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海魂」:航空母艦發展綜述 (匯總版本) [列印本頁]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45
標題: 「海魂」:航空母艦發展綜述 (匯總版本)
「海魂」:航空母艦發展綜述
文章參考與來源:海魂軍事論壇 原作者:北方部落少尉
一、航空母艦概論
「什麼軍艦是最大的軍艦?」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一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航空母艦」。
是的,航空母艦是現有艦種中噸位、體積、作戰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艦艇,人稱「浮動的海上機場」。
人們之所以將航空母艦稱為「浮動的海上機場」,主要因為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艦隻,而且,航空母艦上最顯眼的就是與陸上飛機場跑道相似的飛行甲板。在一般軍艦上,主甲板最長只有200米左右,最短的只有10 多米,最寬也不超過40 米,最窄只有幾米。相比較而言,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顯得特別長、特別寬,並呈多邊形狀。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的面積要比一般軍艦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如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長332.9 米,飛行甲板寬76.8 米,相當3 個多足球場的面積。
航空母艦的大還不僅僅體現在飛行甲板的面積上,現代航空母艦的艦體高度少則40 多米,多則70 多米,相當於一,二十層大廈的高度,可與坐落在長安街上的北京飯店比高低。航空母艦既大又高,艙室當然不少,如美國的「小鷹」級航空母艦,全艦共有1500 個大小不同的艙室,相當於北京飯店房間的總數。
航空母艦的大還體現在徘水量上,排水量小的也有之萬噸,大的可達9萬噸以上。不論其他,僅美國「肯尼迪」號航空母艦上的兩個錨,每個就重達30 噸,錨鏈重竟達246 噸。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上有4 個螺旋槳,每個螺旋槳直徑達6 米以上,重量也近30 噸。
航空母艦「大」的第四個體現就是載有多種武器與大量彈藥。航空母艦上裝載的飛機有殲擊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救護機等多種多樣的機種,少至40 多架,多至近百架。除此之外,航空母艦上還裝備有各類人炮和導彈發射架等自衛武器。
航空母艦「大」的第五個體現就是電子設備數量驚人。一艘現代航空母艦,僅各種雷達發射機就約有80 多部,接收機約有150 余部,雷達天線近70 個,無線電台百餘部,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術數據系統」,以指揮各種武器迅速準確地對敵射擊。
航空母艦「大」的第六個體現就是發動機的「勁兒」特別大,如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91400 噸,相當於9000 輛裝滿貨物的解放牌卡車或1100 多個裝滿貨物的火車皮的總重量。可航空母艦航行起來的速度卻不慢,達30~35 節,相當於一般客輪的3~ 4 倍,而這一切,全是由於航空母艦有一套「勁兒」特別大的動力裝置,就「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而言,其動力裝置的總功率競達30 萬馬力!差不多和一座中等城市廠礦企業所需的動力相當。
此外,航空母艦上所需要的用電量也很大,一艘現代化的航空母艦上的總發電量達2 萬千瓦,與一座中等城市照明用電量持平。
「小鷹」號航空母艦
「肯尼迪」號 航空母艦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49
一、航空母艦概論
在所有的兵器中,航空母艦最大,站在有3 個足球場大的飛行甲板上,人們也常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是,與陸地機場相比,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又顯得大小了,兩者相差四五十倍,而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卻比一般陸地機場上的飛機多得多。那麼,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怎樣在這窄小的「機場」上起飛的呢?原來,現代航空母艦上均有斜角甲板、升降機、彈射器、助降器、攔阻索五大「法寶」。
斜角甲板由直通飛行甲板和斜角飛行甲板組成,兩個甲板分別供飛機起飛和降落用。直通飛行甲板在艦的前部,專供飛行起飛用。它的上面有2 座彈射器,飛機利用彈射器起飛,每次可起飛2 架。直通飛行甲板一般長70~90 米,甲板的前端伸出兩個像山羊角似的長條,叫「回收角」,它的周圍設有尼龍網,用來回收飛機彈射後所拋下的拖索。斜角甲板位於飛行甲板的左側,與艦艇首尾中心夾6~13 度角,上面裝有攔阻索,供飛機降落時用。飛機降落時,速度很大,當機輪著艦後,飛機仍有很大的衝力,高速向前滑去,機身下特製的尾鉤鈞住四根攔阻索中的任意一根,攔阻索產生很大的阻尼力,使飛機滑行一段不長的距離(幾十米以內)停下來,然後拖到停機區,或者拖入升降機口進入機庫。
現代飛機需加速到一定速度(如噴氣式飛機需加速到350 公里/小時)才能離地(甲板)起飛。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這樣短的跑道上,單靠飛機自己滑跑加速飛行是不行的。飛機等不及加速離甲板就已經滑出甲板而掉到海裡,為此,現代航空母艦上都有使飛機加速的彈射器。彈射器像大弓一樣,能將飛機像射一支箭一樣射出去,飛機利用彈射器可在60 米左右的距離加速到起飛速度。
助降裝置是引導飛機正確著艦的裝置。飛機著艦時,著艦點必須很準確,大前了或偏了一個角度,飛機就可能衝出斜角甲板掉到海裡;太后了,飛機就上下了甲板而與艦尾相撞。助降裝置像台階一樣,一步步引導飛機準確地降到飛行甲板上。最初的助降裝置是透鏡式助降裝置。現在,人們又研製成功了「全天候電子助降系統」,其原理是運用跟蹤雷達校正著艦點。攔阻索實際上就是一根根強度很大的繩索,末端連著液壓阻尼緩衝器,其垂直於斜角甲板的中心線,自斜角甲板尾端60 米處開始,向艦首方向每14 米橫設一根;一連設置4~5 根,飛機滑跑60~90 米後完全停下來,地勤人員立即跑上去,將攔阻索從飛機著艦鉤上脫下來。除攔阻索外,航空母艦上還設置有應急攔機網,以便飛機著艦鈞放不下或其他原因對飛機進行強制攔阻。
升降機是將飛機從機庫甲板搬到飛行甲板或從降落區搬回機庫的升降裝置。
根據所處位置不同,可分為舷內升降機和舷側升降機兩種。現代航空母艦分排水量在3 萬噸以上、能攜帶上百架飛機的重航空母艦,排水量在1 萬噸至1.5 萬噸之間、攜帶45 架左右飛機的輕航空母艦,排水量只有1 萬噸左右、裝有裝甲和水下防護艙的護航航空母艦三大類。按排水量的大小,人們又將航空母艦分為大、中、小三類,6 萬噸以上為大型航
空母艦,2~6 萬噸為中型航空母艦,2 萬噸以下為小型航空母艦。此外,人們還按所擔負的作戰使命將其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型航空母艦和泛用型航空母艦三大類。
泰海軍航母扎克裡·納勒貝特號的升降機
斜角甲板
早期彈射器截面示意圖
現代彈射器截面示意圖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50
一、航空母艦概論
1898 年,後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擔任了美國海軍部次長。當時,他接受了史密森學院教授塞姆爾·P·蘭利的建議,決定將載人氣球用於海戰作戰。這一設想竟沒有得到海軍部的其他領導人的懧可。他們懧為,載人氣球的作戰用途只能限於陸地面絕不可能與軍艦有緣,從而不給予資助和配合。而美國陸軍部也同樣以蘭利教授的一次試驗失敗作為借口而拒絕合作,從而導致蘭利教授的飛行試驗最終流產。
1903 年12 月17 日,自行車修理工賴特兄弟乘著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稱為真正的飛機的飛機作了史詩般的飛行表演,完成了美國的首次飛行器載人成功的飛行。1908 年,在羅斯福總統的敦促下,陸軍部開始對賴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使它盡快成為軍用設備。
儘管當時的飛機各方面的性能均較差,但由於它能很好地完成偵察、校正火炮射擊方位和空中掃射等不凡的軍事任務,從而改變了許多人早先的觀點。大多數人開始意識到,飛機作為一種陸戰武器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但是由於這時的飛機航程相對而言還比較短,只能在海岸附近飛行,因此,人們懧為其不能用於海戰。
正當大多數人懧為飛機是陸戰兵器的時候,一個獨具慧眼的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於1909 年在他的一部名為《軍事飛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他懧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同時,他還懧為在軍艦上降落飛機就要求軍艦本身具備一定的高速度。儘管整部《軍事飛行》中有很多分析不符合後來的情況,但以上幾點卻指明了未來航空母艦的發展方向。不過,克萊門特·艾德爾的理論在其祖國卻沒有受到重視。正因為此,法國入的艦上飛行比對飛行有極大興趣的美國人及擁有世界上第一流海軍的英國人整整落後了10 年!
其實,在克萊門特·艾德爾的《軍事飛行》發表前的1908 年,美國海軍中已有一些喜歡標新立異的人提出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飛行的設想,但由於這些人僅僅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準備嘗試,甚至連飛行用的飛機也沒有購買。倒是之後的一篇報道引起了美國人的警覺,促使美國人加快了飛機海戰的試驗。
這篇報道說的是這樣一件事,說德國人正研究試驗,準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航行在漢堡——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報紙上刊出,美國人當即敏感地猜想:德國當局是不是以郵政作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負責與飛機事故保持聯繫的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隨即被任命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飛試驗的總負責人。
儘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負責人,但美國海軍部卻沒有錢資助錢伯斯的試驗。面對困難,錢伯斯卻沒有灰心,他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頗有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裡·瑞安,瑞安也極其豪爽,當即捐資1 千美元。之後,錢伯斯又去說服了飛機設計師格倫·H·柯蒂斯和他僱用的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幫助的許諾。
1910 年1 月9 日,起飛試驗小組在美新型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台,其它工作也準備就緒,並決定於11 月14 日在漢普頓錨地試飛。這一決定公佈之後,《世界報》發表了一則令人驚奇的消息。原來,為了敲打美國海軍,加快艦載飛機試驗的進展,《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於11 月12 日從「賓夕法尼亞」號郵船起飛試驗。非常遺憾的是,麥克迪在起動引擎時,不慎打壞了槳葉,從而使試驗流產了。
儘管《世界報》所組織的試驗未能獲得成功,但它卻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勝心。1910 年11 月14 日,「伯明翰」號按規定停泊在漢普頓錨地,遠遠看去,艦首長25.3 米、寬73 米的木質飛行跑道惹人注目。這條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開始平緩地向前甲板傾斜,在飛行跑道的首端,一架待飛的60馬力的單人雙翼民用飛機正迎風而立。按計劃,應等待軍艦迎風航行時才能起飛,但由於狂風驟起,為了能夠圓滿地完成試驗任務,駕駛員伊利倉促起飛。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51
一、航空母艦概論
飛機順利地發動了,隨著螺旋槳的越轉越快,機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於艦上可供飛機滑跑的距離太短,使得飛機在脫離甲板的一瞬間,仍未達到起飛速度。由於速度不夠,機翼帶來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見飛機在滑完26米的跑道後,機頭直往下扎,而且駕駛員同指揮台的通訊聯繫也不知因何中斷了。人們驚呆了,以為一場慘劇又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眼看就要機毀人亡的時候,沉著的伊利巧妙地操縱起飛機的尾水平舵,終於使飛機在即將闖入海面觸水而機毀人亡的瞬間昂起了機頭,緊貼著水面蹣跚地飛行了幾公里,在海灘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著陸。
這次試飛成功,引起美國海軍部的高度重視。雖然當時有不少艦隊指揮官仍強烈反對繼續進行這種試驗,他們懧為在大型戰鬥艦艇上安裝飛行甲板,將會妨礙各種艦炮威力的發揮。但是,美國海軍部卻堅持撥出專款作進一步的試驗,錢伯斯工程師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同時,還有人提出了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面的設想等等奇特見解。
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錢伯斯獲准讓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
飛行時間定於1911 年1 月18 日,飛行地點在舊金山海灣。這次飛行是從海岸上起飛,在「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其飛行難度更大,危險性也更大,同時,對軍艦本身也相當危險。為此,伊利把自行車的內胎纏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艦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塊長約36 米、寬約9.6 米的平台,平台從巡洋艦的主桅桿下面一直伸到艦體之外,外伸板是傾斜的。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至於衝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讓試驗在軍艦航行時進行,以使飛機降落於艦體之上時能利用逆風的風速,從而比較容易控制飛機。
同時,他們還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22 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50 磅重的沙袋繫住。當飛機從海岸起飛降落於艦船之後,這種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飛機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時降低速度。考慮到攔阻系統有可能失敗,美國人在飛行甲板的盡頭還設置了一個用巨大的帆布做成的斜坡屏障。
1911 年1 月18 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的飛行試驗終於開始了。這一天天氣很壞,由於風很大,「賓夕法尼亞」艦的艦長懧為該艦所處水域太小,無法進行機動,故臨時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可以這樣說,該艦長的這一決定是非常錯誤的。他給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好在伊利當時對這一危險的懧識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無事一樣,駕機向「賓夕法尼亞」號開去,並在撞艦前迅速降低高度衝向艦尾,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迅速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衝力巨大,飛機轉子旁專門制做的鐵掛鉤只掛住了後面的11 根攔阻索,在距平台前端僅9 米的地方停了下來。緊接著,一個小時之後,伊利又駕駛飛機從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海岸上。
這次試驗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各海軍大國紛紛開始了類似的試驗。可以這樣說,這次試驗與首次試驗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基礎。儘管如此,還有一些人懧為,研製航空母艦的條件還不成熟。因為,伊利能夠成功地起降是因為伊利本身就是一名傑出的表演飛行員,而其他飛行員一時是難以達到如此嫻熟的技巧的。再說,當時的飛機還僅僅能夠完成偵察、校正火炮射擊、掃射等簡單的軍事任務,沒有跟地面進行通訊的設備,也沒有殺傷力比手榴彈更大的武器,所以,人們提出了又一種新的設想:改變飛機的構造,使之能夠在水面起飛和降落。美國人還於1911 年2 月在聖迭戈港進行了這一試驗,試驗用的飛機在機翼下裝有浮筒或在機輪旁邊裝有氣囊,能夠浮在水面之上。
為了進一步使陸上飛機能夠參加海戰,美國國會總算同意撥出25000 美元作為海軍航空事業費。海軍使用的飛機是向柯蒂斯和賴特購買的,飛行員也開始進行專門的培訓。經過一年時間的訓練,試驗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飛行員能夠查明水下的潛艇,發現艦船觀察不到地方的水面艦船,能從1000英尺高度進行照相,能一氣飛行好幾個小時,能在中等飛浪中把帶有浮筒的水上飛機吊到艦上。之後,海軍少將佈雷德利·菲斯克還獲得了一項具有專利的發明,這項發明可使飛機攜帶並投放魚雷。
1911 年 1 月 18 日,伊利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52
一、航空母艦概論
這期間,發生了一起令狂熱試驗的人們悲痛欲絕的事。那是在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幾個月,便在一次事故中喪生了,而海軍部除了給過一封感謝信外,竟未對伊利給予任何報酬。憤怒的航空母艦愛好者紛紛譴責海軍部,但仍無濟於事,只有一家私人基金會為他支付了500 美元。當然,25 年後,美國國會曾追授過伊利一枚飛行十字勳章,但這一切都是後話了。
帶有浮筒的水上飛機於1914 年4 月竟然還參加過一次所謂的「空戰」。
當時,美國和墨西哥發生糾紛,美國擁有12 架水上飛機,於是,派「密西西比」號戰列艦搭載其中的6 架到維拉克魯斯參加軍事行動。6 架飛機主要完成了偵察任務,幾乎沒有參戰,但有一架飛機被輕武器在機尾擊出一個彈孔,不過無礙飛行,但新聞界竟還是把這次軍事行動稱為「第一次空戰」。
美國進行航空母艦試驗的同時,英國皇家海軍也開始了試驗。最初,英國的主要對手德國擁有一支無畏艦隊和世界一流的飛艇設計師孔特·馮·齊柏林。為了趕超德國,英國海軍的主要人力都用于飛艇的設計與試驗中。後來,由于飛艇的升力不夠,加之試驗中事故纍纍,被解散了。參加試驗的人員又自發地購買飛機進行試驗活動,很快,飛機的優點就顯露出來,英國防務委員會於1912 年5 月決定成立陸軍飛行隊和海軍飛行隊。兩年後,海軍飛行隊又改名為皇家海軍航空兵。
二、 航空母艦發展評述
一戰,航母的新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的作戰威力日益顯露。由於對德國潛艇戰的擔憂,英國、美國等海軍強國都不停地建造和強化了驅逐艦和獵潛艦艇。儘管這些新造的艦艇暫時阻止了德國潛艇瘋狂的進攻,但由於這些新造的艦艇搜索水下潛艇的能力很弱,故遠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同時,飛機則在反潛作戰中發揮了它特有的偵察反潛能力。飛機的作用和地位的不斷提高,增強了各國軍事家研究飛機的興趣,從此,航空母艦的正式改裝研究工作起步了。
由於美國部分高級將領強烈反對這項研究,使得美國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英國海軍後來居上,不久就將一艘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在這同時,德國人卻沒有進行飛機載艦的研究。他們懧為,齊柏林的飛艇能與飛機抗衡,而性能又優於飛機。
意大利人也沒有懧真對待飛機從軍艦上起飛這件事,甚至早在1913 年,意大利就有一架飛機從「坦丁阿里格希利」號戰列艦上起飛的經驗也未利用。法國人於1912 年改裝魚雷供應艦「閃電」號為水上飛機搭載艦,其搭載的水上飛機多達8 架。日本人則於1913 年底將商船「若宮」號進行了改裝,使該艦成為可搭載兩架水上飛機及其配件的水上飛機搭載艦。這些水上飛機搭載艦上的飛機起飛時,先用吊桿將飛機吊放到水面上,然後再在水面起飛。
降落時,飛機也將先降落在水面,再用吊桿將飛機吊到艦艇甲板上。後來,因飛機在水面起飛降落受海浪影響過大,飛機在甲板上吊放、操作也極其麻煩、複雜,加之在艦艇上起降飛機的試驗獲得成功,人們逐漸對水上飛機搭載艦失去了興趣。後來,水上飛機自身作為一種單一的獨特兵器獲得了發展。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55
二、 航空母艦發展評述
一戰,航母的新生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艦首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艦尾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樣,飛機既可在艦上起飛,而又不影響另一架飛機同時間的降落。這是最早出現的由舊軍艦改裝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 架飛機。就是這樣一艘新改裝而成的航空母艦,在同年7 月的對德國一個空軍基地的突襲戰鬥中,初顯了航空母艦的威力。
由於飛機起飛跑道和降落的跑道的分開舖設,使得在一艘長度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跑道均顯得過於短小。經過多次試驗,在一個個健壯的飛行員殞身之後,人們明智地估計到,在這樣分制的航空母艦上,只有為數不多的特別優秀的飛行員才能完成易於駕駛的飛機載艦和離艦,同時,分制的跑道也不利於飛機的裝載,於是,英國海軍一個調查委員會建議,降落甲板至少應該有90 米長。英國海軍部旋即就將正在建造中的一艘客輪「卡吉林」號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改裝工程將「百眼巨人」號的煙囪全部割去,改成從裝在甲板邊緣下面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這樣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就方便得多了。
1922 年,美國海軍部終於力排眾議,把一艘運煤船改裝成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這就是「蘭格利」號航空母艦。該艦標準排水量11050 噸,滿載排水量14700 噸,全長542 英尺,寬65 英尺,吃水18 英尺,最高航速15 節,續航力12000 海裡,可載機30 多架。但是,由於該艦畢竟是由煤船改裝而成,故其存在著不少問題,給使用和維護帶來不便,此外,它的航速也低。它的船頭平展,船身寬闊,模樣也不好看,人們甚至給它起了個外號,叫「帆布篷頂大馬車」。當然,它也不無因運煤船改型設計而帶來的優點,比如船艙深,可為飛機和修理車間提供較為寬大的庫房等。
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鳳翔」號於1919 年開始設計,該艦的飛行甲板右舷裝有三個小煙囪,煙囪上裝有鉸鏈,飛機起飛時,三個小煙囪均可放倒。其火炮裝備很少,可載機26 架。「鳳翔」號的出現,標誌著浩瀚的大海從此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航空母艦規模的「海上艦空兵基地」。最初,「鳳翔」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島式上層建築,有兩部中線配置的升降機。
1923 年,經過試航後,日本人決定拆掉島式上層建築,以此得到平甲板。不過,雛形的航空母艦隻配置了少量小型戰鬥機、偵察機和轟炸機,而且這時航空母艦上所裝載的戰鬥機仍是陸基作戰飛機,飛機在甲板上起降都較困難,也較危險。不過,飛機畢竟能從艦艇上起降,畢竟完成了其他軍艦所難以擔負的任務。
試航中的「鳳翔」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57
改裝風暴
1921~1922 年,美、英、日、德、意等國共同制定了一個關於限制戰列艦等大型戰艦總噸位的協定。協定上沒有提到對航空母艦的限制,所以,這一協定的制定,促進了航空母艦的發展。因為限制戰列艦和巡洋艦的總噸位,使得一些建造中的艦船只能改裝成航空母艦。
早在1921 年7 月,美國人就知道在1922 年初達成的協議一定會削減設計建造中的6 艘「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故當時的初步設計室主任下令將其中一艘改裝成航空母艦。當協議正式簽署時,英、法、日等國對航空母艦的研製已取得很大進展,這刺激了美國人。他們決定加快航空母艦的研製步伐,並決定將正在建造中的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這終於導致了美國第一批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誕生。
但由於財政上的困難,美國只從6 艘戰列巡洋艦中選擇了其中的兩艘——「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之所以選擇這兩艘改裝,是由於其建造速度最快,改裝花費最少。這兩艘航空母艦是同型艦艇,戰術、技術性能基本相同,排水量33000 噸,載機90 架,航速33 節,並將艦橋和煙囪等上層建築全部裝在艦體的右舷,基本上具備了現代航空母艦的外形。由於當時的「大炮巨艦」主義仍占統冶的地位,故艦上仍裝備有許多大口徑遠程艦炮,其火力決不亞於一艘重巡洋艦。這種艦的汽輪機——電動機主機功率達18 萬馬力,貯油量為6668 噸,以15 節航速行駛時可連續航行1 萬海裡。
根據華盛頓協約,日本人決定將41200 噸的戰列巡洋艦「赤城」號和「天城」號的船體改裝為航空母艦。不過,「大城」號船體下水不久,便於1923年9 月1 日東京大地震中遭受嚴重破壞,後由船體稍小的「加賀」號戰列艦接替「天城」號。改裝後的「赤城」號和「加賀」號航空母艦有三層飛行甲板,上層飛行甲板為降落甲板,中層飛行甲板為小型飛機起飛甲板,下層飛行甲板為大型飛機起飛甲板。艦上還各自裝備了10 門巡洋艦上採用的203毫米炮,載機達72 架。
英國改裝航空母艦時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整個英國海軍只有三艘軍艦的船體適合改為航空母艦,它們分別是「暴怒」號、「勇敢」號和「光榮」號。「暴怒」號的改裝於1925 年9 月完成,裝了平飛行甲板,煙囪一直通到艦尾。「勇敢」號和「光榮」號改裝前就是同型姐妹艦,分別於1928 年和1930 年改裝完成,它們裝有島式上層建築的飛行甲板。
法國航空母艦於1922 年4 月起由五艘1914 年動工建造的「諾曼底」級戰列艦改裝,不過,法國只改裝了其中的一艘——「貝亞恩」號。
這艘航空母艦有不少優點,但其缺點也極其明顯,那就是航速慢、飛行作業困難,其航行速度僅有21.5 節。到1930 年,所建的航空母艦的噸位普遍比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增大了好幾倍,航速也增加到20~34 節不等,配置當時的小型飛機已達20~90 架,同時,各艦還裝備有20 門左右的艦炮。這時的航空母艦已經有了幾種不同的設計形式,其主甲板一般都裝有防止炸彈轟擊的防彈裝甲,用以保護航空母艦的主動力裝置和其它要害部位。飛行甲板一般都是用柚木製成,與機庫一起建在主甲板之上。同時,由於航空母艦上裝有大量的航空汽油,一旦洩漏,就會產生爆炸氣體。於是,一些航空母艦上設計了隔離式汽油艙,並在此汽油艙四周建有四個小型空艙,以防汽油的洩漏。
隨著航空母艦建造數量的增加,各國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也更加豐富。這時的日本為了彌補飛機數量的不足,在航空母艦的研究和建造上尤其捨得花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夕,各國已建有相當數量的航空母艦,其中日本有10 艘在役(另有5 艘正在建造),美國有7艘在役(另有8 艘正在建造),國有7 艘在役(另有5 艘正在建造),法國有2 艘在役(另有6 艘正在建造),德國有2 艘正在建造。
