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戰國補習班 停課老師休假中 近期不會新增[可以回覆了] [列印本頁]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07
標題: 戰國補習班 停課老師休假中 近期不會新增[可以回覆了]
原出處:http://www.e-e.idv.tw/japan/japan-9g.htm


北條篇
■ 概說 ■

 提起北條氏,不管是在日本歷史或是戰國史中都是相當有名的。從源賴朝之妻北條政子的實家(出身的家族)的北條氏登上輔佐幕府征夷大將軍的「執權」之位並世襲以來,北條氏一直掌握著日本政治的實權。不過北條名族到了下剋上風潮盛行的戰國時代,也難逃沒落的命運。

 戰國時代雄據關東地方的北條氏,與鎌倉時代以來的北條名族事實上毫無關係。此北條氏之祖為伊勢新九郎長氏(俗稱北條早雲),其出身及來歷有著許多的謎。早雲以調停大名今川家的繼承人糾紛而登上歷史舞台,其後趁亂奪取伊豆一國,最後奪得相模的小田原城並以之為根據地,改姓北條而開始了戰國大家北條氏。戰國時代的分期約有三種分法,其中被普遍認為最適當的分法便是以早雲自立為戰國大名為戰國時代的開始,至織田信長上洛為結束。

 為了與鎌倉時代的北條名族區分,一般將之稱為「後北條氏」或「小田原北條氏」,以早雲為首,歷經氏綱、氏康、氏政、氏直五代而亡,因此普遍又被稱為「後北條氏五代」。

 後北條氏以相模的小田原為中心發展,氏綱的時代大致是與扇谷上杉氏及里見義堯對立爭戰,除了攻滅里見氏外,也為上杉氏帶來相當的威脅。

 至氏康一代,將上杉憲政驅逐至越後,關東的經略至此告一段落。並以收復駿河失地為契機,與駿河今川氏、甲斐武田氏結成了三國同盟。氏康其後雖將家業讓與兒子氏政,但事實上仍是由自己掌權。

 氏康‧氏政父子共同執權的時代,經歷了越後長尾景虎(後來的上杉謙信)及甲斐武田信玄的圍城攻擊,但都順利渡過危機。氏康原與上杉謙信結盟而與武田信玄敵對,但氏康一死,氏政立即與岳父晴信(信玄)結盟背離上杉。其後不久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相繼死去,到了武田勝賴及上杉景勝一代,為了與二者對抗,氏政採取了接近織田信長及德川家康的遠交近攻策略。氏政隱居,由氏直繼承家業後,武田氏被織田攻滅、接下來又發生了本能寺之變。

 氏直一代將關東管領瀧川一益攻滅,經過與家康的對戰談和後,不願臣從豐臣秀吉的北條氏不可避免地演變成與之一戰的情勢。在經過秀吉及其下大名的圍城戰後,氏直決定開城投降。氏政及其弟氏照被命令切腹自盡,氏直被流放至高野山,北條五代一百年就此告終。

 後北條氏大致上可說是勤於民政並好文學的大名。江戶時代時,氏政之弟氏規的子孫成為河內國狹山藩之大名,領有一萬石。明治維新後封子爵。


--------------------------------------------------------------------------------

■ 北條氏康(Houjoh Uziyasu)1515~1571(永正12~元龜2.10.3)■

 氏康爸爸(不由得就這樣叫了……)在炎之蜃氣樓中是以蘆之湖龍神的身分出場的。為什麼會變成蘆之湖的龍神呢?這點實在是個謎……。雖然龍沒辦法說話,但是從氏康爸爸對三郎的一舉一動,感覺上真的是充滿了深深的親情。

 史家對於氏康的評語一般都非常地好。氏康不但長於和歌、擁有文人的文才,身為一個戰國大名,在政治、外交、軍略方面也非常優秀。北條五代的繼承者們都擁有相當的文才,尤其是氏康的叔父長綱(幻庵)更是號為關東第一的文人,或許氏康就是從幻庵那裡培養出過人的文學素養的吧。在政治方面,氏康進行了相模及武藏的檢地,作成了「小田原眾所領役帳」以把握領國的情形及家臣團的狀況,在他統治下的北條領,是當時戰國大名當中政治最為安定的土地。外交方面,促成北條‧今川‧武田三國同盟,使得北條家能保有安泰的情勢。至於軍略方面,號為戰國三大會戰之一的「武藏河越夜襲戰」便是由氏康帶領八千士兵擊退了山內及扇谷兩上杉氏及古河公方八萬聯合軍的成名戰役。

 氏康共有十三個孩子。其中有七人是男子。有如此多數的兒子卻沒有發生叛亂之事,在戰國史──日本史中可以算是個奇蹟了。事實上北條五代百年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繼承權糾紛之事。這真的是非常罕見的事。(謙信才兩個養子就搶成那樣了……)或許早雲及氏綱的兒子都不多,沒有發生糾紛也不奇怪,但氏康的七個兒子卻都能和平相處,這或許是氏康的教導有方吧。也或許是因為這七個兒子同是氏康之正室(今川氏親之女‧瑞溪院)所生,才能如此感情融洽。在氏康的七個兒子當中,次子氏照的個性是最激烈的,但即使是這樣的氏照也能乖乖地輔佐兄長氏政而不作亂一定也是因為氏康文武兼備的教育方式吧。

 略史:
 氏康於1541年由父親氏綱讓與家業,成為後北條氏第三代當主。繼承家業之後的兩年便實施相模、南武藏、伊豆的檢地,並改革稅制,奠下統治領國的基礎。1545年為了駿河富士川以東之地與今川義元相爭,最後終於失去了駿河之地。但是在翌年便於河越之戰中大獲全勝,滅亡了扇谷上杉氏,並在1552年將山內上杉憲政由上野驅逐至越後。1554年為了奪回失土而攻入駿河,但最後成立了相模‧甲斐‧駿河三國同盟(相甲駿三國同盟)。1555年實施了北武藏的檢地,於1559年初作成了「小田原眾所領役帳」。雖然在此年末將家業讓與其子氏政,但仍居於小田原的本城而被稱為「御本城大人」,繼續看守著氏政並助其處理政事。在1569年成立了相越同盟。


--------------------------------------------------------------------------------

■ 北條氏政(Hohjoh Uzimasa)1538~1590(天文7~天正18.7.11) ■

 氏政哥哥這個角色說實在的不怎麼討好……。史實裡將三郎送去給別人當養子就算了,來到炎之蜃氣樓中又要把親生弟弟木縛到神木上,真是個冷血無情漢啊!這樣一來,不就註定要被疼愛高耶的炎之蜃氣樓迷們討厭了嗎?

 不過好惡先放一邊,為氏政哥哥設身處地想一想,人家也是有苦衷的嘛。身為一族的領導者,為了一族的安泰,有時也是必須狠下心來犧牲親人的……不行,想到要被犧牲的人是高耶我就不能原諒!而且這話太沒說服力了……。

 說到氏政哥哥,比起氏康爸爸來,史家一般給他的評語就差了很多──「愚將」。最主要還是因為未能看透時勢而忤逆豐臣秀吉的關係。不過這也是頂不公平的。雖然氏康把家業讓給氏政,但氏康在世時,所有的決斷權都還是掌握在氏康手裡,氏政這個北條家當主沒什麼實權;氏康逝後,弟弟們的發言又十分明顯,氏政的影子實在是蠻薄弱的。再加上氏政的時代正是戰國亂世朝向統一大局進行的轉捩點,不只是氏政、同時代中的大名除了信長、秀吉、家康之外也都迅速沒落衰微,氏政能繼續守護經營北條家,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氏政是個重守不重攻的慎重派人物。

 常常在提到氏政時,就會說到「如果是氏照繼承家業的話……」這種假設來。但是對歷史而言,任何的「如果」都是無用的。誰又知道勇猛善戰的氏照繼承了家業的話,不會像武田勝賴那樣地因過度征戰而提早葬送了一族?而且仔細看看氏政在政治或外交的策略,他事實上也是個不遜於父親的優秀人物。

 只是氏政可以說是出生在凶星之下,他繼承家業的那一年關東一帶就發生了凶作飢荒。再加上戰國時代正是農民勢力抬頭時期,訴訟事件或是要求「德政令」(債務豁免令)的行動時有可聞,若是要求未被滿足,農民便全村逃亡,農民逃亡的話就會失去稅收和兵力的來源,氏政可說是為了這些農民而傷透了腦筋。

 另外也在氏政這一代,小田原城首次受到外敵來犯。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的大軍前後兩次包圍了小田原城,氏政因為知曉長途跋涉的大軍無法進行持久戰而採取守城戰渡過兩次難關,但到了自己這一代,居城竟受到敵軍來犯,想必氏政也相當心痛吧。

 氏政一代征戰不斷。除了越後長尾景虎(上杉謙信)繼承關東管領職後致力於平定關東,攻向小田原城而與北條不斷衝突外,北條家的宿敵里見氏的壓制也是一大課題。雖然在第二次國府台會戰後順利削弱了里見家的勢力,但隨之而來的是三國同盟之一的武田家出現嗣子義信謀叛事件,信義自殺後其妻也被送回今川家,使得以婚姻關係締結起來的三國同盟出現裂痕。桶狹間之戰今川義元為織田信長所殺後,信玄更是開始大舉入侵今川領,三國同盟也就此告終。其後氏政為了抵禦武田勢力而與謙信締結了「相越同盟」,以氏政的次男國增丸以成為謙信的養子的名目前赴越後當人質。但事實上翌年被送到越後去的卻是氏政之弟三郎。據說是氏政因為自己的兒子年紀尚小,因此才向氏康求情將人質人選換為三郎的。

 與信玄的攻防戰仍然持續著。氏康死去後,氏政便立刻中止了相越同盟而再度與信玄締結相甲同盟。結果又形成了非與上杉家作戰不可的局面。謙信逝後,其養子景虎及景勝為了爭奪繼承權而爆發了「御館之亂」,原先氏政及武田勝賴都支持景虎,但後來勝賴被上杉景勝收買,反而支持景勝。由於此因使得氏政又與武田再度對立,但在與勝賴對陣當中,氏政將家業交由其子氏直繼承了。但他也與父親氏康一樣,仍然輔佐著政事。

 氏政是相當有名的愛妻者。雖然氏政的正室黃梅院是相甲駿三國同盟成立時,為了鞏固同盟而由武田家迎娶來的,也就是所謂的政治婚姻,但氏政與黃梅院卻十分地恩愛。他們兩人是在16歲及12歲之時結婚,生了四個兒子。但是永祿11(1568)年由武田家毀棄了甲相同盟,氏康因而在翌年將黃梅院送回武田家。(事實上是因為武田信玄在今川義元死後攻向今川家,嫁給今川義元之子的氏康之女竟然是走路逃亡回來的,讓氏康氣壞了。)由丈夫及兒子身邊被拆散的黃梅院回到甲斐後立刻就出家,沒有多久便以27歲之齡死去了。氏政非常疼愛黃梅院,這或許也是他會在氏康逝後又與武田家結盟之因。在甲相同盟重新成立之後,氏政在箱根早雲寺裡建了黃梅院的塔頭並迎回她的分骨供奉。由氏政如此愛妻這點來看,應該也是個重視親情的人吧。

 有關造成後北條氏滅亡的豐臣秀吉之小田原攻伐戰,氏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有關這部分,就另外在「小田原攻伐戰」中再詳述了。

 略史:
 氏政是後北條氏的第四代當主。1554年相甲駿三國同盟成立時迎娶武田晴信(信玄)之女為正室,在1559年12月由氏康手中繼承了家業。1560年為了飢荒及瘟疫的流行而實行債務豁免令,並重新制定貨幣制度。1561年氏政與其父氏康共同擊退了長尾景虎(上杉謙信)的小田原攻擊,但是其後為了抵禦毀棄三國同盟的武田晴信(信玄)而與謙信結盟。氏政在1571年氏康逝後與岳父信玄聯手,共同與謙信敵對。到了武田勝賴及上杉景勝一代,為了抵抗二人而與德川家康、織田信長交好。1580年將家業交給其子氏直,並輔佐政事。在與秀吉的決戰中為了幫助氏直而奔走,但仍在小田原攻伐戰中失敗,與其弟氏照切腹自盡。


--------------------------------------------------------------------------------

■ 北條氏照(Hohjoh Uziteru)?~1590(天正18.7.11) ■

 說到氏照哥哥,大家的印象大概就是那個溺愛弟弟三郎的熱血哥哥了吧!史實上的氏照是很勇武善戰沒錯,個性也相當熱血,但是愛不愛弟弟就不知道了耶……。

 還是不要澆大家冷水吧。若說氏政是文,那麼氏照就是武。氏政在戰事方面不怎麼突出,而弟弟氏照就擔任了這方面的指揮而活躍。氏照是著名的好戰者,馬不停蹄地四處轉戰是時有之事,或許氏政就是看透了弟弟的這種資質而將這方面的事交給他,給了他能夠發揮的空間,也因此才能夠維持兄弟間的和睦。

 兄弟中要是有哪一方掌握了兵權,這可以說就是內亂的開始。源賴朝之所以會追殺自己的弟弟義經,是因為義經的功名太盛;同樣地上杉謙信會不得已地與親哥哥對立,也是因為自已的武功過於響亮。不管掌握兵權的人是否有反叛之意,要是執政者對自己的親人沒有信心,骨肉相殘的悲劇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氏照很幸運的有個信任自己的好哥哥,北條家也在氏政與氏照的完美配合下持續著安泰。

 在相越同盟之際,氏照主要是與弟弟氏邦擔任與上杉家禮儀往來的交涉任務。在同盟交涉當中,瀧山城(氏照的居城)遭到武田的侵入攻擊,氏照因而在後來的三增岬追擊戰中吃了敗仗。相越同盟毀棄之後,氏照除了東北方面,也在各地發揮他的軍事及政治專長。

 天正十五年,豐臣秀吉開始了支配關東的行動。氏照對此表現出強硬的態度,與其長兄氏政同為主戰派之一人。也因此在小田原攻伐戰後被秀吉命令與氏政一同切腹自盡。

 氏照可說是北條家中最接近其當主氏政之人,不但位於北條氏的領國支配中心,其政治影響力也相當地大。

略史:
 氏康之次男,武藏瀧山城主,其後為武藏八王子城主、下總栗橋城主。輔佐長兄氏政及其子氏直於各地征戰,尤其是於北關東的活躍令人矚目。在1590年的小田原征伐戰時留在小田原城,八王子城雖由家臣們死守,但終於在6月時被攻陷。7月時小田原城也投降開城,與長兄氏政一同切腹自盡。

[ 本文最後由 瘋狂之聖 於 06-12-3 05:11 PM 編輯 ]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08
--------------------------------------------------------------------------------



■ 風魔小太郎(Huhmano Kotaroh)?~? ■



 雖然炎之蜃氣樓中的小太憑坐是長得那樣地好看(那絕不是小太的長相嘛),但是史實上……不,這只有傳說而已,風魔小太郎的長相是非常可怕的。什麼身長越二尺,在筋骨壯碩的手臂上有瘤隆起,眼如銅鈴上吊,巨大的獠牙由嘴中伸出…這…這是人嗎?(笑)



 雖然戰國時代裡,各地的忍者都相當活躍,但像風魔一族這樣非以雇用身分而是以家臣身分隸屬於北條家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小太郎」之名,聽說是風魔忍者首領所承襲的名字,也就是只要成為風魔首領,就叫做「風魔小太郎」……的樣子。(忘了在哪兒看到的了)不要啦,人家心目中的小太只有一個啊~~!(>_<)



 傳說在天正九年北條氏與武田勝賴對陣之際,小太郎率領部下每晚出陣,使武田軍陷入混亂。讓稻草做成的人偶乘在馬上使馬狂奔,或是倒貼在馬腹上奇襲敵人、在夜半大聲喊叫誘使武田軍自相殘殺等等,終於擊退了武田軍。



 風魔小太郎傳說是在相模國足柄下郡風間村出身,但真相不明。據說風魔忍者在北條家滅亡後,小太郎成為盜賊集團的首領,率領二千多人的手下在江戶中四處作亂,最後被補而處刑了。


--------------------------------------------------------------------------------



■ 北條幻庵(Hohjoh Genan)1493~1589 ■



 幻庵大叔父(真的全都變成家人了……汗)雖然在「霸者的魔鏡」中戲分不多,可是從救了景虎的那短短一幕中,就可以看得出景虎對他是多麼地尊敬仰慕。我看過同人誌把幻庵大叔父畫成烏龜的,配在龍神氏康爸爸身邊正好。話題扯遠了……(汗)



 說到北條家的長老──幻庵大叔父,第一個會提到的就是「關東第一文人」這個稱號,就像提到三郎景虎時一定要提「關東第一美少年」一樣(笑)。還有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幻庵的年齡。幻庵是北條早雲之子,但他活到了氏直那一代,是相當稀有的高齡。通說是活了九十六歲(北條五代百年給他活了百分之九十六)。幻庵死去時是1589年,倒算回去的話是1493年(據『北條五代記』),可是根據其他與幻庵有關的史料來看,他應該是在1504~1510年左右出生的。不過照這樣看來,北條早雲生幻庵時就已經超過70歲了……。怎麼算都不合理,所以幻庵應該是比九十六歲更年輕的才是。人說「千年鶴萬年龜」,如此大概可以瞭解為什麼同人誌中會把幻庵畫成龜了吧……(原諒我又說這種話……)



 幻庵是北條早雲之子,幼名為菊壽丸,小時候就進入箱根神社,不久後在近江三井寺修行,然後出家繼承了箱根權現別當四十世之職。法名為「長綱」。不過也有人說長綱是原來的名字,「幻庵」才是法名。



 其後幻庵以北條氏一族的身分行動,但是沒有還俗。在『北條氏所領役帳』中,幻庵的俸祿是最高的,可以看得出他身為一族長老的崇高身分。幻庵擔任相模中郡及武藏小机領的支配,但是後來他便將這些分別交給氏堯(其兄氏綱之子)及三郎(幻庵長子)隱退了。但是在永祿十二年(1569),幻庵的長子三郎、次男氏信及三男長順都相繼死去,為了繼承的問題,原本要將氏康之子三郎收為幻庵養子的,但這個三郎也在翌年被送往越後上杉家當謙信的養子了(就是上杉三郎景虎)。結果最後是由幻庵次男氏信之子氏隆來繼承幻庵的家業。



 雖然幻庵以文人著名,但在戰事方面也不含糊。天文20年,上杉謙信越過信州的鳥居岬率領八千余騎而來,幻庵於平井城出兵迎戰。但是此時城內正在流行傳染病,實在不是能夠繼續戰鬥的狀況。他便在五月天晴之時率領所有的城兵脫出,退至附近的松山城。雖然平井城落入了上杉軍之手,但看到沒有勝算時就果斷地徹退,可以看出幻庵的指揮風格。



 身為文人,有著深厚教養的同時,也擁有武人的素質,幻庵可說是北條家的一大柱石。





--------------------------------------------------------------------------------



■ 北條氏邦(Hohjoh Uzikuni)?~1597 ■



 氏邦兄和氏規兄,雖說是在炎之蜃氣樓中出現過的人物,但是機乎都只是被提到,沒有真正出場。不過兩人都在炎之蜃氣樓的番外篇「群青」中登場,雖然還是沒什麼活躍的機會,不過總算有了一點台詞……。



 氏邦是氏康的三男,為武州缽(金字旁)形城主。氏邦在元服後的永祿二年(1559),在與越後長尾輝虎(上杉謙信)的戰事中擔任總大將,翌年十八歲之時從養父藤田氏讓與自己的花園城中移至缽形城,自此以缽形城為根據地。



 缽形城在戰略上是壓制上野與甲斐通路的重要地點,氏邦在此數次將信玄侵入北條領的大軍阻擋下來。同時氏邦也是與謙信和陸,為促成相越同盟的重要人物。在御館之亂時,氏政亦曾派遣氏邦前去援救成為上杉謙信養子的弟弟三郎景虎,但氏邦趕至上野沼田城時,就接到了景虎在鮫尾城自刃的消息,最後又撤回缽形城。事實上當時的沼田城中雖然都是謙信的遺臣,但由於主君已死,再加上害怕氏邦的大軍,在氏邦率軍來此之前就已經棄城逃亡了。氏邦占領此城後,便將之交與其地的豪族藤田氏及金子氏管理了。



 引發豐臣秀吉的小田原攻伐戰的,是天正十七年的名胡桃城奪取事件。氏邦的家臣豬保則直無視於秀吉將名胡桃城交給真田氏的裁決而將之攻取,引起秀吉大怒,才決定大軍圍攻小田原城的。



 在小田原被秀吉圍攻時的「小田原評定」軍議中,氏邦雖然主張出城攻擊,但沒被接受,他因而回到缽形城居城與秀吉的大軍對抗,但最後還是投降了。降伏後的氏邦被交給前田利家,最後在金澤死去。





--------------------------------------------------------------------------------



■ 北條氏規(Hohjoh Uzinori)1545~1600(天文14~慶長5.2.8) ■



 「閒話」部分請參考「北條氏邦」一項。



 氏規為韭(草字頭)山城主,由於曾經在今川義元處當人質一段時間,因此與當時同在今川處當人質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相當親近,其後在為了武田滅後的領土處理問題中擔任與家康的交涉。



 另外在秀吉的小田原攻伐戰前及戰中,氏規都為了保全北條家而擔任與秀吉、家康交涉的使者四處奔波,但最後氏政、氏直父子還是決定死守小田原城不投降,氏規只有回到韭山城與秀吉軍對戰。秀吉透過氏規向氏政、氏直勸降,氏直在1590年7月6日拜訪家康表示了投降之意。秀吉向氏直約定保全北條氏上總及下總二國及城中所有男女的姓命,要氏規開城。但是秀吉的約定卻是個謊言,他要氏政及氏照兄弟切腹謝罪,為他們兩人介錯(切腹時負責砍下首級,好讓切腹者早些脫離痛苦的人)的人就是氏規。聽說氏規為兩人介錯後原要自殺,但家康已預測了這種事態,早要神原康政及井伊直政兩人阻止氏規。



 氏規其後與北條氏的最後一代當主氏直被送至高野山,氏直病沒後,氏規繼承了他河內狹山一萬一千石的領地俸祿。氏規就這樣成為家康的家臣,北條家的命脈由氏規繼續延續下去,一直到明治維新後。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09
--------------------------------------------------------------------------------



■ 河越夜戰(北條氏康V.S.山內、扇谷兩上杉連合) ■



 這是1545年(天文十四)到翌年為止,北條氏康與山內、扇谷兩上杉氏之間的武河越城的爭奪戰。氏康爸爸的成名戰(笑)。



 玩過「信長的野望」的人,若是用過其中的北條家的話,就應該知道這個地理位置比小田原城好上幾百倍的河越城吧!不過電腦遊戲的平面圖和真實情況還是有些差別的……。



 河越城本是扇谷上杉氏家臣太田資清所築,一直是上杉氏的根據地。但是天文六年時此城受到北條氏綱的攻擊而被奪,自此之後便成為北條氏在武藏的前線基地。天文十四年時,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為了阻止後北條氏的勢力擴大並確保武藏的領地,聯合關東反北條氏的勢力(主要是安房的里見氏)並與今川義元結盟,欲趁今川氏攻擊北條西邊領地時出兵河越城。古河公方足利晴氏見此情勢,放棄了一直擁護自己的北條氏加入上杉陣營,北條氏康可說是四面楚歌。上杉憲政在九月二十六日率領六萬大軍,與古河公方的二萬大軍一同包圍了河越城。



 河越城的守將北條綱成與三千城兵堅守城池,情勢演變成長期的圍城戰。氏康透過與今川氏友好的武田信玄卻從中斡旋,欲促成北條、今川、上杉三家談和,但最後氏康是以富士川以東的駿河領土為代價讓今川義元退兵了。此次和談之事也是促成北條、今川、武田三家的三國同盟之契機。



 到了天文十五年四月,氏康為了援救河越城而率領約八千兵出陣。雖然已經與今川氏達成和解,但也不能因此就空下西邊軍防,此八千軍已經是氏康出兵的最大限度。氏康向古河公方及上杉憲政提出「只要赦免城中的人,便將河越城及領地都交給你們」的條件,但聯合軍一心只想趁這個機會一舉打敗北條氏,再加上氏康的屈勢談和,讓他們感到自己勝利在望,便拒絕了這個要求,並派出二萬兵力驅逐氏康軍。氏康軍連反抗也沒有就撤退了。此後一連串的小會戰都是同樣的情形。聯合軍有了「氏康軍孱弱不堪」的印象,完全輕視敵軍了。事實上這是氏康的心理戰術,等到敵軍對己方完全疏於戒備後,再一舉以夜襲戰決勝負。對於兵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戰局,也只有利用敵人的心理及奇襲才有勝算。除了氏康誘敵的戰術之外,長期的圍城戰也已經讓聯合軍軍心渙散,無心防備了。



