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御宅族的分析與回應 [列印本頁]

作者: DUST1987    時間: 09-6-14 23:58
標題: 御宅族的分析與回應
本文不同步發表於極誤動匙Twinkling of an Eye in Akashic



全世界御宅族囧起來
—閒聊御宅族群體意識與偏見反抗—
By.DUST



御宅族(O-TA-KU)是敏感字眼

  「御宅族」定義之多與被誤用讓許多人感到非常困擾;尤其是自認為御宅族卻被外行人汙名化的狀況最令他們感到不快。這個詞是來自日本的外來語,O-TA-KU即是該詞的日語發音,它的通常意思是指動漫愛好者或狂熱者,而內部歧議上則有一說強調「僅僅是愛好或狂熱動漫仍不足稱為御宅族,御宅族必須是有動漫研究能力與充足動漫知識的」;而一方面,在許多時候它不僅只有指涉動漫,而是包含ACGN(Anime、Comic、Game、Novel),甚至還有更廣義的,包含偶像、鐵道、攝影、電腦軟件相關技術、電影、特攝(*02)、同人創作(*03)、Cosplay(*04)等。



  然而,對於自身非屬上述範疇之人,常對這個詞彙做出錯誤的理解,認為御宅族指的是家裡蹲(HI-KI-KO-MO-RI)、尼特族(NEET)、啃老族、隱蔽青年(*05);在台灣,宅男、宅女的稱呼即是來自於這種誤解,而且「御宅族」字面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文待在家裡的意思,更加深了對御宅族的誤會。這些詞彙被混著用的原因很複雜,我無法分析,但就結果來說,於台灣的狀況宅男、宅女指涉的對象有下列幾種:積極接觸ACG的人、家裡蹲、去死去死團(*06)、變態、有資訊科技相關科系背景的人、胖子、不修邊幅穿著俗氣的人、不擅溝通與人際交流者。尤其是足不出戶與不修邊幅最常為其指涉的對象,在大多數時候,社會大眾也將ACG愛好者理解為「足不出戶」的一群人。

  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台灣;包含香港、日本都有這類混用現象,連最前線、帶有強烈社會批判的日本動漫作品《絕望先生》,都曾在作品中描述「看深夜動畫是家裡蹲的義務」這種說法。部分動漫作品也將ACG愛好者刻劃成胖子、不修邊幅、整天在家裡看動畫萌來萌去(*07)的形象。



  然而,絕大多數的動漫迷非常感冒這種說法,在網路上不斷有類似的反彈聲浪;現實生活中,他們會對「宅男(阿宅)」或「御宅族」這些詞很敏感,並試圖跟大眾釐清概念,反對誤用。台灣跟香港都有因為大眾媒體汙名化御宅族而上街頭抗議的案例,如台灣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上吳宗憲對《涼宮春日的憂鬱》輕小說作品的色情汙名化,以及同節目中黑澀會美眉對宅男評價為:「我覺得這種人不應該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引來輿論反彈,後來演變成包圍中視的抗議行動(*08);香港則是於2009/03/29由一群ACG愛好者發起對「星期日檔案」節目汙名化御宅族的遊街抗議。

  除此之外,包含台灣、日本,都有出現關於「看了動漫作品」而模仿殺人、犯罪的社會案件(*09);屏東縣教育局也曾因熱門動漫《死亡筆記本》帶有不良思想而呼籲老師重視生命教育,而中國江西省教育廳,更是直接將此作品視為有害身心健康、恐怖類作品,而以全面查緝來禁止;不久前,在台北的市立美術館所展出的海洋堂御宅族文化展,其中有穿著太暴露的ACG人物也被某議員批為「色情」,引來御宅族的撻伐,最後演變成議員道歉收場。這類將動漫視為有害,或者將動漫愛好者視為某種不受歡迎的人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這到底是完全誤解,還是反映部分事實的一種偏見?實有探討餘地。



「對不起,我對現實的女人沒興趣,我只萌2D的。」(*10)