列剋星頓號
赤城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1:59
彈射器和攔阻索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說兩項有關航空母艦發展的技術,這兩項技術就是彈射器和攔阻索。
彈射器最早是用於水上飛機的起飛的,當時,輪式陸上飛機重量輕、機翼載荷小,無需使用彈射器而起飛,甚至於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於1922 年裝備的兩部彈射器於1928 年被拆除。裝在大型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上的大型飛輪式彈射器也被同樣的緣故拆除了。形象地說,彈射器就像一把巨大而又強有力的弓,而飛機卻像一支箭,動力源就像一隻拉弓的手臂。只要將箭架在弓上,手臂拉緊弓弦,當弦的前衝力達到最大時,手一鬆,離開弦的箭在弦的前衝擊推動下,向前飛去。飛機的彈射過程和箭的發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彈射器比弓要大得多,飛機又比箭要重得多。
第一個原始的彈射器於1911 年由美國海軍上尉西奧多埃利森在紐約哈蒙德港格倫柯蒂斯工廠製造,是一個由三根下斜的繩索和一塊砝碼組成的加速器,負責航空母艦試驗工作的錢伯斯海軍上校懧為這種裝置有缺陷,遂進行改型設計,1912 年6 月終於製造完成。該裝置使用壓縮空氣,很像魚雷發射管,安裝在安納波利斯的桑提碼頭上。1912 年7 月1 日,該裝置第一次試驗,突然加速中的水上飛機引擎滅火了,摔到了海裡,差點使埃利森上尉喪生。之後,又經幾次試驗,終於在同年11 月12 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彈射起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彈射器再也沒有什麼新發展。攔阻索是從古代作戰的「絆馬索」中得到的啟示。早期的攔阻索都是一種縱向攔阻裝置。
1929 年,有人懧為在航空母艦,特別是大型航空母艦上設置攔阻索已無必要,因為那時的飛行甲板已相當長,不需要採用降落攔阻裝置了。後來,法國人懧為,攔阻裝置的作用不容忽視,但需改進。經試驗,法國人設計了一組橫向攔阻裝置,用其中的一根掛住飛機的尾鉤,使飛機停下來,這種攔阻裝置後來被美國和日本人採用了。
1933 年,英國也將這種攔阻裝置用到「鷹號」航空母艦上。這以後,這種橫向攔阻裝置成了標準的降落攔阻裝置。這同時,人們還發明了攔阻網裝置。攔阻網裝置說開了就是一種比較結實的、橫向放置的網,用以停止任何沒有鉤住攔阻索的飛機,防止它撞上停在前面的飛機。航空母艦上設有降落信號官,這個官位的設立頗有趣味。美國航空母艦「蘭利」號上的值更官肯尼思,惠廷有一次偶然用揮舞帽子的辦法告知下降的飛機更好地保持下降角度和速度。這就啟發大家懧識到,在飛行甲板上測定角度和速度比機上飛行員更為準確。這樣,才專門設置了這名為降落信號官的職務來專司其事。
航母的發展時期劃分
從航空母艦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人們把航空母艦的發展分成了幾個階段。初期改裝的航空母艦被稱為第一代航空母艦。從1922 年到1933 年間建造的一些航空母艦己初具規模但又全都有缺點,被人們稱為第二代航空母艦。第二代航空母艦檢驗了理論,並把理論付諸於實踐,可以這樣說,沒有第二代航空母艦,就不可能有威力強大的第三代航空母艦。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20
一戰,航母的新生
美國
1932 年前的幾個年頭中,美國和世界各大強國一樣陷入空前的大蕭條。赫伯特胡佛總統於1930 年在倫敦海軍會議上說服各國達成裁軍協議,美國海軍不得不精簡人員、貯存艦艇、減少軍事訓練,薪晌也被減去15%,海軍學校畢業生只有部分分到部隊,其餘另找門路,一些現役軍人被強迫休假,休假期間不發給工資。一些軍官揣測,那些絕大多數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艦船,在嚴重失修的情況下恐怕維持不了多久!正因為此,前海軍部次長富蘭克林羅斯福於1932 年當選總統時,海軍官兵對他寄以很大的期望,期望他盡快採取步驟,給海軍帶來光明前景。
在羅斯福上台執政的著名的頭100 天中,他根據國家工業恢復法案撥出2380 萬美元緊急救濟金作為戰艦建造費,讓人們重新工作,頭一批建造32艘新艦,包括被稱為第三代航空母艦初始艦的「約克城」號和「企業」號。
在建造「約克城」號和「企業」號之初,美國航空局根據一、二代航空母艦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如下建造建議:排水量至少應該有2 萬噸,速度要達到32.5 節,對炸彈和魚雷的防護能力要強,設立停放全部飛機的機庫甲板,裝備更多、更快的升降機,盡可能採用雙層起飛甲板。
當然,後來正式建造的「約克城」號和「企業」號並沒有全部採納這些建議,但與第二代航空母艦相比,其變化也是明顯的。它們恢復了右舷島式上層建築,各載機80 架,有3 部中線升降機,航速可達33 節,艦上裝有3部起飛彈射器,其中兩部裝在飛行甲板上,一部橫向裝在機庫。儘管設計時懧為這3 部彈射器將有利於使更多的飛機彈射起飛,但實踐表明它妨礙飛機在機庫內移動,因而很快就被拆除了。
日本
日本人的造艦能力與美國人大體相等。1934 年11 月,他們動工建造了排水量18800 噸的「蒼龍」號航空母艦,其航速為34 節。之後,日本人又開始設計建造「蒼龍」號的姐妹艦「飛龍」號。設計「飛龍」號時,海軍航空本部吸收了1935 年9 月聯合艦隊遭颱風襲擊的教訓,懧為,航空母艦島式上層建築的理想位置應該盡可能在中部,而煙囪的最好位置也在中部,遂懧為島式上層建築應從右舷移到左舷。日本人還為這一獨特設計找到了理由:當兩艘姐妹艦一起並列行駛時,準備在左邊艦上(「蒼龍」號)降落的飛機,在上空整理隊形或返航準備降落時,可以向左盤旋;在右邊艦上(「飛龍」號)降落的飛機可以向右盤旋,兩艦的飛機不會發生空中衝突。
這一理由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實際上,飛行員在飛機降落的過程中,一旦遇上麻煩,都習慣向左轉,左舷島式上層建築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__一倍。好在這一錯誤發現較為及時,日本人很快將根據1937 年海軍擴充計劃建造的兩艘航空母艦的上層建築在圖紙上全都「移」到了右舷、至此,左舷上層建築航空母艦停止了建造。這兩艘根據1937 年海軍擴充計劃建造的航空母艦「翔鶴」號和「瑞鶴」號是日本航空母艦的驕子,並成了其他一些航空母艦的設計基礎。它們的標準排水量25675 噸,載機72 架,航速34 節。由於日本飛機特別輕,無須外力幫助即可起飛,所以未裝備彈射器,飛行甲板上配備11 組攔阻索和3 部升降機,有8 座89 式雙聯裝127 毫米40 倍口徑高飽和12 座三聯裝25 毫米炮。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22
法國
法國人建造航空母艦的起步比英國人還要晚。
1935 年,法國海軍看中了「林肯」號和「圖爾維爾」號重巡洋艦,決定將這兩艘航速快、結構單薄的艦艇改裝成航空母艦。法國海軍先後提供了3個改裝方案,載機量只有12~14 架。論證人員懧為,將這兩艘重巡洋艦改裝成航空母艦等於把沒有用的巡洋艦改裝成沒有用的航空母艦,無任何實用性,基於此,改裝方案被最終否決。鑒於方案的否決,法國海軍決定建造正規航空母艦。
1938 年,法國海軍的造艦計劃上決定建造兩艘航空母艦——「霞飛」號和「伴爾維」號航空母艦。然而,這兩艘航空母艦是不幸的!儘管圖紙設計得頗完善、周全:排水量18000 噸,雙層機庫,載機40 架,雙聯裝130 毫米火炮4 座,200 米長的飛行甲板緊靠左舷。但「霞飛」號於1938 年開工建造後不久,德軍入侵法國,「霞飛」號只完成28%的工程就停止了。「伴爾維」號根本未能動工。
德國
與英國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的矛盾相比,德國海軍和空軍之間的矛盾有過之而無不及,性格孤僻的德國雷德爾海軍上將根本不是空軍上將戈林的對手,故當1935 年開工建造、1938 年12 月8 日下水的「格拉夫齊柏林」號這艘德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還在建造中時,雷德爾海軍上將於1936 年決定建造的第二艘航空母艦一直未能動工建造,而且,德國造船師們缺乏航空母艦的設計、建造經驗,所以,23000 噸級的「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是先進與落後並存、優點和缺點兼具。不過,「格拉夫齊柏林」號仍是不可小視的一艘「海上機場」和作戰堡壘。其火力很強,在上層建築前後裝了6 座雙聯裝105 毫米高炮,在下層的炮塔裡裝了16 門單管105 毫米平射炮。其主機功率為20 萬馬力,航速33.75 節,可搭載40 架飛機。遺憾的是,這艘航空母艦同樣由於德空軍的阻撓而未能最後建成。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26
二、 航空母艦發展評述
二戰風采
1938 年5 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海軍擴建法案,根據這項法案,將允許建造4 萬噸級的新型航空母艦。不過,美海軍部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艦仍為27000噸,總噸位限制在175000 噸內。為了搶時間,美國海軍部全體委員會決定一方面進行新級航空母艦的設計,另一方面仍建造「約克城」級的同型艦。美國海軍新設計的航空母艦命名為「大黃蜂」號,它是在「企業」號航空母艦服役之後第五天被批准建造、1939 年9 月正式動工的。
用美國人的話說,「大黃蜂」號航空母艦把航空母艦的建造技術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39 年6 月,美國海軍再一次決定建造6 艘同型的航空母艦。最初,人們仍希望按「大黃蜂」號的老樣子建造,排水量20400 噸,從而將排水量控制在法案規定的範圍內。後來,美國海軍最終決定建造擁有強大飛行大隊的大型航空母艦,結果,6 艘航空母艦設計圖紙的草圖從20400 噸逐步增到26000噸,一次比一次的噸位大,最後,這6 艘航空母艦被設計為每艘27100 噸。
1940 年夏天,面對已經打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國會通過了「艦隊擴大百分之十法案」和「兩洋海軍法案」,廢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個法案批准建造3 艘27100 噸級的航空母艦,後一個法案批准追加建造8 艘同級航空母艦。這批航空母艦的艦名從過去曾經使用過的艦名中選定,有「埃塞克斯」號、「好人理查德」號、「勇猛」號、「富蘭克林」號等,以紀念在戰爭初期損失的艦隻。後來,這批航空母艦成了最終打垮日本人的有力武器。
儘管如此,二次世界大戰之初的航空母艦仍然處於輔助地位。因為當時人們懧為戰列艦的裝甲厚、火炮口徑大,而航空母艦沒有經過海戰的考驗,且初期建造的航空母艦的底部裝甲不太厚,各種戰技術性能還不太高。所以,即使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仍將戰列艦和巡洋艦等作為海戰的核心,把航空母艦列入其後的位置。故此,儘管當時的航空母艦已達到一定的數量,但是由於各國造艦的重點仍然放在大型戰列艦和巡洋艦的上面,所以,航空母艦的質量和發展規模與初期相比,遠未能產生質的變化。
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國潛艇就顯示出它令人難以預料的戰技術優勢,為了與德國潛艇抗衡,英國海軍成立了幾支獵潛艦隊,每支獵潛艦隊均由一艘航空母艦和四艘驅逐艦組成,企圖以此打擊德國潛艇的氣焰。但是,這一設想儘管較為「可愛」,但它卻是錯誤的。因為,這一設想的執行即意味著「競技神」號、「勇敢」號、「暴怒」號和「皇家方舟」號脫離主力艦隊,而被派到西海岸和其他類似海域進行巡邏,期望它們的飛機能夠支援常常遭到德國潛艇攻擊的護航運輸隊。但由於航空母艦體積龐大,易於被攻擊,故英國人不敢輕易讓他們的航空母艦駛入德國潛艇經常出沒的海域,而且,當時航空母艦上的飛機還較差,不太容易擊沉潛艇。
1939 年9 月14 日,英「皇家方舟」號儘管發現了德國「U-39」號的航跡,但其飛機卻未起任何作用。相反,擔任警戒的驅逐艦以深水炸彈給德潛艇以重創。三天後,德國潛艇看準了英航空母艦的弱點,「U-29」號潛艇以三枚魚雷命中「勇敢」號航空母艦,一舉擊沉了它。578 名官兵隨艦體沉入大海,無一生還。「勇敢」號的被擊沉引起英國全國震驚,其餘的航空母艦奉命立即撤回。
在沒有先進的艦載機和優秀的艦載飛機飛行員的情況下,航空母艦不但難以與潛艇相抗衡,甚至連一些中小型艦艇也難以對付。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29
二戰風采
1939 年6 月7 日,英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光榮」號攜載著本艦的「劍魚」式飛機和皇家空軍的部分「鬥士」式和「颶風」式戰鬥機航行到納爾維克以西海面,突遭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的堵截。護衛「光榮」號航空母艦的兩艘驅逐艦邊施放煙幕掩護邊全力還擊,並有一枚魚雷命中了「沙恩霍斯特」號,但由於航空母艦上停有空軍的飛機,本艦飛機難以升空作戰,故不久就被德艦擊沉,另外兩艘護航驅逐艦也被擊沉,3艘軍艦只有46 人倖存。
這次海戰給人們的教訓是這樣的:航空母艦只有配備先進的艦載飛機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艦載飛機不能升空,航空母艦只能成為敵艦的「浮靶」。
在這一教訓的啟發下,英皇家海軍於1940 年10 月決定由「鷹」號和「光榮」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於特拉法爾加海戰大捷紀念日這天(10 月21 日)襲擊塔蘭托海軍基地。
後因「光輝」號機庫發生火災而推遲進攻日,之後,「鷹」號近舷挨炸使航空汽油供油系統受傷,不得不將襲擊任務全都交給「光輝」號航空母艦,只是決定把「鷹」號的5 架「劍魚」式飛機和8 名飛行員調給「光輝」號,這樣,「光輝」號總共湊集了22 架「劍魚」式魚雷機、14 架「大鷗」式和4 架「海上鬥士」式戰鬥機。11 月11 日夜,21 架「劍魚」式飛機間隔一小時,分兩波次飛達塔蘭托港口上空。當時,意大利人已有準備,第一批12 架「劍魚」式飛機到達塔蘭托港上空時遭到了高射炮的猛烈射擊。為了牽制敵人,「劍魚」飛機俯衝轟炸了目標,兩條457 毫米魚雷把新型戰列艦「利托裡奧」號炸開了一個大洞,第三條魚雷命中了「加富爾公爵」號。第二波次中,8 架飛機到達,「利托裡奧」號又中了第三條魚雷,另一艘戰列艦「杜利奧」號被擊傷。
這次海戰,使意大利海軍的實力損失過半,而「光榮」號航空母艦所付出的代價僅僅是11 條魚雷和2 架「劍魚」式飛機。進攻塔蘭托的戰鬥初顯了航空母艦的作戰威力,其後的珍珠港海戰真正奠定了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1940 年12 月7 日上午7 點30 分,一支擁有6 艘航空母艦、2 艘戰列艦、2 艘巡洋艦和9 艘驅逐艦的日本艦艇編隊,在大霧茫茫之時,頂著滔滔巨浪駛達夏威夷群島北部離瓦胡島230 海裡的海域,企圖一舉消滅駐泊於瓦胡島上珍珠港口的美國太平洋艦隊。
緊接著,7 點55 分,艦上的350 多架艦載飛機,攜帶著航空炸彈和魚雷,分兩批直向美國設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撲去。這天正直週末,美太平洋艦隊除個別艦艇外出執行任務外,全都駐泊港內,許多官兵都到岸上度周未去了,留在艦上的軍官和水兵也起得很晚。就在日本首批海軍飛機抵達珍珠港上空的時候,瓦胡島艦群的煙囪連一縷輕煙也沒有升起,港內的艦船可以說才剛剛甦醒,當日本首批飛機已在珍珠港內艦群上空盤旋時,美海軍樂隊仍然奏響了國歌,準備升旗,直到國旗升到一半時,日本飛機投放下第一枚魚雷,人們這才開始醒悟,驚呼:「空襲!空襲!這不是訓練!」艦上官兵亂作一團,驚恐萬狀。這樣,僅1 小時35 分鐘時間的襲擊,日本海軍航空兵就把美太平洋艦隊的94 艘戰艦、389架飛機、4575 多人炸得傷的傷、沉的沉。
日本海軍以航空母艦為主的航空母艦編隊偷襲珍珠港取得成功,以及後來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之後的第三天,為衝破英國人的封鎖而擊沉了英國的一艘號稱永不沉沒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以後,徹底打破了戰列艦統治大海的神話,使航空母艦一躍而成為海戰的重要角色。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31
二戰風采
可以這樣說,珍珠港事件是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宣告了航空母艦的崛起和戰列艦的行將滅亡。此後,美國海軍儘管沒有正式頒發文件,但實際上已放棄用戰列艦作為艦隊的主力,而改為航空母艦特混編隊作為海戰的主要作戰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日益擴大,美日等國運用航空母艦大打海上空戰。如1942 年6 月4~6 日的中途島海戰,海戰主要是由艦載航空兵進行的,海戰的勝負即由航空兵擊傷敵方航空母艦多少而決定的。
日本的發展
同樣,在1942 年5 月的珊瑚島海戰中,日本人沒有發射一發炮彈,僅憑航空母艦的巨大威懾力就取得了戰略和戰術上的勝利。此外,1942 年8 月24 日的東所羅門海戰和同年10 月26 日的聖克魯斯海戰以及幾次大的海戰和登陸作戰都是由於航空母艦參戰而決定勝負的。
為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的大國就一邊建造新艦、一邊把一些商船和戰列艦等也改成航空母艦。例如日本1940 年投入營運的3 艘17000 噸級的豪華郵船「新田丸」、「八幡丸」和「春日丸」,由於誦往歐洲的航線被戰爭所切斷,於是被用來改裝成為3艘名為「大鷹」號、「沖鷹」號和「雲鷹」號輕型航空母艦,改裝後的航空母艦航速21 節,載機30 架。1940 年10 月,日本海軍將日本郵船公司兩艘27000 噸郵船「出雲丸」和「橿原丸」進行改裝,命名為「飛鷹」號和「隼鷹」號,於1942 年夏季編入現役,其排水量24140 噸,載機53 架。
這是日本第一批把煙囪裝在上層建築上的航空母艦,其煙囪呈26 度斜角外伸,使煙塵不會漂到飛行甲板的上方。1941 年,日本人根據1939 年制定的「04」計劃建造了一艘新型航空母艦「大鳳」號,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日本人建造的這艘新型航空母艦除煙囪成26 度角外伸、艦首和煙囪都是封閉式以外,竟與英國海軍的「光輝」級航空母艦很相似,該艦排水量29300 噸,航速33 節,能搭載53 架飛機和21 架飛機備件,該艦1944 年加入艦隊。
從1941 年起,日本海軍開始從改裝航空母艦轉變為直接建造航空母艦。1941 年,日本決定建造一艘「飛龍」級改型航空母艦。1942 年,再次決定建造一艘「飛龍」級改型航空母艦的姐妹艦。後來,鑒於中途島海戰中損失了4 艘航空母艦,日本人再次決定火速安排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將計劃建造2艘「大鳳」型航空母艦的計劃改為建造5 艘,之後又將幾艘郵船和2 艘水上飛機母艦改裝成了航空母艦。再後,日本人甚至提出建造13 艘「雲龍」型航空母艦的計劃,後來,因工業潛力實在無法挖掘而未能實現。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37
二戰風采
為了能使商船隊少受德、意等國潛艇和水面艦艇的襲擊,同盟國在1943年下半年開始建造了一種特殊的航空母艦——載機商船。載機商船是一種裝有簡易飛行甲板的油船或糧食船,能攜帶3~4 架飛機。當時,共有6 艘糧船和13 艘油船改成了載機商船。載機商船一共參加了4000 多個航次的航行。在這4000 多個航次的航行中,載機商船沒有擊沉過德國潛艇,它們參加航行的商船隊也未能使德國潛艇及其他水面艦艇得逞。載機商船的優點在於:既能運載,又能護航,戰後還能方便地改成商船。
總的來說,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迅速發展。航空母艦數量的急劇增加,必然導致航空母艦新艦型的不斷湧現,從而使航空母艦的性能也進一步優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建造的「愛塞克斯」級重型航空母艦、「中途島」級航空母艦、「巨人」號航空母艦以及「獨立」級航空母艦。「愛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6380 噸,總長265.8 米,航速達33 節,配備艦載飛機85~100 架。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是一種重型攻擊航空母艦,其滿載排水量61000 噸,航速33 節,載有艦載飛機75 架。這些重型航空母艦主要用於攻擊陸上目標、水面艦船、水下潛艇等。「巨人」號航空母艦是英國建造的輕型航空母艦,其滿載排水量18500 噸,航速23.5節,載飛機35~50 架。「獨立」級航空母艦是美國建造的輕型航空母艦,其滿載排水量13000 噸,航速33 節,載飛機45 架。這些輕型航空母艦主要擔負艦艇編隊的防空、反潛任務。此外,其他國家也建有不少新型的航空母艦。
據不完全統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各國新建和改建的航空母艦已逾200 艘。
另類的非常規航母之夜戰航母
據不完全統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各國新建和改建的航空母艦已逾200 艘。
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各國還發展了一些夜戰航空母艦。夜戰航空母艦同常規航空母艦的作戰時間恰好相反,這種軍艦上的戰鬥機由於在專用設備的輔助下,很少進行晝間飛行,而是將白天的時間留給飛行員休息或對飛機進行維護保養,而在夜間進行戰鬥或訓練。「獨立」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在1944年裝備專用設備後,改裝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夜戰航空母艦。
獨立級航空母艦
獨立級的「普林斯頓」號
獨立級中的「蘭利」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38
另類的非常規航母之冰制航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 年8 月15 日,大不列顛公眾心目中最英俊__的海軍上將路易斯·厄爾·蒙巴頓,懷著對德國人的極端憤恨,在英美總參謀部魁北克戰略會議上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奇思妙想——建造世界艦船史上空前絕後的冰制航空母艦。
蒙巴頓上將是一位並不幸運的指揮官,德國人一度曾使他感到屈辱、無光。在他坐鎮指揮的海戰中,德國人曾兩次將其坐艦擊沉。此刻,蒙巴頓勳爵拔出手槍向會議桌上的兩塊冰塊射去。第一塊冰被擊得粉碎,另一塊冰卻毫無損傷,子彈從冰塊上滑開了,差點擦傷參加會議的美國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的大腿。蒙巴頓勳爵的表演就這樣結束了,上將用槍布輕輕擦了擦他那支令他自豪的槍,開始了有理有據的演說。他說:「色澤混濁、未被擊碎的冰塊內摻入了一定比例的木屑,其硬度、強度比普通冰塊大得多。如果用這種特製冰製作航空母艦,敵方潛艇的武器將無能為力。」並聲稱:「由於鋼鐵材料的短缺,加之德國海軍潛艇戰的日益猖狂,利用這種經濟、快速的特製冰製造航空母艦,就等於掌握了取得戰爭勝利的武器。」蒙巴頓還認為,一艘長600米的人造冰航空母艦,既可作為浮動島嶼停放大批飛機,又可作為反攻希特勒控制的歐洲大陸的跳板。
濟濟一堂的參謀人員像聽天書似的瞪大了眼睛,他們根本無法相信用冰能造航空母艦,更無法相信冰造航母能夠戰勝德國那一群群神出鬼沒的潛艇。可在當時,盟軍在迪埃普、聖那撒雷和布洛涅的三次登陸均以失敗而告終,僅1942 年11 月,盟軍就有134 艘86 萬噸的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在無法對付德國潛艇的前提下,冰制航空母艦的設想竟使丘吉爾也著了魔,他指示總參謀長黑斯廷斯·伊斯梅對這項計劃進行論證。
在這之前,建造冰制航空母艦的計劃由記者兼間諜的傑弗裡·派克於1942 年10 月提出。派克最初提出將北極海域的巨冰拖至大西洋改造成人工冰島。不過,這一設想最初曾一度流產。因為,冰山的絕大部分位於水下,而北極地區的冰塊又太薄,根本不可能抗擊大西洋高達數米的大浪。1943 年初,美國科學家赫爾曼·馬克和瓦爾特·霍恩斯泰發現,將棉花或纖維加入淡水研製而成的冰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高強度。這一發現給派克的設想帶來了轉機,也帶來了蒙巴頓的熱情推薦和丘吉爾的著迷。總參謀長黑斯廷斯·伊斯梅很快就組成了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和物理學家的研製小組。
這些專家於1943 年5 月開始在加拿大落基山脈下的帕特裡夏湖建造冰制航空母艦的模型。一個月後,一艘長20 米、外面貼著木板、內壁塗著瀝青、船體上鑿著管道狀通風孔的冰制航空母艦模型問世了。後來,這個巨大的冰疙瘩竟然安然度過了夏天而沒有融化。海軍對設計中的航空母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艦必須能夠經受30 米高海浪的撞擊,艦上的冰跑道長度必須能讓戰鬥轟炸機起飛,而且,當它受到魚雷攻擊或重創時,只須用冰水填上即可堵漏。根據海軍的要求,科學家們設計出一艘長600 米,艦壁厚達12 米、總重量220 萬噸,有著26 只螺旋推進器的「哈巴庫克」號冰制航空母艦。該艦可容納1500 名士兵和200 架飛機,內部裝有冷氣機,以使它在熱帶航行不至於融化。
這艘令世人矚目的航空母艦的首批圖紙很快就由蒙巴頓勳爵送到魁北克作戰會議上。據計劃,該艦造價為8000 萬美元,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蒙巴頓上將的遊說下,竟也同意出資建造。但他還是謹慎地授權自己的技術顧問布什對計劃進行研究。經過仔細核算,布什和蒙巴頓進行了一次開誠佈公的會談,隨之宣佈這一計劃「簡直荒唐透頂!」冰制航空母艦計劃就這樣流產了。後來,蒙巴頓被任命為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到緬甸去指揮作戰。冰制航空母艦的圖紙從此成了海軍檔案館中的資料。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41
另類的非常規航母之潛水航母一
除了夜戰航空母艦和冰制航空母艦外,潛水航空母艦也不得不提。大家知道,大型航空母艦一度由於其「堅固性」而備受青睞。但是隨著導彈武器的發展和先進探索器材的出現,航空母艦作為現代戰爭的霸主,不得不考慮如何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問題。於是潛艇的最突出的優點——具有高度隱蔽性就被人們引用到航空母艦上去,從而建造水下航空母艦的設想便在軍事家和造船工程師的頭腦中萌生了。德國人是水下航母的捷足先登者,1916 年阿薩一勃蘭登堡飛機製造廠率先設計出潛載飛機。兩年後,世界上第一架潛艇專用的小型雙翼機問世並首航成功,該機拆裝只需幾分鐘,但因飛行速度和作戰半徑過小,所以德海軍決定暫緩使用。與此同時,另一家德國飛機製造廠也試製成功帶浮筒的單翼飛機,該機可分解安裝在潛艇甲板上的三個鋼製圓筒中。由於同盟國戰敗,這兩型飛機不得不中途夭折,被迫停造。
一次大戰以後,潛水航空母艦一度默默無聞。從1925 年起,這種新式武器又重新出現契機,英、美、法、意等國紛紛加入研製者行列。1926 年,一架美國的「麥克司·克列門」X-2 飛機從半潛狀態的「鸚鵡螺」號潛艇上徐徐升空,持續飛行了20 分鐘。不過,由於飛機上無法安裝武器,研製工作半途而廢。然而,英國海軍卻對此發生了興趣。就在同年8 月,他們的潛艇載雙座「派托」水上飛機也飛上了藍天。該機的M-2 型載艇的設計很有特色,艦橋附近建有簡易機庫,機庫的大門為木質全密封式。當潛艇下潛時,機庫內充滿壓縮空氣,以使庫壁能抗禦水壓。起初,「派托」飛機需用吊車把它放到水面上,才能滑跑起飛,後來,他們在艇上安裝了壓縮空氣彈射器,利用該裝置把飛機直接彈射到空中。遺憾的是,一次意外的事故導致M-2 潛艇沉入大海,使達到當時巔峰的成就完全付之東流。
另類的非常規航母之潛水航母二
就在英、美的潛水航空母艦命運多舛之時,法國悄悄加快了研製步伐。他們設計建造了一艘排水量達2800 噸的「巨鯨」式潛水航空母艦,並在艦橋後部安裝了一個圓筒機庫。載機的起飛方式很奇特:先從機庫拉出飛機,推至艇尾即行開車,自行犁浪起飛,爾後潛艇速潛。法國的艇載飛機性能不錯,在二次大戰期間曾為偵察立下了一定的汗馬功勞。
出於擴張侵略的需要,德、日、意三國也不甘示弱,大力發展潛水航母。尤其是日本,作為島國,更迷信能取得海上霸權的武器裝備,所以對潛水航母及載機的發展格外垂青。1935 年2 月,日本的一種可由潛艇攜帶的水上偵察機「渡邊E9W1」試飛成功。不久,另一種時速達250 公里的「E14W1」亦被推出。至此,日海軍得意忘形,總想用這種「新式武器」與美較量一番。於是導演出如下一幕幕場景:1941 年12 月8 日,在剛剛遭受日軍狂轟濫炸的珍珠港基地上空,突然又出現了幾架日本飛機。驚魂未定的美軍官兵以為日機再度來襲,頓時陷入一片混亂。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這些「不速之客」已呼嘯著掠過港灣,消失在海天相連的遠方。時隔不到一年,美國亞利桑那州也發生了類似的怪事:幾架形狀奇特的飛機,像幽靈一樣竄入某地上空,旋風般地掃射轟炸後,又大搖大擺地離去。上述兩幕均是日本潛水航空母艦——載機潛艇的風采初露。從1944 年起,日軍為了挽回敗局,又建造了3 艘能載3 架轟炸機的N-400 超級潛艇。但因大勢已去,它們尚未派上用場,日本就拱手投降了。