 在此夜襲戰中,扇谷上杉朝定戰死,山內上杉憲政逃到上野的平井城,足利晴氏則逃回了古河。北條氏得到了大勝利。此戰可說是北條‧上杉二勢力的對決戰。不但使得氏康盛名遠播,也奠定了北條氏在武藏的勢力,同時上杉氏的許多家臣因此投靠北條家,上杉內部開始崩壞,最後上杉憲政在天文十二年時投靠越後長尾景虎,在越後沒落了。





--------------------------------------------------------------------------------



■ 小田原征伐戰(北條氏V.S.豐臣秀吉及其下大名聯合軍) ■



 氏照兄帶高耶到小田原城時,曾提起這次的小田原征伐戰。雖然他的語氣中帶著對小田原城的深深自豪,但是我想這場戰役,對北條家的人們絕對是一場噩夢吧!對自己實力的過信與未能體察時勢,終於造成了北條氏的滅亡……。以下是寫得好像有點太詳細的經過(^^;;)。閒閒的話……請吧。



 簡而言之,小田原征伐戰就是天正十八年(1590)豐臣秀吉殲滅關東最大的戰國大名後北條氏而完成日本全國統一的戰役。後北條氏五代即是結束於此戰。



 信長死後,秀吉擊滅了反叛的明智光秀,在連續平定了畿內、中國、九州之後,儼然己是天下霸主之勢。之前秀吉向關東、奧羽(東北)的諸大名們發出了「總無事令」(私戰禁止令),但未感受到秀吉威脅的關東北條氏及東北伊達氏,並不將秀吉的命令看在眼裡。尤其是北條氏直與臨近佐竹氏、結城氏、太田氏、里見氏等的戰事依然不斷,這看在秀吉眼中,可以說是反抗他的權威的表現。



 由先祖北條早雲以來,在這關東立下不敗霸業的氏直,由於在外交上與伊達結盟,婚姻上又與德川家康有關係,因此他對秀吉的威光一點也不畏懼,與父親氏政兩人開始準備對秀吉的作戰準備。



 天正十六年,秀吉在京都的聚樂第召集全國諸大名以誇耀自己的權威,但氏政、氏直父子不服從秀吉的上京命令。此舉表示了北條氏不願臣從豐臣氏之意,制裁北條氏的意見從此更形擴大。



 以氏政為首,其弟氏照、氏邦都是無視秀吉「總無事令」一派,只有氏規一人是上京意見派,勉強地進行著與秀吉親近的行動。天正十六年四月時,家康送來了「讓氏規上京並成為秀吉的臣下,或是與督姬(家康之女,嫁與氏直)離婚,與秀吉對決」這樣二選一的信給氏直,氏直於是排除敵視秀吉一派的意見,讓叔叔氏規上京了。



 氏規在八月二十二日接見秀吉,提出「若是將上野的沼田領土從真田昌幸手中歸還給北條的話,就讓氏直上京臣從秀吉」的條件。



 沼田領土問題一直是北條氏與真田氏的爭端所在。根據真田昌幸的主張,沼田因為是真田歷代墓地的所在,所以無法將之全部割讓給北條,秀吉最後的裁決是將三分之二交給北條,剩餘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有真田家歷代墓地的土地仍然留給真田。於是在天正十七年初,將沼田領土的三分之二交給了上野的北條氏邦。



 雖然如此進行著與秀吉的談判,但氏直也受到來自父親氏政的強大壓力。在秀吉平定九州後,由於看得出秀吉下一個目標就是關東,北條領內便一直在進行著召集士兵及城池的修理、武器製造等工事。對於北條周邊領地的大名及土豪們,則以要求交出人質的方式防止家臣團的離反。尤其是氏政及氏照,完全不顧氏直的反對,完全進入備戰態勢了。



 在天正十七年十月,終於發生了名胡桃城事件。收下沼田領地的氏邦將此地的支配交給臣下豬保邦憲,結果邦憲進入沼田城後,竟出兵攻打隔著一條河就在對岸的真田領城──名胡桃城。真田昌幸立即將此事向秀吉報告,秀吉大怒,終於決定要對北條出兵。



 從天正十五年十二月秀吉發出第二次「總無事令」後,北條領內就一直處在緊張狀態。雖然以氏直、氏規為中心的和平論者一時壓下了氏政、氏照的主戰論者,但在名胡桃城事件發生後,與秀吉的對決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北條領內再度下達總動員令,各支城內搬入兵糧及武器,決定部將的配置,為了避免部將的逃亡或叛變,要他們交出妻子及家人做為人質。氏直的軍力,合計一百多城三萬五千兵再加上足輕(步兵)及農兵,大約有二十萬人左右。



 天正十七年十一月,秀吉發出對北條氏的宣戰佈告,命令全國諸大名參陣。此戰不只是為了平定關東、消滅北條氏,也是秀吉要各大名表示對自己臣從的一次行動。



 十二月十三日,以德川家康為前鋒,出陣的大名總計約二十二萬,再加上秀吉率領的三萬二千軍,約是二十五萬左右。



 在小田原征伐戰中,在小田原城總共舉行了三次軍議,為「小田原評定」。現在「小田原評定」這個詞,被視為「議而不決的會議、永無結果的討論」之意。



 第一次的軍議是在天正十六年五月,議題為「臣從秀吉還是抵抗?」軍議中當主氏直一語不發,只有主戰的氏政與主和的北條家宿老──松田憲秀激烈爭辯。氏政認為秀吉出身低賤,北條一族沒有理由向他低頭,同時也不足為懼;但是憲秀深知秀吉的實力及天下大勢,以此勸諫氏政,但結果氏政一派對此深感不滿,甚至認為憲秀與秀吉私通,打算出賣北條家。



 第二次的小田原評定在天正十八年一月舉行,此時秀吉已發下戰令並派各大名出陣,因此議題為「要出城迎戰還是守城不出?」氏政等主戰派認為秀吉的大軍徵召令是誇大其辭,各大名們也不可能會真心服從秀吉而出戰,秀吉軍只會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宿老松田憲秀主張守城,而氏政一派主張出兵短期決戰。小田原城全城東西二.七公里,南北二.二公里(一說東西五.五公里、南北七.七公里),有著深深的壕溝、高聳的土牆、二十多個曲輪(城內以機能或功用區分的的區域)、無數的武家屋敷(家臣的住所)、再加上商店、職人(工匠)城鎮、農地等,要守上二、三年絕不是問題。但是這場軍議最後還是沒有達成結論。兵力仍分散在各支城,兵糧、軍資的分配也沒有決定,就以這樣輕敵的態勢迎戰秀吉聯合軍了。



 事實上氏政等主戰派的出城戰論固然毫無勝算可言,但憲秀所主張的守城戰成功的機會也不大。憲秀提出的守城戰,主要是要等包圍城池的敵軍日久生疲,以及兵糧補給出現問題時再引發他們各自領國內的叛變或農民暴動,如此一來,秀吉也非撒軍不可了。如此自信的原因,還是來自於小田原城曾經歷過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兩雄的圍攻,但都同樣耐不住持久圍城戰後退兵了。但是秀吉此時已經完成了兵農分離制,出陣的都是職業軍人,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後顧之憂,要圍上五年十年的小田原城也絕不是問題。



 戰事從三月二十九日的圍攻北條的山中城開始。秀吉要織田信秀等人攻打北條氏規的韭山城、羽柴秀次等人攻向山中城。相對於羽柴秀次的七萬兵力,只有四千人左右的山中城不到半天就被攻下,城將松田康長等自殺。秀吉軍一舉越過箱根山包圍小田原城,四月六日將本陣移至北條氏的早雲寺,開始在石垣山建城。在伊豆一帶,除了被孤立的韭山城外,北條的支城幾乎全被攻下。秀吉命令織田信秀也來參加小田原圍攻,氏規的韭山城於是形成被逆封鎖的態勢。



 石垣山位在能夠俯望小田原城的位置,由於是秘密在此築城,等到工程結束時一口氣將周圍的林木全部砍伐殆盡,看在小田原城中的人眼裡,那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就築起的城般,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威脅感。事實上共花費了約三月左右才建築完成。這就是俗稱的石垣山一夜城。



 在石垣城建城期間,北條方的支城不斷被攻落,到了六月,北條氏邦的缽形城、氏照的八王子城(城主氏照在小田原城中)等也陷落了。只剩下氏規的韭山城和忍城仍在與敵軍對峙著。尤其是當傳來八王子城陷落的消息時,氏直不禁嘆息「就到此為止了嗎」。



 六月二日,小田原內召開了第三次小田原評定。議題是「降伏還是抗戰到最後?」但事實上由於戰局陷入劣勢,「談和」「投降」這種字詞在氏政、氏直父子面前已形同禁句,整場軍議只是空談些使戰意高昂的策略而已。就在氏照的八王子城被攻陷的翌日(六月二十四日),氏規接受德川家康的談和條件,交出了韭山城。氏規向氏政、氏直父子勸降,氏直終於在七月五日出城,在弟弟氏房的陪伴下來到瀧川雄利的陣營表示降伏之意。氏直說「願負起所有責任切腹謝罪,只希望赦免城中所有將士性命」,秀吉允許了。



 結果氏直在岳父德川家康的求情下被赦免了性命,但秀吉命令強硬表示與其一戰的氏政、氏照父子及主和的重臣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切腹自盡。另外北條領土全數沒收,北條家當主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後北條氏五代自此結束。



 氏政及氏照在弟弟氏規的介錯下於七月十一日切腹自盡(請參考氏規一項),氏直與德川家康之女離婚,與叔叔氏規、弟弟氏房等連同家臣三百人被放逐至高野山。一年後秀吉赦免了氏直,賜予他下野、近江等地共一萬石的領土俸祿,但是氏直在翌年就於大阪病沒了。死時三十歲。



 氏規也在高野山隱居,由秀吉轉賜氏直死後的領地。氏規死後由其子氏盛繼承,成為秀吉及家康的家臣,最後成為狹山藩的藩祖。





--------------------------------------------------------------------------------



■ 後北條氏五代系圖 ■



(因為放圖的話會讀太久,所以用這種的代替。不用全螢幕看的話會有變形的可能……^^;;)



北條早雲─┬氏綱─┬氏康─┬氏政─┬氏直

     ├氏時 ├某  ├氏照 └氏房

     ├氏廣 ├為昌 ├氏邦

     │   ├氏堯 ├氏規

     │   └綱成 ├氏忠

     │       ├某

     └幻庵─┬三郎 ├景虎

         ├氏信 └氏光

         ├長順

         └三郎



※這個系圖是簡略版,除當主之外的子孫都沒有詳列。

※幻庵的兒子中,最後一個三郎就是三郎景虎。第一個三郎是幻庵早逝的長子。

※從系圖中可以看出景虎事實上還有一個弟弟氏光,所以氏康是有八個兒子的。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11
武田篇

■ 武田信玄(Takeda Shingen)1521~1573 ■

 信玄是甲斐國大名武田信虎之子,幼名太郎、勝千代,元服後名晴信。甲斐國在信玄之父信虎一代即奠下了統一的基礎,但因信虎之性格暴虐,在天文十年(1541)被信玄放逐至駿河大名今川義元處,由信玄自己奪得了武田家當主之位。



 信玄繼承家業後繼續其父的信濃攻略政策,首先攻滅了妹婿諏訪賴重,接著滅亡了與諏訪氏同族的高遠賴繼一族。信玄娶了諏訪賴重之女為妻,生下後來的武田勝賴。



 為了攻下整個信濃,又繼續與村上義清及小笠原長時等地方土豪爭戰,在將村上氏及小笠原氏驅逐至越後之後,由於村上及小笠原向越後的長尾景虎(上杉謙信)求援,因而引發了信玄及謙信兩雄留名戰國史的川中島之戰。



 信玄與謙信川中島一地共進行了五次戰爭,但由於信玄的目的只在牽制謙信,一直避免正面衝突,因此真正打起來的只有第四次一次而已。川中島戰後,信玄仍繼續攻略信濃的行動,除了北信濃受到謙信的阻撓未能得手之外,在弘治元年(1555)已經拿下了整個信濃地方。



 之後信玄繼續擴張領地,使西上野、東美濃、飛驒等地皆成為武田家的領土。這段其間,信玄與鄰國的駿河今川氏及小田原北條氏締結了「三國同盟」,並與北條氏康共同協力對抗越後的上杉景虎(謙信)。



 其間也發生了信玄的長男義信的謀反事件。嗣子義信因此被命令切腹,義信之妻──即今川義元之女被遣返回駿河,武田家與今川家的同盟關係因此一事件而告終。與事件有關的家臣們也遭到處決,武田家的家臣團為此一時大受動搖。信玄接著讓高遠城主四郎勝賴迎娶織田信長的養女為妻,立他為武田家的繼承人。



 藉著因義信謀反事件而使武田及今川家的同盟關係中止,信玄開始了侵略今川家的行動。此時今川義元已經筒狹間之戰被織田信長所殺,由其子氏真繼承家業,氏真向北條氏求援,北條氏康於是出兵駿河與信玄對峙,如此一來,三國同盟可說是完全結束了。其後即是武田家與北條家的激烈抗爭,信玄曾一度遠征相模包圍了小田原城,雖然並沒有真正攻城,但在歸途大敗北條軍。之後信玄再度出兵駿河占領今川家的據點駿府,後來更因為德川家康開始進軍遠江地方,今川家因而滅亡,信玄得以占有駿河之地。但這之後,武田家與北條家的抗爭仍繼續著。



 元龜二年北條氏康逝去後,依氏康之遺言兩家再度和解,重新締結同盟。沒有後顧之憂的信玄於是開始了上京作戰。信玄率領十萬大軍西行,途中行經德川家康之領地,與德川其援軍織田兩軍於三方原展開激戰,大敗德川‧織田聯合軍。同時並與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及本願寺勢力進行外交策略,組織反織田信長包圍網。但是上京作戰尚未完成之前,信玄就在陣中突然去逝了。享年53歲。



 由於信玄臨死前留下遺言,要將自己的死訊保密三年,因此沒有人知道信玄死去的確實時日。只是由出兵野田城的軍勢突然返國來看,推斷信玄可能在當時病發或逝去而已。關於信玄的死因,有胃癌、肺結核等說法,但也有織田軍以鐵砲暗殺在陣中的信玄的這種說法。



 說到信玄與謙信,這兩個戰國英豪因為生在同一個時代的鄰近兩地,因此無可避免地演變成互相抗爭的局面,兩人也視對方為自己命運的宿敵。不過這樣互相牽制的結果,是給了在西方掘起的織田信長坐大的機會……不不不,絕佳的好運氣也是成為戰國霸者的條件之一。(怎麼突然說起信長好話來了?)



 不過這兩個宿命的敵人,也留下了許多除了戰事之外的軼聞。不過都是一些像在說謙信好話的軼聞,所以就寫在謙信那裡了。有興趣的人請參考。



 信玄的性格可以用「深謀遠慮」四個字來表現吧。不過有時會顯得過於慎重。以作戰來說,信玄在出兵之前,一定會召開軍議討論作戰策略,之後並會演練,沒有十全的勝算是絕對不會出兵的。比較起謙信的「好!出兵了!」一句話就要所有的家臣跟著跑的作風,真的是大異其趣……。像是上洛作戰時的十萬大軍,也充分表現出信玄的慎重性格。



 信玄留下來的名言,就是那五句「人為城堡、人為城垣、人為城渠、情為友方、仇恨為敵」。但是以信玄的作為來看,他會說出「情為友方」這種話是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放逐自己的父親、親手殺害自己的兒子、連女兒死去時也一滴淚水都沒流的信玄口中所謂的「情」,應該是權力者對於下位者的「情」而不是親情吧。說出這句名言的信玄,在自己的甲斐國內沒有建造任何的城堡,或許是他認為堅固的城堡會使人心產生依賴,因此專心致力於軍隊的訓練,所以武田家的軍隊才能如此在戰國時代馳名吧。








--------------------------------------------------------------------------------



■ 高阪彈正(Kousaka Tanzyoh)1527~1578 ■



 高阪啊高阪,炎之蜃氣樓裡說到武田家,每次都是你出場,連主公大人都沒什麼戲分,害我對武田家一點興趣也沒有……。



 雖然在炎之蜃氣樓中,高阪是個飄忽不定、神出鬼沒再加上毒舌辣口的神祕美青年,可是史實上的高阪彈正可完完全全不是這樣的人物啊!他是個平民出身,以自身的聰明才智及努力登上武田家重臣之列的人物。或許他的美貌也助了他的升遷一臂之力,但能一直位於重臣之列直到勝賴一代,並留下極重要的軍書史料「甲陽軍鑑」,這就是高阪自身的才華了。



 高阪原為甲斐石和的豪農春日大隅之子,通稱源助,後稱源五郎。繼承北信濃名家高阪氏之名,但其後又恢復春日舊姓。其名據『諸家古案集』應為「虎綱」。在十六歲時被提拔為武田信玄的侍從,後來成為信玄的寵童,其後不斷升遷,在永祿初年海津城(於長野市松代町)完成之後,便被任命為海津城代,率領川中島地方的土豪將士們抵禦越後的上杉謙信。



 高阪在永祿四年的第四次的川中島之戰中大為活躍,奉信玄之命率領機動隊夜間突襲佈陣於妻女山的上杉軍,但遺憾的是計策為謙信識破,撲了個空。但其後趕下山來救援武田軍的表現不凡,使武田軍情勢轉敗為勝。(關於第四次川中島之戰,請參考這裡)在川中島戰後,繼續負責監視越後上杉氏的動靜之職,致力於北信濃之經營。



 信玄逝後,武田家的家臣團多對繼承人勝賴不滿,高阪是遵從信玄遺命、自始至終都支持、輔佐勝賴的老臣之一。天正三年(1575)長篠會戰(注)時高阪雖留在越中海津城守備,但仍來到伊奈駒場迎接戰敗的勝賴,給予勝賴旌旗、武具等,使之能重整軍容而歸,留下許多有名的軼聞。



 高阪說起來,是從信玄時代一直留到勝賴時代的稀少家臣之一。從信玄的全盛時期一直看到武田家到勝賴的衰亡,高阪心中一定十分感慨吧。許多的信玄舊臣在勸諫賴勝無效之後,都選擇了在長篠之役戰死一途,其後變得殘破不堪的武田家,可以說是只有高阪一個人支持著勝賴而已了。



 史實上的高阪彈正,為人溫純富謀略,是武田信玄、勝賴兩代的帷幕功臣。於天正六年逝去,享年52歲。長男源五郎(昌澄)於長篠之役戰死,由次男源五郎(信達)繼承家業。著有『甲陽軍鑑』一書,為戰國歷史的重要參考史料。



 高阪年輕時有「戰國第一美男子」之稱,身為信玄寵童的同時,亦極受女人愛慕,有「被追著跑的彈正」之綽號。曾因信玄愛上其他女子冷落自己而生氣,信玄因為寫信向高阪道歉表示不再花心,此文書目前仍留存著。



 ……這麼看來,高阪應該是個很正經的人才對啊!印象相差好大呢。



長篠之役:1575年(天正三年),織田信長及德川家康聯合軍於長篠城外與武田勝賴軍的一場激戰。由於織田軍巧妙的利用鐵砲,使得武田軍大敗。這場戰役,奠定了鐵砲於會戰上的強大用途,同時也是武田家衰亡的關鍵戰。請參考「武田勝賴」的部分。





--------------------------------------------------------------------------------



■ 武田信繁(Takeda Nobushige)1525~1561 ■



 雖然是個小說中沒有出現過的人物,但是由於在大河劇中給了HINAKO相當的好印象,而且信繁在武田家中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就寫了……。只可惜死得早啊。



 信繁是武田信虎的次男,也就是信玄的弟弟。父親信虎比起長子晴信(信玄)要更疼愛次男信繁,所以想要癈嗣子讓信繁繼承家業。不過信繁將此事告訴長兄,甚至幫助長兄信玄將父親放逐的計劃,為信玄奪得當主之位助了一臂之力。



 信繁是個相當守本分且為一族竭盡心力的人物。在信玄放逐父親信虎的事件後,立刻向所有家臣表明了自己服從信玄的意思,因此國內並未因武田家易主而引起紛爭。



 之後信繁身為信玄的左右手,於各地轉戰,立下許多輝煌的戰功。信繁並寫了百條的訓戒狀給自己的兒子信豐(左馬助),內容為家臣應對當主晴信獻上忠誠,以及身為武將應守的戒律等,稱為『武田信繁家訓』。這分家訓後來成為武田家的家法。



 信繁於第四次川中島之戰中戰死,享年39歲。信繁之死,對信玄而言無疑是一大衝擊,同時在川中島之戰中死去的還有許多重臣勇將,慘痛的損失也是讓信玄後來會避免與謙信再生戰端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11
--------------------------------------------------------------------------------



■ 武田勝賴(Takeda Kastuyori)1546~1585 ■



 這是一個與他父親信玄一同變成怨將出現在《闇戰國》也一點都不奇怪的人物。對啊,為什麼會沒有勝賴出場的分呢……?



