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大家來補完】修辭 [列印本頁]

作者: 幻影神兵    時間: 07-1-6 19:40
標題: 【大家來補完】修辭
  修辭在古代並沒有這個詞,而是近代人透過整理才匯出一個系統,

但事實上修辭的句法以及用法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並不是現代才創造出來的,這應該也可以算是古人的結晶吧。

而修辭種類很多,大約三十種或者更多,但是平常絕對不會全部用到,頂多用個兩三成而已。

只是有些修辭若是好好使用的話,便會讓文章增添一種特別的風味,也會讓文章更加生動。


  對於修辭的研究在近代最有成就的人是「陳望道」,作品為「修辭學發凡」,以下是的一些介紹

《修辭學發凡》 陳望道 (1890 — 1977) 著。成書於 1932 年,由上海大江書鋪分上、下兩冊出版。 1950 年上海開明書店重出,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於 1954 ~ 1957 年先後七次印刷。 1976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又重出。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專著。

  全書共分 12 篇。前 3 篇概述修辭現象和修辭學的全貌,首先提出了“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分野的理論,指出兩者的區別和聯繫。第 4 篇講消極修辭的四個要點。第 5 至 8 篇介紹了 38 種積極修辭的辭格,每種又分若干式。第 9 篇講辭趣,第 10 篇講修辭現象的變化和統一,第 11 篇講文體或辭體 ( 即語文的體式 ) ,第 12 篇為結語。

  該書舉例很豐富,所引用的書約 250 部,單篇文章約 170 篇,包括文言、白話各種語體。作者批判地吸收了外國修辭學理論,又較多地批判繼承了我國傳統語文學中的修辭理論,在廣泛佔有並深入分析實際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將這些理論科學地統一起來,創立於一個系統而科學的、符合漢語實際情況的修辭理論體系,開拓了漢語修辭研究的新境界。所以劉大白在該書初版序言中指出,正像《馬氏文通》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語法學著作一樣,《修辭學發凡》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著作,而且在引例文言、白話兼收並蓄這個特點上,《修辭學發凡》的意義還要超過《馬氏文通》。
截自:奇摩知識

  接著就開始進入修辭學的介紹吧
【歡迎一起補充】

目前有: 錯綜、各種用法概論

[ 本文最後由 幻影神兵 於 07-1-7 11:26 PM 編輯 ]
作者: 落日餘暉    時間: 07-1-7 18:35
1、感嘆法:

  感嘆是以呼聲表露喜、怒、哀、樂情感的一種修辭方法,作者通常都利用嘆詞或助詞來構成感嘆句,以振起文章的精神 。
  範例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 )

2、設問法:

  設問是在講話行文中 , 忽變平敘語氣為詢問語氣的一種修辭方法 。
  範例 :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匆匆)

3、摹寫法:

  摹寫是對事物的各種感受,通過作者的主觀加以形容描述的一種修辭方法 。 
  範例:青的瓜,紅的瓜 ,一個個掛在門前 ,襯著長的藤 ,綠的葉,真是十分美麗 。(鄉下人家)

4、引用法:

  引用是在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 , 以訴諸權威或大眾的一種修辭法 。
  範例 :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最苦與最樂)

5、誇飾法:

  誇飾是在描寫事物時,故意誇張鋪飾,使超過客觀事實,以引人注意的一種修辭方法。
  範例 :夏蚊成雷。(兒時記趣)

6、譬喻法:

  譬喻是借此喻彼,用易知、具體來說明難知、抽象的一種修辭方法。
  範例:去惡,農夫之務去草焉。(從今天起)

7、轉化法:

  轉化是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它原來的性質,化成另一種與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描述的一種修辭方法。
  範例:暮靄已經籠罩大地的時候,等著鴨寶寶的歸來。(鄉居情趣)

8、映襯法:

  映襯是在行文中,把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使其意義明顯的修辭方法。
 範例 : 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沈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負荷)

9、倒反法:

  倒反是言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的真意相反的一種修辭法。
  範例:你沒有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母親的教誨)

10、對偶法:

  對偶是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的一種修辭方法。
  範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登鸛雀樓)


「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後引申為一切的言詞。
「修辭」就是修飾詞語,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