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僅美國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就擊毀敵機達12000 架,擊沉敵艦168 艘,擊沉敵商船359 艘,至此,航空母艦已成為海軍的骨幹力量,是名不虛傳的活動的海上航空兵基地。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45
二戰後
航母與原子彈
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軍艦到了戰後都已顯得陳舊,性能較差,滿足不了日新月異的海上戰爭的需要,都陸續退了役。原子彈的出現更使人們產生各種奇異的想法,有人懧為原子彈會一舉摧毀所有的艦船。美國還在1946年用「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和「獨立」號航空母艦做了一次試驗。試驗是在比基尼島原子彈試驗時進行的。在第二次試驗時,「薩拉托加」號在一聲爆炸聲之後幾小時就沉沒了,而「獨立」號航空母艦在之後的水下爆破試驗時受了重傷,但是並未沉沒,直到再過了5年時間後才慢慢地沉入大海。試驗結果表明,航空母艦並不是一遇原子彈就怕的海上「紙老虎」,基於此,各國再次重視起航空母艦的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飛機進入了噴氣時代,航空母艦很快便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即如何將噴氣式飛機引上航空母艦。專家們懧為噴氣式飛機的速度太快,在航空母艦上起降很危險。
但是,軍人的天職是冒險,在一系列試驗之後,1946年7月,第一架鬼怪式噴氣式戰鬥機終於在航空母艦上起飛成功。隨後,在50年代初期,航空母艦開始裝備噴氣式飛機,不過,由於噴氣式飛機比螺旋槳飛機速度快,降落時常常使降落指揮官很難一下子判明飛機進場的高度和速度,有時降落指揮官判明準確之後發出引降信號,又由於飛行員可能來不及反應而操縱失誤,故降落事故很多。為了能夠減少事故,人們想盡了辦法,卻一直難以找到很好的助降辦法。後來,一名英國海軍中校從秘書塗口紅的動作聯想出了絕妙的助降鏡裝置來。這名英國海軍中校名為古德哈特。一天,古德哈特看到女秘書對著鏡子塗口紅,忽然靈機一動,隨即在鏡子上塗上口紅,又把鏡子放到辦公桌的中間,然後瞧著鏡子上的口紅標記,練習用下頦觸接辦公桌的桌面,他如願了。
很快,由此原理而製成的用於幫助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降落的助降鏡研製成功了。有了助降鏡;噴氣機在航空母艦上降落就顯得安全多了。為了適應噴氣式飛機的新要求,美國設計並製造了「福萊斯特」級和「小鷹」級常規動力的超級航空母艦。其中,「小鷹」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80800噸,航速35節,載機85架。之後,美國又重點發展和改進了這兩種攻擊型航空母艦。
助降鏡
助降鏡
助降鏡2
小鷹級航母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46
二戰後
1954年9月30日,美國核動力潛艇「魟魚」號正式服役的消息轟動全球。核潛艇突破了普通動力潛艇的全部性能記錄,顯著提高了水下航速,而且可以長期在水下航行而不需要增加燃料等等。人們設想將核動力應用於水面艦艇,這樣可更加顯著地提高航空母艦作戰區域的廣度。
其實,早在1950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福雷斯特·謝爾曼就曾建議「探討建造一艘具有原子動力裝置的大型航空母艦的可能性」。1952年1月,美國完成了航空母艦核反應堆的選型研究。但是,後來由於海軍作戰部長的去世,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建造也就失去了巨大的支持,從而導致核動力航空母艦研製工作的暫緩進行。由於飛機尺寸、重量和速度的增加以及引進燃料耗量極大的噴氣推進,人們對航空母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福萊斯特」級和「小鷹」級航空母艦在艦型、艦體裝備佈置和艦體本身排水量上比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航空母艦要先進得多,但是仍遠遠不能適應艦載飛機的需要。為此,美國海軍於1956年1月再度決定對核動力航空母艦進行初步設計。
1957年8月,原蘇聯宣佈發射成功了一枚洲際導彈,為了表明美國對原蘇聯軍事優勢的抗衡,美國海軍決定將核動力航空母艦列入1958年的造艦計劃。於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於1958年2月4日鋪設龍骨,1960年9月24日下水,1961年11月25日服役。「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85350噸,長342.38米,飛行甲板寬76.88米,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可以使其長時間以30節以上的航速航行。其外型與「福萊斯特」級、「小鷹」級相同,沒有火炮。此外,其裝備有電子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和後來在越南沿海,「企業」號顯示了核動力推進裝置可以大大改善航空母艦戰鬥力的優越能力,以它為基地的飛機可以多次起飛對敵作戰,它能迅速根據命令作出反應。正由於核動力可以改變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作用和使命,後來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在數量和性能上都得到了應有的發展。
世界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於1961年11月25日服役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47
二戰後
1968年6月開始建造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是以原子能力動力的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其滿載排水量9.14萬噸,艦長333米,艦寬40.8米,總功率28萬馬力,航速可在33節以上,其續航距離為100萬海裡,利用初始反應堆活性區,可以在不換核燃料的情況下,連續運行13年。「尼米茲」核動力航空母艦載有各種飛機90~100架,配備3座導彈發射系統。該導彈發射系統可發射「海麻雀」導彈,用以對付敵人的進攻性對艦導彈。噴氣式飛機登上航空母艦,從而使航空母艦的空中攻擊能力大大增強。但是由於噴氣式飛機的重量大、機體大,起降速度高,為了適應作戰需要,只能增加飛行甲板的面積。從而變直通型甲板為斜直兩段型甲板,同時由於用於彈射飛機的彈射器和減速裝置的功率等增大,航空母艦愈造愈大。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美海軍尼米茲級航母編
二戰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使各國艦艇和商船頗感頭痛。航空母艦的體積大,更是潛艇水下攻擊的重要目標,故戰後人們感到航空母艦應普遍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從而迫切要求航空母艦提高反潛作戰的威力。人們經過多方研製,終於從60年代開始出現了裝載反潛直升機的輕型航空母艦。輕型航空母艦主要用於輸送登陸兵進行垂直登陸和反潛作戰。法國1964年建造的「貞德」號航空母艦便是一艘典型的直升機母艦,其滿載排水量12365噸,航速26.5節,載直升飛機8架。原蘇聯的「莫斯科」級航空母艦,是直升機母肌和巡洋艦的混合體,其滿載排水量17000噸,航速30節,載直升機18架。後來,「鷂」式垂直起降機、 反潛導彈、反潛魚雷的出現,以及聲納性能的提高,使得航空母艦的反潛能力大為提高。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49
關於「狼群戰術」
狼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一類動物,生性凶暴、殘忍而又十分狡猾,跑得很快,各種野生動物和家畜,甚至人都是它襲擊和捕食的對象。狼通常成群活動,能夠捕殺體形比它大的動物。例如,狼捕食鹿時,就採取多路追擊的方法,當鹿在奔跑中遇到障礙物不得不轉彎的時候,位於兩側的狼正好包抄上來,即使鹿的奔跑速度比狼快,也難逃狼群的追捕。
1940年,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總司令鄧尼茨開始推廣潛艇密切協同集群攻擊的理 論。 潛艇密切協同集群攻擊的理論就是有名的「狼群戰術」理論。其要點是:在敵方運輸隊可能經過的海域佈置潛艇戰鬥群組成巡邏網。當一艘潛艇發現目標後,就發電報給潛艇指揮部,指揮部得到消息後,當即命令附近的潛艇一同向目標靠攏,等到夜幕降臨,集中起來的潛艇便在水面從600米距離附近,一齊像狼群衝向食物 一般向目標發起魚雷攻擊,使敵護航兵力顧此失彼,力求給運輸隊以毀滅性打擊。鄧尼茨認為,這種戰術雖有一定的冒險性,但其有著「巨大的作戰利益」,「這一冒險是值得的」
俄羅斯「莫斯科」級航空母艦
二戰後
由於反潛戰是當時海戰和未來海戰的一個重點,於是,一些國家專門建造了反潛航空母艦。原蘇聯的「基輔」級航空母艦便是反潛航空母艦的典型。它是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的混合體,滿載徘水量30000噸,最大航速30節,載直升機30架和「鷂」式垂直起降機12架,並裝備有艦艦導彈、艦空導彈和反潛武器等。英國在1978年建造的「無敵」級航空母艦也是這樣一種反潛航空母艦,其標準徘水量19500噸,最大航速28節,載直升機10架和「鷂」式垂直起降機5架。
俄羅斯「基輔」級航空母艦
俄羅斯「基輔」級航空母艦
俄羅斯「基輔」級航空母艦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0
二戰後
原蘇聯海軍航空母艦的建造經歷了一番戲劇性的變化。50年代中期,由於美國的航空母艦處於當時世界的最強位置,原蘇聯不想與美國的最強處競爭,而是採用發展潛艇、反艦導彈等武器來對抗美國海軍。一直到1967年,原蘇聯經過10多年的觀察之後,感到航空母艦是海軍遠洋作戰的主要威力,這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艦「莫斯科」號下水。
人們永遠也不去對現有兵器滿足。因為單一的攻擊型和反潛型航空母艦會使每一艘航空母艦的作戰內容過於單一,不能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於是,人們將原來單一的專用型航空母艦上的單一飛機改換成多種類型的具有多種用途的飛機。從而使單一作戰型的航空母艦變為具有攻擊型和反潛型的多用途航空母艦——泛用航空母艦。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航空母艦的獨立作戰能力。美國同時還將一部分攻擊型航空母艦上的部分攻擊機和其他類型的作戰飛機更換成反潛機,使攻擊型航空母艦具有反潛性能,而成為泛用航空母艦。
在泛用航空母艦出現之後,大部分新造的航空母艦從設計到建造就以泛用為準則。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就是一種典型的泛用航空母艦。
在對航空母艦武備構成進行變動的同時,各國在戰後對航空母艦的航行性能、電器設備等也作了全面的改進。新型航空母艦的續航力普遍提高,特別是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續航力提高得令人難以置信。某些觀察家說,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續航力,將會遠遠超過任何一次世界大戰所用的時間。比如美國的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其加一次燃料可用13年,連續航行40萬海裡。新型的電器設備如海軍戰術數據系統,衛星通訊和衛星導航系統,各種大功率高精度的雷達、聲納及電子對抗裝備,火炮密集陣系統,全天候電子助降系統等等都陸續裝上航空母艦,從而使指揮的效率、武備的攻擊精度、機器的運轉可靠性等大為提高。1964年2月1日下水的「美國」號航空母艦便是這一轉變後的產物。
「美國」號全長319.3米,寬39.6米,吃水10.9米,飛行甲板寬76.9米,其滿載排水量78500噸,裝有渦輪機4部、減速齒輪箱4個,鍋爐8座,航速35節以上。該艦分成1200個水密艙,要害部位有裝甲。艦上裝有飛機升降機4部,「C-13」蒸汽式飛機彈射器4部。可載飛機85架左右,其中有F-14「雄貓」式戰鬥機、A-6E「入侵者」式攻擊機、A7E「海盜」式攻擊機、E-2C「鷹眼」式預警機、EA-6B「徘徊者」式電子干擾機、S-3A「海賊」式反潛機和SH-3H「海王」式反潛直升機,裝有「海麻雀」導彈、密集陣系統。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1
二戰後
航空母艦對制海權、制空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航空母艦體積大,易遭受打擊,所以,每每編隊航行,都要有3~6艘驅逐艦護衛,而且航空母艦的造價高,建造週期長,加之核武器的發展(主要指命中率增高、速度加快)和核潛艇性能的日益提高,人們一度認為航空母艦將會被淘汰,甚至美國海軍部也發出「大型航空母艦將如歷史上的恐龍和近代的戰列艦一樣,面臨在地球上絕跡的命運」的驚呼。但是,實踐再一次證明,航空母艦不失為控制大面積海域的主要機動兵力,在戰時和平時都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二戰後
由於航空母艦既存在一部分缺點,又處於其他艦艇不能取代的地位上,所以各國海軍都在努力研製新的航空母艦艦型,以使之能夠揚長避短。於是,一種被稱為「小航母」的小型航空母艦誕生了。小型航空母艦在目前主要用作制海權的取得,故一般稱之力制海艦。
由於制海艦造價低,又具有反潛、防空、防導彈襲擊等多種作戰能力,所以頗受各國軍界歡迎,故目前美國、英國、原蘇聯等都建有大小不同的制海艦。而且在特定的情況下,制海艦還可以作為指揮控制艦,用於指揮登陸作戰和對地面部隊進行戰術後勤支援。馬島海戰中,小型航空母艦「無敵」號作為英國特混艦隊的核心,在指揮登陸作戰和其他作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無敵」號航空母艦1977年5月3日下水,1980年7月11日開始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它擁有先進的戰術指揮、武備和通信系統。主要作為指揮艦使用,同時又搭載有「海鷂」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和「海王」遠程反潛飛機,故又可擔任防空、反潛和反艦等任務。「無敵」號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19500噸,艦長206.6米,艦寬27.5米,搭載9架「海王」直升機和5架「海鷂」垂直起降飛機,裝備有「海標槍」艦空導彈、2座20毫米「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和2座20毫米GAM-B01型火炮,由4台總功率為112000馬力的燃汽輪機推進,航速28節,在航速18節時續航力5000海里,1部對空警戒雷達、1部對海搜索雷達、2部導彈制導雷達和2部導航雷達以及1部聲納。
「無敵」號航空母艦在馬島戰爭之前,曾被宣佈出售給澳大利亞,但戰爭的實踐充分顯示了這種制海艦的作戰威力,故戰爭之後,英國為了提高其防禦和反導彈能力而增設了2座「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和2座新型火炮之後,繼續目在英國海軍中服役。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1
二戰後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水下航空母艦,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平息後,各國紛紛把注意力轉向在戰爭中大顯神威的航母、潛艇和航空兵等上面,而潛水航母及其載機再次受到軍方的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較之大型航空母艦的近百架艦載機來說,早期潛水航母的載機少得可憐,完全不敷作戰需要,難以形成較強的戰鬥力。再者,載機起降時,艇體均須浮出水面,這不但易被對方發現,也十分耽誤時間。
此外,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在潛水航母上無法建造像航空母艦那樣大的甲板,載機不論是採取彈射器彈射的辦法還是水面滑行起飛的辦法,降落時均需使用吊車等專用裝置將其收回。這樣做既費時又費工,又易遭敵襲擊,顯然不能適應現代海戰速戰速決、快撤快離的需求。70年代末期以來,美軍為了應付局部戰爭和突發事件,實現快速部署的需要,又重新開發這種機動性好、隱蔽性強的「老式裝備」,經十多年的發展,已日趨完善。當然,比較可行的潛水航母及載機主要有三種,其中尤以帶「天鉤」系統的核潛艇最為理想。艇上飛機的起降是通過一套特殊裝置來實現的。起飛時,潛艇浮至水面,將艙蓋推開。活動自如的起重機沿滑軌升出艙外,由升降臂上的抓鬥將垂直起落飛機抓起井轉向舷外,待飛機發動機的推力達到一定值時,隨即鬆開。飛機先做橫向運動,偏離軍艦,然後徑直高速前飛。飛機降落也很方便,它們先飛至起重機附近懸停,然後由「天鉤」抓鬥將其抓住,收回艇內。美軍這種核動力潛水航母能載6架「鷂」式戰鬥機、2架直升機,並能搭載一支水陸兩棲部隊。但是當前的裝備和研發情況沒有相關資料,因此無法進一步分析。
多年來,最對人們有誘惑力的莫過於既能在空中翱翔,又能在水上航行,還能在海中潛游的三棲飛機了。美國人就曾設計過這樣一種飛行器,該機可從水下航母裡彈射出來,先通過自身的電源驅動推進器前進,並對應急浮筒快速充氣,使飛機急速上升至海面,最後在噴氣式發動機推力的作用下迅速起飛離水。不過,研製這種三棲飛機,碰到的困難更大,在推進裝置、密封性及防腐蝕等方面還有許多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軍事科學家們預言,隨著一些技術難題的解決,高性能的潛水航母及其載機必將會使未來的海空大戰變得更加變幻莫測、出神入化。
現代陸基作戰飛機飛行速度比音速高三至四倍,而且作戰半徑也比過去的飛機大得多,陸上飛機在一定範圍內也可以在海戰中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那麼,為什麼還要建設航空母艦呢?原因是,陸基飛機的航程再遠,也不能跨越那一望無際的海洋,更何況現在的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也僅300~1000公里左右,不可能到遠海進行長時間的戰鬥。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海上活動機場,可以在海上長時間航行。一旦戰爭需要,航空母艦旋即開赴戰區,艦載飛機即可迅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投入戰鬥。特別是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發展,使航空母艦自身的續航力達到很大,從而可以載著飛機到世界各地執行任務,進而擴大海戰的領域,增加了戰爭的手段和作戰方式,成為現代海戰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印度等都在大力提高航空母艦的建造水平,就連日本海上自衛隊也打算建造小型航空母艦。可以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的航空母艦將會更加具有強大的遠海奔襲能力和強大的突擊威力。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航空母艦的多少以及戰技水平的高低仍然標誌著一個國家海軍的發展水平。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2
三、航空母艦趣聞
航空母艦誕生的歷史並不長,但在這不長的歷史中,卻留下眾多令人稱奇叫絕的趣聞、軼事。
海上城市
說航空母艦是「海上城市」,一點也不過分。人們一走進航空母艦,就會體會到大都市的生活氣息,在艦內走廊的拐彎處,掛著有郵政局標誌的信箱;在艦內百貨商店內,出售各種各樣的日用品;艦上的理髮室有三個座位,晝夜不停地為艦員開放;艦上發出的電報,可向國內訂購鮮花、禮品,送到親朋好友家中;艦上有2000 台電視機,可隨便收看國內電視節目;艦上的廣播室、播映室可收視到本艦新聞和各種錄像片;兩位從地方大學聘請的大學教授,常年免費為艦員講授大學課程;該艦每天能生產28 萬加侖淡水;洗衣房每天能洗6700 磅重的衣物;艦上有牙科醫生和其他醫護人員;艦上的印刷廠,每天晝夜不停地印製文件和日報;艦上130 名炊事員每天開4 頓飯——早餐、午餐、晚餐和夜餐;艦員每天要吃幾百加侖冰淇淋。艦首還掛有設施位置圖,可是,有些上艦幾個月的艦員也常常迷路;航母遠航結束後,開到一個安全海域,艦員們在飛行甲板上舉行野餐會,進行萬米賽跑。航空母艦上的奇裝異服由於航空母艦上分工紛繁複雜,大多數國家飛行甲板上的工作人員以頭盔及其工作服的顏色作為區別的主要標誌,下表列出了美國航空母艦上飛行甲板工作人員頭盔及工作服的顏色以及符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3
美國航空母艦的編制組織
根據航空母艦大小的不同,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上的編制人數也有多有少,最多的達6300 多人,最少的只有1440 人。儘管人數有多有少,但編製組織卻大同小異。美國海軍規定,航空母艦配艦長、副艦長各一人,下設航海、槍炮、作戰、輪機、供給、醫務等部門。此外還設有一個航空部門、一個飛機二級維修部門和艦上航空兵聯隊。各部門下設若干分隊,航空聯隊則設若干飛行中隊。
美國航母的航空部門
航空部門與其他部門一樣,也是由艦長領導的一個部門,由航空部門長領導,士兵們常常戲稱他為「航空老闆」。「航空老闆」在艦長的領導下負責指揮空戰和包括飛機的彈射、降落、裝卸和維修在內的空勤任務,其主要助手是「小老闆」——航空部門長助理。航空部門分5 個分部,有飛行甲板官、飛機彈射官、攔阻官、機庫甲板官、航空燃油官、行政助理、飛機裝卸官以及訓練助理等領導。
美國航母的飛機二級保養部門
美國航母的飛機二級保養部門由飛機二級部門長領導,負責督促和領導航母的飛機維護工作,使航空兵聯隊處於良好的戰備狀態,人稱「飛機保健醫生」。這個部門由1 個行政分部和3 個生產分部組成,主要人員都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主要工作便是飛機及其附屬裝置的檢修和維護。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3
美國航母的航空聯隊
美國航母的航空聯隊一般由7~9 個不同型號的飛行中隊組成,每個中隊均由幾架或幾十架飛機組成。航空聯隊由聯隊長領導。聯隊長負責組織訓練、協調各中隊的活動,負責航空物資的準備並檢查通信、情報及聯隊其他業務工作。美國人認為,航空聯隊長應該是一名無畏的勇士,所以,在聯隊中,他的年齡最大、資歷最深,而且要既能夜間飛行,也能全天候飛行,並精通海戰,擅長組織防空、反潛及兵力投送方面的工作。一般來說,聯隊長均能夠飛行7 種以上不同的飛機,並具有指揮和領導2000 多名官兵的能力。美國海軍現有13 個航空聯隊,另有2 個後備役航空聯隊,這些航空聯隊具有搜索、警戒、打擊能力,並能為攻擊機和航母戰鬥群提供戰鬥機掩護。
航空母艦上的飛機起飛與降落
通常,美國航空母艦是這樣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的:在進行飛行活動的前夜,下發飛行活動計劃,活動計劃包括飛機起飛和回收的時間、任務、飛機出動架次等。在第一天做好了飛行的準備工作後,艦上的廣播在第二天將飛行陣位通知全體艦員,艦員按照值更、住艙和戰鬥部署的規定就位。飛行甲板或舷邊通道不允許停留任何與飛行無關的人員,身著能表示出自己職責的飛行頭盔和工作眼的艦員按分工操作。飛機起飛前45 分鐘,飛行員和空勤人員奉命登機、就位。在下達起動發動機口令之前,他們對飛機進行飛行前的檢查,以確保各系統工作正常。
在防止損傷飛機的清查工作完成之後,才允許下達起動發動機的口令。起動發動機之前,航母應轉到飛行甲板上方的風速約為30 節並適宜於飛機起飛的某一航向。這時,著黃色工作服的飛機起飛指示人員引導飛機向前移動到蒸汽彈射器上,飛機發動機噴射氣流擋板從飛機後面的甲板處豎起,以保護彈射器後面的人員和飛機。然後,穿綠色工作服的對接員通過前起落架牽引系統和夾緊裝置將飛機的前起落架同彈射器的往復車相連接。之後,穿黃色工作服的指示人員給出信號、鬆開剎車、加大功率,飛機彈射官則伸出二指,給出轉向信號。飛行員在確信飛機工作正常時,敬禮以示準備完畢、可以起飛。飛機彈射官再一次檢查彈射器的準備情況,再經另一名申板人員確認飛機已處於準備起飛狀態後,彈射官離開彈射器,向舷邊通道的艦員發信號,令其按下蒸汽彈射器按鈕,飛機即可被彈射入空中,從零速加速至150節的「端速」。
飛機起飛後,彈射器工作人員應再次迅速就位,對接下一架飛機。一個工作效率出色的4 人彈射小組每20 到30 秒可對接好一架飛機。5 分鐘之內,航母可彈射20 架飛機。飛機降落由飛機降落指揮官站在左舷後部的一個設備良好的平台上指揮,飛機降落指揮官一般由經過認真挑選的具有豐富經驗的航母飛行員擔任,任職前需經過大量的尾掛鉤專業訓練,人稱「尾掛鉤能手」。他及其助手在飛機最終進場時須對各種因素(包括氣象、飛機特性、甲板搖擺以及飛行員的經驗)進行相互對比,以便正確引導飛機。飛機返航時,如果氣象條件影響目視進場,航母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應控制飛機抵達時間,保證每架飛機間隔一分鐘進場著艦。在目視條件下回收飛機,飛機應按條令規定的高度在航母上方分層盤旋等待著艦。進場飛機通常2 到4 架為一編隊,採用同一航向(略偏右舷),在800 英尺的高度準備脫離編隊,從艦尾著艦。
飛行小隊長在某一位置突出時,向左脫離編隊,使自己處於順風位置,然後下降至600 英尺,進行著艦檢查,準備著艦。當飛機的速度降至120 到150 節(根據飛機的不同而不同)時,飛機排隊等待進場。飛行員主要借助助降鏡著艦,即觀察並對準著艦鏡中央的黃色燈(俗稱「光點」)下滑。「光點」實際上是一個五透鏡體,如果飛機正確引導到下滑道上,「光點」則同中央透鏡兩側的水平線綠色燈光地標對準。
如果高於下滑道,「光點」則會在上面的其中一個透鏡中出現;如果低於下滑道,「光點」則會在下面的其中一個透鏡中出現。飛行員的目標是在接地和鉤住第三根攔阻索時始終使「光點」處於五鏡體中央。時時刻刻對準」光點」是飛行員的職責,但飛機降落指揮官也須時時刻刻注視飛機的操縱,一旦脫離「軌道」,飛機降落指揮官可以發出燈光信號或用報話機發出指令,如果進場不太安全,飛機降落指揮官可按下「困難」按鈕,接通紅色閃亮指示燈,命令復飛。飛機著艦後,被攔阻索絆住,強行在幾百英尺內停止。飛機在接觸甲板的同時。
飛行員仍將油門桿推至全功率位置,如果飛機尾鉤鉤住了攔阻索,飛行員立即將油門桿放到慢車位置。如果飛機尾鉤不能鉤住攔阻索,發動機旋即加速,飛機重新升空。然後,再次著艦。一個熟練的航母飛行聯隊地勤組可在15 到18 分鐘內回收20 架飛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4
航母憲兵隊
一艘幾千人居住、生活的航空母艦,艦員各方面素質三差不齊,違紀行為也就常有發生。為了維護航空母艦上的生活秩序,促使艦員遵守紀律,每一艘航空母艦均組織有40~60 人的一支憲兵隊,並設有禁閉室。禁閉室用以關押罪犯和嚴重違紀的艦員。當然,禁閉室內一般只關押2~3 名罪行較輕的犯人或違紀人員,重要犯人馬上押離航空母艦。
最短命的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於1942 年由「大和」型戰列艦第三艘艦建造中途改建成的「信濃」號航空母艦被人們稱為最短命的航空母艦。「信濃」號航空母艦於1944 年11 月9 日建成並加入聯合艦隊。其飛行甲板長256 米,總功率為15 萬馬力,航速27 節,搭載轟炸機18~21 架,偵察機6~7 架,戰鬥機18~20 架,飛行甲板裝甲可防禦500 公斤炸彈,有127毫米雙聯防空高射炮8 座和25 毫米炮145 座,排水量為62000 噸,是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航空母艦。這艘最大的航空母艦在建成後的19 天(11 月28 日)下午,在3 艘驅逐艦的掩護下,從橫須賀港啟航駛向吳軍港,彼美國「射水魚」號潛艇跟蹤,4枚魚雷命中「信濃」號的腹部,第二天中午10 時許,這艘花費6 年時間建成的巨艦竟在建成後20 天的時間內被擊沉,成為人類史上壽命最短的航空母艦。
張帆航行的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張帆航行,這無論如何令人難以相信。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卻是一個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埃塞克斯級的「勇猛」號航空母艦在一次戰鬥中,尾部被魚雷擊中,致使舵被卡住,一舷的兩個螺旋槳也不能工作。為了使艦能夠直線航行,艦員們想出了這個極原始又極高明的辦法:把艦上所有帆布縫成一個巨大的導風帆。該艦的飛行甲板前端是由一些支柱支撐在艦首上,形成一個敞開的首部,這個巨大的帆就以一定的角度設在首部。這樣制止了由於一側螺旋槳的推力使艦體轉向的麻煩。這艘名為「勇猛」號的航空母艦或許會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張帆航行的航空母艦。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5
二戰中的德國為河沒有航母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儘管德國人曾計劃建造兩艘航空母艦,甚至第一艘航空母艦「齊伯林伯爵」號船體己建成下水,但整個大戰期間,德國人一直未有航空母艦服役。為此,同盟國海軍一直懸在心中的擔心成為多餘。那麼,德國人未能建造航空母艦的原因何在呢?
