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隕在馬嵬坡上,兩年
後,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
嗎?

  謎團一,“貴妃遺體”新舊唐書記載不同,新唐書只說香囊猶在。

  公元756年,一場聲勢浩大的“安史之亂”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叛軍攻
入長安時,唐玄宗連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隨行
將士突然起義,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于亂軍之中。隨後,他們把矛頭指向楊
國忠的姐姐───楊貴妃。

  就在這年夏天的一個夜晚,幾個神秘人忽然出現在馬嵬坡上。他們悄悄挖
開貴妃的墳墓,他們究竟在找什麼?史料記載玄宗皇帝回長安後,秘密令宦官
改葬貴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來卻說不見了貴妃的遺體,只帶回了貴妃生前攜
帶的香囊。

  關于神秘挖墓事件,新舊唐書有兩種不同記載。舊唐書裡說:肌膚已壞,
而香囊猶在。而新唐書裡卻只有:香囊猶在。新舊唐書為何有差異?貴妃的遺
體是否被盜墓人盜走了?

  但這樣的說法似乎很難成立,危急時刻,民間的人不會很快得知貴妃埋葬
的地方。而且倘是盜墓分子所為,就不會留下香囊。那麼,新舊唐書哪個記載
更準確?舊唐書是唐朝時就記載的,而新唐書是宋朝人根據舊唐書編寫的,按
常理說應該是舊唐書尤為可信,但如果是這樣,新唐書裡也不該將“肌膚已
壞”如此重要的記載刪掉。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劉厚濱教授認為,從唐明皇本人角度來看,他肯定要
對外宣布貴妃已死。可如果現在這樣記載,就給人一個想象空間。宋朝人在寫
新唐書時,幹脆就不說有沒有屍體,就把這事給回避了。

 謎團二,四川都江堰挖出裝女人的小巧棺木,但墓主人身份難定。


  1000多年後的今天,在法門寺博物館內,記者見到了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
香囊。這種香囊在古代稱做“香球”。據宋館長介紹,在香囊裡有兩個持平
環,裡面有一個小缽盂,無論怎樣轉動,這個缽盂始終與地面保持平行,裡面
的香料始終不會灑落出來。


唐代貴夫人所用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此圖轉貼 華商報)

  而今在馬嵬鎮上,重新修葺的楊貴妃墓館裡不僅有貴妃的墓,還有塑像。
現今修葺的墓有3米高,外形用青磚包砌得很嚴實,原始貴妃墓不可能有這樣包
砌的青磚。在疑惑無法解答時,四川都江堰市的紅梅村傳出了千年古墓的奇
聞。傳說,這個村子後山腳的一座千年古墓是楊貴妃的墓。

  據村民講,早年在這裡的墓碑上刻著楊字,卻沒有名諱,這個有千年歷史
的墓是一個暗墓。那塊墓碑在“文革”時期已不存在,而今墓地也被種上了莊
稼,只有一塊破陋的祭台青磚還留著。

  1997年,市裡和紅梅村聯合對該墓實行挖掘。挖出的棺木長僅1.7米,寬僅
45 釐米,無疑是裝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難判斷。

謎團三,日本民間盛傳楊貴妃逃到日本,《長恨歌》中也曾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聲明,她是楊貴妃的後裔。這個消息讓中國人
無比震驚,楊貴妃的後人怎麼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實早在20年代,著名“紅
學家”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死在馬嵬坡,
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
妃之鄉”而聞名。

  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下,一名侍女代她死了,楊貴妃在遣唐使
的幫助下,乘船離開大唐,經過漫長漂泊,到了日本山口縣久津,而山口百惠
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員。日本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
活秘史》中也有描述。難道楊貴妃真逃去了日本?著名比較文學專家嚴紹燾認
為,這跟白居易的《長恨歌》有關,白居易在詩的後半部分表述了對楊貴妃的
一種想像,說楊貴妃雖然在事變中人已死,但她的靈魂飄到神仙山上,後來和
唐明皇派去的道士在神仙山上相遇了。而眾所週知,《長恨歌》描寫的是楊貴
妃和唐玄宗的愛情。

  人們分析長恨歌裡寫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其
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是描寫了馬嵬坡上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了。而此後唐
玄宗派一個道士去找尋楊貴妃,結果“上窮碧落下黃泉”都沒找到,最後道士
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這裡寫到的蓬萊仙山
又在哪裡?在日本的文學創作中,他們常常把蓬萊山本身就指為日本。

 謎團四,傳說貴妃藏進太蓬山的道觀,但為何史料無記載?

