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後期德國軍隊陸軍單位名稱辨析

作者:bf109



二戰後期,由於德陸軍日益兵不滿員,編製亦日益混亂,各種名稱層出不窮。許多英文文獻隨意加以翻譯,更人為加大了這種混亂程度。

為了搞清楚這些混亂的稱謂,首先要介紹兩個德語詞。第一個是Abteilung。這個詞在朗氏德英詞典裡的解釋是(軍用詞彙)「Detachment, Battalion」,這個解釋大體上是比較確切的,但是應該還要補充一個含義,就是「Component」的意思。這個等會兒會詳細說明。第二個是Gruppe,這個詞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它就對應於英文的group。

Abteilung並不是二戰後期才出現的。這個詞出現在軍隊中各種不同的場合。在野戰部隊中,實際上,它的確對應於「營」這個意思。除了步兵、工兵等「白刃」部隊外,其他如炮兵、通信、偵察、裝甲等支援或「技術」部隊都用Abteilung來表示,雖然它們實際上就是營而已。有時候,Abteilung還用來表示Component的意思。比如步兵營中有時候將獨立的13和14連列為IV Abteilung,就表示了這個意思。(但是並沒有相應的營長)。作為獨立野戰部隊表示的時候,Abteilung基本不用於表示營以下的部隊。比如獨立突擊炮營為「Abteilung」(戰爭後期改為Brigade),但是突擊炮連,即便是獨立於任何其他部隊而存在,也被稱為「Batterie」,與突擊炮營內部的連並無二致。(只有一種情況連級部隊被稱為Abteilung,就是44年步兵師中應該具有的一個突擊炮連。我猜測有可能是想將這個連擴大到營,但實際上就連一個連的編制也很少能達到。滿編的情況如鳳毛麟角,有些師壓根兒就沒得到過一輛車)。Battalion和Abteilung的細微區別也許可以從偵察營的稱呼上看出來。戰爭初期德軍步兵師的偵察營被稱為Abteilung,其主要由一個騎兵連,一個自行車連,一個由少量裝甲車、步兵炮和工兵組成的混編連組成。戰爭後期,該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Division Battalion和Fuesilier Battalion」,它們的編制變得跟師中其他步兵營非常類似。師屬營和燧發槍營也負有偵察的任務,但它們的主要任務是作為師長手中的快速機動部隊來使用,在防禦時擔任預備隊,進攻時作為快速打擊力量。假如師的運輸車輛無法保證全師步兵都能摩托化的話(這種情況似乎是司空見慣),那麼首先要確保的就是這個營的摩托化。有時候,師中僅有的摩托車輛可以供它和一些支援部隊擁有摩托化能力,從而組建起一支與緩慢的其餘部分有顯著速度差距的快速戰鬥群。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第18裝甲師改成第18炮兵師的時候,建立了一個第88 Schuetzen Abteilung,而一般情況下Schuetzen營應該是Battalion。這是因為這個營並非是從該師被解散的步兵團中的營改編而來,而是來源於原師的偵察營。這個營並不是標準的步兵營,除了兩個步兵連外,它的第三連和第四連分別是反坦克連和重裝連,這是非常明顯的偵察營編制。

當二戰前期德軍一切順利的時候,它的編制可謂是非常標準的。從集團軍群一直到師。注意它的「集團軍群」是「Heeresgruppe」而不是「Armeegruppe」。在英文中,「陸軍」和「集團軍」都是Army,但德語這兩個詞是不同的。在德軍師一級,有時候會出現「Kampfgruppe」編製。英文文獻有時將這個詞翻譯為「Task Force」。在這個時候,這種翻譯大體上還是準確的,因為這種戰鬥群並非是永久編製,而完全是根據某種特定任務而產生。在裝甲師中,這種戰鬥群出現的特別普遍。人們發現初期的裝甲師中有旅級編製。起先,一個裝甲師下轄一個摩托化步兵團和兩個裝甲團,其後,變為一個裝甲團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團。但一個師下邊始終有一個裝甲旅部和一個摩托化步兵旅部,有時候兩個都有。無論如何,這個旅編製都顯得很多餘,旅長似乎沒什麼太多的事情要幹。實際上他手下的這個指揮部就正好用來作為現成的戰鬥群指揮部。到了二戰後期,這一類型的戰鬥群仍舊存在,但又出現了另一種「Kampfgruppe」。這後邊一種常常與師的名字掛上鉤,比如19st Panzer Division Kampfgruppe,或者198st Infanterie-Division Kampfgruppe,對於這種戰鬥群的意思,有些文獻上的話說明了一切——「XX Division, reduced to Kampfgruppe size……」 至於損失到了何種程度會被稱為KG,則並無定論。但是加上KG頭銜的師,其實力就已經大打折扣了。

