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進攻、進攻、再進攻!
這是一支英勇而又傳奇的軍隊,它充滿活力,機智頑強,在隆美爾元帥的指揮下曾經創造了無數戰爭史上奇蹟!
二戰中的北非戰場基本上是一個義大利戰爭,如果不是義大利軍隊在衣索比亞被英國徹底擊敗,德國一定不會被捲入非洲戰場。另外一點也要提及的就是希特勒對義大利一直頭痛不已,義大利進攻希臘及北非皆遭失敗,迫使德國出兵援助他們這個無能的盟友。希特勒在四一年初決定派遣遠征部隊到北非去,指定40年間在法國作戰有功的隆美爾將軍擔任指揮官。

德國非洲兵團的正式名稱是「德國非洲軍」下轄幾個久經戰陣的單位,包括第15及第21裝甲師、第5及90輕裝師。非洲兵團的先頭部隊於41年2月14日抵達利比亞,其餘部隊則在數周內陸續到達北非。
德國非洲軍注定將在戰爭史上大放異彩,北非英軍的噩夢開始了!
春非洲兵團的部隊中有不少經驗充足的老兵,但是沙漠戰場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新戰場的日子不好過,他們必須徹底更變作戰方式、改進裝備,及改變生活習慣。一部份的士兵是志願前往北非,其中包括一個步兵連的26名士兵,後來該連在史達林格勒被殲,所以這批志願軍可算命大。
初期派往北非的軍隊必須通過體格檢查。事實上,這個體檢與德國陸軍的標準體檢是一回事;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打霍亂及傷寒預防針,然後就獲得一張熱帶地區體能合格證書。但是因為軍情緊急,大部份健康的士兵都能順利過關。非洲兵團的士兵雖然打了預防針,不過熱帶疾病仍然是他們兵員耗損的一個主因。非洲兵團部隊的服裝不同于普通部隊,其制服皆為純棉,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們的制服及鞋襪皆須十分合身。每人分發了一件熱帶用大衣,這是冬天晚上氣溫急降時使用的。其他服裝包括帆布綁腿,這種綁腿比德軍制式皮綁腿容易散熱,不易龜裂,因此在沙漠中比較耐用。每人也分發到幾個大水壺,以及一副反光的防沙眼鏡。非洲兵團除了這些服裝的改換之外,所有車輛也加噴了土黃色的熱帶迷彩,及後來變成兵團代表的棕櫚樹標誌。
若干部隊初到北非時,可以獲得一段休息時間,以便適應熱帶氣候,與在冬天晚上的急劇氣溫變化。但是到後來戰事激烈時,新來部隊就無此奢侈了。非洲兵團也獲得海外作戰加給,士兵每人每天2馬克、軍官3馬克。
非洲兵團使用的裝甲車輛與德軍在其他戰場上使用的類型一樣,性能一般要比英國在北非戰場初期使用的戰車高明很多。德軍的3式及4式戰車火力強於英國的三種戰車;德國的88高炮本可當做戰防炮使用,準確地從遠距離擊毀英國的戰車。北非戰役開始時,德國也使用比較落伍的1式及2式戰車,這些戰車縱然火力不足、裝甲薄弱,但是由於其擁有高速,足以勝任搜索任務。沙石及高溫影響戰車的效能,戰車的履帶環結也受沙石的嵌入,極易損壞;潤滑油一旦進沙後就須報廢,一不小心就會磨損槍炮及車輛的機件。

在沙漠中,戰車內部氣溫有時可達攝氏70度以上,同盟國及軸心國雙方的裝甲兵的日子都很艱苦。北非老兵就常說:白天戰車及裝甲車的鋼板表面熱到可以煎蛋的程度,也並非誇大之詞。蒼蠅也是一件十分頭痛之事;蒼蠅揮之不盡、除之不絕,所有軍人都對其束手無策。在沙漠中時常由於缺乏地形的掩蔽,不論進攻或搜索作戰時,部隊運動速度極為重要;因此必須使用的不同種類的高速裝甲車及半履帶車輛﹝比戰車快,可以出其不意迂迴敵人的後方,打不過敵人就高速向後跑。﹞德軍裝備四輪 222 型及八輪 231 型裝甲車,後者也可以擔任無線電通訊車輛。半履帶車輛的用途就更大了,德軍使用 250 及 251 型半履帶
裝甲車,可以擔任運兵、指揮及搜索任務﹝隆美爾就使用一輛 251 裝甲車作為其指揮車﹞。大型半履帶裝甲車可以用來拖拉37及50戰防炮;巨型的 7 型半履帶拖車﹝可拖重18噸的負擔﹞則專門用來拖拉八八高炮及一五零重榴彈炮。42年12月56噸重的虎式一型戰車抵達北非後,一旦拋錨或受損時,只有使用一組兩輛 8 型半履帶拖車才能拖得動。裝甲部隊及步兵單位也皆大量使用機器腳踏車,在機車的邊車上裝置一挺M34 輕機槍,可以執行搜索及為補給車隊護送任務。由於機車的引擎無蓋,缺少保護,因此沙石的侵襲經常導至機車迅速報廢。
德軍及盟軍在各戰區上皆儘量使用敵人遺棄在戰地或俘獲敵人的車輛,因此常見德國在北非將英國戰車及裝甲車改塗德軍標誌後就加以使用。雙方也使用獲自對方的救護車及卡車。42年美軍進入北非後初戰失利,德軍也使用了大批俘獲的美國裝備。零件的來源是使用敵方車輛的唯一不利之處,拼湊零件是唯一可行之法,因此戰場上有沙漠裏沒有廢物的說法。
部隊必須建立沙漠作戰的新法,訓練士兵適應此新地形。譬如說,德軍很快發現車輛在平坦的沙漠中運動時,車後產生的大量灰塵,在晴天時從幾裏外都能看到,這樣就會引起盟國的戰鬥機及轟炸機的注意力;因此夜間運動遠比白天安全。



