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經絡簡介 [列印本頁]

作者: kevin.chang    時間: 11-4-20 11:24
標題: 經絡簡介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2-12-10 09:09 編輯

一.前言:
  經絡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份,人體氣血津液的運行,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協調,均須通過經絡系統的運輸傳導,才得以實現聯絡調節的功能,並變成皮表穴道與經絡臟腑互相連貫之整體,而維持了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經絡的定義:
  《內經靈樞經脈篇》:經絡者,為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靈樞本臟篇》: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歸納起來,經脈是身體氣血運行,所經過與聯絡的通路。
  更簡單的說,經絡就是內連五臟六腑,外絡皮表肢節,為氣血所通行的道路。(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難經第23難》: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營於身者也。
  經絡即為氣血所運行的道路,以其內連五臟六腑,外絡皮表肢節,故可用於臨床疾病的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經絡大的、縱行的為主幹,好像紡織品中的經線,所以叫作"經脈";小的、橫行的,有許多分支,就好像網路的聯絡網彼此互相聯絡,所以叫"絡脈"。經脈與絡脈互相聯絡與溝通,因而構成全身各部之整體經絡。人體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以及肌肉毛髮,各組織器官之間,因有經絡為之聯繫,故在日常生活中,始能進行有系統且整體之活動,保持均衡而維持人體的健康。
  經絡的作用就是把人身體上下內外聯絡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三.經絡的系統:
  以一條經脈而言,包括一條主脈,一~二條分支,其分支叫支脈;每條支脈,又分出許多絡脈,以下再分成許多孫絡,有時一條主脈同時有兩條分支,叫做支別。合起來說,這是一條經脈,分開來看,它包括了經脈和絡脈(直行曰經,橫行日絡)
  根據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的記載,經絡是一個「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的系統。簡言之,經絡就是1.經脈2.絡脈與3.經筋皮部的總稱。

 【經絡的系統】(共三部分)
  1.經脈: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部分,伏行於肌肉之間,為直行的,但深而不見,又分為:(1)十二正經 (2)奇經八脈 (3)十二經別  等三個系統。
  2.絡脈:為經脈的分支,為橫行,且的浮而常見,分佈無所不在,又可概分為:(1)十五絡脈(十五別絡) (2)孫絡與浮絡。
  3.經筋皮部: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絡皮表肢節,故周身之肌肉與皮膚皆為經絡內氣血所營養的部分,此經筋皮部又分為:(1)十二經筋  與(2)十二經皮部 二個部分。


四、十二正經 (即十二經脈)

【補充】:http://dharmazen.org/X1Chinese/D32Health/H500Hole.htm

1.十二經脈之名稱與循行次序
 十二經脈各與臟腑直接連屬,而且陰經與陽經之間,互為表裡相合,為氣血運行之主要幹路,故又稱為十二正經。
 十二經脈,循環無端,並配合時辰而流注全身,其次序如下表:

  
經絡
  

手三陰


手三陽


足三陽


足三陰

  
循行路線
  

由胸走手


由手走頭


由頭走足


由足走腹()

  
前路
  
(太陰/陽明)
  

早上3-5
  
肺經 寅
  
(姆指)


早上5-7
  
大腸經 卯
  
(食指)


早上7-9
  
胃經 辰
  
(中趾)


早上9-11
  
脾經 已
  
(大趾)

  
後路
  
(少陰/太陽)
  

早上11-下午1
  
心經 午
  
(小指內)


下午1-3
  
小腸經 未
  
(小指端)


下午3-5
  
膀胱經 申
  
(小趾)


下午5-7
  
腎經 酉
  
(腳小趾)

  
中路
  
(厥陰/少陽)
  

晚上7-9
  
心包經 戌
  
(中指)


晚上9-11
  
三焦經 亥
  
(無名指)


晚上11-早上1
  
膽經 子
  
(小趾)


早上1-3
  
肝經 丑
  
(大趾)


  覺得三陽三陰的順序很難記嗎?
  換成三比三就很簡單了
  太陰3→陽明2→少陰1
  太陽3→厥陰2→少陽1

  陽明、厥陰,我是習慣擺在一起看,不過標準的六氣順序還是提一下。

  【正確的六氣順序】
  厥陰(一陰)→少陰(二陰)→太陰(三陰)→少陽(一陽)→陽明(二陽)→太陽(三陽)
  太陰3→陽明5→少陰2→太陽6→厥陰1→少陽4

  很簡單唄?