二戰後期,除了Heeresgruppe外,還出現了Armeegruppe。這個實際上也是集團軍群,與Heeresgruppe不同的是,它實際上並不是前者的同級,而是要比HGr低一級,而且它也不是HGr那樣相對永久化的編制。Armeegruppe主要出現於東線,一般下轄兩個集團軍,德軍一個,它的同盟軍或僕從軍一個。其指揮官在大多數場合下為德軍集團軍司令,但偶爾也會是盟軍集團軍司令。比如1944年秋季在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編制下就出現了「Armeegruppe Fretter-Pico」,下轄德國第六集團軍和匈牙利第二集團軍,指揮官就是德國第六集團軍司令Fretter-Pico。同年冬天在匈牙利出現了巴爾克將軍指揮的類似「Armeegruppe」,下轄巴爾克自己的第六集團軍和匈牙利第三集團軍。1944年夏天在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編制內出現了兩個Armeegruppe,第一個是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司令杜米特雷斯庫擔任指揮的Armeegruppe Dumitrescu,下轄他自己的第三集團軍和德國第六集團軍,另一個是德國第八集團軍司令Woehler的Armeegruppe,下轄Woehler自己的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四集團軍。在英文或中文文獻中,這類機構一概被翻譯成集團軍群或Army Group,這很容易引起混淆。這類機構的作用無非是使盟軍間協作指揮更加方便,實際上,從指揮官主要是德國人也看得出來,它無非就是為了讓德國集團軍司令官有合適的理由指揮同級別的盟軍集團軍而已。但也不是所有類似情況都是如此。比如在北非戰役的最後時期,德國第五裝甲集團軍和意大利第一集團軍就編成了一個Heeresgruppe,而不是Armeegruppe。這與北非的特定情況有關。也與打交道的對象有關。意大利名義上和實質上都不是德國人的小夥計,而是三國軸心中與德人平起平坐的一員。要讓意大利人「老實聽話」,可能必須要正式的Heeresgruppe出馬才行。(除此以外當然是因為北非是一個獨立的Theater)。

值得注意的是,並沒有類似的Korpsgruppe出現,Korpsgruppe就被簡單地稱為Gruppe。有時候,這種軍級部隊被稱為「General XXX Gruppe」,但有時候也就省略掉將軍兩字。一般來說,凡是加上了General字樣的Gruppe幾乎都是以軍長領銜、軍部為基準的戰鬥指揮部。其他各種Gruppe,儘管其指揮官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擁有將軍的級別,但除了軍部(GeneralKommando)演化而來的Gruppe外,一般不加以General的字樣,至少在原文文獻中如此。

上一次的某個帖子中元首衛隊提到Vincenz Mueller將軍被任命為第四集團軍司令,後來又稱其為代理司令,其實並沒有這類事情。當時(白俄羅斯戰役)Mueller指揮的就是這樣一個軍級Gruppe,任命他指揮這個Gruppe的恰恰正是第四集團軍代理司令本人,顯然他是沒法任命別人擔任自己這個職位的,而且德軍中也沒有副司令之說。

