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我們是炎黄子孫◆ [列印本頁]

作者: ~~油仔~~    時間: 07-5-21 10:13
標題: ◆我們是炎黄子孫◆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秦風》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牆,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梁,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沖上喉頭,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有人跟我說,曾經有一條大魚,生活在北冥那個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鳥,在天地之間翺翔。巨鳥有如垂天之雲般的翅膀,雖九萬裏亦可扶搖直上。聖賢賦予我們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爲我們塑造一個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時候,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刑前,彈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幾千年過去,依舊有余音繞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回大唐,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雲遊四方,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長風吹開他的發帶,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可是後來換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棄了武將。他的子孫最終躲進了人間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讓。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軍隊征戰沙場,敵人都說,有嶽家軍在,我們打不了勝仗。可歎英雄遭忌,讒士高張,一縷忠魂終於消散在西湖之傍,一個民族的精神就這麽無可逆轉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陽中,我依稀見到,有人把它插進土壤,那是將軍用過的,一支甯折不彎的纓槍。  
  時間的車輪悠悠蕩蕩,終於在甲申那裏失了方向。於是瘦西湖畔,梅花嶺上,爲紀念這個悲劇建起一座祠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他不願散開高束的發髻,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丟了性命,護了信仰。殘酷的殺戮,如山的屍骨,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後,它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  
  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坐進麥當勞的廳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時裝,我隨口唱著my heart will go on,卻莫名其妙的心傷,因爲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我記得了,一群褐發籃眼的豺狼,帶著尖船利炮,拆了我們的廟宇,毀了我們的殿堂。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裏,那個禮儀之邦?在哪裏,我的漢家兒郎?  
  爲什麽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你卻說我行爲異常?爲什麽我倍加珍惜的漢裝,你竟說它屬於扶桑?爲什麽我真誠的告白,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爲什麽我淌下的熱淚,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在哪裏,那個信義之鄉?在哪裏,我的漢家兒郎?  
  我不願爲此痛斷肝腸,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歎賞,不願我華夏衣冠倒*日本人去宣揚。所以,我總有一個渴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梁。  
  記住吧,記住吧,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轉自http://club.news.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huaren&a=32729&sr=0&allchildnum=5


================================================================================

現在在東亞地區,甚至全世界的服裝都開始西化了

但東亞地區更為嚴重,試問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之中,他們有多少是穿過中國的傳統漢服

哎~~~

而我就竟然,連漢服都沒有摸過:悲傷


[ 本文最後由 ~~油仔~~ 於 07-5-21 10:15 AM 編輯 ]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5-21 16:48
很明顯的這很有可能變筆戰文,先在這裡跟大家說冷靜點

......................................................................................
1.漢族是世界上血統最複雜的民族之ㄧ,經歷多次大混血,而在台灣,很多人都混有平埔族血統,光我家譜記載我直系血親就有2個確定是平埔族,其他旁系更多

2.漢服?閣下可以定義一下漢服嗎?中國3000年(真正能考據的),所流傳服裝多采多姿,尤其是清朝帶來大量滿族服飾,真正漢民族沒有旗袍的(當然你要說廣義來講滿族已經跟漢族融合我也沒意見)

不像日本或韓國泰國,有大家認同的民族服飾,漢服在各國人的心中都不大一樣,更不要說跟漢人所想的一樣

3.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以漢為主要民族,但是漢人在各地又可以細分,何況一些地方民族分界已經不明顯了

4.外國侵略那一段,我只能說是弱肉強食,別忘了,漢民族強盛時也是一天到晚對外族侵略,所以漢人最沒資格對人家說被侵略的可悲,因為漢人可能是世界上殖民跟侵略範圍最廣最久的民族

5.珍惜自身文化很好,但是過頭變激進就不好

.......................................................................................