2.十二經脈在人體的分佈之情形如下:

(1)頭面部
  正中部份中為任、督二脈所通過,任脈在前循行(至承漿穴),督脈在後(循行經人中穴至上唇繫帶的齦交穴)。
 a.足三陽
  .足陽明胃經,自鼻旁至耳前,分佈整個面部,屬前路。
  .足少陽膽經,行耳前後,上抵頭角,屬中路。
  .足太陽膀胱經在頭部與背腰部,循督脈旁約1.5吋與3吋處,上額交巔下項,屬後路。(項指頸後部)
 b.手三陽
  .手陽明大腸經自頸前再環唇,交人中,挾鼻旁5分迎香穴,屬前路(人中為胃經、督脈與大腸經之交會穴)。
  .手少陽三焦經自頸側而上,繞行於耳前後,屬中路。
  .手太陽小腸經自頸後上頰,卻入面中,屬後路。
(2)頭面為諸陽之會
  故手足六陽經均不上行頭面,但仍會透過支脈與相表裡而循行至頭面部。
  如:
  .足太陰脾經挾咽散舌下,屬前路。
  .足厥陰肝經入頏顙連目系,屬中路。
  .足少陰腎經循喉嚨至舌本,屬後路。
  .手少陰心經挾咽、繫目系。
  .手三陽經循行由手走頭、其中大腸經經過鼻旁、三焦經循行經耳後,至眉毛末端(絲竹空)
  .小腸經循行經過面前端(聽宮穴)

(3)軀幹部
 軀幹部指胸腹與腰背等地方,其中胸腹正中為任脈,腰背正中為督脈。
 1.足三陽
  .足陽明胃經行於前面胸腹,屬前路。
  .足少陽膽經行於側面脇肋,屬中路。
  .足太陽膀胱經行於後面背腰,屬後路。
 2.手三陽
  .手陽明大腸經循臑外前廉上肩至肩髃穴,屬前路(臑指上臂骨)。
  .手少陽三焦經循臑外上肩至肩髎穴,屬中路。
  .手太陽小腸經循臑外後廉上肩至臑兪穴,屬後路。
 3.足三陰
  .足太陰脾經入腹部後,屬脾絡胃,屬前路。
  .足厥陰肝經扺少腹章門穴,屬肝布脇肋,屬中路。
  .足少陰腎經入少腹後,貫脊屬腎,屬後路。(腎經的分支會經背部的脊椎脊髓)。
 4.手三陰
  .手太陰肺經從肺系橫出腋下,連臑內前廉,屬前路。
  .手厥陰心包經循胸出脇,抵腋下,連臑內中行,屬中路。
  .手少陰心經從心繫上膀出腋下,連臑內後廉,屬後路。

(4)四肢部
 六陽經行於四肢外側,六陰經行於四肢內側。
 1.手三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行於上肢外側前路(經過肱骨外上髁)。
  .手少陽三焦經,行於上肢外側中路(經過尺骨鷹嘴突)。
  .手太陽小腸經,行於上肢外側後路(經過肱骨內上髁)。
 2.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行於上肢內側前路。
  .手厥陰心包經,行於上肢內側中路。
  .手少陰心經,行於上肢內側後路。
 3.足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行於下肢外側前路(約循行於脛骨嵴外一寸處)。
  .足少陽膽經,行於下肢外側中路(約循行於腓骨前、後側)。
  .足太陽膀胱經,行於下肢外側後路。
 4.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行於下肢內側前路
  .足厥陰肝經,行於下肢內側中路
  .足少陰腎經,行於下肢內側後路

