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不动如山

    (129)唐書吐蕃傳:唐書吐蕃傳分爲《新唐書》和《舊唐書》二種,《舊唐書》全書分本紀、志、列傳三部分,共二百卷。吐蕃傳在一百九十六卷中,分上下二部分,它是研究西藏曆史的一部重要曆史書籍。在後唐時期,就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直到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才正式開始編修,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修成,曆時四年多。《舊唐書》原來是由宰相趙瑩監修的。他在組織
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劃。以後的宰相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修。而在具體編撰《舊唐書》時,出力最多的是張昭遠、賈緯等人。但當《舊唐書》修成時,恰好是劉昫監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題“劉昫撰”。
    《新唐書》的編撰,大約開始於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前後曆時約十七年。《新唐書》是由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書成,由歐陽修、宋祁分別署名。關於《吐蕃傳》記載在二百一十六卷,分上下二部。《新唐書·吐蕃傳》不同於《舊唐書·吐蕃傳》,層次分明,簡要概括。因此凡是從事西藏曆史研究人員,必讀此書。《新舊唐書》成書後,許多西藏曆史學者都引用了此書的史料。如:薩迦瓦索南堅贊著的《西藏王統記》、廓諾·宣奴貝著的《青史》和蔡巴·貢嘎多傑著的《紅史》都引用了此書。
    (130)秦王:唐太宗即帝位前被其父唐高宗李淵封爲秦王。
    (131)突厥:中國古民族名。廣義包括突厥、鐵勒各部落,狹義專指突厥。公元六世紀時,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首領阿史那。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爲東突厥和西突厥。
    西藏曆史著作中所說的胡,意思不完全一樣。此處的胡是指突厥,唐太宗貞觀四年(鐵虎年,公元630年)派兵征服了東突厥。   
    (132)吐谷渾:亦作吐渾,古族名。原爲鮮卑的一支,遊牧於今遼甯錦縣西北。西晉末(公元四世紀初),首領吐谷渾率所部西遷今甘肅、青海間。再傳至孫葉延,始以吐谷渾爲姓氏,從事遊牧,用漢文。南北朝時,先後屬宋、齊、北魏,其王誇呂始稱可汗,居伏俟城(青海西岸西十五裏)。隋開皇 (公元589—600年)中其王娶公主。唐代,王諾曷缽爲驸馬,封青海王,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後率所部遷靈州,任安東州刺史。八世紀中葉,其子孫徙朔方,部族分散,河東稱之爲退渾,五代時余部散處蔚州。
    (133)松州:州名,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治所在嘉誠(今四川松潘),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置都督府於此,統轄羌族部落的崌、懿、嵯等二十五羁縻州,後增至一百零四州。廣德以後地屬吐蕃。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置松州、潘州二衛,不久並爲松潘衛。地處岷江上遊,循江西北上有山道通青海,爲四川西北門戶。
    (134)大臣東贊(噶爾東贊):他出生於堆龍地方,是松贊幹布得力的四位大臣之一。他雖然不識藏文,但聰明、多智,並精通政治和軍事。故松贊幹布前後數次派遣他到尼泊爾迎娶尼泊爾公主,到漢地唐太宗的住地迎娶文成公主。並在芒松芒贊在位九年(藏曆土馬年公元658年)前往唐高宗的住地。這樣促進了藏漢之間、尼泊爾和藏族之間的團結。他爲松贊幹布統一西藏和保衛邊疆等諸方面的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把吐蕃全境劃分爲四個如和六十四個千戶府,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制度。他丈量土地,建立了賦稅制度。把土地分爲貧民所有、大臣所有和藏王所有等五個等級,初步確立封建社會制度。故噶爾東贊在西藏很有威望。因噶爾東贊聰明機智,所以唐太宗把琅邪公主孫女嫁給他爲妻,並封他爲右衛大將軍。松贊幹布死後,噶爾東贊爲芒松芒贊輔政十五年。後半生噶爾東贊先後在吐谷渾住了六年,在突厥住了一年,擔任守護大臣之職。唐高宗乾封二年(藏曆火兔年公元667年)他從吐谷渾返往西藏的路途中得病死於森塔地方。西藏還流傳著噶爾東贊晚年被松贊幹布逮捕入獄,挖眼殺死。這一流傳大概與敦煌古藏文曆史文書中
