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中國國學--十三經
[列印本頁]
作者:
rutty0222
時間:
07-2-20 03:17
標題:
中國國學--十三經
十三經的由來
(一)先秦時期,
只有大家熟悉的
六經
→
詩、書、禮、樂、易、春秋
。
(二)漢代時,只重視文字訓詁,設五經博士,把
樂經
刪了,剩五部。
(三)唐玄宗時,徐堅撰寫「初學記」,
把禮(禮記)增加了
《周禮》
和
《儀禮》
,
合為三禮。
春秋增為
《春秋左氏傳》
,
《春秋公羊傳》
,
《春秋榖梁傳》
合為三傳,又變為九部。
(四)唐文宗時
,
《論語
》
、
《孝經》
、
《爾雅》
一同列入國子學(當時教育機構),成十二部。
(五)
《
孟子》
在南宋升為經書,成十三部。
十三經簡介
(一)
詩
:西周及春秋時代的詩歌總集,有
風雅頌
三部分。
詳細可以參閱cheese cake大的此篇:
https://www.gamez.com.tw/thread-374971-1-1.html
(二)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
史書
。
又名尚書,就是上(=尚)古之書。為
古代公文檔案
,內容多是記言。
(當時官場上有言或事,史官便分別記下。左史記事,右史記言。)
(三)易:周代所傳有「三易之法」,其中一部就叫
易經
。
而又流行在周代,所以也稱
周易
。
易字有「
變易、萬物變化無窮,然後將它以簡駕馭繁
」的意思。
這是一本複雜的神秘著作,原是
占卜用書
。經過代代的演變,最後就像一本哲學書。
(四)~(六)
三禮
:即「周禮」、「禮記」、「儀禮」。---------------
周禮:原名
周官
,還不是經書。
是記載周代理想官制的書,因實際上,周代的官制與之並不符。
相傳周公所作,內容分為六篇: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
儀禮:儀禮就是禮的經書,但這是漢朝所稱,記載著
貴族一生必須遵守的禮節
,
有兇禮、吉禮、軍禮、賓禮、嘉禮等。
禮記:這原不算經,漢朝時認為是
附在儀禮後的
記
,是一部
由孔子弟子和後代去闡述禮的內容
的書。
最後一直傳到漢代的
戴聖
成書,叫「
小戴禮記
」(49篇),此時以後都稱禮記。
(其中經過
班固的
「
漢書‧藝文志
」、
戴德的
「
大戴禮記
」(85篇)的著錄)
(七)~(九)三傳: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
三本都是
為春秋作傳
的書。
而春秋就是孔子根據魯史又撰寫的
魯國歷史
,紀年體裁。
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左丘明所著。不多修飾解釋,以
直接闡述史事
為名。
以魯國為主,旁及其他國家。
編年紀事,古文經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27年。
公羊傳:原本傳自子夏,子夏再傳於公羊家。
內容反而多是自己問答,
解釋和褒貶經文內容
,
敘事很少
,
多在闡發春秋大一統、尊王囊夷、正名分
。
對於字句可以透悉,但史事比較不能了解。
問答體,今文經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14年。
榖梁傳:口傳是戰國時魯人榖梁子(名赤)所作,
到漢朝劉向確定。
記法和公羊傳類似,多是
訓話
,
解釋經文
。
說理及解釋春秋大義,還要公羊傳精細。
問答體,今文經
。魯隱公元年~魯哀公14年。
※因為左傳保有先秦的散文特性,也保有較完整史事內容。
為後人易研究,所以後兩本文學價值總合都沒有左傳來的高。
※另外,公羊家是齊人,公羊傳有「
齊學
」之稱;類推榖梁傳就有「
魯學
」之稱。
(十)論語:記載著孔子及其弟子、時人所說的話,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所寫成。
可以說是
研究儒家根本思想最重要的一部經書
。記二十篇。篇名取各篇首二、三字。
(十一)孝經:
孔子對曾子論孝的書
。作者爭議有三:孔子、曾子或其弟子。大多採孔子之言,而曾子弟子所記。
內容泛及尊敬父母、忠國忠君、修身治家而
以孝治天下
。字數是十三本中最少,影響卻傳至日本、朝鮮等國。
(十二)爾雅:字面上意思就是「
矯正成某個時代的官方語言
」。就是要用當代的國語去解釋那些
古代詞、方言、人文關係詞(例如:宗族關係),以及解釋天地、山丘、水、鳥、蟲、獸等
百科類名詞
。
記十九篇。
現在的國語辭典,大多都是由這部發展出來的
。
(十三)孟子:原來只是
子書
,因為表彰孔子,在南宋受重視升格為經。內容凡性善論、教育、名
貴君輕,對中國道德文化影響不小。作者也有爭議,大多傳是孟軻弟子所作,雜有
再傳弟子紀錄。共七篇,各分上下。篇名取各篇首二、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應還會補充......
這是上課時自己和講義的整理。
十三經感覺十分容易混淆,
希望這篇對大家有幫助。=^^=
[
本文最後由 rutty0222 於 07-2-20 01:46 PM 編輯
]
作者:
rutty0222
時間:
07-2-20 14:14
今日市面上的十三經注疏.....
就是加了後人的解釋(裡頭句子旁邊的小字)一起成書。
大概這五種
傳:解釋經文的書或文字。
箋:經傳的注釋。
正義:以前說法,也是對經史的注釋。
注:解釋傳的字句。
疏:看了註之後,再進一步解釋的字句。
以下是一些較有名的:
(1)唐代官方
孔穎達
─
《
五經正義
》
:
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
(2)
東漢鄭玄─注《周禮》《儀禮》《禮記》
。
(3)宋代邢昺─疏《論語》《孝經》《爾雅》。
(4)很愛考的詩經:毛公傳→
鄭玄箋→孔穎達正義
。
作者:
幻影神兵
時間:
07-2-21 11:43
補充一下
樂經不是被刪除,主要是因為亡佚後沒辦法救回,
據說是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一併把樂經燒毀了
而樂經有人研究說是「古代的曲譜」
因此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復原的文書
到最後就不把樂經列入了
作者:
rutty0222
時間:
07-2-21 18:58
原來如此,我原本認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
所以在恢復樂經這部份並沒有多下功夫。
我沒有解釋清楚。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