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曹操到底葬於何處
     關於這一疑問,最權威的記載當然應該是《三國志》,可這部以簡略著稱的史書只做了如下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然而這個“高陵”位於何處,《三國志》上並沒有記載,不過到了《宋書  禮志二》裏,這些命令的內容就有些變化了:魏武帝作終令曰:“古之葬者,必在瘠薄之地,其規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另一則為:魏武臨終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百官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不得離部。”,第二則與《三國志》原文基本相同。然而在第一則裏“西門豹祠”幾個字不見了,這也就把曹操墓與鄴城相聯繫的唯一文獻證據割斷了。
      我們的話先說到這裏,我們回頭來看看關於曹操葬於何處的幾種說法:
第一種 即所謂的72疑塚說,主要是依據民間傳說及毛宗崗所編定的《三國演義》,然而近年考古發現證實所謂72疑塚為北齊貴族墓,與曹操無關。
第二種 曹操葬于漳水之下,這一說法源于清代沈松的《全健筆錄》引用的《堅瓠續集》(褚人獲著)的記載,其大意為順治初年漳河乾涸,一漁夫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為內中多魚,乃由隙入,只見石板下有石門,門內儘是遺骸,一石床上臥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記此乃曹操。因以水銀殮葬,肌膚不朽,眾人磔裂其屍而出。(原文似乎是“一漁夫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為內中多魚,乃由隙入,只見石板下有石門,門內儘是美女遺骸,一石床上臥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記此乃曹操。因以水銀斂,肌膚不朽,眾人磔裂其屍而出。”但我未見過此書,這只是所見的資料上別人引用的)但這段記錄是典型的野史,說得仿佛真有其事,但經不起推敲。1983年,當地農民在漳河大橋下的河床上挖土時,曾挖出銀元寶、銀鍬等,又有人重提此說。後來據考古學家推斷,這些文物是明代皇家船隊在此翻船時遺落的,與曹操墓無關。而且也再無證據支持此說。
第三種 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許昌城外,此說法見於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曹操塚》,原文為: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異史氏曰:“後賢詩雲:‘盡掘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葬君屍。’寧知竟在七十二塚之外乎?奸哉瞞也!然千餘年而朽骨不保,變詐亦複何益?嗚呼,瞞之智正瞞之愚也!”
       但此說同樣無其他證據支持,而且蒲松齡肯定只是聽說來的,故此可信度比較低。
第四種 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台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當地的民謠說“漳河水,沖三台,沖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三台早已毀壞,可曹操墓卻不見蹤影,而且曹丕曾下令毀壞其父高陵上的享殿(見於黃初三年的《毀高陵祭殿詔》),可見高陵與三台不是一回事,此說也不對。
    第五種 也就是目前最廣泛的說法,即葬於西門豹祠的西原,此說的論據除上述《三國志》中的記載,還有《文選》中收入的陸機的《吊魏武帝文並序》中“汝等時時登銅爵台,望吾西陵墓田”的記載。以及於1998年4月在河南省安陽市北部的漁洋村出土的後趙魯潛的墓誌(其全文為“趙建武十一年,大歲在乙已,十一月丁卯朔, 故大僕卿附馬都尉勃海趙安縣魯潛,年七十五,字 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迫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肺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近來河南的考古學者據此加上在安陽市安豐鄉曾發現的後趙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關於重修西門豹祠之事)劃定了一個五平方公里的可以區域,準備借南水北調工程(大陸一巨大工程,有興趣我可以另外敍述)之機加以挖掘。我們下面也將就此說加以主要論述。
     我們上面已經說過,《宋書》和《三國志》的內容有不同,而且陸機之文也有可疑
原文是“吾婕妤妓人,皆著銅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朝十五,輒向帳作妓。汝等時時登銅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可見曹操是在指示兒子們如何懷念他(就是不讓他們去上墳),而大多數人僅根據“汝等時時登銅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就論定曹操墓在銅爵台可望見的西面有西門豹祠的地方,我看是不恰當的。因為所謂西陵,其實與“西原高陵”意義相同,但沒有證據確指西原就在鄴地,登高遠望只是曹操要求的一種懷念方式,並無實際意義,至於為何選在“銅爵台”,那是因為“吾婕妤妓人,皆著銅爵台。”,換句話說他喜歡這地方,於是也要求兒子在次祭他。而魯潛死時距曹操死已經120多年了,換句話說,那時關於曹操的埋葬地已經眾說紛紜了,很可能有人據陸機的文章已經臆斷了一處曹操的葬地,而魯潛也就據此把自己的墓與曹操墓聯繫上了,關於挖出的石碑,它只能說明後趙時在此處有個西門豹祠,而此祠不見於更早的文獻,倒是因後來苻堅的出生與此有關而被視為神聖,加之北齊皇帝毀祠,就更大名遠播了。安知此祠不像泰山的五大夫松那樣,是後人根據傳說愚蠢的臆造的呢?(西門豹立祠不見於《史記》及《戰國策》)
    我們再來看看魏國其他幾位皇帝的墓地。其實只有兩人,即文帝曹丕與明帝曹睿(三少帝根本就是傀儡,所以他們埋在哪部由自己作主)。明帝的高平陵據《水經注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澗水注》記載(“又來儒之水出於半石之山,西南流徑斌輪城北,西曆艾澗,以其水西流,又謂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徑大石嶺南,《開山圖》所謂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嶺碑》,河南隱士通明,以漢靈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於山堂立碑,文字淺鄙,殆不可尋。魏文帝獵於此山,虎超乘輿,孫禮拔劍投虎於是山。山在洛陽南,而劉澄之言在洛東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隱《晉書》曰:惠帝使校尉陳總仲元詣洛陽山請雨,總盡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山也。”)在所謂大石山,近人考證在伊川呂店鄉梁溝萬安山(萬安山即大石山),也有其他說法,但地點都在洛陽附近。曹丕葬于“首陽陵”同樣據《水經注卷五 河水注五》記載,首陽山在洛陽北面(河水又東徑平縣故城北……河水南對首陽山。《春秋》所謂首戴也,《夷齊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也有人論說此處首陽山同樣是指萬安山,但無論如何,曹丕也葬在了洛陽附近。何獨曹操葬在了鄴城?(而且他還是死在洛陽的)
我認為是有如下可能的:曹操死後就是葬在了洛陽附近,為了使自己的墓地隱秘,他不准子孫前往祭拜,(齊王曹芳去祭拜了高平陵,結果就讓司馬懿奪了權,可見不去祭拜還是有道理的,呵呵)而是讓他們在銅爵台遙祭,加之日後世事多變,於是曹操墓地就成了一個謎,由於後世誤解了陸機的文章,於是有人造出了曹操埋在鄴城的說法,更後來有人就據此把《三國志》原文修改了,而《宋書》則未被修改。
    另外還有一證據,似乎可以佐證之一說法,曹丕的《止臨菑侯植求祭先王詔》中有“知侯推情欲祭先王於河上”(有人甚至以此作為曹操埋在水裏的證據,似乎有些可笑),我們知道古代稱河,不加確指的話一般指黃河,如果曹操真的埋在鄴地為何曹植要到離鄴城還有很遠距離的黃河邊上祭奠父親?很可能曹操是埋在離黃河不遠的洛陽某地,說不訂就像後來曹丕那樣就在黃河邊的首陽山附近。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1-11 05:39 , Processed in 0.02659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