大家注意到,我在此都 用"漢"而不是"中國"

中國含義太廣,我怕會混在一起,所以用精準一點的"漢"會比較好

[ 本文最後由 玉日比 於 07-5-21 05:03 PM 編輯 ]
作者: 灵魂熔炉    時間: 07-5-21 17:38
这是一篇推广“汉服”的文章,对于有些敏感的满族网友而言是战文,但是不关台湾人的事(除非是满族:邪惡 )
所以说,如果这也发展成战文的话,火星也可以撞地球了。


2.漢服?閣下可以定義一下漢服嗎?中國3000年(真正能考據的),所流傳服裝多采多姿,尤其是清朝帶來大量滿族服飾,真正漢民族沒有旗袍的(當然你要說廣義來講滿族已經跟漢族融合我也沒意見)

这里所说之汉服指的是清朝命令汉人“剃发易服”之前汉人所穿之服饰(它与韩服,和服一样,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伴随着大陆这边对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网络上也兴起了一场复兴“汉服”的运动,可以说在网上造成了不大不小的一点风波和争论呢...(支持方与反对方都有脑袋不清楚的家伙),不过说回来,大陆各民族中,汉族在文化层面上恐怕是最压抑的。

[ 本文最後由 灵魂熔炉 於 07-5-21 06:00 PM 編輯 ]
作者: zgmfx30a    時間: 07-5-21 18:07
不怕你沒摸過漢服穿西服

不怕你吃漢堡不吃包子

不怕你喝可樂不喝茶

不怕你上西學不上私塾

只怕人們忘記古中國聖賢追求理想世界的精神

[ 本文最後由 zgmfx30a 於 07-5-21 06:29 PM 編輯 ]
作者: rabbit74222    時間: 07-5-21 18:18
要說傳統服飾的話~我算是穿過吧?

因為參加祭孔典禮...不得不穿= ="

不過如果要說炎黃子孫...要說漢服...

為何不說大家最早的祖先都不穿衣服呢?

文化這種東西不該執著於器物之上

該淘汰的自然會被淘汰而成為歷史

不然現在可能還要蹲在路邊磨石頭呢

以上~個人淺見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7-5-21 20:40
當我發覺層起的樓房!易去遍地的農家!

古老的土厝!成為過往!

我!無法悲傷!

看看美利堅的榮光!建在淚之路上!

想想先祖的產業!奪自原民的手上!

胡馬易漢服!

無人替他喊冤枉!

原民改漢姓!

我們管它叫開化!

誰!能感到悲傷?

強權的洪流!可以沒去亮麗的外裝!

卻無法掩蓋道德的高尚!

廉恥的淪喪!

不是因為西潮!

而是我們的心!在腐化!

國際潮流!朝著強勢的一方!

我被他人打壓!更被遠拒一方!

但我不悲傷!

因為我明瞭!

唯有力爭向上!才有資格談存亡!

-----------------------------------------------------------------
1.中國和台灣兩國!

現在都面臨了道德淪喪的問題阿~

期勉兩國人民都能在社會亂象重重的今天!

找到邁向未來的坦途!

2.在讀了莫那能的幾篇詩選後!

對於傳統的淪喪!的確多了幾分的感觸!

然而!強勢的文化!可以改變傳統的外貌!

內在道德的淪亡!卻大多是人心本身的腐化!

我們有了"價尬"我們有了"樓雷"

卻失去了傳統的質樸!

怎麼在功利和道德上取得平衡!

真是門大學問阿!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7-5-21 21:23
曾經有一位反共的學者這樣說過(原意大概如此,因爲我是聽來的),我們(指他的反共團體)之所以失敗關鍵就在于,中國人可以原諒你的各種錯誤,但是永遠不能被原諒的就是對民族的背叛,我們的失敗就在于我們試圖依靠外力打敗中共,而這是不能被人民原諒的。

據說林彪當年幷不想去蘇聯,上飛機之前他大呼:“至少我還是個民族主義者”有謠傳說,中共用戰機迫使準備飛往廣州另立中央的林彪向北飛去,而緊接著,性能穩定的三叉戟墜毀了。

無可否認的是,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世上無雙,蔣介石在大陸臭名昭著就是因爲共産黨對他打內戰、不抵抗、與日本秘密談判、投靠美國的宣傳。臺灣要獨立首先就要把自己和中華分清,把自己說成另一個民族。

