱(71),被稱為南贍部洲六莊嚴,加上功德光(72),釋迦光(73),合稱為八聖。此外,還有無數班智達以及國王恩紮布德(74)、莎樂和(75)、比爾哇巴(76)等獲大成就者八十人(77)相繼出世弘揚佛法
依《奔德》一書記載
。釋迦牟尼的教法住世五千年,按認為釋迦牟尼出生在龍年的薩迦派的演算法,水陽狗年(壬戍)帝師貢噶洛追堅贊貝桑波在藏地受比丘戒時,上距釋迦牟尼的生年已過三千四百五十五年,正在三千四百五十六年中,此時成就時期(78)的六個五百年和教顯時期(79)的四百五十五年已過,還剩教顯期的四十五年,教籍期、教律期、教名期(80)各五百年,總計還剩一千五百四十五年。以上這些記載由各種經典和各個賢哲所著的教法史中收集而來。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1-6 01:43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6 01:47
(15)發菩提心: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拋棄僅為自己尋求安樂的思想,而為整個天下所有眾生有情的利益,爭取成佛,產生這種思想願望,稱為發菩提心。
(16)阿僧企耶劫:無數個劫的意思,此處所說的無數並不是完全不可計量的意思,而是指六十位數的巨大數量(詳見《頗羅鼎傳的詞語解釋》),這樣多個劫合在一起的長時間稱為一個阿僧企耶劫。
(17)二障:指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如六根本煩惱等,所知障如四無知根等,詳見《般若》、《中觀》等經論,這裏不詳述。
(18)二資糧:按佛教通行的說法,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合稱二資糧。福德資糧是:佈施、守戒等;智慧資糧是修定、明瞭空性等。
(19)兜率天宮:按佛教典籍《俱舍論》的說法,三界中的欲界分為六趣,其中的天又分為欲界天六趣(1.四大天王, 2.三十三天,3.夜摩天,4.兜率天,5.化樂天,6.他化自在天),其中第四個兜率天宮是隔世十地菩薩們居住的清淨界。
(20)《般若》:此處的般若不是指六度、十度等,而是指《般若論》。《般若論》載于彌勒菩薩所著的《慈氏五論》 (1.《現觀莊嚴論》、2.《莊嚴經論》、3.《寶性論》、4.《辨中邊論》,5.《辯法法性論》、載《甘珠爾》44函)中,亦載于無著大師所著《瑜伽師地論五分》(1.《本地分》、2.《攝決擇分》、3.《攝事分》、4.《攝異曲分》、5.《攝釋分》,載《丹珠爾》的49、50、51、52、53、54等六函中)。這些著作大部分是在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時,由譯師尚益希德譯成藏文,有一些是十一世紀末期由俄譯師洛丹喜饒翻譯的。《般若論》的主要內容是對《廣中略三種般若經》(十萬頌、二萬五千頌八千頌)所說的秘密意,即八事(三智、四方便、果法身)和七十義(遍智所表十法,道智所表十一法,基智所表九法,具相方便所表十一法,頂位方便所表八法,邊道方便所表十三
法,刹那方便所表四法,法身所表四法等)的概括敍述,以上所說各種《般若》在內容的劃分、敍述的先後上有詳略的不同,但基本內容都是這些。此外,西藏各個教派的許多學者也著有大量的《般若論》的注釋。
(21)《大乘莊嚴經論注釋》:對彌勒菩薩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印度和西藏的許多學者寫過注釋,從印度文譯成藏文的《大乘莊嚴經論注釋》,有世友大師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注》(收入《丹珠爾》44函)和僧無性大師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注釋》(《丹珠爾》的46、47兩函中)等數種,另外西藏的一些各教派學者也作過注釋。上述從印度文譯成藏文的幾種都是在赤松德贊王在位時由譯師噶瓦貝則等人翻譯的。
(22)鬥諍時:按佛教的說法,前述二分時逐漸結束後,世人作十不善,縱情享樂,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稱為鬥諍時 (此時人的壽命有四十萬年、三萬年、二千年等說法)。
(23)春季最後一月:印度的曆法有將一年分為六季和四季兩種,按一年分為四季計算,春、夏、秋、冬各有三個月,此處所說春季最後一月,按藏曆算,為氐宿月(即藏曆四月)。
(24)阿底峽尊者的演算法:關於從釋迦牟尼滅寂至今有多少年的問題有二十多種不同的演算法,原文中覺臥吉即指阿底峽尊者。
(25)法王薩迦巴:即薩迦班欽貢噶堅贊,他的事蹟見本書笫88條注釋。
(26)舍衛城:古代中印度一座城市之名,據說其地距金剛座不遠,印度語叫郭薩拉城。
(27)遏邏闍姑利泗:釋迦牟尼在世時影堅王王宮所在城市名,藏文摘要翻譯的《唐三藏遊記》中說,該地在印度金剛座以東二百六十餘裏處,當時已無城市遺址,但城垣周長一百五十餘裏,內城周長三十餘裏。此地稱為王舍城的原因,是由於影堅王在位時,因城中的居民家失火,幾次蔓延到王宮,他制定了一條法律,規定若有人家失火,則將這家人驅除到墳場中去。過了不久,國王自己家中失火,他說:“國王自己制定的法律不能自己破壞”,於是將王宮遷移到墳場中去居住,並起名為嘉波喀(即王舍)。其他國王聽到這件事後,商議要派兵來偷襲。影堅王聽說後,建築了城牆,安置了許多居民,成為一座城市,而地名沒有改變,仍舊保持嘉波喀的名稱。詳見《戒律十萬論》。
(28)古香比那城:釋迦牟尼在世時印度西方一座大城的名字,見《戒律十萬論》。
(29)烏仗那城:釋迦牟尼在世時印度東方的一座城市,見《戒律十萬論》。
(30)居家:在父母家中居住。
(31)出離:拋棄父母家庭而出家,與現在所說“入於法門”同義。
(32)苦修六年:按佛教典籍的說法,釋迦牟尼出家後,曾按當時在印度盛行的外道教法如禁食、拜火、從高樓頂上跳到矛尖上等用苦行脫離輪回的辦法修行,他絕食六年,身體瘦如皮包骨,最後也沒有得到什麼理想的結果,於是得出依靠禁食等苦行並不能脫離輪回的結論。
(33)證得菩提: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在苦修六年之後,在金剛座的菩提樹下修定,調伏四魔(天魔、煩惱魔、死魔、五蘊魔——編者注),獲得成佛的結果。這方面的詳細內容對無宗教基礎知識的人來說難於理解,故不詳述。
(34)氐宿月月望時:按星算家的說法,一年中有十二個月,按每月十五號的那天與月亮相伴的星宿來給這個月命名,夏曆四月藏曆四月十五號這天與月亮相伴的星宿是氐宿,(這
是大略的計算。詳細推算每天每時都有差別)所以藏曆四月稱為氐宿月。
(35)伏魔:按佛教典籍的說法,對宗教徹底了悟而達到成佛,可以獲得戰勝四魔的地位:破除煩惱魔,從根本上除習氣;破除五蘊魔,身體由骨肉色蘊之驅轉化為相好端嚴的虹身;破除天魔,獲得等持與後得;破除死魔,獲得除離生死的金剛身。這一過程稱為伏魔,這裏是按顯宗的說法,密宗的說法比這深奧難懂,故不述及。
(36)寂定:將心專注於一境,脫離昏聵、放逸等兩種犯(遠離沉掉過犯)。
(37)娑婆主:按佛教典籍的說法,前述的三千大世界又叫做娑婆世界,它的主宰為四面大梵天。
(38)婆羅匿斯國:印度北方婆羅奈河與阿斯河之間地區的總稱,又為勒雅巴納西南恒河邊的一城市之名,詳見《唐三藏遊記》。
(39)仙人居住的鹿野伽藍:越過前述的婆羅奈河和阿斯河向東北方十裏處的一座森林之名字,《唐三藏遊記》中說當時該處有一輝煌的大寺院,內有僧眾三千,屬根本四部中的正量部,寺中主要建築為一座大佛殿和五百座獨覺乘佛塔。
(40)最初所度五比丘: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後的四十九天中為考察聽法者的根器沒有講經,於是大梵天和帝釋兩位天神奉獻黃金輪和右旋白螺,請其講經,釋迦牟尼才首次講經。當時聽法的僧徒最初只有五人,稱為最初所度五比丘,他們是:憍陳如、馬勝、婆沙波、大名、跋提,他們在聽法時獲得阿羅漢果。
(41)初級僧徒:對佛教已有信仰,但還不理解大乘教法和般若六度的人們。
(42)四真諦法輪:按佛教典籍的說法,釋迦牟尼最初所講的經稱為四真諦法輪。四真諦各復述三次為十二次,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共為四諦,自性重複四次,比喻重複四次,比喻結論重複四次,共計復述十二次。見於《般若》和《布頓教法史》,四種戒律亦屬四真諦法論中。
(43)靈鷲山:按佛教的說法,是釋迦牟尼講說大乘經典時所住的一座山的名字,又說因為許多菩薩化身為鷹鷲前來此山聽經而得名。《唐三藏遊記》中說,此山在前述王舍城東北方,較其他地方為高,上山石梯路寬十步,長六裏。
(44)不共乘:小乘的聲聞和獨覺等部不能理解的教法。
(45)無相法輪:所有的經典都是依一定的因緣而產生的,而不是由本身的法相而完成,故稱經典為無相法輪。例如《廣中略三種般若經》,在《甘珠爾》中廣中略般若總計有二十部。廣本《十萬般若》在1、2、3、4、5、6、7、8、9、10、 11、12等函中有十二部、三百卷、七十二節、十萬頌。中本《兩萬五千般若》(通常稱《兩萬頌》)在1、2、3三函中有三部、八十卷、七十二節、二萬五千頌。普通中本《一萬八千頌》在 1、2、3三函中有三部、六十卷、八十四節。簡略中本《一萬八千頌》有一部、三十四卷、三十三節一百頌。略本《八千頌》有一部、二十四卷、三十二節、八千頌。各種本子的《般若》集中在一起的有《各種般若》一部。上述各種《般若》多數是在赤松德贊王的時期由譯師尚益希德和澤那彌薩等人翻譯的。
(46)秣刺耶山:印度最南端一座山的名字,《唐三藏遊記》中說,印度地方的形狀為一扇形,最尖端處為瑪如古塔山,俗稱惹美夏山,山上長有許多旃檀樹和樟腦樹,此山名秣刺耶,山頂上有一觀世音廟,從山的一邊流出的泉水繞出二十圈流下,入于南面大海中,唐三藏曾親見此山。
(47)廣嚴城: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曾在此處講說許
多大乘經典,《唐三藏遊記)中說,經過前述的婆羅奈河向東一千里地方有廣嚴城遺址,城周七十餘裏,人煙稀少,有八座塔為記。
(48)勝義真實諦:除廣中略般若、戒律、根本密咒以外的大乘經籍的總稱,《甘珠爾》中從第1至30函共計三十函。
(49)事業完滿:指人一生的工作全部完成。
(50)秋季最後一月:按印度曆演算法的秋季最後一月,為藏曆和蒙曆的十月。
(51)婆羅園:按佛教的說法,此地為釋迦牟尼園寂的地方。在樹木中婆羅樹即芸香樹,又因該地到處長滿古莎草(吉祥草),故此地的城市名叫婆羅園城或古莎城,也稱為聖草城 (漢文也譯作俱屍那城)。《唐三藏遊記》中說,由前述的仙人迦毗羅住所向東一百七十裏,有古莎城遺址,為一廢墟空城,由此向西北四裏,有婆羅園,周圍三十裏,為一中央高起四周低下的山崗,此處有一磚砌之神殿,內有佛祖示寂的塑像。其側有一佛塔,其石柱上所刻的文字說釋迦牟尼於二月十五日壽終,另一石柱上的文字則說釋迦牟尼於九月八日示寂。此城北面河對岸有一火葬場,周圍二裏,原有一土台,當時已有六十餘庹深的大坑,因釋迦牟尼屍身在此火化,故此處之土能治百病,取土者不斷。
(52)第一次結集: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滅寂後的次年,釋迦牟尼的親隨弟子阿難得阿羅漢果。由國王瑪傑紮任施主,在王舍城的德巾瑪谷中集會,將各個證得不忘陀羅尼的阿羅漢心中所記佛在世時親自所說的教誡集中到一起,由佛的弟子阿羅漢等證實,以考訂多宗、欠缺、錯訛之處。參加集會之人將各自心中所記的背出,由眾人認可審定。這也是招集當時的全部釋迦牟尼的弟子阿羅漢的大會,會上由聲聞迦葉波等阿羅漢提名,一致決定由阿難結集經藏,由優婆離尊者結集律藏,由迦葉波結集論藏。於是把阿難放到五百羅漢的僧衣疊成的座位上背誦所記得的經典,結集經藏,然後由優婆離尊者背誦所記得的戒律,結集律藏,然後由聲聞迦葉波背誦所記得的論疏,結集論藏。這件事稱為第一次結集。
(53)慶喜尊者:釋迦牟尼一生的親隨弟子。釋迦牟尼示寂後聲聞迦葉波數其八大罪過給予懲處,不久後他得阿羅漢果,又由迦葉波等五百阿羅漢一致推選結集經藏,迦葉波臨終時依釋迦牟尼的遺命任命他為佛教教主,他的事蹟詳見於《戒律》。
(54)經藏:主要講述定學內容的佛經,《甘珠爾》中的《眾經》1函至30函之間的三十函以及密咒等在劃分三藏時都屬於經藏。
(55)優婆離尊者:按佛教的說法,他是釋迦牟尼的親傳弟子,由理髮師出家,得阿羅漢果,他對戒學方面的許多問題問過釋迦牟尼本人,解除疑惑後對戒律十分精通。釋迦滅寂後由聲聞迦葉波等五百羅漢一致推舉結集律藏,背誦心中所記的戒律而編成律藏。他的詳細事蹟見於《甘珠爾》《律藏》中。
(56)律藏:主要講述戒學(近事戒、沙彌戒、比丘戒)內容的經典。《甘珠爾》中有《四部戒律》十三函。《律本事》1、2、3、4等四函、一百零十卷、三萬二千七百頌。《毗奈耶》中又分:《比丘毗奈耶》5、6、7、8等四函、八十三卷、二萬四千九百頌;《比丘尼毗奈耶》9函一函、二十八卷、八千四百頌;《比丘解脫律儀》各兩卷。《戒律雜事》10、11等兩函、五十卷、一萬七千八百頌。《律上分》12、13等兩函。以上共計十三函,這裏僅是《甘珠爾》中的戒律部分,《丹珠爾》中的未計算在內。
(57)迦葉波尊者:按佛教的說法,他是釋迦牟尼的親傳弟子,由婆羅門出家,得阿羅漢果,釋迦牟尼在臨終時任命他
為自己的繼承人。釋迦牟尼滅寂後由五百羅漢一致推舉他結集論藏,他將心中記得的論著背出,集成論藏,後來他到雞足山修定,在那裏寂定,據說他將活到彌勒佛出世之時。他的事蹟詳見於《甘珠爾》《戒律》中。
(58)論藏:按佛教的說法,主要講述慧學內容的經籍稱為論藏,如廣中略三種般若等經論。
(59)法王阿育王:他是中印度一個強大的國王,印度語稱為達磨惹紮阿輸迦。是贊跋拉國太陽族的國王勒米達的七個兒子中最幼者。關於他在位的年代藏文史籍中有不同的說法:藏族歷史學家布頓仁欽朱說,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一十年由法王阿育王任施主舉行第二次結集,安多地方的根敦群培所著《白史》、斯里蘭卡的明欽長老所著《瑪哈巴夏》則說釋迦牟尼滅寂後二百六十年阿育王繼位,執政四十年而死;桂譯師宣努貝所著的《青史》中有一頁雜入的譯成藏文的關於教法傳承的記載,其中說釋迦牟尼滅寂後三百年時,有名叫阿育王的國王去世,後兩種記載一年不差,完全符合。總之,阿育王至遲也生於釋迦滅寂以後的二百五十年以內,這些尚待以後考證。阿育王最先執外道自在派的見地,殺人傷生,殺牲祭祀,後因阿羅漢紮巴講經而皈依佛教,建寺廟多處。據說他在南瞻部洲修建存放釋迦牟尼的舍利的佛塔一千萬座。記載他的事蹟的藏文著作,除了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以外,其他的還沒有見過。
(60)第二次結集: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一十年(清辯論師所著《推理燃燈》和世友論師所著《分部論》中說是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六十年),在廣嚴城的眾比丘說既然吃飯發聲、發笑等十種為合於戒律,那麼釋迦牟尼認為有罪過的事也可以變成沒有罪過的事,於是把十不可為的律條從新更動,積存財物飲食,教律廢弛。因此廣嚴城的國王阿育王在他執政六十年時由他擔任施主,迎請阿羅漢紮巴等阿羅漢七百人,對廣嚴城眾比丘建立的新教律加以斥責批駁,恢復戒律的原貌,這稱為第二次結集,詳情見於布頓仁欽朱所著的《教法史經典寶庫》。
(61)迦濕彌羅國:即通常所說的喀什米爾,它東面與我國西藏阿裏接境,南面與印度相連,西面和北面與巴基斯坦聯接,人口大多數是迦濕彌羅族,信仰的宗教在釋迦牟尼滅寂前是迦濕彌羅教,釋迦牟尼滅寂以後不久,日中阿羅漢前來此地弘揚佛法,從此該地主要信奉佛教。例如,《唐三藏遊記》中說,當時此地有一座有五千小乘比丘的大寺院,還有佛牙等物。唐三藏還曾聽當地的高僧比丘講說五明及大乘經典。從佛法在藏地初傳到十二世紀末伊斯蘭教的軍隊佔領南印度以外的中印度和西印度以前,喀什米爾地區主要信奉佛教,西藏許多著名的藏族大譯師都曾到喀什米爾學習佛法,這見於他們的傳記和許多史籍的記載。此外,聞名西藏的喀什米爾夏喀瑪花 (即藏紅花)的花瓣和葉子是藏醫不可缺少的藥物,此地還出產在釋迦牟尼在世時就已聞名於世的迦屍迦布和稱為透明天衣的紡綢。
(62)迦膩色迦王:釋迦牟尼滅寂後數百年時迦濕彌羅的一位強大的國王,見於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
(63)第三次結集:關於這次結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布頓佛教史》中有記載。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的說法似較有根據,摘記如下:中印度的阿育王的重孫子(阿育王有十一個兒子,其中主要的有古那拉,古那拉未出家前生有一子無憂王,無憂王的兒子華波德)華波德王之時,在瑪如達地方有一鉅賈的兒子叫拉欽波,曾殺害父、母、阿羅漢等三人,因對自己的罪行感到恐怖而到迦濕彌羅地方,隱
瞞自己的罪過當了比丘。因為他非常聰明,通曉了佛法。當他為贖救自己的罪過而坐關修定時,心被魔鬼迷亂,生出許多不符合佛教的見地。他死以後,有一個叫桑波的比丘傳揚與此相符合的新見地,同時,由於眾比丘在念《分別解脫律儀經》時因各地語言不同出現語句長短的差別和對文義的不同理解而分成各種派別。此後華波德王的兒子噶波執政二十九年時,又有一個叫魯德的比丘出來宣揚比丘桑波的新見地,比丘中出現爭論,分為四部,四部當中又分裂為十八部[這方面的情況見於世友論師著的《異部宗輪論》、律天論師所著的《分部簡論》(藏文丹珠爾90函)、清辯淪師所著的《自續中觀推理燃燈》(藏文丹珠爾19函及其摘本)、嘉木樣一世活佛阿旺尊追著的《教派注疏》,請參閱。]在華波德國王的下半世、噶波王和白瑪欽波王的一生、以及迦膩色迦王的上半世,總計四位國王的六十三年期間,比丘互相之間的歧見爭論愈演愈烈,前後總計大小爭論延續了近一百年。此時迦濕彌羅的迦膩色迦王在位時間已長,為了平息比丘們的爭執,迎請比丘中獲得阿羅漢果及獲得成就者五百人、菩薩五百、以及未獲成就各執已見的比丘多人至紮蘭達惹寺集會,承認佛教不同的十八部的見地都符合佛的思想,以平息爭執。又把以前沒有寫成文字的律藏、經藏、論藏都首次寫成文字,對以前已寫成文字的進行了校訂,把釋迦牟尼的教誡歸納到一起。這在歷史上稱為第三次結集。這裏是簡要敍述其過程,詳細情況看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第十一、十二兩節。
(64)傳法:按佛教說法,無論何種宗教,其創立者在臨終時要從自己的門徒中選擇一個具有功德、最得信任的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這叫傳法。釋迦牟尼臨終時傳法給迦葉波,迦葉波傳給阿難,阿難傳給麻衣,麻衣傳給小護,小護傳給有愧,有愧傳給黑色,黑色傳給大善見,以上合稱為七代付法藏師。
