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武器專題》:蘇聯「紅色鐵騎」T-64主戰坦克 [列印本頁]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39
標題: 《武器專題》:蘇聯「紅色鐵騎」T-64主戰坦克
蘇聯的「紅色鐵騎」T-64主戰坦克



資料來源:軍迷大本營
翻譯&上傳:jacklf2004











簡報-

當T-62坦克在1960年投產後,北約清楚地意識到,蘇聯已經拉開了新一代坦克的研發序幕,於是立即督促諜報人員加緊情報搜集工作。因此,在60年代中後期,有關蘇軍新型坦克的報告層出不窮,但其中卻沒有一份能夠清楚地說明這些坦克的模樣。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0
直到1970年3月,西方情報人員獲得了一些關於白俄羅斯軍區舉行的「德維納」演習的照片,其中赫然出現了一種完全陌生的坦克 (T-64初期型),該坦克外形緊湊而佈局均衡,北約遂稱之為M1970。


待後續零散資料匯總後,西方逐步瞭解到,這種M1970坦克安裝了新型火炮,並採用防護性能更好的炮塔及新型發動機。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三面圖.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2
北約回過頭來翻檢自己裝甲部隊的兜囊,竟然找不出與其相抗衡的坦克,不管是美國的M60,還是西德陸軍的「豹」1,均無法應付來自東方的挑戰。

一時間,恐慌籠罩了北約裝甲部隊的心頭,他們被這款設計新穎的主戰坦克深深地震撼了。 從1971年開始,蘇聯有意無意地透露了一些關於T-72主戰坦克的資料和照片,
這使北約情報機構錯誤地做出了「M1970為T-72坦克早期型」的判斷。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3
到1973年,T-72批量裝備部隊後,蘇軍的多種傳媒開始對其性能進行大肆渲染,或真或假的消息不時地敲擊著北約裝甲部隊原本已經脆弱的心。

1976年,大批T-64A突然源源不斷地出現在駐東德的蘇聯精銳重裝集群中,北約才突然明白——這款與T-72大相逕庭的坦克才是蘇軍真正的王牌坦克,而翻遍自己的所有情報,卻沒有多少相關詳細資料,直至蘇軍坦克軍官斯維洛夫(化名)叛逃西方後,北約才對T-64的一些大概情況有所瞭解。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_2.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4
在西德的「豹」2坦克入役(1979年)之前的日子裡,駐東德的蘇軍重裝集群緊握著T-64這把鋒利的尖刀,肆意在北約裝甲部隊面前晃來晃去。作為戰後蘇聯坦克發展史上最有爭議的坦克之一,T-64的發展過程始終籠罩在神秘的迷霧之中。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_3.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5
十幾年間,關於該車的各種誤解一直充斥於國外軍事報刊中,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蘇聯一直通過大張旗鼓地宣傳T-72來掩蓋本國裝甲力量的真實主力——T-64,直到蘇聯解體後,這種幻影戰車的真實面目才暴露在世人面前。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_4.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6
以前西方一直認為T-72是在T-64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簡化型坦克,而實際上從設計伊始,T-72的思路就與T-64存在很大不同。

T-64是蘇聯高新裝甲技術的一個綜合平台,T-72則是側重實用性、經濟性和出口可能的產品,但該車確實利用了部分T-64上的成熟技術來進一步提高自身性能,不過,這種利用受到了嚴格的成本限制。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_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7
T-64坦克為起點,蘇聯主戰坦克在30餘年的發展時間裡,自始至終都在延續和貫徹緊湊型3人坦克的發展思路,包括廉價的T-72、複雜昂貴的T-80、以及打算既抓先進技術也適當兼顧經濟性的T-90,均未能走出T-64劃定的套路。鑒於T-64的獨特地位,搞清其研製脈絡,對瞭解蘇聯坦克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50代末,在T-62還未進入量產時,蘇聯下一代坦克的前期預研工作已經展開。針對T- 62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性 方面的不足,位於哈爾科夫的莫洛佐夫設計局(現屬烏克蘭,已更名為馬萊謝夫設計局,該設計局因成功設計了 T--34坦克而著稱於世)從1958年開始,展開了代號為Ob-430中型試驗坦克(430工程)的研製工作,並在1960年完成樣車組裝。當時,蘇聯領導人對這一工程寄予厚望,把它作為下一代主戰坦克的侯選者。初期的尷尬

    由於T-64是蘇聯在設計上追求高新技術的一種大膽嘗試,所以在研發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難題。如全新設計的新型履帶,理論上可連續行駛10,000公里,而以前的履帶每行駛2,000公里就需要更換,但新型履帶說不定會在什麼時候突然脫落----這在戰場上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在部隊的試用過程中,還發現 T-64初期型的自動裝彈機、二沖程柴油機和液氣懸掛裝置的故障率也很高,使得官兵怨聲載道。面對以上現實問題,蘇聯在1967年舉行 10月革命勝利50週年的閱兵中,只得用老式的T-55坦克替換試裝部隊不久的T-64。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48
b-430試驗坦克採用全新設計的車體外形,每側6個小負重輪、雙銷履帶、懸掛系統為扭桿式結構,但在第1、2、6負重輪上有液氣懸掛裝置。發動機為體積較小的600馬力5TD型柴油機,有效地縮小了動力系統佔用空間。