 雖然是使武田家滅亡的末代當主,但是不知怎地就是引人無限同情……。父親的光芒太過耀眼,使得接下來的勝賴再怎樣努力都無法趕得上父親的成就。急於功名的輕率行動更為武田家召來悲慘的終局。



 勝賴是武田信玄的四男,母親為諏訪賴重之女。一開始信玄讓勝賴繼承諏訪家的家業,在永祿五年成為高遠城代的同時改名為諏訪四郎勝賴。但在永祿八年的信玄長男義信謀反事件之後,由於沒有其他可以繼承家業的兒子,信玄便讓勝賴成為嗣子並迎娶織田信長之養女。



 其後勝賴就與信玄共同行動,代理其父發給領內諸文書。天正元年信玄在上京作戰途中病逝,勝賴帶兵返回甲斐並繼承家業。但因信玄遺言要將其死亡的消息保密三年,所以這時的繼承是非正式的。



 為了不讓父親信玄時代的老臣們所輕侮,勝賴積極地向外出兵,甚至攻下了連父親信玄都無法攻陷的德川家康之高天神城。但是或許是因此而得意忘形,勝賴不顧老臣們的反對,硬是決定出兵家康領地的長篠城。但家康等到來自織田信長的援軍,與武田軍在長篠大戰。由於信長巧妙地運用鐵砲攻擊,武田軍的騎馬隊慘敗。許多老臣重將們都在此役戰死,勝賴帶著殘破不堪的軍隊歸國了。



 此後勝賴漸漸無法支配東美濃、遠江的各城,領地逐漸縮小。天正四年勝賴舉行信玄的葬儀,正式繼承家業。



 北條氏康、武田信玄及上杉謙信這關東三雄相繼死後,他們的嗣子繼承的時代,三國間也有了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是因謙信之死而引起的「御館之亂」更使越後、甲斐及相模三國的關係有了再三的轉變。



 為了對抗德川家康,勝賴於天正五年迎娶北條氏政之女,與北條家締結同盟。然而翌年天正六年,由於越後上杉謙信之死,其養子景勝及景虎之間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引發戰爭。勝賴為了支援北條氏政之弟景虎而出兵越後,但後來接受了景勝的巨額黃金講和退兵,更迎娶景勝之妹結成同盟,轉與北條氏政對立。



 勝賴此舉可說是招致武田家衰亡的一大敗筆。因勝賴的背叛,北條氏政大怒,引北條軍攻入駿河,而遠江地區則受到德川家康的攻擊,勝賴可說是陷入被兩面夾攻的情勢。另外由於軍役過重,引起了領國的疲憊及家臣的叛亂。



 天正九年,高天神城被德川家康奪回,遠江完全成為家康的領地。而東駿河及西上野受到北條氏政的壓迫,在知道無法維持領國的情況下,勝賴在韭崎築起新府城開始準備撤退到甲斐。轉移至新府城後,勝賴為了討伐與織田勾結背叛的家臣木曾義昌而出兵,但在勝賴出兵的時候,家臣穴山信君卻也與德川家康密謀背叛。



 信長的長男織田信忠為了支援木曾義昌而率軍來攻,節節退敗的勝賴撤退到都留郡去,卻因為都留郡領主小山田信茂的背叛而受到織田軍夾擊。勝賴在逃亡途中,最後與親族一行人於山野中自盡而亡,享年三十七歲。甲斐武田氏就此滅亡。



 勝賴的末路,是在一連串的家臣離叛之下結束的。看到這一連串的背叛,突然不由得想起我們悲情的主角上杉景虎在御館之亂的結局……。



 聽說信長見到勝賴的首級時,不但狠狠地咒罵他,甚至用腳踢勝賴的首級……。敗者真是太淒慘了……。勝賴若是不那樣在意父親的威光,致力於守護家業的話,或許武田家能夠一直保持安泰也說不定……。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12
上杉篇

■ 概說 ■



 上杉氏原是從鎌倉時代開始的名族,南北朝時代起就一直任職關東管領。上杉憲顯時分為山內上杉、扇谷上杉、宅間上杉及犬懸上杉四家各自發展。山內上杉同時也是越後守護上杉家。其中宅間上杉及犬懸上杉不久後即衰微滅亡,只有山內上杉氏一直維持勢力不墜。在室町時代前期山內上杉與扇谷上杉兩家發生對立,雖然最後勝利歸於山內家,但此期間不但使其下的長尾氏及太田氏等勢力坐大,也給予了剛於關東興起的小田原後北條氏發展的機會。1546年(天文15年)的河越城一戰,北條氏康以八千士兵打敗了山內憲政及扇谷朝定上杉氏兩家的八萬聯合軍,朝定在此役戰亡,而憲政則逃往越後依附長尾景虎(其後的上杉謙信)。



 尊奉上杉憲政的長尾景虎其後便以舊上杉的勢力為背景持續南下與小田原北條氏展開一次又一次的爭戰。謙信死後,他的兩個養子景虎(北條氏康之子)及景勝(長尾政景之子)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引發了內亂(御館之亂),景勝獲得勝利,承襲上杉之名。景勝臣屬於統一全國的豐臣秀吉,成為五大老之一並於會津若松領有一百二十萬石的奉祿,但由於在關原之戰時加入西軍,被減封為出羽米澤三十萬石。上杉氏其後又於1664年(寬文4年)減封為十五萬石,1866年(慶應2年)加封三萬石,最後在戊辰戰爭中被減封到十四萬七千石。明治維新後封伯爵。





--------------------------------------------------------------------------------



■ 上杉謙信(Uesugi Kenshin)1530~1578 ■



 謙信爸爸算不算登場人物啊?在養子死去後出現過那麼一次,之後就不知為何與之避而不見,看到他的都是些配角……。無法瞭解到底在想些什麼的人。把一頭狂犬送給養子當後見人,謙信爸爸真的愛景虎嗎?(笑)不過覺得他好像打從一開始就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神秘的人。無法理解謙信的讀者一定很多吧。(我也是其中之一)



 先不管炎之蜃氣樓中出現的謙信形象,看看史實上英勇的上杉謙信吧!



 總而言之,一句「戰國不敗的名將」就能說明完畢了!聽說玩「信長的野望」時,如果選的是上杉家,就算不管內政,只要讓謙信率領騎兵隊天天出戰,馬上就能統一天下。因為實在太強了……。啊,又說到閒話去了。



 謙信幼名虎千代,父親是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由於謙信的母親虎御前是個虔誠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信徒,再加上他從小在林泉寺接受名僧光育禪師的教導,因而培養出堅定的信仰心及深厚的教養。



 父親長尾為景將家業交給謙信的長兄長尾晴信後沒多久即病逝,由於此時越後國內反為景勢力蠢蠢欲動,情勢混亂到了幼少的虎千代不得不身著甲冑參加父親葬儀的程度。但是由於長兄晴信病弱且無身為武將的器量才能,14歲的景虎(元服後改名平三景虎)不得不代兄出兵平定國內四處蜂起的叛亂。不過由於景虎的武功太盛,反而引起長兄的猜疑。晴信欲聯合家臣除去景虎,但反被支持景虎的家臣們察覺。骨肉相爭的悲劇最後是在越後守護上杉定實的調解下,以晴信收景虎為養子、將家業交給景虎繼承並引退的形式解決了。



 之後,平定了同族最大的反景虎勢力長尾政景(景勝的父親),終於統一了國內而能向外發展。



 雖然謙信一生征戰無數,但是由於虔誠信仰毘沙門天神的他沒有領土及權力的欲望,因此絕大多數的戰役都是為了主張「正義」而戰。謙信在戰國時代的武將中是非常稀有的崇尚舊秩序之人。他認為要平定戰國亂世、主張天皇的權威才是唯一的「正義」(像中國的「尊王攘夷」吧),因此當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後北條氏所逐,前來投靠自己時,謙信便義不容辭地為了「恢復關東秩序」而戰。謙信幾乎每年春季雪溶時刻都從越後(新潟)越過險峻的三國嶺前去攻伐位在相模(神奈川)的北條小田原城(縱貫日本哦!),然後在歸途尚未被冬雪所封之前收兵回國。雖然每當謙信出征之時,延途的土豪武將等都會表示歸順之意,但一待謙信歸國,叛變照樣發生。由於謙信就算平定了某個地方,也不會將對方的土地收為領地置於管轄下,這種可說是徒勞無功的戰事也是越後國內不斷發生叛亂的原因之一。(因為打戰沒有搶到土地,哪來的東西賞賜有功的部下呢?所以一堆不滿的臣下……)



 謙信每在出征之前,總會自己一個人關在毘沙門天祠之內熱心祈禱。而作戰的時候,謙信也總是一馬當先、宛如軍神般地指揮作戰,他那種「我就是軍神毘沙門天化身」的懾人氣迫,不但讓震撼了敵人,也使得家臣們將他視為軍神般地崇敬。



 說到上杉謙信,不得不提的便是他永遠的宿敵──武田信玄。這兩者為了爭奪信濃一地(對信玄來說是爭奪,在謙信來說,是代替別人守護^^;;)而爆發的五次川中島之戰,是戰國時代當中最有名的一場壯烈戰役。尤其是第四次的戰事,更為兩雄留名青史。關於川中島之戰,請參考這裡。不過由於戰事過於慘烈,兩軍之後便刻意避免再度衝突,最後演變成外交戰略,謙信也沒能真正守住信濃一地。



 雖然順序有點顛倒,但還是稍微一提。上杉謙信原姓長尾,在關東管領上杉憲政投靠謙信不久後,便將有名無實的關東管領一職及已經沒落的古來名家之姓「上杉」交由謙信繼承。尊崇古來秩序的謙信(當時是景虎)當然覺得光榮至極地接受,並在攻打小田原的同時於鎌倉的鶴岡八幡宮舉行盛大典禮繼承;不過對上杉憲政而言,只是想擺脫落沒的關東管領之職責吧……。謙信會一再攻打北條氏,也是為了要彰顯關東管領的權威之故。



 謙信改了很多次名字,大略是這樣:虎千代→景虎→政虎→輝虎→謙信。



 至於上杉謙信與戰國的風雲兒──織田信長,兩者的勢力衝突主要是在越中地方。信玄原本教唆越中地方的一向宗暴動來擾亂謙信,使得謙信出兵越中的軍事行動變得頻繁,無力往南阻礙信玄。但信玄一死,謙信在越中地方的戰況便立即有了突破,攻下了能登的七尾城,與信長的勢力為鄰了。謙信在世時,與織田勢力的戰役從來沒有敗過,但就在信長感受到來自謙信的威脅時,謙信急逝了。(信長真的很幸運……)謙信死時49歲,原因似乎是飲酒過度。



 謙信由於虔誠信仰毘沙門天,一生不近女色,但或許也因此好飲大酒。謙信的「馬上杯」十分有名。不過由於謙信不近女色,許多人猜想是否是由於好男色之故,但由於沒有這類的史料,所以真相是不明。但是在戰國時代,「男色」好像是一種普遍的常識吧……。



 謙信重信重義的性格即使連敵人都十分敬重。與謙信不共戴天的敵人北條氏康這樣評論道:「信玄及信長都是表理不一、無法依賴的人。只有謙信,只要有了承諾,即使紛身碎骨也會堅持義理。」而信玄也給了其子勝賴如此的遺言:「不可與如此勇猛的男人爭戰。只要向謙信請求,他絕對不會說不。依靠謙信保住甲斐的國土吧!」(出自高阪彈正的『甲陽軍鑑』)



 從謙信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他雖然英勇善戰,但對於內政方面似乎不太行……。臣下的叛亂行動時有可聞,因此雖然謙信廉潔的作風能夠得到一部分家臣的絕對信仰,但對某些無法得到實際利益的家臣們而言,是無法忠誠跟隨到底的。但是儘管壯志未能伸展,謙信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理想。這點是讓我最感到敬佩也最欣賞的一點。





--------------------------------------------------------------------------------



■ 上杉景虎(Uesugi Kagetora)1552~1579 ■



 嗚……我們心愛的主角,還能多說些什麼?而且還有邂逅篇。我還是別說癈話吧。關東第一美少年!最吸引人的就是這點吧!



 景虎是相模大名北條氏康的七子三郎氏秀。但是也有「三郎景虎非三郎氏秀說」,詳細資料……我又丟在家裡了。對不起!



 有關三郎景虎的記載,最早還是在甲相駿三國同盟成立之際,三郎氏秀以人質的身分被送往甲斐,成為信玄的養子一事吧。不過其後同盟毀棄,三郎又回到相模。1569年北條氏為了構築對武田戰線而與越後上杉謙信成立相越同盟,翌年氏秀以人質身分被送往越後,因受到謙信的喜愛而被收為養子,並給予景虎之名。氏康死後由於其子氏政與武田氏再結同盟,而使得相越同盟形同毀棄。謙信死後,與同是養子的上杉景勝爭奪繼承權。戰況初時受到北條氏及武田氏的支援,對景虎有利,但其後因武田勝賴接受景勝的賄賂而轉向景勝方,戰況情勢一轉,景虎最後失敗於越後鮫尾城自刃身亡。享年26歲。更詳細的介紹請click這裡。





--------------------------------------------------------------------------------



■ 上杉景勝(Uesugi Kagekastu)1555~1623 ■



 這個人也算登場人物嗎?既然成田讓也那樣活躍(?),還是算好了。不過這個人總是只出現在回憶中……?連邂逅篇都沒啥出場機會的樣子……。



 由於景勝的活躍時期,己經是戰國後的安土‧桃山時代,因此與他所關聯的武將可能大家都不熟?(或許更熟也不一定……)景勝的父親長尾政景曾經是同族中反對景虎(謙信)的最大勢力,後來雖然臣服於景虎,但由於不久後就意外溺死,因此「景虎暗殺說」也不在少數。不過從謙信將景勝收為養子一事看來,謙信應該是不對政景抱有隔閡才是。



 另外,謙信也曾在出陣在外之時,親手書寫習字帖送給年幼的景勝,這件事可以說是謙信親情的表現。(但是景虎呢?)(T_T)



 關於景勝及義兄景虎兩人的交往情形,似乎沒有史料可以追尋。不過兩個人可以想像得出是類型相反的兩個人。一個是出身北條名家、通達儀禮的美少年,一個則是出身偏遠地方,個性穩重木納的樸實少年。(←想像居多)但是據說景勝從來沒有笑過,其個性之堅毅似乎可以由此窺豹一斑。(炎之蜃氣樓中是說景勝在與義兄相殘的御館之亂後即失去了笑容,事實如何……)



 與景勝有關、較有名的是自少即跟隨在身邊的寵童通(木部的通)口与六,即後來的名軍師直江兼續。在上杉家後期的多次危機中,都是由於這位名軍師的從中斡旋才得以安然渡過。直江兼續?就是直江信綱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哦。我想直江生前也一定沒想到那個通口与六怎麼會變成自己的繼承人吧。(哦、又講到直江去了,危險!)



 略史:

 景勝為越後魚沼郡上田莊領主長尾政景之子,母親為謙信之姐。1564年(永祿7年)其父急逝後受到叔父上杉謙信的庇護,並成為其養子。幼名卯松、喜平次顯景,於1575年(天正3年)改名為景勝。



 1578年3月謙信逝後,與同是養子的姐夫上杉景虎爭奪上杉家的繼承權(御館之亂),戰爭初期雖陷入不利狀況,因得到甲斐武田氏的勝賴幫助而獲得勝利,並於1580年平定了反景勝勢力。但在御館之亂期間,織田軍乘虛而入進攻越中,再加上新發田重家的反叛及魚津城後援失敗,上杉家被追入窮途末路之中。然而因為本能寺之變,信長之死,上杉家得到再興的機會。在本能寺之變後接近豐臣秀吉,於1586年上京表示臣從之意。



 其後景勝依豐臣秀吉之命平定新發田重家統一越後,並於1589年出兵佐渡、翌年出兵小田原征伐戰。其後進行出羽檢地、鎮壓奧羽一揆、出兵朝鮮之役及築城伏見城等,以豐臣政權下的大名身分行動。後來因秀吉之命由越後轉封至會津若松,領有120萬石並成為五大老之一,得到相當的重用。



 然而景勝與德川家康對立,在關原之戰中於會津舉兵加入石田三成的西軍,但在三成敗北後臣服於家康,翌年被減封至出羽米澤30萬石。然而即使俸給減少,也沒有一個家臣離去。後來的大阪之役,景勝參加德川一方,成為德川支配下的大名。傳說景勝一生只因為飼養的猿猴所做出的奇怪舉行而笑過一次。嚴守著謙信以來的家風,使之一直流傳到明治時代。享年69歲。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12
--------------------------------------------------------------------------------



■ 直江信綱(Naoe Nobustuna) ■



 意外地,不知道是哪裡的誰的直江信綱(笑)。不管是父親直江景綱還是兒子直江兼續都那樣有名,信綱,你在哪裡?不過資料就只有哪麼一點,也挺好寫的……。大家要是到日本去的話,請到春日山去為寂寞的信綱上個香吧!



 信綱原是上州名門總社長尾氏的長尾景定之子,因其優秀的才能,直江實綱將其女阿船嫁與信綱,並收他為養子,繼承直江家。信綱在謙信亡後發生的繼承人之爭「御館之亂」時因擁立景勝而大為活躍,但在亂後因論功行賞的問題被捲入毛利秀廣及山崎秀仙的私鬥中而亡。雖有謀殺之說,但事實究竟如何終不能得知。由於信綱早逝,直江家失去了繼承人,景綱便讓信綱之妻阿船和通(木部的通)口与六(當時是上杉景勝寵愛的侍從)再婚,繼承家名。与六便是其後戰國有名的軍師直江兼續。





--------------------------------------------------------------------------------



■ 柿崎晴家(Kakizaki Haruie) ■



 晴家的沒名可以和直江媲美……。晴家的父親景虎是謙信的重臣,但是晴家……真的沒什麼資料耶。對不起。



 上杉軍團的主力國人眾大致分為獨立性較強的阿賀北眾(揚北眾)及以中郡‧上郡為據點、早期從屬於上杉氏的諸將。晴家之父景家即屬於後者,領有城崎城(即猿毛城)。景家是上杉家數一數二的猛將,而晴家也擔任260人的軍役,在上杉軍團經常是以先鋒的身分活躍戰陣。其父景家後來因織田的計謀而被謙信所殺。在相越同盟之際,晴家與小田原送來的三郎氏秀交換人質而赴關東,在同盟毀棄之後回到春日山城。御館之亂時雖是擁立景虎的一方,但在亂前遭到景勝方的暗殺而亡。其子則加入景勝方,才使柿崎家運再度復興。





--------------------------------------------------------------------------------



■ 色部勝長(Irobe Kastunaga) ■



 色部叔叔是夜叉中當中最老資格的了。不過資料還是蠻少的。



 阿賀北眾國人的一員,越後岩船郡的平林城主,自謙信的父親長尾為景以來就一直臣屬於長尾家。因此雖是本庄氏的支族,但在春日山城的席次,比起數度背叛謙信的本庄繁長要來得上位許多。弘治三年(1557)武田信玄入侵北信濃攻打葛山城之時,勝長接到謙信懇切的求援信。然而勝長到最後是否出陣則是不明,而葛山城沒有多久就被攻下了。永祿四年(1561)川中島決戰之際,在前鋒的柿崎景家的陣勢崩潰之時,勝長帶兵趕去支援,打退了武田的飯富兵部軍。因為此一功勳,由謙信授予了「染血的感謝狀」,此一感謝狀目前仍留存著。於永祿七年(1564)出兵關東,活躍於攻打佐野城中,之後被任命為佐野城主。在永祿十一年(1568)時討伐背叛的本庄繁長,在跟隨謙信攻打本庄城時死去。其子顯長、長實繼承其父遺志,持續為謙信效忠。





--------------------------------------------------------------------------------



■ 安田長秀(Yasuda Nagahide) ■



 同樣,雖然有資料但是很少。不過長秀在上杉家臣當中似乎還算有名,強悍的「若武者」印象。



 阿賀北眾一員,越後北蒲原郡白河庄安田條的領主。從謙信的父親長尾為景以來就臣屬於長尾家。在謙信離開平林寺,出兵平定越後之時就在陣中,同時也參加了擁護謙信的政變。之後從屬於謙信出兵關東及信州。永祿四年(1561)川中島決戰之際,和直江景綱、甘糟景持一同將信玄嫡子武田義信的軍勢追趕到倉科一帶,因此一戰功而由謙信授予了「染血的感謝狀」。賜予安田治部少輔的這張感謝狀目前仍留存著。御館之亂時加入擁立景勝的一方,其後因此得到恩賞。天正九年(1582),阿賀北眾的新發田重家與織田信長密通背叛上杉,長秀依景勝之命攻打新發田而出兵,但戰局尚未結束即病沒在陣中。





--------------------------------------------------------------------------------



■ 川中島之戰(Kawanakazima no tatakai) ■



 在炎之蜃氣樓第一卷中,直江誘拐高耶一起去看的古戰場,便是這場川中島之戰的戰場。



 這是場戰國時代中最著名的戰役,不但使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兩雄留名青史,也是場戰國史上罕見的激烈戰役。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13:12
--------------------------------------------------------------------------------



■ 御館之亂(Otate no ran) ■



 1578年3月謙信急逝後,其養子上杉景勝及上杉景虎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引發的一場內亂。炎之蜃氣樓的故事可以說是從這裡開始的?



 景勝受到稱為上田眾的舊臣支持,而景虎有著其出身北條家的後援及神余親綱、本庄秀綱等謙信旗本一部分的有力者支持。景勝占領了春日山城,而景虎據守前關東管領上杉憲政的居城「御館」與之對抗。戰事之初由於景虎受到北條軍及武田勝賴的支持而形成有利的情勢,但其後因為景勝與勝賴的談和及跟隨景虎的有力者相繼陣亡,情勢漸漸對景勝有利。尤其是國內的有力部將都投向優勢的景勝,造成了景虎的孤立。在上杉憲政在前去春日山城調停途中被殺後,景虎計畫逃往相模,但由於景勝軍的追擊,最後在鮫尾城自刃身亡。景虎死後神余氏及本庄氏仍持續對抗景勝,而在翌年4月這兩軍終於被攻滅,景勝因而得以確立越後統治的霸權。由於御館之亂曾一時使得謙信的領國陷於崩壞的危機,但景勝以上田眾為中心重新編組家臣團,加強了主從制關係。此亂可說是景勝以魚沼上田眾取代了從前的古志、蒲原勢力,確立自己新國主權力基礎的開始。關於御館之亂的更詳細介紹請click這裡。(和上杉景虎的報告寫在一起)





--------------------------------------------------------------------------------



■ 魚津城(Ouzu zyoh) ■



 炎之蜃氣樓斷章中出現的舞台。想想直江帶著高耶來到魚津城時所說的話,總讓人覺得深深感慨呢。白衣女的出現,是從這個傳說得到靈感的嗎?



 謙信將魚津城做為越中攻略的據點,是在永祿12年(1569年)。此年由於北越本庄繁長的謀反,再加上關東的支配除了沼田城之外都處於不安定的狀態下,謙信開始了越中的攻略,欲在此找出新的出路。魚津城與松倉城並列為越中支配的重要據點。謙信逝後景勝一代,魚津城成為天正6年(1578年)織田信長攻擊越中、越後的防波堤,但在天正10年因柴田勝家、前田利家與佐佐成政四萬數千的大軍而被攻落。此時守城的上杉城將以中條景泰為首,吉江宗信、河田豐前等十三將全都自刃而亡,城中的女子、小孩也都跳入河中自殺。以後,傳說已成為荒野的魚津城跡每當下雨的日子,夜裡必會出現身著白衣的女子,並傳來令人感到哀傷不已的鐘聲。現在在魚津城跡上建立了魚津市立大町小學,已經完全看不出當年的痕跡了。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20:11
原出處:http://drama.videoland.com.tw/channel/moli/list4.htm

戰國第一智將
毛利元就,西元1497年出生於安藝的吉田郡山城,在繼承了毛利家家主之位後,將毛利家帶入了一個空前強大的狀態,並成為中國地區領有十國的霸主,且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他的足智多謀,往往令他在戰場上出奇制勝,並贏得戰國第一智將的美名.

夾在強大的大內家及尼子家之間的縫隙求生存
毛利家在元就父親弘元當政的時候,總兵力大約只有九百人,跟本無法與擁有數萬大軍的豪門大內家及尼子家匹敵,即始在元就繼承家業的前二三十年中都必需臣服於兩家的旗下,而元就巧妙的政治晚手腕使毛利家在大內及尼子的爭鬥之間逐漸茁壯,並且在最後吞併了大內及尼子的勢力,使毛利家威震天下,留名於青史....!

帶領元就稱霸的三大戰役
在元就稱霸中國的路上,不知經過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戰役,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便是西國桶狹間之戰,郡山城之戰以及嚴島水戰,其中以嚴島水戰最為著名.以下就為各位作個簡略的介紹.

有田中井手會戰(西國桶狹間之戰)
在元就擔任幸松丸的攝政的時候,武田元繁帶領旗下四千七百人大舉入侵毛利家的領地,而當時毛利加吉川的聯軍不過一千五百人,元就卻數次以詐敗擊殺了元繁手下的大將,並以此將元繁激怒,以作為引出元繁之餌.當兩軍再度交鋒後.元就直接要求元繁與其單挑,元繁因部下心腹被元就所殺,便不顧眾人的反對氣沖沖的上前應戰,當兩人正準備交鋒時,元就依照事先的計劃迅速的詐敗逃回毛利軍的陣營,元繁卻緊追不捨,此時事先埋伏好的毛利家弓兵隊放出箭雨,元繁中箭身亡,毛利軍以不費一兵一卒之力,擊殺了擁有數倍於己軍隊的敵將,此役之後,毛利家的家臣們漸漸發現元就的才能,並產生了擁立元就的念頭...!!而戰國第一智將的羽毛,便在此役中逐漸的成長,使元就得以翱翔於整個戰國亂世,時代的巨人--[毛利元就] 誕生!!

嚴島水戰
西元1555年,大內家的權臣,號稱[西國無雙大將]的陶晴賢帶領兩萬大軍先佔領了軍略要地--嚴島,準備一舉把毛利殲滅,元就帶著不足敵軍五分之一的人馬駐紮於對岸,兩軍對峙了數日,不知善於水戰的村上水軍會投向哪一方,後來在元就的勸說之下,村上水軍加入了毛利陣營,雖然毛利軍得到了強力的支援,毛利的軍隊只有區區四千,正當眾家臣還苦無對策之時,一天晚上,平靜的夜晚被暴風雨畫破,元就再此時下了著名的[暴風雨的決斷],毛利軍成功的登陸嚴島,對陶晴賢發動奇襲,而陶軍此時正鼾鼾大睡,遇到了奇襲,跟本無法應變,而毛利軍以破竹之勢擊敗了五倍於己的大軍,陶晴賢戰死,大內家也因此走向了滅亡之路.而此役使得毛利家躍上了強國的地位,對於毛利的稱霸,踏出了一大步

巨星隕落
西元1571年,元就病逝,享年七十五歲,而毛利家在元就去逝之後,始終都能團結對外,這跟元就平時對諸子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像著名的[三子教訓狀]及[三支箭的教訓]都是元就為了團結隆元,元春,隆景三兄弟所給予的告誡,使得兄弟三人齊心齊力,這樣子團結的家族,在混亂的戰國時代是相當少見的,毛利家族的團結讓毛利的香火在關原之戰後還能繼續延續下去,而這也是元就所留給其子孫最大的遺產.

