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國科會研究雜感 [列印本頁]

作者: DUST1987    時間: 08-10-17 19:26
標題: 國科會研究雜感
文/DUST

  前陣子在《銘傳一週》刊物上看到了一個由財法系主辦的座談活動,邀請台灣大學的法學院副院長王泰升教授來銘傳演講,主題為「國科會研究計畫法律學門研習」;以前就聽說過白鹿有在中正大學參與國科會的研究,曾經幾度有想知道那在幹嘛,不過基於對國科會網站提供的資料實在有點難懂,加上似乎一定要找指導教授而作罷。但這次難得有相關的講題,所以就想瞭解一下。

  今早就是該演講的日子,我爬到系辦的樓上會議廳(演講地點),剛好系祕書就在那裡(因為轉學手續繁雜,有很大部分的程序都由這位祕書協助,所以互相認得出來);她似乎有點意外我到這裡來,並且以為我可能是有其他事而非來聽演講。

  系祕書:「你來這裡聽什麼演講?你確定是聽這個嗎?」

  我:『國科會的,不是這場嗎?』

  系祕書:「哦,是這場沒錯。」


  她的意外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我一進會場,剛好聽到我們銘傳的法學院院長正在做會前簡報,裡頭是師資評鑑的資料,有教師在「研究」表現上不及格,並且也分析了一些數據上的客觀性問題。我聽到一點是,評鑑竟然基於尊重老師而在教學表現部分讓老師自己填,雖說沒有數據誇大的個案發生,但仍有老師過於「謙虛」,明明學生反應是第一名,卻因為謙虛而讓自己的分數成為數名老師中的掉車尾。

  好,後來我弄懂了,原來現場沒有半個學生加上都是法律系教師出席聽講,是因為這場座談是為了讓老師們瞭解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好好利用以補足自己評鑑中關於「研究」表現的落差。而王泰升教授,就是國科會研究計畫的召集人(我不確定是關於法律學門的,還是整個會的召集人)。我當時在想,既然這個演講是屬於這種類型的,那為什麼還放到《銘傳一週》的活動資訊上?加上這個講題實在很難讓人聯想到是給教師們聽的(雖說,那標題本身的確也有些難懂,如果中間卡個「教師」,我大概就知道不是我該去的活動)。

  不過,我最起碼確定了有「大學生研究計畫」這樣一個研究,但是基本上我覺得應該很少有學生知道這種東西,除非他運氣好碰到(例如有教授提及)或者對其有興趣自己去找;為了評價中肯,事實上第710期的《銘傳一週》是有提及校內幾位學生通過國科會計畫的新聞,但從一個訊息發佈積極面來看,我尚未碰到類似的活動訊息,我認為如果學校在意這類活動,那應該會以讓學生能非常方便得知、能見度高的方式來呈現。最起碼,我知道學校的各式社團做的宣傳都還比較有用。

  說到這點,順便提一下某兩位仁兄在批踢踢上炒我的某篇文章的事,因為我當初撰稿時沒講清楚,所以在這裡作補充;其中一位仁兄認為,我所指責的某些申訴、溝通管道沒做好,是因為「我沒有去找」,而不是「不存在」;我的確沒有刻意去找,而我後來也在行政大樓發現了一個某處所的意見信箱(網路上也有各行政單位的意見論壇,不過是分開獨立的),但我強調的不是「有沒有」,而是「開放」跟「溝通」;這可能有幾個意思,首先是,學生能不能輕易地掌握到這樣的管道?再來是,有沒有公開回應各種意件讓大家都能瞭解誰反應了什麼問題而學校又怎麼答覆?甚至是,那是「溝通的」,還是「一問一答的」?

  這些都關係到學校面對意見的態度以及效率問題,甚至如果能做得好,那還可能會引起一陣公共議題思辯的風氣;既然我在意的是批判意識的培養,那自然不是「有設溝通管道」就好,而應該要「積極運用」才是。(這讓我想到,歐陸某國家的報紙有專為中學生設計一個專欄,上面通常是對某個時事提出的簡單問題,那個問題剛好就是他們所學的知識可運用的對象;聽說這引起了該國的中學生關注公共事務的興趣。)

  把文字拉回到原本的話題;「大學生研究計畫」似乎不太受教授們的重視,而這位國科會的召集人在介紹這個部份時,也是輕鬆用兩句話帶過(我沒記錯的話應該一句是「聽說銘傳好像也有學生參加。」另一句是「這是為了讓學生能提早做研究。」)我猜,這也許跟他們的評鑑壓力有關,搞不好這種專題比較難做,或者不列入計算(或是比較低比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王泰升教授提及,這些國科會的研究補助是花納稅人的錢,大家應該要瞭解到我們必須符合民眾的期待,而不要為了某些私人利益來做研究;聽到這句話我的直覺反應是,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些研究不是偏向解決實務問題的?起碼我沒感受到法律研究嘗試在民眾法感落差、法學基本教育、對司法的誤解等等面向提出批判與解決方法。王教授也說了,國科會法律學門研究著重的是學術面,至於實務面,應該到月旦或其他期刊、計畫來做(雖然我不確定這樣的實務對應有沒有錯,就算我搞錯了,我一樣知道我提出的這些問題目前仍然沒有獲得多大的改善)。

  我一直都覺得莫名其妙的是,大學教授竟然會因為學術研究成效不佳而可能被打掉飯碗;我在這場座談會的一開始,也就是銘傳的法學院院長在做會前簡報時,看到那些教師們的評鑑狀況,我發現一個不意外的現象,那就是「教學」品質好的人,相對「研究」品質就低一些,而研究成果好的人,教學就顯得相對差。記得大一我在世新時,曾經也因為某位老師正在忙著打評鑑用的研究報告,而隨便又簡潔地回應我提出來的問題(這是課外時間,其實也沒什麼好指責的)。

  會中王教授也提過,如果因為感覺研究太沉重,可以跟學校溝通讓「教學時數」放低,我不知道這指涉的究竟是「學生上某課程的時數減少」還是「某位教授的教學時數減少,讓其老師去頂替」,但我願意相信應該是後者。

  我認為,大學教授實在不需要承擔這種研究任務,國家要搞學術競爭發展,其實只要在研究所或以個人名義去爭取即可;如果現狀大學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而學生也的確被定位成在大學階段屬於「吸收知識」而非「研究」,那教授的研究其實對學生是毫無幫助的,甚至反而會造成教學品質下降。

  雖說,如果放棄大學中教授的學術研究工作,會造成脫離世界潮流,好比世界名校排行中完全沒有台灣內大學的名子(這些排行,多半都會有教授的學術成果作為評鑑對象),但要致力於高等教育,除非我們把大學學生定位成「研究」階段,否則就應該放棄這種教授的研究評鑑,把精神集中在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上才是(甚至,如果這麼愛研究,乾脆就研究教學方法吧)。
作者: 羽璃.夢舞    時間: 08-10-17 21:34
嗯...雖然知道國科會有補助大學生研究的事沒有很普及知道
但原來真的不太被知道有啊
老師有研究績效的壓力?   不太清楚
不過我是不贊成老師因外務太多影響教學品質

除了有老師有提過和有消息有人申請到之外
學校真的不太理這一塊

我們系的老師算積極的      
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告知我們這消息     
要我們好好想對那些題目有興趣   (也有請別系有得到補助的學姐分享經驗)
然後打的如意算盤是...
在二年級時    開始決定要做那類題目
等到三年級教研究方法時    就可以弄出東西來申請了
然後將此國科會論文當作研究所甄選的利器

目前我二年級    也有意願把握這機會
不過這算是理想計畫吧...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