爲什麽中國有如此高的民族意識呢?(儘管他經濟落後,也有很多被人攻擊的地方)那只是因爲兩個字——歷史。中國是所謂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從未被其它民族徹底征服的(蒙、滿被視爲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即使不算,那麽在他們統治期間也不得不向占主體的漢族妥協,蒙古人因爲妥協的不够所以失敗,清朝因爲妥協的好,所以長遠。),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其軍事、經濟等方面都是全球無法望其項背的。而且黃種人曾多次給那些自視甚高的白種人以痛擊,也産生了“黃禍”這個詞。這些都使中國人(推廣至整個中華民族)有著一種驕傲和自豪,即使面臨苦難,他們也保持這種虛無的精神(不論什麽時代,中國人稱呼异邦之人總不乏那些帶輕蔑意味的詞彙)。長時間的大一統使得中國人的向心性很强(不像歐洲,領土分得很細,直到近代各國疆界還不穩定),而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使得人們知道“禮義廉耻”,很多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忠孝”。這些都注定中國人(包括源于這片土地的所有人)不可能徹底接受西方那一套,即使是所謂中國通的西方人也不會明白中國的一切。以西方觀點來要求中國是不現實的。中國人决不會平靜地面對領土的分裂(不會像波蘭那樣)。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7-5-21 21:40
與其說是因為中國未被徹底征服!

倒不如說是在"次殖民地"式的瓜分下!

所產生的強大反作用力!

至於民族性的強弱!

小弟認為中國!韓國!日本!可有得拼啦!
作者: 不动如山    時間: 07-5-21 22:09
我倒認爲日韓的民族意識實際是從中國學去的,只是人家可能保持得更好。
作者: 上帝使者    時間: 07-5-21 22:18
民族意識說真的沒有誰學誰!

內憂外患下!歷史循環下!

自然就會形成!

