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鐵血首相 俾斯麥 [列印本頁]

作者: sol    時間: 04-9-30 22:56
標題: 鐵血首相 俾斯麥
今日上軍訓課題到了這名歷史偉人
還說到若不是俾斯麥的死亡,搞不好第2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發生了
使小弟我對他興趣大增
有那位研究者可以介紹一下各位歷史偉人?
作者: 蒼夜 望    時間: 04-10-1 05:23
標題: 回覆: 鐵血首相 俾斯麥
  俾斯麥,全名奧托.馮.俾斯麥(Bismarck Otto Von)於1815年4月1日在距柏林西部100公里處,易北河北岸的興奧森小鎮出生。其家族是傳統的大容克地主,擁有幅員甚廣的土地和庄園。 俾斯麥父親23歲退役後,返回農庄生活,由於他是一位貴族,所以一切的工作都交由僕農去做,自己則終日無所事事,唯一的娛樂便是與其他貴族一起獵。35歲時娶了當時僅僅17歲的妻子,即是將來俾斯麥的母親。 俾斯麥的母親出身自資產階級的家庭,加上她居住在市區,所以思想較為開放,不像其父那樣守舊。俾斯麥母親共生養了6個孩子,其中三個不幸夭折,剩下比俾斯麥年長5歲的哥哥、俾斯麥及一個妹妹。 俾斯麥父母親對俾斯麥的期望都截然不同。俾斯麥父親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人,為國家效忠。但是,俾斯麥母親則期望兒子成為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家,出人頭地。雖然俾斯麥雙親的期望截然不同,但俾斯麥都可一一達成。
  
  當俾斯麥一歲時,全家遷往柏林東北的庫寧堡繼承一塊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俾斯麥對故鄉興奧森沒甚麼印象。 8歲時,俾斯麥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這是一所處於市區的小學,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新資產階級的孩子,對於一個大容克地主的兒子可謂罕見。因此,他不斷被同學排擠,令他的童年生活充滿著痛苦與壓力。 12歲時,俾斯麥入讀了母親所選定的中學,但中學的生活並未為俾斯麥帶來一線希望的曙光,他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俾斯麥表現了自學的一面,在中學時期,除了學會英語、法語外,還學了俄語,對波蘭語、荷蘭語亦不陌生。為俾斯麥後來成為一個卓越的外交官打下鞏固的基礎。 另外,俾斯麥曾學習希臘、古羅馬、德意志及英國的歷史。
  
  當俾斯麥不滿17歲時,便入讀了當時比較有名氣的哥廷根大學,然而,大學時期對俾斯麥而言,就是一場漫長的「刑期」,因三個學期中,大部份時間都在學校的禁閉室中渡過。俾斯麥的好友馬特利曾這樣描述過俾斯麥的大學形象。 “他身材高瘦,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我不知道他的衣服到底是什麼樣式的,因為上面沒有衣領,也沒有紐扣,也沒有顏色。下身穿著一條肥大的褲子,皮鞋後跟釘有鐵釘,並且有馬刺。他的襯衣上不打領結,領子也是敞開的。他的頭髮特別長,一直垂到肩頭,而且還留著八字鬍。……他的腰間總是掛著一把長劍。” 俾斯麥在大學不僅腰間佩劍,還經常牽著一隻大狼狗。俾斯麥的劍術比較高明,在大學留下了「輝煌記錄」,在27次與人比劍中,只有一次戰敗,而這次的戰敗令他留下一條由鼻頭到右耳的長疤痕,據說共縫了14針。在哥廷根大學時期中,根本無心向學,甚至連一名合格的學生也稱不上,更染上很多惡習。
  
  在哥廷根大學「服刑」完畢後,便與同窗好友馬特利一起轉學到柏林大學,依然入讀法律系,但仍然一塌糊塗。 雖然俾斯麥曾入讀哥廷根大學及柏林大學,但所學到的不多,卻染上了一身惡習。無論如何,俾斯麥畢業後,經過一輪補習後,便當上了律師。然而,律師這項職業並不適合俾斯麥,他認為律師只是在名片加上幾個名銜,他並不甘心,反而想出人頭地。於是,俾斯麥返回出生地興奧森,並專心準備考試。 然而,這次考試非常成功,令俾斯麥在政壇的道路上踏出第一步。

