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我說學生,有權參與教改(來自中國時報的落選文) [列印本頁]

作者: DUST1987    時間: 08-2-25 05:16
標題: 我說學生,有權參與教改(來自中國時報的落選文)
  這樣的標題也許會令人感到驚恐,「是不是教改一向不在意學生的意見?」、「是不是教改總是關起門而與民間沒有個交流的橋梁?」筆者當然清楚這些教育政策規劃者三不五時就會辦場座談會,並且也重視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聲音,甚至也有許多NGO大力發聲試圖影響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樂觀,教改總是不盡人意,不論是媒體新聞或者網路社群,隨時都有不滿份子在咆嘯,我得問:「既然教育政策規劃者對許多人的意見都考慮到了,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筆者參與網路社群於教育、政治、社會等議題討論已有數年,從中多少可以看出幾種生態,「大多數人根本沒搞清楚教改的內容」、「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意見該怎麼發聲」、「大多數人根本無意去交流各種立場的想法(或者應該說,他們不知道怎麼有效地表達立場,自然認為交流意見沒什麼必要)」,這都牽涉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個社會根本不習慣於參與公共事務!如果這是事實,那我們該如何期待教育政策規畫者所聽到的「民意」是真實多數的、經過深思探討的?我們還得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這樣的對話:「你認為應該實施12年國教嗎?」『不應該!』「那你知道12年國教的內容嗎?」『不太清楚耶。』?(此對話來自某新聞台的家庭專訪)

  在偶然的情況下,我輾轉得知人文團隊內某位成員於蘇建和案座談會中聽到的一段話:「應該來的都沒來,而本來就關心這個議題的人都已經坐在這裡了。」這的確令人感到沮喪,任何議題的推動者,都會希望他們的聲音能影響到更多人,特別是那些毫不關心的人與反對者。筆者多少也聽過這樣的觀察:「台灣民眾總是把希望寄託在某位英雄人物上,從沒想過自己能做些什麼。」這個現象的根本問題,筆者認為就出在教育上,教育並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但我們卻期待這些學生出社會後能有基本的公民素養、懂得什麼叫做民主、什麼叫做道德與關心弱勢,這其實就跟我們的法律以為一個人在二十歲那一瞬間,就會突然明白什麼是成人應該要有的權利與義務一樣荒唐。

  讓各種意見得以發聲,不應只是提供管道,而更應在意人民本身是否有能力釐清自己的想法與確定主張、有無經驗得以推他們一把,筆者實在無法想像以現在的教育體制教出來的學生,能清楚自己的權益範疇、能知道該如何參與公共事務,更別說在學的學子們,願意去接觸社會議題,哪怕那還是關係自身權益的教育議題(這麼說的根據來自筆者高中時的觀察,學生們大半不在乎學校對自身權益的侵犯)。

  要讓人民學習參與公共事務,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從教育來達成,我們也得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白紙黑字的教材效果是不大的,何況現在還是個升學主義糜爛的時代,不僅學習淪為考試工具,連可能實現一點點學習公共參與的班會跟公民課本都變成砲灰。雖然這麼說,但不代表班會跟公民課如果做得確實就能達成訴求,這跟實際公共參與的運作還差一大截。

  從學生組織來思考是個比較理想的做法,現在大學的學生組織大部分都較為建全,但感覺像是隱居山林,甚至可能很多人連文宣都沒看過;相反的,中學的學生會顯得差強人意,還得靠學校的「德政」才會組織這樣的團體,更甚至是大多數學校學生會都淪為校工,僅是幫忙分攤校務(運動會、社團、校慶等),對學權的爭取可以說是鮮見的(就算有,也常面臨被校方駁回的下場)。筆者對中學教育問題感到較為嚴重,但中學生的教育意見何去何從?不無疑問,況且校內學生組織最多也僅是對學校制衡罷了,對教育政策一點辦法也沒有。

  可能有人認為,中學生的教育改革意見是不成熟的,也因此沒必要特別關注。但筆者接觸過幾項案例,這幾位中學生對教育改革仍有相當不錯的見解,就算這是少數,如果能透過公共參與機制讓全部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討論,從中的意見妥協與激發甚至是取得共識,不見得會比家長或老師的意見遜色,更何況如果受教者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被採納,這樣的國家與教育是應當受恥笑的。

  筆者的構想是,教育政策規劃者應該思考去統合中學的學生組織,讓每間學校得以交流(不僅是學權問題,更應該重視教育改革問題),並且強制要求學校設立學生會、該組織更應該以學權事務為主要職責。而教育政策規劃者也得設計一個常態交流的平台,網路是一個好方法,但也得顧及到現實生活上的會議,例如小區域性的、大區域性的、全國性的交流方式;目前學生會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無法取得各校爭取學權的經驗,同時也因為每間學校基於學生升學流動而產生每一屆的斷層,這兩大問題透過整合性組織就得以解決;而更重要的是校內學生會的深入性,整個組織是否能發揮效果得看每所學校學生會與學生間的互動情形,這得設法擬出一套對策,礙於篇幅筆者就不予建議。

  有了這樣的組織系統,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心才能有所啟蒙,也同時解決了教育問題方面學生的觀點能得以被重視,社會未來的公民素養與關懷社會的可能性,也能因此發芽;當有人問你民主是什麼,答案就在這些參與的過程中,而不會再是「多數決」跟「民選總統」!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