這裡要說一下德軍指揮職位的代理問題。德軍高級指揮職位代理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所謂的m.F.d.b.,這個簡略縮寫的全稱直接翻譯過來就是「be trusted with command post of XXX」,可能讀者會覺得這類說法很拗口。一些英文資料也就索性方便地翻譯成deputy commander,但實際上這不是同一個概念。德軍不是美軍那種民兵起家的部隊,它裡邊絕對強調指揮官的權威,沒有什麼副指揮官之說。在德軍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職位,而不是軍銜。高級指揮部參謀長的軍銜可能要低於屬下部隊主官的軍銜,但作為參謀長,他就是指揮官下邊的第二號人物,屬下部隊主官哪怕軍銜比他高,也不能因此拒絕執行他的命令。這個所謂m.F.d.b.就是指現在暫時給你這個指揮職位,但是你並沒有相應的軍銜,或者你沒有參加過必需的培訓班(德軍中擔任師長或者軍長等更高級職位都有相應的培訓班,不是單單實戰經驗豐富就可以)。如果事後發現你不適合這個職務,就可以馬上撤掉,省得給你升了房子票子車子職稱後又發現你其實是個不稱職的蠢材,惹來一大堆無謂的麻煩。當然在一般情況下m.F.d.b.都可以轉正,並加上適合的軍銜。比如在白俄羅斯戰役中指揮第九集團軍的Jordan將軍,他在莫斯科戰役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上校團長而已。他在蘇軍大舉反攻的艱難時刻接任第7步兵師的指揮職務,當他「轉正」的時候也就加上了少將的職務,雖然他的資歷並沒有達到少將這個級別。到了1942年,他又被m.F.d.b.第六軍的軍長職務,他m.F.d.b的時候成了中將,等他轉正的時候,就加上了步兵上將的職務,這樣他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就升了三級。在和平時期,這是難以想像的。要注意m.F.d.b.並沒有期限或接任者,主要看你自己的表現而定。這與另一種Stellvertretter(Command Post Delegation)就不一樣。後者僅僅是代理因故離職(生病,休假)的指揮官而已,代理期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但理論上主官回來後依然要還給他指揮權。M.d.F.b實際上正是軍隊中秩序混亂的體現,因為指揮人員日益匱乏,被希特勒等人打上黑名單的人越來越多,因此越級指揮的現象也就越來越多。一開始只是師長軍長之類的m.F.d.b.而已,到後來集團軍司令也開始玩起了這套,最後甚至輪到了一向神聖的總參謀長職位。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6-12-3 11:41 A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ViewSonic  精華文章  發表於 06-10-10 17:28 聲望 + 2 枚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再回來說一下Gruppe。軍級Gruppe實際上與Armeegruppe是一樣的,也就是在Armee這個架構裡用一個軍部的指揮官接管多個軍部或者其他並非屬於他的軍範圍內的部隊的指揮權。比如Mueller的這個例子,他就接管了第四集團軍中三個軍的指揮權,分別是他自己的第十二軍,第三十九裝甲軍和第六軍。為什麼要讓Mueller來接管?因為第六軍和第三十九裝甲軍的指揮官都已經陣亡,而他的第十二軍是第四集團軍下邊最為完整的部隊。但是Mueller的權限並不包括當時與集團軍指揮部失去聯繫的第二十七軍。有時候,軍級Gruppe也可以用來約束不聽話的盟軍。同樣以羅馬尼亞的情況為例。為了加強對羅馬尼亞人的控制,德軍開始在1944年春將德國部隊與羅馬尼亞部隊混編。但是羅馬尼亞人堅持要求對德國部隊的控制權,比如讓羅馬尼亞集團軍指揮德國軍。對此德國人自然是不樂意的。他們的對策就是陽奉陰違,用Gruppe這一套來對付羅馬尼亞人的要求。在剛剛列舉的Armee-Gruppe Wohler的例子,Woehler自己的集團軍下邊有兩個軍,分別是Mieth的第四軍和羅馬尼亞第八軍。於是德國人組建了一個Gruppe Mieth,讓Mieth來控制羅馬尼亞第八軍的戰術指揮。這種情況在另一個集團軍中更明顯了。那個集團軍(羅馬尼亞第四集團軍)不是德國人擔任指揮官,德軍對此是不放心的。而且該集團軍的地域內剛剛在5月份遭到過俄國人的大舉進攻,眼下也是最危險的地區。德國人組建了一個Gruppe Kirchner,以第五十七裝甲軍軍長Kirchner做指揮官,制衡羅馬尼亞集團軍司令的權限。雖然在這個集團軍中有四個羅馬尼亞軍,而只有兩個德國軍。總的來說,在德國的盟友中,德國人最無法控制的是芬蘭,其次是意大利,再接下來是東南歐諸國。