[ 本文最後由 瘋狂之聖 於 06-12-2 08:18 PM 編輯 ]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20:15
毛利元就 (1497-1571)
戰國時期最傑出的智將,毛利家的中興之祖。

兄長毛利興元病逝後,二十歲的毛利元就成為毛利家當主。此時毛利 家正夾於控制中國東西的尼子家與大內家之間。兩大勢力都想滅掉毛利家, 毛利元就以過人的智謀和洞察力周旋於其間,在這種險惡境地下巧妙的保 住了家業,1537年12月,元就以長子隆元為人質,成功的借用了大內家的 軍力,滅了安藝守護武田信實,成為安藝守護代。後來通過與山陰的吉川 家和山陽的小早川家的聯姻,更壯大了毛利家的實力。1555年九月,元就 在嚴島大敗大內家的支柱陶晴賢,大內家滅。1562年7月,元就率兵攻下 尼子家的月山富田城,尼子家滅。到1571年元就去世時,毛利家已大約控 制了包括中國(日本古地名)在內的日本六分之一的土地,達到了毛利家 的全盛期。世人皆知的三矢之誓即出自元就教育三個兒子的典故.

毛利元就被世人譽為戰國第一智將,是他一手構建了毛利家統領關西十國的中國(日本本州島西部的山陽、山陰兩道地區)霸主的地位!

元就的童年是缺乏父母的關愛的,五歲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十歲的時候父親毛利弘元也去世了,他在哥哥毛利興元的關懷下成長。在與大內義隆軍的一次戰鬥中,哥哥興元負了重傷後隨即死去,臨死前將其子幸松丸托孤給了元就。然而體弱多病的幸松丸不久後也病死了,二十歲的元就便和異母弟弟元綱在家臣的挑唆下爭奪起了毛利家當主之位,最終,元就獲得了大多數家臣的擁護,最終成為毛利家新一代當主。

此時毛利家正夾於控制中國東西的尼子家與大內家之間,毛利元就仿佛一株生長在夾縫裏的小草,西有大內,東有尼子,但他終於頂破巨石茁壯成長,變成參天巨木。1537年12月,元就將長子隆元送到大內家做人質,成功的借用了大內家的軍力,滅了安藝守護武田信實,成為安藝守護代。後來通過與山陰的吉川家和山陽的小早川家的聯姻,更壯大了毛利家的實力。1540年,月山富田的尼子家動員雲、石、耆、幡、作、備中諸國共30000大軍前來攻打毛利居城吉田郡山城,而毛利軍僅以2400人來迎接30000尼子大軍,元就不愧是戰國第一謀將,他利用各種戰術與尼子周旋,年底,大內家的陶隆房(後來改名?陶晴賢)率軍10000援助毛利家,守方士氣更加高漲。眼看形勢不妙的尼子軍終於在次年正月發動總攻,毛利和大內聯軍奮勇禦敵,利用劫營戰術徹底擊潰了尼子軍。尼子兵敗,毛利元就乘機掃蕩整個安藝,此後,元就讓次子元春繼承了吉川家,三子隆景繼承了小早川家,統一了安藝的豪族。元就以過人的智謀和洞察力周旋於其間,在這種險惡境地下巧妙的保住了家業並讓之發展壯大。

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內家發生內亂,周防守護代陶隆房在居城富田若山舉兵,攻入山口,放逐並最終逼死主家大內義隆,另立豐後大名大友宗麟之弟晴英(更名大內義長)為大內氏家督,並拜領晴字,改名陶晴賢,然而此時大內家已經名存實亡了。陶晴賢控制了房、長、豐、築四國後,直把矛頭對準當時已經將勢力伸入石見和備後的毛利,大戰一觸即發!

毛利元就在無東邊已衰落的尼子氏的顧忌後,趁機揮軍西進,佔領了號稱神島的嚴島。嚴島本名宮島,昔日平氏在此島上修建了嚴島神社,遂以其神社命名為嚴島。1555年,陶晴賢帥精兵25000直撲嚴島,而毛利元就手裏也不過4000餘兵。由於兵力上的懸殊,元就在陸上修築了宮尾城作為前線堡壘禦敵,而準備將作戰重點放在水上與陶軍一決雌雄。毛利直屬水軍為玉就方部、小早川的沼田水軍乃美部加上前來助陣因島村上水軍,毛利水軍的船艦數達到了陶軍的半數強。元就用宮尾城做誘餌,實際目的是要奇襲晴賢本陣,一舉將其擊潰,作戰的關鍵在於先用自己的優勢水軍封鎖嚴島海域,斷絕陶軍的援給。為了補充水軍軍力,元就派與來島的村上水軍頭子來島通康有親戚關係的乃美宗勝前去請求來島水軍的援助,最後來島水軍答應援助毛利軍一日。9月30日,元就本陣冒著暴風雨渡海。10月1日淩晨全軍在包之浦登陸,在天亮前奇襲了陶軍,宮尾城的守將們也開城殺出,陸上陶軍亂做一團。水上,村上武吉的水軍用盡了各種瀨戶海域海盜秘傳的方法襲擊水上的陶軍,毛利軍終於在水路兩線徹底擊潰了陶晴賢大軍,無臉見江東父老的一代名將陶晴賢最終在逃亡的船上自刃了。就這樣,名噪一時的大內家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毛利元就統一中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夕陽西下的尼子家了。

毛利元就在進攻尼子之前,用計假尼子晴久自己之手除掉了尼子家最大勢力--新宮黨。1562年7月,元就率兵攻下尼子家的月山富田城,尼子家滅亡了。自此,毛利家基本上統一了占日本國土面積1/6的中國地區,毛利家進入了空前的鼎盛時期。

元就的1571年逝世,給三個兒子留下了"三失之誓"的遺訓,"萬事要齊心合力",這是毛利元就的話,也就成了毛利家的家訓,使得毛利家世世代代都團結奮進,保持著家道長久不衰。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20:17
毛利三星
意指毛利元就三個極為優秀的兒子,老大仁德,老二勇武,老三機智。

毛利隆元 (1523─1563)
長子,為人正直 , 力氣過人,以仁德而聞名, 雖然一度因為父親及兩位弟弟的過人才幹,而感到喪氣, 但在毛利元就的開導下,重拾信心,發揮出無與倫比的領導能力, 卻在消滅宿敵尼子家前夕粹死,如此英年早逝令元就傷心不已!

吉川元春 (1530─1586)
次子,勇武過人 , 因元就計謀併吞臨近諸侯而過繼給母親的娘家吉川家, 由於勇猛果敢,因此有著與魔鬼吉川家相稱的外號"鬼元春", 為毛利家的軍事重心,在軍旅生涯中抄寫了名著"太平記"!

小早川隆景 (1533─1597)
三男,才智絕頂 , 繼承了以海軍聞名的小早川家, 發生本能寺之變時,力勸毛利輝元不可背信偷襲羽柴秀吉! 所以在羽柴秀吉統一天下之後,毛利家依舊能夠保持其原有的勢力, 隆景功不可沒,之後成為豐臣五大老之一!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2 20:33
原出處:維基百科

大友宗麟,出生於享祿3年陰曆1月3日(1530年1月31日),卒於天正15年陰曆5月6日(1587年6月1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九州的戰國大名、並同時是位天主教大名。大友氏第二十一代領主。本名大友 義鎮( 日語假名: おおとも よししげ 羅馬發音: Ōtomo Yoshishige)。因大友氏始祖出自上古名門藤原氏,故正式姓名又可記為藤原義鎮(日語假名: ふじわら・の・よししげ 羅馬拼音: Fujiwara no Yoshishige)。最初他皈依禪宗、之後改信天主教接受洗禮。父親是大友義鑑、母親是義鑑的續弦(出自大內氏)。同父異母的弟弟是大內義長。宗麟的正室是奈多八幡宮奈多鑑基的女兒、田原親賢的妹妹奈多夫人。其子有大友義統、大友親家、大友親盛。官位至正四位下左衛門督。幼名塩法師丸。佛教法名宗麟、天主教洗禮名Don Francisco(普蘭師司怙)。

繼承領主
出生於豐後國府內城。父親義鑑原本有意將位子讓與義鎮的同父異母弟塩市丸,因而欲廢嫡長子義鎮。在1550年(天文19年)反而被支持義鎮的重臣們謀反,將塩市丸及其母親殺害、義鑑亦負傷後去世,這次政變被稱為『二階崩之變』。宗麟遂於當時廿一歲繼承大友氏豊後及肥後國領主的地位。

[編輯] 勢力擴大、六國大名
繼承領主地位後,菊池義武(大友義鑑之弟、義鎮的叔父)在肥後奪取了守護一職、但1554年(天文23年)菊池氏滅亡。他接受了陶晴賢的要請、派遺弟弟大友晴英繼承了大內氏、晴英改名大內義長。1557年(弘治3年)、大內氏被毛利元就消滅,大內義長自殺。毛利元就繼承了大內氏在西國的領地,開始進軍原本大內氏在北九州的領土,大友與毛利正式決裂。

義鎮遂與尼子氏結盟,於筑前、筑後、豐前等地擴大勢力範圍。當年在他領地豐後府內還出現了劃時代的大事即日本最早的外科手術。1559年(永祿)2年)在足利幕府支持下他被任命為九州探題。次年、任官左衛門督。至1570年(元龜元年)他已成為九州最強的勢力,九州境內九國他佔有北部六個。

勢力衰退
1570年(元龜元年)、於今山之戰中,龍造寺隆信擊敗其弟大友親貞率領的六萬大軍。1576年他傳位給長男義統、隱居至丹生島城。

1577年南九州的島津氏開始進軍日向國,義鎮領軍出陣討伐。但在1578年(天正6年)耳川之戰中大敗、多數重臣陣亡。另外、將家督讓與大友義統後、他與兒子之間領導意見的不和亦造成大友氏的衰退。當時已開始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試圖經由談判協調島津與大友兩大九州勢力和解。義鎮於1986年親赴大坂謁見秀吉請求支援對抗島津。島津氏仍持續侵略大友領地、1586年12月島津家久軍占領了他的首府豐後國府內城。丹生島城被包圍,大友宗麟一度使用大砲「國崩」、死守丹生島城。

1587年、豐臣秀吉親自領兵發動九州征伐,終於使島津氏降伏。在秀吉的統治下,大友義統被確立擁有豐後一國。秀吉原有意封與大友宗麟日向的領地,但宗麟因年紀已大而辭退。

同年他在豐後國津久見病死、享年五十八歲。 法號:瑞峯院殿羽林次將兼左金吾休庵宗麟大居士

墓地:大分縣津久見市、此外在京都市北區的龍寶山大德寺的塔頭寺院瑞峯院和津久見市上宮本町的響流山長泉寺有他的牌位。瑞峯院藏有他的肖像畫

為人
義鎮以天主教大名的形象廣為人知,1551年(天文20年)他認識了在豐後布教的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並成為好朋友。二十七年後的1578年(天正6年)他才改信天主教並受洗禮、並派遺家臣帶領親筆信給葡萄牙國王。同時他對領地內的布教活動加以保護、進行與西方的貿易。他另與博多的大商人島井宗室交相友善、進行與明朝和朝鮮的貿易。他曾夢想要建立天主教王國,但終於在耳川一戰後夢碎。

宗麟的信格被評論為個性自私,他曾經搶奪家臣的妻子、並因為信仰天主教和妻離婚、另外也有沈溺於酒色、橫征暴歛等記錄,這成了很多家臣和親族對他起而反抗的原因。他因廢弛政務、重臣立花道雪常對他多所勸戒,也因此他很怕遇到立花道雪。

1582年他曾派遺了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前往羅馬謹見天主教教宗。

家系
父:大友義鑑
兄弟
姐妹(一條房冬之妻)
姐妹(河野通宣之妻)
義鎮
晴英(大內義長)
親貞
塩市丸

義統(吉統)
女兒(一條兼定之妻、清田鎮忠之妻)
女兒(久我三休之妻)
親家
女兒(臼杵統尚之妻)
女兒(小早川秀包之妻)
親盛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24
http://zh.wikipedia.org/wiki

本多忠勝(1548年-1610年12月3日),日本戰國時代中後期猛將,於德川家康旗下,為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神原康政和井伊直政)和德川三傑(神原康政和井伊直政)以及日本七柱槍之一。世稱「鬼之平八」、「戰國第一猛將」,更被織田信長稱讚為「日本之張飛」。他生於天文十七年(1548)二月八日於三河。他是本多忠高的長男,幼名為鍋之助,通稱平八郎。

本多忠勝被後世稱「東國唯一猛將本多平八、西國唯一猛將立花宗茂」。史家都認為他以勇猛而聞名,連同族本多正信也曾認為他有勇少謀。但是很多的敵人如武田信玄、豐臣秀吉和織田信長等都對他冷靜分析戰局和部署給予很高的評價。

他每次的出陣都使敵人聞風喪膽。敵人看到他載著的鹿角兜、手持的蜻蛉切( 蜻蜓切是一把長槍。劇說蜻蜓停在槍頭的刃峰就會被切成二半(太峰利以致蜻蜓沒辦法停在上面,就落下被切成二半)和他的鍾馗馬印都聞風而遁。他在大小五十六場戰役未曾受傷,甚至有人稱其為「八幡大菩薩」的化身。

他的個人武裝為,鹿角脇立兜,黑糸威胴丸具足,蜻蛉切(或蜻蜓切),一本杉鐙,野太刀鍔,三國黑(本多的愛馬,其佩掛牛人形鞍),稲剪りの太刀(似割稻用的鐮刀,長90cm,本多常將其掛於肩上),

慶長八年(1603年)二月十二日,家康正式成為征夷大將軍,翌年,忠勝以有眼疾及身體不安為由,要求回桑名養老,但仍與家康有書信的來往,慶長十四年(1609年),忠勝正式隱居,把家督之位讓予嫡男忠政,把大多喜的五萬石留予次男忠朝。他在隱居後鍾情木雕,這位在五十六場戰役未曾受傷的猛將卻因一次不小心被雕刻刀割傷而使傷口被細菌感染引起併發症,於慶長十五年(1610年)十月十八日於桑名城病死,結束其勇猛果敢的人生,享年六十三歲。他的法名「西岸寺殿前中書匹譽良信大居士」。成為德川四天王中,最長命的一位。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0
德川四天王系列---德川家的家老---酒井忠次傳

酒井忠次,戰國中後期名將,德川四天王之首,與石川數正被時人稱為「德川二之重臣」、「德川天下之元老功臣」。大永七年(1527)生於三河,酒井忠親之次男,幼名小五郎,通稱小平次。

當時的松平家,正值「中興之主」清康的時代,與今川及織田仍能維持,但在天文四年(1535)十二月,織田信秀與清康交戰,但在「守山崩之變」中被家臣阿部彌七郎所殺,家中頓時變得風聲鶴唳,家督由清康長男廣忠(十二歲)繼位。忠次跟隨父親侍於廣忠,但由於廣忠能力不高,加上織田信秀及今川義元的侵迫,松平家的情況更加不妙,為此,廣忠被迫把長男竹千代(家康)送到今川氏,但卻被親織田的戶田康光搶到織田家,但不久回送到今川家。忠次於當時正為廣忠的近侍之一,天文十一年(1542),忠次正式出仕於廣忠。但在天文十八年(1549)三月六日,廣忠被織田家佐久間全孝的刺客所殺,松平家在家督被殺,幼主作脅迫為人質之下,終於岡崎城被今川義元「接管」,忠次父親忠親及其他老臣只好受今川的控制;而忠次則在當時獨自到駿河接觸竹千代,並且留下為他的側近,為竹千代保護及照顧,也與竹千代共嚐苦與樂,難怪家康曾說:「如無小平次,我不可能在駿府渡過!」,後來更讚揚忠次為「三河武士之鏡」。

弘治二年(1556),織田信長乘機派柴田勝家入侵三河,忠次奉命趕回三河對抗,並成功多次擊退柴田的攻擊,最後更擊傷勝家,迫使織田勢撤退,使三河幸免於難外,忠次也因此名聲漸響。永祿三年(1560),雄霸東海道三國的義元終於起兵上洛,忠次隨元康擔任先鋒,五月十九日,元康率兵一千進攻由佐久間盛重守衛的丸根砦,忠次奉命進攻,在不斷的攻擊下,丸根陷落,佐久間盛重被討死,忠次再一次立下大功。但在同日,義元在桶狹間被織田信長奇襲殺害,收到消息的元康立即撤兵,並派石川數正與信長表達和睦的訴求,信長也立即同意。

對於在義元死後,松平家為此陷入意見分歧的局面,忠次兄忠尚力主親今川,並說:「我家與織田家三代交惡對敵,豈可與之同盟?」正當元康為此感到不知所措時,忠次反駁道:「主公,貓(氏真)與虎(信長),哪一個我們應該結盟,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問題。」並且力勸元康親向信長,最後元康也接納忠次的意見,同時由於得回岡崎城,元康更加有決心於獨立,並於永祿五年(1562)與信長在清洲城訂下「清洲會盟」,獨立後的元康論功行賞,選任忠次為松平家家老(石川數正同),但由於忠尚與家康的立場對立,故忠尚出奔,回到上野城,忠次因此繼承家督(分支)之位。

有見於氏真的暗弱,家康有意於擴大勢力,但先得把三河統一及整頓領內諸事務,因此家康開始一系列的改革,但卻因此引起寺社及土豪的不滿,終於在永祿六年(1563)爆發著名的「三河一向一揆」,由於信仰關係,不少松平家臣也離開了松平家,其中一個就是忠次兄忠尚,為此,忠次力求家康請得攻打忠尚的任命,終於攻下上野城,忠尚逃奔至駿河,另外在本多忠勝、神原康政等的協助下,一揆終於被鎮壓下來,使西三河的體系終於被統一。由於有功,忠次受到家康的讚揚,同時屬意把叔母碓井姬(光樹夫人)許配予忠次,換言之,是把忠次與家康的關係進一步拉近,成為松平家的外戚眾,忠次的地位已更高於數正。

本領安穩後,家康開始進行統一三河的戰爭,永祿七年(1564),家康出兵攻打由今川氏真控制的三河諸城,六月,忠次奉命出擊東三河吉田城,與忠勝及康政出兵,發動猛烈攻擊,守將小原鎮實雖頑抗,但忠次向家康主張勸小原離開,以求無血開城,最後家康同意,同時吉田城也開城,達致無血開城的目標,家康為此嘉許忠次,並命忠次為吉田城主,主力於東三河的防務,同時,家康把忠次與數正命為東三河軍團的軍團長,與數正的西三河軍團成為松平家的主要重臣。之後諸戰,忠次也出兵協助,最後終於把三河統一。

與此同時,織田信長於天下布武之路也如火如荼,成功兼併得美濃後,信長成功上洛,並利用聯姻政策拉攏淺井及武田,但在元龜元年(1570),由於淺井長政寑返,使得信長撤退,同年六月,信長聯絡家康出兵討擊朝倉.淺井聯軍,二十八日,忠次與家康率兵五千到達姊川,忠次被命為第一陣,戰爭開始後,由於兵數相差,使得德川勢陷入困境,雖然忠次指揮第一陣拼抗,但也沒有什麼進展,與此同時,神原康政主張迂迴突擊,家康為此感到猶豫,但忠次也力主支持,說:「小平太之建議為上策,不去為遲矣!」家康因此也接納了,不久,康政成功奇襲朝倉隊,間接使朝倉勢崩潰,加上織田勢擊潰淺井隊,最終,織田.德川聯軍取得「姊川會戰」的勝利。

姊川會戰的成功,未有對德川家有什麼大好處,反而要迎來另一個更強大的敵人---武田信玄。元龜二年(1571),信玄開始出兵上洛,同年三月,武田勢乘進侵遠江的威勢,入侵三河,並攻打吉田城,忠次率兵準備在半路伏擊,但由於兵力懸殊,忠次勢二千人死傷,因此,忠次率餘兵回吉田城籠城,同時請家康援兵相助,當援軍到詊後,信玄已命令大軍掠奪軍需品後退回甲斐。但德川的噩夢還未完結,翌年十二月,信玄出兵再攻三河,忠次奉命為德川右翼,但在三方原之戰中,家康軍大敗潰散,人人驚慌失措,為了振奮人心,忠次回到岡崎後,上到城樓上,奏打太鼓,當時人心不安的德川軍聽到太鼓之聲後,也漸漸平復下來,並且慢慢重整於岡崎城,這就是著名的「酒井之太鼓」的故事。家康在康政及忠勝的幫助下回到岡崎,但由於被武田軍勢及狙擊而版嚇至失禁大便,而且面有懼色,忠次見到後大笑道:「主公可真被信玄嚇至失禁了嗎?」頓時失措的家康聽到後駁說道:「此乃燒焦的味噌也!」後世史家認為忠次是為了令家康鎮定而故意嘲弄他,也有史家認為忠次能大膽取笑家康而不被責怪,可見忠次與家康的關係已不是一般的君臣而已。正當德川家危在旦夕時,信玄卻因急病(另有被鎗傷說)而被迫撤退,不久身亡,德川家幸而逃過一劫,雖然忠次未有如忠勝、康政等阻擋敵軍,但他的功勞,不比阻擋敵軍低,可說是更勝一籌。

由於武田信玄一死,家康立即派兵佔回被武田搶去的諸城。另一方面,勝賴繼為家督,並出兵企圖佔回長篠城,因此雙方再起衝突,由於守將鳥居強右衛門力守,武田軍未能有太大的進展,與此同時,家康與信長也正式出兵討伐武田勝賴。天正三年(1575)五月,終於爆發了著名的「長篠之戰」,織田.德川聯軍共三萬八千人(有人說實只有一萬七千人)到達設樂原與武田勝賴決戰,五月二十日,織田信長及德川家康展開軍議,對於如何對付武田軍,忠次主張出分隊迂迴到達武田軍的後方鳶巢山,打擊武田的士氣。但信長聽到後大罵道:「我等大軍也,焉能用如此小軍之計!?」眾人曾因此大聲嘲笑忠次為鼠輩,但在當晚,信長與家康召回忠次,並說:「今日之事乃事非得已,望你原諒,只因對武田一戰,事關重大,恐怕有所洩漏,只好如此,汝之計策則為上策…」,「現分派五百鎗兵,二千步卒予你及金森長近,立即出擊!」忠次領命後與長男家次及金森長近率分隊渡豐川,沿大入川、吉川,越過松山到達天神山城,近鳶巢山,並且利用狼煙及忍者的協助下,成功發動突襲,勝賴得知後大為震怒,但武田軍已因此士氣大散,最後武田勝賴在盛怒之下決定出兵設樂原,最後全軍覆沒。戰後,信長與家康召開軍評議,信長說:「今日之戰,乃三千火槍與酒井殿之功也!」對忠次大加讚賞。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1
長篠之戰令德川家大加增強,反之武田氏從此不振,為此,家康出兵進侵武田,並取到大大進展,但與此同時,德川家發生一事,天正七年(1579)六月,家康正室築山殿與長男信康被信長之女德姬(信康之妻)指與武田勝賴通敵,六月十六日,忠次到達安土城,信長向忠次質問此事,此後,信長命信康與築山殿切腹自刃,面對兩難局面的家康據傳曾責備忠次未有解釋,但無論如何,信康最後於二十九日自刃。失去愛子的家康,仍著力於討侵武田勝賴,忠次也有出兵協助,天正九年(1581)的第二次高天神城之戰,成為另一關鍵之戰,翌年初的田原之戰,終於令武田家走入絕路,最後,大勢已去的勝賴於天目山自刃,武田家因此滅亡,事後,忠次因功被家康加封信濃十二郡的領地。