記載的:“大臣噶爾東贊的親屬噶爾·贊輾恭頓叛離贊普都松芒布傑,贊普得知消息後,於木羊年(公元695年)下令殺噶爾·贊輾恭頓。”的事實相混淆。大臣噶爾東贊被逮捕入獄的事實史籍中根本沒有記載。
    大臣噶爾東贊有五子(噶爾贊聶東普、噶爾赤振、贊瓊、論斯多益、論貝龍),大兒子贊聶在其父噶爾東贊死後六年 (藏曆水猴年公元672年)任大論,其他四子任軍官。木雞年 (公元695年)大論贊聶與芒輾達乍布二人不和,相互殘殺,最後大論贊聶被殺。此後赤振任大論,十四年後(藏曆土狗年公元798年),贊普都松芒布傑與赤振不和,故贊普派兵攻打赤振,赤振自殺。以後贊瓊弟兄三人投奔唐朝。唐朝女皇武則天封贊瓊爲“歸德郡王”,任大臣。封莽布支爲“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
    (135)文成公主:詳見注釋(128)。
    (136)江夏王:唐太宗在位時,任命本家族的一名大臣爲“江夏王”。
    (137)柏海:古湖泊名。近黃河源,今青海省鄂陵湖或紮陵湖。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贊幹布到此親迎。
    (138)唐朝皇帝伐高麗:公元642年,高麗西部酋長泉 (姓)蓋蘇文(名)殺高麗大臣百余人,又殺國王高建武,高麗內部大亂。唐太宗覺得有隙可乘,公元644年,決定率兵往攻。唐太宗在戰爭中施行欺騙高麗軍民的手段,用盡心計,但是他終於失敗了。唐太宗當然不肯認輸,公元647年又謀攻高麗。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戰爭暫時停止。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軍隊,聯合新羅兵,威脅高麗南方。公元666年,高麗泉蓋蘇文死,其子泉男中、泉男建、泉男産爭權,泉男生遣子泉獻誠到唐求援。唐朝得到這個機會,以援救爲名,派遣軍隊直攻高麗。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高麗全境被唐占領,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行使唐朝的統治權。詳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第三分冊。
    (139)金字使臣:皇帝的谕旨稱爲金字,意思是谕旨象金子一樣的貴重。送發谕旨的人稱爲金字使臣。金字使臣有特殊的權力,因有時皇帝的命令直接面授於金字使臣,如果不很好地招待金字使臣,他就會到皇帝面前告狀說壞話。故金字使臣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的款待。
    (140)摩揭陀:印度中部的一古國名。
    (141)國王松贊幹布:中國曆史上和西藏曆史上著名的曆史人物。松贊幹布是一個眼界開闊、具有政治膽略和遠見的贊普(王)。古藏文曆史書中記載他爲贊普赤松贊。關於他何時生於何地?何年在位?說法不一,故在此不多贅。下面簡要概括地介紹一下松贊幹布的主要事迹。松贊幹布是西藏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主要有五大功績:第一,創制了藏文文字。第二,統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第三,建立了一整套軍政合一制度。第四,爲發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學習文化和技術。第五,加強了漢藏之間、尼藏之間的團結。
    第一,松贊幹布清楚地看到有文字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很快,相反沒有文字的民族就落後。因此他從自己的大臣中挑選出最有才能和聰明的吞米桑布紮和十六名青年,派遣他們到印度學習梵文和西域各國文字。學成後,再到西藏。每人都把自己所學到的語言進行分析比較,創制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藏文。雖然從藏文的創制到現在共計一千三百二十八年了,但現在藏文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能閱讀和理解最初翻譯和論著。藏文創制後,贊普松贊幹布親自帶頭學習,並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每個臣民都要學習藏文。
    第二,統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松贊幹布執政前吐蕃
有十八個部族,部族之間相互侵擾,沒有安穩的生活秩序。此後,各部族的大部分首領和屬民日益覺醒,要求統一。松贊幹布執政後,根據大家的要求,首先平息了貴族勾結屬部地方勢力發動的戰亂,統一了各部族集團。爲鞏固統治力量,松贊幹布制定了六大法:
    1.在軍事和行政制度上,松贊幹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事組織機構。①把吐蕃全境劃分爲五個如,每個如又分爲十個千戶府。每個千戶府下設總管一人,老年和青年軍官各一人。每個如的旗子呈不同顔色。②十八個部族劃分土地,明確規定屬私人占有。③在百姓中劃分四小王、七品官、奴隸、皂隸、工匠、商人等幾個不同等級。④設置了六大诏命、六個益倉、六文告手印、六緣、六豪傑等組織機構。