原因有下列三條:
1.德國沒有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儘管船體下了水,可與艦載機配套的專用技術難關卻久久未能攻克;
2.戰爭初期,德國大型軍艦都一一被擊沉,只得依靠潛艇實行「狼群」作戰,建造航空母艦意義不大;
3.德國空軍元帥戈林霸道專權,反對海軍擁有航空乓,就是「齊伯林伯爵」號完工,也不會配給艦載機。1942 年,海軍曾將兩艘大型郵船改裝成航空母艦,就是由於戈林不配給艦載機而作罷,而希特勒又總是站在戈林一邊。基於上述三點,德國海軍一直未能擁有航空母艦。
動用航母押送罪犯
1987 年9 月18 日,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以非法毒品交易為誘餌,誘使一名名叫楊尼斯的黎巴嫩什葉派恐怖分子登上了地中海的一艘船。不知其實的楊尼斯很有興趣地購買了大批毒品,以圖轉手倒賣,牟取暴利。當然,楊尼斯所登上的船並不是他想像中的毒品走私船,而是聯邦調查局的租船。在船上,楊尼斯被逮捕並迅速送上停泊在地中海的美國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上,繼而轉送到美國接受審批。這次海外誘捕行動開闢了人類吏上動用航空母艦押送刑事罪犯的紀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6
違反常規的降落
1944 年6 月20 日,美國海軍第58 特混艦隊在米徹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獲得馬裡亞納海空戰全勝。當天日落時分,美航空母艦艦載機群完成戰鬥任務後開始返航。
可是,當它們飛回時天已全黑,只有少數技術極嫻熟的飛行員在黑夜的飛行甲板上降落,而大多數飛行員只能辨認出軍艦的航跡,卻認不出哪些是航空母艦,哪些是別的大型軍艦。艦載飛機在特混艦隊上空不停地盤旋,有的飛機打開了紅色和綠色識別燈,發動機喘著粗氣,發出燃油耗盡時的那種劈劈啪啪的響聲,有些飛機只好在茫茫的夜海迫降,濺起大片海水。
此刻,最為犯難的是在「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作戰室裡端坐的米徹爾將軍,他緊鎖雙眉、凝神沉思:是開燈給飛機照明讓特混艦隊冒險呢?還是讓飛行員摸黑去冒更大的危險?這一問題著實讓米徹爾犯難,也只有他一人才有權作出最後的決斷。因為,特混艦隊共有近十萬官兵,艦、機價值數十億美元,而當時又無法斷定附近有沒有日本潛艇。打開航空母艦的桅頂燈,並讓探照燈光劃破夜空這一違反常規的做法終於由米徹爾的命令變成了現實。
很快,所有的飛機就在艦母上著艦了。儘管有的飛機降落時撞毀了前面的飛機,儘管在水上和航空母艦上降落時損失了80 架飛機和49 名駕駛員,但近90%的駕駛員得救了。這次冒險成功了,但米徹爾的參謀長阿利•伯克上校事後這樣回憶說:「真擔心遇上日本潛艇,那樣的話,整個艦隊很可能一同沉入海底。
建造批量最務實的航空母艦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建造批量最多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它建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共建造24 艘,其中16 艘是戰時完工的。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中較為成功的一種艦型。後來經過改裝,一部分改裝成為「漢科克」級攻擊型航空母艦,其標準排水量32800噸,全長272.6 米,艦寬30.8 米,吃水9,4 米,航速30 節,艦上裝有艦載飛機80 架,有4 門127 艦炮,該型航空母艦採用封閉艦首和斜角甲板。為何飛行甲板寬廈比艦體寬度大航空母艦有二個寬度標準,其一是飛行甲板寬度,其二是艦體寬度。
習慣上所說的航母寬度指的就是艦體寬度,而因飛行甲板要滿足眾多艦載飛機同時進行起飛、降落,所以不得不在橫向盡可能地擴展以增大面積,故此,飛行甲板寬度比艦體寬度大。現代航空母艦各部分尺寸基本有這樣一個規律:各型航空母艦的長度與寬度之比約在8 左右;而飛行甲板寬度與艦體寬度的比值,多用途航空母艦約在1.6~2 之間,輕型航空母艦則在1.3 左右。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7
美國航空母艦的命名法
美國是世界航空母艦最多的國家,其航空母艦多以本國海軍歷史上著名戰役、有名的老艦或軍政首腦人物命名。如「中途島」號、「珊瑚海」號是以美國在二戰的兩次著名戰役命名;「大黃蜂」號是以美國海軍歷史上一艘著名的軍艦命名;「艾森豪威爾」號、「羅斯福」號是以美國兩位已故總統的名字命名;「尼米茲」號則是以美國在二戰中的一位名將的名字命名。
航母上的艦報
大多數國家航空母剛上都有自己的報紙,唯有美國航母的艦報是正式出版物。美國海軍為鼓舞艦員士氣,規定每艘航母上都配有3~5 名專職編輯、記者,大多數航母是幾天出版一張報紙,部分大型航母甚至出版日報。美國海軍各級領導非常重視航母艦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定期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講評,海軍和艦隊領導及其他高級將領也常利用時機在艦報上發表文章,對部屬進行教育,促進工作。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8
四、航空母艦的稱雄之本
美國A-6「入侵者」攻擊機
艦載飛機是以航空母艦或其它軍艦為基地的海軍飛機,用於攻擊空中水面、水下和地面目標,並遂行預警、偵察、巡邏、護航、佈雷、掃雷和垂直登陸等任務,航空母艦上的主要武器是艦載飛機,航空母艦也正是由於使用艦載飛機才成為在海洋上奪取和保持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海上巨霸」。
艦載飛機一般是在航空母艦出海時上艦,在航空母艦返回基地時飛回岸上機場,一艘航空母艦上搭載的幾十至百餘架飛機通常是殲擊機、強擊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和電子對抗飛機以及無人駕駛飛機同時搭載,以形成綜合作戰能力。
由於艦載機種類多、數量大,所以,我們只能擇其主要的加以介紹。
美國A-6「入侵者」攻擊機
A-6A 488架裝J52-P-6A發動機的第一種生產型
A-6B 19架加裝目標識別與截獲系統(TIAS)的A-6A
A-6C 12架加裝AN/AAS-28A前視紅外探測器和激光電視的A-6A
A-6E 205架裝J52-P-8A發動機的改進型
A-6E/TRAM 所有A-6E加裝了目標識別與攻擊多探測系統
A-6E/SWIP 換裝J52-P-408/409發動機的改進型A-6E
A-6F 3架被取消計劃的重大改進型
A-6G 被取消的A-6E改進計劃
EA-6A 27架用於電子對抗的A-6A改型
EA-6B 164架EA-6A的改進型
CCWA-6A 美國海軍的環流控制機翼試驗機
KA-6D 老式A-6改裝的艦載加油機
50 年代,在美國空軍大力發展戰略核轟炸機的同時,美國海軍也積極發展以投送核炸彈為主要任務的艦載攻擊機。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海軍於1957年5 月開始設計A-6「入侵者」重型攻擊機。其原型機於1960 年4 月試飛,生產型於1963 年1 月開始服役。A-6 的第一種生產型A-6A 曾在越南戰爭中大量使用。
A-6 是並列雙座、雙發,正常式佈局的高亞音速飛機。該機座艙共設2名飛行員,主要是因為A-6「入侵者」強調低空、夜間攻擊,且機上設備複雜、航程遠。這樣可以互相聯絡、有效協同,但這種並列雙座也給彈射救生帶來一定的影響。
A-6「入侵者」攻擊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8
美國A-6「入侵者」攻擊機
該機翼展16.15 米、(機翼折疊後)7.72 米,機長16. 69 米,機高4.93米,機翼面積49.1 平方米,主輪距3.32 米、前主輪距5.24 米。飛機空重12132 千克、最大起飛重量(艦載)26580 千克,機內最大載油量7230 千克(外掛燃油4558 千克)。A-6 的最大平飛速度(海平面)1037 公里/小時,巡航速度(在最佳高度)763 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2925 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39 米/秒;其航程(最大外掛作戰載荷)1627 公里,轉場航程(保留副油箱)為4410 公里。全機共有5 個外掛點,每個可掛1633 千克的載荷,最大外掛載荷8165千克。其中比較典型的外掛方案是分6 個集束裝載28 顆226.8 千克炸彈,或3 顆907 千克普通炸彈和2 個1135 升副油箱。還可攜帶「響尾蛇」空對空導彈進行自衛。機上無內彈艙,以便於大角度進行俯衝攻擊。炸彈重量最大可達907 千克,因而俯衝攻擊時對硬目標的破壞能力很強。
A-6 飛機的特種設備繁多。以A-6E 艦載攻擊機為例,裝有AN/APQ-148實時顯示的多功能導航和攻擊雷達;導航和攻擊計算機;攻擊效果攝像機;慣性和多卜勒導航設備;AN/AVA-1 多功能顯示器和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前視紅外裝置;激光照示器及一整套通信系統和儀表。這些設備能使A-6 繪製並顯示飛機前方16 公里以內的外景投影圖,可用10 種不同的輝度代表10 個不同的地形高度,在低空可以進行地形迴避和地形跟蹤,並能自動著艦和使用激光炸彈等。這樣良好的低空遠距離準確飛行和攻擊能力,也是輕型攻擊機難以具備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2:59
美國A-6「入侵者」攻擊機
該機採用2 台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8B 渦噴發動機,單台推__力4221 公斤。由於不飛超音速,因而機上沒有加裝加力發動機。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先機上裝設的J-52 出現了巡航耗油率偏高、不夠經濟等明顯不足之處。所以,A-6F 型機已換裝了2 台F404-GE-400D 不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其推力也增至4850 公斤;如此一來,其巡航耗油率明顯降低,各項指標也全面得以提高。由於2 台發動機安裝在機身兩側,主出機身內部空間可裝載燃油;乘員並座更增大了油箱容積,從而使機內燃油猛增到8873升。飛機還具有空中加油的能力,其受油管安裝在機頭並可以伸縮;必要時,該機還可加大載彈量,減少載油量進行起飛作戰。發動機安裝在機身側下方,位置靠前,使飛機機身前半部側面面積相當大。為了保證足夠的航向平衡、穩定和操縱,A-6 的垂直尾翼面積也很大。
A-6「入侵者」攻擊機具有水平攻擊、俯衝攻擊、躍升攻擊、上仰攻擊和甩投攻擊等多種攻擊方式。水平攻擊時,飛機進入攻擊航路後,保持水平直線飛行狀態,把炸彈投向目標。 A-6 用這種方法可投常規炸彈和核彈。俯衝攻擊,是A-6 攻擊小型目標時,為提高命中精度,經常採用的攻擊方式。
飛機進入高度約3000 米時,俯衝角可達40°,投彈高度約1000 米,速度為740公里/小時,最低俯衝高度為300~600 米。有時先從約250 米的低空進入,到達目標附近後再拉至約2000 米,繼而轉入俯衝。為了提高隱蔽突防能力,A-6 還可從30 米高度,以930 公里/小時的高速飛行接近目標;距目標9000米時,迅速拉起,當上仰角達到50°時將炸彈投出。當上仰角達到90°時甩出炸彈(也可投核彈),然後飛機作斤斗狀退出攻擊。A-6 攻擊對方防空火力較強的目標時,一般要有戰鬥機護航。由護航飛機先對對方防空火力進行壓制,然後進行攻擊。如果直接攻擊對方防空陣地時,多是一次性進入,投完全部炸彈後迅速飛離目標上空。
在1991 年1~2 月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共派出48 架A-6E 和30 架EA-6B參戰。A-6E 是美國對伊拉克實施戰略和遮斷空襲的主要機種之一,EA-6B 是對伊進行電子干擾的兩種主要電子戰飛機之一。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0
美國A-7「海盜」攻擊機
A-7「海盜」是美國凌•特姆科•沃待公司研製的亞音速單座輕型攻擊機。它於1963 年6 月發出招標,1964 年2 月在F8 戰鬥機的基礎上重新設計的攻擊機方案。美國海軍當時的設想是盡快生產一種能載更多武器、航程更遠、導航和攻擊方式更先進的單座艦載攻擊機,用來接替A-4「天鷹」攻擊機。第一架A-7 原型機於1965 年9 月開始試飛,1966 年首批A-7 攻擊機進入第147 海軍戰鬥機中隊服役,配置在「徘徊者」號航空母艦上。
其後,該型機參加過越南附近東京灣的戰鬥。A-7「海盜」自問世以來,先後有過各種改型,主要有A、B、C、D、E、H、K 等;其中C 型為雙座教練型,D 為空軍岸基型,E 型為海軍陸戰隊攻擊型,H 型為陸基型,K 型為空軍教練型。A-7E 艦載攻擊機主要配合反潛和反艦飛機進行作戰,也可用於布設水雷和聲納浮標,以及執行搜索與救援任務;在空軍中主要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任務。但該機的空戰能力較差,攜掛空戰武器較少,因此在可能遇到敵方戰鬥機截擊的情況下,需要由其他戰鬥機護航。
由於A-7 是在F-8 的基礎上重新設計的,因此其外形與F-8 大致相似,僅比F-8 短了2.44 米;在各部分結構上基本保留原有的特徵。機身是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機身上的檢查口、艙門較多,以改善維護性。機翼的後掠角約為35°。為了減少在航空母艦上的佔地面積,停放時機翼外翼可向上折起。機翼的上下蒙皮為鋁台金機械加工整體壁板,多梁翼盒用作整體油箱,機翼可折疊部位前緣形成鋸齒。機翼前緣為全翼展前緣襟翼,分為內外兩段。可折疊段後緣為副翼,固定段後緣為大面積羊縫襟翼。每側襟翼前面各有一塊擾流板。飛機的尾翼由低位置的全動干尾和垂尾組成。單塊式全動平尾,用三套帶裝甲的液壓系統操縱。垂尾根部有一排油管,上端有天線。起落架為前三點可收放式。前起落架為雙輪式,向後收起。主輪向前收在機身兩側輪艙內。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0
美國A-7「海盜」攻擊機
A-7 攻擊機A、B、C 三型上均裝一台普拉特•惠特維公司生產的TF30 渦扇發動機,推力為5149 千克。從D 型以後的A-7 開始更換一台艾利遜公司的非加力式TF41-A-2 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為6800 千克。發動機在各種機動飛行、武器投射和彈射起飛情況下都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操縱性。
發動機還具有自起動能力,由電池組帶動的電動機驅動一台燃氣渦輪起動機。
A-7 的飛行員座椅下方裝有12.7 毫米厚的鋁板,飛行員的前方風擋玻璃可抗12.7 毫米機槍的子彈。該型機座艙內裝的是道格拉斯公司的火箭彈射座椅。這種座椅在人椅分離3 秒鐘後,降落傘就完全張滿,彈時時駕駛員只要拉手柄,與機體連接的電纜和管路等就會自動斷開。機上的操縱系統有三套液壓系統,其中兩套用於操縱襟翼、起落架和減速板。
A-7「海盜」攻擊機的機長14.06 米,機高4.90 米;翼展11.80 米,外翼折疊後為7.24 米;機翼面積34.83 平方米;主輪距2.90 米,前主輪距4.40米。該型機的最大空重8680 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3320 千克;燃油量(機內)4200 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9050 千克。其最大平飛速度(高度7600 米)為0.94M/1049 公里/小時,(無外掛、海平面)0.91M/114 公里/小時,巡航速度(高度10670 米)0.72~O80M/769~855 公里/小時;實用升限(無外掛時)14780 米,活動半徑(不帶副油箱,6 顆炸彈)約為600 公里,轉場航程(機內和外掛副油箱滿鈾時)可達6243 公里;它的起飛滑跑距離(最大起飛重量)1525 米,著陸滑跑距離(總重11340 千克時)1355 米。該機的A/B 型裝兩門20 毫米「科爾特」MKI2 機炮,D/E 型裝一門M61AI型20 毫米六管炮,備彈1000 發。
機外8 個武器掛架,可選掛各種導彈、電視和激光制導武器、普通炸彈、火箭彈、機炮艙和副油箱等。A/B 型A7 的最大載彈量為6800 千克,D/E 型最大載彈量為8346 千克。
「海盜」的主要機載電子設備有:一台AN/ASN-91(V)導航/武器投放電子計算機;AN/APN-190(V)多普勒雷達及AN/AVQ- 7 (V)平視顯示器等。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0
美國F-14「雄貓」艦載戰鬥機
F-14 是美國格魯門飛機公司為美國海軍研製的變後掠翼重型艦載戰鬥機,綽號「雄貓」,主要用於護航、艦隊防空,也可攜帶常規炸彈和空對空導彈執行遠距離遮斷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該機於1967 年底開始設計,1970年12 月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72 年10 月開始交付試用。
F-14 採用串列雙座、雙發、雙垂尾、變後掠翼佈局形式,能根據飛行速度自動變換後掠角,採用計算機控制後掠翼變化,後掠角變化範圍20~68°;在艦上停放時,它的最大後掠角可達75°。千用變後掠翼的好處主要有兩個:一是可以改善超音速飛機的起降性能,解決高低速之間的矛盾;二是可縮小停放空間,以便在艦上使用。其缺點是結構複雜,重量有所增加。飛機的機翼可動段裝有兩段式全翼展前緣縫翼和三段式後緣單縫襟翼。每側上翼面有3 塊擾流板,可用於輔助操縱和著艦時減速。F-l4 沒有副翼,尾翼由雙垂尾和可差動的全動平尾組成。差動平尾不但可起俯仰操縱作用,同時可以代替副翼起橫側操縱作用。平尾的上下偏角力正15°至負35°。
F-14 的機身為全金屬的半硬殼結構,機頭可以向上折起。串列式的雙座座艙位於前機身上部,艙蓋為氣泡式,向後開啟,應急彈射時可拋掉,前後座艙均採用零高度和零速度彈射座椅。機上裝有2 台普•惠公司生產的TF30-P-412 渦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9490 公斤;F-14D 型則裝2 台GE 公司生產的F110-GE-400 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12700 公斤。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2
F-14「雄貓」艦載戰鬥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2
美國F-14「雄貓」艦載戰鬥機
F-14 機長19.1 米,機高4.88 米;翼展(根據不同的後掠角)分別為19.45(後掠角20°)米、11.65(68°)米、10.15(75°)米,機翼面積52.49平方米;主輪距5.0 米、前主輪距7.02 米,飛機空重18191 千克,正常起飛重量(帶4 枚「麻雀」導彈)27086 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3724 千克;內部燃油量7348 千克(外掛副油箱1724 千克)。該機的高空最大平飛速度M234/2485 公里/小時,海平面最大平飛速度M1.2/1470 公里/小時;最大巡航速度740~930 公里/小時。海平面最大爬升率150 米/秒,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機內燃油、掛4 枚「麻雀」導彈,在3050 米高度作戰2 分鐘)720 公里;最大航程約3220 公里;起飛距離427 米、著陸距離884 米。
F-14「雄貓」裝有一門20 毫米6 管M61A1「火神」航炮(備彈675 發)。機下共有10 個外掛架,機身和機翼掛架可同時掛6 枚AIM-54「不死鳥」遠距加2 枚「響尾蛇」近距空對空導彈,或同時掛4 枚「麻雀」中距加4 枚「響尾蛇」近程空對空導彈,對地攻擊時可載各種炸彈,最大載彈量6577 千克。機上設備主要有由AWG-9 火控雷達、大型高功能紅外掃瞄裝置、火控計算機、平視顯示器等組成的火控系統;包括數據傳輸、保密通信、機內通話等設備的通信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塔康系統、雷達高度表、自動控制著艦接收機、姿態航向參考系統。此外,還有敵我識別應答器、雷達警戒系統、主動電子對抗裝置利干擾絲施放器等。部分飛機還裝有作用距離16 公里,用於目視辨別目標的電視瞄準設備。
美海軍對F-l4 的使用要求是:首先是護航。奪取並保持制空權,不掛副油箱的活動半徑為720~800 公里,並在目標區3050 米高度上用航炮和「麻雀」導彈進行2 分鐘空戰。其次,艦隊防空。掛副油箱和「不死鳥」導彈,能在距艦隊160~320 公里的空域巡邏2 小時,能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執行截擊任務。F-14 曾與格鬥性能非常好的F-15 進行過近20 次對抗空戰,由於選擇了有利機動高度,獲勝15 次,取得絕對優勢。F-14 的遠中近距、全向、全高度及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的作戰能力,是目前世界戰個機中最強的。其裝備的AWG-9 火控雷達和紅外掃瞄裝置配合使用,試驗中通常可在157.5~213公里發現目標,並可對集群目標進行分導攻擊必需的分辨。「不死鳥」導彈能距目標55.6~96 公里發射,可單枚發射,也可多枚發射(間隔3.2 秒);可尾追、側向、迎頭發射,也能向上、向下發射,在不同高度能打從海平面到24384 米高度的目標。一次試驗中,F-14 以速度1.2M 在12497 米高度上發射導彈,成功地擊毀了相距95 公里、高度21946 米以速度2.8M 飛行的目標。
F-l4 遠距離使用「不死鳥」導彈,可以在進入中距空戰前大量擊落敵機,有效地削弱敵機的數量優勢。F-14 在中距離可使用AIM-7F「麻雀」導彈進行全向攻擊;近距格鬥時,主要使用AIM-9L「響尾蛇」導彈。
AIM-9L 導彈基本能全向攻擊,最小發射距離只有300 米,橫向機動過載達35g,格鬥能力很強,因而也較大地提高了F-l4 的近距空戰能力。F-14 的不足之處是機載雷達的下視能力差一些,特別是在陸地上空;「不死鳥」導彈的命中率還不是很高,試驗時曾發射38 枚,命中率為71%,估計在實戰中,對方實施干擾或目標機在陸地上低空飛行,命中率還會有所降低。
F-14 有多種型別:A 型為最初生產型,曾為美海軍生產521 架,另為伊朗生產了80 架。A+型實際上是改裝F110-GE-400 發動機的型別,共生產了38架;D 型是A 型的改進型,除換裝發動機外,還對60%的電子設備作了改進,採用在AWG9 基礎上發展的APG-71 雷達,D 型發動機推力比A 型提高30%,加力耗油下降30%,截擊作戰半徑增加60%。
RF-14A 為偵察型,由A 型改裝,共改裝49 架。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3
美國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
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是美國第四代超音速戰鬥機,是由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和諾斯羅普公司共同研製的雙發起音速艦載戰鬥/攻擊機。該機主要用於艦隊防空,也可用於對地攻擊。1974 年美國海軍最先提出發展計劃;1975 年5 月,海軍決定以諾斯羅普公司的實驗機YF-17 作為F/A-18 的原型進行發展。第一架樣機於1978 年11月試飛;1983 年1 月F/A-18 正式服役。該機的新穎之處在於採用大邊條機翼和雙垂尾。大邊條機翼在以大迎角飛行時,可利用邊條產生的脫體渦使機翼產生高昇力。