只是有強有弱!有左有右罷了!
作者: 天下創世    時間: 07-5-21 22:38
不要怪我太坦白= =說我被洗腦也OK

我有一本書叫做中西服裝史,很厚一本

我看西洋服裝看的很起勁,但是看到中國..........睡著了

所以我只看一半

我一直認為民族主義不是唯一選項,大家愛美愛漂亮

西服會流行,不能完全用文化侵略去蓋誇論定

他一定有他的影響力,包括在流行界 時尚界原本把持然後在現代持續擴大的優勢

但說老實話,最近服侍界所謂東方風開始吹起了

許多設計師都開始頗有中西合壁的味道



不過我還是認為穿了漢服,也不能代表什麼

可能在我心中,文化的認同不是在於外表

而是在精神面的認同,我認為這比穿起漢服要重要多了吧

謬論謬論


的確 中國人是很迷漢唐盛世的 那是中國人武功強盛的年代

但是沒有人想過

現在中國人大部分的慣習,文化,都由北宋開始奠基起來

也就是中國文化大致上成長到北宋行成巔峰,簡單來講就是接下來就沒有什麼大改變

北宋積弱的悲劇雖是值得警惕,但也不用過於怨嘆

因為他有一股武力無法消滅的力量深深地影響現在的中國人,那就是文化

所以中國人雖然在武力上被蒙古鐵騎擊敗

但是民族其實沒有滅亡

因為中國的民族不是建立在血緣上,而是建立在漢文化上

這是我認為中國文明的地方就是在這裡了

而論滿清,許多人把衰亡的罪名歸在滿清

但是中國國力開始衰弱

並不是清政府要全部負責,明代政府也必須要負責

而比起明代

清朝君王鮮少昏庸之輩,只能說他們面對時代的變局沒有創新的適應力

當鴉片戰爭打來的時候,中國是拿一灌灌尿桶去噴英國艦隊的

這是道光倚重的大將軍的戰術

從這就可以看出落差了

如果把太平天國看成民族衝突過於攏統

事實上,短暫地使用宗教組織起來的叛亂跟一切中國民變大致類似

主要還是應擺在官逼民反去看

我只能講一朝跟一朝的滅亡,被異族征服不用看的過於激烈

沒有人能夠消滅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毀滅腐蝕的力量一定來自於自己

北宋因為他矯枉過正的政策使他滅亡

我反而認為明朝政治的黑暗,實在是非清朝政府所能筆擬的

讓太監掌權是會讓一個國給丟掉的

總而言之

民族主義有他的用處好處壞處

但不是現在的中國需要的

但假如中國想要侵略別國

領導者就應該好好善用一下民族主義

打仗的時候 民族主義是管用的

但和平的時候呢?

如果中國對於日本人的恨執念太深

我認為這對中國是不太好的

歷史的經驗法則告訴我們

開放比起封閉自守的國家,到底哪個孰優孰劣?

[ 本文最後由 天下創世 於 07-5-21 11:26 PM 編輯 ]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7-5-22 10:09
標題: 回覆 #11 天下創世 的文章
我們真的是炎黃子孫嗎?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課題
姑不論炎帝與黃帝是否真實存在,炎黃子孫的說法也是十分晚進的東西
這個概念大概成形於清末,是一個典型的民族主義共同體的塑造
我曾聽我同學提起一篇文章,專門討論這種概念的形成
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篇名是《我以我血薦軒轅》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5-22 10:40
1.漢族血緣複雜度是世界第一(和印度並列)

2.所謂中華民族包括他族是不公平的,其他民族並不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頂多是被殖民或被統治者而已

3.所謂中華民族的概念應該是指在以漢族為主的政權,加上其他民族所組成的國家,但是這並不表示這可以稱為中華"民族"

4.我之前說了,請大家用詞用字精準一點

[ 本文最後由 玉日比 於 07-5-22 10:42 AM 編輯 ]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5-22 10:55
曾經有一位反共的學者這樣說過(原意大概如此,因爲我是聽來的),我們(指他的反共團體)之所以失敗關鍵就在于,中國人可以原諒你的各種錯誤,但是永遠不能被原諒的就是對民族的背叛,我們的失敗就在于我們試圖依靠外力打敗中共,而這是不能被人民原諒的。

據說林彪當年幷不想去蘇聯,上飛機之前他大呼:“至少我還是個民族主義者”有謠傳說,中共用戰機迫使準備飛往廣州另立中央的林彪向北飛去,而緊接著,性能穩定的三叉戟墜毀了。

無可否認的是,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世上無雙,蔣介石在大陸臭名昭著就是因爲共産黨對他打內戰、不抵抗、與日本秘密談判、投靠美國的宣傳。臺灣要獨立首先就要把自己和中華分清,把自己說成另一個民族。


1.這是民族主義者的說法,歷史上多的是借用外力的例子,早期中國人對血統觀念薄弱,主要是文化差異,中國少數民族穿漢人的服裝你也認不大出來

2.中國人民族意識並不清楚,請看上文(跟印度人一樣),只有在外敵來襲時才會喊來當口號,請看周星馳主演鹿頂記第一集前半段,陳進南跟韋小寶在內室的談話





爲什麽中國有如此高的民族意識呢?(儘管他經濟落後,也有很多被人攻擊的地方)那只是因爲兩個字——歷史。中國是所謂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從未被其它民族徹底征服的(蒙、滿被視爲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即使不算,那麽在他們統治期間也不得不向占主體的漢族妥協,蒙古人因爲妥協的不够所以失敗,清朝因爲妥協的好,所以長遠。),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其軍事、經濟等方面都是全球無法望其項背的。而且黃種人曾多次給那些自視甚高的白種人以痛擊,也産生了“黃禍”這個詞。這些都使中國人(推廣至整個中華民族)有著一種驕傲和自豪,即使面臨苦難,他們也保持這種虛無的精神(不論什麽時代,中國人稱呼异邦之人總不乏那些帶輕蔑意味的詞彙)。長時間的大一統使得中國人的向心性很强(不像歐洲,領土分得很細,直到近代各國疆界還不穩定),而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使得人們知道“禮義廉耻”,很多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忠孝”。這些都注定中國人(包括源于這片土地的所有人)不可能徹底接受西方那一套,即使是所謂中國通的西方人也不會明白中國的一切。以西方觀點來要求中國是不現實的。中國人决不會平靜地面對領土的分裂(不會像波蘭那樣)。




