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態龍鐘的女神——二戰德國海軍的防空浮炮台 作者:歌劇院幽靈
寧芙號,挪威,1944年。可見105毫米高炮
在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艦船分類中,有一類被列為「Schwimmende Flakbatterien」 即「防空浮炮台」的軍艦。這些軍艦以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們命名,雖然名字令人浮想連翩,但是其實它們都是老態龍鐘的古董軍艦,這種強烈的反差不禁給人一種「美人遲暮」的滑稽感覺。 浮動防空炮台的特點
在二戰爆發後一段時間內,德國空軍在西線和東線都獨霸天空,其統帥戈林曾吹噓道「要是有一顆英國炸彈落在德國,我就改姓梅厄(常見的猶太人姓氏)」。但是,德國海軍的高級將領很清楚,戈林的牛皮並不能保證德國的空中安全。為了加強重要港口和海軍基地的防空力量,從1940年上半年起,德國海軍便開始著手將一些退役的舊船和俘獲的敵國退役艦隻改裝為浮動的防空炮台。浮動炮台與夜間戰鬥機、探照燈陣地和陸上防空陣地配合,一道構成了二戰中德國主要港口的防空網。
使用軍艦作為防空力量並不罕見。在二戰中,盟國和軸心國都有許多軍艦擔任艦隊防空和港口防空工作,美英等國還建造了專門的防空巡洋艦。但是,德國的浮動防空炮台與它們比起來,具備很多獨特的特徵。
首先,由於擔任防空炮台任務的艦船需要停泊在固定的港口或水道中,不能參加任何海上戰鬥,所以必須從一線戰鬥艦艇以外的船隻中選擇。其次,由於防空炮台上面集中了大量的防空武器和探照燈,本身很容易吸引敵機注意,成為空襲的目標而受到損傷。將退役的舊軍艦或船殼改裝為防空炮台,不會因空襲而損失寶貴的現役軍艦。根據這兩個原則,將退役的的老舊船隻或俘獲的超齡舊艦廢物利用,成了德國海軍順理成章的選擇。
在艦種選擇方面,由於德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其主要海港、運河和水道的水深大多有限,因此淺吃水的小型巡洋艦和海防艦是最理想的候選者。而且它們都屬於中小型軍艦,偽裝起來也比較容易。這些船隻原本就是按照軍艦的標準建造的,水線、甲板、指揮塔等部位都有裝甲防護,而且還有水密隔艙,在空襲中的生存力會優於民船。同時還可以利用原有的炮位和彈藥艙,安裝新的高射炮或儲藏炮彈。烹飪、住宿等設施也不需要另行建設。
同岸上的防空炮塔和防空陣地相比,由於浮動防空炮台具有可移動性,可以根據盟國空襲重點的轉移,隨時拖曳到漢堡、但澤、基爾、佩內明德等不同的商港、軍港或武器研究基地,強化那裡的防空力量。它們在港內停泊時,還可以根據敵機來襲的不同方向靈活調整泊地和停泊角度,以增加艦上火炮的射界。其次,陸地上的防空炮位及其操作人員往往面臨近失彈彈片殺傷的問題,而浮動炮台在改裝前是岸防戰列艦或巡洋艦,本身具有相當厚的水線裝甲,近失彈落入水中後不會對炮台造成太大的傷害。炮位、指揮塔周圍也有裝甲,保護人員不受彈片殺傷。第三,從德國本土防空的特點來看,其陸上防空炮位往往位於市區內或近郊的山頂和高地,兵營位於山下或市街中,彈藥庫則分散在另外的地方,三者間的往來通路、通訊聯絡都是易受攻擊的薄弱環節。在敵機空襲頻繁的時候需要晝夜輪值,住在炮位附近,長時間下來對人員的士氣和戰鬥力有影響。而浮炮台的高炮操作人員直接居住於艦上,彈藥也儲存在艦上,敵機突然來襲時可以立即進入炮位,更加節省時間。最後一點,浮動防空炮台是分散於水面上的單個目標,周圍沒有住宅、工廠等建築,萬一受到敵機的集中攻擊,也不會波及周圍的其他目標。
當然,浮動防空炮台也有一些缺陷。雖然它們由老舊軍艦改裝而來,不存在浪費海軍兵力的問題,但是畢竟已經有三四十年的艦齡,其設計還是20世紀初的水平,船體老朽,水密性不如新造的艦船。如果受到集中而猛烈的攻擊,沉沒或傾覆的可能性非常大。由於它們系留在船隻往來頻繁的港口中,所以很容易在沉沒時阻塞重要航道,因此需要慎重選擇錨地。
另外,一艘浮動炮台能搭載的高炮數量畢竟有限,最多只相當於一兩個防空連的兵力,不過是聊勝於無而已。德國海軍這種精打細算的日耳曼作風,歸根結底還是和其有限的戰爭資源密切相關的。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6-12-3 11:39 AM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