武田滅亡後,家康忙於整頓及繼續侵佔武田舊領之中,與此同時,因武田氏滅亡而大喜的信長邀請家康上洛,忠次與忠勝等也隨同上路,但在六月二日,信長身死本能寺,震驚的家康為此而沮喪,忠次對家康說:「當前之要務乃逃回三河以保安全,主公不可再遲疑!」最後忠次等保護家康經伊賀越回到三河,但同時,羽柴秀吉因在山崎合戰打敗明智光秀,使得一時天下聞名,加上在翌年的賤岳之戰消滅柴田勝家,成功奪取織田天下,氣勢一時無量。未能為信長報仇的家康唯有主力向東及信濃,為了拉攏武田舊臣,家康命井伊直政入甲斐招攬,但在招文中,忠次認為「武田信玄家法不復存在!」一句對武田舊臣會有反效果,最後向家康主張,改為「以後武田信玄家法將由德川氏所繼承…」,最後家康成功招攬一百七十多人,忠次的幫助不下於直政。但與此同時,家康與北條氏政父子因甲斐而引起爭端,並於同年中兵戎相見,在若神子對峙,為免令秀吉漁翁得利,忠次居中斡旋,最後家康把庶女督姬嫁與氏直,並由忠次及直政出使小田原,見面中,氏政以忠次「大才之將」,贈予名刀「一文字貞宗」。

拉攏北條後,家康注意力回到羽柴秀吉身上,由於秀吉立信長之孫三法師(秀信)為繼嫡,引起次男信雄的不滿,並與家康於天正十二年(1584)出兵迎擊羽柴秀吉,引發起關鍵性的「小牧.長久手之戰」,秀吉發兵十萬,與家康.信雄聯軍三萬多人對戰。三月十七日,羽柴勢先鋒森長可率兵三千與忠次隊及奧平信昌隊(五千)於羽黑對戰(羽黑之戰、小牧.長久手之戰前哨戰),最後森長可大敗,退到犬山城,三月二十九日,大戰正式展開,及至四月九日,秀吉派出別動隊意圖突襲家康在三河的後方,但被家康等發覺,頓時進行反突襲,忠次率兵與池田元助大戰,不久元助隊大敗被殲,元助被討死,間接令到別動隊崩潰,最後大敗而回,最終小牧.長久手之戰以家康.信雄軍勝利而結束,秀吉衡量得失後,先後與信雄與家康議和;事後家康論功行賞,並對忠次說:「國家之安危一日在,必要倚靠汝之計策以平定也!」

成功保住領地並迫使秀吉議和後,家康便繼續擴張領土,石高更增至二百萬石,成為東國第二大領國大名(北條後)。天正十四年(1586)十月,秀吉命家康上洛回應議和,忠次隨家康上洛面見秀吉,並獲敘任從四位下左衛門督,更獲秀吉厚賜在京的櫻井屋敷及近江一郡共一千石的領地。回到三河後,忠次正式把家督之位讓予長男家次,正式出家隱居,法號「一智」。之後家次代替父親隨家康於天正十八年(1590)出征小田原北條,戰後家康被秀吉改封到關東,家次與忠次被改封到下總碓井三萬石,(後來增至高崎五萬石)遠低於其餘三天王,為此,家中曾引起爭論,直政、康政及忠勝都要求家康增加家次的領地,但家康未有理會。

晚年的忠次患上眼疾而雙目失明,有一次,家康探望忠次時,忠次把家次托付予家康,並向家康要求增加家次的石高,最後家康答應了。之後德川家的大小事務,忠次都未有再過問,但據傳家康曾向忠次問津平定天下之計。慶長元年(1596)十月二十八日,忠次於京都櫻屋邸中病逝,享年七十歲,葬於京都知恩院,法名「天譽高月緣心先求院」,結束其大智大勇的人生。忠次死後,家次出掌家督,並在後來的大阪之陣(慶長十九年至元和元、1614-15)出戰,因有功而被加封到越後高田十萬石,不久轉到信濃松代、出羽庄內(十四萬石、忠次長孫忠勝時)直到藩末,戊申戰爭時,十二代藩主忠寶加入奧羽越列藩同盟,對抗天皇新軍,更成為盟內中中心成員藩,但在激戰後大敗,被送到東京,最後庄內藩也被廢藩置縣。

酒井忠次作為德川家資歷最高的家臣之一,為德川家立下不少功勞,當石川數正出奔後,更成為家中第一家老,除了戰功無數外,同時也在行政、外交上也有優異的表現,但他的一生卻受到「岡崎信康之死」而蒙上污點。

信康之死,一直為史家努力研究的話題之一。至今已有超過五個的說法,甚中有對於信康的死因與忠次的關係,江戶時代多以「酒井忠次陰謀論」解釋,後世名作家司馬遼太郎也引用這一論點,所謂的陰謀論就是指忠次等老臣因信康粗暴而感到不滿,故當信長責問時未有為之解釋,所以事後家康對忠次漸漸疏遠,至於入主關東時,家次的石高這麼少也以此來理解,更據傳忠次在臨死時乞求家康增加家次的石高,但家康卻嘲諷地回答:「你同我的孩子也是很可愛嗎?」(《三河故事》),但對於這個說法,已有不少史家表示質疑,因為很多以上的「證據」是在江戶中期左右寫的,而且上述忠次的想法也不太合理,同時家康與忠次的對話也已被大多史家否定,因為這出處乃於明治時代,由大久保氏提供,故可信性被受質疑。

至於後來的「信長私心論」也漸被史家質疑,一來是因為所謂的史料是江戶時代的產物,當時主張神化德川家康為聖君,甚至是神,故家康居中的角色未有多透露,或者偏向於一面倒;另外,近來發現一些信長的文書關於此時的與江戶的有出入,當中只指出「信康因粗暴不仁,與其母有與武田通敵之嫌……」,另外,一些史家也質疑德姬關於築山殿通敵的十二箇條文書的可信性,也有史家質疑信長對信忠失望論的可信性。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2
德川四天王系列---剛毅武勇之大將---神原康政傳

神原康政,戰國中後期名將,德川四天王、德川三傑之一,人稱「剛毅大將」。天文十七年(1548)生於三河上野城,神原長政次男,母親為道家氏之女;幼名龜丸(於龜),通稱小平太,與本多忠勝同年生,被人合稱為「德川雙壁之猛將」。

康政出生時,父親長政臣屬於上野城城主酒井忠尚(酒井忠次之兄),但由於忠尚與松平廣忠(家康父)不和,故兩家因此對立抗戰,康政的童年在上野城渡過,不久成為忠尚的侍童。另一方面,松平廣忠被屬下刺殺,松平家迅即陷入危機,野心勃勃的今川義元立即以廣忠長男竹千代為人質,三河岡崎被今川氏「接管」。永祿三年(1560),今川義元見時機成熟,遂起兵上洛,號令全日本,但在五月十九日,在尾張桶狹間,被織田信長奇襲身亡,今川家也因此頓時不安。由於新當主氏真無能,與其他反今川的諸勢力一樣,松平元康(家康)決定起兵反倒氏真,然而氏真以為回送岡崎城可拉攏元康,可是卻增加元康反抗的決心。同年末,家康宣布重整三河,重招三河舊臣,不久來到大樹寺與酒井忠尚會談,康政與父親長政陪侍;在會談中,家康看到當時十三歲的康政,說康政「氣量不凡」,並請求忠尚的同意之下,收康政為近侍,正式改名小平太,從此開始了康政的征戰一生。

康政在會談後隨家康到岡崎,並認識了當時同樣是十三歲的本多忠勝,永祿四年(1561),家康出戰攻打今川氏守將小原鎮賓,是戰中,康政只在家康身旁侍候,並未出戰。康政的初陣在兩年後,即永祿六年(1563),由於家康重整三河過急,最終引發三河國人的一向一揆(三河一向一揆之亂),其中發起叛亂的,是康政的前主上酒井忠尚,由於熟知地利,康政受家康之命出陣鎮壓,並與忠勝一同為先鋒,迅速在上野合戰中打敗亂軍,因此立下大功,被家康稱讚,並得到高度的評價,更受領家康的「康」字,元服後改名「康政」。初戰立功的康政並未因家康的稱讚而自誇,永祿七年(1564),康政與忠勝及鳥居元忠同為先鋒,攻打今川氏在三河的另一要城吉田城,並且成功落城,之後先後協助攻下田原等城,最終完成家康統一三河的目標,由於康政在諸戰中都有立功,故在永祿九年(1566)起,被晉升為松平(德川)家軍團的侍大將。永祿十二年(1569)十二月,家康再次起兵,攻打遠江掛川城,康政於三河率水軍於掛川附近登陸,與家康軍形成陸海包圍,迫使氏真投降,但由於守將朝比奈泰朝奮戰不懈,最終形成拉鋸戰,正在此時,等候機會的武田信玄在甲斐出兵遠江,家康得知後,只好與氏真立即議和,最後掛川城落。不久,家康再出兵天方城、曳馬野及高天神(第一次)諸城,康政與忠勝在諸戰中共同出兵,終於基本上統一遠江,康政更與忠勝成為好友。

反今川氏後,家康便與童年時的好友織田信長親好,並於永祿五年(1562)一月於清洲城訂立著名的「清洲會盟」,並表達共同進退的立場。正當家康努力於三河攻略時,信長也竭力於上洛,先後與武田信玄及淺井長政聯姻,元龜元年(1570)五月,織田勢出兵越前朝倉義景,正當萬事順利之時,妹婿淺井長政卻寑返到朝倉氏,迫使信長撤退。當時家康及康政不久接到信長的出兵要求,最終在六月二十八日爆發著名的姊川合戰。織田.德川聯軍二萬五千人與朝倉.淺井聯軍共一萬五千人於姊川南北對峙,二十八日黎明,兩軍佈陣後開始交戰,朝倉勢以一萬人與只有五千人的家康軍大戰,由於兵力相差一倍,使德川勢陷入逆境,有見及此,家康接納康政的建議,並命康政分兵沿下游迂迴渡姊川突襲,正在作戰的朝倉勢不知情況,仍然猛攻德川勢,由於熟於野戰,康政成功率小隊渡過姊川,並突然出現在朝倉景健及前波新八郎本陣的左面,景健勢及前波勢頓時不知所措,康政立即下令突襲,使朝倉勢立即大亂,加上本多忠勝打敗朝倉大將真崎直隆,使朝倉勢面臨崩潰的危機,與此同時,由美濃趕來援助的稻葉一鐵、氏家卜全突襲淺井長政的側翼,使已開始疲於奔命的淺井勢更見敗跡,最後姊川之戰結束,朝倉.淺井聯軍大敗。是戰中,康政率小隊作戰,並因此在混戰中負傷,事後家康予以問候,但在此戰中,康政的能力被德川家所承認及讚賞,也得到了信長的讚賞,因此,康政之名開始被廣傳。

姊川之戰後,家康回到三河,與此同時,武田信玄鑑於家康與上杉謙信聯絡,並準備夾攻武田,再加上要完成上洛大業,故於元龜三年(1572)出兵,攻打遠江、三河,由於兵力懸殊,家康也只好盡力一戰,最終在三方原之戰大敗而回,家康逃向岡崎城,作為先鋒的康政協助忠勝率殘兵阻擋武田勢的攻擊,以換取時間使家康平安回到岡崎,不久先行撤回。正當德川家面臨滅亡之時,信玄因中鎗受傷,被迫暫緩行軍,最後因此病死,武田勢秘不發喪退回甲斐。

不久信玄的死訊正式公告,家康為此感到高興,之後派康政等出兵攻打遠江犬居城,收復武田氏所佔領的舊地。天正元年(1573)武田氏新家主勝賴出兵,準備收復被家康奪去的舊領,當中包括長篠城,在包圍半年後,康政與忠勝、鳥居元忠等出兵救援,並成功擊退武田勢。天正三年(1575)五月,信長與家康一同出兵攻打武田勝賴,十五日,與勝賴談判不果後,兩軍於到達設樂原,二十日夜,由於受到酒井忠次的夜襲,二十一日武田、織田.德川軍於設樂原佈陣,不久由大久保隊與山縣隊衝突開始了著名的「長篠會戰」。由於信長早已佈置火槍隊於馬棚之後,武田軍衝進時,受到火槍隊的猛烈攻擊,馬場信房、山縣昌景等先後戰死,另一方面﹐康政與敵大將真田信綱於右翼大戰,康政雖然奮戰,但取不到優勢,卻有不少家臣部下戰死,在康政的指揮,終於擊敗信綱,斬取首級十餘個,自身雖因此負傷,但卻換來慘勝,動搖武田的左翼,不久,內藤昌信在保證勝賴安全撤走後,便率百餘名殘兵與康政、忠勝及大須賀康高拼死一戰,最後被刺死,長篠之戰就此以武田軍全軍覆沒作為結束。大戰後,康政的英勇作戰,受到家康及信長的讚賞。

長篠之戰後,武田的精兵基本上已全葬身在設樂原中,武田家因此陷入衰弱,德川家康派兵連陷多個主城,武田.德川之間的形勢逐漸逆轉,但與此同時,德川家中卻出現了危機,天正七年(1579),家康妻築山殿與長男信康被指與武田勝賴私通,在信長的下令下,信康與築山殿先後自盡,康政的兄長清政乃是信康的家臣,當信康自刃後,清政自請放棄家督之位,最後在家康的命令下,康政成為新一代家督。天正八年(1580),家康再次出兵,攻打高天神城(第二次高天神城之戰),康政與忠勝等為先鋒攻打,由於高天神城已被家康軍包圍,加上井伊直政斷水源的策略下,高天神城被攻陷只是時間問題。三月二十二日,康政、忠勝及鳥居元忠作為先鋒,搶先攻入高天神城,最後守將之一的岡部元信被殺,另一守將橫田尹松被迫突圍,高天神城陷落,康政得首級十餘。天正十年(1582)二月,德川家康聯同織田信忠出兵,準備殲滅武田勝賴,二十日,康政與忠勝等協助瀧川一益及織田信忠攻陷田中城,三月十一日,走投無路的武田勝賴與及長男信勝等於天目山自刃,源氏名流出身的武田氏正式滅亡。武田氏滅亡後,家康積極兼併武田的舊領,向信濃進軍。

由於東海道最大的敵人已被翦除,家康於同年五月應信長之邀先到安土城,再上京都與信長會面,不久轉到界地,康政也有隨行。六月,正要到山陽道的信長,於二日停駐本能寺之時,突被大將明智光秀的大軍襲擊,最後不敵自焚而死,及後長男信忠也於二條城戰死。收到消息的家康大感震驚,更有自刃的主限,但在一眾將士的支持及勸阻下,終於在眾人,包括康政的保護下經伊賀於同年末回到三河。回到三河後,家康收到光秀已被羽柴秀吉於六月十三日的山崎合戰中被打敗,後被鄉民所殺。家康因此改以甲州、信州攻略,並準備重組武田的赤備隊,對於由誰作為招士者,在會議中成為激辯的話題,當家康有意予井伊直政之時,康政說:「剛元服之小僧何能令武田舊臣招至我家之下,並加以約束?小平太願當此重任,也相信能完成此事,否則會為此悔恨!」正當會議氣氛越發緊張時,首席家老酒井忠次說:「投降的人應被照顧,不應強之而行!」這才令康政平定;但康政與直政的關係並不如好。

天正十一年(1583)六月,氣勢凌人的羽柴秀吉於賤岳合戰中打敗柴田勝家,消除奪取織田家的最大障礙。同時,織田信長次男信雄要求家康出兵討伐羽柴秀吉,最後家康以信長盟友的名義與信雄合共三萬人出兵,於天正十二年(1584)與羽柴勢的十萬大軍大戰,爆發著名的「小牧.長久手之戰」,當時秀吉利用外交技巧,不斷以書信拉攏其他大名出戰同討家康,如高山(左近)重友等,秀吉也希望能盡快完結戰事,得知秀吉的「書信戰術」後,康政也不甘示弱,於戰事前撰寫了著名的「小牧之繳文」:

「秀吉本為下賤出身之人,後得信長公之寵遇而受大國領土,身分即被提高,如此天之高、海之深之殊恩,應當知恩圖報,然而在本能寺之變後,秀吉忘掉信長公之大恩,反之把其主公之子孫趕盡殺絕,並奪吞主公之領土。如此不忠不義之為,人神共憤!我主家康公與信長公已為舊交,即使兵力不足,仍以盟友之誼與信雄公討伐敵人,誓把逆賊秀吉討殺,以安我國人之心,平息天人之怨!」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4
康政的繳文一出,並傳到秀吉的本陣,秀吉看到之後大怒,並大嚷:「此豈我太甚耶!」,下令立即出擊。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池田恒興等主張奇襲三河,家康的後方,秀吉接納提議,不久總大將三好(羽柴)秀次率兵與池田及森長可出兵到三河,康政同時建議家康移到彈正山,以便觀察敵方動向,不久家康與康政發現正趕向三河的羽柴隊,康政立即率兵四千五百人於郊外,近岡崎附近施予反奇襲,再加上家康本陣的九千五百多人,令別動隊來一個措手不及,後來井伊直政的赤備隊也趕來截擊,最後森長可被康政隊全殲,森長可被討死,池田隊也因森隊的壞滅而動搖,最後被赤備隊大敗,池田恒興及長男元助也被討死,三好秀次隊及堀秀政隊也被康政隊狙擊,但最後仍可向尾張逃逸,不久康政趕到與秀吉軍共三萬多人對戰,康政立即大叫:「秀吉只為野人之後,只配為人前拉馬矣,何足懼哉?」德川軍因此士氣大振,相反秀吉軍在繳文之下,再加上如此打擊,士氣開始低落,秀吉聽到康政之言後,再加上繳文的羞辱,憤怒地下令:「任何人能得那小子,不理生死,可得十萬石為酬!」,康政因此聲名大噪,名震天下。雖然有十萬石為酬,但仍未能有多大的進展,不久,兩軍陷於對峙,秀吉為了挑釁家康出戰,再加上之前康政的恥辱,突然在陣前脫去褲子,露出屁股,又向家康本陣大叫道:「敵大將之屁股在此,汝等更待何時?」一剎那之間,家康軍在康政等人的指揮下,用火槍向著秀吉射擊,又叫:「誓討忘卻信長公大恩之逆賊!令吾等後代以此為榮!」秀吉並未受傷,反而悠然下馬,並笑道:「無事足懼,勢將奪得天下之天下人,竟怕火槍嗎?」不久,秀吉決定退兵,小牧.長久手之戰終於結束,不久家康轉攻瀧川一益及九鬼嘉隆,成功把二人擊退,由於織田信雄與秀吉已定和議,最後家康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回兵濱松,十二月與秀吉議和。由於在小牧.長久手之戰立下大功,加上秀吉的「十萬石之酬」,使康政驟然名知於全國,連秀吉的親將加藤清正也慕其勇武,在日後的侵朝之戰,借用康政的「無」字旗,家康也為此在軍議中特加讚賞,可見康政在此戰中所發揮的功效之重要。

天正十四年(1585),秀吉與家康正式議和,家康迎娶秀吉之妹旭姬,同時把大政所作為人質,交付家康照顧,另一方面,家康也把次男於義丸交付秀吉為養子。康政因為姻親役使而到了大阪城迎旭姬回岡崎,從中被秀吉召見康政,為康政在小牧.長久手之戰的勇敢表現大加讚賞,更稱讚康政撰寫的繳文言辭雄偉,康政回答說:「小牧之戰只想盡力作戰,不作他想,至今,對三河殿家康對康政之恩義,深感五內而不移!」故此,秀吉特上請天皇,賜康政敘任從五位下式部大輔(後再加侍從),臨別之時,更再一次稱讚康政為「剛毅勇武之大將」。

與家康議和後,秀吉進兵直指九州、四國;同時,家康也專注於信濃及甲斐的開闢,內政上又以墾荒、檢地為主。天正十七年(1589),九州的霸主島津氏在高城之戰後宣布降服,基本完成統一大業,只有關東的北條氏及奧州未定。天正十八年(1590),由於北條氏政父子未有表示臣服,秀吉終於下令出兵二十萬圍攻小田原,康政隨家康出征,由於由井伊直政作為先鋒,故康政奉命率兵攻打八王子城及伊豆山中城,七月初,康政回軍,不久小田原城在氏直表達降意後開城,康政與片桐且元及協阪安治進入小田原城查收,七月十三日,秀吉進入小田原城,並進行論功行賞,康政被賜佐倉城二萬石。北條氏滅亡後,天正十九年(1591),奧州在九戶政實之亂平定後,天下一統,家康被移封關八州,康政與忠勝等三河臣將都對於大為不滿,但由於家康主意已決,最後康政等人隨家康到關八州,不久,家康進行分封,康政受封上野館林城十萬石,同時,文祿元年(1592),家康把嫡男秀忠託付於康政,並對秀忠說:「軍事之事,可請示康政,此萬事不誤!」

同年,秀吉發動侵朝戰役(文祿.慶長之役),由於家康未需出戰,故為後來的大事奪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由於侵朝進展不果,加上明軍在外支援朝鮮,秀吉「假道入明」的夢想頓成泡影,慶長三年(1598)八月十八日,秀吉薨於伏見城,侵朝大軍也因此回到日本。但在秀吉死後,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的對立表面化,而另一方面,與三成等文治派對立的還有加藤清正等七人的武斷派,在前田利家的斡旋下,雙方仍未有太大的衝突。但在慶長四年(1599)閏三月三日,利家也病死,先前的對立立即爆發起來,但在家康的仲介下,三成最終幸免於難,只有於佐和山城隱居;與此同時,宇喜多家發生騷動,由於秀家的正室豪姬(利家之女、秀吉養女)的揮霍及秀家的管理不善,終令一眾老臣不滿,並與少壯的文治派對立,與秀家友好的大谷吉繼出面斡旋,而吉繼也請當時在伏見的康政一同出面化解,但老臣堅決不讓,而另一方面,正煽動反秀家派的家康為康政突然介入此事表達不滿,雖然康政再三要求,但家康勒令康政回館林城,最後化解不成,一眾老臣最後因此出走,成為宇喜多軍在關原之戰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4
由於三成失勢,家康迅即控制大阪,並且拉攏其他強大大名,更藉機出兵上杉,迫使上杉景勝臣服,但由於石田三成在主城起兵,家康最終回軍與三成一戰,同時,家康命康政陪同嫡男秀忠率三萬人由中山道到關原。九月五日,秀忠等到達真田昌幸的上田城,康政主張「不用作戰,直接招降」,但由於受昌幸的玩弄,秀忠不理眾人的反對,決意攻打上田城,但卻被打敗,康政與本多忠政等勸秀忠先趕赴關原為要,最後秀忠決定繞道,於十三日到達下諏訪,但家康已到達岐阜,十五日,關原之戰爆發,最終秀忠趕不及出戰,關原之戰勝利後,秀忠要求謁見家康,但家康怒然拒絕,最後在康政陪同下,秀忠、康政與家康見面,康政為秀忠解釋說:「關原之戰是重要一戰,秀忠殿下遲到,實是無從推諉,但主公的信使因木曾川河水上漲而未能及時通知我們關於主公的動向,如主公能早一日派出信使,或者不會如此!」(但史家發現,家康的信使於九日順利到達小諸,但家康並未有調查),康政見家康未能完全息怒,再道:「然而,作為秀忠殿下的監護人,康政未有向秀忠殿下進諫,實為不當,責任實在康政也,我願一力承擔。」家康聽到後才平息怒氣,再加上本多正純的斡旋,最終家康原諒秀忠,事後秀忠對於康政的幫助深感感動,秀忠更對康政說:「只要德川家一日還在,汝家必不滅亡!」關原之戰後,康政等負責東軍的論功行賞及進行計算。

關原之戰勝利後,天下實在德川家康之手中,故家康開始進行重臣的分封,對於康政,家康主張改封康政到水戶二十萬石,但康政回答:「水戶離江戶三十里,而館林只離江戶僅十多里,如江戶有危險,我在館林,則可一日內趕到協助主公!」以此婉拒;後來家康在慶長七年(1602)稱大將軍後,有意請康政出任幕府老中一職,但由於當時康政等武臣與本多正信、正純父子對立,為免引起衝突(也有說是對家康倚重文治派的不滿),對家康說:「老臣爭權乃亡國之兆也!」而拒絕了,不久康政開始穩居,但卻一直受到疾病的威脅,慶長十一年(1606)二月,康政因直腸癌惡化,二代將軍秀忠為康政請來最好的醫師都回救乏力,五月十四日,康政於館林城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法名「養林院殿上譽見向大禪定門」葬於館林善導寺。康政死後,家督之位由三男康勝繼立,但由於康勝死後無嗣,故家督由康政長男(過繼到大須賀)忠政之子忠次繼立,被獲賜姓松平,之後藩主被改封到陸奧白河、播磨姬路、越後村上、越後高田,最後回到姬路城,直至藩末。

