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印加帝國 [列印本頁]

作者: 赤道來的魚    時間: 04-8-25 10:07
標題: 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文化發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雖然在高達四千公尺的高原中,它具有豐富的水量,一片綠茵,陽光充足,是農業立國的最好地方。在這裏,印加人胼手胝足,慘澹經營,以最進步的方法建築了漂亮宏偉的宮殿,並且遵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這是多麽安祥的一個部落。印加人信奉太陽教,接受太陽神統治帝國的說法。他們還有進步的政治制度,能夠推動完善的法律來治理百姓,絕不以嚴刑峻法苛難。
   

以農立國的印加人,早在西元前四百年就知道集約栽培法,他們栽培玉米的技術是高超而無人能與之比擬,此外印加人在紡織品的生産技術上,更有偉大的突破,各色各樣的織法以及各種形態的精致圖案,都具巧奪天工的技巧。
   

由於發掘了金礦,在帝國莊嚴的宮殿建築上,四處均鑲著金飾品,燦爛耀目,光彩輝煌,但這也同時爲其本身帶來了不幸的災難。
   

在印加帝國到了外拿卡巴克王統治時,造成了印加無以倫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後,把印加帝國分爲兩部分,傳與瓦斯卡爾和阿達凡爾巴克王死後,把印加帝國分爲兩部分,傳與瓦斯卡爾和阿達凡爾巴兩個兒子統治,於是1532年,兄弟反目,互不相讓和戰爭種下了自取滅亡的禍因。
   

“他們在太平洋上,乘坐浮水的大房子,擲出快如閃電、聲如雷霆的火團,漸漸靠近了。”正如預言所說,貓眼、尖鼻、紅發、白皙的皮膚、蓄著鬍鬚的天使回來了,印地安人甚至沒有抵抗,便獻出一座空城逃逸了。
   

其實,他們錯了,這一批被誤認爲神祗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薩羅和他率領的180名士兵。
   

比薩羅深知必須擒獲印加帝王的皇帝,方可擄獲更多的金銀財寶,於是比薩羅和同來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後,邀請阿達瓦爾巴--印加皇帝前來卡薩瑪爾卡鎮,接受天使的蒙召,阿達瓦爾巴帶著2000名壯士,手無寸鐵地誠心接受召見,誰知竟然遭受監禁的命運。
   
比薩羅囚禁了皇帝,便將所有珍寶集中,並冷酷地殺死國王,以除後患。
   
貪得無厭的比薩羅在殺死國王後,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庫斯科,企圖搜尋更多的寶藏,然而令訝異的是,在庫斯科城中,無論是宮殿、神廟都空無一物,連稱爲“太陽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亦不知去向,整個庫斯科城成了一所死的世界。
   

究竟印加帝國的人們以及財富,何以霎時之間消失的無影地蹤?至今仍令歷史學家們費思難解。
   

有一種說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過刀劍銳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於是用竹筏載滿國王的木乃伊,和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經向上天祈祝禱過後,把這些昂貴的寶物沈到250公尺深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細思考,印加人擁有7萬騎精銳,難道不敢和180名西班牙人做殊死戰,而任由比薩羅橫行霸道?卻私下做大遷移,逃向不爲世人知曉的高山中,這似乎說不通。
   

然而今日許多考古學家在綿延的安地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迹,證明印加人確實曾經抛棄辛苦經營的帝國,而在蠻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國。
   

在瑪殊比殊地方,考古學家丙海姆發現了一個洞穴,兩邊排著雕鑿極工整的石塊,可能爲一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圓形建築物,外牆順著岩石的天然形勢建造,契合的巨石間插不進一張紙,牆是用紋理精細的純白花崗岩方石砌成,匠心獨具,頗有藝術價值,在這山上的墓穴中的骨骸,女性占絕大多數,從其中貴重的明器也表示她們是重要的人物,是否當年“太陽的尼姑庵”中的美女被送到這裏,繼續爲印加帝國祈禱呢?
   

