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瑞典國會改革:1866
[列印本頁]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6-12-13 11:23
標題:
瑞典國會改革:1866
在19世紀中葉以前,瑞典的社會主要由四個等級所組成,分別為貴族、教士、市民(城市的居民)、農民(地主與自耕農)。但,在19世紀以後,隨著拿破崙戰爭與工業革命的影響,瑞典的社會階級開始產生變化。原本不在四個等級之中的中產階級,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開始茁壯,成為社會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他們並不在傳統的四個等級之內,因此無緣成為瑞典傳統的四個等級國會的成員。而且,在傳統的四等級制度下,農民階級與市民階級是一但遷徙了居地,就無法享有原來等級的身分,而這在工業革命後的瑞典而言,在交通的進步下(特別是鐵路的興起後),無疑地已經無法繼續維持原本等級制度。
與此同時,受到拿破崙戰爭的影響,自由主義的思潮在歐洲各地扎根,瑞典也不例外。在1848年的革命風潮中,瑞典也爆發了一場流產的革命。雖然1848年的革命失敗了,但是在瑞典國內,對於國會改革的呼聲確越來越大。1858年,攝政卡爾王子(稍後繼任為國王,稱瑞典國王卡爾十五世)任命路易‧德‧季爾(Louis De Geer)為大法官(瑞典的傳統官銜,在國會改革前,其地位與今日的瑞典首相相當),負責緩解國會改革運動。然而路易‧德‧季爾上台後,自知國會改革運動勢不可免,於是極力調解國內的保守派與自由派對國會改革的看法,並因此與卡爾十五世多次發生衝突。路易‧德‧季爾在政治上並非自由派,也非保守派,他主張進行溫和的改革,於是他積極地與各派進行接觸,以組建新的國會。
在1865年,路易‧德‧季爾的主持下,他向雙方妥協,新的國會採取兩院制:上議院由原本的貴族、教士組成,他們經由間接選舉產生;下議院則由農民、市民與中產階級產生,他們透過嚴格財產限制下的直選產生。路易‧德‧季爾此舉在於迎合自由派與保守派──保守派保有上議會的主導權,而自由派則得以掌握下議院的主導權,同時他也排除了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參政權(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不論在保守派眼中,還是自由派眼中,都是不可靠的一群,他們不理性,容易被煽動,也容易走極端)。在路易‧德‧季爾的規劃中,瑞典的兩院制新國會是仿照不列顛的兩院制,然而由於瑞典欠缺政黨政治(同時也因在半個世紀前的"禮帽黨"與"便帽黨"傾軋,而導致瑞典國力更加衰弱的影響,瑞典人對政黨充滿了不信任),因此他期望將瑞典的兩院制國會變成,調和保守派(上議院)與自由派(下議院)的議會組織。
隔年(1866年)6月,瑞典的兩院制新國會才正式為國王卡爾十五世所批准成立,瑞典的國會改革運動自此向前邁出一大步,從此瑞典王國由絕對主義國家朝代議政治的發展邁進,瑞典的王權大大地從法律上被限縮了,瑞典國王逐漸喪失其政治上的權力。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