  我從高中開始深入接觸動漫,尤其是動畫作品,至今已經看過上百部;時常跟朋友推廣動漫,並且從事動漫評論的工作,對這圈的文化有些基本的瞭解(以下我都只討論動漫的御宅族);御宅族的生活脫離不了動漫,並非有接觸動漫就能自稱或被稱為御宅族,起碼御宅族必須是把動漫欣賞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可有可無。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平均每天至少會花兩個小時以上用來看動畫或吸收相關資訊,週末時如果閒著沒事做,也可能花一整天時間用來看動畫,偶爾在網路討論分享心得,或者寫專文評論。



  對動漫有極大興趣的人,自然會把其他活動列為次要,好比跟朋友出去玩、泡夜店、唱歌,而必須時常待在家裡看著螢幕展現喜怒哀樂;這種時間重心安排的方式比其他人更多機會蹲在家裡,被理解為家裡蹲是情有可原的。越沉浸在動漫世界就越需要關在家裡,固然御宅族們會有需要外出購買週邊、到盛大的動漫活動朝聖的需求,但最重要的仍然會是拿本漫畫或待在螢幕前的時段,那才是御宅族的核心活動。

  部分御宅族熱衷收集動漫週邊商品,那些東西成為生活重要開銷的一環,通常這些商品也都貴得嚇人;這種情況跟熱衷於名牌服飾講究打扮的開銷程度差不多,只是標的不一樣而已。許多御宅族的房間非常有宅味,漫畫、模型公仔、掛報海報、抱枕、玩偶、畫冊、光碟、小說、同人誌不一而足,這是他們經營出來的小天地,是一個「理想空間」。一般來說,動畫對御宅族的影響力比較大,這包含大部分週邊商品是配著動畫而產出,而欣賞動畫也比看漫畫更沒有機動性,必須依賴電視或電腦,導致他人對其足不出戶的印象。

御宅族無用論



  御宅族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是不事生產、對社會沒幫助、浪費資源的米蟲,認為我們不應該研究那些「沒意義」的東西;然而,當有人沉浸在藝術或者文學時,幾乎就不會有這種觀感,對許多人來說,那就是有意義的事物,值得讚揚。

  這種批判應該跟動漫作品性質有關,在外部人眼裡,動漫不過是童年消遣的休閒活動而已,它不具有永久的品味性,例如像藝術或音樂那樣;御宅族所愛好的作品通常跟外部人理解的作品不一致,對外部人來說,動漫比較多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忍者亂太郎》、《海綿寶寶》這類較為通俗的古老作品,而御宅族在意的通常不會是它們,而是電視幾乎沒在播的、數量極為龐大的新動畫,或者比較近期仍然在連載的漫畫作品。

  我跟兩位一起從事動漫評論的同僚聊到御宅族與家裡蹲的社會角色時,其中一個意見提到:「像是《東之伊甸》(*11)社團的『伊甸』系統和內褲君的社會電腦開發(象徵了NEET 族的生產力);雖然近幾年討論隱蔽青年的動漫畫相關作品不少,可是幾乎都是以批判的口氣去說NEET 族的不是、認為他們應該要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而神山健治(*12)的意見卻是認為責任不在於NEET族個體本身(至少大部分責任不在於此),責任在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改變的是整個國家的進路。《東之伊甸》從較為積極正向的角度去看待這批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的人,著實是別開生面。(BY.NT10)」



  動漫作品的發展雖然逐漸導向市場化,反應出色情血腥、賣萌、膚淺夢幻戀愛故事的需求,但「有趣」仍然是王道,任何題材只要不悶,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有趣」不盡然跟「好笑」有關,而是故事性、無法預測性、原創性等等的綜合表現,在動漫作品如此之多的狀況下,這些競爭帶來的就是多元化,讓動漫作品的內容多采多姿,而不可能單契合兒童,動漫在青少年與青年的消費上才是主力,許多時候根本幼稚不起來。