轉自:http://home.stlouis.edu.hk/~artlai/rhetoric.htm





紅色字體為該修辭法裡的修辭部份,還有不懂請發問喔@@"


目前先貼這些

關於更詳細的部份(譬喻裡有明喻暗喻…等等)再之後再補上

以上<(_ _)>
作者: 凌霄轍翼    時間: 07-1-7 20:38
最近遇到一個修辭學上的問題──錯綜修辭:

前陣子寫了首七言律詩。當時為了頷聯、頸聯的對仗需求,於是我就藉由"抽換辭面"的方式撰寫出對偶句。然而,所謂的"抽換辭面"是錯綜修辭的範疇,但是我所創造出來的,是對偶修辭。那麼,頸頷兩聯的修辭該算什麼呢?

還有,之前看到了李白的一首詩,其中有"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詩句。書上寫這是互文修辭。但在其中是否也存在的錯綜修辭呢?就如木蘭詩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雖是互文修辭,可是仔細推敲,又好像有錯綜修辭在其中呢!

對於修辭,實在不甚了解,希望諸君能夠替我解答。
作者: 幻影神兵    時間: 07-1-7 23:24
原文由凌霄轍翼 於 07-1-7 08:38 PM 發表


  既然有人提到錯綜,那我就盡量說一些關於錯綜的資料。

  在網路上找到的錯綜是說「凡是在語文中,把形式整齊的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蹉語次、伸縮文身、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避免單調的技巧,便稱為錯綜修辭。」,

  因此錯綜基本上有四類:
     ◎抽換詞面
     ◎交錯語句
     ◎伸縮文句
     ◎變化句型(變化句式)


一、抽換詞面

  抽換詞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把「近義字」穿插互換進同一個句子中。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席卷、包舉、囊括、併吞,都有奪取或者獲得的意思,但是一句話內重複使用一個詞反覺呆版,因此另取其他三種同義卻不同型的詞取代,另外天下、宇內、四海、八荒也都有世界、天下的意思,使用方法也是一樣,如此一來句子也更加活潑,更顯的有強調的意味。


二、交錯語句

  交錯語句,就是將句子順序稍做交換。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上面這句是最常見的交換語句的用法,真正的順序是「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注:「不」讀音是「否」),其實這個用法沒有實質的意義,因為句型相似,因此做改變讀起來比較順暢,否則會感覺「卡卡的」,正常情況很少會有人使用。


三、伸縮文句

  將短的詞加入一些配字使之成為稍有不同的句型。

例:「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惡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例:海的那一邊一定有一個人在念我,有一片唇在惦我,有張嘴在呵我…」──余光中《灰鴿子》

  第一個的三句都是「左右…」,而後面卻有所不同,字數也有所不同,這是伸縮語句的一種,但是這個範例比較難看出來,因此舉第二個余光中的文章,三句的第一句是「一邊、一定、一個人」,第二句是「一片唇」,兩句都是數量詞加單位,但是第三句則是「有張嘴」,少了個「一」。這種用法一方面是怕累贅,另一方面則也是避免文句單調。


四、變化句型

  將各種不同語氣的句子(肯定、否定、疑問、敘述…)互相交錯使用便是變化句型的一種。

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陋室銘》
例:「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即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孟子《梁惠王》


  陋室銘的第一段第一句是否定句,第二句則是有無句,其他兩段亦同,讀起來便會有生動的感覺。一個句子中如果整個都是直述句或是肯定句,難免會讓人讀起來沒有感覺,也比較死板,因此變化句型就是用來讓文章有活力的用法之一。
(我看很多網路的資料都說變化句型很少見,但是我個人是覺得見的機會很大,只是比較沒發現罷?)



  總而言之,錯綜一整個就是讓文章不再單調的工具,多多善用這些用法會讓普通文章更引人入勝,也不會像在看歷史課本還是什麼教科書一樣讓人昏昏欲睡,對於寫作方面也能有更好的幫助。



參考資料&範例:來自網路各站
作者: 幻影神兵    時間: 07-1-7 23:41
上一篇是針對錯綜的解說,再回覆一篇解說您的疑問

原文由凌霄轍翼 於 07-1-7 08:38 PM 發表
前陣子寫了首七言律詩。當時為了頷聯、頸聯的對仗需求,於是我就藉由"抽換辭面"的方式撰寫出對偶句。然而,所謂的"抽換辭面"是錯綜修辭的範疇,但是我所創造出來的,是對偶修辭。那麼,頸頷兩聯的修辭該算什麼呢?