  在21時,俾斯麥被派往德國西部的夏柏爾小鎮擔任書記員一職。夏伯爾小鎮既是一個旅遊勝地,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城內遍佈古蹟、溫泉。此外亦聚居了不少的法國和英國人。對俾斯麥而言,這可是適合不過了。 當上書記員一職,社交場合是少不免的。一次,俾斯麥結識了一個英國名門拉塞爾家族的一位千金羅拉。他們很快便訂下婚約,這是俾斯麥第一次的婚約。在當時的歐美社會中,與上流社會的女兒結婚,必須準備一大筆金錢。試問一名小小的書記員又何來一大筆錢呢?於是,俾斯麥選擇了以賭博來「致富」,但他卻未想到「此路不通」。他不僅沒有掙到錢,反而令他欠下一筆巨債。後來,俾斯麥認識了一位三十多歲的女人,與羅拉的婚姻也就此結束。 繼和羅拉分手後,他認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他們很快便戀上對方,更訂下了婚約。這是俾斯麥的第二次婚約。但這次的結果卻未如俾斯麥的心願,當他們籌備婚後時,這位金髮美人被一個富有的獨有臂上校搶走。 俾斯麥經歷過二度的挫折,心灰意冷,辭退了書記員一職後,背著1000多英磅的債務,返回家鄉。

  返回家鄉後,家道中落.頻臨破產。禍不單行,俾斯麥母親更患上不治之症――癌症,死時五十歲。家中的困境日益緊迫,他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將庫寧堡一分為二,由他和哥哥共同經營。此時,俾斯麥由小官吏搖身一變成為庄園主。 俾斯麥根本不適合當庄園主,他還想出人頭地,令他心中產生一種苦悶及煩惱。於是,俾斯麥到了英國散心,自遊歷英國後,只要有時間,便到處遊覽,他的足跡遍佈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總之,俾斯麥並不喜歡庄園生活,希望在政壇上再次大展拳腳。 1845年,俾斯麥的父親去世,他將庫寧堡租予別人,返回出生地,繼承興奧森的庄園。

  返回興奧森不久,他便求得一官半職,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並不是一份好差事,反而是份危險的職務,但這正適合俾斯麥的好勝的性格。在這官職上樹立形象後,便抓緊機會參加議員選舉。可是,他被選為候補議員,但俾斯麥玩弄手段,迫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令他名正言順當上議員。1847年5月,33歲的俾斯麥當上柏林州的議員,這正是他踏入官場的第一步。 俾斯麥人生的另一轉折,便是他的第三次婚約。他一改常態,一改往日放蕩不羈的性格,去迎合喬安娜的雙親。排除萬難後,終於,在1847年正式結婚。蜜月旅行剛結束,國王強行將議會解散。
作者: 蒼夜 望    時間: 04-10-1 05:26
標題: 回覆: 鐵血首相 俾斯麥
  翌年,「1848年革命」浪潮席捲歐洲,普王被俘。俾斯麥並未遲疑,立即組織武裝,保衛國王,鎮壓革命。但他很快冷靜下來,明白單憑他的實力,難以成功,故此,他決定親身到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一世的妻子,她要求俾斯麥協助威廉一世稱王,但遭到俾斯麥拒絕。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把革命鎮壓下去。1851年,俾斯麥被任命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的普魯士代表,很快便提升為大使。在任職的八年中,他和上司雖無大衝突,但暗地裡,做些小動作,令俾斯麥有口難言。兩個人看似和平共存,實則水火不容的微妙關係,足足維持了八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中風,導致精神失常,無法親政,由威廉親王攝政。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親王繼位,是稱威廉一世。 威廉親王攝政後,立即召見俾斯麥,但並未如外界所言,將俾斯麥提升為首相,反而,委任他為駐俄大使。 駐俄大使,一當便三年,其實有一半時間在旅遊或柏林中渡過。1861年威廉一世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嚴重分歧。只有陸軍司令支持國王,陸軍司令故將俾斯麥引薦予國王,但因內部和宮中的反對壓力,並未將俾斯麥任命為首相,只提升為內相。俾斯麥得知自己只提升為內相,於是遲遲不回國,最後連內相職務也失去。 1862年春天,俾斯麥返回柏林,普王仍因內部壓力,並未將他提升為首相。俾斯麥使出「殺手寣v,他向普王作出請辭,國王很快便作出答覆,普王將他任命為駐法國大使,這令俾斯麥氣憤難平,但俾斯麥還是繼續忍耐。9月普王就擴軍問題,而與議會爭持不下,於是陸軍司令促召俾斯麥回國。1862年9月23日,普王逼於無奈,將俾斯麥提升為首相。