而F/A-18 採用雙垂直尾翼的主要目的在於以大迎角飛行時,利用前機身脫體渦保證足夠的航向平衡、穩定和操縱。據稱,該機能以60°仰角飛行。F/A-18 還採用了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同時備有電動操縱系統。水平尾翼備有直接機械操縱系統,但不像F-16 那樣放寬縱向靜安定性。機上座艙顯示系統,較廣泛地採用了陰極射線管綜合顯示,且夜戰能力較強,適用於夜間突擊。
F/A-18「大黃蜂」機長17,07 米、翼展11.43 米、(帶翼尖導彈時)12.31米、(機翼折疊)8.38 米,機高4.66 米,機翼面積37.16 平方米,平尾翼展6.92 米;主輪距3.11 米、前主輪距5.42 米。飛機空重10455 千克、起飛重量16651 千克、22328 千克(對地攻擊任務)。該機的實用升限只要求略超過1.5 萬米,但這種升限足以滿足實戰需要,因為一般空戰高度不超過1.1萬米;格鬥式空戰絕大多數發生在3000 米左右。它的最大平飛速度(高度1.l 萬米)為1910 公里/小時;作戰半徑(空戰任務)740 公里、(攻擊任務)1070 公里。既然作為戰鬥/攻擊機,F/A-18 就兼有戰鬥機和攻擊機所使用的武器裝備。機上裝有一門20 毫米M61 型六管機炮,備彈570 發。
9 個武器掛點:翼尖2 個掛AIM-9「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外半翼下2 個掛AIM-7「麻雀」、AIM-120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和「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或各種空對地武器;內半翼下2 個掛副油箱或空對地武器;發動機短艙處2 個機身掛架掛導彈或AN/AAS-38前視紅外跟蹤吊艙;機身下中心處掛架掛副油箱或武器。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4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5
美國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
對於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美國海軍(含陸戰隊)共擬訂購1261 架。由於數量多,為使價格不致過高,盡量減少購置費,該機沒有過多地採用鈦合金和復合材料。各種材料中,鋁合金和鋼約占60%,復合材料僅佔10%。機上使用的雷達為AN/APG-65 多功能火控雷達。它能邊搜索,邊跟蹤測距,能同時鎖定10 個目標和顯示攻擊效果。該雷達重量輕、體積小,有較高的可靠性,但性能比不上F-l4 的相控陣雷達。F/A-18 的動力裝置採用2台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F404-GE-400 低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加力推力共計2×7260 公斤。該機的發動機水平並沒有達到推重比8.O 的水平,而只達到了7.0,比F-15 和F-16 來說還略遜一籌。因而,還沒有達到當代發動機的最高水平。
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在海灣戰爭中可謂出盡了風頭,共有148架美國海軍的F/A-18 參戰,主要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在執行任務時曾擊落伊拉克的米格-29 戰鬥機。「大黃蜂」現在更為各國軍方看好,美兩家公司擬持續生產到1998 年,屆時生產總數將達1650 架。其中美國海軍將裝備945架、海軍陸戰隊裝備316 架。其餘使用的國家和地區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瑞士和韓國等。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5
美國A-12 隱身艦載攻擊機
繼美國空軍F-117A 隱身戰鬥轟炸機和B-2 隱身轟炸機之後,美國海軍也於1986 年招標裝備航空母艦、並取代目前的A-6 艦載攻擊機的新一代隱身飛機。最後,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和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聯合於1988 年1月開始正式設計,原型機定於1991 年年底上天。但到1990 年11 月,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宣佈,由於經費不足,以及原製造商不能按時履約等原因,美國國防部決定取消原計劃中的A-12 隱身飛機的全部訂貨。
1991 年1 月美國國防部正式宣佈取消A-12 發展計劃。A-12 隱身攻擊機又稱「復仇者」2 型,是在美國海軍原A-6 艦載攻擊機的基礎上研製的。它採用三角飛翼外形,尾翼呈直線形狀,沒有垂直尾翼。其翼展比A-6 的略寬,但雷達反射面積卻降低了8%,僅僅是美國海軍目前最新式的戰鬥/攻擊機F/A-18 的雷達反射面積的20%。該機飛行員座位採用串列式,在飛行員駕駛艙的下方飛翼前緣上裝有2 個發動機進氣道。從翼根到翼端的中間前緣,有兩個灰色的翼體為機載前視雷達和俯視雷達天線開口。
A-12 機長為11.58 米,翼展約20.2 米,在航母上停放時,雙翼可折疊到10.5 米,起飛重量50000 千克。A-12 採用了先進的數字式航空電子設備和先進的發動機。
該機飛行速度高,滿負載時加速度仍可超過空載的A-6E50%;在海平面高度時,為滿負載A-6E 加速度的150%;而且它機動性能好,轉彎速度比A-6E 快40%;續航力為A-6E 的4 倍。但它所需的維修保養時間卻不到A-6E 維修時間的一半,且所需的設備極少。在武器裝載量方面,A-6E則更是無法比擬;據稱,A-12 可攜帶12 噸有效負載飛行1500 海裡。它除了可將A-6E 多達9 噸的全部負載裝入彈藥艙內,還可外掛若干武器系統(但這會降低其隱身能力)。
空載時,A-12 的續航力為2500 海裡。就任務使命而言,A-12 除承襲A-6E 的全部功能外,還將能執行多種使命任務,幾乎是一種全能飛機。它可攜帶激光制導導彈、高速反輻射導彈、「魚叉」反艦導彈、「小牛」空對地導彈、「快速打擊」水雷和「捕手」反潛魚雷等,可以打擊敵地面目標和海上艦隻,搜索並摧毀岸上活動目標,在港灣航道布設水雷,進行海上反潛;執行反空襲作戰、海上偵察、電子干擾及其它各種任務。必要時,A-12 還可裝備「不死鳥」等遠程空對空導彈,向敵機發起攻擊。此外,如果需要,它還可以兼任空中早期預警。加之它裝有非常先進的目標指示系統,從而大大提高對目標的捕獲能力和攻擊命中概率。下一步,A-12 究竟命運如何?能否裝備航空母艦,並取代目前的A-6 型艦載機,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6
美國E-2C「鷹眼」預警機
1958 年3 月3 日,美國海軍正式試飛成功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的艦載預警機——E-IB「跟蹤者」預警機。此後,美國海軍又對艦隊防禦體系進行了整頓,集中力量研製了一套「海軍戰術諸元系統」。該系統能將水面艦艇、潛艇、海岸基地、飛機等所搜集的情報加以一元化處理,給出自動截機指令。這個系統的主機設在航空母艦上,要求海軍預警機必須有「機載戰術諸元系統」與之相配合。為此,1957 年,美國格魯門公司又專門為海軍設計了E-2系列艦載預警機,共研製了3 架原型機。第一架於1960 年10 月21 日首次試飛;1964 年1 月19 日,最初生產型——E-2A 開始交付美國海軍使用,共生產了59 架。其後,為了改善該機的指揮導引性能,又改用美國利登公司生產的L-304 型微型通用數字計算機,以取代原先的電子管磁鼓—存儲計算機。
它於1964 年2 月20 日首次試飛,稱為E-2B 型。1964 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著手研製能防止敵機低空突防的低重複頻率體制的AN/APS-l20 雷達;並於1971 年1 月20 日正式裝在新生產的E-2 飛機上,1972 年9 月試飛成功,1973年11 月交付海軍使用,定名為E-2C。E-2C 預警機雖然對海面雜波背景小的低空目標可以自動控制,但對陸地雜波背景下的低空目標只能手動控制。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1974 年10 月,從第34 架生產型的C 型機開始,又加裝了先進的雷達數據處理系統,並將原有的模擬信號處理系統全部數字化,稱為AN/APS-l25 型遠程搜索警戒雷達。它就是目前仍在繼續生產的E-2C「鷹眼」艦載預警機。
飛行中的E-2C「鷹眼」預警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7
美國E-2C「鷹眼」預警機
E-2C 機長17.55 米、機高5.59 米,翼展24.56 米;空重17256 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3544 千克;最大平飛速度560 公里/小時,巡航速度498 公里/小時;實用升限9388 米,最大航程2580 公里,續航時間5~7 小時。機上動力裝置採用2 台T56-A-425 渦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6676 馬力。為了減少占艦空間,兩翼用液壓驅動可由翼根處向後上方折疊。該機外型奇特,除機身上方安裝一個蘑菇狀的天線罩以外,在水平尾翼面上裝有4 片垂直翼面。這是為了避開天線罩產生的尾流對尾翼的干擾而採取的一種特殊的氣動佈局。這個天線罩裡背靠背安裝著警戒搜索雷達和敵我識別器天線。罩子的直徑7.32 米,厚度0.76 米,液壓驅動,以每分鐘6 圈的速度旋轉著。
為了減少占艦空間,這種「旋罩」也可軸向下降0.64 米。此外,天線罩可產生部分升力,以抵消其自身的重量。4 片垂尾中,外側的2 片延伸到平尾以下,中間的2 片垂直固定在水平安定面上。經過計算和實驗表明,在保證足夠的橫側安定性的艙面效應的前提下,無需4 個方向舵,實際上只需要3 個舵面,因此左側第二片垂尾上並沒有活動的方向舵。更有趣的是,為了減少金屬結構對搜索雷達電磁波束的干擾和遮蔽,以矯正雷達天線方向圖和增大探測距離,該機的4 片垂直尾翼和發動機的2 具螺旋槳均採用玻璃鋼材料製成。
E-2C「鷹眼」預警機最先裝備的AN/APS-125 預警搜索雷達,是一部作用距離較遠、分辨力高的探測雷達,採用大功率、主振放大式重複頻率相關脈衝壓縮體制,還應用了偏置相位中心與多普勒濾波技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海面雜波的抑制能力和對消能力,因而不僅對海面雜波背景下的低空目標,而且對地面一般地形背景下的低空目標進行自動檢測、截獲和跟蹤。從1989 年起計劃對所有飛機計劃改裝AN/APS-139 雷達。
雷達為八木端射式,裝在轉速6 轉/分的天線罩內,利用全輻射孔徑控制天線,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擾能力。90 年代起,美海軍又擬對該型機改裝AN/APS-145 雷達。為了保證機上大部分電子設備工作正常,E-2C 還裝有一種AN/ASM-440「空中性能監視器」、故障自動檢測和自動隔離系統。機上電子偵察設備中還配備有AN/ALR73 無源被動探測系統,它能通過對比裝在飛機頭、尾、平尾兩端的四組天線的接收信號精確地確定輻射源。敵我識別系統採用RT-988A/APX-76 詢問機和RT-859A/APX-72 應答機,能自動問答空、地和海上各種目標,識別敵我。在戰勤指揮艙裡,沿機身軸向縱列放置三部AN/APA-172綜合顯示控制台。還有AN/ALQ-108 電子干擾測量系統,「塔康」戰術空中指令和定位系統,高頻、超高頻、甚高頻通訊數據鏈,以及裝有通用多普勒導航雷達、「塔康」系統、機載慣導儀、無線電測向儀、自動航位推算裝置等導航設備。這些電子設備總重,約佔全機空重的三分之一,而價值卻為機體的2 倍。
E-2C「鷹眼」預警機俯視圖
E-2C「鷹眼2000」機載預警指揮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08
美國E-2C「鷹眼」預警機
E-2C 憑借上述設備,不僅具有空中警戒能力,還有自動指揮引導能力。搜索雷達探測距離,對低空飛機目標400 公里,低空飛航式導彈270 公里,無源探側距離900 公里。目標處理能力很強,通常能同時掌握250 個,最多達500 個空中目標,並測出目標距離、速度、高度、航向等。還能同時發現300 個機載的或地面、海面的雷達,準確測定它們的方位、距離,及時指揮己方飛機實施攻擊或電子干擾,或指揮反輻射導彈把敵方雷達摧毀。該機除向地面或航母指揮中心——艦載海軍戰術諸元系統傳遞信息外,還可計算出15 個「最佳攻擊建議方案」,供指揮官選用;並可直接指揮引導截擊機空戰,或把己方50 到100 架攻擊機自動引導到距敵機1600 米,即能目視觀察到對方飛機的位置處。
E-2 系列艦載預警機,作為艦隊防空力量,用於海面早期預警,保護海上編隊,它比艦載警戒雷達能提供更多的預警時間。但是,該預警機也有諸多不足:沒有採用脈衝多普勒搜索雷達,在複雜的山區背景下,不具備完全的下視能力;在執行任務時還需要地面或航空母艦的指揮系統協調支援;同時存在活動半徑小、續航時間短等問題。
E-2C「鷹眼」預警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1
美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
EA-6B「徘徊者」是美國海軍專用電子對抗飛機的主要機種,其前身是EA-6A 飛機。EA-6A 於1963 年試飛,不久便投入越南戰爭中使用。由於受飛機攜帶能力的限制,EA-6A 的機載干擾機所能輻射的功率及覆蓋頻段都十分有限,戰術上也顯得呆板、單調,因此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戰爭作戰環境的需要。為此,美國海軍緊急出資1600 萬美元,由格魯門飛機製造公司研製一種專門用於電子戰的飛機,EA-6B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問世的。該型機1968 年5月25 日首次試飛,1971 年1 月開始裝備部隊。同年7 月,美國海軍航空兵第132 戰術電子戰中隊首先具備使用EA-6B 的作戰能力。其主要作戰使命是,憑借敏感的接收機和大功率干擾機等電子設備,干擾對方的雷達和無線電通信設施,使之不能正常工作,以達到掩護己方目標的目的。
EA-6B 飛機沒有裝設武器裝備,不像EA-6A 那樣仍然保留部分攻擊能力,既能當干擾機用,也能當攻擊機用。該型機上的電子干擾設備更多,所以比EA-6A 增加2 名乘員,並加長了機身1.37 米,機頭直徑也加大1.02 米,採取前後兩個雙座座艙佈局。其機長18.24 米、機高4.95 米;翼展16.5 米,機翼面積49.1 平方術。FA-6B 的空重14588 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4703 千克,最大正常起飛重量29483 千克。飛機的最大速度(海平面)987 公里/小時,巡航速度774 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1580 米,爬升率3057 米/分;其最大航程為3254 公里(帶副油箱時),載油量11592 千克。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1
美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
EA-6B 飛機自服役以來,針對地面防空系統的發展幾經改進。最初為基本型,1973 年1 月發展了增強型,1976 年3 月又發展了改進型。到1979 年,基本型和增強型的EA-6B 全部改裝為改進型。1984 年1 月、改進Ⅱ型的EA-6B 開始裝備部隊。改進之處主要不在機體,而在電子對抗設備和戰術運用方面。
改進設計充分運用了幾次局部戰爭的經驗和所獲得的最新情報,致使EA-6B 的電子對抗性能更趨完善可靠。該型機的主要電子對抗設備裝載在外掛的電子吊艙內;為了有足夠的動力攜帶外掛負載,該型機採用2 台J52-P-408 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約5082千克,比EA-6A 約增加865 千克,保持了較好的機動性能。EA-6B 還裝有經過改裝的橫向方向穩定增強系統,以減小因外掛負載而增大的滾動慣性,這種滾動慣性在飛機做橫滾機動飛行時會造成不利的偏航。機上的電子對抗設備採用綜合接收系統的設計,其特點是對電子干擾裝置和己方防禦的干擾設備具有控制能力,即己方的電子干擾裝置對對方的雷達、無線電信號反應靈敏,而對對方的干擾信號則不敏感,並能同時對戰術干擾裝置進行監視。
EA-6B 與A-6 的主要區別除座艙數量不同外,主要是其垂尾頂端加裝了一個較大的雷達罩。
美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
EA-6B 改進型上的電子對抗設備有:AN/ALR-42(或AN/ALR-67)雷達告警接收機。該設備由寬晶體視頻接收機、多頻道超外差接收機、可重編程序處理機及天線組成,能覆蓋E-J 波段,頻率範圍為2~18 千兆赫。
該設備具有高截獲概率、高測向精度,全向覆蓋和廣泛的信號識別能力。當對方接收到對方雷達信號時,該設備能對威脅信號做高速數字處理,在5 秒鐘之內向機組人員提供可視和音響報警,告示飛機所受的威脅程度和威脅信號的來源。可重編程序處理機的內存貯器存有上百種雷達信號數據,可與接到的信號進行比較,以便識別,顯示器可同時顯示十幾種雷達的距離、方位、籍別和狀態等參數。
該設備還能與干擾設備相配合,直接控制電子干擾裝置。AN/ALQ-99D 大功率戰術雜波干擾系統是EA-6B 的電子對抗設備的核心系統。
該系統的干擾裝置採用外掛吊艙式,每架飛機最多可攜帶5 個吊艙,兩側內段機翼下各掛2 個,機身下掛一個,總重2155 千克。其中2 個是低頻段,其餘在較高頻段工作。每個吊艙裡有2 台有源干擾發射機,每台的干擾輸出功率為2 千瓦。這些干擾發射機能混合發出不同頻率的干擾信號,可以覆蓋7 個頻段,頻率範圍為64 兆赫至10.5 千兆赫。該系統採用IBM 公司的4-P型數字計算機,根據存貯的數據雷達告警接收機的輸出信號和機組人員的指令,可自動完成發現和識別信號、干擾天線定向及干擾發射機變頻等電子對抗措施。這台計算機也可完成其他電子對抗設備和導航設備的信息處理及設備控制,選出最佳干擾方式。
AN/ALQ-99 干擾系統被認為是美國電子對抗設備中最具吸引力的干擾機之一。
AN/ALQ-126 欺騙式干擾機是美國海軍傳統採用的有源欺騙干擾設備。發射天線位於機翼的掛架上,覆蓋範圍為E-J 波段,每個波段的輸出功率大於1 千瓦,響應時間100 毫微秒。該設備可將對方雷達照射到飛機上的脈衝信號接收下來(延遲),並以大功率再將它們發射出去(回授),使對方雷達跟蹤這一干擾信號,從而產生方位和高度誤差。這樣,飛機的真實位置就被隱蔽了。當AN/ALQ-99 干擾系統發射時或隱蔽飛機位置的努力奏效時,該設備處於關機狀態。機上還裝有AN/ALE-29A(或AN/ALE-39)干擾物投放裝置。該裝置使用兩個30 發裝的發射器,能夠發射60 枚RR-129 箔條彈或60 枚MK-46(或MK-47)曳光彈。機組人員可利用安裝在座艙內的控制裝置選擇所要發射的霰彈數量和類型,並選擇發射時固定和不固定的時間間隔。在緊急情況下,2個滿裝的發射器可在2.5 秒內全部發射完。該裝置還可投放一次性使用的干擾機。這種干擾機能產生瞄準干擾、阻塞干擾和掃頻干擾,能破壞雷達、無線電數據傳遞電路和無線電通信線路的工作。該裝置與雷達告警接收機接口,可自動啟動。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2
美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
在飛機的機身內還裝有AN/ALQ-92 和AN/ALQ-142 超短波通信干擾機。它可由機頭下側的刀形天線發射干擾信號。該設備具有顯示通信電磁強度和參數,控制干擾強度的能力,可根據需要採用自動、半自動和手控三種方式中的任一方式進行干擾。
EA-6B 常用的戰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護航干擾(亦稱伴隨干擾),另一種是遠距干擾。在進行護航干擾時,FA-6B 直接加入突擊機群編隊,保持連續對地對空導彈制導雷達和高炮炮瞄雷達進行干擾,抑制戰場一帶的對方防空指揮系統。進攻結束後,EA-6B 再回到編隊中的位置。這種戰術適用於攻擊防空火力較弱,突擊機群易於進入目標區的作戰行動。在進行遠距離干擾時,EA-6B 在突擊機群進入目標區的同一方向上提前5~10 分鐘抵達預定活動區。
活動區選擇在敵方地對空導彈和高炮射程之外,與被攻擊目標保持48~80 公里的距離。EA-6B 在活動區作往返航線或橢圓形航線飛行,對敵方火控雷達和指揮通信系統實施不間斷的干擾,為己方的突擊機群提供通向被攻擊目標的「保護走廊」,支援其作戰。這種戰術多用於攻擊防空火力較強的目標。EA-6B 通常與E-2C 艦載預警機配合行動,除可支援空中突擊作戰外,還可為戰術戰鬥機和水面艦艇提供電子戰防護。截至80 年代末,美國海軍現役的EA-6B 電子戰飛機約有80 架,分屬11個以上戰術電子戰中隊。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聯隊也於1977~1979 年組建了3 個裝備該型機的戰術電子戰中隊。EA-6B 電子戰飛機無論在越南戰爭後期、美國襲擊利比亞,以及海灣戰爭中都充分發揮了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3
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美日珊瑚海海戰
附錄之一
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美日珊瑚海海戰
珊瑚海的這一夜好像特別長,但列剋星頓號顯然已等不及黎明了。甲板早已清理完畢,機務人員藉著黎明的微光對飛機進行著最後的檢查;準備室中飛行員正一邊吃著早餐後的巧克力一邊聽著簡報;甲板下醫療隊準備好了外用包紮品和嗎啡;搶險隊正一間一間檢查水密艙是否已關閉;高射炮手緊張地注視著越來越亮的天空。隨後列剋星頓號迎風掉頭,當18架偵察機中的最後1架消失在北方天際時,5月8日的太陽正從東方的海面噴薄而出。
1.推遲
1942年初,聯合艦隊還沉浸在勝利病中。第一階段的任務已超額完成,但第二階段的任務還沒有最終確定。在日本看來,美國的經濟潛力雖大,但轉入戰時規定還需要一個過程,預計美國1943年夏季才可能組織反攻,而日本完全有時間進一步推進戰線,擴大防禦圈。控制澳大利亞就是這一戰略的反映。日本陸、海軍一致認為澳大利亞將是英美藉以反攻的最大據點,但由於深陷於中國,日本陸軍根本無力出兵登陸澳大利亞,可行的選擇將是切斷其與珍珠港的聯繫。
1942年2月初,日軍佔領了澳大利亞東北的俾斯麥群島的拉包爾基地,3月初佔領了新幾內亞的萊城、薩拉莫阿。按計劃隨後即應對圖拉吉和新幾內亞東部的莫爾比茲港實施登陸。但由於美國航母的活動,這一計劃就被推遲了。直到4月底,第5航空戰隊(翔鶴號和瑞鶴號)、第5巡洋艦隊(妙高號和羽黑號)從印度洋歸來,回到特魯克。進攻圖拉吉和莫爾比茲港的計劃隨即開始。
1942年4月30日,第5航空戰隊、第5巡洋艦隊和6艘驅逐艦作為機動部隊從特魯克出發南下,橫於夏維夷和新幾內亞群島之間,伺機消滅盟軍水面艦隻。登陸掩護編隊由祥鳳號輕型航母、8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組成。作為攻佔莫爾比茲港的先頭行動,4月28日從拉包爾出發的先遣登陸部隊在祥鳳號艦載機的掩護下於5月3日未遇到抵抗佔領了小島圖拉吉。隨後,5月4日,登陸部隊主力從拉包爾乘14艘運兵船在6艘驅逐艦和1艘巡洋艦的掩護下浩浩蕩蕩駛向莫爾比茲港。完成圖拉吉登陸掩護的祥鳳號及掩護艦隻向西航行準備與登陸部隊匯合,同時機動部隊第5航空戰隊進駐珊瑚海。但實際上,前來迎擊的美第17和8特混艦隊已先於日機動編隊進入珊瑚海,於是就發生了海戰史上有名的珊瑚海海戰。