(65)龍樹(怙主龍樹):佛教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師,為大乘佛教的兩位開派大師之一。關於他出世的年代,按西藏許多歷史學家的說法是在釋迦牟尼滅寂以後四百年。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在談到怙主龍樹的事蹟時說,大師在後半生前往印度南方弘傳佛法時,托噶其國後面的移裏噶國(似乎是指土耳其附近的敘利亞)蠻教開始創立,有一叫比康巴的弟子學成後到瑪卡地方(似乎是義大利首都羅馬的舊名)開始傳播蠻荒大食的宗教。依此,龍樹大師下半生到南印度時應當是西元一世紀初。比這更詳細的記載至今還未見過。龍樹大師生於南印度達巴哈地方的一個富裕的婆羅門家庭,觀象算命的人說他最多只能活到七歲,父母因不忍在生前看見兒子的屍身,就把他託付給一個僕人,讓僕人帶他到其他地方去。他們到了中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爛陀寺,見了婆羅門大師莎樂和,請他給以長壽灌頂,並跟他學習密集等眾多密宗經籍,又從寺院的堪布羅桑波受比丘戒,起名為格隆貝丹。在他任寺院執事(負責僧人生活供應)期間遇上大饑荒,他從一座小寺學來變金術,用售黃金得來的錢供應比丘。當眾比丘詢問時,他告訴了真情。僧眾以其未向僧團請示就以經商謀生而違犯了戒律,將其逐出僧團。他到別的地方修建了許多寺廟和佛塔,把金剛座的菩提樹周圍用石頭窗網圍起來,給吉祥米聚塔(印度東方靠近緬甸的林參城中心的一座大佛塔)修建了圍牆,並在牆內修建了一百零八座佛殿。他後半生主要常住在印度南方邊地的麒麟國的王宮附近的吉祥山上,弘傳佛教的中觀見地。有的說龍樹大師活了三百年,有的說活了六百年,《印度教法史》中說第二種說法是把半年當作一年計算而得來的,無論如何龍樹大師似乎壽命很長。他的著作在論的方面有《中觀根本智論》、《正理六十論》、《空性七十論》、《破邪論》、
《細研論》、《集經論》、《夢幻如意寶言論》等,在居士戒律方面有《誡王書》、《國王善行寶鬟》;在僧人戒律方面有《菩提資糧》;在概述密宗見修方面有《怛特羅總集》;在中觀見地方面有《菩提心釋》;在講述密宗修習次第方面有《集論》、《雜論》、《二十曼奈羅儀軌》;在密宗完滿次第方面有《五次第論》、《醫方明論一百劑》;對眾生教誡的有《規矩養生論》;對國王大臣教誡的有《一百智論》、《棋盤香論》;曆算方面的有《順緣起唯一經論》等。他的著作都譯成了藏文,除個別的以外大部分是在赤松德贊王的時期翻譯的,並收入了《丹珠爾》。他的事蹟在藏文書籍中記載最詳的是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的《七有緣傳承傳記》。
(66)提婆:(提婆大師在藏文中又稱為帕巴拉)是龍樹大師後半生的門徒,被佛教徒當做與龍樹大師無二的敬奉對象。他不僅精通佛教,對外道教派也很精通。按一些藏文史籍的記載,他是在僧伽羅(現在的斯里蘭卡)國王的花園中的蓮花上幻化出生的。按印度可信的歷史記載,他是僧伽羅國的國王班紮室利甘的兒子,這見於多羅那它著的《印度教法史》中。他從堪布黑瑪德哇出家,並受比丘戒。此後,他去朝拜印度大陸上的各寺院和佛塔,當時龍樹大師正到南印度去,二人巧遇。他在龍樹大師身邊學通各種經典教法,龍樹在臨終前委派他為佛教教主,讓他在南印度傳揚佛教。他建立寺院神殿二十四處,並在各地建立法園(學習佛教的基地)。他駁倒號稱辯論無敵的婆羅門圖噶那波,並收其為自己的弟子,改名為巴俄大師。提婆在那爛陀寺住了很長時間,後半生住在印度南方並在那裏去世。
提婆大師的論著有:詳述中觀見地的《中觀四百論》,略述中觀論的《中觀手量》,關於辯論方面的《破惑成就論》,講述因明和密宗學派的《智藏集論》,講述密宗見修的《修習燈論》,講述推理的《除心障論》,講述祈願儀軌的《四金剛座壇軌》、講述修行次第的《四金剛座修行法》等。在十一世紀中由西藏的譯師巴曹尼瑪紮等人譯成藏文,收在那塘版《丹珠爾》的密宗部的22函和顯宗部的17函中。提婆大師的詳細事蹟記載在布頓仁波且著《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著《印度教法史》中。
(67)月稱(月稱大師):本書(紅史)將他算入南瞻洲六莊嚴之中,但在通常的藏文史籍中只算提婆,而不把月稱列入六莊嚴中。關於月稱大師是不是龍樹大師的親傳弟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月稱自己所著《密集本論注釋明燈》中說他自己是龍樹的親傳弟子,阿底峽尊者所著《菩提道燈論》中也說月稱是龍樹大師的親傳弟子,看來是不錯的。月稱大師的出生地是南印度的薩曼達拉,他小時候就精通各種學問,在南印度自行出家,向龍樹、佛護、清辯論師的許多門徒學習各種經論教法,特別精通中觀和密宗的教理。他曾長時期任那爛陀寺的堪布,後半生回到他的出生地南印度修建了許多寺院佛殿。據說他活了三百歲,不管是否正確,也說明他的壽命是較長的。他的弟子是大柔貝庫優,大柔貝庫優的弟子是小柔貝庫優(強尊喇嘛的瑜伽師),小柔貝庫優的弟子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於藏曆鐃迥記年前的水馬年西元982年誕生,六十一歲時 (藏曆第一鐃迥的鐵龍年西元1040年)的年底由印度經尼泊爾到達阿裏,而怙主龍樹的後半生是在西元一世紀的初期,從龍樹到阿底峽出世之間相差九百餘年,這是大家清楚的事實,因此儘管那些對佛教十分虔信的人對龍樹到阿底峽之間的傳承根本不去懷疑,然而從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看,這正是佛教歷史當中虛假之處。月稱大師的論著有《中觀根本論注釋》、《中觀大論入中論》及其注釋、《入中論》,以及對龍樹著作的注釋《六十理論注釋》、《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釋》、《中觀五
蘊》等。這些著作的大多數是在西元十一世紀由那措譯師、巴曹譯師等人譯成藏文的,收入那塘版《丹珠爾》的顯宗部的23 24兩函。月稱大師在密宗方面的兩部著作《密集根本論注釋明燈》、《密集六支瑜伽注釋》,在西元十世紀末期由阿裏的譯師仁欽桑布譯成藏文,收入那塘版《丹珠爾》密宗部的27函中,《六支瑜伽行注釋》等兩部是在西元十一世紀初由阿裏的譯師仁欽桑布譯成藏文,收入那塘版《丹珠爾》密宗部的27函中。月稱的事蹟記載在布頓仁波且所著《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
(68)無著(聖者無著大師):他是佛教四部中唯識派的創立者,為大乘佛教的兩位開派大師之一。關於他生活的年代在藏文史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在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說他和世友大師是同母兄弟,世友大師與吐蕃國王拉脫脫日同時,在朵麥巴根敦群培所著的《白史》中說世友大師的弟子陳那大師與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是同時期的人;在多羅那它的《印度教法史》中又說陳那大師的弟子是旺秋德,旺秋德大師的門徒是法稱大師,而法稱大師與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是同時期的人。根據這些說法看,無著大師大約是西元四世紀到五世紀末之間的人。無著的父親是王族,母親是婆羅門女查噶薩悉拉(光明持律女)。他在少年時期就精通五明,後遵母命出家,為親教師和軌范師以及僧團當了一年的僕人,然後請求授比丘戒,學習佛法五年。他每年中能記住十萬頌經文並了悟其意義。此後他多年修習密宗教法和學習大乘經典,中年時在印度西方的鄔金國(現在的阿富汗)和南印度弘揚佛法,新建寺院、佛塔、法園一百多處。他的門徒有數萬人,但與他常住在一起的只有二十五個比丘,都是在佛教中有一定地位的人物。他後半生的末期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住了十二年。他活了一百五十歲,最後在王舍城涅盤。無著大師的論著有:闡發廣中略三種般若論和現觀莊嚴論的《自性真實論》,詳述大乘三藏意義的《五部地論(瑜伽師地論:1.本地分,2.攝抉擇分, 3.攝事分,4.攝異門分,5.攝釋分)》,講述三共乘內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這些都收入那塘版《丹珠爾》顯宗部的49、 50、51、52、53、54、55等函中。此外還有:《經藏實意注的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的34函;《大乘怛特羅上師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44函。這些著作中除《大乘怛特羅上師注釋》是十一世紀初譯成藏文外,其餘的都是在八世紀中期赤松德贊在位時由譯師尚益希德翻譯成藏文的。無著大師的詳細事蹟記載在覺囊派多羅那它《印度教法史}第二十二章中。
(69)世友(世友大師):他是無著大師的同母弟弟,父親是婆羅門種姓。他生於無著大師出家後的第二年。他曾學習小乘全部三藏,又到迦濕彌羅國向根敦桑布大師學習小乘十八種部派以及六種外道的教法經典,全部學成後,又到中印度摩揭陀國聽無著大師講說大乘全部經典,他心中記住了當時人間所有的全部釋迦牟尼的教誡大小乘經典總計五百部,並每年背誦一遍。由於世友大師從小乘轉向大乘的影響,有五百名小乘學者轉向大乘。此後他常住在摩揭陀國講論經典,修復舊寺,新創大乘法園一百零八處。他曾有一次去東印度歐德畢夏,講經三月,新建法園一百零八處。他雖然沒有去過南印度,但是據說依照他的吩咐在南印度建立法園甚多,總計他所建立的法園達六百五十四處。世友大師在世時,在印度的東部、南部、中部各地總計有他的弟子大乘比丘六萬人,與大師同住的比丘有一千人。他在後半生帶領博學弟子五千人到尼泊爾講經、建立法園。後來因看見一個比丘像出家時穿袈裟那樣耕地,故世友大師死在尼泊爾。他活了不到一百歲,死後由弟子們建塔紀念。世友大師的論著很多,譯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聖法六門
陀羅尼論》、《四部經論》、《伽耶果日經論》、《十地經論》,都收入《丹珠爾》顯宗部34函;《無漏智慧經論》,收入《丹珠爾》顯宗部35函;《善行祈願經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38函;《大乘莊嚴經論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44函;《中邊論注釋》、《法與法性論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45函;《唯識三十頌疏》、《唯識二十頌疏》及其注釋、《三自性論》、《五蘊抉擇論》、《注疏論》、《品類足論》、《大乘經一百明門論》,以上幾種都收入《丹珠爾》顯宗部57函中;《阿毗達磨俱舍本論》及其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63、64兩函中。以上著作除個別者外,多數都是在吐蕃國王赤松德贊時期由譯師尚益希德譯成藏文的。世友大師的事蹟記載在《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
(70)陳那(陳那大師):他是世友大師的門徒,對佛教因明學特別精通。他誕生在南印度甘則附近的僧伽格達地方,出身於婆羅門種姓。關於陳那的生活年代要依前述的世友大師的生活年代來斷定。他幼年時學習外道教派很有成績,後隨小乘說一切有部的朗波金大師出家,起名為陳那,學通小乘教法後,又跟隨世友大師學習大小乘的多種經典。以後多年在東印度的歐德畢夏的岩洞中修定,有一次一位外道論師蘇杜紮雅到那爛陀寺要求與佛教的學者們辯論,當時在那爛陀寺的所有的佛教學者都不能取得辯論的勝利,於是從東印度迎請陳那大師前來,陳那大師調伏外道,將其駁倒,並使他皈依佛教。次年陳那大師又回東印度歐德畢夏,並在那裏一直住到去世。他有時講經,有時和外道辯論、並著書立說。他還在當地修建了十六座大寺院,建立了十六個僧團,並建立法園多處。他的門徒眾多,但沒有隨侍身邊的弟子。他在嚴守戒律的情況下死在當地的一森林中。關於他活了多久,現在所見到的藏文史籍中沒有記載。陳那大師的論著缺失很多,譯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因明總論》及其注釋,《緣論》及其注釋,《三時論》、《九宗法輪》,以上都收入《丹珠爾》顯宗部95函中。此外還有:《阿毗達磨俱舍論注釋明燈》,收入《丹珠爾》顯宗部69 70兩函中;《無量功德頌注釋》,收入《丹珠爾》顯宗部的33函中。這些著作除個別的以外,大多數都是十一世紀中期由譯師格微洛追等人譯成藏文的。陳那大師的事蹟記載在布頓仁波且《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第二十三章中。
(71)法稱(法稱大師):他是陳那大師的門徒,旺秋德大師的親傳弟子。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說他與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是同時期的人。他生在南印度的支瑪拉雅地方,父親是婆羅門種姓,名叫外道若年那紮。他小時候學習五明和外道教法,十八歲時就很精通外道教法,後來讀到佛教經籍,拋棄了外道教法,因而被父母親和舅舅從家庭中驅逐出去。他到中印度依法護大師出家,學習各種佛教經典,他曾三次聽旺秋德大師講《因明總論》,先後駁倒前來那爛陀寺進行辯論的外道學者多人。後來他又到東印度和南印度調伏許多外道信徒,弘傳佛法,新建寺院法園一百多處,他有門徒數萬人,而隨他同住的只有五人。他晚年住在南印度,最後在迦陵迦地方涅盤。法稱大師的著作很多,譯成藏文的著名作品有《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這三部著作在十一世紀末期由俄譯師洛丹喜鐃譯成藏文,《因滴論》、《關係論》、《悟他論》、《淨理論》,這四部著作在八世紀中期由譯師班第南喀等人譯成藏文,並收入《丹珠爾》顯宗部95函中。法稱大師的詳細事蹟載於布頓仁波且《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印度教法史》中。
(72)功德光(功德光大師):他是世友大師的門徒,特
別精通戒律,出身於印度磨吐羅城一個婆羅門家庭。他小時候勤學外道教法和五明,後在該地出家當比丘,向世友大師學習大小乘經籍,並學習小乘十八部派所有的教法。功德光有門徒五千人,其中精通三藏經典的一藏或兩藏者五百人。據說功德光活了四百歲,雖不可信,但他的壽命可能是比較長的。他最後在自己的出生地涅盤。功德光大師的論著很多,其中譯成藏文的著名著作有:《菩薩九分地注釋》、《菩薩地戒律章注釋》,這二部典籍由那措譯師和尚益希德二人分別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顯宗部54函中;《戒律本論》及其注釋、《持戒一百零一論》,這三部典籍是在八世紀末期赤松德贊王在位時由屬廬譯師和噶絨•楚臣迥乃二人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顯宗部82、83、84三函中。功德光大師的事蹟載於布頓仁波且《布頓教法史》和覺囊派多羅那它《印度教法史》第二十三章中。
(73)釋迦光(釋迦光大師):他也特別精通戒律,他生活的年代不詳,也沒有見過他的事蹟的明確記載。他的著作 《光明律》中說他是索南紮巴大師和喜瓦沃二人的門徒。他的著作譯成藏文的有《戒律三百論》及其注釋、《光明律》,這兩部書在八世紀末期赤松德贊王在位時由譯師藏德哇紮若支達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顯宗部59函中。
(74)國王恩紮布德:按佛教的說法,鄔金國(現在的阿富汗)前後有兩個叫恩紮布德的國王,後一個是在釋迦牟尼滅寂後不久出世的。當時鄔金國有五十萬座城市,兩位國王。在山巴拉城有恩紮布德王統治二十五萬座城市,在芒噶拉城有紮蘭紮王統治二十五萬座城市。恩紮布德王崇信佛教,他有一個女兒名叫列曼噶惹,紮蘭紮王崇信外道,有一個兒子。雙方的父母從小為他們訂了婚,後來當列曼噶惹出嫁到丈夫家去的時候,見到丈夫為舉行婚禮而殺死許多野牲,心中十分懊悔,心想:“我父親崇信佛教,是從不殺生的法王,卻把我嫁到這樣一個有罪過的外道國王家中當兒媳婦,可見父王對我並不慈愛。”於是將出嫁時陪送的黃金、白銀、首飾、衣物等分給接送新娘的僕役等人,並且說:“我不願當這有罪過的王子的妻子。”說完公主裝作瘋顛,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家庭只好讓公主隨意行動,不加管束。後來公主就白天裝瘋,晚上修行佛法。有一次紮蘭紮王出去打獵時迷了路,走到公主修法的石窟中,見公主已獲成就,於是聽公主說法。後來紮蘭紮王將國政賦予兒子,自己在公主處修法,並把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公主的父母。公主的父親恩布紮德王也把王位交給兒子,自己修法,曆十二年獲得成就。後來紮蘭紮王經長期修法也獲得了成就,並使自己的臣民都皈依了佛法,並在自己的國家中興建寺院七百座。恩紮布德王的著作譯成藏文的有講述七種成就內容的《智慧成就》、《俱生成就》,於十世紀初期由譯師仁欽桑布和沒廬譯師喜鐃紮譯成藏文,收入《丹珠爾》密宗部46、47兩函中,恩紮布德王的比較詳細的事蹟記載在印度的阿拔雅噶惹大師 (藏語稱為晉美迥乃)所著《八十四成就者傳記》(巴曹譯師楚臣堅贊譯成藏文)中,此書有德格木刻版。
(75)莎樂和(莎樂和大師):亦稱羅喉羅大師。因他是龍樹大師的根本上師,故可能是西元一世紀前半期的人。關於他出生地,一些史籍中說是南印度的比達巴哈,一些史籍中說是東印度的惹達哈城。他的父母都是婆羅門教徒,而對佛教生起信仰,白天信奉婆羅門教,晚上信奉佛教,有時也喝酒,因此被眾婆羅門以違犯教規控告到國王那裏,國王把他驅逐出境。此後他按佛教規定出家,並到那爛陀寺,跟羅喉羅光等許多大師學者學習大小乘教法,特別是學習密宗教法。依密宗道獲得證悟,又與一造箭者的女兒依手印法入菩薩行。他後半生到南方吉祥山,傳授許多密宗教法,並收了龍樹大師等幾個弟
子。關於他活了多久,至今未見史籍中有明確記載。莎樂和大師的論著譯成藏文的有:《道情歌集》、《身業藏不壞金剛歌》、《語業藏文殊金剛歌》、《意業藏無生金剛歌》、《身語意大手印修法》、《密咒十二頌》、《自加持次第》等,是由譯師畢若紮那和瑪•班曲巴翻譯的,收入《丹珠爾》顯宗部 47函中。莎樂和大師的詳細事蹟載於覺囊派多羅那它的《七有緣傳承傳記》中。