1.中華民族是漢族沙文主義的產物,外族不一定承認

2.所有政治都一樣,統治外族要高壓懷柔兼用

3.只有漢人跟蒙古人在高興成吉斯汗,說實在的,那是一場很大的災難,就死傷人數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這跟清末外國人侵略中國一樣,一句話"爽到你,痛苦到我",所有民族的豐功偉業都代表其他民族的痛苦(EX:大英帝國 納粹德國 唐元 清 埃及)

4.波蘭人對國土分裂很平靜嗎?請看蕭邦生平

5.外國人也給了自視甚高的中國人痛擊(這是反諷)

6.軍事不敢說,經濟跟技術在世界史上的確佔有一席之地,很大一席

7.歐洲均勢政體跟中國統一政體孰優孰劣並無定論

[ 本文最後由 玉日比 於 07-5-22 05:42 PM 編輯 ]
作者: 灵魂熔炉    時間: 07-5-22 18:08
原文由HOLMESLEE 於 07-5-22 10:09 AM 發表
我們真的是炎黃子孫嗎?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課題
姑不論炎帝與黃帝是否真實存在,炎黃子孫的說法也是十分晚進的東西
這個概念大概成形於清末,是一個典型的民族主義共同體的塑造
我曾聽我同學提起一篇文章,專門討論這種概念 ...

用血统去衡量汉族本来就是很小白的行为,古人从来就是只要你认同与接受汉文化就是汉族这样的态度.
血统论应该是来源于近代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吧.
实际上近来发现的一些文明遗迹也证明汉民族的发源是多源的,
比如川西古蜀国遗迹---三星堆(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
     川东重庆地区的巫山大溪文化,巴文明

[ 本文最後由 灵魂熔炉 於 07-5-22 06:57 PM 編輯 ]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5-22 19:27
漢族向來是不斷的對外混合,搞不好你的DNA跟北方的漢人完全不一樣呢

大致來說血統論是區分種族,文化論是區分民族,不過其他還有各式各樣的論調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7-5-23 00:05
原文由灵魂熔炉 於 07-5-22 06:08 PM 發表

用血统去衡量汉族本来就是很小白的行为,古人从来就是只要你认同与接受汉文化就是汉族这样的态度.
血统论应该是来源于近代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吧.
实际上近来发现的一些文明遗迹也证明汉民族的发源是多源的,
比如川西 ...

你誤會了
我提炎帝、黃帝只是要敘述中國人塑造民族認同時,多託稱為炎黃後裔,然實則不然
事實上,這樣的認同,不需要真的有血統關連
炎帝、黃帝只是這種認同的象徵
就像柬埔寨人會拿吳哥窟當他們的族群意象一樣
這些東西是否存在、是否有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作為一個具象的代表,凝聚一個民族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7-5-23 02:11 AM 編輯 ]
作者: 21215421    時間: 07-5-24 15:34
中國人本身是以文化來分外族及中原文化的
只要是最後成為中華文化的.我們就稱他為中華文化.就像春秋戰國.秦楚是狄.但後來他們就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份了

孔子曾讚賞管仲也是以文化的角度呢
血統論?你覺得以前的人分得了那麼細嗎?
又哪一國人是沒混過的?
作者: Ahorn    時間: 07-5-24 21:06
看到大家討論到這邊,又讓我想起兩個好玩的問題。

一個民族,能不能組成不同的國家?
一個國家,能不能有許多民族?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5-24 23:24
答案是