基本上,律詩的頸頷兩聯主要是「對偶」,依靠詞性相同做搭配。

隨便舉例一個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黃鶴(名詞),對上白雲,一(數字)對上千,去(動詞)對上載,不復返(應該是副詞)對上空悠悠
這樣應該比較了解律詩的對偶性質用法了。

至於抽換詞面在上一篇有說明到,本篇就不加多解釋。


原文由凌霄轍翼 於 07-1-7 08:38 PM 發表
還有,之前看到了李白的一首詩,其中有"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詩句。書上寫這是互文修辭。但在其中是否也存在的錯綜修辭呢?就如木蘭詩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雖是互文修辭,可是仔細推敲,又好像有錯綜修辭在其中呢!


  李白的詩並沒有適當的錯綜用法可以搭配於其中,應該是不存在錯綜修辭。

  至於《木蘭詩》中的用法,確實屬互文,或許會有認為是【抽換詞面】,但是撲朔本意是「跳躍的樣子」,而迷離則是「模糊難以分辨」,硬是要說抽換詞面是說不通的,而其他的用法也不能硬湊,因此也不帶錯綜用法。

  其實李白那首詩,若要解釋「猛虎」跟「長蛇」為惡毒猛獸,那麼故意說成抽面詞面說不定行的通。不過這也只是應湊,事實上應非如此。

  我也只能解釋到這樣,若有其他高手來幫忙會更好了:D
作者: 幻影神兵    時間: 07-1-8 20:25
  鑲嵌法

  鑲嵌分做很多種,用法也各有不同,關於找到的資料是表示「修辭學中,凡是在語句的頭尾或中間,故意插入虛字、數目字、特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使語義更鮮明,語趣更豐富的修辭方法,就叫鑲嵌。」,也就是把一個詞或句子中加入一些字增加文章長度,其實際上可以不加,意義仍然不會改變。

  鑲嵌可以做以下幾種分法

  ◎鑲字
  ◎嵌字
  ◎增字
  ◎配字

  就這四種分類,雖然同樣都是加字,但是加入什麼字,加入字的意思是什麼卻讓一個鑲嵌被切成四份。以下就慢慢來介紹。


  一、鑲字

  將一個或多個沒有實質意義的文字加入有意義的文字中,使之長度更長,讀起來較為通順。

  這個是最常見到的用法之一,成語或者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種用法,舉些例子:
「顛三倒四」、「橫三豎四」、「歪七扭八」、「七上八下」、「五光十色」
  這些全都是鑲字用法,配的自全都是數字,而這些數字對於整個形容詞沒有實際用處,只是增加長度跟讀的順暢度而已。真正的形容詞就是除了數字外的所有詞,但是光是「顛倒」「橫豎」無法完整的表達(應該說沒辦法通順)所修飾的詞義,因此加入這些字來使之恰當。

  上面是加入數字來搭配,另外再舉一個加入助詞的用法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大序〉
  這是加入「之」來增長文句,基本意思則是「手足舞蹈」,【順便一提,手足舞蹈是錯綜用法哦ˇ】,加入之只是好看的,這就式鑲嵌中的鑲字用法。


  二、嵌字

  將一個或多個「有意義」的文字加入有意義的句子中,讓之更長更順暢。

  嵌字跟鑲字差不多,只是他放入的字有一個實際的意思,但是儘管如此,就算省略了對於文章也沒什麼大影響,另外雖然說加入的字有意思,但是那是文字上有意思,在整個句子中並沒有改變原意,意指就算放入了整個文章也是這樣翻譯,抽出來不用同樣也是這個意思。

  舉幾個較熟悉的例子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樂府詩》

  木蘭詩中,原本所指的意義是在市集買馬具,但是若是用「市集買駿馬、買馬鞍、買轡頭、買長鞭」,讀起來不僅累贅連連,甚至枯燥乏味,因此配上東西南北,讓他感覺更為生動,但是加入跟沒加入所表達的意思都是「在市場買馬具」,這點是不會變的。