由於印加人民沒有發明文字記載,使得遺留下來的問題更具神秘性。又有一班學者根據印加人的記錄,大膽推測當時印加帝國雖然擁有高度文明,但卻被突襲而來的恐怖瘟疫,橫掃全國。
   

然而就算是發生瘟疫,難道當時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認命了,紛紛向瘟疫低頭,垂首等死,試想1100萬的人口,如何能消滅殆盡?
   

遺留下來的謎,疑雲重重,仿佛替古代印加帝國的神秘滅亡增添點點色彩,有沒有可能在西班牙人一入侵印加帝國,另一位國王瓦斯卡爾率領著數以百萬的印加人深入蠻荒的安地斯山中,以無比堅毅的信念與勇氣,在整座山上遍築藏身的棲息之所,於是一座座宏偉的建築物在隱密的叢林中再現,當他們養精蓄銳,打算再度恢復當年的印加勢力時,一場大瘟疫侵襲,殘存的印加人無力再重振奮勢力,只得繼續逗留在叢林中,埋葬死者,消滅遺迹,爲了避免再度引起紛爭,他們銷毀了高度的文明,企圖掩飾當年印加帝國的強盛......然後以最簡單的方式,聚集部落爲生,形成今日印地安人的祖先呢?
   

衆說紛紜,又有待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集思廣益,爲它尋求一個正確的解釋,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作者: 雪姬    時間: 04-8-29 01:22
標題: 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美術



1438~1532年印加帝國美術。印加帝國是前哥倫比亞時期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它的版圖南到智利,東達阿根廷邊境,北扺哥斯大黎加,首都庫斯科。印加帝國征服大片領土,建立中央集權制,把能工巧匠集中到庫斯科,創造了帝國風格的美術。


建築
   

印加美術最獨特的成就在於紀念性建築。它們用巨大的安山岩﹑石灰岩﹑斑岩砌成,呈巨石風格。石料割成規整的長條形巨石,然後壘成厚牆,榫口相接,接縫之嚴連刀刃也難插入。這種巨石建築不加多少裝飾,祗有梯形壁龕,窗戶和門構成牆以外唯一的裝飾,巨石面微微凹進或凸出,在陽光下産生一種光影的效果,這種建築異常簡潔有力。如薩克薩瓦曼山口宏大的Z字形要塞,防禦牆用堅硬而巨大的石灰石砌成,其中一塊石頭重約2噸。牆的最低處有8米,建築物有3層,城牆呈鋸齒形,雄偉的城堡俯瞰著庫斯科城。這座城堡建造時用工3萬餘人。在烏魯班巴的馬丘比丘城,坐落在群山環抱的峰頂,山脊的兩邊是深約500米的山谷。馬丘比丘整個城市佈局設計非常縝密,很多用排水溝連接起來的小台基由上往下排列。上面有用磚石砌成的低矮的半圓形塔,顯得十分堅固,似乎是從石頭裹長出來成爲山的一部分。還有3個人工造的圓形窪地,寬約100多米,中間有石面台基,可能是祭祀太陽神的地方。馬丘比丘有千仞峭壁爲天然屏障,又設有防禦工事,既是城市又是要塞與聖地。這座以磚石築成的城市高聳入雲,蔚爲壯觀,體現了帝國建築風格的雄偉和堅固。
   

印加建築的內部牆上,多以紡織物和凸的金飾板來裝飾,顯得富麗堂皇,當年西班牙征服者曾爲裝飾神廟的金銀製成的玉米和花讚歎不已。


雕塑
   

印加帝國幾乎沒有什麽大型雕刻,祗有不少成功的小雕像。最常見的是石雕小羊駝,線條簡練,幾乎是用幾何形來表現這一動物,但造型很生動。還有魚或羊駝形的容器,用堅硬的石質刻成,形象也很概括,以其簡樸的形式接近完美,表現了對堅硬石料的獨具特色的處理。小型人像石雕面部刻畫以寫實爲主,常有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梁和堅毅的下巴,頭上戴著簡單的頭飾,服飾的表現用簡單的幾何圖形。這種小型人像的面部和頭飾﹑衣著的刻畫並不程式化,似乎是肖像,具有秘魯高原山民的相貌特徵,表現出印加藝術家對人物形象的概括力和表現力。