  10月8日就職後,俾斯麥在預算委員會中發表經典的「鐵」和「血」演說。 德意志的統一全靠三場的對外戰爭――德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這幾場戰爭都是「自上而下」的帝國戰爭。

  德丹戰爭的爆發全因丹麥以南、普國以北,普丹接壤處的兩個省,什列斯威(Schleswig)及好斯敦(Holstein)。這兩省份約7000平方公里,面臨基爾港,極具政治及經濟的價值。什列斯威與丹麥的關係較為密切,而好斯敦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條約規定,屬於德意志邦聯。 德丹戰爭前,俾斯麥清楚明白國際形勢,對丹麥進行戰爭根本不會有其他列強干預。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被歐洲列強孤立;加上普國在1863年協助俄國鎮壓波蘭革命。英國在1822年採取光榮孤立,無意干涉歐洲大陸事務。法國在當時正忙於墨西哥的軍事行動。最後,只剩下奧地利。 俾斯麥干預這場爭端,是因為他當上首相一職後,反對聲音不絕,官廷的反對的聲音就更為巨大,於是他希望透過這場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將反對轉為支持。第二,他希望試驗新組成的普魯士軍隊。第三,他希望透過這次與奧國聯軍攻打丹麥,從而窺探其實力。 1861年1月普、奧組成聯軍,迅速以五萬七千名士兵投入戰場,攻陷好斯敦,2月佔領什列斯威。3個月後,丹麥投降。 1864年10月30日簽訂《維也納條約》,條約規定丹麥放棄什列斯威及好斯敦兩個省份。1865年8月14日普、奧達成《哥斯坦協議》(Gasteiner Konvention),什列斯威由普魯士統治,好斯敦則歸奧地利。對奧地利而言,這次勝利的得益並不多,只得到好斯敦。好斯敦不但地方細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既是一個包袱,也是一條導火線。

  俾斯麥清楚明白令德意志統一,實踐「小德意志」方案,必須將奧地利的勢力趕出德意志地區。於是,他設法孤立奧地利,令她處於孤立無援的境況後,再尋找籍口去發動戰爭。 為了孤立奧地利,俾斯麥應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英國則仍然採取光榮孤立的政策。俾斯麥也於1865年10月在比亞里茨與拿破崙三世會晤,俾斯麥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劃入法國版圖,以此作為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另外,法王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未必獲勝,勝方可能是奧地利,因此,保持中立只是個「空頭人情」。俾斯麥並無忽略意大利,他並無把意大利看成敵人,反而視之為幫手,1866年4月8日,兩國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意大利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奧地利把威尼西亞歸還予意大利,才可與奧講和。 俾斯麥在外積極孤立奧國時,亦考慮到國內的情況。人民對於俾斯麥將好斯敦「贈與」奧國感到極大的不滿,更有人認為俾斯麥是賣國賊,甚至被人暗殺,幸好並未傷及要害。另一方面,國王雖然支持進行戰爭,但議會卻反對。國王再一次踐踏憲法,強行解散國會。軍隊亦制定出周密的作戰計劃,各種物質上的準備也全部完成。 最後,只要等待一條導火線。