  至於樂府詩中也是如此,主要的意思就是魚兒蓮葉之間遊玩,但是同樣為了表達一種生動的景象,因此就加入了東西南北,讓於讀似充滿活力,實質意義如木蘭詩一樣,並無不同。

  基本上嵌字所加上的字都是有相對的意義,就如上舉的「東西南北」,也可以有「上下左右」「前後左右」等的用法,最後舉個不一樣的例子。

  「只見山,在左,在右,在前,在後,在腳下,在額頂。只有山永遠在那裏,紅人搬不走,淘金人也淘它不空。」
                                   ── 余光中《焚鶴人》
  「決不會有藏頭藏尾,左支右絀的醜態。」──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余光中跟梁啟超的這篇就是前後左右跟相對字辭的用法。



至於增字跟配字留待下次有時間再補充。












 .

[ 本文最後由 幻影神兵 於 07-1-8 08:32 PM 編輯 ]
作者: tzhau    時間: 07-2-12 16:22
標題: 所有的修辭
以下是小弟一字一字打出來...需要轉載可以說一聲...畢竟小弟不是個吝嗇的人  (有錯字請諒解...)

  
另外覺得小弟統整的不錯就推一下吧!!  謝謝!!



  修辭是透過語辭、文句的調整與設計,使其切合情境,以追求語文之美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技巧。他堪稱一門藝術,分為兩類:表意方法的調整;優美形式之設計。

  修辭格判別的原則:一段語句中,可能兼有多種的修辭格,辨析時,應該有「整體」與「部分」分別考量、「內容」(強化文意)和「形式」(優美形式之設計)同時並濟的觀念,才不至於掛一漏萬。如:


               整                體   部                 分
          
            修辭格  說           明   修辭格   說           明
內容(強化文意)     層 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形式(優美形式之設計)  排 比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類 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頂 真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甲)表意方法的調整:行文時,使用某一修辭格,得以強化文意者。有:

感嘆     ⊙用呼聲或類似於呼聲的語詞(含感嘆詞【如:咳!】和語尾助詞【如:矣】)來表達強烈感情。
       *嗚呼!師道之不存也久矣!<師說>

呼告     ⊙當說者、作者感情濃烈的時候,對於正在敘述的事情,會忽然改變平敘的口氣,先呼告受話者(人或物)的名        字,再告訴他一些話。
       *彼蒼者天,曷其有極!<祭十二郎文>
       *字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

設 提問   ⊙把自己的意見或看法,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先提出問題,緊接說出答案。(已有答案)
       *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裡曉燈前。<與元微之書>

  激問   ⊙內心已有定見,為激發本意而問。(即『反詰』,答案在問題反面)
  (反詰)  *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哉?<縱囚論>

  懸問   ⊙心中確有疑問。(沒有答案,或不易想出答案)
問 (疑問)  *籠鳥檻猿心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與元微之書>


摹寫    ⊙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加以形容描述。
      *陽光正好暖和,絕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因為他是從繁花的的山林裡吹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       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娑著你的燕面,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是無窮的愉快。<翡冷翠山居閒話>

引 明引   ⊙明白指出所引的話或文字出自何處、何人。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暗用   ⊙融化別人的語言文字,或照原文引入,未指明出處;或用綜合轉述方式,將原文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以精簡        文辭;或對所用的文字,加以調整、增減,化作自己的文字。
       *夢湘先生論的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明湖居聽書>【「於我心有戚戚焉」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鎔鑄   ⊙文學作品使用典故,除了直接引用以外,還有轉用、化用的情形。
  (鎔裁)  *如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人與自然的冥合。在辛棄疾筆下則轉化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        見我亦如是」     
       *歐陽修醉翁亭記:「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鎔鑄之典故為孟子:「獨樂樂,...不若與人用       樂樂。」

誇飾     ⊙語文中誇張鋪敘,超過了客觀事實。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長干行> 

譬 明喻   ⊙喻體、喻依、喻詞三者皆備。而且以「如」、「像」等為喻詞。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

  隱喻   ⊙喻體、喻依、喻詞三者皆備。而且以「是」、「為」等為喻詞。【文言文喻詞:「乃」、「則」、「皆」等當  (暗喻)  作繫詞者,即可解釋成白話文「是」者】
       *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翡冷翠山居閒話>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軼事>
  