 (即小腿在內踝尖上8寸以下的經絡,肝經在前路,脾經在中路,腎經在後路;
  而足內踝尖上8寸以上的經絡,則脾經在前路,肝經在中路,腎經在後路)。

五、奇經八脈
 十二經脈治療疾病時,不足之處,可以用奇經八脈來補充,以增強療效。

 1.奇經八脈的意義與功能
  奇經八脈是指(1)督脈(2)任脈(3)衝脈(4)帶脈(5)陽蹻脈(6)陰蹻脈(7)陽維脈(8)陰維脈 等八脈的總稱。
  奇經八脈中除衝脈、任督、督脈三脈起於會陰穴部外,並沒有像十二經脈般與五臟六腑有直接連屬和表裡相配關係。
  奇經八脈可和十二經脈的經絡交互銜接,並能統率諸經,以調節十二經脈的陰陽氣血。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是基於協調關係,以確保人體的健康。例如:
  .督脈統帥六條陽經,如六條陽經治病,治不好時可用督脈來調理
   像面皰用合谷穴、足三里或陽凌穴,治不好時可用督脈的大椎穴、至陽穴來加以調理
  .任脈統帥六條陰經,六條陰經治病,治不好時可用任脈來調理
   如經痛用脾經的三陰交,效果不佳時,可用任脈的氣海、關元穴來加以彌補。
  俗話說:交通繁亂時,如能打通交通的任、督兩脈,則交通就會通暢.
  如人體生病,健康出狀況時,此時打通人體的任、督兩脈,人體就會趨於健康,此乃因人體受手足十二經脈調理與控制,
  打通任脈,就等於打通六條陰經,打通督脈,就等於打通六條陽經,打通任、督兩脈就等於打通十二經脈。
  因此人就就可以得到健康。而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屬互相協調的關係,缺一不可。
  也可以說,十二經脈是主幹(河流),奇經八脈是支幹(溝渠)
  所以十二經脈是河流而奇經八脈是溝渠,而彼此是相互協調。例如:
  扁鵲曾說:人在無病時,常在氣海、關元、中脘、命門炙療,雖未得長生不死,但可保百餘年壽命,
  其中氣海、關元、中脘屬任脈,命門屬督脈,打通任督兩脈,即可獲得健康。

 2.奇經八脈之循行部位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行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複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陰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帶脈者,起於季脇,迴身一週。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髁上行入風池。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陽維、陰維脈者,維絡於身,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

六、十二經別

 1.十二經別的意義與功能
  .經別與經脈之支脈、支別不同,乃十二正經構成全身循環主要幹路以外的別行部分。十二經別的作用,在相互表裡的陰經與陽經之間,出入離合,作為中途聯繫之通路,十二經各有一條經別自經脈中別出,故稱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在十二經脈四肢膝肘以上別出,先深入內臟,連於表裡臟腑之間,然後復出於頭頂,故又突顯出頭面經絡的重要性。(項即指頸部後面)
  .六陽經的經別,別行之後,仍還合於本經。
  .六陰經的經別,別行之後,則與本經相互表裡的陽經的經別相會合。

 2.十二經別可因表裡相合而分為六組
  《一》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
  《二》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
  《三》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
  《四》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
  《五》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
  《六》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

七、十五別絡
  .十二經脈及任、督兩脈各有一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大包),合稱十二別絡。
  .別絡是人體較大的絡脈,十五別絡均從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的一個經(絡穴)別出,負責相互表裡經間的聯絡作用。
  .經別著重於表裡臟腑之間的屬絡關係,而絡脈則著重於肢體的表裡經脈間的溝通。
  .絡脈,大的叫十五別絡,小的,叫孫絡或浮絡,由於先天靠腎,後天靠啤骨;因此脾經有兩個絡穴,一為公孫穴、另一為大包穴,而胃經只有一個絡穴--豐隆穴,比脾經少了一個絡穴,故後人又給胃經補了一個絡穴,叫虛裡穴(位於心尖博動處)以便脾、胃經都有兩個穴;故絡穴,以往有十五別絡(十二絡穴),今則有十六別絡(十六絡穴)之稱。

八、孫絡或浮絡
  .經脈與絡脈為氣血循環的整體,經脈為主要路線,絡脈為細小的分支,由絡再行分出細支為孫絡。
  .絡與孫絡遍及全身,但仍歸屬於諸經,孫絡或浮絡浮於體表不計其數。
   (十五別絡穴道名稱要記,而浮絡與孫絡就不要記,因為原本就沒有名稱)。
  人體最大的絡脈為十五別絡,最小的絡脈為孫絡或浮絡。

九、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為十二經脈循行於筋肉者,受十二經脈的經氣濡養,分屬十二經脈,用以聯絡四肢百骸,聯絡周身。
  .經筋常分佈於四肢、軀幹、胸腹部,但不進入臟腑。
  .經筋的痛症以四肢肌肉疼痛拘急和運動障礙的」痺症」為主。(風、寒、濕三氣挾雜而至,叫做痺症)