除了軍級Gruppe外,還有其他類型的不具備軍級級別的Gruppe。這些基本上就是緊急拼湊起來的類似Kampfgruppe的東西,作應急之用。比如白俄羅斯戰役時,為了填補第三裝甲集團軍和第四集團軍之間的空隙,建立了Gruppe General Saucken,這是以第三十九裝甲軍軍部為基幹的軍級集群,它下邊又分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五裝甲師和配屬的505老虎營,這也是它的主要打擊力量。另外兩個部分就純粹是應急招架之用了。一個是駐白俄羅斯的秩序警察部隊頭頭von Gottberg (此人擁有秩序警察少將和黨衛隊Gruppefuehrer兩個頭銜)為指揮官的由秩序警察團組成的Gruppe,另一個是由第14師師長Floerke將軍指揮的由散兵游勇和集團軍後方部隊組成的Gruppe,顯然Gruppe Saucken和後邊兩個Gruppe不是同一個級別的。在明斯克以南,德國人組成了Gruppe Lindig,它的基幹力量是第390野戰訓練師和第12裝甲師,儘管它下轄兩個師,擁有軍的規模,但並不是軍級Gruppe,其指揮官既不是軍長,在整個二戰中也沒有擔任過前線部隊的主官。注意它下邊的野戰訓練師部隊也是以另一個Gruppe的情況出現的。

Division 和Regiment Gruppe的情況將在下邊說。

就Abteilung來說,最高級的是Armee Abteilung。它最早成批出現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Armee Abteilung擁有Armee的級別,但不是純粹的Armee。它與集團軍的差別除了規模外也沒有完善的後方保障機構。就拿Armee Abteilung Hollidt來說,它是以第十七軍軍長Hollidt作為指揮官,起初也是以Gruppe Hollidt的名字出現。它控制著第十七軍,第四十八裝甲軍和另外兩個羅馬尼亞軍的殘部。將其稱為Armee Abteilung無非是要強調它的Armee級別,因為當時,與其他德國人遇到災難的情況一樣,頓河一帶大大小小的Gruppe太多了。在德軍設法穩定戰線後,剩下的兩個Armee Abteilung都先後被改編成了正式的集團軍。

所謂Korps Abteilung,它並不是應急或拿來牽制外軍的產物。Korps Abteilung產生於1943年秋季。此時一些基幹步兵師大量減員,已經無法有效補充,於是索性將其合併成一個Korps Abteilung,它實際上就是一個步兵師。它下轄三個Division Gruppe,這些相當於步兵團,Division Gruppe下邊是Regiment Gruppe,相當於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欺騙敵軍,也有希望以後能再將這些師重新建立的考慮。但是實際上,這些Korps Abteilung都是以其中一個師的各種機構作為基幹建立的,其他兩個師的類似機構都被調回德國建立新的師去了。因此看得出來,指望重新建立這些師也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德軍自己也不抱任何希望。後來這些Korps Abteilung中沒有被迅速殲滅的都改編成了正式的步兵師,其番號就是保留師部的那一個。在大多數德軍地圖上,Korps Abteilung的標記仍舊是軍的標記,這給一些讀者帶來了混亂。德國人沒有美國人Regiment Combat Team之類的概念,主要是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和裝備把諸兵種合成進展到步兵師和步兵團這個級別。尤其是後期,步兵師很少得到坦克支援(美軍步兵師一般都配屬一個坦克營,一個常常是自行的反坦克炮兵營,儘管這些並不是它們建制內的部隊,相比之下,德軍甚至很少能湊齊編制內一個連的突擊炮和一個連的自行反坦克殲擊車),而它自己的建制炮兵又常常被歸於更高級的Arko或者Harko的統一指揮下,來彌補軍和集團軍獨立炮兵的不足,再加上無論步兵或炮兵都缺乏完全的摩托化能力,這使得任何打算建立類似編製的想法都只能是空談而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建議翻譯

Armee-Abteilung, Armee Gruppe,集團軍級集群
Gruppe XXX :軍集群(第一種情況),戰鬥群(第二種情況)
Korps Abteilung :軍級集群
Division Gruppe:師級集群
Kampfgruppe XXX Division:XXX師戰鬥群


不建議使用「兵團」(或「軍團」)一詞。該詞在過去的中文文獻中使用過於隨便氾濫,容易引起極大混淆 。

 


(二次大戰記錄簿所有,轉載請註明)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ViewSonic  太好了~我無須再查翻譯機  發表於 06-10-10 17:26 聲望 + 2 枚  回覆一般留言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3 08:51 , Processed in 0.02116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