2.天機
1942年初,太平洋對於盟軍是一片黯淡的景象,但還是有對於戰爭進程有重要意義的事情。1942年1月20日,日本伊124號在達爾文港佈雷時被擊沉。美軍隨後用潛水作業船從伊124號上撈出了密碼本。之後的幾個月中,隨情報的積累,尤其是空襲東京後,日本帝國作出了過分的反應,幾乎把聯合艦隊都派了出去了,珍珠港的情報處開始逐漸破譯日本的電碼,並用分散的情報逐漸繪製出聯合艦隊的進攻矛頭。這一天機是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海軍能夠與聯合艦隊周旋的最為重要的基礎。
儘管通過破譯密碼,已知日軍即將對莫爾比茲港實施登陸,同時其先遣隊將先佔領圖拉吉,並基本掌握了日方投入的兵力。尼米茲已決心阻止日軍登陸莫爾比茲的行動,這並不是一個能夠輕易作出的決定,因為對盟軍來說,集結必要的兵力對付來敵並不容易。薩拉托加號被日潛艇擊傷,在西海岸修理,企業號和大黃蜂號在襲擊東京的返航途中,可供使用的就是第8特混艦隊列剋星頓號和第17特混艦隊約克城號航母,另有8艘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由弗萊徹統一指揮,兩支艦隊5月1日進駐珊瑚海。
3.交火
第一場戰鬥在5月3日開始,當弗萊徹海軍接到日軍正在圖拉吉登陸的消息時,他的約克城號仍然在巴特卡普角以西一百多英里的海面上。「這是我們等了一個月的消息,」他寫道。他立即中斷加油,命令以每小時二十六海里的速度,向北駛往所羅門群島中部。5月4日拂曉,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到達瓜達卡納爾島(記住這一名字)西南約一百英里的海面,航空母艦戰鬥機駕駛員看了舊的《全國地理》雜誌的介紹,向圖拉吉附近海面上的敵人部隊發動了一系列襲擊,摧毀了水上飛機,發回了有多少敵艦被擊沉的誇大的報告,弗萊徹興高彩烈地向珍珠港報告了勝利喜訊,隨後美艦隊也向西莫爾比茲港進發。尼米茲後來對所謂的圖拉吉戰鬥重新作了評價:「從消耗的彈藥和取得的戰果來比,這場戰鬥肯定是令人失望的。」這一襲擊的另一失誤是暴露了美軍的實力,珊瑚海戰役前,美國佔有情報先機,襲擊圖拉吉後,雙方的情報就拉平了。
4.錯過
5月6日,在密雲的掩護下,弗萊徹同格雷斯海軍上將的重型巡洋艦和列剋星敦號會合,一同加了油。珍珠港的最新情報表明,用兩艘航空母艦提供空中掩護的入侵莫爾斯比港的部隊,將於第二天穿過盧伊西亞德群島。弗萊徹於是向西直駛珊瑚海。弗萊徹並不知道他在那天下午已被一架到處搜索的日本水上飛機發現了。得知兩艘美軍航空母艦正前往截擊入侵莫爾斯比港的日本船隊的消息後,在拉包爾井上海軍中將的司令部裡幾乎引起了恐慌。司令部緊急命令運輸船停止前進。高木少將率領的以翔鶴號和瑞鶴號為主力的機動部隊收到警報時正在瓜達卡納爾以南加油,等到他準備好將距離縮小到可以發動空襲的時候,艦隊碰到了厚厚的雲霧。於是,他決定繼續加油,待黎明再去追逐。
5月7日4時許,由於已基本得知美艦隊的方位,日機動編隊派出12架艦載機分為6組,在180度至270度方位之間,250海里距離內搜索敵人。5時45分,向南搜索的日機報告:「發現敵航空母艦、巡洋艦各1艘」。6時至6時15分,先後從瑞鶴號起飛零式戰鬥機9架、轟炸機17架、魚雷機11架,從翔鶴號起飛零式戰鬥機9架、轟炸機19架、魚雷機13架。共78架日機,向所發現的目標飛去。
但到達目標上空才發現並不是美軍的航母編隊,而是6日下午與弗萊徹本隊分手的尼奧肖號油船和西姆斯號驅逐艦,兩艦各放大一圈,肯定像一艘航母和一艘巡洋艦。日突擊機群飛臨該隊上空,發現不是航空母艦,則於附近海面反覆搜索兩個小時,仍未找到其他目標。其中的魚雷機未進行攻擊,9時15分開始返航,而36架俯衝轟炸機則於9時26分至40分間才很不情願地對最初發現的目標進行了攻擊。牛刀殺雞就是這種感覺,西姆斯號被擊中3顆250公斤的炸彈,其中有2顆在機艙爆炸,不到60秒鐘就沉沒了。尼奧肖號被擊中7顆炸彈,載著大火在海上飄了幾天後沉沒。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4
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美日珊瑚海海戰2
這時弗萊徹的美航母主力與油船分手後正在向西行駛,以期攔截日軍的登陸艦隊,但美艦隊同樣犯了同樣的錯誤:沒有發現機隊部隊。黎明之後兩個小時,列剋星敦號上的一架巡邏機發回報告「發現了兩艘航母和四艘重巡洋艦」。弗萊徹以為這是日軍的航母部隊,則決定以其全力實施攻擊。 由列剋星敦號派出俯衝轟炸機28架、魚雷機12架、戰鬥機10架, 由約克城號派出俯衝轟炸機25架、魚雷機10架、戰鬥機8架,共計93架艦載機先後飛向目標。飛到目標後,才發現是兩艘輕巡洋艦和兩艘炮艇,這是日軍登陸的掩護部隊,由於密碼錯誤,被誇大成一支突擊部隊。但美軍終於發現了被誇大了的艦隊中值得攻擊的目標:祥鳳號航母。93架美國戰鬥機和轟炸機經過半個小時的輪番進攻,祥鳳號已中了13顆炸彈和7條魚雷。井澤下令棄艦。幾分鐘後,祥鳳號沉沒,海面上只有一團黑煙和一片油污在珊瑚海擴散開來, 標誌著日本帝國海軍在這裡喪失了第一艘大型艦隻。
5月7日上午,美日雙方攻擊艦隊剛好處於相互攻擊範圍的邊緣,但雙方由於技術原因而沒有發現對方,相互錯過了先發治人的時機。美軍犯的錯誤更為危險,因為其出擊的艦載機偏離了其主要威脅達90度以上,但美軍取得的戰果也更大-敲掉了一艘航母;聯合艦隊犯的錯誤很可惜,因為他們至少知道他們的主要目標大致位置。待第五航空戰隊想糾正錯誤的時候,就面臨一個時間的問題:下午14時起飛,18時(日落後2小時)才能返航,這在1942年並不是一個容易作的決定,但第五航空戰隊原忠一中將還是派12架轟炸機和15架魚雷機14時15分離艦,向預想的目標飛去,黃昏時分,這些飛機實際上是從美艦隊上空飛過的,但由於天氣原因並沒有發現目標,等到返航時才發現美艦隊,但這些戰機已拋掉了炸彈,並遭到美野貓戰鬥機的攔截。在暮色中,幾架迷失方向的日本飛行員錯誤地試圖在約克城號上降落。但由於識別信號不對,被高炮手發現並將其中的一架擊落入海,另外幾架慌忙逃入黑夜中。這使弗萊切也意識到,日海軍航母就在附近,而決定這場海戰結果的航空母艦之間的決鬥必定在第二天進行。
5.決鬥
5月8日出前最後一個小時裡,珊瑚海兩百海里內四艘航母上完成著同樣的準備工作,唯一不同的或許是為美國飛行員發的是巧克力,而日本飛行員發的是米糕。偵察機都在日出前出發了。命運注定搜索的飛機幾乎將同時發現彼此的目標。八時十五分,美軍飛行在最北邊的偵察機發回報告:敵人的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在列剋星敦號東北約一百七十五英里的海面上以每小時二十五海里的速度向南行駛。
僅僅幾分鐘以後,美國航空母艦的無線電台收到了日本人興高彩烈的報告,顯然表明他們自己也被發現了。隨後約克城號和列剋星敦號共起飛15架戰鬥機、46架轟炸機和21架魚雷機共82架飛機撲向日本艦隊。一小時零三刻鐘以後,美突擊機隊發現翔鶴號和瑞鶴號正向東南方向行駛,兩艘航空母艦之間相距八英里,各由兩艘重型巡洋艦和驅逐艦護航。正當美國人利用寶貴的幾分鐘,在團團積雲裡組織進攻的時候,翔鶴號趁機出動了更多的戰鬥機,瑞鶴號則躲進下著暴雨的附近海面。向著嚴密防衛著的敵人艦隊的航空母艦發起首次進攻的美國飛行員,面對真正的強敵時還是亂了陣腳。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被零式戰鬥機衝散,且缺乏配合,魚雷射進海裡,偏離目標很遠,轟炸是盲目的。只有兩顆炸彈擊中翔鶴號,翔鶴號飛行甲板上因油燃洩漏而起火。
十多分鐘以後,列剋星敦號上的飛機趕來了,但難於發現厚厚的雲層底下的敵艦。使進攻受到進一步的挫折。只有十五架轟炸機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個目標,但它們只有六架野貓式戰鬥機保護,很容易被零式戰鬥機衝散,魚雷進攻再次失敗,轟炸機又只投中一枚炸彈。然而,美國飛行員的報告卻不是這樣。泰勒上尉在第一次攻擊之後樂觀他說:「左舷首尾約五十至一百英尺、從吃水線到飛行甲板是一片火海……在發動進攻之後約十五分鐘,最後看到這艘航空母艦時,火燒得很猛烈。據信它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最後沉掉了。」
所剩的43架美軍飛機返航時,卻發現日本對手能夠發動更有效的進攻。由於有雷達,列剋星敦號的戰鬥機指揮官在敵機仍然在東北方向七十多英里的空中時就能知道它們的到來,並起飛戰隊機進行截擊。但第5航空戰隊的69架艦載機在尚未受攔截之前已經分成了3個攻擊隊。日魚雷機隊首先飛臨美艦上約克城號。由於該艦靈活地進行規避,日機的攻擊未見成效。但是,在環形警戒序列中的兩艘航空母艦都在自行進行規避的結果,使這兩艦之間的距離迅速拉大、警戒艦隻也隨之一分為二,從而削弱了對空防禦,給日機以可乘之隙。日機對約克城號左舷投射8條魚雷,均被該艦避開。在隨後轟炸機隊開始對約克城號俯衝投彈。有一顆800磅的炸彈擊中了該艦艦橋附近的飛行甲板,但仍能繼續戰鬥。
日魚雷機隊攻擊列剋星敦號時,成功地運用了夾擊戰術,從該艦艦首的兩舷、15-70米高度、1000-1500米距離投射魚雷。列剋星敦號由於噸位較大,迴圈半徑較大,轉彎不靈活,日機投射的13條魚雷中有2條擊中該艦左舷,使其鍋爐艙有三處進水。列剋星敦號正在拚命規避魚雷時,日轟炸機隊又開始對其進行攻擊,又有2顆炸彈命中目標。這場遭遇戰只持續十三分鐘,日本人飛走的時候,興高彩烈地報告他們替前一天祥鳳號的失敗報了仇,毫不含糊地擊沉了一艘「大型航空母艘」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
實際上,列剋星敦號儘管由於被魚雷和炸彈擊中,產生7度橫傾,但該艦調整燃油之後,恢復了平衡,繼續接納返航的飛機著艦。同時為戰鬥機加油加強制空。但由於燃油洩漏,列剋星敦號艦內突然發生爆炸,並引起大火,火勢迅速蔓延,以至無法控制。下午15時左右,艦長下令全體艦員離艦。17時許,費爾普斯號驅逐艦奉命對其發射5條魚雷,列剋星敦號於17時56分沉沒。已經降落到該艦的36架飛機也隨之沉入大海。美第17特混艦隊約克城號上雖然尚有轟炸機和魚雷機27架、戰鬥機12架,但已入夜,弗萊切無意再戰,遂率隊撤離戰場。第二天,瑞鶴號的飛行員為追擊美艦再次進行偵察巡邏時,海上只有列剋星敦號的殘骸了。
6.得失
「祝賀你們在最後兩天中取得的光榮成就」,儘管尼米茲向弗萊切發出了這樣的電文,但珍珠港的司令部中籠罩著陰鬱的氣氛,因為列剋星敦號沉沒了,但日本聯合海軍受到了多大的打擊還很難判斷。但從戰略的角度,珊瑚海對無論對美國、對太平洋戰局、對世界海戰史都有深刻的意義。作為大戰前的序幕,儘管參加這次作戰的軍艦並不算多,交戰的規模不是很大,其激烈程度也不算很高。但珊瑚海海戰是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決鬥。眾所周知,以往的近代海戰,都是雙方軍艦接近到較近距離之內,而後用艦炮解決問題,珊瑚海海戰則全然不同,雙方的軍艦,沒有開炮或者發射魚雷,也沒有進入對方的視線之內,而是從上百海里以外的遠距離用所攜帶的艦載機來取勝。
對於這樣的交戰,在世界海戰史上尚屬首次,可是並不是偶然,而是航空技術與兵器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海戰為太平洋戰爭指出了方向。既然如此,誰能更快地更深刻地認識這一新的特點,相應地改進自己的作戰力,誰就有可能在交戰中取得較多的主動權,從隨後的發展看,顯然聯合海軍發現這一點時已經為時以晚了。
第二,從戰術得失來看,美方被擊沉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列剋星頓號、一艘油輪、一艘驅逐艦、66架飛機、死亡543人,另一艘航母約克城號受傷;日本損失一艘輕型航母、77架飛機、死亡1074人、另一艘航母受傷。從數字的角度,帝國海軍顯然取得了珊瑚海海戰的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再看遠一點,假若把1942年5月第一周周未發生的珊瑚海海戰的後果同後續的事件聯繫起來,那麼美國毫無疑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弗萊切海軍少將的部隊成功地挫敗了日本南下控制珊瑚海和澳大利亞的海上通道的戰略計劃。自從珍珠港事件以來,日本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一次遭到沉重的心理打擊,這是一個使戰略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的事件。
尼米茲宣佈這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深遠意義的勝利」。意義究竟多麼深遠,他在後來的一個月裡還無從知道。其實說得具體一點,翔鶴號受損、瑞鶴號嚴重減員,而第五航空戰隊的這兩艘航母原本要參加中途島計劃,但現在以無法實現了。那麼從算術的角度,珊瑚海海戰的對隨後太平洋戰爭進程的直接影響就是,用一艘航母的沉沒換取了兩艘航母不能參加中途島戰役。否則在中途島美日航母的比例將是4比6,而不是3比4,而從1個月後的中途島大戰看,這種差別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珊瑚海海戰是海戰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也幾乎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公平的一役,其中基本反映出雙方的戰鬥力。它可以說是太平洋史詩最恰到好處的一個引子。如果聯合艦隊是第一或第二航空戰隊參加珊瑚海海戰,那麼約克城號很有可能就回不到珍珠港,這樣中途島對美國就太殘酷了一點;如果美軍沒有自作聰明地去襲擊東京,那麼美國可以有四艘航母參加珊瑚海,不能保證完勝,損失也不會到一艘航母那麼嚴重,那麼在中途島中也就有少了一份精彩和一份懸念。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5
四、航空母艦的稱雄之本
原蘇聯雅克-141 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
雅克-141 是原蘇海軍研製的第三代艦載戰鬥機。其第一代是1967 年在蘇聯航空節上首次公開露面的雅克-36「自由畫」;第二代是目前在4 艘「基輔」級航空母艦上服役的雅克-38「鐵匠」。雅克-141 服役後將取代雅克- 38A,成為「基輔」級航母上的首選戰鬥機;同時它將搭載上獨聯體海軍最新的大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
雅克-141 的基本型式與雅克-38 一樣,仍採用升力發動機加噴口轉向的升推發動機方案、但兩者相比仍有不小的差別。雅克-38 為單尾撐和雙垂直尾翼,而雅克-141 為雙尾撐和雙垂直尾翼。採用雙垂尾既能保證足夠的航向和橫側操穩性能,又有利於在航母上停放;其結構重量也比同樣總面積的單垂直尾翼重量輕。而且飛機的橫向雷達反射面積要比單垂直尾翼的小。採用雙垂尾的另一個好處是,尾撐拉開後受到的發動機的熱載荷較小,不一定再採用特種耐火材料,因而可以減輕結構重量。但是尾翼是分別裝在兩個相距較遠且中間無直接結構聯繫的不同尾撐上,協調操縱可能要複雜些。雅克-141的水平尾翼為全動式,為了適應超音速飛行的需要,它採用特有的水平尾翼操縱系統,一般由無回力助推器、力臂調節器等部分組成。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5
原蘇聯雅克-141 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
其進氣口改為縱置二元斜切式,比之雅克-38 的簡單式亞音速進氣口來說,性能大為提高。不僅超音速飛行外阻力小,而且發動機推力損失也明顯減小。而雅克-38 作超音速飛行時,唇口外部形成脫體正衝擊波,外部阻力很大,進氣損失也很大,使進氣的總壓恢復係數大大降低,導致推力大大降低。該機的機頭細長比加大,對於超音速飛機來說,機頭細長比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參數。其機頭內裝有一部多工作方式的雷達天線,表明該機有使用中距搭射導彈和空載導彈的能力。
雅克-141 戰鬥機的翼展為10.1 米,折疊後為5.9 米,但仍為三角形機翼。機上可能裝一台R-79 主發動機,推重比約為8.0,加力推力約為12500千克。該型飛機的滑跑起飛重量為19000 千克;垂直起飛航程為1400 公里,短距起飛航程為2100 公里。
雅克-141 除裝30 毫米航炮外,還將裝備目前獨聯體擁有的AA-10 和AA-11 空對空導彈,如此一來,它的空戰能力將十分突出。此外,該機還能掛數枚空對艦導彈,而且其機載雷達足以完成射程為60 公里左右的空對艦導彈的火控任務。原蘇聯早已裝備了M=2 的大超音速空對艦導彈,而西方迄今尚無一種超音速空對艦導彈。由此可以斷言,大超音速導彈若與雅克-141 相結合,其對艦攻擊能力將更加提高。
雅克-141 替換雅克-38 之後,「基輔」級航母在奪取制空權和攻擊能力方面將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基本上擺脫對岸基殲擊機的依賴,從而使其遠海活動能力和活動海域將出現質的提高。目前,「庫茲涅佐夫」號大型航母上已經試驗成功米格-29「支點」式戰鬥機、蘇-25「蛙足」戰鬥轟炸機和蘇-27「側衛」戰鬥機等多型飛機。雅克-141 要搭載或使用,更是毫無疑問。而且它還可以充分利用艦首滑橇式飛行甲板,增大起飛有效載重,從而增大作戰半徑和打擊能力。
原蘇海軍蘇-27 戰鬥機
1989 年6 月舉辦的巴黎國際航空展覽會上,原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的總設計師西蒙諾夫出人意料地宣佈:蘇-27 戰鬥機將要進駐蘇聯的航空母艦,同時正在進行滑板起飛試驗和阻攔著艦試驗。由此,蘇-27 戰鬥機的神秘面紗被揭露開來。
蘇-27 是原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重型制空戰鬥機,西方將其命名為「側衛」。該機於70 年代初開始研製,第一架原型機於1977年5 月20 日首次試飛。此後經過4 年的改進,第一架生產型蘇-27 於1981年4 月20 日首飛,1985 年交付部隊試用,1986 年開始裝備部隊。1990 年,原蘇聯進一步向西方開放,蘇-27 先後出現在新加坡、加拿大和英國航展上,還破天荒地允許外國飛行員參加試飛,從而使西方對蘇-27的瞭解大大深入一步。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6
原蘇海軍蘇-27 戰鬥機
蘇-27 具有噸位大、航程遠、機動能力強、速度範圍大等特點,可攜帶中、近程空空導彈,可在各種複雜氣象條件下全天候執行空中攔截、格鬥任務,並具有對地攻擊能力。以蘇-27「側衛」B 為例,其機長(不包括空速管)21.94 米,高5.93 米,翼展14.70 米,機翼面積62 平方米,尾翼展9.90 米;其空重17700 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3000 千克(掛4 枚導彈,飛機半油),最大起飛重量33000 千克,機內載油量10000 千克。
該機採用翼身融合、大邊條氣動佈局。機翼為懸臂中單翼,平面形狀為梯形,前緣後掠角42°,下反角約2°30′,採用金屬雙梁結構,無副翼,前緣為全翼展機動襟翼;後緣為襟副翼,起飛著陸時為手動控制、飛行過程中靠計算機控制。機身基本上呈圓截面的半硬殼式結構,在座艙蓋之後大坡度向下傾斜。飛機的雙垂尾安裝在發動機外側的緣條上。飛機採用液壓收放的前三點式單輪起落架。機上裝2 台留裡卡設計局的AΠ-31Φ加力式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約12000 千克;正常起飛時的推重比為1.1,最大飛行速度為1.35M,實用升限18000 米;起飛滑跑距離492 米,著陸滑跑距離約610 米。其進氣道位於翼根下部,進氣道口內有防塵網,起落架放下時自動向上關閉,以防止外來物吸入損壞發動機。
原蘇海軍蘇-27 戰鬥機
蘇-27 裝有邊跟蹤邊掃瞄的相干脈衝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達240 公里,跟蹤距離為185 公里。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在風擋前透明殼體內。進氣道前緣外側及尾部有「警笛」3 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綜合火力控制系統使雷達、紅外搜索跟蹤裝置及激光測距儀都與裝在駕駛員的頭盔瞄準具同步,並顯示在廣角平視顯示器上,彼此獨立,又可以互相交聯。該機還採用4 余度電傳操縱系統,放寬了對飛機靜安定度的限度,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與飛機合理的氣動佈局相結合,供該機的正常使用迎角達30~50°;而米格-29 只有傳統的機械式飛行操縱系統。蘇-27 共有10 個武器外掛架,可懸掛各種空空導彈、航空炸彈和航空火箭彈;另外還裝有一門30 毫米航空機關炮,火力相當強。飛機座艙視界良好,氣泡形座艙罩向後開啟,艙內裝有K-36MP 零高度、零速度彈射座椅。
原蘇海軍蘇-27 戰鬥機
西方專家估計,蘇-27 與美國的F-14 戰鬥機性能不相上下,具有多目標同時打擊能力。蘇-27 艦載型(即蘇-27B)總體佈局與岸基型相似,但加裝了可動前翼,外翼可折疊,前起落架經加強,為雙輪,裝著艦鉤,能進行空中加油,中機身下的掛架可帶夥伴空中加油吊艙,去掉了岸基型較長的尾錐。蘇-27 經上艦試驗表明相當成功,航母採用滑橇式飛行甲板,而不再需要笨重昂貴的彈射器;著艦時,也不再用重型攔阻系統,只要輕型攔阻系統就行了。這將對航空母艦的發展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
蘇-27 自問世以來,創下了多項世界紀錄。其中尤以「普加切夫眼鏡蛇」機動動作令人難忘。1989 年6 月,巴黎航展期間,蘇-27 飛機第一次在公眾面前表演了「普加切夫眼鏡蛇」機動動作。其過程是:飛機在低空以400~500 公里/小時的速度進場後突然拉起機頭,上仰超過垂直位置,並繼續增大迎角至110~120°,飛機仍然保持平飛,相當於機尾先行;當速度急劇減小後,機頭平穩下俯恢復正常平飛狀態並很快增速,繼續作其他機動動作。在整個過程中,飛行高度幾乎不變,發動機工作正常,飛機無偏離趨勢。這個機動動作不僅要求飛行員有高超的駕駛技術,而且反映出飛機具有出色的氣動性能,極好的發動機加速性和良好的平尾操縱性能等。
可以看出,隨著蘇-27 等一批艦載機上航空母艦,將使獨聯體航母編隊的遠距離作戰能力和打擊威力出現新的全面提高。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7
四、航空母艦的稱雄之本
英國「海鷂」艦載戰鬥機
「海鷂」FRS.1 是由「鷂」GR.MK3 改型發展而來的多用途艦載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主要用於海上巡邏、艦隊防空、攻擊海上目標、偵察和反潛等。該機1975 年5 月開始設計,1978 年8 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79 年9 月英國海軍第一支由6 架「海鷂」組成700A 飛行隊服役。英國海軍隨之定貨48 架。與「鷂」式飛機相比,「海鷂」戰鬥機在許多方面,如機體、發動機等90%的方面都是相同的,最大的變化是加高了座艙,更新了電子設備,安裝了「藍狐」雷達和「飛馬」104 發動機;機頭改成可向左折疊,以縮短停放長度,增加停機數量;更改了外掛架等。
該機優點突出:首先,中低空性能好,占甲板面積小,機動性強,可在6000 噸以上的輕型航空母艦、巡洋艦、貨船等艦船上起降。但是,它在垂直起飛時航程和載重損失太大,要增加航程和載彈量還得靠短距滑跑起飛。為此,英海軍在其航母「無敵」級和「競技神」號(後賣給印度改名為「維蘭特」號)均加裝了斜角7°和7.5°的滑橇式飛行甲板,使「海鷂」和「鷂」式戰鬥機可在較短的距離內滑跑起飛,十分圓滿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7
英國「海鷂」艦載戰鬥機