糧食不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問題,並且也不是將歐洲的德軍食物運到北非的熱帶戰場就算了事。很多食物專案在熱帶氣候下很快就會腐敗,因此德軍被迫以黑麵包及幹豆取代歐洲人習慣食用的馬鈴薯及白麵包。德軍的主食是麵包,不過因為黃油在沙漠的炎熱天氣中極易揮發,所以他們以橄欖油取代,但是不受士兵歡迎。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負責供應德軍食物;包括咖啡、食油、果醬,及肉罐頭;這些食物都是平淡無味,因此德軍及義軍怨聲四起,皆不滿意。

食品的供應常常出現短缺,因為食物中缺乏新鮮水果和蔬菜,許多年輕的德國士兵因為缺乏維生素出現敗血症的症狀,牙齦出血,牙齒脫落,因為免疫力低下,對傳染病缺乏抵抗力,因此大大影響了德軍戰鬥力的發揮。
德軍統帥隆美爾的生活非常樸素,儘量作到與士兵同甘共苦,每天的飲食只是幹麵包和一點罐頭,吃剩下的經常要留到下一頓,艱苦而粗糙的飲食使隆美爾患了嚴重的胃病。
非洲兵團每次繳獲英國的牛肉罐頭、白麵包、果漿、硬餅乾、及水果罐頭,雀躍萬分。同樣地英國軍隊也認為他們自己的食物極難下咽,認為德軍比他們吃得好。
無獨有偶,四三年後在義大利與德軍作戰的美國部隊也認為德兵伙食比美軍口糧好吃,有時德軍也能吃到新鮮的豬肉或羊肉。過這種機會很少;一方面是不容易獲得活豬或活羊,須向阿拉伯人購買或獵取野生動物,同時在沙漠中,貯藏新鮮肉類也不是一件簡單之事。春
在戰鬥的間隙,德軍常常會到荒漠中獵殺黃羊,不僅給生活平添了樂趣,新鮮的羊肉也改善了枯燥乏味的飲食。
42年6月,非洲軍攻克托布魯克,不僅俘虜了3萬多英國俘虜,還繳獲了許多物資,有寶貴的汽油,大量軍用車輛,香煙,各種水果和食品罐頭。還有久違的啤酒,嶄新的軍裝和橡膠底的沙漠軍靴。
也許水是沙漠中最重要的必需品了。軍隊不僅須要靠水活命,車輛的水箱也要加水才能行駛;因此必須儘量節省用水。德國制式的五加侖油桶可以裝載水、汽油或滑油。書院,文

英國兵情願使用德國的油桶,因為他們自己的油桶常常會漏;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如果發現攜帶的飲水或汽油漏完時,送命的機會就大了。英德雙方在其食用水桶上漆白十字,這種水桶不可再裝其他物資,裝過汽油的水桶不能再裝飲水。但事實上,經常出現油水桶混用現象,士兵們就不得不忍受帶有油味的飲用水。

到非洲之路
派到北非的德軍都是從義大利乘船或飛機抵達利比亞的的黎波裏海港,通過地中海時空中由德空軍保護,海上則由義國海軍護航。雖然義大利軍隊聲譽不佳、作戰無力,但在42年以前,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的人員及補給物資都能安全抵達北非。42年間,德國取得班加西之後,該地即成為德軍的主要的下卸港口;其後由於英國海空軍的攔截,德國的補給逐漸委縮,德軍極端缺乏油料、飲水及其他一切軍用物資;這是德軍在北非作戰失敗的一個主要因素。德軍不僅補給不濟,好不容易運到的物資又要分給利比亞的義籍居民﹝利比亞是義大利的殖民地﹞,這一點隆美爾十分不滿。

隆美爾也對義國軍官只顧自己,不管部下士兵的作為不滿;軍官首先挑取最好的食物,剩下來的才分發士兵。義軍中這個奇怪現像來自義大利社會中的階級制度,當時歐洲大部份國家皆已廢棄這種不平等的制度時,沒有想到義大利的軍隊仍然如此。這可能也是義大利軍力脆弱的原因;因為許多非洲兵團的老兵都認為義大利的士兵素質還不錯。北非戰役基本上是一場義大利戰役,因此隆美爾始終受命於義軍的指揮;但是由於隆美爾關心大兵的生活,因此受到他們的擁戴,不論德義兩國的大兵都認為隆美爾才是他們的領袖。