  略喻   ⊙只有喻體、喻依,省略喻詞。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過零丁洋> *靜影沉璧。<岳陽樓記>【靜影『如』沉璧】
  
  借喻   ⊙只有喻依。
喻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廉恥>

轉 人性化  ⊙擬物為人。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

  物性化  ⊙擬人為物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台灣通史序>

  形象化  ⊙擬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
化      *殆奉聖朝,沐浴清化。<陳情表>

借代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同,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代替。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言『平民』也;以事物的特徵借代事物本身】
       *『風雨名山』之業。<台灣通史序>【言『不朽』也;以事物的所在地借代事物本身】
       *不為『伊尹太公』之謀,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留侯論>
       *終歲不聞『絲竹』聲。<琵琶行>【言『謀臣、刺客、音樂』也;以製造者或材料借代事物本身】
       *錦鱗游泳。<岳陽樓記>【言『魚』也;以事物的部份借代事物全部】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項脊軒志>【言『兄弟分產』也;事物的具體與抽象相借代】
       *予『批宮錦』還家。<祭妹文>【言『中進士』也;事物的原因與結果相借代】

仿擬     ⊙故意模仿現成之詞語、文句,以揭示所表達事務內在的矛盾,藉此使語言生動活潑、詼諧幽默。
       *風蕭蕭兮大江寒,壯士此去兮路艱難。
       *大膽蹺課,小心請假。

轉品     ⊙語文中,詞彙轉變其原來的詞性。(即:改變造字本義之詞性,或常用義之詞性)
       *故就酒家『殤』之。<訓儉示康>【名詞作動詞用】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項脊軒志>【名詞作副詞用】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赤壁賦>【名詞作形容詞使用】

映 反襯   ⊙對於一件事物,用恰好跟它的本質或現象相反的語詞來描寫,以製造「無理而妙」的效果。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錯誤>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使得西山宴遊記>

  對襯   ⊙對於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去描寫、形容。
襯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雙 諧音   ⊙利用字詞音同、意近,以造成雙重意義的現象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竹枝詞>【『晴』『情』同音,所以『晴』字指『晴雨』的『晴』,兼        含『情意』的『情』。】

  兼    ⊙一個詞在文句中兼含兩種意思。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飲馬長城窟行>【『綿綿』兼指青草綿延不絕,及相思綿密不斷】
       *此局全輸矣!<虯髯客傳>【『局』雙關『棋局』、『世局』】

  義    ⊙一句話或一段文字,雙關到兩件事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既指川流不止,又指人生歲月的流逝】
關      *歌曰:「長鋏歸來兮!食無魚。」<馮諠客孟嘗君>【雙關『孟嘗君待客之無禮』】

示 追述   ⊙把過去的事情描述得如在眼前。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長干行>
       *旌旗蔽空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國殤>

  預言   ⊙根據事物發展的常規,推斷其可能的發展,並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景預先描寫出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懸想   ⊙在同一時間之中,憑著想像,將另一個空間的人物、事情,說的如在眼前。
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析      ⊙行文中將一數字分為若干可相乘的數字。
       *三五之月,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項脊軒志>【十五日】

       ⊙猜謎時,謎底拆成許多小部分而成謎面。
字      *黃絹幼婦外孫虀臼。<世說新語>【絕妙好辭】

象徵     ⊙將抽象之情、理,以理性之關連、社會之認定,透過意象來表達,該意象即具備象徵涵義。起初,此一象徵往        往只是作者在某一特定篇章中表達某一概念,謂之「特定象徵」,一旦通俗化,則成為「普通象徵」。如朱志        清背影一文,賦予『背影』父愛的象徵,是特定的。其後,由於文章的流傳,文學的借用,『背影』乃成為父        愛的普通象徵。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特定象徵。『鬱鬱園中柳』是女主人的象徵】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特定象徵。『源        頭活水』象徵聖賢至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逢,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孟郊遊子吟>【普遍象         徵。『春暉』象徵母愛】

婉曲     ⊙委婉表達也。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委婉表達母親改嫁之不當】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力也已。<燭之武退秦師>【委婉表達壯年時未受重用之怨怒】