神原康政作為一個武將,在戰場上指揮是非常著名的,曾受家康的讚許,勇猛之外,在內政上也是一個能手,在入主館林後,把從前的建設發展擴建,包括把館林城擴建,另外又整備城下町,發展城下町,成為當時北關東其中一個繁榮的城,另外康政又復興寺社,修築利根川及渡良瀨川的堤堰,另一方面,又整頓藩內的道路網,令館林成為北關東的道路中樞,康政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故在大正四年(1915),大正天皇下令追贈康政正四位。

過去,對於康政的評價,都比較其他三天王為低,但其實康政的角色及貢獻都不下於酒井忠次、本多忠勝及井伊直政,除了上述的內政能力外,康政也是一個外交能力,如忠次(對織田家)及直政(對武田家)般,康政也是德川家的外交役使,近來發現一封由康政轉予上杉謙信的外交書信,足而證明此點。家康曾評康政:「剛毅、氣量不凡,而且人品尤高!」對康政來說,或者是最好的評價吧。

資料出於http://se-n-go-ku.org/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6
個人綽號:

本多重次  ——鬼作左
波多野宗高 ——丹波鬼
保科正俊  ——槍彈正
北條氏康  ——相模的獅子
北條綱成  ——地黃八幡
赤井直正  ——丹波的赤鬼
柴田勝家  ——破竹柴田
池田輝政  ——姬路宰相
長野業正  ——上州猛虎、上州的黃斑
長宗我部元親——姬和子、土佐之能人
長阪信政  ——血槍九郎
德川家康  ——海道第一弓
渡邊守綱  ——槍之半藏
大寶寺義氏 ——惡領主
島津義弘  ——鬼石曼子
稻井教業  ——青鬼
大久保長安 ——天下總代官
島左近   ——鬼勝猛
服部半藏  ——鬼之半藏
豐臣秀次  ——殺生關白
飯富虎昌  ——甲山的猛虎
富田重政  ——越後名人
高阪昌信  ——逃彈正
古田重然  ——織部
溝尾茂朝  ——莊兵衛
鬼小島彌太郎——鬼小島
後藤信康  ——黃後藤
戶澤盛安  ——夜叉九郎
今川義元  ——東海巨人
金地院崇傳 ——黑衣宰相
九鬼嘉隆  ——海盜大名
加藤清正  ——虎加藤
崛尾吉晴  ——佛茂助
井伊直政  ——井伊的赤鬼
可兒才藏  ——竹草之才藏
瀧川一益  ——重炮手
立花道雪  ——雷之化身、鬼道雪
鈴木重秀  ——雜賀孫市
龍造寺隆信 ——肥前之熊
馬場信房  ——不死的鬼美濃
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槍
毛利元就  ——西國之雄
南天坊天海 ——黑衣宰相
片倉重長  ——惡鬼
薄田兼相  ——橙武者
秋山信友  ——武田軍的猛牛
前田利家  ——槍之又左
森長可   ——鬼武藏
十河一存  ——鬼十河
上泉信綱  ——劍聖、上州第一槍
上衫謙信  ——越後之龍、軍神
松野重元  ——主馬
山中鹿之介 ——出雲之鹿
陶晴賢   ——西國無雙的大將
武田信玄  ——甲斐之虎
小幡虎盛  ——鬼虎
新納忠元  ——鬼武藏
香西佳清  ——盲目大將
羽柴秀吉  ——猴子
原虎胤   ——美濃夜叉
伊達政宗  ——獨眼龍
真壁氏幹  ——鬼真壁
佐久間盛政 ——鬼玄蕃
佐久間信盛 ——撤退佐久間
足利義輝  ——將軍劍聖
正木時茂  ——槍大膳
最上義光  ——出羽之驍將
齋藤朝信  ——越後之鍾馗
齋藤道三  ——蝮蛇
織田信長  ——尾張大傻瓜、第六天魔王
織田信秀  ——尾張之虎
真田幸隆  ——攻彈正
真田昌幸  ——正後雙能之士
真田幸村  ——日本第一武士
佐竹義重  ——鬼義重
佐佐成政  ——北陸孤狼

資料出於http://cc.domaindlx.com/phtk5/pcfa.htm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7
戰國武將綽號與稱號之二
群體稱號:

八浜七本槍 ——粟井正晴、岸本惣次郎、國富貞次、小森三郎右衛門、宍甘太郎兵衛、能勢賴吉、馬場職家

八代十三人眾——奧野越前守、高橋駿河守、東織部、東主馬、東四郎左衛門尉、東縫殿助、松木左馬頭、蓑田出雲守、蓑田紀伊助、蓑田信濃入道、宮原內記、宮原縫殿助、村山越前守

北條三家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

北條五色備 ——笠原康勝(白備)、多目周防守(黑備)、富永右衛門尉(青備)、北條綱高(赤備)、北條綱成(黃備)

北條八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笠原康勝、多目周防守、富永右衛門尉、北條綱高、北條綱成

村上八人眾 ——西條義忠、森村清秀、信田隆生、屋代道齋、鹽崎八郎、五加重成、石川高清、高阪範重

大阪城七將星——真田幸村、長宗我部盛親、木村重成、後藤又兵衛基次、明石全登、毛利勝永、大野治房

大阪七手組頭——青木一重、伊東長次、中島氏種、野野村吉安、速水守久、堀田盛重、真野賴包

德川三傑  ——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四天王 ——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十六神將——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松平康忠、內藤正成、平岩親吉、鳥居元忠、大久保忠世、服部半藏、高木清秀、米津常春、渡辺守綱、鳥居忠廣、大久保忠佐、蜂屋貞次

島津四兄弟 ——島津三郎左衛門義久、島津又四郎義弘、島津又六郎歲久、島津又七郎家久

大友雙璧  ——立花道雪、高橋紹運

豐臣五大老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擔任)

豐臣三中老 ——生駒正親、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豐臣五奉行 ——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豐後三老  ——吉岡長增、吉弘監理、臼杵監速

肥前三城七騎——今道純近、大村純辰、朝長純基、朝長純盛、藤崎純久、宮原純房、渡邊純綱(又稱為大村家七勇士)

府中三人眾 ——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

鍋島三生  ——鍋島信生(直茂)、石井生劄、下村生運

岡崎五人眾 ——天野貞有、石川忠輔、植村新六、內藤義清、林藤助

海赤雨三將 ——海北綱親、赤尾清綱、雨森彌兵衛

黑田雙璧  ——母里太兵衛友信、後藤又兵衛基次

黑田八虎  ——井上之房、栗山利安、黑田一成、黑田利高、黑田利則、黑田直之、後藤基次、母里友信

黑田二十四將——黑田利隆、黑田利則、黑田直之、栗山利安、堀正儔、益田正親、母里友信、野村佑勝、野口一成、後藤基次、黑田一成、久野重勝、井上之房、菅正利、小河信章、桐山信行、林直利、吉田長利、村田吉次、竹森次貞、衣笠景延、三宅家義、毛屋武久、原種良

會津四家老 ——佐世、富田、平田、松本

加藤清正十六將——加藤輿右衛門、加藤右馬允、加藤清兵衛、角(右邊添一“鳥”字)平次、龍造寺又八、莊林隼人、貴田孫兵衛、吉村吉左衛門、山內甚三郎、九鬼四郎兵衛、天野助左衛門、木村又藏、森本義太夫、齋藤主水、赤星太郎兵衛、飯田覺兵衛

賤嶽七本槍 ——福島市松正則、加藤虎之助清正、加藤孫六嘉明、肋阪甚內安治、片桐助作且元、平野權平長泰、糟屋右衛門尉武則

立花四天王 ——由布惟信、十時連貞、安東家忠、高野大膳

六角義賢六宿老——蒲生賢秀、後藤秀勝、近藤貞治、平井定武、三雲成持、目賀田綱清

蘆名四天王 ——佐世種常、富田滋実、平田盛範、松本舜輔

利休門三人眾——蒲生氏鄉、細川忠興、芝山宗綱(監物)

利休七哲  ——蒲生氏鄉、細川忠興、高山重友、古田重然、芝山宗綱(監物)、瀨田伊繁、牧村利貞

龍造寺四天王——成松信勝、百武賢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有爭議)

六角兩藤  ——後藤賢豐、進藤賢盛

美濃三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

美濃四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不破光治

毛利兩川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

毛利四武士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

毛利五奉行——赤川元康、粟屋元親、桂元忠、國司元相、兒玉就忠

毛利十八將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穴戶隆家、吉見正賴、天野隆重、桂元澄、兒玉就忠、志道廣良、粟屋元秀、赤川元助、熊谷信直、粟谷元親、國司元相、井上元兼、飯田元親、渡辺左衛門

那須七騎  ——蘆野氏、伊王野氏、大關氏、大田原氏、千本氏、那須氏、福原氏

尼子新宮黨 ——尼子國久、尼子誠久、尼子豐久、尼子敬久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38
尼子三傑  ——熊谷新右衛門、立原久綱、山中鹿之介

尼子七馬士 ——馬井汲之助、馬飼舍人、馬川渡之助、馬路走之助、馬塚登之助、馬山翔右衛門、馬木彥右衛門

尼子九牛党 ——牛井谷右衛門、牛尾幸清、牛岡草之助、牛飼糖右衛門、牛川飛右衛門、牛田源五兵衛、牛田鋤右衛門、牛尿踏右衛門、牛引夫兵衛

尼子十旗  ——赤穴光清、牛尾幸清、大西氏、熊野久家、神西三郎左衛門、諏訪部(三刀屋)久扶、馬來(真木)氏、松田誠保、三澤為幸、米原綱寬(又稱為“尼子十砦”)

尼子十助(介)——秋上伊之助、植田稻葉之助、大谷豬之助、柴橋大力之助、高橋渡之助、寺本生死之助、早川鯰之助、深田泥之助、山中鹿之介、橫道兵庫之助

尼子十勇士 ——山中鹿之介、早(今)川鯰之介、藪中荊之介、秋宅庵之介、橫道兵庫之介、寺元(本)生死之介、尤道理之介、植田早稻(苗)之介、深田泥之介、小倉鼠之介(根據《戰國百科》記載)

蒲生十三勇士——赤座隼人、谷崎忠右衛門、上阪左文、生駒彌五左衛門、阪源次郎、安藤將監直重、上阪源之丞、本多三彌正重、橫山喜內、林五郎左、上野田主計頭、儀俄忠兵衛、後藤喜三郎高治

淺井四翼  ——磯野員昌、大野木國重、野村定元、三田村休俊

清洲三奉行 ——織田信秀、織田因幡守、織田藤左衛門

謙信雙璧  ——柿崎景家、甘糟(粕)景持

三島村上水軍——能島(村上武吉)、來島(來島通康→來島通總)、因島(村上吉充)

三國司   ——伊勢北田氏、土佐一條氏、飛彈姊小路氏

三河三奉行 ——天野康景、高力清長、本多重次

三好三人眾 ——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

攝津三守護 ——池田勝正、伊丹親興、和田惟政

山名四天王 ——田結莊是義、太田垣輝信、垣屋續成、八木豐信

三山城   ——竹腰正信、直江兼續、橫山長知

上田七本槍 ——朝倉藤十郎宣政、齋藤久右衛門利信、鎮目半次郎惟明、什左次右衛門久正、戶田半平光正、中山助六郎照守、小野次郎右衛門忠明

矢中七騎  ——秋山逢殿助、大澤備後、栗原內記、長嶋因幡、福島嘉兵衛、真下下野、松本九郎兵衛(又稱“和田七騎”)

筒井左右近 ——島勝猛(左近)、松倉重信(右近)

桐生七騎  ——芥川能登、荒蒔式部、小曾根築後、高草木築前、東宮民部、松島淡路、松島式部

田山七武士 ——伊丹總堅、長續連、溫井總貞、游佐續光、游佐宗円、平總知、三宅總廣

天下三秀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松永久秀

天下七兄弟 ——稻葉正成、可兒才藏、辻小作、谷衛友、中黑道隨、丹羽山城、渡邊勘兵衛

土佐七雄  ——長宗我部、香宗我部、吉良、本山、安芸、津野、大平

武田三彈正 ——高阪昌信(逃彈正)、真田幸隆(攻彈正)、保科正俊(槍彈正)

武田四名臣 ——馬場信房、內藤昌豐、高阪昌信、山縣昌景

武田二十四將——武田勝賴、武田信繁、武田信廉、穴山信君、高阪昌信、馬場信房、真田幸隆、原虎胤、內藤昌豐、原昌胤、秋山信友、板垣信方、山本勘助、三枝守友、小幡虎盛、真田昌幸、飯富虎昌、橫田高松、山縣昌景、土屋昌次、多田滿賴、甘利虎泰、小山田信茂、小幡昌盛

武藏四家  ——成田氏、玉井氏、奈良氏、別府氏

武藏七黨  ——*俁黨、私市党、兒玉党、丹黨、西黨、村山黨、橫山黨

小豆阪七本槍——織田孫三郎信光、織田造酒丞信房、佐佐孫介勝重、佐佐隼人正政次、岡田助左衛門重善、下方左近貞清、中野又兵衛一安

蟹江七本槍 ——阿(安)部忠政、大久保甚四郎忠員、大久保治右衛門忠佐、大久保新八郎忠俊(利)、大久保新十郎忠世、杉浦八郎五郎鎮貞、杉浦物左衛門鎮榮

西美濃十八將——相場國信、衣斐光兼、揖斐光親、岩手道高、輕海光顯、國枝正則、郡家光春、小柿長秀、小彈正國家、高橋治平、竹越守久、竹中半兵衛重治、所信國、林道政、船木義久、松山正定、八居國清、山岸光信

信濃的四大將——木曾義昌、村上義清、小笠原忠實、諏訪賴忠

小倭七人眾 ——稻垣氏、臼木氏、岡村氏、小泉氏、堀山氏、滿賀野氏、吉懸氏

新陰流四天王——丸目藏人佐長惠、柳生但馬守宗嚴、穴澤淨賢、匹田文五郎

一乘谷四奉行——朝倉景連、前波景定、小泉長利、河合吉統

伊賀上忍三家——服部家(服部保長,即服部半藏正成之父)、藤林家(藤林長門守保豐)、百地家(百地丹波守)

越後十七將 ——甘糟(粕)近江守景持、荒川伊豆守、飯盛攝津守、宇佐美定行(盈?)、鬼小島彌太郎、柿崎景家、唐崎左馬之介、齋藤朝信、田(右邊添一“鳥”字)山周防守、神藤出羽守、高梨政賴、直江兼續、直江景綱、永井丹波守、本莊繁長、毛利上總介、桃井贊岐守

宇喜多三老 ——長船貞親、岡利勝、戶川秀安

姊川七本槍 ——渡邊金大夫、門奈左近右衛門、伊達輿兵衛、伏木久內、中山是非之助、吉原又兵衛、林平六

最上八盾  ——天童氏、飯田氏、尾花澤氏、盾岡氏、長靜氏、成生氏、延澤氏、六田氏

齋藤六人眾 ——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長井衛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美

真田十勇士 ——根津甚八、三好清海、海野六郎、三好伊三、筧十藏、霧隱才藏、猿飛佐助、望月六郎、穴山小助、由利鐮之助

織田雙璧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

織田四天王 ——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

織田四家老 ——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歌謠分別稱之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間)

織田五奉行 ——菅谷長賴、長谷川秀一、福富秀勝、堀秀政、矢部家定
 
資料出於:http://cc.domaindlx.com/phtk5/pcfa.htm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46
上杉謙信的性別之謎
第一:歷史記載,上杉謙信死於“婦人病”

說起來,《當代記》這東西咱們中國人知道的不多,連日本人都很少有看過的,但在日本史學界確是小有名頭的史料。作者是伊勢龜山城主松平忠明,他的這部日記裏就寫到,“越後景虎大蟲にて卒す。”

這個嘛,什麽是“大蟲”呢,有人說是老虎,不過日本可沒這種說法。這個詞在日語裏已經是個死語了,但《明解古語辭典》裏卻明確的寫著:“大蟲”就是“婦人の血の道しゃくを起こすもの”,大致而言,就是婦人得的血崩之病吧。現在福井縣官幣神社有“大蟲神社”,就是祭祀掌管婦人病的神祗的。

OK,在堂堂第一手的歷史史料裏記載著“越後的長尾景虎死於婦人病”,上杉謙信能是男人嗎?當然不是,簡直廢話一樣。


第二、上杉謙信奇特的生理周期

這是有大量史料證明的,上杉謙信這傢夥有個很怪的病,就是每月10日前後都會腹痛,而且因此不能騎馬,“X月10日、謙信公腹痛をおこし…”,這樣的記載在上杉家的軍記裏是相當多的,好幾次,還因此取消了出陣。腹痛的原因......不明。

關東出陣的時候,上杉軍已經把北條打的千鈞一髮,6月11日,上杉忽然腹痛而撤退回廊橋城。這在《松平記》裏是記載的清清楚楚的。

上面說謙信死於“大蟲”,還有人記得他倒在茅廁裏是幾月幾號嗎?兩種說法:3月9日或11日,也就是10日前後。

這下完全明白了吧?謙信的詭異定期腹痛,只有用女人的特有生理周期才能解釋,謙信很不幸的,這麽堅強的女人,卻也被痛經折磨,而1580年3月10日前後那一次,不知怎的,造成血崩,竟然就倒在廁所裏——瞧這個倒楣地方,還不說明問題嗎?辦公室裏女職員每月總有幾天上廁所特別勤,爲什麽?

謙信關東出陣的日期一般都定在15日左右,現在諸位曉得是爲什麽了,他要等生理周期差不多要完了再出發,用心良苦啊,可惜有時碰上長期戰爭還是沒辦法。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是在當年9月10日,謙信真不容易,竟然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毅然克服生理病痛單騎沖陣!當然,如果是影武者就另說了。
然而,大家想到沒有?武田信玄這小子真他媽夠陰的,不知如何得到情報,竟然算准了日子搞“啄木鳥戰法”,挑起決戰。男不與女鬥,更何況還利用人家生理弱點,無恥啊無恥。不擇手段無過於此!


第三、這點是常識了,謙信是那樣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物,卻意外的完全戒絕女色。

雖說可以以宗教情結來勉強解釋,但那種聖徒般的情感會存在在一個完全不在乎殺伐的人身上嗎?既不戒殺,何必戒色?而如果以謙信是一個女人來解釋,就簡單的多了。而且,我們都知道,女強人經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欲望特別強的,另一種則近乎無欲,看來謙信屬於後者。


第四、來自外國的記載......

當時的葡萄牙人對日本是有相當的瞭解的,而毗鄰的西班牙正在領導海上霸權的時候,因此也對東方的探索不遺餘力。國王腓力二世,就是組建了無敵艦隊稱雄七海的那位,就曾經派遣過商人到東方,尋找黃金和香料,也考察當地的情況。

其中一個叫ゴンザレス(不知道怎麽拼寫)的人,發回給腓力二世一份報告書,提到了會津上杉景勝(當時上杉已經轉封會津了)。報告中提到:“他(景勝)的Tia曾經開發土地、開鑿金礦,後來將黃金全部運到了現在的領地”。——上杉氏開發的佐渡金大概沒人不知道吧。

這個嘛,衆所周知,上杉謙信實際上是景勝的伯父啦。這就有問題了,因爲西班牙語裏面“伯父”是“Tio”,而“Tia”是“姑姑”......

也就是說,這個外國人不知通過什麽渠道已經知道了:上杉謙信是女人,他是景勝的姑姑而非伯父。 


第五、上杉畫像中的隱喻

那年頭,不少大名、武將都留下了肖像畫。而且除了描繪自己的形貌外,一般也會在背景中反映自己的特點。比如武田信玄吧,他的畫像就在背景中畫著紅蓮之火,自己的身貌更宛如不動明王。

上杉謙信的畫像似乎是成心和武田對著,他選用的是毘沙門天的造型,這大概也很順理成章吧。然而很詭異的,這副畫像中,上杉謙信手持鐵棒,站立雲端——這都是傳統的宗教造型,但他腳下卻畫著一個赤紅色的木杯。

無緣無故畫木杯作甚?

《古語拾遺抄》裏提到,那個時代,用瓶子來象徵男性(我們聯盟的瓶子大人不就是男的嘛),而杯子卻是女性的隱喻......

在自己的畫像中畫上杯子,大概可以折射出性別意識並未泯滅只是遭到強行壓抑的上杉姐姐的痛苦心理吧。


第六、高個兒乎?矮個兒乎?

非常逗的一件事情,上杉謙信研究中的一個難題是他到底是個高個子還是個矮個子?

即使在現代的通俗小說裏都有兩種版本,海音寺潮五郎氏的《天と地と》以及南條範夫的《上杉謙信》都說謙信個子很矮,但津本陽的《武神之階》卻說謙信是個大個兒。

這些作家都不是胡說的,他們都有相關的古代軍記或者隨筆可以做參考。
看來謙信到底是高是矮早就有不同說法。

基本而言,根據考證,上杉謙信的身高是5尺2寸,也就是156公分左右的樣子,無論按什麽時代的標準,確實都不能算高個兒。然而,古代書籍中稱謙信“高大”的記載卻相當多。

爲什麽?其實很好解釋,因爲這些作者大約知道謙信其實是個女人,一個女人有1米56,在戰國時代的日本,絕對可以算高個了。

俺老人家現在1米75,放在男人堆裏誰都不說俺高,如果不幸變性做了女人,嘿,到哪里都高人一等也。一個道理嘛。

高個的謙信,如此而已。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47
第七、謙信遺骨移葬之迷

上杉景勝時代,隨著秀吉一道命令,上杉氏被迫離開多年稱雄的越後,轉封會津。後來,關原以後,家康一道命令,又轉封米澤。

非常奇怪的是,每次搬遷,上杉家都要把謙信的墓掘開,取出盛放謙信遺骸的壺,一起帶走,到新領地後再重新入葬。

這是爲什麽?按照當時的習俗,祖先的墳墓是不能輕易動的,否則就是不孝不敬。

唯一的解釋:謙信遺骸本身有著大秘密,上杉氏要帶著這個秘密一直在身邊,不允許其脫離自己的控制範圍。

什麽秘密?傻,看了這麽多你還不明白?因爲上杉謙信是個女人。德川時代,特別喜歡在繼承問題上找茬兒廢絕大名,如果讓德川幕府知道上杉家當年的當主是女人,多半就是滅頂之災啊,此事比性命還要緊,當然不可大意。


第七、細膩的書人和詩人謙信

謙信的筆迹是有傳世的,從現存的筆迹看,相當的纖細,與武田信玄剛健強勁的書法恰恰形成對比。甚至可以說,如果是一個男人寫的字,謙信的筆迹有點兒過於纖細陰柔了,完全不象一個八方無礙的名將。

不獨筆迹,謙信的文化品味也很特殊。

《源氏物語》在當時是很少有戰國武將閱讀的,更很少有戰國武將喜好,因爲這是一部戀愛物語,完全與武家之道無關甚至相左。公卿讀之情有可原,今川義元這樣的傢夥讀讀也很正常,不過你們能設想武勇著稱的謙信竟然也是此道的愛好者嗎?然而不幸的是,事實上,謙信不僅僅是《源氏物語》的愛好者,而且這還似乎是他從小閱讀的教科書。這個....
..謙信從小受的教育就很女性化啊。

謙信上洛的時候,曾經向當時的關白近衛前嗣索要和歌集《三智抄》,當時就讓前嗣吃驚不小。越後的田舍大名(鄉巴佬)竟然玩兒和歌,而且要一部以“雅歌”(戀歌)之風情著名的和歌集?!

從謙信的文化風格和文化口味看,至少也可以說是女性化嚴重,或者特“婉約”的那種.......

反正俺沒看出“豪放”來。


第八、《松平記》用“麗”來形容謙信的容貌

《松平記》裏詳細的記述了謙信去世前的樣子。其中有這樣的描寫:“看到主君うるわしき禦様子,諸臣喜上眉梢”(爲了方便理解,留下一處不翻譯),這是謙信已經由直江實綱的夫人爲其整妝(臨死前整容)後又回光返照時群臣的反應。

“うるわしき”據說有“元気な”的意思,也就是寫謙信回光返照,但是,同樣這個詞也可以寫做“麗しき”,如果是那樣,就是群臣被整妝後謙信容顔之“美麗”所感動並感到欣慰了。

用“麗”來形容男人的容顔,無論如何也太過分了點兒,除非是形容男寵、面首這樣的女性化的男人,而這裏居然用來形容謙信。

看來48歲的謙信即使到了奄奄一息的時候,稍微化化妝還是很有魅力的,只不知爲這魅力所吸引的是女人還是.......男人?


