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隆中對的戰略失誤
[列印本頁]
作者:
一隻龍貓
時間:
04-11-15 23:57
標題:
隆中對的戰略失誤
前提:
龍貓是由於在蒐尋軍訓報告時找到的,
教官給的題目是諸葛亮,不過身平以及戰役之類的也都已經講過,
所以龍貓就想找些不一樣的,在這當中,看到這篇文
因此想轉給大家觀看,龍貓只貼原文,至於其他評論,
請大家自行連到該網站觀看,謝謝
註:在搜尋有沒有回鍋時,發現雪姊的某些文章真的很棒呢:)
轉載處:
歷史金庸--隆中對的戰略失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隆中對的戰略失誤》
作者:Johnn
《古文辭類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學者蘇洵《權書‧項籍》一文,此文評述項羽用兵百戰百勝,但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不能把戰略重點放在咸陽以制天下,雖勝猶敗,最終導致垓下之亡;並由此談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帛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認為諸葛亮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今四川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難以進取天下,是戰略上的失策。毛澤東讀此評點到,“其始誤於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從評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不僅贊同蘇洵對諸葛亮戰略失誤的批評,而且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最初尋找立足點、建立根據地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也對三國時期的戰略走勢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於隆中對在戰略策劃上存有內在的缺陷也束縛了劉備集團的發展,造成蜀漢政權短命。以中國兵法理論分析,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戰略思想失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中國兵法的思想境界。《孫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撥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摒棄戰爭、確保周全、雙贏共惠是最高的戰略準則,興兵作戰、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戰略上的下策。隆中對的主導思想是“先戰而後求勝”,把劉備集團引導到豪強爭戰的漩渦之中,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爭戰,在爭戰中尋求勝利,這是隆中對在戰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戰略選擇不利。中國兵法認為自然地理條件是戰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隻有占據有利的戰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條件纔能保全戰爭的勝利。隆中對指導劉備集團謀取的戰略地域是荊州和益州。荊州是戰略上的必爭之地,也即是一個是非之地,劉備占據荊州之後導致劉備集團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局面,最終得而又失,損兵折將;益州地處邊遠,地勢易進難出,不足以制天下。諸葛亮從益州興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條件是其失敗的客觀因素之一。
三是戰略措施不力。戰爭是以綜合實力相競技的事情,綜合實力強的必定戰勝綜合實力弱的。“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因此,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歷史上劉備在占據荊州之後又西取益州,荊州由關羽駐守;占據成都之後,諸葛亮又進軍漢中。這即是毛澤東評說的“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劉備得孔明,促使其避實擊虛占據天下一隅,形成一足鼎立的局面,這裡有隆中對的積極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歷史大勢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對缺少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兵法思想的淵源,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策劃,諸葛亮也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誠可謂隆中對有對無策,諸葛亮有孔無明。它較同時代郭嘉進言曹操的十勝論相差甚遠。對於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當時的人就已經有所認識。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毛澤東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我們批評諸葛亮在戰略上的失誤,並不是否定他在歷史上的貢獻,而是以此探討治亂興亡中的道理。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繫。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未出茅廬即受到劉備的禮遇和器重,少年得志,沒有經歷過大的人生磨難,沒有對中國兵法不同層面的思想融會貫通,把握精髓。他告訴劉備走上劉邦、劉秀的老路就能復興漢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談。中國兵法思想層面多、意境深,不同層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體是一致的。隻有在人生曲折磨難的礪進中日積月累,纔能領悟到中國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澤東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難中重視中國兵法的
作者:
nobody
時間:
04-11-19 12:41
標題:
回覆: 隆中對的戰略失誤
我並不支持這為作著的說法,在當時曹操幾忽統一了長江以北,江東以經經歷孫氏3代的經營,劉備則是困在新野.
如果劉備北上長江和兵多將廣的曹操爭地盤這樣無疑是自殺,江東地區民心以固除非孫氏家族暴戾無道,否則江東地區的人民是否會聽劉備的指揮還是個問題,當劉備和孫權在爭江東地區時無疑的是給曹操一個南下的機會.
以當時的情況劉備可以拿來做他地盤的也只有荊州益州和涼州了,以當時的情況荊州益州戰略地位雖然不如長江以北和江東一帶,但是我想也比西北的涼州來的好的多.
也因為孔明的隆中對讓劉氏集團多稱了三四十年,要不然三國的歷史可能不會發生.
作者:
bluecas1
時間:
04-11-19 14:09
標題:
回覆: 隆中對的戰略失誤
其實仔細想想,我再玩三國志的時候,採取的戰略多數也都像「隆中對」裡面所敘述,所以我可以很深刻的體會,「此唯一時權宜之計,絕非最終目標之手段」,採取這樣的手法,對於實力不足的人,可以做出最低限度的防禦,穩定的發展,等到中期可以不怕敵人,但是出兵會造成分散,容易被打回來,但是到了後期卻可以橫掃大陸,但是會出現一個問題,中國太大,打的太深入攻下一城容易又失一城,人手都會結集在前線,只要有後顧之憂,就無法很乾脆的統一!
再來是因為首都位處邊疆,資源一開始幾乎都是從首都而來,路上的城池因為戰爭總會有所耗損,甚至無兵無糧,打到一段距離,要不是中途休息開始發展中繼站,不然就是要一值派人送糧送兵前往支援,雖然遊戲終歸是紙上談兵,但是光是遊戲就有如此問題,古代的情況不就更糟?
所以,其實如果當初孔明有順應局勢遷都入主中原,或許會有另一番氣象也不一定。
不過,重點還是在一開始還是必須在西蜀吧,否則依照當時情況,劉備還是很容易被時代給淹沒!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