    2.規定統一了度量衡制。度量衡的統一,促進吐蕃農牧産品的交換和貿易的發展。
    3.制定了三要、三不要、三贊頌、三鄙視、三不迫害等十五法,十善法和在家道德規範十六法。在社會中普遍提倡優良作風,反對不良的作風。
    4.對民事糾紛,要果斷決出一方的正確,另一方的不正確。   
    s.對高級官員犯了罪,要按他們各自階級地位的高低判決其罪行。
    6.對臣民犯了罪,要根據他們的大小罪行分別給予不同的判決。
    第三,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由三位大相總管王朝外部的政治事務,三位內相主管王朝內部事務,三位整事大相主管王朝的司法事務。
    第四,爲發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學習文化和技術。松贊幹布曾多次請求唐太宗把中原地區的養蠶、釀酒、工匠等技術人員派遣到了吐蕃。因此漢族的文化和技術陸續傳到吐蕃。尼泊爾的雕塑、繪畫和石刻等技術也陸續傳到吐蕃。與此同時,吐蕃還不斷派遣青年到唐朝長安讀書,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來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在當時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下,沒有一定的政治膽略和遠見,這些事情是難於做到的。
    第五,加強漢藏之間、尼藏之同的團結。松贊幹布爲在吐蕃弘揚佛教,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技術引進吐蕃,他前後迎娶了泥婆羅(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與此同時,一大批工匠藝人也相繼入藏。松贊幹布爲漢族和尼泊爾的文化技術在吐蕃的傳播和發展打開了大門。使吐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更加發展。
    (142)驸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公元648年,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被劫,退入吐蕃境內。王玄策向吐蕃軍隊求援,松贊幹布當即派兵協助王玄策擊敗天竺,並獻禮於長安。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授給松贊幹布“驸馬都尉”的官職,封給他的爵位是“西海郡王”。
    (143)賨王:唐高宗第二次加封松贊幹布爲“賨王”,當使臣帶著封诏到達拉薩時,松贊幹布逝世。詳見《唐書》。
    (144)裕固地方:今指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古藏文曆史文書稱此地方爲“黎域”。裕固族曆史記載,在松贊幹布執政興佛教之時,裕固地方的佛教被毀滅,故裕固地方的僧人都逃到西藏和印度。
    (145)大臣薛仁貴:(公元614--683年)唐朝大將,名禮,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農民出身,善騎射。太宗時應募從軍,因功升右將軍中郎將。後又率軍在天山戰勝九姓突厥,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山”之歌。乾封初參與進攻高麗的戰爭,後留任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鹹亨元
年(公元670年)與吐蕃作戰,大敗。後任右領軍衛將軍、代州都督等職。詳見《新唐書》。
    (146)大臣噶爾的大兒子:大臣噶爾的大兒子名叫噶爾·贊聶東普。
    (147)婆羅門地方:這裏指尼泊爾。
    (148)和田:此地究竟在什麽地方不詳,大概在安西四鎮附近(即今敦煌)。
    (149)指漢、魏、周三個朝代。
    (150)武則天:(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山西文水東人。十四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爲才人,太宗死後爲尼。唐高宗時,又被召爲昭儀,公元655年立爲皇後。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次年廢中宗,立睿宗。七年後(公元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宗室、朝臣被牽連冤殺者不少。晚年豪奢專斷,頗多弊政。西藏曆史上記載她是一名殘暴的女皇。
    (151)向唐朝皇帝投降:這裏的“皇帝”是指武則天。  