  《哥斯坦協議》是由俾斯麥與奧國公使簽訂的。然而,奧王對此並不滿意,要求將兩個省份,什列斯威及好斯敦納入德意志邦聯內,但遭到俾斯麥的拒絕,他認為這項建議是違反了《哥斯坦協議》。 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於1866年6月宣戰。基於攻守同盟條約,意大利亦加入普奧戰爭。 普魯士軍隊首先要對付的不是奧地利,而是德意志南部大大小小的邦國,她們認為奧地利勝利的可能較大,所以支持奧地利。只有北方幾個小的邦國支持普魯士。俾斯麥於是向自己為敵的各邦發出最後通牒通牒被拒絕後,普軍征服了各邦,並向奧地利推進。1866年7月3日23.8萬奧軍與29.1萬普軍在薩多瓦大會戰,雙方激戰至重要時刻,普魯士王子帶兵趕到,奧軍慘敗。 自薩多瓦戰役後,普軍捷捷勝利,國王威廉一世及總參謀長毛奇主張乘勝追擊,但俾斯麥堅持結束戰爭。俾斯麥明白在這場戰爭的勝利中,已得到他們所需的——把奧地利的勢力趕出德意志。如繼續向奧進迫,只會令奧國移向支持法國,令普魯士兩面受敵,圓滑地與奧講和,便可避免這情況的發生。 1866年8月23日,普奧簽訂《布拉格條約》(The Treaty of Prague)。奧地利將好斯敦割讓予普魯士,威尼西亞割讓予意大利。同時,亦承認由奧地利為主席的德意志邦聯正式解體,由普魯士為首的北德邦聯(包括24個邦3個自由市)正式成立。但當時南方三個主要邦國,巴伐利亞、符騰堡及巴登,由於他們仍存在宗教分歧,亦與法國保持聯繫,因而沒有加入邦聯。與奧戰爭結束後,國王威廉一世和俾斯麥一同回國,受到熱烈的歡迎。這場普奧戰爭令俾斯麥在一夜間受到各階層的歡迎,反對勢力銳減。國王亦對俾斯麥大加封賞,賜他為將官,賞錢60萬。這時,俾斯麥已達到雙親的心願了。

  1866年,北德邦聯成立後,法國才驚覺普魯士再不是以前細小的邦國,而是領導北德邦聯的主席。法國不可再坐視不理,令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各邦,成立一個大帝國。並與法國為鄰,這會令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導地位消失。如德意志統一,法國所希望得到的萊茵河區,只會成為泡影。拿破崙三世也因國內動盪的情況,希望透過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 對普魯士而言,統一必須將南部各邦拼入德意志境內,以達成統一的心願。 所以,普法戰爭對兩國而言是少不免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如俾斯麥的一貫作風,與對方開戰前,必會先孤立對方。俾斯麥在《布拉格條約》中,寬容對待了奧國,令雙方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英國採取原有的光榮孤立政策,直至1902年。俾斯麥亦應允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而法國仍駐守羅馬,阻礙意大利統一。

  1868年,西班牙發生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令皇位懸空,西班牙議會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馮.霍亨索倫親王,俾斯麥全力支持這項建議,並得到威廉一世的贊同,法國卻表示強烈反對,因為法國認為,如利奧波德親王繼位,便會令法國被霍亨索倫的家族包圍。最後,普王及候選的親王作出讓步,承諾撤回候選人。但法國得寸進尺,在1876年7月13日,法使三度走訪國王,希望得到普王的書面保證,確保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不會登上西班牙王位。但普王對此感到極為不滿,認為法國欺人太甚,拒絕再次接見法使。普王將他與法使的對話內容透過電報通知身處柏林的俾斯麥。 俾斯麥將冗長的電報,經修飾、刪減,令電文充滿了辱罵法國的語氣,並在報章上刊登,法國亦出版號外。這既令法國舉國憤怒,亦令德人感到法國欺人太甚。 於是,法王在7月14日晚向普宣戰。同日,普魯士政府前亦發布戰爭動員令。戰爭爆發後,幾十萬普軍渡過萊茵河,向法國境內推進。進入了阿爾薩斯及洛林後,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1日,拿破崙三世及幾十萬法軍在色當城附近被40萬普軍包圍,到黃昏時,退到城內,普軍將色當團團包圍,並在高地進行炮轟。翌日,法軍投降,拿破崙三世連同14萬法軍被俘。兩天後,法國發生革命,宣布共和,成立國防政府,但仍與德作戰。普軍在1871年1月包圍,法、德達成《停戰和巴黎投降協定》;2月26日在凡爾賽宮簽訂草約,5月10日簽訂《法蘭克福條約》,割讓阿爾薩斯及洛林兩省,賠償55億法郎。這令歐洲兩大民族在往後數十年間保持敵對關係。