飛白     ⊙行文時為求貼近人物聲口,或求某一特殊效果,直接將口語以擬音之方式寫出。
       *你臭耳聾呀!打雷了都不知道。

倒反     ⊙文字表面的意思,與真正欲表達的意思是相反者(往往含有諷刺意味)。
       *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


(乙)優美形式之設計:行文時,使用某修辭格,得以使語序、文氣等更加流暢、多變而優美者。有:

類 疊字   ⊙同一字、詞語、或語句,連續地重複使用。
  疊句   *殘燈無焰影幢幢<與元微之書>【疊字】 *顏淵死,子曰:「天喪予!天喪予!」<論語>【疊句】

  類字   ⊙同一字、詞語、或語句,間隔地重複使用。
  類句   *是故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類字】
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也。賢哉回也!」<論語>【類句】

對偶     ⊙語文中上下字數相等、文法結構相似、相對應的字詞詞性相同(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反)的句子,成雙成對的排列        起來,以便表達相對或相關的意思。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岳陽樓記>【句中對】【或名:當句對】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岳陽樓記>【單句對】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隔句對】【或云:雙句對】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城楹聯>【長句對】

排比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相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奴之富,止乎一己而已。<義田記>【並列排比】
       *泰山不讓土壤,是以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是以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是以明其德。<諫逐客書>【主從        排比,主句為第三句】

頂真(針)   ⊙用前一句結尾的某個或某幾個詞語,作為下一句的開端,造成相鄰的兩句在形式上前後頂接、首尾蟬連的效         果。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有得。<禮記 大學>

回文     ⊙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好相反。如:「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夫其意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縱囚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層遞     ⊙說話或行文時,針對至少三種(含)以上的事物,依據其大小、輕重、本末、先後等的一定比例,連續排列,表        示層層遞進之意(可遞進也可遞降)。
       *上報疾狀,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與元微之書>【遞進式】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遞        降式】

鑲 鑲字   ⊙為拉長詞語的音節,在有實際意義的詞彙之間,故意插入虛字或數字。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殤一詠,亦足以暢歛幽情。<蘭亭集序>
       *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詩大序>

  嵌字   ⊙故意用特定的字來嵌入語句中,在詩、詞、曲、小說、聯語中常見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鞬,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詞>
  
  增字   ⊙用同義字重複出現,已使語氣更為完足、語意更加充實。
  (同義複詞)*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配字   ⊙以並列的方式,同一個異義字(經常是反義字)作陪襯,只取其聲舒緩語氣,而不用其義。
嵌 (偏義複詞)*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錯 交錯語次 ⊙凡是把辭格、語序故意交錯,使其形式參差者。
       *句讀之不知,或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為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賦>

  抽換詞面 ⊙以同義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的某些詞語。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也?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嗟乎」與「嗚呼」同義,「不傳」與        「不復」近義,故意抽換詞面,避免詞語重複】
       *席捲天下,包舉海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諫逐客書>【席捲、包舉、囊括、并吞,皆同義】

  伸縮文句 ⊙把原本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佈置成字數不等,使長句短句交相錯雜。
       *席捲天下,包舉海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諫逐客書>

  變化句式 ⊙把肯定句和否定句,直述句和設問句......等等,穿插使用。又稱「語氣錯綜」。
綜      *其皆出於此乎?......無未見其明也。......其可怪也歟!<師說>【各段結尾語氣變化錯綜】

互文     ⊙行文時為了節省文字,變化字面,參互見義,相備相釋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男有分,女有歸。<禮運大同>
       *將軍百戰死,戰士十年歸。<木蘭詞>

跳 突接   ⊙這一事未說完,突然接上另一事。
       *項王曰:「壯士復能飲乎?」樊噲曰:「臣死而不辭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恐        不能勝,天下皆叛之」<史記‧鴻門宴>【樊噲所言,飲酒與論時勢兩端並無關聯,卻突然接上】
  
  脫略   ⊙為表達情境之迫切,要求文氣之緊湊,使得行文時,甲乙丙三者,甲直接接丙。
脫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豈聖人之法乎?<縱囚論>【原來應是——         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也!不可為常者......】

[ 本文最後由 tzhau 於 07-2-12 04:28 PM 編輯 ]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