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998 元
- 文章
- 106 篇
- 聲望
- 342 枚
- 上次登入
- 07-2-10
- 精華
- 14
- 註冊時間
- 06-2-6
- UID
- 228251
|
回覆: 體罰是否應受到質疑
一. 體罰與一般人之情感認知
大部人基於情感上的訴求或者是傳統的概念 , 一般仍皆認為體罰具有不可消除的效用 , 誠然 , 現今青少年及兒童在資訊快速流通的今日 , 每每強化了彼此間的個別性與反抗性 , 造成一種似乎脫離原有社會價值的行為思想 , 因此為了導正就合理化了體罰的使用 .
二. 教育學習的目的 - 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
惟在此不免仍欲提出這樣的想法 , 人格發展的養成是教育學習的重要一環 , 而人格內涵價值的建立尤為重要 , 現今物質流通資訊快速變化確實大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與行動 , 且在自由多元主義之下 , 強調的是個體之間的獨特性質 , 但是在揉合了物質的資本主義後 , 卻隱藏著將人們分割成無形市場的小分子 , 看似多元自由的選擇 , 其實是將人們的多樣價值同綁在一條紐帶之上 , 彼此之間在形式上是多樣個體 , 然而實質上卻是空洞的價值 , 在近代科學化的 實證化的要求下 , 人們內在價值的模糊已然成為重要的議題 , 是故 , 現在常聽見所謂的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等無不試圖重新找尋人之主體性的內涵價值 .
三. 體罰與教育學習目的之間的關聯性
從此以觀 , 教育目的除了所謂的知識的傳授外 ,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學習者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 , 亦即主體性價值體系的建立 , 此種教育更可說是"道"的傳授 , 一種精神的傳承 , 那麼如此具有人格性質的教育 , 單純地以外在形式的體罰能否達到此目的呢 ? 換言之 , 在欲追求人之主體性價值的建構時與以體罰作為達成目的的手段 , 不管是直接抑或間接 , 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聯性真得能夠連結起來嗎 ?
因此現今學生普遍存有(相對於個案的發生)的價值空洞化 , 人生目的的模糊 , 生命意義的未知等 (此應是可以感同身受而具體瞭解的) , 而欲解決如此的難題 , 透過教育的方式 , 所欲追求的應該是重塑人之主體性的內涵價值 , 而以具體的方式如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等來落實 , 純粹形式的體罰是否能達到這樣的目的 , 不免高估了體罰制度 , 也低估了人之價值 .
四. 代結論 - 簡論制度之性質
制度的轉變 , 本非一蹴可及 , 然而制度本身是不斷地更新卻是可以想見的 , 從社會學之功能論的觀點以觀 , 一個制度在社會中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功能 , 來促進社會運作的效率與穩定 , 然而社會本身並非一成不變 , 因此制度原有的功能無法達到變遷社會的需求時 , 便需要修正甚至是廢止而遭取代 , 對於一個制度本身 , 永遠是處在一個備受質疑的狀態 , 很難想像會有一個全然無瑕疵的制度存在 , 因此也就無法以制度本身來合理化自己存在的價值 , 一切制度皆必須回歸到個人來做檢討 , 重新地來檢視它的合理性 , 而非絕對地全然地抹殺了質疑空間的討論 , 且又單僅以制度本身來合理化 , 成了一種以前就有現在也應該可以有的詭譎思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