    (152)意爲悄悄地帶去撫養。   
    (153)金城公主(?一739),西藏曆史記載,最初贊普赤德祖丹的兒子江查拉本迎娶金城公主,她未到西藏之前江查拉本逝世,故金城公主就和贊普赤德祖丹成親,贊普赤松德贊是金城公主的兒子。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準備與吐蕃贊普赤德祖丹之子江查拉本聯姻的。吐蕃派遣香多日拉金等人前往迎娶,唐中宗曾將數萬匹綢緞及雜技、樂隊、工匠、技人、醫書、《左傳》等漢籍送到吐蕃。並派左衛大將軍楊矩護送,皇帝並親自送到始平地方,在始平釋放罪犯免除死罪,免除百姓賦稅一年,詳細內容見《賢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記》。
    (154)西夏之地:西夏是宋朝對黨項羌族所建大夏封建政權的稱呼。都興慶府(今甯夏銀川東南),最盛時管轄二十二州,包括今甯夏、陝北、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一部分地區。居民有黨項羌、漢、蒙、回纥等族。從事農牧業,産青白鹽、織氈毯。與宋經濟文化聯係極爲密切,茶、馬、鹽、鐵交易頻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漢文典籍也廣爲流傳。與宋、遼、金多次發生戰爭。各地人民均受損害。西夏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西夏政權自李元昊始,傳十主,共計一百九十年。
    (155)蠻子河西:《新唐書》記載,在唐肅宗至德元年 (藏曆火猴年公元756年),吐蕃軍占領了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門軍。這些地方似爲蠻子河西一帶。
    (156)唐代宗:他爲唐朝第十二世皇帝。
    (157)水陰兔年吐蕃軍又來了:《舊唐書》記載,在唐代宗廣德元年(藏曆水兔年公元763年),吐蕃軍率領吐谷渾和黨項的二十萬人的軍隊從隴山地方一直向東殺來。
    (158)唐代宗逃往陝州:陝州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 487年)置。治所在陝縣。轄境相當今河南三門峽市及附近的地區。
    (159)改元:中國每當一新皇帝上台時,都要更換年號。吐蕃軍隊占領國都長安十五天,任命金城公主之兄廣武王爲皇帝,改換年號。詳見《舊唐書·吐蕃傳》。
    (160)大赦:從元代開始,皇帝對立功之臣頒發的封诏稱爲大赦。
    (161)唐德宗:即李適(公元742--805年),他是唐代宗之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在位期間改租庸調爲兩稅法,並征收間架稅、茶稅等,加強搜刮,以增加財政收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變,長安被朱泚占領,他一度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
     (162)西夏地方的哈拉山:似爲賀蘭山。
    (163)唐順宗:即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之子。公元805年在位。在位期間因患風疾,行動不便,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大官僚及藩鎮勢力,改元永貞,迫其退位稱太上皇,立太子純爲帝(即憲宗)。次年病死。
    (164)唐憲宗:即李純(公元778--820年),公元805—— 820年在位。在位期間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並利用藩鎮間的矛盾,先後平定劉辟、李??锱、吳元濟等藩鎮的叛亂,其他藩鎮也表示歸附,形式上獲得全國統一,但並未根除藩鎮勢力。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被宦官殺死。此後唐朝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165)唐穆宗:即李恒,公元821--824年在位。他是唐憲宗之子。
    (166)可黎可足:藏王赤熱巴巾(又名赤德贊),漢文記載他爲可黎可足。他的詳細事迹見《賢者喜宴》的注釋。