(76)比爾哇巴(大成就者比爾哇巴):他是印度著名的獲成就者,他生活的年代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他雖出身於王族,但拋棄王位而在那爛陀寺出家,由堪布達磨米紮給他起名為室利達磨巴拉,(藏語稱為吉祥護法),以堪布達磨米紮為親教師學習顯宗所有教法,成為一名學者。達磨米紮去世後,他任那爛陀寺堪布。此後不久,因他顯露各種獲成就之相,旁人見後誹謗之,他脫離寺院組織而修菩薩行。關於他的其他事蹟的記載對不信仰佛教的人來說難以理解,故在此不記。若欲瞭解可看《道果喇嘛傳承記》第三函(德格印經院木刻版)。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6 01:48
(77)獲大成就者八十人:按佛教的說法,依密宗道修行,不論獲得八種共同成就或即世成佛或不共成就中的任何一種,都可稱為獲成就者或獲大成就者。在覺囊派多羅那它所著《印度教法史》中說,在各個時期中獲大成就的佛教大師有八十四人,其中一多半是在法稱大師以後紮拉噶王執政以前的期間出世的,尤其是從郭巴拉王到惹瑪巴拉王之間的七巴拉王的期間修密宗道獲得成就者很多。依照這一說法,獲大成就的八十四人大多數是藏曆饒迥紀年前釋迦滅寂(釋迦滅寂的年代依喀切班欽釋迦室利的演算法)後1165年至藏曆第三饒迥的末尾的 (西元七世紀至十二世紀末)六百來年中出現的。現將這八十四人的名字列舉如下:1.魯衣巴,餐魚行者;2.達日噶巴,妓女的僕人;3.鄭噶比巴;4,黎拉巴;5.比爾哇巴,吉祥護法; 6.仲比巴;7.夏哇日巴,獵人;8.莎樂和,婆羅門莎樂和;9.郭噶黎哇,貪睡者;10.米那巴,漁人;11.郭若恰巴,無手腳者;12.紮鄔喀巴,放牛者;13.比那巴,喜愛器樂者;14. 惹漢阿噶惹先達,仁欽迥乃喜哇; 15.多則巴,執鋤者;16.漢志巴,織工;17.紮瑪日巴,鞋匠;18.康噶巴,帶劍者;19.龍樹,龍樹大師;20.格裏巴,黑行者;21.噶那日巴,提婆大師;22.提格那巴,喜歡妄語者;23.德洛巴,榨油工人;24.那若巴,班欽那若巴;25.夏黎巴,打狼者;26.紮答巴,求法者;27.拔哈巴;28.多肯德巴;29.阿祖格,懶惰者;30.薩噶拉巴,瘋人;31.佐比哇,沐浴者;32.梅郭巴,看守墓地者; 33.噶麻日巴,鐵匠;34.紮蘭達惹巴,持火炬者;35.惹胡拉,羅磨羅;36.達磨巴,講經者;37.多噶日巴,背負口袋者;38.梅達裏,農民;39.桑噶紮拉;40.智補巴;41.阿約格;42.紮洛格;43.古胡日巴,捕鳥者;44.路智噶,端坐者;45.甘噶拉,戴釧者;46.甘巴里,穿褐衣者;47.拔德巴;48.典達巴,賭徒;49.古古日巴,喜愛狗者;50.古賈裏,後頸長瘤者;51.達瑪巴,善聽者;52.瑪德拉,驕傲者; 53.阿仔達拉,木材商;54.拔拉哈;55.那黎巴,不染泥的蓮花;56.布蘇古巴,三想;57.恩紮布德,菩提主;58.列曼噶惹,其親屬(女);59.紮蘭紮,火炬主;60.黎惹古那,無福份者;61.紮哇日巴,流動小販;62.紮巴噶;63. 比卡拉;64.德冬巴;65.古瑪日;66.都梅哇;67.瑪尼巴哈紮 (女);68.瑜伽母梅喀拉;69.德古切(女);70.噶那噶巴,謊言者;71.乾達黎巴,裁縫;72.達布日巴,擰草繩者; 73.鄔達日巴,能飛升者;74.噶巴黎巴,有頭蓋骨者;75.格惹巴,好戰者;76.措吉多吉;77.薩拔巴噶拉,食見者;78.那噶波德,龍菩薩;79.庫爾黎巴,執畫像者;80.巴那哈,穿護毒靴者;81.郭噶黎巴,喜水鴨者;82.阿那噶,身材優美
者;83. 沙曼紮,商人;84.嘉日巴,煉丹者。另外,據說僅在龍樹大師的時期依密宗無上瑜伽部而獲得成就者有五千餘人之多,但通常說獲成就者八十四人或八十人,是指在金剛座僧眾的法會期間確實獲得成就的八十人而言。這八十四名獲得成就者的簡略事蹟見於印度阿巴稚噶惹大師所著《八十四名獲成就者傳記》中,此書由巴曹譯師楚臣贊譯成藏文,有德格木刻版。
(78)成就時期:見前注(76)。
(79)教顯時期:見前注(76)。
(80)教名時期:按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的教法在世界上存在的時間為五千年。在最後的五百年中,出家僧人除了剃發、有出家的名義以外,不做佛教的功德、不懂佛教的經籍,甚至連出家的戒律也不存在,這一時期稱為教名時期。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12 15:46
03.印度王统简述、释迦灭寂年代的算法
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年,有阿育王
《寶雲經》中說他是轉動半個法輪的國王,《大悲白蓮華經》中說他一晝夜建佛塔八萬四千座
者出世,作南贍部洲之王。此後依次有七贊紮王(81)登上印度之王位,即:哈德贊紮王、室利贊紮王、阿比贊紮王、達磨贊紮王、噶瑪贊紮王、貝紮瑪贊紮王、郭米贊紮王,他是紮蘭達講經院的弟子。這位國王的手印母(同修大手印法的女人)是一龍女,每夜食一國王。後來郭跋拉王 (82)調伏此龍女,由此傳出七跋拉王,即:郭跋拉、達磨跋拉、畢喀跋拉、達瑪跋拉
他在位時,巴曹•楚臣堅贊將《念住經》譯成藏文
、希瑪跋拉、摩跋拉、勒跋拉。勒跋拉王之後因大臣叛亂七跋拉王(83)的(王統)斷絕。此後有四塞那王(84)出世,即:巴拉塞那、格巴塞那、米尼紮塞那、瑪痕塞那
《月心經》中說古師比國王瑪痕塞那的兒子都紮薩拉被稱為紅色軍王,是否指同一人,待考。
他們手中各拿著一件象徵王權的東西。七贊紮王和七跋拉王受准提佛母的護持而獲成果,在七跋拉王在位時期,所有的聖賢學者都降臨世間。當達瑪跋拉(85)在印度執政時期,西藏是贊普塞那累江允在位,這見於大成就者鄔金巴(86)所抄寫的雅隆贊普陵墓的碑文(87)中。
薩迦班智達(88)撰寫的《傑尊巴傳記》中說,印度的曆法一般不以鼠牛等十二生肖記年,而是以各吉祥時輪(89)中的勝生等六十四種計算,他們沒有一種共同認可的演算法,大部分都是以各個著名的帝王所制定的年代來計算,並稱為某某王具福德時。因為當時各個國王為求福德,都規定商業利益由國王來保護,國王登位 後即將原先規定的作為貨幣的商品(90)廢除,然後以自己的名字規定新的貨幣商品(91),並由此依次計算年代。這些變動見於《大法規》的記載,依這種演算法,玉丹王統治為兩千年,噶切王八百年,月護王二百三十一年,吉瑪巴王七百二十四年,派乃王在位統治八百一十四年,郭洽王二百四十二年。漢地的文書中說,周朝 (92)第四個王登位後的二十年,木陽虎年的四月八日釋迦牟尼在印度出生。佛祖降生時的光明和神異在漢地亦可看到,負責蔔算的人測算後知道是佛陀降臨世間。王子頓珠(指釋迦牟尼)十九歲時獲得徹悟,三十歲時成佛,此後八年中上升天界為母說法。這時鄔達雅王 (93)派遣目犍連子(Maugal yayana)的兒子(94)到天界建造了一尊釋迦牟尼的旃檀像
譯成漢文的《報恩經》中說,釋迦牟尼在天界為母親說法九十天,這時鄔達雅王因為灰心失望,將一象頭旃檀刻成釋迦牟尼身像
,並迎請釋迦牟尼返回人間。釋迦牟尼從天界返回人間時旃檀像建成,旃檀像向釋迦牟尼低頭致敬,釋迦牟尼為其摩頂,並授記說;“我滅寂之後一千年,此像將至漢地,利益眾生有情。”此後四十二年,釋迦牟尼八十歲時滅寂。由佛祖滅寂到薛禪汗(95)即位後兩年半的水陰豬年,其間共計兩千零一十三年。旃檀覺臥像(96)從建造至此時已曆兩千零五十五年。這些見於漢地旃檀覺臥像的記載中,在其他史籍中亦有記載,所以在此只簡要敍述。由此水陰豬年至現在的火陽狗年《
牛頭山授記》中說,釋迦牟尼滅寂後一百年,漢地的地乳王佔領于闐國
之間為八十四年。將這些記載譯成藏文者,據說是法主的弟子強俄堪布協爾益(97)。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1-12 15:55
(81)七贊紮王:印度歷史記載,東印度的帖木噶拉(今指孟加拉)的贊紮部族中產生的十九位有名的國王(1.哈日贊紮王、2.阿嘎夏贊紮王、3.紮雅贊紮上、4.尼米贊紮王、5.帕尼贊紮王、6.隍薩贊紮王、7.薩拉贊紮王、8. 喀薩紮贊紮王、 9.室利贊紮王、10. 塔瑪贊紮王、11.噶瑪贊紮王、l2. 支嘎夏贊紮王、13.比喀瑪贊紮王、14. 噶瑪贊紮王、15. 賓喀贊紮王、 16.巴拉贊紮王、17.比瑪拉贊紮王、18.闊比贊紮王、19.拉利達贊紮王),在這十九位贊紮王中,阿嘎夏贊紮王、紮雅贊紮王、塔瑪贊紮王、噶瑪贊紮王、比喀瑪贊紮王、噶瑪贊紮王、比瑪拉贊紮王,此七位國王執政時間最長,他們對佛教的貢獻也很大,故印度歷史上稱此七位囯王為七贊紮王。這些贊紮王何時開始執政,執政的年代記載至今未見到。根據《印度佛教史》記載贊紮部族中的第一位贊紮王哈日是和龍樹大師的弟子紮木賽査堅增同時期的人,大概是西元前一百多年的人。贊紮族中最後一位贊紮王拉利達是比卻傑巴大師稍晚時期的人。因此上述贊紮部族中的十九位贊紮王大概是西元前一百年至七世紀中期的人。詳細歷史記載至今還未見到,請參看覺囊派多羅那它用藏文撰寫的《印度佛教史》第十四章至二十七章之間。
(82)郭跋拉王:他是印度歷史上著名的七跋拉王中的第一位國王,傳說他是印度瑪喀塔東方的利喀熱星培森林中,由王族的一個女兒與樹神交合而生。郭跋拉王生活的年代,我所見到的歷史書籍中沒有記載。郭跋拉至雅嘎夏跋拉之間十九位囯王執政的年代詳細記載在《印度佛教史》中,阿底峽到西藏時,尼熱跋拉王剛執政,這記載在阿底峽傳記中。達磨跋拉王和藏王赤德松贊是同時期的人,此記載在噶迥寺的碑文中。與成就者鄔堅巴的說法相對照,追溯計算年代,郭跋拉王執政時,西藏藏王是都松芒布傑,大約是在西元七世紀的685—— 729年間,共計四十五年,此時印度東方帕木喀拉的拉利達贊紮的王統斷絕,所以就任命郭跋拉為王。在郭跋拉晚年時,中印度也隸屬瑪噶塔,此兩地建了很多宮殿和寺廟。一些史書記載了有名的奧達那布日寺,此寺也是郭跋拉王所建。此寺的細詳歷史請參見下面的注釋,郭跋拉王執政共計四十五年。
(83)七跋拉王:東印度帕木噶拉的跋拉部族之王前後總計十四人,他們中1.郭跋拉、2.第哇跋拉、4.達瑪跋拉、6.瑪希跋拉、7.瑪哈跋拉、10.尼熱跋拉、13.熱瑪跋拉,他們七位執政時間最長,對佛教的貢獻很大,故稱為七跋拉王。下面詳見跋拉王及其女婿、大臣、兒子、弟兄執政年表:
┌──────────┬─────────┬───┬─────┬────────┐
│ │ │ 在 │ │ │
│ │ │ 位 │ 饒 迥 │ │
│ 國 王 名 字 │ 關 系 │ 年 │ │ 公 元 │
│ │ │ 數 │ (藏曆) │ │
├──────────┼─────────┼───┼─────┼────────┤
│ 1.郭 跋 拉 │ 樹神的後代 │ 45 │ 前木雞 │ 685—720 │
│ 2.第哇跋拉 │ 郭跋拉的兒子 │ 48 │ 前鐵馬 │ 730—777 │
│ 3.熱薩跋拉 │ 第哇跋拉的兒子 │ 12 │ 前土馬 │ 778—789 │
│ 4.達瑪跋拉 │ 熱薩跋拉的兒子 │ 64 │ 前鐵馬 │ 790—853 │
│ 5. 瑪蘇熱吉夏達 │ 達瑪的女婿 │ 8 │ 前木狗 │ 854--861 │
│ 6.帕那跋拉 │ 達瑪的兒子 │ 10 │ 前水馬 │ 862—871 │
│ 7.瑪希跋拉 │ 帕那跋拉的兒子 │ 52 │ 前水龍 │ 872—922 │
│ 8.瑪哈跋拉 │ 瑪希跋拉的兒子 │ 41 │ 前水羊 │ 923—962 │
│ 9.夏牟跋拉 │ 瑪哈跋拉的女婿 │ 12 │ 前水豬 │ 963—974 │
│ 10.賽夏達跋拉 │ 瑪哈跋拉的兒子 │ 3 │ 前木豬 │ 975—977 │
│ 11.紮 那 噶 │ 國王的舅舅 │ 29 │ 前土虎 │ 978一l009 │
│ 12.比哈熱跋拉 │ 瑪哈跋拉的兒子 │ 32 │ 前鐵狗 │ lOlO-—1039 │
│ 13.尼熱跋拉 │ 比哈熱跋拉的兒子 │ 35 │(1)鐵龍 │ 1040——1074 │
│ 14,阿瑪跋拉 │ 尼熱跋拉的兒子 │ 13 │(1)木兔 │ 1074——1082 │
│ 15.四 大 臣 │ 阿瑪的大臣 │ 8 │(1)水豬 │ 1083——1090 │
│ 16.哈底跋拉 │ 阿瑪跋拉的兒子 │ 15 │(2)鐵羊 │ 1091——1105 │
│ 17.噶夏尼達跋拉 │ 哈底的同母兄 │ 14 │(2)火狗 │ 1106——1119 │
│ 18.熱瑪跋拉 │ 哈底跋拉的兒子 │ 46 │(2)鐵雞 │ 1120——1165 │
│ 19.雅噶夏跋拉 │ 熱瑪跋拉的兒于 │ 1 │(2)火狗 │ 1166 │
└──────────┴─────────┴───┴─────┴────────┘
雅噶夏跋拉以後大臣拉哇塞那纂奪王位就改為塞那王統。
(84)四塞那王:上述跋拉王統的最後之王雅噶夏跋拉王執政不滿一年,大臣拉哇塞那纂奪了王位,故出現了四塞那王。 1.拉哇塞那、2.拉哇塞那的兒子噶薩塞那、3.噶薩塞那的兒子牟尼紮塞那、4.牟尼紮塞那的兒子熱第噶塞那王,在位共計不到八十年,見《印度佛教史》。塞那王在位期間,伊斯蘭教在中印度的瑪喀塔有很大發展。
(85)達瑪跋拉:他是跋拉王族中第四位跋拉王,藏語稱他為吉祥護法,在印度歷史上他是一位著名的國王,他是熱薩跋拉的兒子,達瑪跋拉王在西藏饒迥記年前釋迦滅寂1322年鐵馬年到滅寂1397年水雞年之間(西元790——853年)執政,共計六十四年。根據《印度佛教史》記載:在雅隆陵墓的碑文中說,他和藏王赤松德贊是同時期的人。達瑪跋拉王所管轄的地區東至大海邊,西至第利地方,北至喀什米爾地方,南至比切山。他在印度的瑪喀塔北面的恒河邊的一個小山頂上建了比紮瑪拉室利拉寺,據說有一百零八間經堂。達瑪跋拉王的事蹟見覺囊派多羅那它著的《印度佛教史》第三十章。
(86)大成就者鄔金巴:他是西藏歷史上很有名聲的主巴噶舉的一個喇嘛(藏曆第四饒迥鐵虎年西元1230年至第五饒迥土雞年西元1369年)他的家庭是從康區流浪到西藏前藏的,其父名居蘊覺培,母名秋磨吐格瑪,生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為第三子。成年後父親準備為他娶親,他不娶,從其戚學習許多密法,成為一個學者,十六歲時來到博多艾寺卻傑仁欽則莫身邊聽了上下對法、因明和中觀,卻傑郭昌巴貢布多傑給他授居士戒,二十歲時以博多卻傑仁欽則莫為堪布,以香薩林巴為大師,以大師索南沃色為密法師,受比丘戒和具足戒,起法名為仁欽貝。此後十二年,靜坐修行,禁絕肉食。依止卻傑仁欽則莫、貢隆巴那嘎堅贊和時輪師桑傑多傑學習了時輪法的舞、彈、歌贊等修法,成為一個精通時輪和天文曆算的學者。又依止卻傑郭昌巴喇嘛聽受了噶舉教法。此後經芒域吉仲到達了喀什米爾,在鄔堅地方學了很多密宗教法。三十二歲(鐵雞年西元1261年)時前往印度金剛座寺修繕一座佛塔。六十三歲(藏曆第五饒迥水龍年、西元l292年)受元朝皇帝忽必烈的邀請,到京城給皇帝和臣民們講授佛法,皇帝賜給了無數財寶,他一點也沒有拿,就返回西藏。八十歲(藏曆第五饒迥土雞年,西元1309年)去世。他的事蹟參閱桂譯師宣奴貝著的《青史》[8]函129葉7——132葉5和巴臥祖拉陳哇著的《賢者喜宴》[13]函30葉2——32葉6頁。
(87)雅隆贊普陵墓的碑文:吐蕃王塞那累江雲(通常叫作牟笛贊布)的墓碑在雅隆地方,以前很多史曆學家的傳記都有記載。碑文的完整錄文迄今還未見到。
(88)薩迦班智達(薩迦班欽貢噶堅贊)(藏曆第三饒迥水虎年、西元1182年——第四饒迥鐵豬年、西元1251年):他在祖國內地歷史和西藏歷史上都很著名,正當藏族遇到危難的關鍵時刻,他前往元朝皇帝住地,把藏族人民從危難中解救出來。其父是薩迦傑尊紮巴堅贊的弟弟班欽沃波且,母親名叫瑪久迦普瑪尼赤,幼名叫貝丹唐珠,以後由其伯父傑尊紮巴堅贊給他授居士戒,改名為貢噶堅贊。從小時候起,他就學習因明學、工藝學、星象學、聲律學、醫學、般若、中觀學、戒律學、俱舍論等顯宗經典和密宗四續部,成為淹貫三藏的學者。他的名聲遍及印度,印度南方外道學者措謝嘎臥等六位大師來西藏批駁佛教,薩迦班智達也到了芒域吉仲的聖哇第桑波寺,在附近的集市開始辯論,結果印度外道失敗,剪下髮辮交薩班帶回存在薩迦寺的舊護法殿中。二十三歲時(藏曆第三饒迥木雞年、西元1204年),迦濕彌羅班欽釋迦室利來到西藏,會見後為薩班授比丘戒。藏曆第三饒迥土雞年、西元1189年,蒙古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政權。接著領兵征服亞洲東部、歐洲東半部和北半部,後來又統一中國國內的金、宋、西夏,當時不分僧俗,皆出軍差和烏拉。藏曆第四饒迥木馬年、西元1234年,元太宗窩闊台之幼子闊端即位,第六年(藏曆第四饒迥的土豬年、西元1239年),西藏地方的薩迦、帕竹、止貢、蔡巴和達壟等頭人紛紛請求歸順元朝皇帝和太子們。(薩迦哇和拉德雄巴二人歸順了闊端,止貢巴和藏古磨哇歸順太子蒙哥汗;蔡巴歸順薛禪汗;帕竹、雅桑和唐波且巴歸順旭烈兀;達壟巴歸順太子阿裏不哥。)西元1240年闊端派大臣多達那波為首率領軍隊入藏,途經朵堆、朵麥、索曲等地方時,見居民皆殺,房屋皆焚,財物皆搶。此後又進軍衛藏,燒毀澎波傑拉康寺,屠殺五百多僧人。熱振寺也慘遭破壞,並宣告對不歸順的地方,要燒殺搶掠,洗劫一空。此時因西藏地方各派勢力分裂,無力抵抗,所以陸續歸附了蒙古皇帝及其皇子們。從西元 846年起共計三百九十三年的西藏割據混亂狀態得以結束,元朝將西藏地方納入治下,設官授職,建立了交納貢賦的制度,並訪求西藏精通佛教的喇嘛,當時,在西藏地方各教派中勢力最大的是薩迦,學識淵博、名聲遠播的是薩迦班智達,所以闊端在薩迦班六十三歲時(藏曆第四饒迥木龍年、西元1244年)派多爾斯袞和本覺達瑪二人攜帶詔書進藏,邀請薩班到蒙古地方傳教。(邀請信收錄在《薩迦世系史》67葉2頁)並附帶五大錠銀子、鑲嵌有六千二百粒珍珠寶石的袈裟一件,硫黃色的長坎肩,靴子、二匹古錢花緞子、二匹彩緞、各種顏色的緞子二十匹等禮品。信中明確指出如若邀請不來,仍派兵入藏。為了藏區和各教派的安全,年邁的薩班不辭辛勞,長途跋涉到蒙古地方,六十五歲(藏曆第四饒迥火馬年、西元1246年8月)到達了元朝皇帝住地涼洲,闊端從蒙古返回涼洲後,在火羊年一月會見了薩班,薩班為闊端治好了病,闊端賜給佛教徒居於其他宗教僧人之上的特殊權利。薩班為皇帝、大臣、百姓講解佛法,使蒙古地方的佛教較前有了很大發展,此後又到五臺山對很多修行者講顯宗教法,此時在西藏的喇嘛、弟子、學者們多次來信請求薩班返回西藏,故薩班寫信給衛、藏、阿裏等地的善知識施主大德,(此信收錄在《薩迦世系史》中)信中明
確寫到:蒙古軍隊多、勢力大,如果不歸順,即派兵征服,各地官員要由蒙古人自己委派。若自動歸順,各地官員可由本部族人中委派。蒙古王室的百姓稅收和差役非常重,而對歸順的部族百姓們的稅收和差役稍輕。對皇帝派往各地方的金字使者和官員如若不好好接待,所派去的人即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激怒皇帝,因此一定要很好地招待皇帝派去的金字使者和官員。皇帝所喜歡和需要的物品都寫在信中。西藏的百姓由於見到了薩班的這封信,故對元朝的政策非常相信,支持和促進了元朝統一西藏的偉大事業。薩班在世的八年中,元朝沒有向西藏地方進兵,西藏地方得到安定,所以薩班是為西藏地方和祖國統一事業做出很大貢獻的一位藏族佛教人士。他于藏曆第四饒迥鐵豬年、西元1251年死於涼洲,終年七十歲。薩班著作很多,著名的有:《極明能解論典》二十四頁,《善說寶藏》(即有名的《薩迦格言》)二十三頁,《法理善說論典》三十二頁,《樂器的論典》八頁,《賢者入門》五十八頁,《聲明學》二十八頁,《修辭學》三十三頁,《因明學》二十五頁,他自己為這 些著作加的注釋共計一百九十五頁,《三部律學》四十六頁這些著作,對研究西藏文化、因明學和宗教的學者們來說,都是重要的資料。關於薩班的事蹟和傳記,有眾生怙主法王八思巴著的《薩迦班欽傳》,薩班親傳弟子堪欽仁欽貝著的《薩迦班智達傳》,阿美阿旺貢索南著的《薩迦世系史》47葉5——85葉6行。
