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個性衝動惹的禍 [列印本頁]

作者: z330380202    時間: 07-4-15 08:26
標題: 個性衝動惹的禍
從別的地方轉貼來的(http://sciscape.org)
--------------------------------------------------------------------------------------------------------
編輯
malfada 報導 亢奮的情緒、追求感官刺激、容易衝動及反社會性人格是一般人印象中吸毒者的模樣。到底吸毒的人是因為失去理智才去吸毒,還是因為吸了毒才失去理智?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失去理智,感到焦躁不安時,會利用毒品來自我治療,以緩和自己的失控的情緒。 成癮藥物如古柯鹼和安非他命,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會讓腦內的多巴胺濃度上升。藉由刺激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特別是依核(nucleus accumben)中以多巴胺為神經傳導物質的神經束活性,讓個體產生愉悅的欣快感。如此一來,腦內的報償系統(rewarding system)會驅使我們不斷服食藥物,以獲得滿足。在動物實驗中,古柯鹼可讓動物產生區辨刺激作用(discriminative stimulus),讓老鼠輕易學習到觸動按鈕或槓桿,能源源不斷得到藥物,達到成癮的滿足感。這種自我取食(self-administration)的實驗設計是評估藥物濫用的最佳方式。 吸毒者常會做出衝動的行為,研究顯示,藥物濫用者對延遲獎勵(Delay-of-reward)的觀點與正常人不同,他們無法忍受遲來的獎勵,而且成癮越嚴重者越無法忍受。在動物實驗中,所謂的個性衝動的大鼠也是如此,並且牠們會攝取較多的古柯鹼。利用正子斷層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觀察吸毒者的腦部,在依核區有較少的多巴胺D2/3接受器,而腦中D2接受器有缺失的小鼠,對古柯鹼的自我取食量也較高。是否兩者之間有關聯性? 英國劍橋大學的Jeffery Dalley和其研究小組便利用大鼠的動物實驗模型,來探討這個問題。 Dalley等人觀察大鼠的行為,讓100隻大鼠觀察5個閃燈,訓練牠們看到任一個燈閃後,只要能鑽入燈下方的洞中,就能的到食物。結果顯示,個性衝動的大鼠會在閃燈前胡亂猜測食物在哪裡。正子斷層攝影的結果也顯示在這些衝動大鼠的腦部依核中,多巴胺D2/3接受器的量也較少。接著觀察大鼠們對古柯鹼的自我取食情形,衝動大鼠對古柯鹼的自我取食量約是有耐心大鼠的兩倍。不過在經過一星期的戒斷後,衝動大鼠的答對率和有耐心的大鼠差不多,沒有因為吃下大量古柯鹼而錯誤百出。Dalley指出,或許對動物來說,自我取食藥物可以抑制牠們衝動的性格,緩和情緒,做出對自已有益的判斷。 古柯鹼的濫用者輕重差異度很大,較嚴重的濫用者常伴隨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過動傾向,但有些患者卻無需治療就能自行停用。腦中多巴胺量的變化和精神疾病是有相關性的,許多精神疾病的藥物是影響腦中多巴胺D2接受器的功能,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腦中D2接受器較少的人,會有孤僻、冷漠、離群索居的表現。或許利用上述的研究模式,可以先預測哪些人可能是藥物成癮的高危險群(如文章所述的個性衝動者),早一步防治,以減少毒品對人們的傷害。 原始學術論文:
Jeffrey W. Dalley et al., Nucleus Accumbens D2/3 Receptors Predict Trait Impulsivity and Cocaine Reinforcement, Science March 2, 2007; vol 315: 1267-1270.
其他相關論文:
Michael A Nader et al., PET imaging of dopamine D2 receptors during chronic cocaine self-administration in monkeys. Nature Neuroscience 9, 1050 - 1056 (2006).
Caine SB et al., Role of dopamine D2-like receptors in cocaine self-administration: studies with D2 receptor mutant mice and novel D2 receptor antagonists. J Neurosci. 2002 Apr 1; 22(7):2977-88.
參考來源: 相關連結: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