十、十二經皮部
  .《素問皮部論》:「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即十二經皮部為十二經絡脈浮行於體表的皮膚,其分佈區域和十二經循行部位二致,故稱十二經皮部。
  .十二正經是呈線狀直行分佈(但非一直線),絡脈橫出成綢狀結構,皮部則因」網」而成」面」的劃分。
  .人體十二經脈的劃分比較明顯清楚,但十二經筋與十二經皮部的劃分,則不像十二經脈的劃分那麼清楚;所以臨床應用上,十二經筋與十二經皮部的疾病,常用痛點處做為穴道,此即為古人所謂」以痛為腧」的說法。

十一、經絡的特徵

 1.是立體的:但不會相撞,其中如立體交叉,則沒有交會穴,若是平面交叉,則會有交會穴,例如
  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之交會穴,是為平面交叉。
  百會為肝經、督脈與六條陽經之交會穴,是為平面交叉。
  人中為督脈、胃經與大腸經之交會穴,是為平面交叉
  承漿為任脈、督脈、大腸經與骨經之交會穴,為平面交叉。
  又如
  內踝尖上8寸處,為肝經與脾經交叉而過之處,但是沒有交會穴,
  乃因肝經與脾經在此處,是立體交叉而過,故沒有交會穴存在。
 2.是直行的:而非一直線,而是一個區域,以便容納氣血之通行。
 3.是深淺不同的:有些經絡上之穴道要重按、有些穴道要輕按,此即為經絡穴道深淺不同之故。
 4.感覺:經穴指壓之酸脹痠痛之感覺,非人人如此、也非次次如此。
 5.內經:經絡者,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6.俗云:寧失其穴(道),而勿失其經(絡)。
 7.俗云:不明經絡,則開口、動手便錯。
 8.醫云:經絡者,為治病與保健之捷徑。
 9.臨床:經絡為治病的捷徑,可以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此乃因:「經之所過,痛之所治」,或「經之所過,主治所在」之故。


十二、經絡在人體的分佈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相稱地分佈於頭面、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說明如下:
  1.六陰經分佈於四肢內側和胸腹。
  2.六陽經分佈於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
  3.十二經分佈在四肢的份佈規律:三陰經在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而足三陰經,在足內踝尖8吋以上,脾經在前,肝經在中,腎經在後。
  4.三陽經在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
  5.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後,足太陽膀胱經在後。
  6.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分佈:足少陰腎經,行於胸中線旁開2吋處,腹中線旁開0.5吋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吋處,腹中線旁開4吋處;足厥陰肝經循行規律性不強。
  足陽明胃經分佈於胸中線旁開4吋處,腹中線旁開2吋處;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吋和3吋處;足太陽膽經分佈於身之側面(陽面)
  

十三、十二經脈表裡的關係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五臟六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五臟,陽經屬六腑,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五臟六腑陰陽表裡屬絡關係,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互為表裡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上相互為用。

十四、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
  手三陰經由胸走手,手三陽經由手走頭,足三陽經由頭走足,足三陰經由足走腹(胸),故頭臉部為諸陽之會,因手三陽經循行,由手走頭,足三陽經循行,由頭走足。

十五、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陰經與陽經(互為表裡)在手足末端相交(如太陰肺經循行到大拇指後交給食指的大腸經),陽經與陽經(同名經)在頭面都相交(如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由手走頭,至鼻旁迎香穴再交給足陽明胃經),陽經與陰經在胸部相交(如足陽明胃經循行由頭走足,至第二趾的厲兌穴,再交給足太陰脾經,循行至胸部的大包穴)


==================

引用資料來源:
《民俗療法的保健與應用》,編者:潘隆森,志遠書局 印行


由於版權,所以我是不會掃圖上傳的。
這本書有點厚(快六百頁),彩圖身繪,圖文並茂,清楚明瞭,每個經絡與穴道都層層剖悉,具有專家級別的水準。
有興趣研究經脈的朋友,我建議可以研究這本書。




作者: 比波    時間: 11-8-7 20:40
這個,懂一點.........

作者: kevin.chang    時間: 11-10-25 22:44
基本資料,打完了
作者: Rogie    時間: 11-10-26 12:01
辛苦了。
作者: Phantom小狂    時間: 11-10-26 20:01
感人落淚的影劇.......大腸經....(淚

(?

背好了以後,離八卦六十四掌又近了一步。(茶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