  御宅族有什麼社會「用處」我不知道,有人自詡為監督動畫公司讓品質更好的角色(有許多人都以挑動漫毛病為業),這到底能幹嘛是挺難講的;除此之外,御宅族還有更多的挑戰,侵權、色情、物化、沉迷等問題是可能備受質疑的,面對偏見之外,我們也許得想辦法找到社會認同的合理位置。(2009.06.10)




‧‧‧


註釋

01. 「囧(ㄐㄩㄥˇ)」一字來自網路次文化用語,它被賦予一種「顏文字」的概念,類似漢文字結構六書理論中的「象形」;「囧」是一張臉,跟困窘的「窘」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性。不過,以網路次文化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看,它並沒有被很精準地用來描述使人困窘的情境,而比較常是一種附帶的情緒象徵(用來緩和文句語氣的強烈或不確定性),以及當自己否定他人時所用的婉轉用語。可能的同義詞:Orz、哇勒、無言以對。(補充:這是標題註,因為標題掛註解很醜,所以沒放。)

02. 特攝的意思很多,在這裡指的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英雄式真人科幻影片,尤其是日本的作品;其內容時常有怪獸與具備超能力的變裝人物對戰。

03. 同人創作,是指ACG愛好者對熱愛的ACG作品所作的二次創作,主要為同人漫畫(使用原作中的角色描繪成自己所構想的劇情),亦有各種週邊相關作品(好比印圖案在衣服上、自繪的掛報等)。

04. Cosplay,即對ACG角色所作的模仿,透過自製的衣服與裝飾來拌演ACG人物。

05. 這幾個辭彙大致的意思都差不多,皆是指足不出戶、沒有工作也沒有就學的社會邊緣人,尤其指青年。

06. 一群沒有男女朋友的單身者所聚集而成的團體,常常出沒於情人節活動快閃抗議;嫉妒的心態讓他們看不起戀愛的情侶們,認為單身才是正途。不過這通常以搞笑居多,不是認真的希望情侶們「去死」。

07. 「萌」,ACG用語,通常用來形容動漫作品中可愛或漂亮的女生(可愛居多,特別是蘿莉角色,即小女孩),例外者則有用來形容可愛的細菌。有時候作動詞用,意思類似「喜歡」。

08. 2007/09/03我猜批宅事件(三立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s3tLO8dO4、2007/09/23動漫迷包圍中視抗議(非凡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7b52CHhTg

09. 這在許多案例都不明朗,有些只是在家裡搜到動漫商品,有些也只是犯罪者說明自己平常的休閒活動是看動漫,就被理解為「被動漫影響」。

10. 這是御宅族文化中常見的宣稱,雖然我不確定是不是真有這種人存在,但它被廣為流傳,是ACG愛好者的一種想像角色,只對動漫人物有興趣。

11. 2009年4月的新番動畫之一,目前還在連載中。根據NT10的說法,這部動畫是今年上半年度最優秀的作品(2009上半年度新動畫約有70餘部作品)。

12. 《東之伊甸》的作者。


———————————————(文章分隔線)———————————————



與小灰塵對話
—OTAKU、NEET、動漫畫文化—
By.NT10



  我的朋友小灰塵近一兩個月弄了個動漫畫評論的部落格,若有機會的話我以後也會在這上面發表相關文章。現在,先來說說他發在那上面最近的一篇課後報告:關於御宅族的部份討論

  小灰這篇文章說到了關於御宅族刻板印象形成的一個重點,那就是OTAKU在現實中往往和NEET、家裡蹲或是繭居族等名詞混用,導致大眾觀感的定型。必須說明的是:何以如此?那還不都是因為OTAKU族群中至少有三~四成(這是我保守估計,實際數據不知道會是更多還是更少)生活型態與NEET無異(也就是說同時具備了OTAKU與NEET的身份,)。就算多數的OTAKU都是普通社會化的一般人──只是興趣之一是動漫畫──,但另外一批具有NEET特性的OTAKU由於形象突出,自然也就容易被社會與媒體放大解讀。