陶器
   

印加陶器質地堅硬,打磨得很光,通常的色彩是由紅﹑橙﹑白﹑黑﹑黃組成。陶器圖案大多是幾何形,也有程式化的植物紋,有的器物還飾以鳥或昆蟲等小動物。陶器中最典型的形制是錐形底的小罐子。它是用來盛水或盛蜜的容器,長頸,兩面有幾何紋飾,兩側有耳,可用繩子穿起來背在背上,高約15釐米。還有一種罐子有一個帶鳥頭的把手,罐沿兩邊還有一對人或動物的小雕像。這些容器在帝國全境流行。還有的容器兼有印加風格和各種本土風格,如果實形的罐子,有寬寬的帶狀把手,又有印加形的長頸和錐形底


金銀製品
   

印加帝國是古代傳說中的黃金之地,當西班牙人到達時所見到的神廟內的裝飾大量是金的,有金圓盤的太陽和月亮,還有真人大小的金雕像以及金的酒杯和碗。由於殖民者對黃金的掠奪,這些金銀製品大多被熔掉了。現存的金銀製品祗有小型的金銀雕像。小型金銀雕像通常是程式化的風格,人物形象總是同一表情,直立,沒有動感,手放在胸前。羊駝形象也總是以一種不變的姿態出現,站著,耳朵豎起。總之,這些掠後幸存的金銀製品不是印加金銀製品中的傑作。
作者: 雪姬    時間: 04-8-29 01:32
標題: 回覆: 印加帝國
印加常常被說成銅器時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文明   


在500多年前,西班牙旅行者在秘魯中部遇見了一個印第安男人,他可能是一個前印第安王朝的官員。西班牙人看到這個印第安人時,他正打算藏起來一些他帶著的東西,所以他們搜了他的身,並找到了一些神秘的打了結的繩子。後來西班牙人得知這些繩子叫做奇普(Khipu)。很多奇普只是爲了計數,但是西班牙征服者認爲有些繩子包含了歷史故事,宗教秘密,甚至是詩歌。在上面講述的這件事裏,印第安人說他身上的奇普記載了西班牙征服者在這個地區做的所有事情。“好事和壞事都有。”西班牙人的首領菲格雷多說。之後他很快沒收並燒毀了這些記錄,並懲罰了這個印第安人。


不過,即使西班牙人認爲奇普很危險、並盡力毀掉它們,但是學者們卻一直拒絕承認奇普是一種書面文件。相反的,這些繩子被認爲是一種保存記憶的設備——一種個人化的記憶輔助工具,而沒有任何統一的含義。它們頂多是一種紡織品算盤。後面一種觀點在1923年得到了支援,當時科學史學家利蘭·洛克證實了收藏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100多個奇普被用來記載計算的結果。


因爲這些原因,印加常常被說成銅器時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文明。不過,近些年研究者們越來越懷疑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很多研究者現在認爲雖然奇普最初可能的確被當成一種計算工具,不過它們在西班牙人到達的時候已經進化成爲了一種記載事情的體系,一種三維立體的二進位的密碼,和地球上其他任何文字體系都不相同。“如今最嚴緊的研究奇普的學者們認爲,它們不僅是一種保存記憶的設備,很可能比這多的多。”紐約州立大學的古代安第斯文字專家伽林·布羅克說。


不過破譯奇普面臨一個很大的障礙:沒有人能讀懂它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個敍述性的奇普被成功破譯。”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格裏·烏爾頓說。不過烏爾頓在紡織品專家提供了新的資訊之後,正在準備向破譯奇普進行最持久、最深入的研究。在今年七月出版的新書《印加奇普中的符號》中,烏爾頓第一次系統地將奇普分解爲多種重要的元素。他用這種分解方式建立了一個奇普資料庫,並用這個資料庫來分辨繩結排列的規律。正像在上世紀70年代當研究者們破譯了瑪雅的象形文字之後,對瑪雅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樣,烏爾頓說,破解奇普密碼對於瞭解在16世紀統治當時地球上最大的,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印加帝國,可能是一個“獲得內幕的巨大的潛在資源”。


二進位密碼?