可以

歐洲就是最好的例子,拉丁 日爾曼 薩克遜&不列癲,歐洲是由這三大民族組成

印度也是多民族,中國則比較像漢民族及盟友及被征服者所組成



血統 語言 文化只是現代人類學者用來分類的方法之一而已
作者: 灵魂熔炉    時間: 07-5-25 14:13
离题一下~

根据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理论,
西欧基督教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灿烂的文化成果,是因为在其起源之初,其文明圈中的帝王,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建立起持久的大一统帝国,
所以,基督教文明便能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地成长,诞生出伟大的文艺"复兴"(实为创造,只是借了古希腊罗马文明这具尸体而已)

而基督教文明的孪生姐妹,东正教文明,则因为东罗马帝国的存在,在其成长之初,便受到大一统文明的高压,最终变为死气沉沉的文明.

[ 本文最後由 天下創世 於 07-5-28 09:59 PM 編輯 ]
作者: raikkonenai    時間: 07-5-28 21:43
標題: 是这样吗?
我也曾在一些论坛上看过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的论题。。。

在那个论坛中,文章中也说起中华,或者说明确点就是说“汉族”,的服饰的演化史,来表达了这么

一个作者的观点---我们民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因为无论是春秋还是两汉,或是隋唐或是两宋明

清,每个时期的服饰都是不一样的。这种服饰的不断的变化,其实就是在显示着一个特点,在中华

的演化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交流融合的历史(反例就是封闭的岛屿国家日本与只靠近东北的朝

鲜)。中华没有固守狭隘的民族要义(以民族服饰为例),没有只看过去,他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思

想与风俗的气魄。(美裔华人历史学家余英时在获得”约翰·克卢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演说中

也谈及有关与包容性的问题)

当然,那位作者

他是站在汉族的角度来说那是”汉民族的包容性“。而抛来这个立场,就会发现,其实汉民族

在“包容的过程中”。自身也从原来的传统中被“某某化”了!

      或者说,现在所讲的中华民族,其实就是历史上在中国这篇土地上各种”消失“的文明(包括消

失了在两汉后的汉民族,包括隋唐后消失的汉民族......)的融合后的代表!甚至也可以说,已经是无

所谓所谓的汉民族了,就连现在的汉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所以,引用网友的“以

汉民族沙文主义为中心的中华民族”的话,他现在不是仅仅指一个民族!!

顺便说说网友的”强权的征服论“,是说历史上有很多的民族被汉族征服了。在这里,我要说明这么

几点。首先,这句话并没有多大的错误,只是,征服一说,太单面性,太狭隘了。上面我已经说过

一些了,在这里做再一个论证,假如我们把统治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300年的中原的民族看作是

一个民族的话,那么,那个民族其实,跟同时期的匈奴部分部落一样,都在历史的演化中消失了,

被“某某化”了。就像一盆蓝色的颜料中加入了一杯其他颜色的颜料,在当时看到的是,那还是一盆

蓝色的,但是,在随后,再加入其他的颜色,那么蓝色,还是蓝色吗?只是,不变的是每次融合的

主体,就是那个”大盆“,都被历史学家与现代的我们冠名为”汉民族“,而那些满载着其他颜料的杯

子,被冠上可其他形形色色的名称而已。每些原些存在的民族们包括当时的汉民族,他们的服饰,文

字,语言,生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变化了。他们在不断的融合。而到了现在,就形成了人口12

亿的汉族。而这个12亿的汉族,真正的说,就是历史上所有”被同化“(按照网友的观点来说的)的

民族的集合体

     而网友又有说,现在的中华民族,不应该包括其他的民族。我想,也可能吧,想想朝鲜族、俄罗

斯族,他们都在中国内陆生活着,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国家。但是,历史不是在今天就停止

的,交流融合是在不断的进行着的。谁会去否定,创造端午节的那个”民族“,不会在未来产生呢?

或者哪天,泼水节也会成为未来的汉民族的欢庆的节日了。

      说道炎黄,那正如另一个网友所说,他们的存在,就是民族的象征。或许,民族所有的都在

变,在同化或者被同化,而唯一证明他是一个民族的,就只有那个民族的象征了!于是,炎黄的

意义被"捧得“巨大了!

