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認為,在1946年以前,應該不至於和英國開戰,在這段期間內,動用工業力量進行大規模的新銳船艦建造,只要一完成,必可擊垮老朽的英國艦隊,進而登陸佔領英國,把勢力推展到大西洋上。
其預定艦隊規模如下:
1.五萬六千噸級戰艦4~6艘
2.四萬二千噸級戰艦2艘(俾斯麥級)
3.三萬二千噸級巡洋戰艦2艘(沙恩霍斯特級改裝15寸主炮)
4.新型P級袖珍戰艦3艘,用以取代原先3艘德意志級袖珍戰艦
5.航空母艦2艘(齊柏林級)
6.重巡洋艦5艘(希佩爾級)
7.輕巡洋艦44艘
8.驅逐艦68艘
9.魚雷艇90艘
10.U艇249艘
由此可知這是一個兼顧水面與水下武力的強大艦隊。其中值得特書的是P級袖珍戰艦,她們名為「袖珍」(pocket),其實是30500噸的巨艦。為了有效達成破壞通商的戰略,特別將其航速提升到34節,雖然主炮只有六門15寸炮,但是航程與裝甲均較其一萬噸左右的前輩大幅提高,戰力更是因為速度的提高而加強。她可以闖入巡洋艦護航的商船船團中,在巡洋艦的艦炮射程外從容開炮將商船擊沈,然後再仗其較巡洋艦為高的航速脫離。如果有不死心的敵艦硬要跟上,也可以用15寸炮將之驅離或乾脆擊沈。萬一在海上與戰艦遭遇,至少還可以有還手的餘地。
另外如五萬六千噸的興登堡級戰艦裝有八門16寸炮,裝甲更是厚到離譜的程度。(原本已經在1939年開始動工建造,後因希特勒下令中止,原艦炮轉為岸防炮與要塞炮之用);還有預定生產的最後幾艘改良級Z級驅逐艦,重達6300噸,裝有15公分炮六門,甚至可和輕巡洋艦一較長短了。
在Z計劃的戰艦群中,第一艘下水的就是俾斯麥號了。可是當她在1940年完工下水時,歐洲戰局已經不是她開工時的樣子了。德軍挾其強大的陸空武力,在極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大半個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唯一能做梗的就是在海上的英國了。可是,德國海軍能和英國打對台的戰艦群還在船塢裡呢!
勝利來得太快、太突然了,甚至快到令德國海軍無法招架。德國海軍在準備不足的狀況下勉強參加了對挪威的侵攻,雖然也得到了勝利,但是比起陸空軍的顯赫戰功,甚至是U艇的大顯神威,海軍的水面艦隊顯得顏面無光。「一定要擊沈英國戰艦..否則太對不起元首與國人的期望了.....」當初建造Zeppelin航艦時,海軍曾向空軍元帥戈林要求撥一些飛機成立海軍航空隊,可是被戈林一口回絕:「凡是可飛的東西,就都是歸我管啊!」如果不出海立點戰功回來,不就會被這討厭的戈林更看不起嗎?戈林又是元首面前的紅人,如果以準備不足為由拒不出戰,說不定以後的海軍預算全給空軍拿去了。這還不打緊,要是被那傢伙扣上了大帽子,後果.....(想起了惡名昭彰的蓋世太保)
在這個狀況下,德國海軍策畫了一個「萊茵作戰」,北翼由俾斯麥號與尤金親王號,自德國本土經挪威,突破GIUK防線進入北大西洋;南翼則由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巡,自法國布勒斯特港出擊,將可有效嚇阻英國船團,斷絕英國物資來源。但是當準備就緒時,在布勒斯特港的兩艘戰巡卻遭到英國空軍的轟炸損毀,尤金親王號也觸雷,受了點輕傷,尤其是兩艘戰巡,完全修復要好幾個月。海軍參謀建議:不如等這幾艘船全部修復再出擊,屆時鐵必制號也下水成軍了,五艘巨艦再一起出擊應該勝算會更大。
可是這個提案被否決了。因為拖時間不但會使希特勒不滿,如果拖到冬季也不利於突破GIUK防線(如果碰上永晝,很容易被發現),而且預定的對俄戰爭即將登場,如果不先搶著出擊,非但分配給海軍的資源會大減,德國空軍也因調到東線去不能給予充分的掩護支援。
俾斯麥號協同尤金親王號,自Gdynia港(今屬波蘭領土)出發,5月21日抵達挪西南部的峽灣中補給燃料。此時英國的偵查機已經發現了兩艦的動向,英國皇家本土艦隊司令Tovey上將當機立斷,立刻進行作戰部署。
首先進入攔截位置的是擔任搜索工作的諾福克(HMS Norfolk)與薩福克(HMS Suffolk)兩艘巡洋艦,接著Holland海軍中將親自搭上較俾斯麥號速度更快、噸位更大的胡德號(HMS Hood)戰鬥巡洋艦,並率領新成軍的威爾斯親王號(Pr. Wales),共兩艘巨艦自冰島迎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