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國學--十三經

[複製連結] 檢視: 2542|回覆: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十三經的由來

(一)先秦時期,只有大家熟悉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二)漢代時,只重視文字訓詁,設五經博士,把樂經刪了,剩五部。

(三)唐玄宗時,徐堅撰寫「初學記」,
   把禮(禮記)增加了《周禮》《儀禮》合為三禮。

   春秋增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合為三傳,又變為九部。

(四)唐文宗時《論語《孝經》《爾雅》一同列入國子學(當時教育機構),成十二部。

(五)孟子》在南宋升為經書,成十三部。


十三經簡介

(一):西周及春秋時代的詩歌總集,有風雅頌三部分。
     詳細可以參閱cheese cake大的此篇:

             https://www.gamez.com.tw/thread-374971-1-1.html

(二)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
     又名尚書,就是上(=尚)古之書。為古代公文檔案,內容多是記言。
     (當時官場上有言或事,史官便分別記下。左史記事,右史記言。)

(三)易:周代所傳有「三易之法」,其中一部就叫易經
     而又流行在周代,所以也稱周易
     易字有「變易、萬物變化無窮,然後將它以簡駕馭繁」的意思。
     這是一本複雜的神秘著作,原是占卜用書。經過代代的演變,最後就像一本哲學書。


(四)~(六)三禮:即「周禮」、「禮記」、「儀禮」。---------------
   
   周禮:原名周官,還不是經書。

      是記載周代理想官制的書,因實際上,周代的官制與之並不符。
      相傳周公所作,內容分為六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儀禮:儀禮就是禮的經書,但這是漢朝所稱,記載著貴族一生必須遵守的禮節
      有兇禮、吉禮、軍禮、賓禮、嘉禮等。
   
   禮記:這原不算經,漢朝時認為是附在儀禮後的,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和後代去闡述禮的內容的書。
      最後一直傳到漢代的戴聖成書,叫「小戴禮記」(49篇),此時以後都稱禮記。
      (其中經過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戴德的大戴禮記」(85篇)的著錄)



(七)~(九)三傳: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
          三本都是為春秋作傳的書。
          而春秋就是孔子根據魯史又撰寫的魯國歷史,紀年體裁。


   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左丘明所著。不多修飾解釋,以直接闡述史事為名。
      以魯國為主,旁及其他國家。編年紀事,古文經。魯隱公元年~魯哀公27年。

   公羊傳:原本傳自子夏,子夏再傳於公羊家。
       內容反而多是自己問答,解釋和褒貶經文內容敘事很少
       多在闡發春秋大一統、尊王囊夷、正名分對於字句可以透悉,但史事比較不能了解。
       問答體,今文經。魯隱公元年~魯哀公14年。
       

   榖梁傳:口傳是戰國時魯人榖梁子(名赤)所作,到漢朝劉向確定。
       記法和公羊傳類似,多是訓話解釋經文
       說理及解釋春秋大義,還要公羊傳精細。問答體,今文經。魯隱公元年~魯哀公14年。
       

   ※因為左傳保有先秦的散文特性,也保有較完整史事內容。
    為後人易研究,所以後兩本文學價值總合都沒有左傳來的高。

   ※另外,公羊家是齊人,公羊傳有「齊學」之稱;類推榖梁傳就有「魯學」之稱。

       
(十)論語:記載著孔子及其弟子、時人所說的話,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所寫成。
      可以說是研究儒家根本思想最重要的一部經書。記二十篇。篇名取各篇首二、三字。

(十一)孝經:孔子對曾子論孝的書。作者爭議有三:孔子、曾子或其弟子。大多採孔子之言,而曾子弟子所記。
       內容泛及尊敬父母、忠國忠君、修身治家而以孝治天下。字數是十三本中最少,影響卻傳至日本、朝鮮等國。

(十二)爾雅:字面上意思就是「矯正成某個時代的官方語言」。就是要用當代的國語去解釋那些
       古代詞、方言、人文關係詞(例如:宗族關係),以及解釋天地、山丘、水、鳥、蟲、獸等百科類名詞
       記十九篇。現在的國語辭典,大多都是由這部發展出來的

(十三)孟子:原來只是子書,因為表彰孔子,在南宋受重視升格為經。內容凡性善論、教育、名
       貴君輕,對中國道德文化影響不小。作者也有爭議,大多傳是孟軻弟子所作,雜有
       再傳弟子紀錄。共七篇,各分上下。篇名取各篇首二、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應還會補充......
這是上課時自己和講義的整理。
十三經感覺十分容易混淆,
希望這篇對大家有幫助。=^^=

[ 本文最後由 rutty0222 於 07-2-20 01:46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silver feather  這才是國文啊!!!.我平常在上的是什麼垃圾= =... ...  發表於 07-3-6 22:49 聲望 + 2 枚
幻影神兵    發表於 07-2-21 20:04 聲望 + 1 枚
wang8wang8    發表於 07-2-20 04:22 聲望 + 2 枚

今日市面上的十三經注疏.....
就是加了後人的解釋(裡頭句子旁邊的小字)一起成書。

大概這五種

傳:解釋經文的書或文字。
箋:經傳的注釋。
正義:以前說法,也是對經史的注釋。
注:解釋傳的字句。
疏:看了註之後,再進一步解釋的字句。

以下是一些較有名的:

(1)唐代官方孔穎達五經正義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

(2)東漢鄭玄─注《周禮》《儀禮》《禮記》

(3)宋代邢昺─疏《論語》《孝經》《爾雅》。

(4)很愛考的詩經: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補充一下

樂經不是被刪除,主要是因為亡佚後沒辦法救回,
據說是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一併把樂經燒毀了

而樂經有人研究說是「古代的曲譜」
因此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復原的文書

到最後就不把樂經列入了
 
悠悠哉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rutty0222  啊..多謝  發表於 07-2-21 18:52 聲望 + 2 枚  回覆一般留言

原來如此,我原本認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

所以在恢復樂經這部份並沒有多下功夫。

我沒有解釋清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5 01:02 , Processed in 0.02095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