    (167)缽闡布念盟辭:缽闡布是吐蕃宮廷最高官員之名,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上有記載。石碑也稱拉薩“長慶舅甥會盟碑”。此碑立於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實際爲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蕃會盟於長安,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又會盟於邏些(拉薩),長慶三年(公元823年)樹立此碑。此碑高4.78米、寬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覆蓋。四面有字。正面漢藏兩體對照:左半藏文,橫書,七十七列,右半漢文,直書,六行。藏漢兩體文義相同,大概是同一盟約,兩種文本右面是吐蕃一方參與此次會盟的官員名單位次,共十七人。上爲藏文,下爲該員職銜姓氏的漢字譯音,藏文四十列。對於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當時藏漢對音極爲重要,尤其是文中清楚地標出缽闡布充任首席大論一事,爲了解吐蕃的宗教、政治的變化與發展提供了真實的證據。左面爲唐朝參與會盟官員名單位次,亦爲藏漢兩體對照,上爲藏文,四十九列,下爲漢文,共十八人。背面純爲藏文盟辭,七十八列。盟辭中記載漢藏之間雖經數次戰爭,但絲毫沒有破壞藏漢民族的團結。唐蕃會盟碑對於研究唐蕃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信實的證據。此碑現在還完整無缺地矗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碑結尾中寫道:“同一盟文之碑亦樹於唐之京師。”
    (168)祝禱神靈:吐蕃王臣舉行盟誓典禮時,每人都要祝禱自己所崇拜的神靈,以神靈爲證。
    (169)立誓證盟:吐蕃王臣舉行盟誓時,要向佛像敬獻少量水和酒,稱之爲盟水。並殺牲畜,喝血或把血塗在嘴上。《新唐書》記載:“贊普與其臣歲一小盟,用羊、犬、猴爲牲;三歲一大盟,夜肴諸壇,用人、馬、牛、闾爲牲。凡牲必折足裂腸陳於前,使巫告神曰:谕盟者有如牲”。
    (170)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09--840年)唐穆宗之子,敬宗弟。公元827--840年在位。寶曆二年十二月(公元827年1月),爲宦官王守澄等所擁立。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任李訓、舒元輿等爲宰相,鄭注爲風翔節度使,發動甘露之變,欲一舉鏟除宦官勢力。事敗,李訓、鄭注等均被殺害,他亦被仇士良等軟禁至死。
    (171_)達磨:即朗達瑪。《新唐書》稱他爲達磨。公元 841--846年在位,他曾下令將各寺院的門關閉泥封,把佛教經典一部分燒毀、一部分抛入水中。大批僧人被殺,流放邊地,脫下袈裟還俗回家。
    (172)碌曲:在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洮河上遊,鄰接四川、青海兩省。
    (173)唐桓(文)宗:唐朝第十八任皇帝。
    (174)唐宣宗:唐朝第二十任皇帝李忱。公元847--859年在位。
     (175)唐中宗:唐朝第四任皇帝李顯。公元684年在位。
    (176)唐懿宗:唐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漼。公元860年-- 874在位。
    (177)唐朝共有二十一個皇帝:漢文曆史記載唐朝共有二十四個皇帝。《紅史》記載只有二十一個皇帝,遺漏了三個皇帝。我們對原文未作任何改動。
    (178)梁朝改替朝代:唐朝末期分爲五代十國,首先建立梁朝。公元907年,朱晃(朱全忠改名)用禅讓形式即皇帝位(梁太祖),國號梁,建都汴州城,改稱爲開封府(東都),改唐東都洛陽爲西都。
    (179)範祖禹:據《紅史》記載,吐蕃傳記由宋祁著,範祖禹收集成冊。範祖禹的事迹不詳,故不多贅。
    (180)臨洮:此地離青海塔爾寺不遠。據說八思巴到此地建臨洮寺。
    (181)喇嘛仁欽紮國師:八思巴到蒙古地方時,有譯師喇嘛仁欽紮精通漢、藏、蒙古三種語言,故忽必烈封他爲“國師”。
    (182)其中記年中有幾處錯誤:《新舊唐書》關於吐蕃傳部分,在八思巴時,由漢族譯師胡將祖譯成藏文,其中記年 (木、火、土、鐵、水)中有幾處錯誤。《紅史》的作者對其中幾處錯誤做了修正,便於讀者閱讀。
    (183)與藏文史籍記載大致相符:《紅史》的作者認爲《新舊唐書》吐蕃傳與藏文史籍記載的大致相符。特別是《新舊唐書》吐蕃傳與《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的史實相互得到印證。但是其中也有幾處記載不相符,如: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於贊普都松芒布傑在位的第二年(藏曆鐵龍年)去世,牟尼贊普以後爲牟笛贊普(漢文記載爲縮赤贊普),德松贊(又名赤德松贊)、可黎可足(又名熱巴巾)等厲代贊普執政的年代不相符。經與《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一對照,才知道所記載的年代不相符。同時也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西藏曆史文書的重要性。   
    (184)唐書吐蕃傳:見注釋(131)。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42 AM 編輯 ]
 
人间五十年,
造化天所之。
如梦亦如幻,
生此无常世。
岂有长生者,
终古竟不逝?