(89)吉祥時輪:此詞有時指時輪密法的無上本尊,有時指《時輪根本續》及其注釋。文中此處指《時輪根本續》及其注釋。時輪教法起源於印度,此後傳到西藏。關於時輪計算的起點,在印度佛教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釋迦牟尼成佛的第二年三月十五日,另一種是釋迦牟尼滅寂前的三月十五日,西藏大多數學者同意前一種說法。時輪學的內容是,聯繫自然界太陽、月亮、星辰的運行和人體的五行和脈、氣、穴位的情況講述密宗修習之路。關於時輪教法何時傳入西藏,有各種不同說法。按照西藏多數歷史學家的觀點,在西藏最初由覺澤師推廣的喀且班欽的演算法,把釋迦滅寂1171年定為藏曆的火兔年(西元1027年),消除了其他的演算法,在這個問題上所取的稱為“墨卡嘉措”的修正量,因此以這一火兔年作為藏曆第一饒迥的開頭。時輪教法的藏文譯本,著名的有甘珠爾密宗部 [1]函中七種時輪根本論,丹珠爾密宗部的1、2、3、 4、5等五部中的四十八章時輪注釋是由覺譯師、卓譯師和熱譯師等人譯成藏文的。在西藏的寧瑪、薩迦、噶舉、格魯等派中還有無數不論門戶之見的學者寫過關于時輪教法的著作,關於時輪教法的歷史,請參閱布敦仁波且著的《時輪教法》四十六頁,譯師仁欽卻傑著的《時輪教法如意禾穗》一百三十六葉,譯師宣奴貝著的《青史》[7]函。
(90)貨幣商品: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中自發地從商品界分離出來。各國歷史上,牲畜、布帛、貴金屬都曾充當過貨幣,最後逐漸固定在貴金屬的金、銀上。充當貨幣的金(或銀)的使用價值是二重化的。它有商品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使用價值,如金可鑲牙或作奢侈品,又有其特殊的社會職能的使用價值,即可用來交換一切商品,直接體現社會勞動,是財富的一般代表。商品生產者通過貨幣相互交換勞動產品,建立聯繫,貨幣反映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係。
(91)新的貨幣商品:在市場商品交換中的一種新貨幣。
(92)周朝:西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建都于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周公東征後,確立宗法制,創立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諸候。前771年申候聯合犬戌攻殺
周幽王。次年周平王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歷史上稱平王東遷以前為西周,以後為東周。東周時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前256年為秦所滅。共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93)鄔紮稚那王:在《律典》史籍記載中此國王是虔信佛教的印度邊地國王。
(94)目犍連子:按照佛教的說法,他是釋迦牟尼的許多阿羅漢弟子中最有神通的一個。他的事蹟詳見《賢愚經》和《如意藤樹》。
(95)薛禪汗:即元世祖忽必烈,生於木豬年,於四十六歲的藏曆第四饒迥鐵猴年、西元1260年至藏曆第五饒迥火猴年、西元1296年在位三十七年(《蒙古佛教史》說在位三十五年)。以噶瑪拔希和八思巴為上師。薛禪汗在位第八年(藏曆第五饒迥火兔年、西元1267年)柯爾克達蒙古軍隊進藏,殺了達日哇等人。藏曆第五饒迥土蛇年、西元1269年蒙古在西藏設立驛站,藏曆第五饒迥水猴年、西元1272年在西藏設立“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西藏地方成為元朝直接管轄的區域。接著,仿照宋朝時的機構設立台、院等行政機構。藏曆第五饒迥火牛年,西元1277年,八思巴圓寂。奧魯赤派兵進藏,攻打涅地方,殺了桑欽巴達瑪索南。藏曆第五饒迥土兔、西元1279年宋朝滅亡。藏曆第五饒迥鐵龍年、西元1280年薩迦本欽貢嘎桑波反叛,薛禪汗派兵進藏殺了貢嘎桑波。藏曆第五饒迥木雞年、西元 1285年,止貢巴的軍隊燒毀甲域寺,殺了藏敦,止貢巴帶領西部蒙古王旭烈兀的軍隊攻打薩迦。薛禪汗的兒子鐵穆耳別克的軍隊和薩迦本欽阿迦侖的軍隊聯合打敗止貢巴、藏曆第五饒迥鐵虎年、西元1290年,薩迦的軍隊打到止貢,燒毀止貢寺,殺了一萬多人,從此衛藏兩地之間就產生了深刻的矛盾。薛禪汗在位期間,藏曆第五饒迥水龍年、西元1292年,迎請成就者鄔金巴仁欽,先後在大都(北京)、查涅(卡涅)、枯熱(枯熱葉吐)、吐浪城(浪停)建了四座大城。藏曆第五饒迥木馬年、西元1294年,薛禪汗讓自己的孫子鐵穆耳繼位,過了二年,藏曆第五饒迥火猴年、西元1296年薛禪汗去世。據說他的屍體放在北京北海的白塔里。薛禪汗時期,他所統治的地區,西北至托爾哥特以遠,其地之人蘭眼紅發,稱為昆恰人,夏天白晝很長,夜晚極短。東面和南面至高麗、女真及海中諸島,西面佔據印度之半,與大食接界。
(96)旃檀覺臥像:用旃檀木雕成的釋迦牟尼像,現放在北京故宮。按漢文佛教史籍的說法,釋迦牟尼降生七天后其母摩耶夫人去世,釋迦牟尼三十歲成佛,八年後,釋迦牟尼為了報答母恩,上升天界,為母親說法講經,達數月之久。國王鄔紮雅那非常想念釋迦牟尼,即用旃檀木雕成釋迦牟尼像,當釋迦牟尼從天界返回時,佛像邁了幾步前來迎接。此時,釋迦牟尼用自己的右手撫摩旃檀木佛像,並且預言:“我圓寂一千年後,佛像即去中囯,為眾生謀福。”從此佛像在印度受供奉一千二百五十年,此後又在庫車地方六十八年,此時為中國北方前秦之時,第三任國王宣昭帝符堅派大將軍呂光到印度,征服了印度的幾個小王,迎請釋迦牟尼像、佛祖舍利和班智達古瑪熱西(漢文記載班智達古瑪熱西叫做鳩摩羅什)。第二年,當來到酒泉時,羌族的首領姚萇把皇帝符堅殺掉,自己當了皇帝。在時局變亂之時,呂光領兵佔領了涼洲城,自立一國,名叫後涼,國都也在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稱義武帝呂公。他稱王以後,按照以前班智達的預言,暫時把釋迦牟尼的像迎請到國都,後秦姚興三年,從呂光的後代手中把覺臥像,佛骨、班智達迎請到長安,並建新佛堂,把許多佛經翻譯成漢文,並新建能容納幾千僧人的寺廟,覺臥像被湖南、江南等許多地方之王迎請朝拜。此後女真族的金朝中期,迎請到中部皇宮的甯鐘寺,元朝迎請到興安寺,此後明清二代未曾移動,康熙四年,在紫禁城西北附近新建大慈佛殿,並把此佛像迎請到此殿中。關於這些歷史詳見三世章嘉呼圖克圖乳必多吉著的《旃檀覺臥史》和蒙古譯師公貢布傑著的《旃檀覺臥史》,薩迦法王班智達的親炙弟子強俄堪布協爾益把它從漢文譯成藏文。
(97)強俄堪布協爾益(即西饒益希):蒙古闊端王邀請薩迦班欽時,所建的強俄寺,堪布西饒益希是薩迦派中精通漢藏文的格西。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2-10 09:13
04.漢地由周至唐的曆史簡述
周朝(98)有三十六個王,執政百年(應爲八百年——編者)。此後有稱爲秦始皇(99)的兩個國王。而從漢高祖(100)開始傳十二代帝王。在第十二代皇帝執政時,有一個名叫王莽(101)的大臣篡位,執政十八年。以後,有漢室後裔名叫劉光武(102)者,殺死王莽建立後漢。劉光武有五個兒子,第五個兒子即是叫做漢明帝(103)的皇帝。他在位的時期,有一個名叫竺法蘭的班智達和見谛者(104)二人用一匹白馬把小乘經典馱運到漢地,在河南府建立白馬寺(105),並翻譯經典。由此開始直至現在,佛法在漢地弘揚。這兩位班智達都獲得阿羅漢果(106),他們中的一位在白馬寺下面滅定 (107),要等到彌勒出世時(108)才出定涅盤,一位運用神力騰空,至大海中的白高麗國(109)涅盤。此後,漢朝傳至第二十四代皇帝漢獻帝(110)時,他的大臣名叫曹操(111)者奪取帝位,他的後裔五人當了皇帝。其後,大臣名叫武(112) (應爲炎,即司馬炎——編者)者奪取皇位,由此有西晉以及由西晉分裂出來的東晉和前秦兩朝(113)。前秦時期,有一印度的老班智達對國王說道:“在印度和西羌之間的一個小國裏,有以前釋迦牟尼上升三十三天建立的佛祖十二歲時的等身像即覺臥像、佛的舍利以及名叫鸠摩羅室利的班智達,因其國狹小,此珍寶在彼處對衆生利益不廣,請陛下發兵取來,將對衆生大有利益。”此王駕前有一丞相及一統兵將軍,於是國王派將軍領兵四十萬衆前往。大軍到達該地時,該地之王問道:“上國與我等並無仇怨,大軍爲何來此。”將軍回答說:“要取覺臥像,佛祖舍利、班智達三者,若不與即行交兵。”該地國王說道:“覺臥像和舍利此處實有,可以送上,班智達已於去年去世,遺有一子,名叫鸠摩羅窮哇,年屆十八歲,也可送上。”於是將三者送出。將軍統兵將這些帶回,路上將軍想道:“佛祖舍利亦不知真假,此小孩帶回只恐也無多大益處。”因此一路不甚禮敬。一日,彼等正騎馬趕路,路邊有一匹母馬長嘶一聲,將軍所騎的戰馬也長嘶一聲,此時班智達不禁失笑,將軍問彼爲何發笑,班智達答道。“此母馬有一馬駒因食草飲水滯留在後,母馬恐馬駒在衆軍隊列中迷路,故向馬駒喚道:我已至此,可速趕來,以免迷路。”將軍對班智達此語疑惑不信,片刻之後,果見路邊有一馬駒正在吃草,將軍之乘馬長嘶一聲,馬駒(114)也嘶鳴一聲,立即奔跑過來,於是將軍傳令讓衆軍讓開道路,使馬駒跑到母馬跟前,將軍因此對班智達産生敬信。後來又有一日,軍隊在一座山的山腰上紮營,班智達說道:“我等不能在此紮營,今天半夜將發洪水,在此紮營恐衆軍將被洪水沖走。”於是將衆軍移至十裏以外的山頂上駐紮。當夜果然洪水暴發,山的四周被洪水淹沒,變成大海。由此,將軍對覺臥像,班智達,佛祖舍利三者産生信仰。他們一行人在返回國王都城的途中,聽說前秦國王已死,後嗣斷絕,原來的丞相當了國王。於是將軍召集自己的四十萬軍隊,占據四川(115)和二十四座州城,自己當了國王。後來,當了國王的丞相的後裔從當了國王的將軍那裏迎請覺臥像,佛祖舍利,班智達到長安(116),他對班智達十分優禮尊崇。因班智達有十位夫人,所以僧人們對他並不信服。有一天,當寺院裏敲響檀板(117),召集僧衆舉行誦經大會(118)時,班智達不給僧衆供給飲食,而是給每個僧人發一碟鋼針。僧人們誰都不能把鋼針吃下,這時班智達說道:“你們這些潔淨僧人(119)不能食針,我這戒律不淨的僧人(120)卻能吃下。”說完將所有的鋼針吃下,從此僧衆對班智達的疑惑全部消除。後來,班智達有一個名叫周和尚的門徒,很有法力,國王十分崇信,他奪去了國王對後宮嫔妃的寵愛(121)。王後對此十分惱怒,於是將自己的一雙鞋藏到周和尚的坐墊底下,然後哭著到國王跟前訴說:“班智達調戲於我,我堅決不從,他將我的一雙鞋奪去。”國王對此雖然不信,但衆大臣前去查看時,從班智達坐墊底下找出了王後的鞋子。因此將班智達問罪斬首,流出之血都變成奶子。班智達自己用手把斬落的頭拿起,放到脖子上。並到寺院中向大衆講經,講畢,其頭落到胸前方才去世。
其後,丞相的王統(122)斷絕,有稱作隋炀帝(123)的父子二王出世,在其治下有一名叫唐高祖(124)者,任太原府留守(125)之職,後來他反叛隋朝奪取帝位,他即是唐朝最初的皇帝。在他的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子唐太宗(126)在位之時,有一名叫唐三藏(127)的譯師將許多佛經從印度文澤成漢文,協助他翻譯的有一、二百譯師。唐三藏是印度的世友大師的門徒。唐朝時,有一名叫宋律師的僧人,持戒甚嚴。有一次,他從高山崖上跌入山澗,有一天神之子在空中將他接住,因而末受損傷。宋律師向天神之子問道:“你是何人?”答道:“我是多聞天王的次子,我兄弟十二人負責守護如來佛的十二部經典,我是守護戒律經藏者。”宋律師心生驕傲,又問道:“世界上像我這樣嚴格持戒者能找到多少?”天神之子答到:“像你一樣嚴守戒律的人,數目猶如恒河的沙粒。”又問:“密宗的經典是否真實?”答曰:“密宗經典真實,在金剛手菩薩的宮殿中,即安放有密宗經典,我的哥哥贊巴那波即守護密宗經典,即使是我也不能隨便進入此宮殿,若不信仰密宗,罪過甚大,即須忏悔。”又問:“班智達鸠摩羅室利是何許人?”答曰:“他是見道菩薩,此刻己轉生兜率天連花座,正聽彌勒佛說法。”又問:“唐三藏何許人也?”答曰:“他是加行道弟子,此刻在兜率天宮院外聽彌勒佛說法,未見其身。”
唐太宗的女兒睡蓮公主(128),藏語中稱爲大海中的蓮花,她來西藏時,將覺臥像帶來藏地,由那時至今已有七百年。
以上所記,是贊巴拉多室利衮閱讀漢文古籍後在拉薩大昭寺寫成文書的。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33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2-10 09:18
(98)周朝有三十六個王:係指周朝的①周武王②周成王③周康王④周昭王⑤周穆王⑥周恭王⑦周懿王⑧周孝王⑨周夷王⑩周王(11)周宣王(12)周幽王(13)周平王(14)周桓王(15)周莊王(16)周釐王(17)周惠王(18)周襄王(19)周頃工(20)周匡王(21)周定王(22)周簡王(23)周靈王(24)周景王(25)周敬王(26)周元王(27)周貞定王(28)周衮王(29)周思王(30)周考王(31)周威烈王(32)周安王(33)周烈王(34)周顯王(35)周慎靓王(36)周赧王。共計三十六王,詳細內容請參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
(99)秦始皇:即贏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 246——前210年在位。即位時年僅十三歲,呂不韋和太後寵信的宦官嫪毒專權用事,前238年親政後,鎮壓嫪毒叛亂。次年,免呂不韋相職,旋即任用李斯,並派王翦等大將繼續進行統一戰爭。由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前221年滅齊,十年之間,消滅割據稱雄的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分全國爲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爲皇帝,國家一切重大事務由皇帝決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城防工事,並修建馳道,直道和在今雲南、貴州地區通“五尺道”,以加強全國陸路交通。又派兵北擊匈奴貴族,築長城,南定百越,設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這些措施有助於鞏固統一和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爲了加強統治,他銷毀民間兵器,焚燒過去各國的史書和民間所藏的儒家經典及諸子書籍,坑殺以古非今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名。實行專制主義,嚴刑苛法,租役繁重,加以連年用兵,廣大人民痛苦不堪。
盡管秦始皇是個暴君,但是,他建立地主政權代替領主政權,建立統一的大國代替割據的小國,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和他的統治機構,顯然比前一時代的封建國家起著較多的作用。因此,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後來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朝首尾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許多有利於統一的重大事業。詳細內容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
(100)漢高祖:即劉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一作前247--前195),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曾任泅水亭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他起兵響應,稱沛公。初屬項梁,後與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同爲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軍攻占鹹陽,推翻秦朝統治,約法三章,廢除秦的嚴刑苛法。同年,項羽入關,大封清候王,他被封爲漢王,占有巴蜀、漢中之地。不久,即與項羽展開長達五年的戰爭。公元202年戰勝項羽,即皇帝位,建立漢朝。他在位七年期間,爲貧民休息準備各種條件。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先後消滅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遷六國舊貴族和地方豪強到關中,以加強控制,實行重本抑末政策,發展農業生産,打擊商賈;以秦律爲根據,制定《法律》九章,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複和中央集權的鞏固。詳細內容參見範文瀾著
的《中國通史》。
(101)大臣王莽篡位:王莽(公元前45——公元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漢元帝皇後侄。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成帝時封新侯。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毒死平帝,自稱假皇帝。次年立年僅二歲的劉嬰爲太子,號“儒子”,初始元年(公元八年)稱帝,改國號爲新,年號始建國。命令全國民間的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都禁止買賣,還實行五均六管,企圖以此欺騙人民,緩和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
王莽在勞動人民中也有一些好的影響。比如他的第二子王獲殺死奴隸,王莽痛責王獲,令自殺償命。公元二年,郡國發生旱災蝗災。王芥獻出錢一百萬,分配給貧民。有疫地區,騰出大房子給病人醫治,又在長安城中造住宅二百區,讓貧民居住。