   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塞宮明鏡廳,普王威廉一世登基。俾斯麥宣讀登基詔書後,巴登大公爵帶頭高呼「皇帝威廉」萬歲。典禮完成後,威廉一世並無理睬俾斯麥,反而與各位武官一一握手。這令各人驚訝,因各人都明白,德意志統一的功勞應歸功於俾斯麥,但國皇並無理睬俾斯麥。其實,在登基前一天,普王仍不肯接受皇位,認為這樣斷送了普魯士,當上歷史罪人。但最後亦被迫讓步。在短短的十年間,普魯士在俾斯麥及國王威廉一世的領導下,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分別擊敗了奧地利及法國,達成了統一的願望,成為歐洲大陸上的霸主。

  在三場戰爭中,德國得到全盤的勝利。自此,德國成為各國首腦會晤的地方,這正是指1878的柏林會議。會議的目的正是希望解決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爭執。作為東道主的德國,俾斯麥亦順理成章地成為是次會議的主席。俾斯麥也隨著德國的統一,而獲得各種利益。威廉一世將俾斯麥為公爵,並賞賜庄園。俾斯麥在三場戰役中,各人都清楚明白到俾斯麥的功勞,這令他可在首相的職位上多留19年。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以寬容的《布拉格條約》對待奧地利;但卻以苛刻的《法蘭克福條約》作為普法戰爭的終結。對於法國———曾經征服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國家而言,這不單止是經濟上的損失,還是一種羞辱。除了以上的損失外,法國還進入了一個動盪的時代。總之,德國在短短的十年間,達成統一,成為歐洲強國。柏林成為各國首腦會晤的地方。令俾斯麥首相的地位更穩固。法國從此進入動盪的時代,並且揭開了歐洲兩大民族的敵對關係。德國在炮火中建立了。
作者: 蒼夜 望    時間: 04-10-1 05:28
標題: 回覆: 鐵血首相 俾斯麥
  縱使多大的阻力,德意志民族及俾斯麥都一一克服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但對於俾斯麥的執政來說,還存在很大的困難;國內仍存在很大的反對勢力,國外的形勢又處於動盪的時期。

  首先,在1871至1877年間的「宗教鬥爭」,再者是在1878年開始的「圍剿左派」。對外的有1878年的柏林會議。 1871年開始的宗教鬥爭,又名「文化鬥爭」。是指帝國政府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排擠的時期。這起源於梵蒂岡教會在1870年發表的「永無謬誤」的理論,又在1871年於德國成立中央黨,並在第一屆的及第二屆的議會中取得一定數目的議席,成為議會中的第二大勢力。於是以俾斯麥一方,與另外一方──羅馬教廷和中央黨,互相作對,在1872至1877年間,俾斯麥不理會議會的反對,不斷頒布針對教廷的法案。當「文化鬥爭」升至極點時,庇護九世逝世,里奧十三世接任,並與俾斯麥進行磋商,於1877年,雙方達成協議,並同時宣佈「文化鬥爭」結束。

  其次,在1878年至俾斯麥下台這段期間,社會民主黨不斷坐大,而俾斯麥亦感到這種威脅愈來愈大,故頒布各種法令或措施加以「阻止」。 在短短的十二年間,有一百五十種期刊,一千二百種宣傳手冊被禁,九百多個社會民主黨人士被拘逐出境,一千五百多人被判刑合共一千年之多。 縱然,他大力打壓共產主義,但為了爭取支持,防止無產階級兵轉向社會民主黨,實行了大量有利工人的措施,包括「勞動事故賠償保險」、「傷殘養老保險法」等。 當時輿論稱之為「甜點加鞭子」,但工人並沒未轉向支持俾斯麥,反而更支持社會民主黨。這是俾斯麥執政中的一大敗筆。

  在對外方面,俾斯麥自統一後,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維持德國的安全,故此他並不鼓吹向外侵略,奪取殖民地。無奈,他又擔心會進行報復行動,故此他希望透過結盟體制以孤立法國。

  1873年,德、奧、俄三國簽訂「三帝同盟」。

  1879年,俄國單方面退出,德、奧重新簽訂盟約,稱「德奧同盟」。

  俾斯麥恐怕俄國會傾向法國一方,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條約」。

  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意三國簽訂「三國同盟」。

  1875年,俄土戰爭爆發,最終俄國戰勝,簽訂《聖斯提法諾條約》,因土地分配的問題,惹起英、奧不滿。俄國遂要求俾斯麥出面斡旋。於是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一次國際性會議,史稱柏林會議。
會議中,俾斯麥必須在奧、俄兩方中任擇其一,最終,他選擇了奧國一方。故此,俄國在會中便成了一名大輸家,令德、俄關係惡化,促使俄國退出同盟。