第九、謙信的交際

謙信上洛的時候,曾經多次拜謁將軍足利義輝的宅邸。有好幾次,在義輝不在場的情況下進入足利內宅,與其母親和妻子交談,關係相當近密。對此,謙信、義輝、義輝的母親、妻子都處之如常。

謙信確實和義輝頗有交情,但再好的朋友,經常自己跑去和人家的母親、妻子等女眷混在一起,總之是太不避嫌了吧?然而,將軍本人也好,他的女眷也好,無人對此表示過一絲一毫的不滿,甚至覺得是非常自然之事。
這大概是因爲謙信已經告訴足利將軍的內眷:咱們是同性,於是大家心理上自然毫無彆扭之感。

另外,謙信並非吝嗇之人,但他上洛之時,對宮中的女官卻毫無饋贈,甚至沒有什麽接觸。當時的女官留下的《お湯殿の日記》詳細記載了上杉上洛每日的日程,除了拜謁天皇、將軍,就什麽都沒有了。

這也不正常。任誰都知道這幫宮廷裏的女人的重要,後來織田信長上洛,留秀吉守京都,對宮中頗有打點,就差沒勾搭兩個了。威風凜凜的大將謙信,本來應該是很容易討女官的喜歡並因此博得很多額外聲譽的。但他似乎有意回避這些,這是不是又和他女性的心理或多或少有些關係呢?


第十、謙信的心理潔癖

當我們逐漸發現了謙信的本來面目,我們就越來越能理解他爲什麽與武田信玄在感情性格上那樣的格格不入了。

武田信玄不義、殘忍、好色。上杉謙信似乎特別厭惡的就是他的好色和違背倫常。他不是說過嗎?追放父親、殺死妹夫,身爲亂世之人,或者是不得已而爲之,但與侄女通姦,違背人倫,是禽獸也,絕對不能允許!

不義甚至不孝都還好說,好色卻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惡行”,多麽強烈的女性的愛憎!


第十一、白山神社的神像

越後白山神社供奉的正是毘沙門天,而非常奇怪的是,這尊神像卻是一個騎馬的女神,旁邊還懸挂著“毘”字旗幟。

以“毘沙門天”自居的上杉謙信,卻允許自己的領國內有女性的毘沙門天神像存在?


第十二、異性裝扮癖謙信??

謙信最有名的造型是什麽?包著頭巾的樣子,而頭巾是當時女性使用的服飾。另外,在上杉神社中供奉著一件“紅地雪持柳繍襟辻ヶ花染胴服”,據說是謙信生前所穿的服飾


資料出於http://forum.gamebase.com.tw/con ... &top=0&p1=1

這個傳聞最早出自新戰國聯盟的朝倉家,其原作者已承認,這是拿越後之龍開了個玩笑,所以不應當真。

[ 本文最後由 瘋狂之聖 於 06-12-3 05:43 PM 編輯 ]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56
一個忍者的修煉之路

忍術在日本戰國時代盛行一時是因為其極強的實用性。忍術是古代日本忍者所掌握的整
套完善的間諜情報技術體系,包括有:追蹤、偵察、諜報、保鏢、暗殺等多方面的內容
。忍者技藝超人,擅長使用劍、鉤等各種兵器與飛鏢等暗器;他們能飛檐走壁,在沙地
上飛跑不發出一點聲響;在水中屏息可長達五分鐘,如用特殊器具可在水底待上一天一
夜;他們善於在水面和水底搏鬥,甚至能潛到船底,偷聽船上人的對話……這種種的超
人技能是通過非人的磨練才能習得的。

精神修煉:忍術和其他武術流派強調體質訓練不同,它尤其強調精神上的修煉,並將其
整個的訓練體系,建立在超乎想象的精神修煉基礎上。因為忍者所執行的大多是一去不
回的高風險性任務,獨自一人在敵人的巢穴中完成任務要克服對死亡、孤獨、黑暗乃至
於飢餓、寒冷、傷病等諸多困難,所以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忍術之所以無堅不摧的
真正原因。

作為一名忍者家族的後代,一經降生就必須接受殘酷的命運現實──或者成為忍者,或
者死。忍者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被灌輸以對主人絕對忠誠的思想:除了自己的主人,任
何人命令都不會聽哪怕是日本天皇也不行。通過從小開始這種精神洗腦而打造出的忍者
比任何的宗教信徒都更加狂熱,更加無所畏懼。

不過忍者也不是像邪教徒一樣的僵屍般的戰士,它有著一套切實可行的強大精神力量的
訓練方法。這種技術才是忍術的秘中之秘,它就是東密的修行。東密和我國的藏密,印
度的雜密一樣,是佛教中密宗的一個支派,而且東密對於人體念力的開發,向來有著自
己獨特的傳承,在密教界一直以顯著快捷著稱,忍者通過通過東密秘法的修習,錘煉自
己的意志,精神變得無比純粹和堅韌,體內的潛能將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可以完全除去心靈的迷惑和恐懼,全神貫注的投入戰鬥。此外密宗認為人的身體有許多
奧秘和潛能,只要通過密宗法門的不懈努力就能使修行者發揮全部潛力,讓身體與宇宙
溝通達到天人和一的境界,這和忍者追求的極限體術不謀而合。密宗視大日如來為萬物
之主,極力推崇傳承、真言和密咒。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或者漫畫中經常可以見到忍者
做出許多古怪的手勢,那便是在表述東密主要修法之一的“九字秘印”:“臨、兵、鬥
、者、皆、陣、列、在、前”這九字真言。

技能訓練:忍者家族的小孩不論男女,都必須繼承祖先的職業傳統,一般從五歲開始就
接受訓練。訓練的種類有五種,即平衡、靈敏、力量、持久及特殊技巧。平衡訓練從走
竹竿開始,當能夠在滾圓的竹竿上行走而不滑下,就將竹竿逐漸升高,最終要升到三四
十尺高,達到奔跑跳躍如履平地的境界,這樣就能在樹上、屋頂及牆頭上下攀援,行走
如飛。靈敏的訓練也是如此跳過插著刀片的繩子,在布滿利刃、槍尖的狹道中拐彎抹角
急速穿行。持久及力量的訓練最為艱苦,如雙手掛在樹上,支持全身,下面放滿暗器,
不容你鬆手跳下,以恐懼來激發體內的潛能作長久的支持。長跑更是忍者的基本功,要
求連續跑上五十公里路而不停下來休息,日行百里是家常便飯。至於特殊技巧訓練就更
令人吃驚。除了上述說過的,還有徒手搏鬥,投毒解毒等。化裝術更是忍者的特長,他
們能制造人皮假臉,改換性別。讓一個忍者在人群中穿行,由幾個人在一旁辨認,結果
各人所見都不相同,高矮胖瘦,不一而足,真可謂“千面人”。還有隱身術,例如說到
電影: [美國忍者-Amrican Ninja] 在煙霧中突然消失就是一種,那是忍者事先挖好
一個地洞,然後趁著煙霧掩護跳入地洞,令追捕者失去目標,以為真有“隱身術”(不
過一般這樣的洞都是挖在樹林等便於遮掩躲藏的地方,像電影裡那樣在水泥地上消失也
太誇張了)。

體質訓練:忍術對於身體訓練的強度也是非常殘忍的。忍術所包括的內容,每一項忍者
都必須精通。並且每項訓練,都全是死亡淘汰賽,無法承受的人是不允許生存的。除了
常規訓練外,忍術還包括多種“怪力訓練”,忍者通過它進一步磨練意志,忍耐力,生
存能力等等。這種怪力訓練諸如連續數天不食不動,殺死自己的同伴,以及與猛獸搏鬥
等,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通過這些死亡率極高毫無人性的修行,忍者從精神到肉體都實現了超人的飛越。獲得了
超越常人的毅力、耐力、戰鬥力。通過忍術的訓練而幸存的忍者,個個都是一部絕對可
靠的全功率戰鬥機器。

轉自:http://home.kimo.com.tw/taiwanshinobi/

[ 本文最後由 瘋狂之聖 於 06-12-3 04:57 PM 編輯 ]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6:59
歷史上愛使用忍者的武將
一、最愛用忍者的武將--武田信玄

因為信玄非常討厭自己國家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所以喜歡訓練忍者。他最愛驅使自己培養的忍
者(他叫他們為亂波),還有三者(這也是武田家叫忍者的一種稱呼)。亂波的由來是來自於甲、
信、越三地的流浪無業遊民,或是強盜集團把他們組織化,教以山地戰還有其他的戰鬥技巧,
於是這樣就成為忍者啦。此外,三者是間見、見方、還有目付的總稱,這些人是斥候和間諜的
專家。信玄派富田鄉左衛門去統馭三者這些忍者。


二、羽柴秀吉與蜂須賀小六

大家都知道,羽柴秀吉在無路可走時,曾經投靠蜂須賀小六,在他家裡吃白飯。蜂須賀小六
是在美濃地區活躍的"夜盜"(強盜,好聽一點叫做野武士,沒有找到僱用他們的主子的軍隊,
難聽一點就說是趁著夜色出沒搶錢的山大王)。反正幹強盜集團的人通常不窮,所以也就可以
好客讓一些沒飯吃的人投靠他,到他家吃飯。後來這些人因為幫助秀吉築了墨俁城,所以化為
官軍,總算洗脫強盜污名,可是由於信長非常討厭軍紀差的爛軍隊,所以蜂須賀小六從此跟他
的強盜集團再也不幹殺人越貨的事情,可是他們在強盜時期所訓練出來的一身偷雞摸狗好本領
卻成為當忍者的好條件,於是那些人就轉為當成羽柴秀吉軍隊的忍者。而且在各大戰役都有傑
出的表現。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7:04
天下之副將軍---奧州之獨眼龍---伊達政宗大傳

伊達政宗,奧州伊達氏第十七代家督,輝宗長子,戰國時代末期的名將,人稱「奧州之獨眼龍」;永祿十年(1567)八月三日出生於米澤城。說起政宗的出生,還頗有傳奇色彩。政宗的母親是當時出羽的大名最上義守之女義姬,最上義光之妹。當時伊達家有意與最上家聯姻,派中野宗時做使者到最上家提親,但有反叛之心的中野宗時與最上義守、義姬密謀假意聯姻,等與輝宗成婚並生下一子後,謀殺輝宗並帶兒子回最上家山形城。兩人成親後,在龜岡文殊堂度蜜月。當晚,義姬夢到獨眼神僧萬海上人希望轉世。因為這個吉瑞之夢而懷孕,於永祿十年(1567)生下了政宗,父親輝宗為愛子起名“梵天丸”。

輝宗深信梵天丸是萬海上人的轉世,給予最好的教育及最佳的助手、近侍,包括請來名僧虎哉禪師為師,命片倉小十郎景綱及族弟伊達藤五郎成實為左右手。

五歲時,政宗得了皰瘡,雖保住性命,但是右眼因此失明。這更使輝宗堅信政宗是獨眼神僧萬海上人轉世,但獨眼的梵天丸卻遭到母親義姬的嫌棄,而把母愛全部轉移到了比政宗小11個月的次男竺丸(政道)的身上;而梵天丸亦因此而感到自卑及不願公開露面。

天正三年(1575),輝宗開始與信長交通,得到不少奧州罕有的南蠻品作為回禮,令梵天丸大開眼界,同時也造就了他放眼全世界的廣大眼光。

天正六年(1578),輝宗正式給梵天丸元服,受領伊達家歷代家督之小名家第九代中興之主政宗之名,全稱伊達藤次郎政宗,可見輝宗對政宗期望之高。天正七年(1579),政宗迎娶了三春城主田村清顯之女愛姬為正室,從而使田村氏納入伊達的勢力。兩年後,即天正九年(1581),輝宗出戰相馬氏,十五歲的政宗迎來了自己的初陣,相馬大敗,政宗於此戰表現出非凡將才,輝宗及重臣們都給予肯定及正面的評價。

由於生母義姬嫌棄政宗的羞陋而疏遠他,轉而溺愛次男小次郎,更希望由竺丸接替家督之位,因此家中分裂成政宗和小次郎兩派。最後為免伊達家分裂,天正十二年(1584)十月,輝宗決定隱居讓位予政宗,當時輝宗年僅四十一,便早早退位隱居,十八歲的政宗接任家督之位。輝宗的決斷,表明了支持政宗、警告義姬的立場,這令義姬幾乎瘋狂,也令政宗對將來兄弟之爭有了心理上的準備。

18歲的政宗繼承了家督,獨創的火槍騎兵隊(騎鐵)作為作戰主力。在歷來重視騎兵的奧州,這種新型戰術立刻顯出威力。繼任家督的政宗一改父親一貫的防禦戰略,開始頻繁與周邊勢力作戰。以政宗的計劃:先平定奧州,再向越後進軍,最終揮師進京,稱霸天下。抱著這種大志,政宗於天正十三年(1585)三月敘任從五位下美作守,五月即展開檜原攻略,八月圍攻大內定綱;大內本來投降,但又反覆無常,政宗不顧家臣反對,憤然攻擊大內的小濱城及其靠山蘆名氏,此時發生了震驚奧羽的小手森屠殺事件,政宗將俘獲的全部小手森城的將士和城中老幼婦孺八百餘人全部格殺,牛馬不留,全城頓時成為死城。時年十九的政宗對敵人放出了豪邁的宣言:「戰敗就會失去一切!」,這嚇破大內定綱,並放棄了小濱城,直接逃往蘆名尋求庇護。

小手森城屠殺事件令奧羽等的大名,包括二本松城的田山義繼深深感到危機,為免成為政宗的新目標﹐義繼起先拜托了政宗的叔父伊達實元,希望能夠與伊達保持和睦,但政宗卻表示除了無條件投降之外,並無其他和睦的可能。義繼因而求助於已隱居的輝宗,輝宗欣然答允,政宗也因輝宗的關係而妥協。當義繼前往輝宗宅邸進行和議時突然發難,挾持輝宗退往人取橋,伊達的武士及家臣從後追趕,義繼無法脫身,輝宗命令(即有政宗命令之說)伊達武士向二人開火,義繼、輝宗相相死亡,這就是人取橋事件。

憤怒的政宗於天正十三年(1585),輝宗死亡七日後,即出兵大舉進攻田山義繼的居城二本松,但以佐竹、蘆名為核心,包括岩城、白川、石川諸氏的大名在此時趕來救援二本松,與伊達勢激戰於人取橋。兵力上的優勢令佐竹、蘆名聯軍很快佔了上風。伊達勢一度陷入崩潰的邊緣,在老將鬼庭良直的犧牲下,政宗成功突圍,與此同時,片倉景綱及伊達成實率領的援軍趕到,加上佐竹勢因領地受里見氏突襲而撤退;伊達勢在這突如其來的"奇蹟"造就下發起了反攻,討死敵將佐竹義政,政宗終在人取橋擊潰三萬餘人的佐竹、蘆名、相馬聯軍,直到很多年後,政宗曾回想道:"能夠從人取橋回來真是個奇蹟!"

 

此後他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戰術;天正十四年(1586),政宗再度出兵攻打二本松城,新城主國王丸開城投降,伊達勢力滲入會津,和蘆名氏發生了直接的衝突。兩年後的郡山合戰中,政宗僅以六百人的兵力又一次擊潰了四千人的佐竹、蘆名聯軍,武名震天下。

政宗遂展開蘆名攻略,導致了天正十七年(1589)的摺上原合戰,伊達軍兩萬,蘆名一萬六千,最後以壓倒性的優勢大獲全勝,蘆名義廣逃出黑川城投靠佐竹。蘆名舊領盡為伊達所有,亦得到南奧州的仙道七郡。

蘆名氏滅亡後,伊達勢力已滲入會津,更進一步攻略奧州,領奧羽六十六郡中的三十餘郡,且逼近關東,政宗雖面對越後上杉景勝的威脅;但他的眼光已超出奧州。可惜,政宗的天下人的夢想似乎變成泡影;豐臣秀吉已成為真正的天下人,天正十八年(1590)一月,秀吉催促政宗等奧羽大名參戰討伐小田原北條,事實上就是要政宗臣服,對於是臣服抑或抗戰到底又成了政宗必須面臨的抉擇,而家中也為此分裂成兩派。

在片倉景綱的力勸下,政宗終於決定出發參戰,但剛巧其母保春院(義姬)企圖毒殺政宗,扶植小次郎為新家督;但被政宗識破,最後小次郎被殺,保春院被送回娘家山形城。為此,政宗參陣遲到,令秀吉震怒,並揚言要殺死政宗,但政宗以其機智化解:他以白衣領死的姿態晉見秀吉,並以沙金賄賂其他大名為他說項,終得到了秀吉的赦免,只是舊蘆名領等郡被沒收,自此,秀吉也開始注意政宗的才能。

回到米澤城後,政宗加緊擴大領土,天正十八年(1590),葛西家及大崎家因未有參戰被改易,原先侍奉兩家的大批武士成為浪人,不久爆發了葛西一向一揆;政宗被剛轉封到會津的蒲生氏鄉指為事件的幕後主謀,天正十八年(1590)十月,政宗出兵震壓一揆,但仍然沒有逃脫煽動一揆亂事的嫌疑,政宗又以白衣領死的姿態,只率三十騎前往清洲城謁見秀吉,據說他在隊伍的前面放了個貼著金箔的磔刑的行刑柱,到達清洲城後,政宗與秀吉見面,秀吉質問道:「叛亂所用徽記為何是政宗你的呢?」政宗回答說:「殿下錯了,這個徽記的飛雀的眼部沒有針眼大的小洞。」這一精妙的回答令秀吉大為佩服,政宗又一次逃過一劫。釋清了嫌疑,非但沒有被處分,還獲得了侍從的官位,被允許領羽柴姓。在天正十九年(1591)七月,政宗震壓了葛西大崎領內的一揆,隨後秀吉就沒收了信井、信夫、伊達、田村、刈田、安達諸郡領地,被封至葛西大崎的舊領十二郡,居城也移到了岩手澤城。

後來,秀吉的養子、關白豐臣秀次被秀吉以謀反罪誅殺,被牽連問罪的人不計其數。作為秀次的摯友之一,政宗又陷入危機。這一次政宗故技重演,再次以白衣領死的姿態上洛,不同的是這次先由家臣攜黃金十字架在前,表明與秀次只是借貸金銀關係。結果又一次以稍減領地的處分躲過了劫難。經過這幾次波瀾,秀吉對政宗真是又愛又恨又無可奈何,在戰國大概只有政宗這樣的人物才能做到。

 

政宗參加了文祿、慶長之役,受封從四位下右近衛權少將。慶長三年(1598)八月秀吉在大阪城病逝,這令政宗再一次燃點爭逐天下之雄心,但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的攻略比政宗更快速,隨著實力可與家康匹敵的前田利家於慶長四年(1599)病逝,天下已無家康的敵手,天下分裂成了東西兩方,政宗成為了能夠左右天下大局的重要力量,他無視秀吉生前定下"諸侯之間不得私自通婚"的命令,將長女五郎八姬嫁與家康的六男松平忠輝,與德川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盟約,在家康的會津征伐戰以及關原合戰中,伊達都站在東軍一邊,並在關原主戰場之外與西軍一百二十萬石的上杉景勝爆發激戰。

慶長五年(1600)七月二十四日家康率軍到達小山開始會津討伐戰,而從大[土反]急返北目城的政宗也在此時接到了家康討伐上杉的命令,開始進攻會津內的白石城,二十五日,白石城守將開城投降。

其間,石田三成嘗試拉攏政宗,更承諾只要加入西軍,關東及奧州盡為伊達所有;同時,家康也許下戰後給予「百萬石書狀」的承諾,但政宗已經鐵定加入東軍。

同年九月,石田三成於畿內舉兵,家康率軍直指關原,會津的上杉景勝藉機命重臣直江兼續進攻出羽最上義光的山形城,爆發長谷堂合戰,在伊達勢的支援下,再加上直江兼續接到西軍在關原戰敗之消息,上杉勢大潰退。十月六日,政宗出兵攻打福島城,在守將本庄繁長負隅頑抗,政宗不能得手而退兵。隨後上杉景勝降於家康,減封到米澤三十萬石。

關原合戰剛完結之際,政宗並沒有立刻退兵,而是把握天下混亂的好機會,首先攻打了信夫、伊達兩郡,又趁南部信直出征在外的機會,煽動南部領地的一揆作亂,這些行動使政宗奪回大片伊達家的舊領。此後德川家康進行了戰後的封賞,正式給予政宗"百萬石書狀",並加常陸、近江合共的兩萬石,達到六十二萬五千石(此後家康又加封政宗之庶長子秀宗宇和島十萬石),是僅次於一百零二萬石的加賀前田家和七十三萬石的薩摩島津家之後的第三大藩。從而奠定了仙台藩的基礎。

回仙台後,政宗積極整頓內政,包括大規模開懇領內土地,令石高增至一百多萬,令奧州米的產量大增,成為江戶的主要用米,又加強了與江戶間的漕運通商,使仙台藩頓時富裕起來,都是政宗的努力而來的。

其次,在外交政策方面,政宗在元和元年(1616)派遣支倉常長等作為遣歐使前往西班牙和羅馬教廷,希望能和西班牙建立貿易協定並由通商學習歐洲的航海、礦山技術等;但政宗的外交因幕府的政策而遭受了挫折,就在派遣歐使不久,幕府開始對國內的天主教徒進行大規模震壓,並禁止人民信仰天主教,政宗在奧州範圍內獎勵天主教傳播和派遣遣歐使的行動有對抗幕府的嫌疑。因而政宗馬上改變了政策,對領內的天主教徒進行了震壓,支倉常長的歐洲之行最後也沒有取得什麼成果,元和六年(1620)歸國。

慶長十九年(1615)的大阪冬夏之陣,政宗所創的騎鐵隊“居功至偉”,片倉景綱之子片倉重長在道明寺一戰中與後藤又兵衛、薄田隼人激戰。所率騎鐵隊射中了後藤又兵衛的胸部,導致了其陣亡。真田幸村也死於政宗的騎鐵隊之下;德川幕府的基礎更加穩固。伊達的勢力天下共知,家康稱政宗為「天下之副將軍」,拜領松平姓,伊達家更冠以「伊達者」的美名;據說家康曾說道:「能挑戰幕府者,惟伊達矣!」

元和偃武之後,德川幕府的幕藩體制漸入軌道;而政宗對染指天下的野心也漸漸淡去了。政宗曾遺撼的表示:願早生二十年,成就信長般之霸業。可惜對於戰國時期想有一番作為的政宗,卻遭到生不逢時的厄運。只能努力經營仙台藩,當藩政漸入了安定期時,政宗也從藩政的一線退出,在二代將軍德川秀忠臨終時,政宗被召到枕邊,並將第三代將軍家光托付予政宗,寬永五年(1628),政宗開始隱居,這位生於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至今仍然健在的人物,已六十歲了,政宗一直居住在江戶的櫻田屋敷,直到四年後,即寬永十三年(1636)在江戶去世,臨終前三代將軍家光親自至床邊守候。

仙台藩素有「險要」之稱,因領內重要之地都修築多個支城,並將其附屬的領地作為知行分封予各重臣,以作為主城的屏障,並得到幕府的默許,正正顯示了仙台藩的重要地位。

伊達政宗死後,二代藩主忠宗仍能保持藩政平穩,但隨著財政拮据及寬文年間(四代將軍綱宗)的「仙台騷亂」,藩政大不如前,慢慢衰竭。到了幕末,因參加奧羽越列藩同盟被天皇新軍圍攻,仙台藩在八百三十一人戰死之後投降,末代(十五)藩主邦宗及其諸子被命前往東京「謹慎」,明治四年(1871)仙台藩被廢藩置縣。


資料出於http://se-n-go-ku.org/friends/datemasamune.htm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7:05
日本戰國時代人物的絕命詩
1.西國名將陶晴賢在嚴島合戰慘敗後被迫自殺,臨死時留下絕命詩一首:
莫論勝敗跡,人我暫時情。
一物不生地,山寒海水清。

2.武田名將板垣信形(信方)曾死諫一度沈迷于京都文化的信玄振作起來:
簸外風光分外新,卷簾山色惱吟身。
孱願亦有娥眉趣,一笑靄然如美人。

3.上杉謙信繼任關東管領後作詩一首,從詩歌中並不難發覺他當時的志向:
霜滿軍營秋氣新,數行過雁月三更。
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臆遠征。

