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一、十九路軍的流變
十九路軍的前身是由粵軍第二軍(第一軍為陳炯明部)蛻變而來的,這支軍隊一直以來都效忠於國民黨的廣州政府。在國民政府將所屬軍隊改組為國民革命軍時,這支當時名為建國粵軍的軍隊便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為李濟琛)。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該部分為兩個部分,一部留守廣東,被稱為「後方四軍」,而另一部則成為北伐的主力,稱為「前方四軍」。由於在兩湖戰場中,前方四軍的英勇奮戰(特別是汀泗橋與賀勝橋兩役),因此為他們贏得了「鐵軍」的稱號。隨著北伐戰爭的進展,第四軍也逐漸擴編為三個軍,而這三個軍又分別成為了三個粵系軍隊的源頭:1.前方四軍(張發奎);2.後方四軍─第八路軍(陳濟棠);3.第十一軍─十九路軍(陳銘樞)。其中,前方四軍因在寧漢分裂中支持武漢國民政府,而為南京國民政府所敗,後軍隊為張發奎系與共產黨所裹脅(第四軍獨立團全為共產黨黨員組成,編制雖為一團,實際有一師以上的軍力),企圖南進廣東,再造革命基地,而第十一軍亦在此行。然而南進廣東,但途中張發奎與共產黨兩派分裂,第十一軍遂趁此混亂之機脫離。在寧漢分裂後,該部輾轉退回廣東,由陳銘樞統領。當時,廣東本為李濟琛的地盤,他也為所有粵軍的領袖,然因他為廣西人,又素與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親近,因此時人多認為他是桂系中人,然而事實上他並非桂系成員。由於北伐後,國民政府內部因裁兵問題導致四大集團軍彼此對立,而此時第四集團軍(桂系)又因湘案(桂系擅自撤換湖南省長魯滌平案),於是蔣介石便借口討伐。在此戰雲密布之際,南京方面要請廣東的李濟琛入京,然卻將李濟琛軟禁,並暗中與廣東方面統軍的陳濟棠與陳銘樞招手,從而瓦解了粵桂雙方的聯盟。後,在廣東的陳濟棠與陳銘樞兩派發生矛盾,陳銘樞不敵陳濟棠的壓力,於是所部軍隊遭到排擠出廣東省。此後第十九路軍輾轉參加了中原大戰、五次圍勦後,被調往上海。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發戰爭,十九路軍與入侵的日軍展開激戰,十九路軍英勇抗敵後,在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達成《淞滬協定》後,雙方停戰,十九路軍也因此被調往福建。此舉也種下了十九路軍日後在福建發動閩變的原因(不滿國民政府對日本的退讓與妥協,以及在128淞滬戰役中,稅警總團的表現不力,這點也被視為蔣介石破壞128抗戰的舉動)。在閩變發生後,十九路軍變遭到瓦解、消滅,從此不復存在。