[ 本文最後由 raikkonenai 於 07-5-28 02:11 PM 編輯 ]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7-5-28 21:53
標題: 回覆 #22 raikkonenai 的文章
記得看完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我的感想是「民族僅是一認同、遺忘與記憶的過程而已」,謹以此為本篇的註腳。
作者: 天下創世    時間: 07-5-28 22:00
湯恩比這我認為有些扁頗

對於大一統帝國對文明的成長是否有壓迫意味這還是有爭議

雖然說戰亂時期的確對一些文明進步是有幫助的,很不情願地這樣講

像是英國的黃金時期是西班牙無敵艦隊入侵之時  雅典的黃金年代是波希戰爭的時候

總之

文藝復興能夠讓希臘羅馬知識回傳義大利

事實上 阿拉伯與拜占庭保存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

我是覺得 拜占庭當時的情況,已經是就算一百個拿破崙來也沒有用

但仍能抵擋阿拉伯人 土耳其人的入侵如此長久

已經足以顯現出君士坦丁堡的偉大了

[ 本文最後由 天下創世 於 07-5-28 10:02 PM 編輯 ]
作者: 灵魂熔炉    時間: 07-5-28 22:40
东罗马将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对东方民族的抵抗上,就剩不下多少力气用在文化的发展方面...
及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保存,

东罗马虽然也可以说很伟大,不过现在影响世界更大的是基督教文明(西欧加米国),而不是东正教文明(东欧,俄罗斯以及苏联式的共产主义)
可以说是为他人做嫁衣吧...
作者: raikkonenai    時間: 07-5-29 00:19
標題: 东正教与基督教的关系有问题哦。。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东正教应该是属于基督教,只是是其分支。就像逊尼派与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种教义分支类似..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5-29 02:28
教會第一次大分裂,羅馬"公"教    東方"正"教

包存希臘羅馬的是回教徒,相較下東羅馬就遜了

日本是吸收外來文化最厲害的國家之一,尤其受到中國和美國的影響最深
作者: Ahorn    時間: 07-5-29 16:55
>日本是吸收外來文化最厲害的國家之一,尤其受到中國和美國的影響最深

正確來說:是唐朝、之後是整個歐洲,前期尤其已荷蘭為主。
如果只已日本只會吸收別人的文化,是看不到真正的日本的。

印象中,有一個人為著思考,如何同時保存日本的傳統文化與歐洲思想,因而發瘋。
這樣的精神,是在炎黃的血統,看不到的。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5-29 22:09
這並不只有漢文化,世界上的所有文明都是互相交流的,就像中日兩國,我學你的法律 你學我的鑄劍術一樣,差別在於多寡而已

所以今天很多漢文化追根究底其實不是漢人發明的

日本 歐洲 印度都有一樣的情形

但是今天在歷史的巧合下,日本成了世界大二大經濟國,在多種原因下,日本成功建立起自身的現代文化

我們常常說某東西是日本貨 或某東西是美國貨,日本人已經成功的逤造出新的日本精神(EX:精緻 細膩 迷你 團體主義(跟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相較) 甚至是禪

無法否認的,在這10年之前,中國經濟尚未崛起,東方文化的代表就是日本,這沒什麼民族問題,純粹只是他在那個年代經濟起飛

PS:歐洲的荷蘭 英國 西班牙等文化是在大約江戶德川幕府時期傳入,或是更早的戰國時代,剛好歐洲在大航海,中國也是差不多時期

[ 本文最後由 玉日比 於 07-5-29 10:11 PM 編輯 ]
作者: Ahorn    時間: 07-5-30 01:16
呃~我會特別講唐朝不提中國是因為……
中國的文化~常常因為改朝換代,就莫名的消失一堆文化
作者: 麥峱    時間: 07-5-30 21:12
真正的漢文化或中華文化在中國本土老早就沒了
這一切都是拜某個中國社會主義黨的功勞,請大家為他們鼓掌!!
因為現在的台灣與日本都是在保留中華古早文化(日本的文化還比較早)
所以我們可以說咱們是中國人也可以是台灣人
可是背離自己的文化還敢說自己是所謂的祖國
實為可笑!!
作者: 灵魂熔炉    時間: 07-5-31 12:01
原文由麥峱 於 07-5-30 09:12 PM 發表
真正的漢文化或中華文化在中國本土老早就沒了
這一切都是拜某個中國社會主義黨的功勞,請大家為他們鼓掌!!
因為現在的台灣與日本都是在保留中華古早文化(日本的文化還比較早)
所以我們可以說咱們是中國人也可以是台灣 ...