「海鷂」戰鬥機機長:14.50 米,機頭折轉後為12.88 米,機高3.71 米;翼展7.70 米,機翼面積18.68 平方米。其最大平飛速度(高空)1.25M/330公里/小時、(低空)0.97M/1185 公里/小時;高空,機內燃油可飛1 小時以上時的巡航速度大於0.8M;低空時的巡航速度為650~833 公里/小時。該機機翼外側掛架可掛2 枚AIM-9L「響尾蛇」等空空導彈,內側掛架可掛「魚鷹」或「魚叉」空艦導彈。機上的「藍狐」雷達,具有對空、對地功能和多種工作方式,其下視能力有限,主要用於搜索海上目標。作用距離一般為37 公里;高度6000 米時發現大型艦艇的最遠距離為110 公里。機上還裝有台卡-多卜勒式導航系統,由導航和姿態參考系統與台卡-72 多卜勒雷達、感應式磁傳感器構成,是飛機航向和姿態信息的主要來源,可為平視顯示器/武器瞄準計算機提供速度、航向、姿態等數據。「海鷂」的空戰能力十分突出,「藍狐」雷達可遠距離發現目標、能全天候作戰;掛載的「響尾蛇」導彈性能先進、使用可靠;機上有推力換向裝置,所以有特殊的格鬥能力。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8
英國「海鷂」艦載戰鬥機
1982 年英阿馬島海戰中,英海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母上共搭載了34 架「海鷂」戰鬥機,機上攜掛的主要是「響尾蛇」AIM-9L 空對空導彈。整個戰爭期間,「海鷂」共出動1500 多架次,在空戰中擊落阿根廷軍隊的「幻影」、「短劍」、「天鷹」等各型飛機31 架,而自己卻一架也未被擊落。
「海鷂」戰鬥機的戰鬥巡邏高度一般為3048 米,速度463 公里/小時。作戰時,「海鷂」都是採用雙機橫向編隊出擊,間隔為目視距離。它常在1000公里/小時左右的大速度下做大過載機動,並多次成功地使用了「前飛中推力轉向」戰術:阿機飛機尾追攻擊時,「海鷂」噴口及時向下,迅速上升至其前上方,然後減速使阿軍飛機從下面衝過去,隨之向其尾後發射導彈。「海鷂」還曾採用過推力轉向進行機動,約6 次成功地規避了阿軍飛機發射的法制「瑪特拉」530 導彈的攻擊(包括迎頭攻擊)。
英國「海鷂」艦載戰鬥機
馬島海戰中,「海鷂」戰鬥機還顯示了很高的起降靈活性和作戰適用性。起飛時,每機之間間隔30 米,間隔時間15 秒。降落時,可在任何一塊直徑約20 米的甲板上垂直著艦,航空母艦也不需要掉轉艦頭或做其他機動動作,使飛機迎風著艦。「海鷂」還可以掛載武器著艦,甚至只掛一枚導彈而飛機橫向不平衡時,也能以反作用噴氣安全著陸。在惡劣的氣候中,「海鷂」的機載進場設備和「藍狐」雷達,可保障飛機在能見度50 米著艦。整個戰爭期間,「海鷂」戰鬥機沒有發生一起由於垂直起降系統故障引起的事故。
馬島海戰之後,英軍又對「海鷂」進行了改裝,加掛了約780 升的大型副油箱、2 枚AIM-9L「響尾蛇」導彈(使該型導彈達4 枚)。同時,還將逐漸換裝具有下視和邊搜索邊跟蹤能力的「藍鷹」脈衝多卜勒雷達,掛載「天空閃光」或其他先進的中距空空導彈。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9
四、航空母艦的稱雄之本
法國「超軍旗」艦載輕型攻擊機
「超軍旗」的前身是「軍旗」,是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艦載攻擊機。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法國海軍開始正式研製「超軍旗」。1973年初,法國海軍與廠家簽訂生產100 架「超軍旗」飛機的合同。1974 年10月,改裝的「軍旗」1 號機首次試飛;1977 年底,「超軍旗」的生產型1 號機在達索公司的波爾圖機場試飛,1978 年中期正式交付法國海軍。「超軍旗」艦載機的外型與「軍旗IVM」差不多,是50 年代最流行的後掠翼型飛機,並無新穎之意。但該機主翼進行了全新的設計,採用了下垂式前緣和雙縫襟翼,這雖然使飛機的重量增大,但卻使著艦時速度由「軍旗IVM」的250 公里/小時,減小至230 公里/小時,從而使攻擊和空戰能力大大提高。飛機的主翼外端1.8 米可上折,副翼未延伸到上折翼段,簡化了飛機的結構。機身為全金屬半殼式結構,與機翼接合段稍收細,以符合面積律,減小了跨音速阻力。
該機機長14.30 米,機高3.86 米,翼展9.60 米(折疊後為7.8 米),機翼面積28.40 平方米,主輪距3.50 米、前主輪距4.80 米。它的最大起飛重量12000 千克,機內燃油3200 升(外掛副油箱2800 升)。其最大平飛速度(高度11000 米)1.0M/1060 公里/小時、(低空)1204 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3700 米;作戰半徑(帶2 枚AM39 空對艦導彈,採用高—低—高剖面)720 公里,著艦進場速度(總重7800 千克)約為226 公里/小時。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19
法國「超軍旗」艦載輕型攻擊機
「超軍旗」的動力裝置採用一台推力為5000 公斤的「阿塔9K-50」不加力渦噴發動機。在飛機兩側進氣口下方裝有2 門30 毫米「德發552」機炮,每門帶彈125 發。機身、機翼下共有5 個掛架,主翼下4 個、腹部下有1 個;可掛當量1.5 萬噸級的AN52 核航彈、400 公斤和250 公斤炸彈及火箭發射巢等。當飛機執行對艦攻擊任務時,為了增大航程,一般只掛一枚「飛魚」反艦導彈,其最大射程為50~70 公里。而執行艦隊防空任務時,則在腹部掛600 升副油箱;主翼下內掛架掛2 個1100 升副油箱;外掛架掛2 枚瑪特拉550「魔術」紅外空對空導彈,這樣可保證飛機有1200 公里的追擊航程。
機頭裝了一台海軍使用的「阿加芙」雷達,可探測到110 公里遠的大型艦船、40 公里處的快艇和28 公里處的飛機;該雷達還可為「飛魚」導彈提供攻擊目標的地圖顯示。機上的慣性導航/攻擊系統和大氣數據計算機,可使飛機離艦飛行1 小時後的距離精度在2.2 公里以內。此外,機上還裝備了先進的平視顯示器和數字式自動武器投射系統。
1988 年以後,「超軍旗」艦載機開始裝備射程100 公里、核彈頭當量為10~15 萬噸級的ASMP 慣性巡航導彈,一般是在右翼下掛一枚(左翼下掛副油箱)。到1989 年底,已有53 架「超軍旗」經改裝後具備了空中發射ASMP核航彈的能力。法國海軍為了增加其突防能力,在右翼外側掛有箔條散佈彈,左翼外側掛有紅外曳光彈。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0
法國「超軍旗」艦載輕型攻擊機
「超軍旗」艦載機正式搭載於法國海軍的「克萊蒙梭」號和「福煦」號航母后,曾多次參戰或參加各種重大的行動。1989 年9 月22 日,4 架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超軍旗」艦載機攻擊了德魯茲派民兵的炮台,完成了法國海軍航空隊20 年來的首次作戰。阿根廷軍方曾向法國的達索公司訂購了14 架「超軍旗」飛機,但在馬島海戰禁運前只得到5 架飛機和5 枚「飛魚」空對艦導彈,裝備了第三海軍飛行團的第二戰鬥攻擊飛行隊。這僅有的5 架飛機和5 枚導彈,在1982 年5 月4 日和5 月25 日就使英國海軍的42 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和集裝箱運輸船「大西洋運送者」號葬身在了南大西洋的海底。從1983 年起,伊拉克利用租借法國的5 架「超軍旗」攻擊機及訂購的大批「飛魚」導彈,接連在波斯灣進行了50 餘次空襲。直到1985 年2 月,伊拉克正式購入法國的「幻影」F.1 型飛機作為「飛魚」導彈的載機後,才將5 架「超軍旗」攻擊機歸還給法國。
「超軍旗」的出色戰果使它名聲大振。為此,達索公司1985 年宣佈重開「超軍旗」攻擊機的生產線;法國海軍也對現役「超軍旗」再次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和延壽。
被超軍旗擊沉的謝菲爾德艦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0
英國「山貓」艦載直升機
「山貓」艦載直升機自1971 年3 月首次試飛以來,又經英國韋斯特蘭公司不斷改進,還經過兩次實戰檢驗。在海灣戰爭中,英國海軍的「山貓」艦載直升機多次出動擊沉伊海軍小型艦艇,從而再次體現了艦載直升機對小型艦艇的打擊能力。
「山貓」艦載直升機是特為中、小型艦艇而設計的中型武裝直升機。較之重、輕兩型直升機,它既吸取了火力強、體積小、機動性好、可靠性高等優點,又避免了航程短、噪音大、隱蔽性差等弱點。「山貓」艦載直升機機長15.163 米、機高(至槳轂頂部)2.964 米;旋翼直徑12.80 米、尾槳直徑2. 21 米;尾槳可折疊,起落架可由駕駛員通過液壓系統操縱轉動90°,使飛機便於在尺寸有限的甲板上原地轉動,對正風向起飛。主起落架機輪在直升機降落時可偏斜27°,能有效地防止飛機在甲板上滑動,該機的輪距大、重心低、穩定性好,減震裝置效能高,能允許飛機在惡劣海情條件下降落在甲板上。
為了防止機輪在甲板上時轉動,每個機輪上都裝有輪鎖,特別是為防止因艦載擺脫而使飛機著艦時發生傾斜,該直升機裝有專門研製的液壓操縱的「魚叉」系統。在飛機著艦時,機上的「魚叉」叉入甲板上的格柵。為防止在「魚叉」叉牢以前發生傾斜,直升機旋翼設計成半鋼性旋翼,著艦時能產生3600 千克的負升力,把飛機壓緊在甲板上,這種設計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此外,飛機的重要部件都採用雙套配製,從而提高了飛機的可靠性。
「山貓」艦載直升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原為4763 千克,現己超過5000 千克。其載重能同時攜帶搜潛設備和攻潛武器,大大提高了直升機的反潛效能。主要裝備有深水吊放式聲納、聲納浮標(6 個)和磁探儀等探潛器材,可在載艦的聲納探測距離以外完成搜潛任務。該機還配置有中央戰術系統、電子導航計算機和無線電保密報話系統,能獨立或與載艦配合對目標進行定位,攻潛武器有MK44 和MK46 反潛魚雷及深水炸彈,擴大了載艦的反潛能力和反潛範圍。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1
法國「超軍旗」艦載輕型攻擊機
該直升機動力裝置早期出口型裝有2 台「寶石」2 渦軸發動機,單台最大應急功率912 軸馬力;後來的型別改裝2 台「寶石」41-1 或41-2 渦軸發動機,單台最大應急功率1135 軸馬力,或「寶石」43-1 渦軸發動機,單台最大應急功率1150 軸馬力。「山貓」艦載直升機裝備的機載雷達和中央戰術系統提高了載艦的對空預警能力,可提前發現飛機和導彈;還可對飛行性能相近的空中目標,如無人偵察機、無人電子干擾機等實施攻擊,並可進行直升機空戰。對小型艦艇的攻擊是「山貓」艦載直升機的主要任務,它可攜帶4 枚「海鷗」空對艦導彈,此時作戰半徑為93 公里,巡航速度184 公里/小時,留空時間1 小時36分,機上可有2 名乘員。這樣,「山貓」直升機可在導彈艇對艦導彈的射程外,阻攔導彈艇對載艦的攻擊。「海鷗」空對艦導彈射程為10~15 公里,而小型艇的高炮的射程只有5 公里左右,根本無法對直升機進行反擊。英阿馬島海戰中,「山貓」艦載直升機取得擊沉、擊傷阿水面巡邏艇多艘的戰果。在海灣戰爭中,「山貓」又協同其他作戰飛機一次出擊就擊沉伊拉克艦艇13艘。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1
五、部分航空母艦知識
艦島
早期航母,像英國「百眼巨人」號和美國的「蘭利」號等整個艦面是平坦的飛行甲板,沒有突出部分。而現代航母基本上是把艦橋、煙囪等集中在飛行甲板的一側,好像一個小島,它就是「艦島」。
從飛機起降的要求上講,航母的飛行甲板上空空無物是最理想的。但是,航母的指揮塔、飛行控制室、航海室、雷達和通信天線等又是需要高聳在甲板上的。所以,現代航母都是把這些上層建築設計得很緊湊,集中在飛行甲板右舷的「艦島」上,空出甲板的絕大部分來方便飛機起降。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2
飛行甲板
飛行甲板就是航母艦面上供艦載機起降和停放的上層甲板,又稱為艦面場。早期飛機由於起降速度不大,可以從軍艦首部或主炮塔上部鋪設的小型甲板上起飛,從艦尾的短小甲板上著艦。但現代航母都是貫通全艦的大面積的上層甲板。需要指出的是,航母的飛行甲板要比艦體寬得多。從正面看,飛行甲板從艦體上面向兩舷張出,形狀很怪異。
飛行甲板要承受飛機著艦時的強烈衝擊載荷,所以要用高強度鋼板製成。二戰時航母飛行甲板表面要鋪設一層木質甲板,而現代航母的飛行甲板表面都是金屬的了。
直式和斜角式飛行甲板
從航母出現直到50年代初,航母的飛行甲板都是直式的。其形狀為矩形,防沖網把甲板分成前後兩部分;前部供飛機起飛、停放用,後部則是飛機降落區。當防沖網放下時,前後兩區合二為一,艦載機就能從艦尾向前做不用彈射器的自由測距滑跑起飛了。
隨著噴氣式飛機的上艦,直式甲板的局限性就顯露出來了。50年代初,英國海軍上校卡梅爾提出了斜角甲板設想,經試驗後證明它有許多優點,遂成為現代航母的標準甲板樣式。
斜角甲板分為兩部分。艦前部直甲板為起飛區,後半部斜角甲板為著艦區,斜直相交處形成三角形停機區。斜式甲板的斜度以斜角甲板中線與航母首尾中線夾角來表示。斜角甲板的優點是著艦飛機未能鉤住攔阻索時,可馬上拉起復飛而不致於與前甲板停放的飛機相撞。另外,艦載機起飛和降落可同時進行。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3
航母導流板
在彈射前,艦載機的噴氣發動機已經全速運轉,此時它向後噴射出高溫高速燃氣流,對它後面的飛機和人員危害甚大。這時彈射器後方張起的擋板可使燃氣流向上偏轉,不會噴向後面的甲板了,這些擋板就叫做「偏流板」或「燃氣導流板」。
一般來講,每個彈射器後面有一組共3塊燃氣導流板。當單發飛機起降時張開正中一塊;當雙發飛機起降時三塊都張開。為了降低燃氣流的灼熱溫度,燃氣導流板後面都裝有供冷卻水循環流動的格狀水管。
航母知識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3
航母頭部的「回收角」
航母飛行甲板的前端有時會伸出一些角狀物。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角」都正好對準彈射器的前面。實際上,這是航母拖索的「回收角」。
我們知道,在使用拖索式彈射方式時,拖索會從被彈射的飛機上脫落。這些拖索一般是直徑20-40mm的鋼索,如果一次性使用未免太可惜了。於是,設計師在彈射器前方的甲板頂端裝上前伸的角狀物,「角」的前端和兩側張著網兜,拖索落在網兜中就可以再次使用了。
1964年,美國試驗成功了前輪式彈射方式,拖索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在美國新建造的大型航母上已經很難見到回收角了。
航母的升降機
機庫位於飛行甲板下面,因此,飛機在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的移動需要借助於升降機。早期航母的升降機一般佈置在飛行甲板的中線上,稱之為「舷內升降機」。這種升降機不受風浪影響;但它既影響了飛行甲板的強度,又影響了飛機的起降。美國在1942的完工的「埃塞克斯」號上首先採用了「舷側升降機」,它消除了上述缺點。不過也存在著易受風浪影響的不足。
權衡利弊,舷側式升降機被普遍應用於現代航母上。美國海軍從「福萊斯特」號開始一律使用舷側升降機,一般設4台,左舷1台,右舷3台。以「企業」號上的升降機為例,它是用鎂鋁合金製造的,長23.5米,寬15.9米,面積374平方米,自重105噸。這種升降機可容納2架主翼折疊的A-7攻擊機,具有1分鐘內升降全重47.6噸的能力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4
艦載機的降落引導
50年代以前,航母由站在飛行甲板左端的著艦引導官(LSO)雙手持旗板打信號指揮飛機著艦。但噴氣式飛機上艦以後,這種方法已不適用。1952年,英國海軍中校格特哈特從女秘書對著鏡子搽口紅的動作中得到啟發,設計出了早期的光學助降裝置--助降鏡。它是一面大曲率反射鏡,設在艦尾的燈光射向鏡面再反射到空中,給飛行員提供一個光的下降坡面(與海平面夾角為3.5-4度),飛行員沿著這個坡面並以飛機在鏡中的位置修正誤差,直到安全降落。
60年代,英國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系統,它在原理上與助降鏡相似,也是在空中提供一個光的下滑坡面,但這提供的信號更利於飛行員判斷方位,修正誤差。70年代,美國海軍又研製出了全自動助降系統,它通過雷達測出飛機的實際位置,再根據航母自身的運動,由航母計算機得出飛機降落的正確位置,再在指令計算機中比較後發出誤差信號,艦載機的自動駕駛儀依據信號修正誤差,引導艦載機正確降落。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4
「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系統的工作原理
該系統設在航母中部左舷的一個自穩平台上,以保證其光束不受艦體左右搖擺的影響。它由4組燈光組成,主要是中央豎排的5個分段的燈箱,通過菲涅爾透鏡發出5層光束,光束與降落跑道平行,和海平面保持一定角度,形成5層坡面。每段光束層高在艦載機進入下滑道的入口處(距航母0.75海里)為6.6米,正中段為橙色光束,向上、向下分別轉為黃色和紅色光束,正中段燈箱兩側有水平的綠色基準定光燈。當艦載機高度和下滑角正確時,飛行員可以看到橙色光球正處於綠色基準燈的中央,保持此角度就可以準確下滑著艦。如飛行員看到的是黃色光球且處於綠色基準燈之上,就要降低高度;如看到紅色光球且處於綠色基準燈之下,那就要馬上升高,否則就會撞在航母尾柱端面或降到尾後大海中。
在中央燈箱左右各豎排著一組紅色閃光燈,如果不允許艦載機著艦,它發出閃光,此時綠色基準燈和中央燈箱均關閉,告訴飛行員停止下降立即復飛,因此被稱為「復飛燈」。復飛燈上有一組綠燈,叫做切斷燈,它打開即是允許進入下滑的信號。
這些燈光由著艦引導員(LSO)控制,他們在艦後部左舷LSO平台上,分工觀察著艦機的位置、起落架、襟翼、尾鉤等的情況,一面與飛行員通話,一面操縱燈光信號。在艦島上部左側後部設有主飛行控制室,一名飛控官監視著飛行甲板和空中的情況,對著艦機的安全進行最後把關。在美國航母上,飛控官由老資格的中校級飛行員擔任,並配有一名少校做為助手。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5
艦載機的停放
航母艦載機不使用時一般存放在機庫裡,機庫位於飛行甲板的下面,是停放和檢修艦載機的場所。數十架艦載機需要較大的地方停放,所以現代航母的機庫有越來越大的趨勢。艦載機在機庫中處於折疊狀態,排列緊湊有序,而且空出必要通道,以便每架飛機迅速通過升降機升到飛行甲板上去。
在氣候較好時,艦載也可以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用索具繫好均勻佈置在飛行甲板和機庫甲板的眼塊上,就不會在風浪時滑動碰撞了。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5
開放式和封閉式機庫
這兩種機庫實際上是指兩種構造方式。開放式機庫以機庫甲板為強力甲板,是直到二戰中期航母仍採用的機庫主要構造形式。其艦體的上甲板就是機庫甲板,而機庫和飛行甲板作為艦體的上層建築來設計。這種構造的飛行甲板只承受飛機載荷,不需要縱向隔壁,機庫佔用艦的全寬,艦的兩側就是機庫的兩側,機庫面積大,但防護能力差。
英國1938年完工的「皇家方舟」號航母把飛行甲板作為強力甲板,承受波浪作用於艦體的力,飛行甲板與強力縱梁牢固連接,縱隔壁從飛行甲板一直延伸到艦體下部,形成一個整體結構,把機庫包在裡面,所以稱之為「封閉式機庫」。後來,英國更在1941年完工的「光輝」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上加鋪了76mm厚的裝甲。在二戰的生死搏鬥中,這種結構的機庫經受了考驗。現已成為航母的標準機庫形式。只有西班牙的「阿斯圖裡亞斯親王」號仍採用開放式機庫。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6
航母上的運輸機
人們一般對航母上載的戰鬥機、攻擊機、預警機、反潛機等習以為常了。但是在美國航母還裝有固定翼運輸機,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些運輸機主要用於岸艦之間及航母之間的貨物運輸。儘管大型核航母海上自持能力很強,但一艘航母出海少則數月,多則半年,它上面的90架飛機和5000名人員難免會出現一些臨時性的緊急的問題,像人員的調換、傷員的撤離、某些零部件和物品的急需等,這時,艦載運輸機就是最方便的運輸工具了。
其它國家的航母一般是用直升機執行運輸任務的,但對於美國擁有的重型航母來說,就需要航程遠、速度快的固定翼運輸機了。現役的美國航母運輸機主要為C-2A型。該型運輸機是由E-2「鷹眼」預警機改裝而成的。1964年E-2服役的當年,C-2也進行了首次試飛,兩年後開始批量生產,該機在艦上彈射起飛時最大載重量是4530公斤,陸上滑跑起飛時為68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574公里/小時,航程1930公里。該型機在運送人員時可載運28名。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6
美國的艦載機聯隊
航母的巨大打擊威力要靠它所攜帶的艦載機來體現,各國航母的艦載機和它們的編成方式不盡一致,但最能體現航母實力的莫過於美國大型攻擊航母所攜帶的艦載機聯隊。美國海軍的艦載機聯機一般由8-10個中隊組成,整個聯隊約有80架飛機和2000餘名士兵,指揮官為上校聯隊長,中隊設正副中隊長各一名,中隊長為中校軍銜。
在歷史上,根據作戰使命和航母的實際情況,美國海軍艦載機聯隊曾使用過多種編成形式,如「珊瑚海航母型」、「肯尼迪航母型」、「羅斯福航母型」、「常規型」等,而70年代以後主要是三種形式。
其一為「過渡型」,它包括有9個飛行中隊:2個F-14A「雄貓」戰鬥機中隊(共20架);2個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中隊(共20架);1個A-6E「入侵者」重型攻擊機中隊(16架,含4架KA-6D加油機);1個E-2C「鷹眼」預警機中隊(共4架);1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中隊(共4架);1個S-3B「北歐海盜」反潛機中隊(共6架);1個SH-3「海王」(或SH-69F「拉姆普斯」)中隊(共8架),共78架作戰飛機。另載有C-2A運輸機等支援飛機。冷戰時期,美國海軍就是以這種艦載機聯隊與前蘇聯爭霸大洋。
其二稱之為「兵力投送型」,它是在上述樣式中增加4架F/A-18戰鬥/攻擊機,其它沒有變化。
最新編成樣式被稱為「標準型」,在1997年,美軍現役的11個艦載機聯隊全部改為這種配置。計有:1個F-14「雄貓」戰鬥機中隊,14架;2個F/A-18C「大黃蜂」海軍戰鬥/攻擊機中隊,24架;1個F/A-18A「大黃蜂」海軍陸戰隊戰鬥/攻擊機中隊,12架;1個E-2C「鷹眼」預警機中隊,4架;1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中隊,4架;1個S-3B「北歐海盜」反潛機中隊,8架;1個SH-60F「拉姆普斯」反潛直升機中隊,5架;總共8個飛行中隊,71架各型飛機。此外,還有2架HH-60H運輸直升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6
航母上的七彩服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美國航母的甲板人員都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很是引人注目。美國航母上飛行甲板上的作業人員多達千餘人,為了在飛機起降過程中便於組織,他們主要以所穿的工作服和所戴的頭盔顏色作為區別標誌,工作服和救生背心上還要標上各自的職銜和編號。下面就是飛行甲板工作人員頭盔及工作服的主要顏色。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7
航母上的七彩服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7
彈射起飛與滑躍起飛各有利弊,對此應如何權衡?