人文版遊戲活動先期調查,請各位關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06.漢地由梁至南宋的曆史簡述



  唐朝之時,有一個名叫黃巢(185)的私販造反,奪取帝位,由名叫朱溫(186)的人任大臣。後來朱溫投降唐朝,任統兵的將軍。繼而朱溫又反叛唐朝,奪取帝位,建立梁朝。此後,有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187)十五個皇帝,共計五十年。其後宋太祖(188)繼位,建都汴梁,傳了八個皇帝。到第八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二人之時(189),契丹大遼(190)(按:應爲金朝)奪取汴梁和宋朝的一半國土,建立的朝代稱爲大遼。宋徽宗的一個嫔妃的兒子名叫康王(191),逃到蠻子地方,保住宋朝的半壁河山,蒙古人稱其爲南朝。他建都在建康(192)、杭州(193),國號仍稱爲宋(194)。由康王到蠻子合尊(195)之間在蠻子地方傳了八代皇帝。契丹大遼的王統傳至第七代第八代時,其大臣吳乞買奪取帝位,建立的朝代稱爲阿拉坦汗(196),又稱爲大金(197)。金朝傳了九代,第九代皇帝金哀宗(198)之時,成吉思汗(199)和窩闊台汗(200)興起,成吉思汗攻取金朝國土。薛禅汗(201)繼位後的至元十三年時 (202)蠻子地方的皇帝幼主(203)在位三年,伯顔丞相攻取南宋地方,將其皇帝送往薩迦寺,出家稱合尊大師,後來到格堅汗(英宗)時將其殺死,死時不流血而流奶。蒙古之國稱爲大元(204)。以上是依贊巴拉德室利衮所說而寫成的。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43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185)黃巢: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乾符二年(公元815年)率衆響應王仙芝起義。次年,因反對王仙芝接受唐朝招安,與王仙芝分兵,獨立作戰。五年王仙芝戰死後,被推爲領袖。公元881年打進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公元884年被唐軍圍攻追及,不屈自殺。   
    (186)朱溫;即後梁太祖(公元852—912年)。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屬安徽)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立大齊政權時,任同州防禦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叛變降唐,被封爲梁王。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後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被其子友珪所殺。
    (187)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唐末,分裂出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①後梁②後唐③後晉④後漢⑤後周(公元907—960年)。詳細內容請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
    (188)宋太祖:即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治所在今河北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公元 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宋朝從宋太祖公元960年執政到宋欽宗公元1127年共計一百六十八年。共有九位皇帝。宋朝時,除遼和西夏外,其他地區都被宋統一。
    (189)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宋徽宗(公元1082——??年),即趙佶。北宋皇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其子宋欽
宗(公元1100---1156年)即趙桓。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底在金兵大舉進攻中,接受其父徽宗的傳位,在位一年四個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第二年,他和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宋滅亡。
    (190)契丹大遼:契丹族是中國境內的一個部族。唐時,散居今東北的南部和原熱河一帶,以牧、漁、獵爲生。在宋朝和唐朝時期,契丹族就和中原地區關係密切,在漢族的影響下,契丹族的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唐末,叠刺部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公元916年阿保機在契丹稱王,建封建政權。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國爲遼。契丹大遼從公元916--1125年共立國二百一十年,共曆九帝。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聯合金征服了契丹。此時貴族耶律大石率領部分契丹人西遷建立西遼,又稱哈刺契丹。西遼從公元1124--1222年共立國九十八年,共曆五帝。第五任王律耶直魯古被金所滅。
    (191)康王:即宋高宗趙構,南宋皇帝。公元1127年—— 1162年在位。初封康王。宋徽宗和宋欽宗二人被俘後,他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任用黃潛善、汪伯彥爲相,南遷揚州;繼又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紹興十一年(藏曆鐵雞年公元1141年),向金投降。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傳位於趙睿(孝宗)。
    (192)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晉的晉愍帝司馬邺於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改南京爲建康。三國吳稱建業。明爲南京,清爲江甯府治。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及辛亥革命均建都於南京。今爲江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3)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隋開皇中置州,自唐以來稱爲大州。五代時吳越建都於此,稱爲西府。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從南京遷都於此,稱爲臨安府。元改爲杭州路,明改爲府。解放後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此地也是生産絲織品的中心。
    (194)國號仍稱爲宋:從建業元年(公元1127年),趙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至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元滅亡止,國號仍稱爲宋。
    (195)蠻子合尊:南宋國都南京和杭州被西藏曆史家稱爲蠻子國都,南宋被稱爲蠻子王朝。南宋國都出産的絲織品在西藏很有名聲,人們稱爲蠻子絲織品。南宋第九任皇帝宋帝昺從公元1278--1279年在位二年(紅史記載爲三年)後,被元兵征服,皇帝被活捉,並送到薩迦寺出家爲僧,宋帝昺被稱爲蠻子合尊。以後蠻子合尊被格堅汗殺死。(應是宋恭帝??)