西漢後期,階級矛盾愈來愈緊張愈尖銳。最基本的問題是在於土地無限制的集中和農民大量轉化爲奴隸。問題必須解決,是農民大起義呢,還是統治階級自己提出辦法來。統治階級害怕農民大起義,曾經提出過一些辦法,但是都不能解決問題。他們用欺騙的手段緩和農民的反抗,但反而使各種矛盾更加緊張起來。這時候代表上層豪強的王莽分兩步提出他的辦法,第一讓漢朝皇帝退位,讓別的賢人來做皇帝;第二要求地主對農民減輕田租。第一步實現了,第二步所行的辦法都失敗了。以後接二連三地暴發了農民大起義,公元八年,王莽乘機廢西漢劉氏皇朝,建立起國號叫做新的王氏皇朝。王莽在位十五年,國都仍舊是長安。王莽統治期間,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經濟上的混亂,法令苛細,賦役繁重,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於是待發已久的全國性大起義終於暴發了,當時農民起義遍及全囯。主要的起義軍有四支:1.南方湖北地區的王匡和王鳳領導的農民起義軍,2.東方山東地區赤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3.北方黃河兩岸大平原上銅馬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還有漢宗室大豪強劉和劉秀領導的起義軍。前三支是農民自己領導的起義軍,後一支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劉秀領導的起義軍。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終於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的四十二萬精兵被消滅,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詳細內容請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
(102)漢室後裔劉光武:即劉秀(前6——後57年),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蔡陽 (今湖北棗陽西南)人,西漢皇族。王莽末年農民大起義暴發,他和兄演乘機起兵,加入綠林起義軍。更始元年(公元23年),劉秀到河北,巡行諸邵縣,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複西漢官名,官民送禮物,一概不收。他規定取天下的方針:軍事上紀律嚴肅,賞罰分明;政治上招集人才,爭取民心。他以恢複漢家制度爲號召,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鎮壓和收編銅馬等起義軍,力量逐漸壯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稱帝。後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在位期間,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廢止地方兵役制,興修水利,裁並了四百多個縣,精簡官吏,並在中央加重尚書職權,在地方廢除掌管軍權的都尉,以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劉秀即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他是一個對當時曆史有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
(103)漢明帝(漢明帝劉莊):他是東漢第二任皇帝,漢光武帝之子。他執政的十八年中(公元58——75年),由於
他一手執掌大權,所以致使一些大臣和宦官不能利用職權搞違犯制度的事情,因而當時社會很安定。劉莊在位期間,永平八年遺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來自天竺的迦葉摩騰 (此人大概是龍樹的弟子瑪當格——編者注)和班智達法蘭二人用一匹白馬馱著一尊釋迦牟尼像和一部分經典,蔡愔等人便把他二人迎入中國,宏揚佛教。故遭到外教道徒們的反對,經過辨論,最後外教失敗。此後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建白馬寺。從此中國就開始盛興佛教。見米桑貢布傑著的《漢地佛教》。
(104)見證悟空性:佛教認爲能夠證悟一切物和非物的教法即稱爲見谛,而且一切物和非物的法規除靠自身的內因和外緣外,根本再不會産生任何內因和外緣,這就是它的實質。能夠正確證悟它的實質,即爲見谛或叫做見谛之義。所謂空性,決不能理解爲瓶中無水即爲空要理解爲非自然之空。
(105)白馬寺:在河南洛陽東十二公裏。爲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遺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來自天竺的迦葉摩騰和班智達法蘭,便迎入洛陽,在雍門(北魏改稱西陽門)外三裏禦道南創建此寺。名“白馬”有二說:一說爲“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啓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爲白馬”(《高僧傳}卷一);一說爲漢明帝遺使西域求佛法及佛經,“時白馬負經面來”,逐取以爲寺名。(《洛陽伽籃記》卷四)。據傳,寺式仿照印度祇園精舍,中有塔,殿內有壁畫,迦葉摩騰曾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寺門兩旁有傳爲迦葉摩騰和班智達法蘭二僧的墓,建築、雕塑、碑刻等多爲明、清遺物,唯寺東之舍利磚塔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現設有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6)阿羅漢:梵文Arhat的音譯,亦譯“阿羅阿”,略
稱“羅漢”,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果也稱“無極果”、“無學果”,據稱是盡斷三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已至修學的頂端。有三義:(1)“殺賊”,意謂殺盡一切煩惱之賊;(2)“應供”,謂應受天人的供養;(3)“不生” (或“無生”),謂永遠進入涅盤,不再生死輪回。(《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阿羅漢分爲大乘阿羅漢、獨覺阿羅漢和聲聞阿羅漢三種。大乘阿羅漢指衆佛;獨覺阿羅漢是指在佛還未降到世間時,獨自修道後得到阿羅漢的地位;聲聞阿羅漢指七代付法藏師和十六尊者。
(107)滅定:佛教認爲依靠自已的心力克制一切思想使之停止活動,而後使自己進入等持之中。每滅定一次需要很多劫,在此期間,如一個人殺過自已的父母和阿羅漢等,犯過十不善和五無間罪,此人死後,要在地獄中受苦很多億年,從地獄中解脫後,才能得到人身。在多劫之中受難即爲佛之考察期限。
(108)彌勒出世時:按照布頓仁波且和廓諾宣奴貝的說法,從釋迦牟尼圓寂到彌勒出世之間爲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109)大海中的白高麗國(高麗國):即現在的朝鮮。朝鮮與中國有久遠的關係。漢初,衛滿在朝鮮立國,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險城建都,統治著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分。至衛右渠時,發動對衛氏王朝的戰爭。前109年,漢武帝遺荀操率陸軍出遼東、楊仆率水軍渡渤海攻衛氏王朝,公元前108年,在漢朝境外,原來衛氏的統治地區,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從此發展了中朝兩國的關係。
(110)漢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漢獻帝:即劉協(181年—— 234年),東漢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即位時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成爲軍閥董卓的傀儡。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被曹操遷都於許(今河南許昌)、此後又成爲曹操的傀儡。
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稱帝,他被廢爲山陽公。《紅史》記載漢獻帝是漢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有誤。漢朝不算第三代漢高後呂雉和第八代漢宣帝劉詢的話,西漢十二代皇帝,東漢十四代皇帝,總計二十六代皇帝,《紅史》大概是把東漢第十四代皇帝漢獻帝誤記載爲漢朝第二十四代帝皇。
(111)曹操:即魏武帝(公元155——220年)。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谯(今安徽毫縣)人。曹操是曹嵩的兒子,出身在宦官家庭,不列於士族。起初做小官,漢靈帝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據兖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爲“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産的恢複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裏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遺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關於曹操的事迹請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第二冊。
(112)武大臣:對此人《紅史》六種不同的版本各自說法不同,漢文中囯曆史和米桑貢布傑著的《中國佛教史》中根本沒有記載奪取曹氏政權者是武大臣。漢文中國曆史和米桑貢布傑著的《漢地佛教史》中記載奪取曹氏政權者是司馬炎,司馬炎之前的司馬懿出身高級士族,他起初輕視曹操,不願做曹家官吏,自稱得風癱病,拒絕征召。曹操派刺客去察驗,司馬懿在刀下堅臥不動,好象真風癱,免被刺死。後來曹操又逼迫他做官,他怕被殺,不得不出來就職。
公元220年,曹操死,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死後,魏明帝曹叡繼位,此年司馬懿第一次率大軍對抗諸葛亮,此後又在公元229年、231年、234年前後共四次對抗諸葛亮,成爲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從此漢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地衰退。魏國自曹操死後,漢國自諸葛亮死後,都失去進攻對方的力量。公元240年魏明帝曹叡臨死,委托曹爽和司馬懿同輔幼主曹芳,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公元249年,司馬懿殺大將軍曹爽,曹氏政權轉成司馬氏政權。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爲魏帝。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奂爲魏帝。公元263年,司馬昭滅漢。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晉武帝用禅讓方式滅魏,成立晉朝。曆史上稱爲西晉,司馬炎爲帝,國都洛陽。晉分爲西晉和東晉,西晉有四名皇帝: 1.晉武帝司馬炎 2.晉惠帝司馬衷 3.晉懷帝司馬熾 4.晉愍帝司馬邺,從公元265年至316年共執政51年。西晉十六年(公元280年),晉武帝發兵二十余萬滅吳,統一了全中國。
晉武帝執政二十六年,臨死時,诏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之子)、楊駿輔助晉惠帝司馬衷執政。楊皇後同惠帝妻賈皇後爭奪政權。次年,賈皇後殺楊駿,逼死楊皇後,族滅楊氏並殺楊氏徒黨數千人,奪得政權。賈皇後使沃南王司馬亮輔政,使楚王司馬玮殺司馬亮。賈皇後又殺司馬玮,接著爆發了八王之亂。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殺賈皇後。公元301年,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稱皇帝,大亂擴大成諸王間大混戰,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穎、河間王司馬颙各起兵反司馬倫。司馬倫戰敗被
殺。晉惠帝複位,司馬冏輔政。302年司馬颙與長沙王司馬義攻殺司馬冏。303年至306年間東海王司馬越、幽州都督王浚、匈奴左賢王劉淵相互殘殺,混戰十五年之久,而後晉惠帝被毒死。戰爭之間,廣大人民群衆和少數民族無不遭受災難,很多人逃往異鄉。司馬氏集團的罪惡是無窮無盡的。
(113)由西晉分裂出來的東晉和前秦兩朝:詳細內容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第二冊。
(114)脫如,意爲馬駒。
(115)四川:簡稱川或蜀。在長江上遊。春秋、戰國時爲巴蜀等國地,秦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宋置川陝路,後分置益、梓、利、夔四路,總稱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書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爲四川省。
(116)長安:我國古都之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此後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爲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爲外人而設的居住區,唐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大食,多時數以萬計。
(117)檀板:印度和西藏地方佛教僧人召集法會所用的一種發令工具。有八種樣式,材料爲擔木,長短爲一尺,兩端粗中間細。
(118)誦經大會:此處指中午吃飯的一種誦經大會。
(119)潔淨僧人:佛教出家受具足戒二百五十三條,同時不能犯有殺、盜、淫、妄四種罪行者爲潔淨僧人。
(120)戒律不淨的僧人:指犯有四種罪(殺、盜、淫、妄)的比丘和犯有四根本罪的沙彌。
(121)意爲奪之國王對後宮嫔妃的寵愛。
(122)丞相的王統:西晉十六國中的後秦有三位皇帝①後秦姚苌②後秦姚興③後秦姚泓,從公元387年——417年共執政三十四年。公元417年,東晉大將劉裕滅後秦。《紅史》未記載南四朝和北三朝。關於遺缺部分簡要概括如下:南四朝1.宋朝,劉裕恢複晉安帝的皇帝名義,自己在政治上和武功上積極準備。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建立起宋朝(現在的南京宋朝八帝從公元420--479年共執政六十年。2.齊朝,宋明帝大殺宗室和文武大臣,以爲自己的子孫可以保帝業,但恰恰爲一個不甚被疑忌的普通鎮將南兖州刺史蕭道成開辟了帝業,在內亂中造成勢力。公元479年,蕭道成滅宋朝,建立齊朝,稱齊高帝,國都南京,齊朝七帝從公元479--502年共執政二十三年。 3.梁朝,齊朝雍州刺史蕭衍乘齊朝內亂,聯合其它軍事集團公元502年蕭衍滅齊,建立梁朝。稱梁武帝,國都南京,梁朝四帝從公元503年--556年共執政五十三年。4.陳朝,陳霸先開始當裏司、油庫吏、傳令吏等微職,後來得到小軍職,他平息了很多內戰。公元557年,滅梁稱帝(陳武帝),國都南京,陳朝五帝從公元557--589年共執政三十三年。上述四朝在曆史上稱爲南朝。
北朝,公元439年,鮮卑族的拓跋珪征服了許多遊牧部落,相繼組成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體,後在北方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改號稱皇帝(魏道武帝),曆史上稱爲北魏,北魏十一帝從公元386--534年共執政一百四十九年。
六世紀中葉,在農民起義隊伍的猛烈打擊下,北魏分爲東魏和西魏,東魏遷都邺(今河北臨漳西南)。東魏只有一帝,從公元534--550年共在位十七年。西魏國都是陝西西安,西魏三帝從公元535——557年共執政二十三年。此後不久,北齊
取代東魏,國都仍是邺城,北齊六帝從公元550--577年共執政二十八年。與此同時,北周取代西魏,國都仍是西安,北周五帝從公元557--581年共執政二十五年,北周統一了北方各地。此後,周宣帝後父楊堅滅周國,公元581年,建立隋朝。
(123)隋炀帝:即楊廣(公元569--618年)隋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即位後營建東都洛陽,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西苑。並開掘運河,修築長城,開辟馳道。每項工程都迫使數十萬至數百萬人從事無償勞役,嚴重破壞生産。再加上征斂苛虐,兵役繁重,人民受到深重災難。隋炀帝憑借隋文帝積累的巨量民力和財富,得以無限止地行施暴政。他是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標準的暴君。他的奢侈生活和殘虐政治愈來愈凶惡地驅迫民衆陷入死地,從大業七年起各地農民不斷起義,隋朝土崩瓦解,後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缢殺。
(124)唐高祖:即李淵(566--635年)唐王朝的建立者。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人;一說巨鹿郡人。貴族出身,襲封唐國公。唐高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只是憑借周、隋大貴族的身份,公元616年,得爲太原留守。此時隋朝在農民大起義打擊下土崩瓦解,他乘機起兵反隋,攻取長安,立炀帝子楊侑爲帝。次年逼楊侑讓位,建立唐朝。在位九年,傳位次子世民,自稱太上皇。