4.外史氏山陽有詩一首記載信長於田樂狹間突擊今川義元的詩:
將士銜枚馬結舌,桶狹如桶雷擘裂。
驕龍喪元敗鱗飛,撲面腥風雨耶血。
一戰始開撥亂機,萬古海道戰氛滅,唯見血痕紅紋纈。

5.我國大將李如松在率領大軍包圍平壤城之時作詩一首:
提兵星夜到江幹,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探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6.明智光秀的絕命詩:
順逆無二門,五十五年夢。
大道澈心源,覺來歸一心。

7.附上幕末名人西鄉隆盛的絕命詩一首:
百戰無效半歲間,首邱幸得返家山。
笑儂向死如仙客,盡日洞中棋響閑。

網址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Academy/4061/welcome.htm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7:06
天下第一陪臣之二---片倉景綱傳

片倉景綱,日本東北的名將、智勇相全之才將,與上杉之直江兼續並稱「天下兩大陪臣」,通稱小十郎。弘治三年(1557)生於米澤,為米澤八幡的神官片倉景重之次男,母為伊達政宗之乳娘。

景綱幼年時已被人稱為異才,在伊達重臣遠藤元信的極力推薦下,成為當時的家督輝宗的侍從。後來輝宗發現景綱的俊才及剛正不阿的性格而非常高興;永祿十年(1567),適時輝宗剛得長子梵天丸(後來的政宗),決定讓他得到最好的教育及保護,天正三年(1575),輝宗把當時十九歲的景綱引為九歲的政宗的近侍,希望景綱的剛毅能感染政宗。

當時政宗於幼年得重病,雖幸不至死,但卻引致右眼生匏瘡,眼球腫露而非常恐怖,家中所有人都不敢直視以致政宗非常內向憂鬱,有見及此,景綱有一天與政宗交談,藉機引開其注意而用小刀把壞眼切除。(也有說是得到政宗的許可)自此之後,政宗再不引此為醜,更把景綱當作最好的知己,給予最大的信賴,成為日後政宗的第一重臣。

天正十二年(1584),鑑於伊達因爭嗣面臨分裂的邊緣,輝宗決定讓家督之位予政宗以表明自己的立場。十八歲的政宗繼位後立刻展開其振興伊達家的攻略,天正十三年(1585),由於大內定綱的無禮,政宗立即揮軍大內定綱,景綱奉命領軍與大內決戰於小瀨川,大勝而回,從而成功佔領小濱城。

同年十一月,輝宗因中二本松義繼的陰謀而同歸於盡。父親的死令政宗憤怒非常,立刻攻打二本繼,引發著名的人取橋合戰。伊達軍八千人面對佐竹、蘆名等三萬聯軍,顯然處於下風,戰事開始後,政宗本陣很快遭到圍攻而瀕臨崩潰的邊緣,在老將鬼庭良直的犧牲下,伊達軍雖暫時得到喘息,但政宗本陣仍然受到猛烈攻擊,景綱有見及此,立刻穿上政宗的後備軍服,騎馬向前大嚷:「我乃伊達政宗!」從而引開敵軍的注意,使政宗有機突圍。最後由於佐竹的領地受里見氏突襲而撤退;伊達勢在這突如其來的「奇蹟」造就下發起了反攻,終在人取橋擊潰三萬餘人的佐竹、蘆名、相馬聯軍。政宗於戰後褒揚景綱的及時相助,也因此得到家裏各臣的敬重。

天正十四年(1586),政宗再次進攻二本松城,最後二本松城陷落,由於有功,景綱成為信夫郡的大森城主,政宗對景綱的信任更加倚重。乘著餘威,政宗遂展開蘆名攻略,天正十七年(1589)爆發摺上原合戰,伊達軍兩萬,蘆名一萬六千,由於景綱的猛攻之下,蘆名未能佔有上風,然而,這也導致景綱本陣的嚴重損失,直到伊達成實的援助之下,重佔上風;景綱更率數十騎乘亂直搗蘆名本陣,令伊達軍士氣高漲,最後以壓倒性的優勢大獲全勝,蘆名義廣逃出黑川城投靠佐竹。蘆名舊領盡為伊達所有;而景綱則論功獲濱崎等五個會津領內的城。

摺上原一戰之後,伊達勢力已滲入會津,更進一步攻略奧州,領奧羽六十六郡中的三十餘郡,逼近關東。但正當政宗以為天下人之夢快可進行第二步的時候,豐臣秀吉已成為真正的天下人,天正十八年(1590)一月,秀吉催促政宗等奧羽大名參戰討伐小田原北條,事實上就是要政宗臣服,對於是臣服抑或抗戰到底又成了政宗必須面臨的抉擇,同時也因政宗的擴充破壞禁止私戰的物無事令,石田三成奉秀吉之命帶罪責書到伊達,命政宗向秀吉解釋,而家中也為此分裂成主戰、主從兩派而發生激辯,成實等主戰派指出:「與秀吉一戰,也不是必定戰敗!」正當政宗猶疑之際,景綱力勸地說:「蒼蠅,你如何的趕走,牠都是始終會來的」又說:「無知的胡亂抵抗,只是無智無謀、對主公絕無好處的,伊達家也會因此而給斷送。」此話立刻令政宗一言驚醒,決定到小田原謁見秀吉。景綱一言,據說政宗曾說「小十郎又做了我的恩人了。」

景綱率一百人陪同政宗前往小田原,雖然摺上原的一齊全部被沒收,但本領的七十萬石則安然無恙。到小田原參見時,秀吉得知是景綱勸服政宗的功臣,說:「我給你五萬石,那你就是一個大名了,如何?」景綱立即回答:「景綱只想做伊達家的家臣,絕無異想」這番話使政宗、秀吉對景綱更加敬重、欣賞。

在天正十九年(1591)七月,政宗震壓了葛西大崎領內的一揆,隨後秀吉就沒收了信井、信夫、伊達、田村、刈田、安達諸郡領地,被封至葛西大崎的舊領十二郡,居城也移到了岩出山城。政宗封景綱為丕理城主,更大力幫助政宗開發領地,使伊達家得到繁榮的基礎。

文祿、慶長之役,由於秀吉對景綱非常欣賞,故特地贈景綱軍船小鷹丸的破格褒獎。回國之後,景綱已是一位出名的大將,人稱「伊達軍師」惜才如命的秀吉於一次接見中,對景綱說:「我想把奧州三春之地五萬石封予伙你,你這次願意吧?」景綱堅辭說:「景綱對少將(政宗)的忠義非常重視,而少將對景綱的恩義,景綱豈能忘記?」秀吉對此回應非常感動,曾歎說「伊達家真是有福啊」

慶長三年(1598)、四年,秀吉、利家相相病死,政宗立刻與德川家康家下聯姻之約,同時因三成與家康的關係惡化,慶長五年(1600)爆發關原合戰,同年初,上杉景勝派重臣直江兼續出兵最上氏,對於義光要求伊達援求一事,景綱力勸政宗出援「山形城一失,對我們都是重大影響,主母(政宗母義姬)也在山形城,主公豈能不顧?這對主公與主母的關係也有好處。」政宗聽後立刻派留守政景出兵援助,成功打敗並趕走上杉軍。慶長七年(1602),由於獻策有功,政宗給予景綱高度的評價,把南部軍事據點白石城及刈田郡一帶一萬三千石封予景綱,從當時來說,已是大名級 ,這表達了政宗對景綱的信任及看重。成為白石城主之後,景綱積極開發城碡町,農業、養蠶、畜牧諸業都有可觀的發展,對於製紙、製麵景綱也十分重視,使仙台藩南部非常繁榮,景綱功不可沒。

政宗曾說:「武勇的首推成實,智睿的只有景綱」,而且景綱、成實及鬼庭綱元被後世稱為「伊達三傑」。景綱對伊達的貢獻,實在無從估計。元和元年(1615)十月,景綱臨終前,把重長託付於政宗後,一生忠對政宗誠不二、出謀獻策的知己於白石城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政宗對景綱的死非常痛心,其後有六人為景綱的忠義而殉死。

片倉家可算是伊達家的忠臣及恩人,景綱力勸政宗出陣小田原,以免伊達滅亡的危機,長子重長為伊達立下殊功,討死薄田隼人及名將後藤又兵衛,也曾於戰場上解救政宗。長孫景長為伊達解救「寬文伊達大亂」的危機。之後,伊達重臣富塚內藏對景長謂:「片倉之家救伊達御家之大難既三回也:祖父貞山公備中守景綱說御家前見秀吉之忠諫,一忠也。父重長於大阪忠戰救御家之難,是二忠也。今子救御家之大難(寬文之亂),此忠義是三也。」同席的諸臣都為之大表讚賞。

同為天下兩大陪臣,雖然景綱無兼續的學問及大貢獻,但景綱的忠義、智略,卻是天下聞名,有一次家康接見政宗後,與景綱說「我為你於江戶城做一所房舍,好嗎?」景綱回應道「為主公效力,就是為天下效力,景綱只想為主公奉忠,不需有自己的屋敷」 這令家康對景綱心感佩服,並稱讚他為奧州第一忠義之人,天下第一陪臣於景綱來說,是實至名歸,無可置疑。

資料出於http://se-n-go-ku.org/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7:07
奧州永不後退之第一猛將---伊達成實傳

伊達成實,奧州之猛將,人稱「第一之勇將」。永祿十一年(1568)生於信夫郡大森城,初名時宗丸,通稱藤五郎。伊達實元嫡長子,母為伊達輝宗之妹,政宗之從兄弟(伯父)。成實出生不久,便被輝宗指名為其愛兒政宗的近侍。

幼年的成實,以果敢剛毅見稱,與政宗出相入對。天正七年(1579)元服,天正十二年(1584)出任大森城主,同年政宗繼位為十七代家督,立刻開展奧州攻略,創立著名的騎鐵隊,命成實為分隊長,天正十三年(1585),政宗開始檜原攻略,出兵攻打大內定綱,十七歲的成實奉命出戰圍攻小手森城。攻克後,政宗下令成實屠殺全城八百餘人,令奧州大名大驚。同年,二本松義繼借輝宗向政宗請降,但遭到政宗嚴正拒絕,引發「栗之巢之亂」義繼挾持輝宗逃出,成實等派兵士追捕,最後於人取川附近,輝宗命令成實開槍打死義繼及自己,成實無奈之下,二人同歸於盡。

憤怒的政宗於輝宗之死七日後,即出兵大舉進攻義繼的居城二本松,成實、景綱等奉命從行。但以佐竹、蘆名為核心的反伊達聯軍,在此時趕來救援二本松,與伊達勢激戰於人取橋。聯軍迅即圍攻政宗之本陣觀音山,政宗勢陷於苦戰之中,幸得鬼庭良直、片倉景綱及成實的奮戰,政宗最後才能突圍而出,伊達勢也因佐竹臨時撤退而獲勝。天正十四年(1586),政宗再度出兵攻打二本松城,城主國王丸開城投降,政宗命成實為二本松城主,負責第一道防線。

同年末,二本松家臣鹿田右衛門進攻涉川城,成實於涉川與敵軍激戰,斬得敵人二百六十三名首級,威振整個奧州,令大名聞風喪膽。天正十六年(1588)六月,由於伊達入侵蘆名,佐竹與蘆名出兵與伊達爆發窪田之戰,成實與景綱守衛窪田城,後來二人到豬苗代城說服猶豫不決的盛胤,使戰爭的優勢轉向伊達,最後在衡量得失,兩軍於幾道交戰後決定和解。同年末,田村氏出現家督爭奪戰,佐竹、伊達都聲稱其人選有繼承權,引發郡山合戰,成實出戰勇猛,使伊達再度勝利,確立了出擊會津的基礎,因此成實受到政宗的褒揚,並命成實為伊達軍主力部隊長,於伊達家已奠立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天正十七年(1589),伊達與蘆名間的矛盾終於引發著名的摺上原合戰,由於爭取到最上及大崎的和睦,政宗於無後顧之憂下全力出戰,以二萬大軍重創蘆名軍,會津郡最終全為伊達所有。正當政宗宏想下一步計劃時,天下人秀吉卻早已先行一步。天正十八年(1590),秀吉出兵討伐小田原北條,要求東北大名參與,實為要求臣服。伊達家為此意見分歧,成實等主戰派指出:「與秀吉一戰,也不是必定戰敗!」正當政宗猶疑之際,景綱力勸地說:「蒼蠅,你如何的趕走,牠都是始終會來的」又說:「無知的胡亂抵抗,只是無智無謀、對主公絕無好處的,伊達家也會因此而給斷送。」此話立刻令政宗一言驚醒,決定到小田原謁見秀吉。雖然成實因此與景綱對立,但最後也接受提議,並自請到黑川城守備,以免東北大名乘機入侵。

小田原之戰後,政宗謁見秀吉,由於遲到參陣,被沒收會津一郡,回到米澤不久,發生葛西一揆,剛轉封至會津的蒲生氏鄉奉命徹查,最後指控政宗為事件的幕後主使人。秀吉得知後大怒,立即命政宗到名古屋解釋,最後政宗以巧妙的回答解釋清楚後,政宗立即回米澤,於天正十九年(1591)震壓葛西一揆,為了表明無叛意,成實自請到蒲生的名生城為人質,以保證政宗的安全及清白。

同年,秀吉改封政宗至岩出山城,為了賞給成實的功勞,政宗封伊具、柴田二郡共三萬石予成實,移到角田城。文祿二年(1593),秀吉命政宗出兵朝鮮援救在朝大名,成實奉命隨行,在戰爭中,由於食糧不足,運輸也非常困難,故政宗到朝鮮後立刻命成實救出日本軍,成實也因此立下重要軍功,但回到伏見之後,政宗立刻遇到另一危機,文祿五年(1594),關白秀次被指謀反,被秀吉給予死刑,由於政宗與秀次有交情,故被牽連在內。有見及此,成實等一眾伊達家臣十九人聯名上書秀吉,為政宗開脫,又表示與政宗共存亡,最後,秀吉也終於因政宗的小狡計而放過政宗,秀吉也曾因此事嘆道「伊達真乃齊心也!」

但齊心的名聲出現陰影,慶長三年(1598),秀吉病死,成實與政宗的關係越發惡化,原因於成實不滿政宗賞給不公,加上經常的意見不合,成實突然出走高野山。政宗得知後非常憤怒,立即命屋代景賴攻打角田城,成實三十名家臣及妻兒全部被殺,角田城也被沒收。而成實則於東北、東海道一帶流浪,上杉景勝有見及此,命直江兼續以五萬石俸給力邀成實出仕,但都受到成實的力拒,並說「藤五郎雖離開御家(政宗),但現已心感愧對之,故不能再叛也!」之後,德川家康又想邀成實出仕,但都是得到同樣回應。

石川昭光、留守政景及片倉景綱得知成實的行縱後,立即趕到並想說服他回去,但成實一貫的拒絕,景綱等便大罵道「汝之愚行,使御家大為不安,眾敵虎視眈眈,汝想再為罪人乎?」。另一方面,景綱等又向政宗說項,求情,最終政宗公開呼籲成實回來,而成實也終於在關原之戰前夕回到仙台。

成實回來不久,旋即爆發關原之戰的前哨戰─上杉討伐戰,政宗立即響應號召攻打白石城,成實立即回復他的勇猛,終於與景綱父子合力之下攻克白石城。關原之戰後,政宗以首功封成實為亙理城主,列為伊達一門眾之列。

大阪之陣前,成實主理亙理城,其間的成實已不是以前的莽撞,發揮了其成熟的一面。後來成實再為大阪之陣上戰,但卻表現出謀略之將的風格,使政宗大為改觀。寬永十三年(1636),政宗於江戶病死,成實位列一門眾之首,為忠宗輔助藩政。元和八年(1622),最上家被改易,成實奉命出兵野邊澤城震壓叛亂,是次為最後一次出陣。寬永十五年(1638),將軍家光慕名邀請成實到江戶謁見,並要求成實講授戰話(奧州諸戰的軍議),家光於聽講後,大讚成實為「勇武無雙、智略冠絕之大將」,下賜時服二十件,火砲十挺為謝。

回到亙理城之後,成實繼續陬揮他的文學修養,分別著成了「成實記」、「政宗記─貞山公治家記錄」及「政宗公御名話語集」,是史家研究伊達史及仙台藩初期的寶貴資料,成實的文武兼具的修為,成能後世宣揚武士道的又一模範。正保三年(1646)成實開始隱居,同年六月四日死於亙理城,享年七十九歲,法名大雄寺殿久山天昌大居士,葬於大雄寺。由於長子已死,次男夭折,故由政宗九男宗實為養子承繼城主。

亙理城位列「伊達仙台十九險要」之一,極具戰略意義,可見政宗自成實回來後,對他的倚重同信賴。成實最令人記述的就是他的具足頭盔上的蟲,代表著「永不後退」的果敢之風,難怪政宗曾說「武勇首推成實,智睿則推景綱」,又曾說「藤五郎乃伊達第一勇將也!」成為伊達三傑之一。另外,成實也是一個豪飲的人,奧州中無人不知,據說可連飲一百大杯不醉!可能這就是成實的「另類勇猛」吧!

資料出於http://se-n-go-ku.org/
作者: 瘋狂之聖    時間: 06-12-3 17:08
天下第一陪臣---直江兼續傳

直江兼續,戰國後期的名將,人稱文武兼備、內外皆能之才將,更與伊達之片倉景綱並稱「天下第一陪臣」。永祿三年(1560),生於越後魚沼郡上田莊阪戶城,父親為城主長尾政景長臣[木通]口與三衛門兼豐,初名[木通]口與六重光。

幼年的兼續早已被讚為智勇兼備。初為上杉謙信的近侍,受到謙信的鼓勵,努力研究學問。不久成為景勝近臣,天正六年(1578)三月十三日,謙信病死,上杉家遂爆發「御館之亂」,兼續為景勝贏得了主動,於數日後宣布「謙信之遺命」而立景勝為新家督,並幫助景勝快速佔領春日山城,使景勝勢快速得到壓倒性的優勢,以便攻擊景虎,其間兼續也在亂事中為景勝出謀獻策,其才智謀略為景勝及其他老臣所承認,成為平定亂事的功臣之一。

天正十年(1582),重臣直江信綱因口角被毛利秀廣所殺,一向活躍於上杉的直江氏從此斷後,景勝立刻命兼續娶信綱之妻以入贅直江家,正式改名為直江兼續。從此正式開始輔助景勝治理越後,並且發揮出內政、軍政的才幹,成為上杉的管家。但此時的上杉家面對進退兩難的局面,外有柴田勢猛攻越後,內有新發田之亂,兼續於其間協助景勝一一應付作出不少貢獻。終於隨著本能寺之變及羽柴秀吉的快速行動,間接為景勝舒緩不少困境。天正十一年(1583),景勝與秀吉正式結盟,以牽制柴田勢主將佐佐成政以便秀吉攻打柴田勝家。天正十三年(1585),兼續陪同景勝於越水城會見豐臣秀吉,並立下「越水會盟」正式臣服秀吉,兼續在該時認識了秀吉及其近臣石田三成,後來更成為好友,據說秀吉見到兼續後大加讚賞道:「此人非凡大才,必為天下之能人也!」天正十六年(1588),兼續陪同景勝上洛,敘任從五位下山城守,從此以「直江山城」之名廣知於全日本。

文祿、慶長之役,兼續與景勝出兵朝鮮,並攻下數城,但與其他侵朝大名不同,兼續每下一城,並不姦淫擄掠,而是把所有文獻書籍及圖冊保存以增廣見聞,擴充自身的知識,當時被傳之佳話,也得到秀吉的讚揚。慶長三年(1598),由於蒲生秀行管理會津不善,秀吉改封景勝到會津一百二十萬石,但令人意外的是秀吉外加米澤三十萬石予兼續,當時封地石高多於三十萬石的大名只有十一名,作為大名臣下的兼續因獲得如此豐厚的封賞而名重全日本,使天下人重新對兼續估量一番;也是表現了秀吉對兼續才幹的肯定;另一方面,當時也有人認為秀吉是要分化景勝與兼續的手段。

至征朝以來,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的關係惡化,有見及此,石田曾會見兼續,承諾戰後以謙信時代的土地加會津合共二百多萬石的報酬回敬,由於有如此厚報及友情的關係,加上對家康的不滿,兼續最終答應。但隨著秀吉及前田利家於慶長三年、四年(1598-99)相相逝世,家康的勢力冠絕日本,對三成完全不利;加上豐家武臣派對三成不滿良久,利家逝世兩日後,三成立刻被圍攻,在家康的調停下兩方和解,三成被迫隱居佐和山城。兼續得知後,認為時機已到,力勸景勝回會津整建防禦工事,準備開戰。慶長五年(1600),越後堀秀治及戶澤政盛等反直江派及東軍大名指稱景勝謀反,同年四月,家康派豐光寺承兌催促景勝上洛解釋,兼續藉機疾書著名的「直江狀十六箇條」逐點反駁家康的指控,並痛罵家康無視太閤命令等,家康閱後大罵道:「吾生六十三年閱狀無數,此為當中最無禮放肆之書狀!此小子豈人太甚,吾焉能容忍如此之作?」(但有人認為這是家康的詭計)

六月十八日,家康宣布出兵討伐,七月廿四日到達小山制定戰略;同時,兼續與景勝於革籠原佈陣迎戰。但剛巧石田於同日起兵於畿內,八月四日,家康命次男秀康守備,自率大軍到關原對戰西軍。聞得家康西走消息的兼續,立刻勸景勝立即追擊,道:「主公應出兵追剿逆賊,以安天下!」但景勝以不破壞太閤生前「物總事令」的遺訓拒絕,兼續唯有轉以羽州攻略及越後攻略,可惜越後之戰無功而回,而且在對戰最上的長谷堂合戰中,最後被伊達、最上聯軍趕出羽州,幸得前田利益(慶次郎)殿後以爭取時間撤退。兼續同時得知關原大戰西軍戰敗的消息,前功盡棄。

慶長六年(1601)八月,兼續與景勝上洛請罪,最後上杉減封至米澤三十萬石,然而兼續仍被封六萬石俸給,但只自取六千石,其他分給其他大臣。家康知悉後讚嘆道:「能得如此之能臣,取天下可無難矣!」。

由於上杉請罪,兩家的關係得以緩和,慶長九年(1614),家康以重臣本多正信之次男政重過繼為直江家養子。之後的兼續陪同景勝出戰大阪冬、夏之陣,元和五年(1619),令秀吉、家康都稱讚不已的第一陪臣在大群名醫都束手無策之下於江戶病逝,享年六十歲,葬於米澤德昌寺。由於親子景明早逝,兼續養子政重立為家督,後來政重回復本多姓,改侍加賀前田家,從此直江氏永遠消失於歷史上。

直江兼續一直冠以「文武兩兼」的美名,因為他的內政能力早以名重於全日本,從慶長十四年(1609)起,兼續專注於輔助景勝治理米澤,盡心發揮其內政的能耐,十年間把米澤發展成擁有繁榮城下町的豐城,同時修建米澤城,鼓勵農民開荒,並於西北面的鬼面川建築帶刀堰,引水灌溉農作物;並著有關益農業的<<四季農戒書>> 以教導農民正確栽種。

另一方面,兼續於其間撰寫了不少書籍,醫學上,著有以中國醫學為本的<<濟世救方>>三百卷,對日本醫學史及醫學作出重大貢獻。另外,文學上著有以中國秦至三國時代的代表文章彙編<<文選>>卅一冊,日後成為江戶時代最受歡迎的書籍之一。

教育方面,兼續強調教育及學問的重要性,並動用金錢資助米澤禪林寺開辦修堂,又設立禪林文庫,成為不少藩士子弟修學的熱門道場。對日本文化及教育都有深遠、無比的貢獻。

在科技上,兼續於礦山採礦的技術也進行改良,大大提高礦產量;另外,兼續於大炮的技術上也有作出貢獻,與界地商人及近江的造炮技師合作改良,並引進至米澤,使其成為以大炮名聞於日本的藩國,而且得到極高的評價。

直江兼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愛」字頭盔,當時無人不知,人人見到「愛」字盔到聞風而逃,也成為兼續的又一標誌。無論如何,即使他對上杉家減封的事上有一定程度的責任,但無人可以否認,直江兼續對上杉家、米澤藩及全日本的文化科技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大正十三年(1924)二月,大正天皇追封直江兼續為從四位,昭和十三年(1938)遷入松岬神社供奉,這就說明日本人對兼續的貢獻作出肯定吧!

資料出於http://se-n-go-ku.org/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