  至於動漫迷對於將OTAKU汙名化人士的反彈或各種行動,我個人是認為動漫迷的反應過度,甚至於,我以為其中多數人是瞎起鬨、湊熱鬧。如果像「宮崎事件」那時一樣引發「有害漫畫問題」這麼嚴重,那些平常只在網路上打嘴砲的大多數所謂動漫迷們還敢為動漫畫或是OTAKU辯護嗎?在我看來那些護航行動不過是些避重就輕的游擊戰,在整體文化發展上雖不能說毫無意義,但宏觀來看實在是無關痛癢。

  關於因為動漫畫影響而導致的犯罪行為,一般我都認為是媒體放大詮釋後的觀點。當然我不諱言的說:許多動漫畫作品中某些關於恐怖、殘酷、暴力、黑暗、邪惡、罪孽的描寫,一定給予少部份精神不全的讀者反人類的想像,就算因此而犯罪我覺得也不奇怪──如果說一部描寫犯罪的、違反日常道德觀的作品不能激起讀者一些黑暗的想像,那一定不會是個好作品。《大東京玩具箱》裡面一位頂尖的電玩遊戲設計師在記者會上,被問到關於他所製作的暴力電玩引發現實中青少年的暴力犯罪之間的關係,設計師就毫不避諱大膽地說道:「這就顯示他做出來的遊戲有多成功。」這是一樣的道理。但另一方面,比起黑暗材質的描繪,動漫畫內容中光明面的敘述更壓倒性的佔多數,我相信動漫畫的正面影響一定是超過了負面。若從現實數據來看,日本的漫畫總產值是美國的十倍有餘,但國家總體犯罪率卻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雖然關於犯罪產生的內容非常複雜,但從這裡或許可以模糊判斷:動漫畫的流傳並不會普遍成為犯罪的觸媒。

  有關《東之伊甸》,我認為神山健治他所提出的還只是個「可能性」。這故事最特別之處在於神山跳脫出以往對於NEET「廢人」形象的描述,塑造出NEET基於其生活特性(大半時間寄居在網路上的面向)所可能的生產價值。但不能逃避的是,應該大多NEET的確都是所謂的廢人(像是村上龍《共生虫》的廢人主角。所以劇中主角瀧澤才會把兩萬多名NEET送到杜拜去,試圖改變他們不事生產的生活方式)。當然,我雖仍對神山關於NEET的解讀感到懷疑,但我由衷佩服他──以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們作為劇中改變國家社會的核心──這樣的構想。這明顯挑戰了其師父押井守的思想。押井守認為,現況會不斷的腐化墮落下去是人類社會無可奈何的事,但就算是不斷變質的現世,也只能去盡力維護它以保持假象的和平,激進地暴動或革命只會帶來毀滅,所以維持現狀是不得不為之事(這樣的思想在《機動警察》劇場版中特別明顯);而神山健治卻覺得環境有其改變的可能,只要掌握契機與力量,就算是被社會所唾棄的NEET族也有相應讓社會進步的能力,塑造出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伊甸」。或許押井會笑自己的高徒太樂觀,但我喜歡神山這樣的進取與樂觀。

  《東之伊甸》實在是一部很棒的動畫科幻作品,有時間的話我一定要好好介紹它。

  然後,問說「御宅族有什麼社會用處」,我覺得這問題跟「愛讀文學小說的人對社會有什麼用處」、「愛上兩廳院聽音樂會看雲門的人有什麼用處」等一樣。我認為,御宅族就是些「以動漫畫為興趣並特別熱衷此道之人」,是大眾興趣的衍生詞,這跟對社會有什麼幫助關係實在是不大。絕大多數人不會認為自己的非生產性興趣會對社會進步有什麼助益(除非你的興趣是生產性的,像是作麵包、煮牛肉麵、或是研發分子加速器微型化裝置等),所以我們不需要問釣魚有什麼社會用處、打毛線可不可以使國家富強等問題。同樣地,看動漫畫能幹麼?娛樂,享受它。(2009.06.12)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