(125)太原府留守:留守即官名,從隋唐起,皇帝出巡或親征時指定親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稱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則常設留守,以地方行政長官兼任。隋唐時 (公元616年),唐高祖任太原府留守。
(126)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代皇帝。李淵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勸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爲秦王,任尚書令。曾鎮壓窦建德、劉黑闼等農民起義軍,消滅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爲太子,繼帝位。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發展科舉制度。他時常以“亡隋爲戒”,較能任賢、納谏。當時社會經濟有所恢複,被舊史學家譽爲“貞觀之治”。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擊敗東突厥,被鐵勒、回纥等族尊爲天可汗。還曾發展西域的交通,促進貿易和文化交流。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幹布,促進了藏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兩族的親密友誼。其後連年用兵,營建宮室,賦役苛重,加深了階級矛盾。
(127)唐三藏:即玄奘(公元602--664年)俗稱唐僧。唐代僧人,旅行家,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宗創始人。據《續高僧傳》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載,本姓陳,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師缑氏鎮)人。十三歲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曾遊曆各地,參訪名師,學習《涅盤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昙心論》、《俱舍論》等經論。感到各師所說不一,各種經典也不盡相同,決心西行求法,以釋所惑,“並取《十七地論》 (按即《瑜伽師地論》)以釋衆疑”。曾陳表朝廷奏請去西方“遵求遺法”,未被允納。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長安饑荒,朝廷令百姓可自行求生,他即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行,經姑臧(治所在今甘肅武威),出敦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曆盡艱險,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學《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因明論》、《聲明論》等論典,著重鑽研《瑜伽師地論》,兼學梵書《聲明記論》。不久,其名聲僅次於戒賢。五年後,遊曆印
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回到那爛陀寺後,戒賢讓他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該寺師子光根據《三論》,批駁《瑜伽師地論》;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融會空有二宗,批駁師子光的見解,受到戒賢的賞識。曾和“順世論”者辯論獲勝。戒日王於曲女城爲玄奘設無遮大會,玄奘宜講大乘教義,獲得更大聲譽。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返長安。史書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裏,“所聞所履,百有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當時太宗住洛陽,玄奘東歸,即受召見,請其回住長安弘福寺,後又住大慈恩寺。從貞觀十九年開始,二十年間,主要從事譯經,先後譯出大小乘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經》、《大菩薩藏經》、《解深密經》、《稱贊淨土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淪》、《俱舍論》等。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爲梵文,傳入印度。把入印路途見聞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弟子幾千人,著名的有窺基、圓測、普光、法寶、神泰,清邁、慧立、玄悰、神昉等。中國民間從玄奘取經的經曆中演繹創作出不少文藝作品,著名的有元代吳晶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等。
(128)睡蓮公主:即文成公主(?一680年),唐太宗養宗室女,文成公主精通文學、曆算和相地術,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故各國使臣都想迎娶。松贊幹布爲了把漢族的文化、技術和教法等傳入西藏,使藏族的政治和經濟更加繁榮,因此也準備迎娶文成公主。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松贊幹布派遣大臣噶爾東贊、吞米桑布紮和止塞如公東帶著很多金銀財寶,前往唐太宗住地迎娶文成公主,開始唐太宗不答應,以後松贊幹布派兵攻打松州,經過幾年交戰後,松贊幹布又派遣大臣噶爾東贊帶著五千兩金子及珍寶、铠甲迎娶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聯姻,並派遣江夏王李道宗帶著釋迦牟尼的像和曆史、曆算、醫藥、四書、五經等書籍、數萬匹綢緞及工匠技術人員、樂隊前往送行。松贊幹布並親自前往青海柏海地方迎接。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當天,吐蕃王臣和百姓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此後,松贊幹布修建拉薩大昭寺時,請文成公主察看地形,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各派一批工匠藝人幫助修建。文成公主在拉薩北郊建小昭寺,小昭寺的門面向內地。西藏人民中流傳著很多贊頌文成公主的詩歌。西藏史籍記載藏漢民族爲甥舅關係,漢族稱爲舅舅;藏族稱爲外甥。漢藏之間雖然發生過一些沖突,但是絲毫沒有動搖藏漢民族的團結。
許多西藏曆史著作記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三人是同時逝世的。《新舊唐書》記載文成公主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逝世。按照這種說法,從松贊幹布死於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到文成公主死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之間共計三十一年。敦煌西藏曆史文書記載在赤松德贊執政五年(羊年公元683年)爲文成公主發喪。這二種記載只相差三年,這樣也可能是文成公主死後,西藏馬上派人到唐朝報喪,而西藏地方由於某種政治需要竟秘不發喪,三年後才舉行吊祭儀式。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35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2-10 09:25
05.由漢文譯成藏文的唐朝曆史中的唐朝吐蕃曆
漢文史籍《唐書吐蕃傳》(129)中說:唐高祖於陽土虎年(戊寅)即帝位,在位九年,於七十歲時去世。其子唐太宗在其父在位時,被封爲秦王(130),擊破突厥。於陽木虎年(甲寅)與吐蕃國王互贈禮品,結爲朋友。突厥(131)、吐谷渾(132)派人到唐朝,請求娶唐朝公主,漢人各嫁一女而返回。吐蕃國王也要求娶唐朝公主,唐朝不允。吐蕃國王憤怒,領兵二十萬擊破吐谷渾,兵至松州(133)。獻金甲一付,求娶公主,並說:“若不允,即進兵。”漢人不允,並發兵掩襲,殺吐蕃軍一千人。吐蕃因遷延時久,將兵撤回。又派大臣東贊(134)獻黃金五千兩及多種寶物,唐太宗於陰鐵牛年允嫁其女文成公主(135),並派皇親江夏王(136)率兵護送,吐蕃國王領兵至柏海(137)迎接。見漢人衣飾華美,吐蕃人有愧色。公主向唐朝皇帝請求攜帶文書典籍至藏地。唐朝皇帝伐高麗(138)還朝,吐蕃國王派大臣噶爾東贊域宋獻金鵝,高七尺,內可盛酒。唐太宗很喜歡大臣噶爾,將自己的外孫女公主嫁給他,又封爲右衛大將軍。唐太宗派遣金字使臣(139)到印度,在摩揭陀 (140)被攔劫,吐蕃國王聽說後,派兵擊破摩揭陀。唐太宗自陽火狗年即位,在位二十三年,五十二歲時的陰土雞年四月去世。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唐高宗即位。唐高宗即位後兩次給吐蕃國王松贊幹布(141)封官職,第一次爲驸馬都尉,西海郡王(142),第二次爲賨王(143),第二次加封時,松贊幹布去世。唐朝還給吐蕃蠶種、酒人、碾硙等諸種工匠。吐蕃國王松贊幹布陽鐵虎年去世,其子貢松貢贊先前已死,芒松芒贊十三歲時繼位,大臣噶爾輔政,治理國政十五年。大臣噶爾死後,唐朝與吐蕃的國王之間,有時和好,有時交兵,爭奪疆土,勝負未分。特別是陽鐵馬年吐蕃軍隊攻打唐朝國土,占領全部裕固地方(144),唐朝皇帝派大臣薛仁貴(145)領兵十萬進攻吐蕃,打到前往拉薩的半路上,吐蕃派大臣噶爾的大兒子(146)爲將軍,打敗唐朝所有的軍隊。陰土免年芒松芒贊去世,他的兒子都松芒布結繼位,噶爾的大兒子任大臣。此時吐蕃國王統治的地方,東面到松州、茂州,隽州,南面至婆羅門地方, (147),西面至和田(148),北面至突厥,幅圓萬余裏,象吐蕃這樣強盛的,漢地的國王漢、魏、周(149)等朝代未曾有過。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於陽鐵龍年去世。唐高宗從陽土雞年起執政三十四年,於陰水羊年五十六歲時去世。唐太宗的皇後的女侍從,在唐太宗死後降爲女奴,又被唐高宗娶爲皇後,她生了兒子唐中宗,唐睿宗,女兒太平公主。唐高宗遺诏讓長子唐中宗繼位,但皇後不聽從,自己當了女皇。因她姓武,故起名叫武則天(150),女皇派兵將吐蕃的許多地方奪去。吐蕃國王都松莽布傑年幼之時,國內大事都由噶爾的大兒子掌管,對外的事務由噶爾的小兒子和其侄子掌管,衆人對噶爾的兒子們畏懼,國王的權力很小。後來國王長大,當噶爾的兒子們在軍隊中時,國王領兵前往,噶爾的大兒子欽陵自殺,小兒子贊婆帶其侄子莽布支領兵向唐朝皇帝投降(151)。唐朝女皇封贊婆爲歸德郡王,任爲大臣,封莽布支爲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並賜給他們三人犯罪不予懲處的鐵券誓書。在都松莽布傑去世後,赤德祖贊繼位。女皇武則天從陽木猴年起在位二十一年,於陽木龍年八十歲去世。另外一個故事中說,女皇當初生了一個長著驢耳朵的兒子,因爲羞慚,在兒子幼小時就派人去殺他,當時有一位吐蕃的大臣,沒有讓殺皇子而悄悄帶去撫養(152)。後來女皇年老時唐朝沒有後嗣,打算把皇位傳給她的兄弟武三思。當召集衆人開會時,拖長聲音問:“立武三思衆人是否同意?”有人說不同意。女皇即下令將其殺死。吐蕃的大臣也拖長聲音對武三思問:“立武三思是否同意?”武三思本想回答:“若不同意立我,女皇就下令將其殺死。”當他正說到:“不同意立我”時,吐蕃大臣就拔劍將他殺死。當問他何故殺人時,吐蕃大臣說是按女皇的命令殺的,所以女皇對他也沒有辦法。當女皇去世後,辦理喪事時,吐蕃大臣將長驢耳朵的皇子領來,立爲皇帝,稱爲驢耳國王。據說武則天母子二人的陵墓現在還在乾州以北的地方。女皇武則天被吐蕃人稱爲阿則老母。這個故事的說法不見於史籍的記載。陰木猴年女皇的兒子唐中宗即位,吐蕃向唐朝皇帝求娶公主,皇帝將自己的弟弟雍王的女兒金城公主(153)嫁給吐蕃,陪送綢緞許多萬匹,各種工匠,許多雜伎樂人,並派左衛大將軍領兵護送。後來又將西夏之地(154)都陪送公主。唐中宗在位六年,於陽鐵狗年五十五歲時去世,陰鐵豬年金城公主之父唐睿宗即位,他在位兩年,於陽水雞年五十五歲時去世。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唐玄宗於陰水牛年二十九歲時即位。金城公主在吐蕃住了三十一年,於陰鐵猴年去世。這以前唐朝國土平安達一百一十六年。陰木羊年吐蕃國王去世,王子赤松德贊繼位。唐玄宗在位四十三年,於陰鐵雞年七十三歲時去世。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唐肅宗於陽火猴年即位,當年,吐蕃軍前來,占領了蠻子河西(155)等地,後來州城二十四座全部陷於吐蕃。唐肅宗在位七年,於陽水虎年五十二歲時去世。當年,唐肅宗的長子唐代宗(156)即位。陰水兔年吐蕃軍又來了(157),唐代宗逃往陝州(158),唐朝的大臣高晖投降吐蕃,吐蕃軍進入京兆府,立唐朝的廣武王爲唐朝皇帝,並且改元(159),傳诏大赦 (160)。後來漢人殺高晖,驅除吐蕃軍,唐代宗重返都城。唐代宗在位十七年,陽土羊年五十歲時去世。唐代宗的長子唐德宗(161)於陽鐵猴年繼位,因德宗明哲賢達,多年未與吐蕃交戰,(疑有阙文)。當年,贊普赤松德贊去世,他的長子牟尼贊普繼位。此時唐蕃之間以西夏地方的賀蘭山(162)爲界,吐蕃境土的邊界西面在蘭州、渭州、原州、會州,東面臨洮,南面在成州、劍南之間,北面的蠻地至大渡水西南之間,從黃河以北爲吐蕃境土。唐朝的邊界,泾州至彈筝峽,隴州至清水,風州的同谷,劍南唐戶峽以東爲唐朝境土。邊界中間的悉州、大碛、賀蘭山、橐它嶺等爲間地,雙方不占。 (按:此處所說唐蕃爲界,似爲清水會盟時所劃的邊界,《新唐書·吐蕃傳》記清水會盟分界情形爲:“約唐地泾州右盡彈筝峽,隴州右極清水、風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川大渡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渡水之西南。盡大渡水北自新泉軍抵大碛,南極賀蘭橐它嶺,其間爲閑田,二國所棄。”)
後來,唐蕃雙方又多次交戰,陰火牛年吐蕃國王去世,足之煎贊普繼位,陽木猴年去世,當年赤德松贊繼位。唐德宗在位二十五年,於陰木雞年六十四歲時去世。當年,唐德宗的長子唐順宗(163)繼位,唐順宗在位一年,二十六歲或說四十六歲時去世。陽火狗年,唐順宗的長子唐憲宗(164)繼位,他於鼠年去世。牛年,唐憲宗的兒子唐穆宗(165)繼位,此時吐蕃國王去世,可黎可足(166)繼位,在拉薩地方召集吐蕃大臣會議,由缽闡布念盟辭(167),祝禱神靈(168),所有的人都立誓證盟(169)。唐穆宗於陽火馬年被大臣殺死。陰火羊年,唐穆宗的第二個兒子唐文宗(170)繼位。陽火龍年,吐蕃國王去世,當年,他的弟弟達磨(171)繼位,達磨嗜酒,凶愎少恩,吐蕃國內混亂。悉州、夏州、吐蕃所轄的大山崩裂,碌曲(172)倒流三日,各種凶兆産生,國政衰敗。陰土羊年以上,爲二百零八年。唐文宗在位十二年,陽木龍年三十歲時去世。當年,唐穆宗的第五個兒子唐武宗繼位,唐武宗在位六年,於陰木牛年三十四歲時去世。陽火虎年,唐桓 (文)宗(173)的第三個兒子唐宣宗(174)繼位,此後吐蕃境土大部被唐朝占領。最初,唐朝的境土由京兆府至吐蕃邊界爲九千九百裏,後來從唐中宗(175)開始有三百余城陷於吐蕃,此後唐朝全部收複。唐宣宗在位十四年,於陰土免年五十歲時去世。陽鐵龍年,唐宣宗的長子唐懿宗(176)繼位。此後唐朝與吐蕃聯係中斷,由唐高祖至此時共二百三十九年。唐懿宗在位十四年,陰水猴年去世。陽木馬年唐懿宗的第五個兒子唐僖宗繼位,唐僖宗在位十五年,陽土猴年去世。唐僖宗的第七個兒子唐昭宗繼位,在位十四年,於陰水豬年去世。陽木雞年唐昭宗的第九子唐哀帝繼位,在位四年,於陰火兔年去世,至此唐朝王統斷絕。總計唐朝共有二十個皇帝(177),立國二百八十八年。此後由梁朝改替朝代(178)。這些唐蕃之間的史實由太宗(應爲仁宗——編者注)時的史官名叫宋祁者寫成,後來由範祖禹(179)收集成冊。由漢族譯師胡將祖於陰木雞年在臨洮(180)翻譯成藏文,由喇嘛仁欽紮國師(181)於陰木牛年刊行藏文本。其中記年中有幾處錯誤(182),將吐谷渾誤爲突厥,將和田誤爲沃田等。此外與藏文史籍記載大致相符(183),故摘其大要抄錄在此。唐蕃之間反複交戰及有時和好,互致禮品,互相問聘吊祭等等史實,詳見於唐書吐蕃傳(184)。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38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2-10 09:27
(129)唐書吐蕃傳:唐書吐蕃傳分爲《新唐書》和《舊唐書》二種,《舊唐書》全書分本紀、志、列傳三部分,共二百卷。吐蕃傳在一百九十六卷中,分上下二部分,它是研究西藏曆史的一部重要曆史書籍。在後唐時期,就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直到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才正式開始編修,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修成,曆時四年多。《舊唐書》原來是由宰相趙瑩監修的。他在組織
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劃。以後的宰相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修。而在具體編撰《舊唐書》時,出力最多的是張昭遠、賈緯等人。但當《舊唐書》修成時,恰好是劉昫監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題“劉昫撰”。