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用於日常交流的文字體系都是書寫、繪製或者雕刻在平面上。而奇普與這些文字完全不同,是由一些三維立體的繩結組成的。奇普由一條主繩和系在上面的“垂帶”組成。主繩通常直徑爲0.5-0.7釐米,上面系著很多細一些的“垂帶”繩,一般都超過100條,有時甚至多達1500條。這些垂帶,有時還系著一些次一級的繩子,上面打著很多繩結。這樣做的結果,就像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數學史學家喬治·約瑟夫說的“就像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還帶著水的拖把一樣。”


根據殖民者的記載,印加的“繩結保管人”正式的說法是“奇普卡瑪雅(khipu kamayuq)”,通過用眼睛查看,並用手指像盲人一樣觸摸來分辨所記載的意思,有時還會用擺石子進行輔助。在1542年,殖民統治者克裏斯托瓦爾·威卡·德·卡斯楚爲了彙編印加的歷史,曾經招集奇普卡瑪雅“翻譯”這些繩子。西班牙人記載了他們“翻譯”的事件,但是並沒有留下繩子。實際上,那些繩子被西班牙人毀掉了。


洛克發現表示數位的奇普是水平的、使用的是十進位,在每一根繩子最底層的結代表個位。其他較高層次的繩結分別依次代表了十進位的十位、百位、千位等等。“謎團被解開了”考古學家查爾斯·W·米德在得知洛克的發現之後興奮地說,“我們現在知道奇普在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時代是用來做什麽的了它只是一種記錄數位的工具。”


不過洛克所使用的方法並沒有破解從西班牙人手中幸存下來的大約600個奇普,也沒有詳細說明何種物體被記載下來。根據康奈爾大學的考古學家羅伯特·阿什爾的研究,大約20%的奇普“顯然不是用來計數的”。在1981年,阿什爾和他的妻子,數學家瑪西婭·阿什爾出版了一本書,宣稱那些“匿名”的奇普可能是一種早期的記事形式,重新點燃了學者們對奇普研究的熱情。


阿什爾夫婦主要注重于奇普繩結。不過在1997年,華盛頓紡織品博物館的研究助理威廉·J·康克林指出,繩結只是奇普系統的一部分。康克林可能是第一位研究奇普的紡織品專家,他說:“當我開始看這些奇普的時候,我看到一個旋轉的、皺褶的、有顔色的密碼體系,每一條繩子的製作都十分複雜。我意識到90%的資訊可能在繩結系出來之前已經放到繩子裏了。”


有了這個資訊,烏爾頓大膽假設奇普製造者們利用了繩子本身旋轉和編織的特性,規定了一系列不同的二進位涵義,包括材料的種類(棉制還是毛制)旋轉和編織的方向,垂帶系在主軸上的方向(正還是反),繩結本身的方向等等。這樣,每個繩結都是一個“七位元的二進位編碼”,而這個體系還並不僅僅如此,因爲奇普至少有24種可能的繩子的顔色。每一個排列都是26×24,也就是1536種可能的“資訊單元”中的一個,這比閃族人(Sumerian)的楔形文字的1000-1500種符號要多一些,差不多是600-800種埃及和瑪雅象形文字符號的2倍。在烏爾頓看來,奇普不僅是一種紀事文字,還“像今天用在電腦語言中的編碼系統,它們基本上根據二進位排列。”


如果烏爾頓是對的,那麽奇普將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字體系。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三維立體的“文字”文件,也是唯一一種將二進位用於日常交流的文字。除此之外,它還可能屬於少數幾種“會意文字”。會意文字中的字就像數位或者舞蹈符號,表示意思,而不像英文一樣表示讀音,比如瑪雅文字和中文。“一套語言系統不一定代表說出的語言,來交流要表達的意思。”西芝加哥大學研究安第斯文化的歷史學家凱瑟琳·朱利安解釋說。