  11世紀時,日本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據長恨歌寫了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小說
《源氏物語》。紫式部是日本宮廷女官,主要為宮廷內的貴夫人們講述漢學,
《源氏物語》就是描述源氏的命運,與中國的楊貴妃有很相似之處。

  史料中最翔實的航海記載就是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他前後歷經11年,經
歷了5次失敗,屢遭磨難,才終于到達日本。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楊貴妃想要
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人民大學歷史系劉教授分析,據記載唐朝時,中
日交往頻繁,包括非正式的也有16-17次,從船的規模上看,楊貴妃出逃日本應
該沒問題。就算這樣的船能到日本,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貴妃要在哪個港口登
船呢?據古代交通史記載,當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楊貴妃一定會選擇相反的
方向,可能到武漢,經長江下遊,有三條路線,一個是揚州,一個是蘇州,另
一個是明州,可能在這3個地方登船,最後到達日本的山口久津縣。

        位于四川省營山縣的太蓬山,地貌獨特,山勢險峻。白居易《長恨歌》裡
的“蓬萊”會是指太蓬山嗎?傳說大唐時楊貴妃酷愛吃荔枝,唐玄宗專門開闢
了一條荔枝路,而這條路就路過太蓬山。如果真是這樣,為何史料裡沒記載?

四川史學專家馮教授認為,關于楊貴妃生死的傳聞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
粗略記載,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雖然很多傳說無法考證,但楊貴妃
三個字已經成為大唐盛世的代名詞,她的生死之謎值得人們永遠探索。

< 轉貼 北京科技報 >




取自台灣論壇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 也有可能是唐僧
打手槍的不一定是變態 也有可能是九把刀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傳說楊貴妃沒死逃到日本?

这可是个古老的话题了。不过单凭几句诗人浪漫的诗文和史书上不甚明朗的记述就断定杨贵妃没死,似乎证据不足。

首先,持此论者所引新旧唐书有断章取义之嫌。让我们看看两本书的原文:
《旧唐书》: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
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
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
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新唐书》:帝至自蜀,道过其所,使祭之,且诏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
士以国忠负上速乱,为天下杀之。今葬妃,恐反仄自疑。”帝乃止。密遣中使者
具棺椁它葬焉。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命工貌妃於
别殿,朝夕往,必为鲠欷。

可见所说的“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和“香囊犹在”实属断章取义,原文之意是太监们在改葬了杨贵妃之后,将尚未腐坏的香囊取回,留给唐玄宗作为纪念,而“肌肤已坏”显然是承接上文的“初瘗时以紫褥裹之”的,而《新唐书》中这一段中没有这方面内容,相关内容在上一段,所以也就不用说什么“肌肤已坏”了,所以两书记叙实无不同。

再看看日本说:这一说法明显有日本人攀龙附凤的痕迹。
首先,唐代日中交流虽然频繁,但那是建立在巨大代价的基础上的。日本的遣唐使实际上是一个苦差,因为日本造船技术的拙劣每次遣唐使大约只有不足半数者可以存活,其余多死于海难,这也是为什么264年间只有18次遣唐使,而成行者只有15次,甚至还有如小野篁之类的大臣宁可被流放也不当遣唐使的原因。鉴真六次渡海才成功,阿倍仲麻吕两次渡海才成功(还搞得王维以为他遇难,写诗纪念),试问劫后余生的杨贵妃是否会拿自己的生命开这种玩笑?再说就算她想渡海是否会有船肯渡她呢?船夫也不会轻易冒这个险的。
其次是日本人引为依据的《长恨歌》。《长恨歌》不是史书,那毕竟只是诗人的浪漫遐想,而其说法也没有其他文字互证,属于孤证,所谓孤证不立,难道仅凭此就能得出结论?而且就算杨贵妃没死,唐玄宗也必会隐瞒事实,而白居易又是如何得知这一惊天秘密的?
我们知道日本人历来欣赏白居易的诗文,所以我想他们出于对白居易的崇拜而借“诗”发挥出一段美丽的传说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再看看“蓬山说”,蓬山在四川境内,前往此处的路有很大一段是与玄宗入蜀的道路重合的,即便杨贵妃没死,玄宗可不可能让他与自己走相同的路带来隐患?

最后我还想说,在马嵬坡情势紧急的时候玄宗会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欺骗他的军队?毕竟他不是周幽王那样的昏君,他也曾缔造过开元盛世,还是有能力分出轻重厉害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8 15:06 , Processed in 0.0212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