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些艦首次出現時,對當時的主要海軍國家造成了一些衝擊,它們看起來是完美的遠程海上襲擊艦,航速高過幾乎任何一艘比它們強大的戰列艦,實際上,它們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強大,由於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很難將其火力分散到二個以上的目標;另外,它們比當時的重巡洋艦(裝備203mm炮)稍大一點,但防護又好不了多少,卻又有著"戰列艦"的美名。
"袖珍戰列艦"確實對歐洲海軍強國產生了影響,儘管沒有同類艦隻出現,但英、法也花了不少氣力去研究對付反襲擊艦的戰術。之後德國曾考慮建造其改進型,但由於其它原因而中止,該方案就再也沒有發展過。
發展背景
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明確規定德國不准擁有一艘其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性能優良的無畏型戰列艦,僅被允許保留8艘老式的非無畏型戰列艦,這些艦隻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別無他用。其替代艦必須在其下水時間之後20年才可動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 160t以內,其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mm,這些限制是為了僅讓德國海軍成為一個斯堪的那維亞地區海軍的水平。
由於最早的非無畏型戰列艦早在1902年12月就已下水了,因此如何在條約限制內達到最佳作戰性能成了當務之急,但當時實際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不允許馬上採取行動,而且設計人員大部分已分散了,僅有一些理論設計研究,因此直到1926年才完成設計細節,經討論,最佳的方案選擇是,裝甲巡洋艦的艦體的裝備戰列艦的主炮。這是德國人針對條約限制獨創的一種新型軍艦,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簡單地講,該級艦的火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2mm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 000t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高達26knts的航速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能夠進行遠洋破交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