健康問題
除了41至42年間利比亞及43年突尼斯的兩次激烈戰役產生了大量的傷員之外,沙漠氣候也是產生病號的主要因素;42年中有一段期間後送回歐洲養病的士兵超過了送到北非的補充兵數目。每次戰事停頓時,大批德國士兵就開始生病。一個容易生病的原因是由跳蚤引起的;不過義大利軍隊的跳蚤問題更為嚴重,這主要是義軍士兵多半是農民出身,缺乏這個在沙漠中十分重要的個人衛生常識。L

另外一個增加跳蚤傳染的因素是義大利部隊使用俘獲的英國軍毯;義軍缺乏肥皂及洗沐設備也是跳蚤在他們身上及戰壕中繁殖的主因。由於一般認為阿拉伯人身上都是跳蚤及蝨子,所以德軍盡力避免與他們接觸。其他常見的疾病包括黃疸病、白喉、痢疾及瀉肚、皮膚瘡等;由於醫藥品極端缺乏﹝須要從德國經海路運來﹞,這些疾病曾經在軍中迅速傳染。

其後,因為德國海上運輸受到英國海軍的攔截,德軍的醫藥補給狀況愈加嚴重;義大利也曾設法供應,但是數量仍然不足。德軍儘量使用救護車將作戰受重傷的軍人後送到急救站或位於前線後方的野戰醫院治療;德國紅十字會派遣了大約一百名德國護士在北非兵團的野戰醫院中服務,這些護士中,也有傷亡;義大利護士有時為德國傷兵服務。重傷或重病的德國軍人則以飛機或醫院船送返希臘或德國醫治。

陣亡的德軍將士,如果情形許可,就有可能獲得一個適當的埋葬。一般而言,這種情形發生在戰事停頓或呈拉鋸戰況之時。否則德軍只有淺淺埋葬,再加上一個簡單的墳墓標記;當然有時也不得將同袍的屍體留給敵人處理了。
許多盟國的軍人擊退德軍,進入德軍陣地時,十分佩服德軍軍人墳地的整潔與美觀;墓碑用鐵十字架或納粹十字架裝飾,上書姓名及生死年月日,有時加上忠勇愛國字句。
當然其他戰場上也有類似情形,不過在沙漠中為了衛生的考慮以及趕盡不絕的蒼蠅,部隊必須立即埋葬陣亡將士。非洲兵團中的隨軍牧師﹝包括路德教及天主教派﹞為死者舉行安葬儀式,死者的戰友同唱傳統的軍歌:我曾經有一位同志!


非洲兵團的末日

從41至43年間,德國總共逐次派遣了26萬名士兵到北非;其中18000名陣亡,3400名失蹤,除因為負傷回國的部分,其他大部份都被英、美兩國俘虜了。
在北非戰場上,大體上雙方都善待對方的俘虜;雖然也有零星槍殺俘虜之事件,不過那種情形很少。如果俘虜須要醫藥治療時,在情況許可下,俘虜皆可得到最好的治療。許多英國士兵在被俘後,對於他們受到非洲兵團的善待感到十分驚訝;在隆美爾的部隊裏只要有可能,英國俘虜會得到和德軍士兵同樣的飲水和配給。這點德國俘虜也有同感,指出英軍給予他們很好的照顧。

一般而言,在北非戰役中,交戰雙方皆證明對方具有泱泱騎士風度。一名在北非作戰的英國傳令兵回憶說,他有好幾次目擊裝甲兵﹝英、德兩國皆有﹞從被擊中起火的戰車爬出逃生時,從未看到敵人向其射擊;在東歐戰場上,結局絕對不會一樣﹝連西歐戰場在內﹞。盟國的官兵也稱道德國非洲兵團的作戰能力:以他們有限的兵力,加上補給的困難及不可靠的義大利盟友,還能夠創出驚人的戰績。蓋棺論定,德國非洲兵團絕對不是電影中或若干閉門造車作者所說的納粹狂熱份子;他們只是一群為國盡忠的戰士,與二戰中其他國家的戰士為其祖國效忠或犧牲沒有什麼不同。非洲兵團在戰場上面對優勢的敵人時,他們優良的紀律、勇氣,及作戰能力,任何指揮官都會引以為傲!
43年5月,非洲兵團在突尼斯放下武器,向盟國投降了;對他們而言,戰爭已經結束了。

感想:     
希特勒派兵遠征北非這個次要戰場,其目的在於牽制和消耗英美盟國的軍事實力,推遲盟國進攻歐洲大陸的時間。但是因為實力懸殊,後勤保障被切斷,再有就是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後一退千里,43年僅僅龜縮於突尼斯一隅,從而使德軍喪失了戰略機動空間,最終導致了軸心國在非洲的徹底失敗!
 
「純粹的力量即是美的境界,善惡只是名詞,美才是意義所在」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8 17:34 , Processed in 0.01742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