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出生55~80公分,成體約1.9公尺長,雄體稍大。 |
形態特徵:沒有背鰭,背頂會稍微出現窄脊,和白鯨外形有點相似。牠的頭圓圓的沒有鼻子,頭可以轉動。身體的顏色是淺藍和灰色,腹部顏色比較淺,喉嚨和肛門是白色的,死後身體會變黑色。上頜下頜齒各有13~22個牙齒。 |
自然史:食物有小烏賊、小蝦、小魚,在胃裡面有發現米等榖物和黏有卵粒的葉片。在日本海,每群約有50隻,由幾個5~10的小群,生殖在十月左右。在中國長江的群體約2~12隻為小群,生殖高峰在2~4月,母豚會用胸鰭將小豚放在背上浮著游水,壽命估計約25年。 |
分布:分布在印度洋到太平洋附近海水,在淡水和海水都有。 |
容易與混淆的海豚:由於沒有背鰭的特點所以,很容易辨認、可能與白鱀豚、印河豚、恆河豚、伊河豚稍微混淆,雖然顏色和伊河海豚接近,但是背後有背鰭,白鱀豚和印河豚與恆河豚皆有明顯背鰭及長吻。 弗氏海豚
花紋海豚
瓶鼻海豚
|
大小:出生85公分,成體雌1.6~2.4公尺,雄1.6~2.6公尺,體重120公斤。 |
形態特徵:身體修長,身上有很多斑點;離沙灘越遠,海豚的斑點越少,在同一群中,年齡越小的海豚斑點會越少,海豚仔沒有斑點。吻細細長長,唇和吻端是白色的,眼睛附近是灰色並連到頭吻交接處。背鰭窄窄的,是鐮刀形,頂端尖尖的。嘴角到胸鰭有不明顯的暗帶。上頜和下頜每側的牙齒有34~48個。 |
自然史:離岸邊的海豚成群有數百隻到數千隻以上,離岸邊成群的海豚有50隻到數百隻成群。在熱帶太平洋曾經看過熱帶班海豚和飛旋海豚同游。一年中沒有特殊的生殖高峰,授乳期11~5月。可能再秋季和冬季時移到離岸邊比較近的地方,春天在游到深海的地方,牠可以跳的很高。 |
分布:分佈很廣闊,牠大部分在熱帶海域可是溫帶海域也可以看得到。 |
別名:(舊稱:長吻飛旋海豚)、長吻海豚、長喙海豚、旋滾海豚。 |
最大身長:2.1公尺。75公斤。 |
形態特徵:身體修長,上顎和下顎的牙齒每側45~62枚。背鰭位於中間,高而直立的背鰭,是三角形的或者是頂端稍為向後,有的向前。尾鰭中央凹度很深而且在尾椎末有稍微突起於尾鰭平面上。三層體色,背後是深色,肚子是淺白色,額頭傾斜,唇黑色,吻前端是黑色的,眼~胸鰭有黑帶紋。性喜躍出水面,達3~4英呎,並以身體縱軸為軸,可以芭蕾旋舞,旋轉至少3次,多達7次,故俗稱〝飛旋海豚〞。 |
自然史:每群通常200隻以下或1000隻以上。飛旋海豚大部分深水區,有的時後會游到岸邊,然後幾十隻就會成群擱淺,在西邊海岸是會看見與大群的真海豚同游。行動敏捷,喜歡跳躍,常常在船頭附近跳舞玩耍。目前只有生殖資料是在東太平洋的飛旋海豚。 |
食物:大洋性魚類,烏賊等。 |
分布:有時會出現在溫帶海域,但是主要是以熱帶海域為主,各種有一定的分布海域。但是有時候會在同一個海域出現。分布在大西洋的還不知道,通常可以在太平洋的東部熱帶海域看到 。 |
台語俗名: 烏魚吳 |
大小:出生生體大部分長度80~85公分,成體雌性大約2.3公尺,雄性大約2.6公尺,體重最重可以到135公斤,平均約83公斤。 |
形態特徵:背為黑色~黑棕色,胸及腹部為白~黃白色,腹部之線紋突然看到會還以為是橫放的沙漏,眼~嘴上有黑黑的地方,下顎延伸~胸鰭有黑黑的地方,吻唇是黑色的,背鰭是在中背,背鰭顏色全黑或中央有點白,胸鰭末端是尖尖的,尾鰭中央凹進去。上下的嘴巴每側40~60個牙齒。真海豚地理變異很大,跟據加州就形態分析研究認為應該有兩種,一個是叫短吻真海豚,另一個是叫長吻真海豚,前者吻較短,胸側的顏色比較亮麗和頜下~胸鰭的地方呈現明顯的對比,後者吻較長,胸側比較灰暗,暗的地方由眼睛連~胸鰭,因此遠看眼睛不清楚。至於台灣海域者應屬於短吻真海豚。 |
自然史:喜歡成群,成群數量數百隻到上千隻,喜歡隨船遊行,非常活潑,常鳴叫及在水面跳躍,生殖高峰在春天和秋天,哺乳期10~11個月,兩胎之間隔最少一年。常常和太平洋白側海豚同游,牠們游的路線不一樣,有些地區常常可以見到。主要的食物是魚和烏賊。有時會合作趕魚群,有些地區的真海豚常常在夜晚等深海魚類遷移到海面的時後捕食,有些會在漁人收穫時撿拾丟棄或漏網之魚。 |
分布:分布很廣,在溫帶至熱帶海域。 |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