滑躍起飛不是方向。首先,航母在噸位一樣的情況下採用彈射起飛裝的飛機數量要比採用滑躍起飛多得多。滑躍起飛需要一條長180米的跑道,上面不能停任何飛機。而航母靠什麼裝載飛機呢?假如總共裝100架,那麼機庫可裝40架,甲板上則放60架。因為戰時從機庫裡調飛機必然不方便,滿足不了作戰急需,因此大多數飛機要放在甲板上。
其次,滑躍起飛嚴格講還受到環境溫度的限制,溫度高時,飛機發動機的推力將明顯減小,滑跑距離將延長。而一般海域的溫度達到30°C以上是常事,因此採用滑躍起飛,飛機就只能減小載荷才能起飛。
還有,滑躍起飛不能裝預警機。因為對預警機的要求是速度慢、能持續巡航飛行6個小時以上。而如果預警機能滑躍起飛,其發動機推重比必然很大,這就導致飛機耗油率大,巡航時間必然很短,不可能滿足要求。
蘇聯選擇滑躍起飛的原因不是滑躍起飛優越,而是其彈射器不過關。如果蘇聯不解體,它是一定要搞彈射起飛的。
兩種起飛各有利弊,不管哪種方式,起飛的基本條件是飛機的升力要大於重力,而升力的取得除靠機翼面積、機翼外形等因素外,主要是靠速度。彈射起飛靠彈射器給飛機加速取得升力,滑躍起飛靠滑跑、高昇力機翼和高推重比發動機取得升力。採用彈射起飛,也不是一般的飛機都行,必須解決飛機的升力特性,使飛機的起飛速度降下來(一般為200~230千米/小時),而米格-2
1、米格-19等飛機起飛速度在290~300千米/小時,機翼不改變不可能上艦。彈射起飛方式一般裝載的飛機較多,但彈射系統本身占的體積和重量也比較大,一般4萬噸以上航母才能使用。
滑躍起飛可在輕型航母上採用,當然載機架數也較少,但不具備彈射器研製、生產能力的國家可使用這種方式。當然,預警機、反潛機巡邏時間長,不使用大推重比發動機,機翼的升力特性也不高,不能採用滑躍起飛。因此滑躍起飛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不強,但總比沒有好。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8
有觀點認為蘇聯有20萬噸的水壓機(美、法最大只有7萬噸)和大型切削設備,有世界一流的焊接技術,製造彈射器應不成問題,而且蘇聯正是在製成了彈射器並進行了試驗後才擇優選定滑躍起飛的,對此應怎麼看?
水壓機、大型切削設備及焊接技術只是研製彈射器的關鍵技術之一,還要看其它技術設備及生產工藝水平等。你在技術上能搞出來,但生產零部件時的密封性等工藝達不到要求,彈射器就一樣搞不出來。因此生產工藝是非常重要的。估計蘇聯在這方面仍有欠缺,其彈射器說到底還是不過關。
有觀點認為「滑躍起飛不會像彈射起飛那樣使戰鬥機性能下降」。但滑躍起飛的飛機在著艦時仍會受到甲板的嚴重衝擊,飛機的結構仍需加強,因而在減小飛機性能損失方面,滑躍起飛並無優勢。對此怎麼看?
飛機著艦時確實會受到甲板的嚴重衝擊,但由於機輪有一定彈性,因此這個衝擊力還不是最嚴重的。關鍵是阻攔索對飛機的牽引力相當大,達十幾噸,強度不夠的飛機會當場解體。阻攔降落對飛機的衝擊比彈射起飛時對飛機的衝擊要大得多。因此滑躍起飛與彈射起飛都需要加強機體強度,滑躍起飛無任何優勢。至於帶來的重量增加導致飛機性能下降,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不能因此而不發展彈射起飛。
一般講,陸基飛機到海上飛行都要進行改裝,由於鹽霧會造成鋁合金腐蝕,故飛機不能完全用鋁合金,還要用鈦合金,重量也會增加。
陸基飛機上艦需做很大改動,不只是強度加強,還要改變機翼翼型、攻角特性等,使之升力特性更好,以便飛機不需太高的速度便能起飛。另外,起落架也要做相應改變,使之能經受更大撞擊力而不折斷。從美國的情況看,陸基飛機改裝為艦載機後造價增加約為30%。
再有,滑躍起飛的飛機不少使用推力矢量轉換的發動機或升力發動機,不僅對艦面燒蝕嚴重,且耗油較多,嚴重影響飛機航程,如「海鷂」、「雅克-38」等作戰半徑較小,這是個重要原因。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8
航母降落
此種方式是在天氣狀況良好,能見度很好時
在航母周圍沒有雲,能見度超過5千米以上時,駕駛員運用目時的方式進行著艦.
採用目時方法進行著艦的著艦機在航母上空按長方形航線進行左迴旋飛行.此時的航母位於長方形的右邊線的中心,這一中心叫Point.1 。第二個邊線中心叫Point.2,第三個邊線中心叫Point.3,第四個邊線中心叫Point.4。如果需要保持著艦待命狀態,在不降低高度的情況下按這一長方形航線進行迴旋飛行,每通過以次航母上空(Point.1)時與進場操作員取得聯繫,確認是否下達了著艦許可指示。
一旦下達了著艦許可,著艦機從Point.4通過航母右側直線上方把高度下降到600英尺的高度,在進入正式著艦狀態(離航母正側面1海里至2海里遠處)之前一邊維持600英尺高度,一邊收回減速板。到達下滑位置後開始降低高度,逐漸加快下降率。在離後部指示燈(飛行甲板後端)3海里,高度325英尺處,目視確認菲涅耳光學助降裝置(FLOLS),之後觀察FLOLS的同時,一邊按照飛機降落指揮官(LSO)的指揮靠近著艦地點。據說,此時著艦機駕駛員不能注視著艦甲板上的攔阻索,只允許觀察FLOLS等儀器。
如果尾鉤沒有掛住4根阻攔索中的任何一根,LOS立即喊一聲「bolter」,也就是重新著艦。著艦機上升到1200英尺高度後進行迴旋飛行,等待再次下達著艦指示。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9
航母降落
此種方式是在1000英尺高度上雲量增多時
從航母上看去在1000英尺~3000英尺高度上有雲層。而且佈滿了5/8以上的天空時,則採用安全標準更高的方法。這一著艦方式的特徵是因為雲量很大,用目視確認是很危險的,因此在離航母15海里遠處給每架艦載機設定叫「martial pattern」的航線。所謂的「martial pattern」是在6000英尺以上的高空按1000英尺的高度差設定的多層航線。在接到著艦許可指示之前,數架著艦機在「martial pattern」上的各自規定的航線上進行迴旋飛行。接到著艦許可指示後在離航母12海里遠的地點開始一邊降低高度,一邊進行左盤旋飛行。飛到離艦尾12海里遠的地點開始降到1200英尺,保持1200英尺的高度到5英里處後,放下尾鉤繼續保持1200英尺的高度飛過航母直線上空。飛過艦首後向左轉彎,降低高度,進入著艦狀態。如果需要復飛,或需要改變著艦方式(因故障需要使用攔阻網)時,再次上升到1200英尺高度等待著艦指揮官的指示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9
對4萬~5萬噸級的航母而言,若發展蘇-27級別的重型艦載機,可裝20架左右;若發展「陣風」級別的中型艦載機,可裝40架左右。從航母編隊的戰鬥力及作戰風險等方面看,哪種途徑更可取?
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取決於平台、武器、探測系統,其中後兩項性能更為重要。
蘇-27可以說是目前艦載機中最好的,比F-14D、F-18C都好。在與強敵對抗時,重型艦載機比之中型艦載機可以在距己艦更遠的距離上作戰,對敵方的威脅也更大。美國現在也感到其主力艦載機F-14D、F-18C不行了。F-14D的航程可能有3 200千米,但其作戰半徑只有900千米左右。艦艇的作戰半徑一般是其航程的1/3左右,而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只有其航程的1/5~1/3左右,這是因為飛機作戰遇到的情況要比艦艇複雜。美國航母的對空防禦半徑目前是720千米,但隨著世界各國水面艦艇和導彈的發展,將來它的防禦圈要達到1 100千米,這就要求艦載機的作戰半徑要大,探測距離要遠,武器裝載要多,因此發展方向必然是重型機。對其它國家的艦載機而言要根據其技術水平來定。
戰鬥機的作戰能力不完全與重型還是中型有關,更取決於平台、設備和武器的性能。蘇-27與「陣風」相比,只是作戰半徑要大,另由於其推重比大等原因,機動性也略強。
但在探測能力和武器上,兩種飛機基本相當。蘇-27的單機效能指數約是「陣風」的1.2倍。另一方面,蘇-27的機體佔地面積約為「陣風」的2倍,艦載的數量要少得多。中型航母裝30~40架「陣風」可能比裝20架蘇-27具有更大的作戰能力。有些國家海軍喜歡重型戰鬥機是因為它沒有航母,其陸基飛機總希望作戰半徑大一些。但作為艦載機,我認為未必非要重型機。美國發展航母是靠艦體平台的機動來延伸作戰距離,達到遠距離投送兵力及進行威懾和控制的目的,而不是靠艦載機本身的大作戰半徑。從中型機的作戰半徑看,「陣風」為600~800千米,已足夠了。另外發展什麼艦載機要看軍事需求、經費及本國能否生產和引進,不能一概而論。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9
重型與中型艦載機在作戰能力上存在的即便是不大的差距是否也會在作戰中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雙方的飛機效能相差不大,如作戰效能指數分別為21和18時,在作戰中是可以以數量彌補的,但如果分別為20和10,就很難以數量彌補質量差距了。質量差距再拉大,就更不是數量能彌補的了。
在技術相當的情況下,重型機與中型機對抗時,由於其雷達重量、發射功率可能大一些,發現距離可能遠一些,如120千米對100千米,按一般概念後者必然要先遭攻擊,但戰場變化莫測,這20千米的距離高速接近的飛機可能一下子就飛過去了,因此很可能是同時發現對方,如果中程導彈射程大體相當,則雙方是完全可以對抗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29
由於航母要靠近敵國海域作戰,且艦載機數量有限,在面對敵大批陸基戰鬥機時,艦載機的制空性能就至關重要,艦載機如果統一發展為戰鬥攻擊機(類似「陣風」),雖然作戰靈活性較好,但風險也較大,因此艦載機是否仍應分制空和對地兩型發展?
航母作戰的原則之一就是一定要在對方陸基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外作戰。對一般國家的航母來講,最重要的是奪取制空權,其次才是對海對陸攻擊。但一種飛機考慮了一定對地攻擊能力,其制空能力就必然差一些,故不宜只搞艦載戰鬥攻擊機。美國這些年把「多用途」作為指導原則(如F-18E/F),是因為它認為在長期內沒有國家能與它相比,它完全能在控制制空權的前提下作戰。如果蘇聯還存在,美國不可能用F-18聯隊替換F-14聯隊。
航母作戰時的部署還要視敵國陸基航空兵的強弱,若敵方雖有作戰半徑較遠的戰鬥機,但數量較少、性能較差時,航母編隊也可在一定期間內部署得距敵國較近。
至於航母配置制空戰鬥機的數量以及是配置戰鬥攻擊機還是同時配置制空和對地兩型飛機的問題,要根據作戰任務和作戰對像來定,也要看戰鬥攻擊機的技術水平。若作戰任務主要是空戰,敵方又很強時,還是配單一的戰鬥機和攻擊機為好。一般來說,分為兩型,不管對空和對地作戰能力都相對強些,所以過去一般分兩型配置。但隨著技術進步,戰鬥機對地(對艦)攻擊能力越來越高,兩型機合一是趨勢。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0
在艦載機的規劃上,除反潛和預警因需要較多的設備和人員而必須單獨發展機型外,電子戰、加油等任務似可以通過戰鬥機外掛設備吊艙來完成,以最大限度地簡化機型,這是否為最優方案?
美國現在也感到其艦載機機型太多,費用承受困難。為簡化機型,除一機多用,還計劃用偏轉翼飛機來取代固定翼反潛機。除戰鬥機外,我認為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是必不可少的。若敵機來襲,光靠艦載雷達是絕對不夠的,美、日的研究表明,有與沒有預警機,艦載機空戰的結果會相差5~15倍。對於電子戰飛機,如用戰鬥機臨時掛載吊艙的方式,必然會影響戰鬥機本身的功能,而且對抗效果也差些,因此還是發展專用型較好。反潛巡邏機若一時搞不出來可先不裝或用直升機代替。
預警機和反潛機必須發展專用型。至於加油機,美國航母開始是有的,後來不要了,原因是其彈射器的彈射能力增強了,戰鬥機的載油量也多了。而原來的A-6等飛機本身比較重,彈射時就不能加滿油,編隊以後為執行遠程攻擊任務而必須再進行空中加油。
對有些國家的航母而言,由於它的艦載機可能比較輕,在不執行遠程任務時可不配備加油機。
如果配備加油機,則可以用戰鬥機來代替,但不是簡單的加掛加油吊艙就能完成,而是要對機體做較大改裝,在內部騰出空間以增設油箱等。這樣的戰鬥機可能就沒有作戰能力了,實際上還是專用加油機,可是起飛性能和維護性要好得多。「尼米茲」級的彈射器沖程已超過90米,但最大也只能帶動35噸左右的飛機;對4萬~5萬噸級的航母而言,其彈射器的沖程估計也就在50~60米左右,而且提供的蒸汽量等都相應要少,不可能帶動大重量的專用加油機,而只能是用戰鬥機改裝成的加油機。
對於電子戰任務,戰鬥機加掛吊艙也不是最佳選擇,因為加掛吊艙的電子戰飛機會給艦上起降帶來很多困難,而且加掛吊艙的電子戰飛機其效能一般較低,如難於包括所有頻段等,且電子戰機要配專門操作員,根據偵察到的敵頻段採取相應的干擾,而雙座戰鬥機也難滿足要求。所以艦載電子戰機(或加油機)最好由殲轟機等中型機改型較合適,如美國過去由A-6改的EA-6B電子戰機和KA-6D加油機。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0
在作戰效能上,有觀點認為彈射起飛雖能同時起飛多架飛機,但起飛前還需要有人去掛鉤、取輪擋、升降擋焰板,起飛後還要使牽引索、活塞復位,而滑躍起飛卻免去了這些程序,而能一架接一架的起飛,在單位時間內起飛架數不見得比彈射起飛少。對此應怎麼看?
美國航母有4部彈射器,可達到晝間30秒1架、夜間45秒1架的出動速度。四五萬噸的航母只能有2部彈射器,如果彈射器的能量與美國航母的一樣,出動速度也得減少一半,即晝間1分鐘1架。
至於滑躍起飛的出動速度,現在沒有可參考的數據。飛機起跑後加速至跑道盡頭的這段時間很短,約為十幾秒到20秒;但是後1架飛機(開車狀態)必須在前1架飛機開始起跑後才能從等候位置向艦尾滑動然後轉向到起飛位置(因為飛機起飛時的噴焰是相當厲害的,能達一二十米長,因此尾後決不能有其它飛機,後面的飛機只能在側面等候)。然後飛機還需略微準備一下,看看周圍沒有問題,才能打手勢,加油門起跑,這個過程至少要1分鐘,因此我認為滑躍起飛的出動時間起碼要2分鐘1架。這樣看還是彈射起飛速度快。
另外,艦載機的出動速度不僅受起飛方式的限制,還受到回收能力的限制。阻攔索的回收速度晝間約為40秒1架,夜間約為1分20秒1架,每回收3架就要相應增加1分鐘的時間。如果飛機都升空了但在短時間內降不下來也不行,所以出動能力要綜合考慮起飛和降落能力。
擋焰板是自動起落的,因此不會耽誤時間。
滑躍起飛航母不能裝固定翼預警機,不能提供遠程預警,只能靠艦載雷達。當發現敵機時可能距自己只有200千米,你可算算超音速飛機對你發射導彈要用幾分鐘?這期間艦載機緊急起飛又能起飛幾架?所以航母採用滑躍起飛其作戰能力會受到較大影響。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0
有觀點認為滑躍起飛的航母由於艦首較高,飛機起飛不受航母縱搖的限制,而彈射起飛的航母當艦首下傾到一定角度時,飛機離艦後的最低高度就會進入安全線以下,即不能起飛,因而在相同的海況下滑躍起飛的航母出動飛機的速度可能更快,對此應怎麼看?
受縱搖影響較大的是幾千噸級的驅逐艦,而4萬噸以上的航母縱搖幅度已很小,不會影響彈射起飛。如果海況高到足以使航母產生較大的縱搖時,那會對航母產生其它方面的更大影響,如橫搖等,在那種情況下用什麼方式起飛都不可能。因此在縱搖的問題上彈射起飛並無劣勢。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0
從作戰風險看,有人認為飛行甲板一旦受創,滑躍起飛就難以進行,而通過彈射器飛機仍可起飛,而且在夜間起飛彈射方式更安全。也有觀點相反,認為彈射器複雜易損,一旦出故障或受創,飛機就無法起飛,而只要甲板受損程度不嚴重,滑躍起飛仍可進行。對此應怎麼看?
無論是滑躍起飛還是彈射起飛,其甲板所受威脅都很大。1個M數為1.2的400千克的戰鬥部在甲板上爆炸,飛行甲板就不能保證起飛,且短時間難以修復。所以航母的生存力更多的體現在不被擊中上而不是被擊中了能持續作戰上,航母周圍配備眾多護航艦艇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兩種起飛方式比較,中型航母彈射器有2部,全部損壞的概率較小,而滑躍起飛只要飛行甲板損壞一處即不能起飛,生存力較差。阻攔索甲板損壞時,不管用什麼起飛方式均不能著降飛機。
從彈射器講,其核心裝置就是個往復器,在工作期間不需維護,其維修週期完全能滿足一場戰爭的需要,可靠性不需擔心。從建造的角度講也不是多了不起的,有一定技術儲備的國家是能搞成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1
內燃彈射器是否會成為方向?
蒸汽彈射器佔用艦上空間大,重量大,操作維修復雜,可靠性差。美國在研究改為電磁彈射器,其好處是重量減輕50%,容積減小50%,人員減少30%。至於內燃彈射器美國不會再搞,其它國家估計也不會搞,因為基礎研究的代價較大,目前各國都是看美國搞成熟了以後再去效仿。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1
在航母上同時設立彈射器與滑躍甲板是否可取?
這種途徑不可取。滑躍起飛比彈射起飛要簡單,但它對甲板等各方面也有要求,如果同時採用,必然增加費用,同時使空間利用率降低。另外,一架飛機同時適應兩種起飛方式也非常難。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1
在甲板佈局上,西方有些未來航母將島式建築設在中間,跑道在兩邊,這比之傳統佈局利弊如何?
島式建築設在中間對飛機起降、指揮、引導和整個甲板的佈置、飛機的調動都不利。傳統上島設在右側,起飛和著艦的飛機互不干擾,但島在中間會嚴重遮擋指揮員的視線,大大增加協調引導的難度,而且使甲板上空氣流紊亂,不利於安全起降。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1
美國CVX航母的一種方案為了追求隱身性而把跑道縮至很短,前面為半埋首設計,這不太合常理,因為航母設計應在現有艦體噸位下最大限度地擴大甲板面積和長度,不知該方案是如何考慮的?
半埋首設計從結構上講很難實現,對裝載其它設備都有困難。
半埋首設計對於哪種起降方式都不利,視線、視界都不好,對發動機噴出的熱流擴散也不利。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1
由於噸位原因,航母不太可能隱身,那麼有無必要在隱身設計上投入力量?
現在美國航母上共17層甲板,飛行甲板上為7層,如果為隱身而減小島式建築會很困難。因為這些甲板安裝的都是必需的導航、指揮、引導、探測設備,很難壓縮。如果取消島式建築,把眾多雷達、天線都設在甲板下則是猴年馬月的事。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2
「將航母的雷達反射面積降低到護航艦艇的水平,使敵方誤認為普通艦艇編隊」的隱身思想是否可取?
航母的雷達反射面積達幾十萬米2,即便在隱身性上花很大代價,其反射面積也在幾萬米2以上。而護航艦艇的反射面積一般為幾千米2左右,誰還看不出是航母編隊?因此應把力量用在多裝載飛機和擴大防禦縱深及有關性能上。總之美國下一代航母的論證方案雖有很多,如採取半埋首艦型、兩個小型島式建築等,但最終都證明不可行,還是要基於傳統的設計。美國曾有一部分人從費用角度出發反對搞航母,主張以核潛艇為主。為此美國專門進行過論證,結果表明1艘航母的作戰效能相當於13~16艘核潛艇,其對空對海(陸)的效能是核潛艇沒法比的,從美國的戰略利益出發更不可能放棄航母的中心位置。因此不能光看它的論證方案,要看實際做法。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2
在動力系統上,為保證有較大的作戰半徑和持續作戰能力,從各方面衡量航母還是採用核動力更可取,對此應怎麼看?
美、日都論證過,3萬噸以上的航母採用核動力合適,3萬噸以下的輕型航母採用常規動力較合適。從大型航母講,核動力的重量與常規動力加上燃油的重量基本相當,但核動力不需要煙囪。設立煙囪會使島式建築變得很大,會帶來諸多不利。但有的國家不發展核動力還基於恐懼心理,就是怕其航行時對周圍水域及港口城市的污染。一個國家若核動力還不過關並且其航母主要用於近海作戰時,採取核動力要慎重。法國採取核動力是因為它可以直接把戰略核潛艇上的動力系統拿來用,不必重新研製。而英國新一代航母的動力還未確定,估計可能採用常規動力。而且英國畢竟後面有美國,因此其航母的噸位、持續作戰能力都不需太高。蘇聯如不解體是一定要搞核動力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2
但航母確定採用彈射器後似乎只能選擇核動力,因為要消耗大量淡水,是否是它的弱點?
美國航母1天可造3 000噸淡水,而1部彈射器1天消耗淡水80噸,並不感到難以負擔。採用彈射器的航母只需多設立淡水造水機即可滿足需要。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2
航母的航速是否必須在30節以上?
艦載機採用彈射起飛對航速有要求,航速較高時對安全起飛有利。但美國航母艦載機要求在零航速時也能起飛。航速的關鍵是戰時的航渡要求,因此航母仍需要較高的航速,但編隊中的其它艦艇包括補給船都應在航速上匹配。
艦載機起飛一般是逆風起飛,可降低飛機起飛時的速度,因此航母的航速是與飛機起飛有關的,但不是必須30節以上,有時是20幾節,而且隨著飛機性能的提高,對航母航速要求越來越小,因此對航母航速的要求是多種因素所致,其中關鍵是航渡要求。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2
一般國家發展航母是應等高性能核潛艇和水面艦艇配齊後再發展還是先發展航母再逐步提高護航艦艇的水平?
等高性能護航艦艇都配齊了再搞不太合適。一艘航母的建造週期在10年以上,在此期間建造幾艘高性能防空艦和反潛艦不會困難。如航母服役時新型護航艦艇數量不足,可先配現役艦艇,以後逐步更新。當然如果艦艇的水平連自己都不能保全就不要參加航母護航。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2
一個國家核潛艇的數量太少時,其航母的生存力是脆弱的。
核潛艇的護航作用是任何裝備代替不了的。航母對來自潛艇的威脅歷來特別謹慎,遠超過對空中威脅的關注。因為海洋太大了,無論固定翼反潛機還是直升機每天都只能出動2~3次,次數再多飛行員太疲勞,根本做不到24小時不間斷的探測。除了狹窄的海域可以用空中反潛外,一般海域無法做到。反潛機靠吊放聲吶探測目標要受海況的影響,用一次性聲吶浮標時則費用昂貴,而且編隊駛過了這片海區聲吶浮標就沒用了,因此只能靠核潛艇在水下進行連續探測。核潛艇為航母護航時主要起耳目的作用,只要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即報告航母,航母編隊則立刻轉向安全海域航行,艦載反潛機前去協同核潛艇搜尋、攻擊。若用常規潛艇為航母護航,其航速是跟不上航母編隊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3
在武器配備上,蘇聯航母一直裝備遠程艦艦導彈以彌補其艦載機的劣勢。這一做法對編隊的制海能力提高有限,卻浪費了航母寶貴的空間。一般國家的艦載機雖不能與美國艦載機完全對抗,但其航母也沒必要搞成戰鬥堡壘,還是應圍繞艦載機來設計,對此該怎麼看?
蘇聯航母裝備遠程艦艦導彈是因為其艦載機種類和數量少,作戰能力有限,另外也與其艦艇設計思想有關,蘇聯多數艦艇設計均有小而全的思想,一艘艦上防空、反艦、反潛設備均有,以保證在單獨作戰時都有一定手段。
蘇聯的航母是在岸基航空兵、核潛艇、大型水面艦艇的共同配合下來對抗美國航母的。它的思想是萬一艦載機和其它艦艇都被擊沉時,航母上的導彈還可以拼一下。但如果俄羅斯再發展下去,等它的艦載機更強大時,它就不會這樣做了。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3
很多國家的航母都有完備的探測、預警、指揮、制導系統,既是機場又是指揮中心,但此做法的研製難度和作戰風險都較大,航母還是應專司機場職能,對此應怎麼看?
機場職能和指揮中心完全應該統一。美國航母編隊中的每艘艦都有強大的指揮功能,都具有指揮整個編隊的能力,但它現在還是讓航母來指揮,在多航母協同作戰時也必須指派其中一艘充當旗艦。為什麼?這就是戰場上的集中指揮原則。作戰時,如果從風險分散的角度出發設立多個平行的指揮中心,會造成信息流通環節增加,反應速度降低。反過來說,由於各艦都具備指揮功能,機場職能和指揮中心統一也不會增加作戰風險,在設計建造上也不會增加多大難度。另外,「藍嶺」這種純指揮艦的消亡為期不遠,其設備並不先進,也沒有獨一無二的指揮能力,沒必要發展。
如果有研製航母的技術能力,再研製其上的指揮中心應無太大難度;且航母受多重保護,是比較安全的,風險也不是很大。倒是新研製航母的國家,由於噸位的考慮,或航母編隊作戰能力相對較弱,可建立單獨的指揮中心,以作為雙保險,降低其風險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6 13:38
(全篇完)
感想:終於發完了,為了整理這篇真的快累死我了...Orz
前篇主要是介紹航空母艦發展史,到中篇後,開始介紹艦載機與航母奇聞異事,
從航母制度到有關航母的各項功能都有詳細解說,後篇就是問與答了。
這些資料僅提供參考,切勿做商業用途。
轉載時請註明。
jacklf2004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