Ob-430裝備D-54-TS型100毫米滑膛炮和與 T-62坦克相似的拋殼裝置,車體正面航向機槍和同軸機槍均採用7.62毫米SGMT機槍,另裝有1挺14.5毫米KPVT重機槍。此外,雖然在設計中打算使用複合裝甲,但在製造過程中沒能完成,樣車炮塔依然為鑄造炮塔,車體正面則由是三層壓延鋼板構成。


Ob-430同步進行的驗證坦克樣車,還有L·N·卡爾采夫領導的第18352廠設計的Ob- 140(即140工程),其設計模式與Ob-430大致相同。後由於莫洛佐夫的影響力,政府最終確定Ob-430為T-64坦克的原型車,其實測工作從1960年一直持續到1963年。T-64初期型與T-72在外型上的主要區別為前者負重輪較小且有托帶輪,後者為蘇聯傳統的大直徑負重輪。

    另外,前者炮塔前方的主動紅外探照燈居左,後者居右(以坦克乘員視角)。

    在初期型T-64坦克生產即將完成之際,一名伊朗軍官駕駛M60坦克叛逃至蘇聯境內,經過對M60測試後,蘇聯發現其105毫米炮的威力超過了原來的估計,因此命令軍工部門加緊研製大口徑滑膛炮的步伐。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50
據新的要求和部隊提出的意見,莫洛拖夫設計局對初期型T-64進行了大量改進,將改型命名為Ob-437。


其主要變化是用2A26式125毫米滑膛炮取代115毫米滑膛炮,並全面提高了自動裝彈機、發動機和液氣懸掛裝置的可靠性,並改進了火控系統。新坦克於1969年定型,被稱為T-64A型,該車分別在馬萊謝夫坦克廠(現稱之為哈爾科夫運輸機器製造廠和鄂木斯克運輸機器製造廠)投入批量生產。


1976年,駐東德蘇軍開始以T-64A主戰坦克取代老式的T-55, 1980年8月駐匈牙利蘇軍也開始換裝該型坦克。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51
武器介紹:

T-64車首複合裝甲由外至內分別為鍛壓鋼板、陶瓷材料,高硬度鍛壓鋼板、玻璃纖維,陶瓷材料和防中子材層.與T-62相比,T-64A車體部分較低,除首上裝甲板採用了複合裝甲外,其它部分均由裝甲鋼板焊接而成。

首上裝甲板上有3~4條鋼質加強筋,具有防彈和登車防滑作用,另外,還裝有V型鋼製防浪板,以避免在泥沼地形和渡河時泥水飛濺影響駕駛。車首下裝甲板前方裝有齒型推土鏟,能在需要時迅速進行土工作業。前裝甲下端還設有幾個基座,可安裝KMT-4型滾筒式掃雷裝置,當坦克行駛或掃雷時,推土鏟向上收起緊貼車體。

車內由前向後分由駕駛艙、戰鬥艙和動力傳動艙3部分。駕駛室內設有動力和傳動系統的操縱裝置,駕駛員座椅位於車體前部中央,上方有1扇可旋轉開啟的單片艙蓋。駕駛員前方配有1具觀察境以及1具用於夜間駕駛的主動紅外夜視儀。

    T-64A的旋轉炮塔安裝在車體中部,結構呈圓卵型,材料為鑄造鋼。

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彈機,T-64上取消了裝填手,炮塔內只有2名乘員,這與當時傳統的3人炮塔坦克相比,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炮長位於火炮的左側,車長在火炮右側,車長指揮塔可反方向旋轉,上有向前打開的固定艙門,艙門前安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固定支架。

    T-64A車體左右兩側翼子板上佈置有油箱,在車體後部上方可固定2個附加油筒,在車體的尾部還攜帶有自救圓木.T-64A型配備2A26式125毫米滑膛坦克炮,該炮身管較長,為單肉結構,採用橫楔滑動式炮閂。火炮中央有圓筒形抽煙裝置,用於排除膛內火藥氣體,炮管外部包有4段輕質金屬熱護套。當發射常規彈藥時,身管壽命約為600~800發,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身管壽命約為280發。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52
主要裝備:

T-64使用的主要彈藥,自右至左分別為光尾翼穩定脫殼裝甲彈(APFSDS-T),尾翼穩定空心裝藥破甲彈(HEAT-FS),尾翼穩定高爆榴彈(HE-FRAG)

    2A26滑膛炮通常配備3種類型的炮彈:

一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1,60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2,100米,穿甲厚度335~375毫米;