  統一後,德國希望得到和平、穩定。但這俾斯麥而言,實在很難做到,因他經常四面樹敵。國內有宗教鬥爭、共產主義的威脅,國外則有「巴爾幹火藥庫」的存在。 對一個新建立的國家而言,未免太多問題了。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享年九十一歲。長子腓特列.威廉繼位,視為腓特列三世。在「執政」九十九日後,即6月15日病故,享年五十七。隨後,長子威廉二世繼位,登基時廿九歲。他揭開了與俾斯麥「鬥爭」的一頁,亦令新成的帝國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當時俾斯麥已年高七十三,執政更長達二十六年。他認為自己的寶座理應穩如泰山,毫無威脅。但他忘記了一點———威廉二世年少氣盛,期盼自己當家作主,當然不希望有人阻著自己的「去路」。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人的分歧日益加深,俾斯麥在當時己心灰意冷,唯有在1890年3月18日提出呈辭,德皇在兩日後批准,俾斯麥正式下野。在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在絕亡中死去,享年八十三歲。在他的墓碑上刻著:

  俾斯麥公爵長眠於此

  1815年4月1 日生,1898年7月30日死

  威廉一世皇帝的忠臣。


俾斯麥的性格縱然專橫、獨斷、暴燥,但他的而且確是協助德國走上強大的道路。
不過,這道路是危險,德皇有無上的君權,遇上如威廉二世般的君主便可不得了。這只會導致「船覆人亡」。 俾斯麥傳奇的一生,所帶來的影響甚大。但他之所以能夠控制時局,呼風喚雨。究竟是「英雄造時勢」,抑或「時勢造英雄」?俾斯麥的而且確促成了德國的統一,改變了歐洲的原有面貌,創造了新的「時勢」。但缺乏了當時1815的「時勢」,俾斯麥又怎可發揮其才能?故此,他的成就是時代造就的。
俾斯麥的而且確全靠三場對外戰爭來達成統一的大業,但這並不表示俾斯麥為一位好戰分子,這種說法並不公平。事實上,他只視戰爭為一種「工具」,一種協助統一的「工具」。當統一完成後,便將其棄之不顧,採用一種較「柔和」的手法來處理國際事務。他並不希望擴張殖民地,反而,只想維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去讓德國平穩地發展,令德國強大起來。

以上轉載自:http://hk.geocities.com/thlalbert1025/
作者: 聖代    時間: 04-10-1 17:35
標題: 回覆: 鐵血首相 俾斯麥
很巧的是俾斯麥出生時正是拿破崙滑鐵盧戰敗的時候
跟拿破崙不同的是.俾斯麥能進能退.能軟能硬
對奧戰爭時.達到目的後及時收兵.以取得外交上的利益
戰略上和俄羅斯同盟.孤立法國.然而卻不是為了打仗
如果俾斯麥跟拿破崙一樣.窮兵黷武
也許最後下場會跟拿破崙一樣吧
但是長遠的眼光又證明了俾斯麥有勇有謀

補充資料:
俾斯麥在議會講的一段話是
「天下的大問題,不是在議會辯論或表決所能解決。能解決的,唯有鐵和血。」
而有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作者: 雪姬    時間: 04-10-19 11:13
標題: 回覆: 鐵血首相 俾斯麥
威廉二世國王原本是很崇拜俾斯麥,但從軍情處出身的王子在執政後,對於俾斯麥的獨斷帶有不滿,加上軍情處的大臣與俾斯麥對立,導致俾斯麥只能默然下台。


在俾斯麥隱居之後,中國的李鴻章出訪德國,往拜訪俾斯麥。翻譯人員介紹李鴻章有『東方李鴻章』之稱。俾斯麥聽後帶點輕視說:「我希望世人稱我為西方李鴻章。」意思是如果你是有能力,則你是創造者,不是模仿者。


正如今天某些中國足球員,中國傳播界稱讚他們為中國的奧云(英格蘭國家隊副隊長)、中國的軒基斯...可見昔日俾斯麥早已看出這民族愛穿國王的新衣。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