雖然在歐美人眼中用結繩進行交流非常陌生,但是在安第斯文化中卻有很深的根源。馬塞諸塞州考古和動物行爲材料研究技術中心的考古學家希瑟·萊西曼說,奇普只是“在一個技術環境中人們操作纖維來解決基本的工程問題”的一個例子。萊西曼說,在安第斯文化中,紡織品,從固定式樣的包和束腰外套,到彈弓投擲的炮彈以及吊橋,都是“人們交流各種資訊和製造工具”的方式。同樣的,烏爾頓解釋說,運用二元對立的觀點是這個地區的人的一種特點,他們生活在一個“異乎尋常的通過二元組織起來”的社會中。他們居民分成“上半族”和“下半族”,用成對的單元來寫詩歌。他說,在這種環境中,“奇普對於人們來說,更爲熟悉”。


學者們並不完全認同這種認爲奇普是一種記載事件的“文字”的觀點。“根據文化進化理論,除非人們把文化記載下來,不然的話,就是他們認爲這個文化並不那麽好。”伯克利大學安第斯研究中心的帕特麗夏·J·里昂說,“人們很需要把那些在奇普上記載的那些他們覺得重要的事情寫出來。”里昂贊同17世紀耶酥年代記錄者貝納伯·克博的觀點,他相信奇普是一種“保持記憶的設備,而不是你想什麽就是什麽”。


尋找羅塞塔石碑


最終解決這些爭辯的方法之一是找到一個將奇普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文字記錄——一個印加的羅塞塔石碑。在1996年,.那不勒斯貴族的業餘歷史學家克拉拉·米奇納利引起了一場轟動。她宣佈在她家的文件中找出了這樣一件東西:一個清楚的西班牙文的奇普翻譯稿,這個奇普記載了一首安第斯高原各國的印第安人普遍講的凱楚阿語的歌曲,而這種語言今天還在使用。不過由於同一份文件中有關於西班牙征服者的讚美之詞,很多學者懷疑這個翻譯的權威性。所以米奇納利不再允許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自由查閱這些文件,不過,她還是允許一個澳大利亞的實驗室用國內光譜分析儀來檢驗與文件在一起的奇普。檢驗的結果在2000年發表,結果顯示這個奇普可以追溯到11-13世紀。根據研究米奇納利的奇普的博洛尼亞大學的安第斯專家勞拉·勞仁奇齊·米那裏的研究,這麽早的時間可以由安第斯的傳統,用“被祖先的力量所控制”的舊繩子來編織奇普進行解釋。由於他們不能檢驗這些文件,大多數的研究者“技術性懷疑”這些奇普、並用一些不是那麽有爭議性的方法研究奇普。烏爾頓和數學家,同時也是資料庫經理的卡麗·波茲納正致力於將他們的奇普資料庫開始運作,並最終放到網上。他們的資料庫繼承了阿什爾夫婦在康奈爾大學的所作的研究,將會允許研究者們在幾乎所有幸存的奇普中找尋其中的規律。


與此同時,烏爾頓和其他的奇普研究者們正在尋找他們自己的羅塞塔石碑:一條已知的奇普的翻譯稿。比如,一些來自秘魯亞馬遜河流域的西班牙文文件被認爲是一個奇普的翻譯稿,他們中的32份最近在這個地區被找到。不過這些文件和最近發現的奇普之間的聯繫還沒有確定的對應,不過烏爾頓找到了一些有建設性的線索。他現在正在西班牙和秘魯尋找更多的文件。如果烏爾頓或者其他學者可以找到對應,那麽,我們就可能第一次聽到印加人用他們自己的聲音說話。”
作者: 喬巴~梵倫坦    時間: 04-8-29 18:16
標題: 回覆: 印加帝國
我有一個問題=.=/
印加是沒有一個書面語言的文明
那他們要如何溝通或著傳遞訊息呢?
利用符號嗎?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