二是尾翼穩定榴彈,彈重23公斤,初速850米/秒,彈丸裝藥量4公斤,最大直接瞄準距離為 2,300米,間接瞄準距離為9,400米:三是初速為900米/秒的空心裝藥破甲彈。坦克內的彈藥基數為40發,其中22發放置在裝彈機彈艙內,另外18發炮彈儲存在坦克車體內。

    T-64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採用了吊籃式結構,彈丸和藥筒均放在裝彈槽中,再一同裝進炮膛,射速約為6~8發/分。由於炮彈不是水平擺放,而是豎著排放在戰鬥室周圍,造成揚彈過程比較煩瑣,故裝填機構比T-72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複雜很多。西方曾經長期認為,蘇聯為T-64裝備自動裝彈機是為了提高射速,並減輕坦克乘員的工作強度。


實際上,蘇聯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縮減炮塔內乘員(去除1名裝填手),以縮小炮塔正面暴露面積,從而降低中彈幾率,並非出於人性化考慮。T-64安裝自動裝填系統後確實達到了這一目的——與當時西方主戰坦克相比,T-64的高度降低20厘米以上。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電腦繪圖.gif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53
火控系統:

T-64A的火控系統由T-62M坦克改進而來,包括合像式光學單目測距儀、紅寶石激光測距儀、模擬式彈道計算機、炮長晝夜瞄準鏡、耳軸傾斜傳感器、瞄準點注入裝置及射擊控制面板等。光學單目測距儀主要作為激光測距儀的輔助設備,兩者均與主要武器聯動。瞄準鏡由車長操縱,內有測距刻度線(帶照明裝置)、校正儀和炮膛軸線調整裝置。


這種火控系統使 T-64坦克在1,600米遠距離對T-62大小的目標的命中概率為52%,而T-62在1,500米距離上的命中概率僅為33%。在夜間射擊時,T-64A通過安裝在火炮左側與火炮一起聯動的紅外探照燈,可以對800米距離上目標進行射擊。另外,火炮安裝有雙向陀螺穩定裝置,理論上具有行進間射擊能力,但命中概率會降低不少。

    在T-64坦克的火炮右側還安裝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由彈帶自動供彈,射速為650發/分,有效射程為 1,000米,備彈2,000發(分別裝在8個彈匣內,每個彈匣250發)。

在車長指揮塔旁邊安裝有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具有360°環射能力,高-平兩用,彈鏈自動供彈,由車長操縱。該機槍為風冷式,有效射程1,000米,初速860米/秒,備彈300發(分別裝在5個彈鏈上,每個彈鏈60發)。




在動力系統上,T-64A使用二沖程臥式5缸對置活塞水冷增壓柴油機,輸出功率750馬力。所謂對置活塞式發動機,是將兩個直列發動機對頭結合到一起,對置活塞的中間共用1個燃燒室,5缸就有10個活塞,實際上相當於10個氣缸。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12-4 18:55
根據430工程的測試結果,結合戰後西方坦克的發展趨勢,莫洛佐夫設計局認為新型坦克需要更強大的火力。



因此,在Ob-430基礎上換裝了1門D-68型115毫米滑膛炮,該炮是 T-62的U-5TS型115毫米滑膛炮改進產品,新改型命名為Ob-432(即432工程)。該車還裝有彈道計算機控制的綜合火控系統和自動裝彈機,在車體和炮塔正面,換上剛剛研製成功的複合裝甲塊——由多層壓延鋼板、玻璃鋼等材料構成。


這種複合裝甲不僅對破甲彈極為有效,即使對穿甲彈也可以發揮相當於410毫米均質鋼板的防護作用。 此外,Ob-432進一步更換1台700馬力的 5TDF柴油機,使坦克單位功率達到19.5馬力/噸,公路最大速度提高到70公里/小時。從上述性能看,該車擁有較強大的火力、自動裝彈機和以往從未出現的複合裝甲(西方直到70年代後期才開始實際使用),機動能力也非常突出,在當時屬於超越時代的產物。


但是,技術先進性往往伴隨著使用可靠性的降低,Ob-432也未能倖免,其自動裝彈機經常發生故障,不是造成炮彈卡死,就是將乘員擠傷——這個難題直到後來換裝125毫米炮且採用分裝式彈藥後,才得以解決。但在1963年,蘇聯陸軍斷然決定投產這種雖然存在問題、但潛力誘人的坦克,Ob-432遂被正式定名為T-64中型坦克。


1964~1969年,初期型T-64生產了大約600輛,後來大多數該型車被改裝成安裝i25毫米炮的T-64A,所以關於這種車型存在與否,直到80年代末才被外界確認。正式量產型:在Ob-432研製進展的同時,研究院還進行了給其換裝燃氣輪機的可行性試驗,並於1963年完成了樣車,稱為T-64T。



該車採用一台700馬力的GTD-3TL型燃氣輪機,其它部分分與T-64完全相同,1963~1965年進行了實際測試中,由於其性能不如預期,因此該計劃不久被束之高閣。
不過,這為後來T-64坦克的終結版——T-80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完)

蘇聯時期製造的T-64主戰坦克.gif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