    (196)阿拉坦汗(阿骨打):即金太祖,金王朝的建立者。金王朝最初的女真族分布於松花江、黑龍江下遊,隋唐時期稱女真爲黑水靺鞨。五代時改稱爲女真。十一世紀女真族的社會生産力迅速發展。十二世紀初,女真族的首領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國都最初建於會甯府(今黑龍江阿城),以後海陵王遷都於中都 (北京),此後宣宗完顔珣遷都河南開封。金共曆十帝,從公元1115--1234年共曆一百二十年。元太宗窩闊台於公元1235年滅金。
    (197)大金:即金王朝,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顔部領袖阿骨打創建。   
    (198)金哀宗:即完顔守緒,公元1224--1232年在位。
    (199)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公元1162--1227年),名鐵木真。古代蒙古首領,也是一名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於第三饒迥的水馬年(公元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部毒死。鐵木真在衆富有家族的支持下,公元1189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被選爲合罕。他先後滅塔
塔兒四部及劄刺亦兒、乃蠻,不裏(回族的一部),戰敗蔑兒乞惕等部落。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蒙古社會生産發展很快。並加強各部之間的經濟聯係,蒙古族人民傾向於統一。成吉思汗代表蒙古貴族的利益,統一蒙古諸部。公元1206年被推爲大汗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並制定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開始使用蒙文,從而改變了諸部之間長期混戰的局面,加強了經濟聯係,促進蒙古社會生産向前發展。同時成吉思汗即位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公元1211年和1215年兩次向金大舉進攻,一直打到黃河北岸,占領金朝中都(今北京)。公元1219年帶領蒙古軍第一次西征,攻滅了花刺子模,在喀勒喀河打敗了斡羅斯和欽察聯軍,版圖擴至中亞地區和南俄,並把這些地區分封給其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公元1226年,率兵南下進攻西夏,次年於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後,被追尊爲元太祖。
    (200)窩闊台:即元太宗。蒙古大汗,又稱合罕皇帝。成吉思汗第三子。他生於藏曆第三饒迥火羊年(公元1187年),漢文記載爲公元1186年。公元1229--1241年在位。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封於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遊和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公元1229年被推爲大汗。
    (201)薛禅汗:元代皇帝。名忽必烈。又稱薛禅皇帝。蒙哥汗(憲宗)之弟。公元1260年——1294年在位。蒙哥汗三年,他率軍攻雲南,次年滅大理而歸。蒙哥汗九年,攻宋鄂州 (今湖北武昌),得蒙哥汗死訊,決定北歸。公元1260年(元中統元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帝位。即位後,封八思巴爲國師,賜給八思巴象征權力的玉印。其幼弟阿裏不哥聯合漠北、中亞諸王,和他爭位。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他取得全勝,自上都(今內蒙古多倫)遷都燕京後稱大都(即今北京),同年,在中央設立了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行政事務的機關——總制院,忽必烈又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的院務。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國號爲元,隨後發動對南宋的進攻,至元十六年滅宋,統一了全國。   
    (202)至元十三年:即藏曆第五饒迥的火雞年(公元127年)。   
    (203)蠻子地方的皇帝幼主:即南宋末代皇帝趙昺。見前注(195)。   
    (204)蒙古之國稱爲大元:公元1206年(宋甯宗開禧二年),蒙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伸張其勢力於黃河流域。從成吉思汗到蒙哥汗陸續攻滅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在吐蕃建立行政機構,直接統轄。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爲大元。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2-10 09:44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9 10:57 , Processed in 0.05473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