《新唐書》的編撰,大約開始於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前後曆時約十七年。《新唐書》是由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書成,由歐陽修、宋祁分別署名。關於《吐蕃傳》記載在二百一十六卷,分上下二部。《新唐書·吐蕃傳》不同於《舊唐書·吐蕃傳》,層次分明,簡要概括。因此凡是從事西藏曆史研究人員,必讀此書。《新舊唐書》成書後,許多西藏曆史學者都引用了此書的史料。如:薩迦瓦索南堅贊著的《西藏王統記》、廓諾·宣奴貝著的《青史》和蔡巴·貢嘎多傑著的《紅史》都引用了此書。
(130)秦王:唐太宗即帝位前被其父唐高宗李淵封爲秦王。
(131)突厥:中國古民族名。廣義包括突厥、鐵勒各部落,狹義專指突厥。公元六世紀時,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首領阿史那。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爲東突厥和西突厥。
西藏曆史著作中所說的胡,意思不完全一樣。此處的胡是指突厥,唐太宗貞觀四年(鐵虎年,公元630年)派兵征服了東突厥。
(132)吐谷渾:亦作吐渾,古族名。原爲鮮卑的一支,遊牧於今遼甯錦縣西北。西晉末(公元四世紀初),首領吐谷渾率所部西遷今甘肅、青海間。再傳至孫葉延,始以吐谷渾爲姓氏,從事遊牧,用漢文。南北朝時,先後屬宋、齊、北魏,其王誇呂始稱可汗,居伏俟城(青海西岸西十五裏)。隋開皇 (公元589—600年)中其王娶公主。唐代,王諾曷缽爲驸馬,封青海王,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後率所部遷靈州,任安東州刺史。八世紀中葉,其子孫徙朔方,部族分散,河東稱之爲退渾,五代時余部散處蔚州。
(133)松州:州名,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治所在嘉誠(今四川松潘),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置都督府於此,統轄羌族部落的崌、懿、嵯等二十五羁縻州,後增至一百零四州。廣德以後地屬吐蕃。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置松州、潘州二衛,不久並爲松潘衛。地處岷江上遊,循江西北上有山道通青海,爲四川西北門戶。
(134)大臣東贊(噶爾東贊):他出生於堆龍地方,是松贊幹布得力的四位大臣之一。他雖然不識藏文,但聰明、多智,並精通政治和軍事。故松贊幹布前後數次派遣他到尼泊爾迎娶尼泊爾公主,到漢地唐太宗的住地迎娶文成公主。並在芒松芒贊在位九年(藏曆土馬年公元658年)前往唐高宗的住地。這樣促進了藏漢之間、尼泊爾和藏族之間的團結。他爲松贊幹布統一西藏和保衛邊疆等諸方面的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把吐蕃全境劃分爲四個如和六十四個千戶府,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制度。他丈量土地,建立了賦稅制度。把土地分爲貧民所有、大臣所有和藏王所有等五個等級,初步確立封建社會制度。故噶爾東贊在西藏很有威望。因噶爾東贊聰明機智,所以唐太宗把琅邪公主孫女嫁給他爲妻,並封他爲右衛大將軍。松贊幹布死後,噶爾東贊爲芒松芒贊輔政十五年。後半生噶爾東贊先後在吐谷渾住了六年,在突厥住了一年,擔任守護大臣之職。唐高宗乾封二年(藏曆火兔年公元667年)他從吐谷渾返往西藏的路途中得病死於森塔地方。西藏還流傳著噶爾東贊晚年被松贊幹布逮捕入獄,挖眼殺死。這一流傳大概與敦煌古藏文曆史文書中
記載的:“大臣噶爾東贊的親屬噶爾·贊輾恭頓叛離贊普都松芒布傑,贊普得知消息後,於木羊年(公元695年)下令殺噶爾·贊輾恭頓。”的事實相混淆。大臣噶爾東贊被逮捕入獄的事實史籍中根本沒有記載。
大臣噶爾東贊有五子(噶爾贊聶東普、噶爾赤振、贊瓊、論斯多益、論貝龍),大兒子贊聶在其父噶爾東贊死後六年 (藏曆水猴年公元672年)任大論,其他四子任軍官。木雞年 (公元695年)大論贊聶與芒輾達乍布二人不和,相互殘殺,最後大論贊聶被殺。此後赤振任大論,十四年後(藏曆土狗年公元798年),贊普都松芒布傑與赤振不和,故贊普派兵攻打赤振,赤振自殺。以後贊瓊弟兄三人投奔唐朝。唐朝女皇武則天封贊瓊爲“歸德郡王”,任大臣。封莽布支爲“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
(135)文成公主:詳見注釋(128)。
(136)江夏王:唐太宗在位時,任命本家族的一名大臣爲“江夏王”。
(137)柏海:古湖泊名。近黃河源,今青海省鄂陵湖或紮陵湖。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贊幹布到此親迎。
(138)唐朝皇帝伐高麗:公元642年,高麗西部酋長泉 (姓)蓋蘇文(名)殺高麗大臣百余人,又殺國王高建武,高麗內部大亂。唐太宗覺得有隙可乘,公元644年,決定率兵往攻。唐太宗在戰爭中施行欺騙高麗軍民的手段,用盡心計,但是他終於失敗了。唐太宗當然不肯認輸,公元647年又謀攻高麗。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戰爭暫時停止。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軍隊,聯合新羅兵,威脅高麗南方。公元666年,高麗泉蓋蘇文死,其子泉男中、泉男建、泉男産爭權,泉男生遣子泉獻誠到唐求援。唐朝得到這個機會,以援救爲名,派遣軍隊直攻高麗。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高麗全境被唐占領,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行使唐朝的統治權。詳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第三分冊。
(139)金字使臣:皇帝的谕旨稱爲金字,意思是谕旨象金子一樣的貴重。送發谕旨的人稱爲金字使臣。金字使臣有特殊的權力,因有時皇帝的命令直接面授於金字使臣,如果不很好地招待金字使臣,他就會到皇帝面前告狀說壞話。故金字使臣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的款待。
(140)摩揭陀:印度中部的一古國名。
(141)國王松贊幹布:中國曆史上和西藏曆史上著名的曆史人物。松贊幹布是一個眼界開闊、具有政治膽略和遠見的贊普(王)。古藏文曆史書中記載他爲贊普赤松贊。關於他何時生於何地?何年在位?說法不一,故在此不多贅。下面簡要概括地介紹一下松贊幹布的主要事迹。松贊幹布是西藏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主要有五大功績:第一,創制了藏文文字。第二,統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第三,建立了一整套軍政合一制度。第四,爲發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學習文化和技術。第五,加強了漢藏之間、尼藏之間的團結。
第一,松贊幹布清楚地看到有文字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很快,相反沒有文字的民族就落後。因此他從自己的大臣中挑選出最有才能和聰明的吞米桑布紮和十六名青年,派遣他們到印度學習梵文和西域各國文字。學成後,再到西藏。每人都把自己所學到的語言進行分析比較,創制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藏文。雖然從藏文的創制到現在共計一千三百二十八年了,但現在藏文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能閱讀和理解最初翻譯和論著。藏文創制後,贊普松贊幹布親自帶頭學習,並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每個臣民都要學習藏文。
第二,統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松贊幹布執政前吐蕃
有十八個部族,部族之間相互侵擾,沒有安穩的生活秩序。此後,各部族的大部分首領和屬民日益覺醒,要求統一。松贊幹布執政後,根據大家的要求,首先平息了貴族勾結屬部地方勢力發動的戰亂,統一了各部族集團。爲鞏固統治力量,松贊幹布制定了六大法:
1.在軍事和行政制度上,松贊幹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事組織機構。①把吐蕃全境劃分爲五個如,每個如又分爲十個千戶府。每個千戶府下設總管一人,老年和青年軍官各一人。每個如的旗子呈不同顔色。②十八個部族劃分土地,明確規定屬私人占有。③在百姓中劃分四小王、七品官、奴隸、皂隸、工匠、商人等幾個不同等級。④設置了六大诏命、六個益倉、六文告手印、六緣、六豪傑等組織機構。
2.規定統一了度量衡制。度量衡的統一,促進吐蕃農牧産品的交換和貿易的發展。
3.制定了三要、三不要、三贊頌、三鄙視、三不迫害等十五法,十善法和在家道德規範十六法。在社會中普遍提倡優良作風,反對不良的作風。
4.對民事糾紛,要果斷決出一方的正確,另一方的不正確。
s.對高級官員犯了罪,要按他們各自階級地位的高低判決其罪行。
6.對臣民犯了罪,要根據他們的大小罪行分別給予不同的判決。
第三,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由三位大相總管王朝外部的政治事務,三位內相主管王朝內部事務,三位整事大相主管王朝的司法事務。
第四,爲發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學習文化和技術。松贊幹布曾多次請求唐太宗把中原地區的養蠶、釀酒、工匠等技術人員派遣到了吐蕃。因此漢族的文化和技術陸續傳到吐蕃。尼泊爾的雕塑、繪畫和石刻等技術也陸續傳到吐蕃。與此同時,吐蕃還不斷派遣青年到唐朝長安讀書,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來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在當時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下,沒有一定的政治膽略和遠見,這些事情是難於做到的。
第五,加強漢藏之間、尼藏之同的團結。松贊幹布爲在吐蕃弘揚佛教,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技術引進吐蕃,他前後迎娶了泥婆羅(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與此同時,一大批工匠藝人也相繼入藏。松贊幹布爲漢族和尼泊爾的文化技術在吐蕃的傳播和發展打開了大門。使吐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更加發展。
(142)驸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公元648年,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被劫,退入吐蕃境內。王玄策向吐蕃軍隊求援,松贊幹布當即派兵協助王玄策擊敗天竺,並獻禮於長安。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授給松贊幹布“驸馬都尉”的官職,封給他的爵位是“西海郡王”。
(143)賨王:唐高宗第二次加封松贊幹布爲“賨王”,當使臣帶著封诏到達拉薩時,松贊幹布逝世。詳見《唐書》。
(144)裕固地方:今指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古藏文曆史文書稱此地方爲“黎域”。裕固族曆史記載,在松贊幹布執政興佛教之時,裕固地方的佛教被毀滅,故裕固地方的僧人都逃到西藏和印度。
(145)大臣薛仁貴:(公元614--683年)唐朝大將,名禮,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農民出身,善騎射。太宗時應募從軍,因功升右將軍中郎將。後又率軍在天山戰勝九姓突厥,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之歌。乾封初參與進攻高麗的戰爭,後留任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鹹亨元
年(公元670年)與吐蕃作戰,大敗。後任右領軍衛將軍、代州都督等職。詳見《新唐書》。
(146)大臣噶爾的大兒子:大臣噶爾的大兒子名叫噶爾·贊聶東普。
(147)婆羅門地方:這裏指尼泊爾。
(148)和田:此地究竟在什麽地方不詳,大概在安西四鎮附近(即今敦煌)。
(149)指漢、魏、周三個朝代。
(150)武則天:(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山西文水東人。十四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爲才人,太宗死後爲尼。唐高宗時,又被召爲昭儀,公元655年立爲皇後。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次年廢中宗,立睿宗。七年後(公元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宗室、朝臣被牽連冤殺者不少。晚年豪奢專斷,頗多弊政。西藏曆史上記載她是一名殘暴的女皇。
(151)向唐朝皇帝投降:這裏的“皇帝”是指武則天。
(152)意爲悄悄地帶去撫養。
(153)金城公主(?一739),西藏曆史記載,最初贊普赤德祖丹的兒子江查拉本迎娶金城公主,她未到西藏之前江查拉本逝世,故金城公主就和贊普赤德祖丹成親,贊普赤松德贊是金城公主的兒子。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準備與吐蕃贊普赤德祖丹之子江查拉本聯姻的。吐蕃派遣香多日拉金等人前往迎娶,唐中宗曾將數萬匹綢緞及雜技、樂隊、工匠、技人、醫書、《左傳》等漢籍送到吐蕃。並派左衛大將軍楊矩護送,皇帝並親自送到始平地方,在始平釋放罪犯免除死罪,免除百姓賦稅一年,詳細內容見《賢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記》。
(154)西夏之地:西夏是宋朝對黨項羌族所建大夏封建政權的稱呼。都興慶府(今甯夏銀川東南),最盛時管轄二十二州,包括今甯夏、陝北、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一部分地區。居民有黨項羌、漢、蒙、回纥等族。從事農牧業,産青白鹽、織氈毯。與宋經濟文化聯係極爲密切,茶、馬、鹽、鐵交易頻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漢文典籍也廣爲流傳。與宋、遼、金多次發生戰爭。各地人民均受損害。西夏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西夏政權自李元昊始,傳十主,共計一百九十年。
(155)蠻子河西:《新唐書》記載,在唐肅宗至德元年 (藏曆火猴年公元756年),吐蕃軍占領了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門軍。這些地方似爲蠻子河西一帶。
(156)唐代宗:他爲唐朝第十二世皇帝。
(157)水陰兔年吐蕃軍又來了:《舊唐書》記載,在唐代宗廣德元年(藏曆水兔年公元763年),吐蕃軍率領吐谷渾和黨項的二十萬人的軍隊從隴山地方一直向東殺來。
(158)唐代宗逃往陝州:陝州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 487年)置。治所在陝縣。轄境相當今河南三門峽市及附近的地區。
(159)改元:中國每當一新皇帝上台時,都要更換年號。吐蕃軍隊占領國都長安十五天,任命金城公主之兄廣武王爲皇帝,改換年號。詳見《舊唐書·吐蕃傳》。
(160)大赦:從元代開始,皇帝對立功之臣頒發的封诏稱爲大赦。
(161)唐德宗:即李適(公元742--805年),他是唐代宗之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在位期間改租庸調爲兩稅法,並征收間架稅、茶稅等,加強搜刮,以增加財政收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變,長安被朱泚占領,他一度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
(162)西夏地方的哈拉山:似爲賀蘭山。
(163)唐順宗:即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之子。公元805年在位。在位期間因患風疾,行動不便,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大官僚及藩鎮勢力,改元永貞,迫其退位稱太上皇,立太子純爲帝(即憲宗)。次年病死。
(164)唐憲宗:即李純(公元778--820年),公元805—— 820年在位。在位期間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並利用藩鎮間的矛盾,先後平定劉辟、李??锱、吳元濟等藩鎮的叛亂,其他藩鎮也表示歸附,形式上獲得全國統一,但並未根除藩鎮勢力。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被宦官殺死。此後唐朝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165)唐穆宗:即李恒,公元821--824年在位。他是唐憲宗之子。
(166)可黎可足:藏王赤熱巴巾(又名赤德贊),漢文記載他爲可黎可足。他的詳細事迹見《賢者喜宴》的注釋。