(未完,待續)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6-11-5 06:16 PM 編輯 ]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二、閩變
1.背景:
北伐後,中國的內戰並未因此而停歇,由於編遣會議對於軍隊縮編的歧義,各方軍閥又再次展開了一連串的內戰。雖然,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獲得勝利,但他的主要對手們(西北軍的馮玉祥、晉綏軍的閻錫山與新桂系的李宗仁)其實力卻沒有就此消失,在華北地區,馮的舊部仍掌握了冀、魯等省;閻錫山雖然下野,但其晉綏軍仍握有山西地盤;至於桂系雖然部隊瓦解,但李宗仁、白崇禧卻仍舊能捲土重來,重新掌握廣西軍政,並且與日漸疏離中央的廣東陳濟棠聯手組成了廣州國民政府,造成了寧粵分裂之局。
與此同時,日本侵略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滿洲,一連串的事件,導致了中日軍方零星的小衝突,然而在雙方均不願擴大事端的狀態下,中國國土並未因此受到損害。然而,918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少壯派破壞了這樣的「默契」,侵佔了滿洲。之後,日本入侵中國的步伐便加速了。滿洲之後,熱河、冀東,甚至於整個華北,日軍對這些地方的入侵也日益增加。而,此時,蔣汪合作的南京國民政府卻決定採取姑息退讓的政策,以避免中日全面的開戰。然而,反蔣的各派軍人,往往就以蔣介石不願抗日為口實,以遂其武力割據之實,並以此指責蔣介石對他們的軍事壓迫(「安內攘外」政策中,「安內」的對象並不只有共產黨,更主要的對象就是各地的軍閥)。1932年1月,日本海軍見日本陸軍於滿洲連連得手,也躍躍欲試,於是發動了128事變。當時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蔣光鼐,便奮力迎擊。由於十九路軍的奮勇抵抗,迫使日軍不斷派出援軍,而中國方面亦派出第五軍與稅警團參戰(當時為避免落日本口實,屬於中央軍的第五軍是以偽裝為十九路軍的身份參戰)。在雙方激戰的過程中,稅警團的團長王賡卻意外為日軍逮捕,其隨身的軍事部署也隨之落入日軍之手,因此之後日軍的攻勢益加猛烈,也使十九路軍蒙受更大的損害(王賡的意外被俘,被十九路軍的軍官們視為蔣對日妥協的行動,其實這純粹是場意外。題外話,這位王賡,就是被徐志摩橫刀奪愛的可憐人,當時他情場失意,連戰場也不得意)。後,國際介入調停,於是中日雙方訂定了《淞滬停戰協定》,而十九路軍也被遠調到了福建省參與圍剿中共。
2.閩變:
1933年,到了福建省的十九路軍,一方面不滿於國民政府的對日妥協,另一方面又認為此為蔣介石企圖消滅他們的毒計(將他們調到老家廣東旁,以圖十九路軍與當時半獨立的廣東陳濟棠相互火拼;或使他們在與共產黨的戰爭中被消滅),因此十九路軍軍官們對此一局勢感到不安。剛好這年,國民政府又在華北對日商定了《塘沽協定》,於是十九路軍將領便找到機會(此時,反蔣的李濟琛亦到福州運動十九路軍反蔣),以反日反蔣為藉口,於福建宣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且宣布改中華民國22年為中華共和國元年。同時,他們也捨棄了中國國民黨的黨籍,另組生產人民黨;放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而代以上紅下藍加上顆五角黃星的國旗(此旗剛好與日後的南越解放陣線旗幟相同)。所部部隊番號亦從國民革命軍,改為人民革命軍。
這個短命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從1933年11月20日創立,不過50餘天,便為中央軍迅速解決。由於,十九路軍捨棄了中華民國國號,這是當時的創舉,但此一創舉並不為廣東的陳濟棠、廣西的李宗仁所接納,於是他們便喪失了來自兩廣的奧援。更重要的是,改國號之舉,喪失了西南反蔣政治領袖胡漢民的支持,胡漢民的意向不但決定了兩廣的態度,也影響了許多國民黨內對蔣介石不滿人士的態度。同時,在贛南的中國共產黨正盛行左傾,排拒了與國民黨各派合作的可能,於是又使十九路軍少了一個可能的盟友。此外,生產人民黨本身只是反蔣勢力的集合體,彼此內部意見不但不統一,而且有時歧異很大,難以提出一個弘大的政綱。而且,參與的政治人物並不具有政治號召力,這點就與胡漢民的不願參與有關。此外,蔣介石亦使出銀彈攻勢,分化了十九路軍的部分將領。故,等到中央軍的大軍調入福建(時因中央軍進行對中央蘇區的圍勦,故大軍雲集於贛南一帶),十九路軍便土崩瓦解了。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6-11-6 06:35 PM 編輯 ]

中華共和國

中華共和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蔣光鼐、蔡廷鍇曾派人聯絡共產黨,不過遭到拒絕,日後共產黨領導層總結認為這是共產黨歷史上一大失敗。
 
人间五十年,
造化天所之。
如梦亦如幻,
生此无常世。
岂有长生者,
终古竟不逝?

人文版遊戲活動先期調查,請各位關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3 不动如山 的文章

不過這個失敗有很大的原因在於中共的內爭。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唉,共產黨的內爭歷來是很厲害的,很多英才死于整黨啊,蘇聯也是如此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5 不动如山 的文章

革命政黨的內鬥很血腥,共產黨如是,國民黨亦如是
民主政黨則相較仁慈(至少不奪人命),民進黨如是,(現在的)國民黨如是
不變的是,「無情」都是不相上下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逝者已矣,現在只有替那些冤死者默哀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8 05:43 , Processed in 0.02487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