某党再猛也只能使中国文化受到摧残,并没有使她消失,何况现在大陆也在努力地复兴与保护各种文化(不仅是汉文化)
阁下凭什么说“老早就没了”?
作者: 麥峱    時間: 07-5-31 19:55
要不要用繁體呢?
畢竟繁體代表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阿!!
作者: HOLMESLEE    時間: 07-5-31 20:09
標題: 回覆 #33 麥峱 的文章
中國歷史上也不全然用現今的繁體,文字是有其發展的歷史,繁體字是保留最多中國傳統的,但不是繁體字就代表了中華五千年文化(先不論中華文化到底有多久...)
不過,不可否認的,簡體字在某方面而言,是與傳統文化產生了些許的斷裂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6-1 01:27
其實自古來就有簡體繁體之分,只是是大夫一般都用繁體,只有市井小民用簡體字

EX: 國=国
作者: Ahorn    時間: 07-6-1 02:55
現在所謂的簡體,畢竟是共產黨出來的。
玉日比所說的,應該是 "俗體字" 。
比如:等……

另外,保存所謂中華文化的國家還有韓國、東南亞等……
台南的祭孔儀式,還要去韓國取經呢~
而 越南or泰國 是最重視孝到的國家

中國文化直到今天的台灣,除了民生活動、也只剩八股思想了~
建築、藝術、音樂、留到今天的還剩下什麼啊?
作者: 灵魂熔炉    時間: 07-6-1 15:00
原文由麥峱 於 07-5-31 07:55 PM 發表
要不要用繁體呢?
畢竟繁體代表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阿!!

我们从小被教写简体字,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官方教材没有文言文和古诗词,
要学繁体字也不难,随便找本繁体字的书看一看就行了(大陆也有很多书是繁体,还有些是古代那种排版方式)。
而且,阁下...难道仅仅会写繁体字就能认为自己继承了中华文化?

另外,简体字主要来源于草书,不是某党的发明。
PS:我曾经看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体字第二号方案,比现在的简体字还要简化得多,看得我头昏脑涨,应该和你们看简体字时的感觉差不多(笑


台南的祭孔儀式,還要去韓國取經呢

大陆的祭孔需要去韩国学倒不奇怪,不过台湾去学什么?觉得自己的清制祭孔仪式不太好,想学明制的?




我找到点简体字历史,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06009.html?si=1
漢字簡化簡史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幹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等等共達330多個。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劃多的字也簡化。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連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複、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1936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19522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19552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19561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 本文最後由 灵魂熔炉 於 07-6-1 03:27 PM 編輯 ]
作者: 玉日比    時間: 07-6-2 01:05
其實也不是說學繁體就一定是繼承中國道統,這種事還是要看個人國學功力啦

不過學繁體看古書是方便點,而且由繁入簡比較簡單,由簡入繁比較難,畢竟繁體字比較難學,一旦學會了要轉成簡體就簡單的多

日韓很多東西保存下來,在中國這邊反而失傳了
作者: LEO4602    時間: 07-6-6 07:36
中不中華我是不知道啦,我只知道沒有印度,就沒有少林寺、沒有西遊記、沒有禪宗,沒這些東西中華還是中華,不過遜色不少。

漢服跟繁體字有什麼好吵的,無聊。古人也沒很排斥外來文化,以前能吸收印度文化,現在不能吸收西洋文化?完全沒交流的就是埃及那種,失傳個幾百年就不用交流了,死水怎麼活絡的起來。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