(167)缽闡布念盟辭:缽闡布是吐蕃宮廷最高官員之名,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上有記載。石碑也稱拉薩“長慶舅甥會盟碑”。此碑立於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實際爲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蕃會盟於長安,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又會盟於邏些(拉薩),長慶三年(公元823年)樹立此碑。此碑高4.78米、寬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覆蓋。四面有字。正面漢藏兩體對照:左半藏文,橫書,七十七列,右半漢文,直書,六行。藏漢兩體文義相同,大概是同一盟約,兩種文本右面是吐蕃一方參與此次會盟的官員名單位次,共十七人。上爲藏文,下爲該員職銜姓氏的漢字譯音,藏文四十列。對於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當時藏漢對音極爲重要,尤其是文中清楚地標出缽闡布充任首席大論一事,爲了解吐蕃的宗教、政治的變化與發展提供了真實的證據。左面爲唐朝參與會盟官員名單位次,亦爲藏漢兩體對照,上爲藏文,四十九列,下爲漢文,共十八人。背面純爲藏文盟辭,七十八列。盟辭中記載漢藏之間雖經數次戰爭,但絲毫沒有破壞藏漢民族的團結。唐蕃會盟碑對於研究唐蕃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信實的證據。此碑現在還完整無缺地矗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碑結尾中寫道:“同一盟文之碑亦樹於唐之京師。”
(168)祝禱神靈:吐蕃王臣舉行盟誓典禮時,每人都要祝禱自己所崇拜的神靈,以神靈爲證。
(169)立誓證盟:吐蕃王臣舉行盟誓時,要向佛像敬獻少量水和酒,稱之爲盟水。並殺牲畜,喝血或把血塗在嘴上。《新唐書》記載:“贊普與其臣歲一小盟,用羊、犬、猴爲牲;三歲一大盟,夜肴諸壇,用人、馬、牛、闾爲牲。凡牲必折足裂腸陳於前,使巫告神曰:谕盟者有如牲”。
(170)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09--840年)唐穆宗之子,敬宗弟。公元827--840年在位。寶曆二年十二月(公元827年1月),爲宦官王守澄等所擁立。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任李訓、舒元輿等爲宰相,鄭注爲風翔節度使,發動甘露之變,欲一舉鏟除宦官勢力。事敗,李訓、鄭注等均被殺害,他亦被仇士良等軟禁至死。
(171_)達磨:即朗達瑪。《新唐書》稱他爲達磨。公元 841--846年在位,他曾下令將各寺院的門關閉泥封,把佛教經典一部分燒毀、一部分抛入水中。大批僧人被殺,流放邊地,脫下袈裟還俗回家。
(172)碌曲:在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洮河上遊,鄰接四川、青海兩省。
(173)唐桓(文)宗:唐朝第十八任皇帝。
(174)唐宣宗:唐朝第二十任皇帝李忱。公元847--859年在位。
(175)唐中宗:唐朝第四任皇帝李顯。公元684年在位。
(176)唐懿宗:唐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漼。公元860年-- 874在位。
(177)唐朝共有二十一個皇帝:漢文曆史記載唐朝共有二十四個皇帝。《紅史》記載只有二十一個皇帝,遺漏了三個皇帝。我們對原文未作任何改動。
(178)梁朝改替朝代:唐朝末期分爲五代十國,首先建立梁朝。公元907年,朱晃(朱全忠改名)用禅讓形式即皇帝位(梁太祖),國號梁,建都汴州城,改稱爲開封府(東都),改唐東都洛陽爲西都。
(179)範祖禹:據《紅史》記載,吐蕃傳記由宋祁著,範祖禹收集成冊。範祖禹的事迹不詳,故不多贅。
(180)臨洮:此地離青海塔爾寺不遠。據說八思巴到此地建臨洮寺。
(181)喇嘛仁欽紮國師:八思巴到蒙古地方時,有譯師喇嘛仁欽紮精通漢、藏、蒙古三種語言,故忽必烈封他爲“國師”。
(182)其中記年中有幾處錯誤:《新舊唐書》關於吐蕃傳部分,在八思巴時,由漢族譯師胡將祖譯成藏文,其中記年 (木、火、土、鐵、水)中有幾處錯誤。《紅史》的作者對其中幾處錯誤做了修正,便於讀者閱讀。
(183)與藏文史籍記載大致相符:《紅史》的作者認爲《新舊唐書》吐蕃傳與藏文史籍記載的大致相符。特別是《新舊唐書》吐蕃傳與《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的史實相互得到印證。但是其中也有幾處記載不相符,如: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於贊普都松芒布傑在位的第二年(藏曆鐵龍年)去世,牟尼贊普以後爲牟笛贊普(漢文記載爲縮赤贊普),德松贊(又名赤德松贊)、可黎可足(又名熱巴巾)等厲代贊普執政的年代不相符。經與《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一對照,才知道所記載的年代不相符。同時也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西藏曆史文書的重要性。
(184)唐書吐蕃傳:見注釋(131)。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42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2-10 09:29
06.漢地由梁至南宋的曆史簡述
唐朝之時,有一個名叫黃巢(185)的私販造反,奪取帝位,由名叫朱溫(186)的人任大臣。後來朱溫投降唐朝,任統兵的將軍。繼而朱溫又反叛唐朝,奪取帝位,建立梁朝。此後,有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187)十五個皇帝,共計五十年。其後宋太祖(188)繼位,建都汴梁,傳了八個皇帝。到第八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二人之時(189),契丹大遼(190)(按:應爲金朝)奪取汴梁和宋朝的一半國土,建立的朝代稱爲大遼。宋徽宗的一個嫔妃的兒子名叫康王(191),逃到蠻子地方,保住宋朝的半壁河山,蒙古人稱其爲南朝。他建都在建康(192)、杭州(193),國號仍稱爲宋(194)。由康王到蠻子合尊(195)之間在蠻子地方傳了八代皇帝。契丹大遼的王統傳至第七代第八代時,其大臣吳乞買奪取帝位,建立的朝代稱爲阿拉坦汗(196),又稱爲大金(197)。金朝傳了九代,第九代皇帝金哀宗(198)之時,成吉思汗(199)和窩闊台汗(200)興起,成吉思汗攻取金朝國土。薛禅汗(201)繼位後的至元十三年時 (202)蠻子地方的皇帝幼主(203)在位三年,伯顔丞相攻取南宋地方,將其皇帝送往薩迦寺,出家稱合尊大師,後來到格堅汗(英宗)時將其殺死,死時不流血而流奶。蒙古之國稱爲大元(204)。以上是依贊巴拉德室利衮所說而寫成的。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43 AM 編輯
]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6-12-10 09:31
(185)黃巢: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乾符二年(公元815年)率衆響應王仙芝起義。次年,因反對王仙芝接受唐朝招安,與王仙芝分兵,獨立作戰。五年王仙芝戰死後,被推爲領袖。公元881年打進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公元884年被唐軍圍攻追及,不屈自殺。
(186)朱溫;即後梁太祖(公元852—912年)。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屬安徽)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立大齊政權時,任同州防禦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叛變降唐,被封爲梁王。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後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被其子友珪所殺。
(187)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唐末,分裂出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①後梁②後唐③後晉④後漢⑤後周(公元907—960年)。詳細內容請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
(188)宋太祖:即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治所在今河北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公元 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宋朝從宋太祖公元960年執政到宋欽宗公元1127年共計一百六十八年。共有九位皇帝。宋朝時,除遼和西夏外,其他地區都被宋統一。
(189)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宋徽宗(公元1082——??年),即趙佶。北宋皇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其子宋欽
宗(公元1100---1156年)即趙桓。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底在金兵大舉進攻中,接受其父徽宗的傳位,在位一年四個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第二年,他和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宋滅亡。
(190)契丹大遼:契丹族是中國境內的一個部族。唐時,散居今東北的南部和原熱河一帶,以牧、漁、獵爲生。在宋朝和唐朝時期,契丹族就和中原地區關係密切,在漢族的影響下,契丹族的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唐末,叠刺部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公元916年阿保機在契丹稱王,建封建政權。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國爲遼。契丹大遼從公元916--1125年共立國二百一十年,共曆九帝。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聯合金征服了契丹。此時貴族耶律大石率領部分契丹人西遷建立西遼,又稱哈刺契丹。西遼從公元1124--1222年共立國九十八年,共曆五帝。第五任王律耶直魯古被金所滅。
(191)康王:即宋高宗趙構,南宋皇帝。公元1127年—— 1162年在位。初封康王。宋徽宗和宋欽宗二人被俘後,他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任用黃潛善、汪伯彥爲相,南遷揚州;繼又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紹興十一年(藏曆鐵雞年公元1141年),向金投降。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傳位於趙睿(孝宗)。
(192)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晉的晉愍帝司馬邺於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改南京爲建康。三國吳稱建業。明爲南京,清爲江甯府治。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及辛亥革命均建都於南京。今爲江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3)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隋開皇中置州,自唐以來稱爲大州。五代時吳越建都於此,稱爲西府。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從南京遷都於此,稱爲臨安府。元改爲杭州路,明改爲府。解放後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此地也是生産絲織品的中心。
(194)國號仍稱爲宋:從建業元年(公元1127年),趙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至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元滅亡止,國號仍稱爲宋。
(195)蠻子合尊:南宋國都南京和杭州被西藏曆史家稱爲蠻子國都,南宋被稱爲蠻子王朝。南宋國都出産的絲織品在西藏很有名聲,人們稱爲蠻子絲織品。南宋第九任皇帝宋帝昺從公元1278--1279年在位二年(紅史記載爲三年)後,被元兵征服,皇帝被活捉,並送到薩迦寺出家爲僧,宋帝昺被稱爲蠻子合尊。以後蠻子合尊被格堅汗殺死。(應是宋恭帝??)
(196)阿拉坦汗(阿骨打):即金太祖,金王朝的建立者。金王朝最初的女真族分布於松花江、黑龍江下遊,隋唐時期稱女真爲黑水靺鞨。五代時改稱爲女真。十一世紀女真族的社會生産力迅速發展。十二世紀初,女真族的首領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國都最初建於會甯府(今黑龍江阿城),以後海陵王遷都於中都 (北京),此後宣宗完顔珣遷都河南開封。金共曆十帝,從公元1115--1234年共曆一百二十年。元太宗窩闊台於公元1235年滅金。
(197)大金:即金王朝,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顔部領袖阿骨打創建。
(198)金哀宗:即完顔守緒,公元1224--1232年在位。
(199)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公元1162--1227年),名鐵木真。古代蒙古首領,也是一名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於第三饒迥的水馬年(公元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部毒死。鐵木真在衆富有家族的支持下,公元1189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被選爲合罕。他先後滅塔
塔兒四部及劄刺亦兒、乃蠻,不裏(回族的一部),戰敗蔑兒乞惕等部落。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蒙古社會生産發展很快。並加強各部之間的經濟聯係,蒙古族人民傾向於統一。成吉思汗代表蒙古貴族的利益,統一蒙古諸部。公元1206年被推爲大汗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並制定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開始使用蒙文,從而改變了諸部之間長期混戰的局面,加強了經濟聯係,促進蒙古社會生産向前發展。同時成吉思汗即位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公元1211年和1215年兩次向金大舉進攻,一直打到黃河北岸,占領金朝中都(今北京)。公元1219年帶領蒙古軍第一次西征,攻滅了花刺子模,在喀勒喀河打敗了斡羅斯和欽察聯軍,版圖擴至中亞地區和南俄,並把這些地區分封給其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公元1226年,率兵南下進攻西夏,次年於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後,被追尊爲元太祖。
(200)窩闊台:即元太宗。蒙古大汗,又稱合罕皇帝。成吉思汗第三子。他生於藏曆第三饒迥火羊年(公元1187年),漢文記載爲公元1186年。公元1229--1241年在位。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封於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遊和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公元1229年被推爲大汗。
(201)薛禅汗:元代皇帝。名忽必烈。又稱薛禅皇帝。蒙哥汗(憲宗)之弟。公元1260年——1294年在位。蒙哥汗三年,他率軍攻雲南,次年滅大理而歸。蒙哥汗九年,攻宋鄂州 (今湖北武昌),得蒙哥汗死訊,決定北歸。公元1260年(元中統元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帝位。即位後,封八思巴爲國師,賜給八思巴象征權力的玉印。其幼弟阿裏不哥聯合漠北、中亞諸王,和他爭位。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他取得全勝,自上都(今內蒙古多倫)遷都燕京後稱大都(即今北京),同年,在中央設立了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行政事務的機關——總制院,忽必烈又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的院務。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國號爲元,隨後發動對南宋的進攻,至元十六年滅宋,統一了全國。
(202)至元十三年:即藏曆第五饒迥的火雞年(公元127年)。
(203)蠻子地方的皇帝幼主:即南宋末代皇帝趙昺。見前注(195)。
(204)蒙古之國稱爲大元:公元1206年(宋甯宗開禧二年),蒙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伸張其勢力於黃河流域。從成吉思汗到蒙哥汗陸續攻滅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在吐蕃建立行政機構,直接統轄。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爲大元。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44 AM 編輯
]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