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鄉紳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在不同的年代,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和丁多列托(Tintoretto)分別創作了《最後的晚餐》,同樣取材自聖經,所不同的是,達文西的畫創作於1495至 1498年,此為文藝復興期間,丁多列托的畫則產生於1592至1594年,時值歷史的轉捩點,文藝復興即將讓渡與巴洛克。 若單就題材來看,達文西的畫勉強可算作是宗教的,就精神而言,丁多列托的畫流溢出濃郁的基督教氣氛,達文西的畫則成了世俗的。丁多列托和達文西選擇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刻來描繪耶穌和門徒最後的晚餐,凝於丁多列托畫中的時刻是,耶穌擺設了聖餐,對門徒說:「吃吧,這就是我的身軀。」一如門徒所熟悉的那樣;而達文西所關注的時刻則是門徒對耶穌的話—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所做出的反應。丁多列托所選擇的片刻獨一無二,換了別時別地都不可能發生,達文西畫中的片刻在人間其實時時上演著,丁多列托的畫好比一齣「神靈劇」,達文西的是一齣「人間劇」。 以下我們更細部地對兩幅畫作比較。 1.構圖:以餐桌的位置為例,達文西將桌子橫在畫面正前方,桌子就不只是桌子,還形成了一道區隔的線,好比戲台的邊緣,觀眾在這一邊,餐桌的另一邊正上演著一齣戲。丁多列托挪動了餐桌,畫中人物不再與觀眾遙遙相隔,畫邊緣不規則的裁切,有延展畫面的效果,把觀眾也邀請入畫。 2.空間運用:達文西和丁多列托都運用「透視法」創立空間,所謂「透視法」就是兩條鐵軌或道路在遠方逐漸聚合所產生的一種效果。達文西透過天花板、掛氈、地板勾勒透視線條,所有線條匯聚於基督頭部,即畫面正中央,線條明快清晰,形成一種對稱、協調。丁多列托沒有盯住畫面正中央,而使線條陡斜地伸向右上角,直到在天使的羽翼下方交會,由於交會點陰暗、曖昧,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紊亂、紋理不明。 3.人物描繪:達文西的人物一字排開,各人的反應獨特、個性鮮明,歷歷在目,門徒在聽了耶穌的話以後,各個反應不同,於是表現出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相反地,丁多列托讓人物籠罩在陰影之中,隱隱約約難以分辨 ,他們統統被氣氛所挾裹,他們不是以獨立的個體身份發生作用,而是他們相加而成的整體才是意義所在,可視為勢不可當的宗教體驗。 4.現實性:兩幅畫可說都是既現實又非現實的,達文西的現實性表現在他的著重細節,故清晰、準確,但房屋卻是抽象的,且人物難以想像地擠成一堆。丁多列托的畫虛構了非現實的房屋,神祕的光若明若暗,四處充斥著幻影和陰霾,但是,人物和物體的刻畫卻十分堅實、豐滿、生動活潑。 5.戲劇性:戲劇的本質是關鍵時刻的人物衝突,就這點看,兩幅畫都富於戲劇性,都是連續動作在瞬間中斷,好似鐘擺在擺動的頂端突然暫停,但兩者設置這一瞬間的方式不同,達文西的人物姿態在關鍵時刻充分表現出其內心世界,他用戲劇洩露有意義的「性格」。丁多列托則著力於運動的進展和時間的流逝,觀看丁多列托的畫,在視覺上會產生動蕩感,不能減速,可以說丁多列托用戲劇展開有意義的「事件」,終點、起點同等重要,同為整體的一部份。 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儘管被認作是流傳最廣的宗教繪畫,實質上根本不是宗教的,而是人類心理的描寫,丁多列托的畫才反映了宗教體驗。 兩幅畫傳達出何種「人的本質」呢﹖就達文西而言,他把人看作截然分離的個體,當事件撞擊時,個體以獨特的方式作出反應,表面上看,的確篤信了新教看重個體的原則,但同時也強調,個體僅憑相加即可構成整體,和丁多列托「超個體」式的共同感不同,丁多列托基本上將人視作宏大整體的一部份。如果從「教會生活」考慮兩者的歧異,順著達文西對人性的理解推衍,現實中是沒有真正的教會的,或許俱樂部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形式,因為可以容許個體隨意出入。按照丁多列托的信念,教會不是虛無,而是一切,人只有作為教會的一部份才有現實性。 即便你不同意一幅畫對人性的解釋,仍然可以承認它是偉大的作品,這就是藝術!
發表回覆 回覆並轉播 回覆後切換到最後一頁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8 10:03 , Processed in 0.03156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