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望的騎士
☆☆☆☆☆☆☆
……要激起青年關心社會,最大的阻礙在於學業至上的問題,我們似乎很難期待學生能有空閒時間隨時關心公共事務,如果落於如寒暑假參與活動,活動本身的功效先不論,面對如此大間隔的參與過程似乎也很難有效果。因此除了設計出常態參與管道的方式以外,也需要針對學生時間困難加以思考,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途徑,其一是直接降低學生的學業壓力,減少學生花心力在競爭課業上;其二是在正規課程設計中,以正向的方式來教導學生形成關心社會的價值觀。這兩者都必須透過教育改革來達成,似乎在台灣的環境中這樣的改革是有困難的,所以剩下的只能透過活動本身來思考,這時「誘因」又顯得重要了,但誘因要發揮關心社會這個思考層次的功能,而非著墨於行動過程。 以筆者的經驗而論,思想的衝擊很重要,特別是攸關於參與者本身的議題,好比學生運動、父母子女間的關係等,我們必須提供參與者可以觸及得到、具有臨場感的題材,進而給予各種不同的思想分享(好比說,我們試圖請校外學運的前輩與校內學生自治組織會長來分享各自的經驗,當然前提是他們必須在分享經驗的設計上要涉及到參與者的生活歷程),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本身會有相對於分享者的既有立場(這是選擇議題的判斷方式),好比「乖乖唸書的普通學生,對上不滿學校行政的異議份子」、「乖巧聽話的子女,對上叛逆的小孩或煩惱的父母」,從週遭的生活開始思考,是最容易實踐的方式,進而才有基礎去思考社會問題,我們一有經驗處理身邊的議題,更容易基於這樣的經驗來想像社會議題可能的各種主張或立場,而非一腳就跳入一個沒有經驗的領域,無從思考、淪為特定的價值,又如何激起關心社會的興趣呢?這種由近而遠的過程是極為重要的。 不過,在這類接觸之前,也就是讓青年能關心社會議題之前,思辨問題能力的訓練是必須先達成的。關於思考(思辯)能力,就不必遵守由週遭議題著手,而僅需由參與者自己興趣範疇著手即可,好比一位對政治有興趣的學生,我們必須設法理解他可能遭遇到的意識型態(各種議題都可以有意識型態),進而透過討論的方式,來導正或說明參與者可能犯的邏輯錯誤或基本的討論態度缺陷。就筆者的討論經驗而言,許多人常常忽略思考其他立場的問題,或者缺乏最基本的「避開斷言」的態度,我們必須說服討論者論證自己的說法,讓他清楚知道「自己的主張是什麼?」、「別人的主張又是什麼?」、「之間面臨的價值選擇是什麼?」、「有沒有妥協或雙贏的餘地?」等,同時,理性的態度也是重要的,情緒化的討論通常不會有好結果。 這些思考能力的培養,可以透過很多形式來達成,好比讀書會、社團、研討會、網路論壇、論文比賽,公共參與的設計者也可以舉辦類似的活動,做為提起青年關心社會的前提條件(思考能力),如此我們才能期待,這一連串的設計得以達成其原本的訴求。現狀的公共參與環境,落差似乎稍嫌過大。 總合來說,要設法讓青年關心公共事務,必須先讓青年有思考問題的能力,這部分的能力,必須訴諸各種活動,盡量讓參與者的興趣得以發揮效果,同時也必須有相當能力的思考帶領者來跟參與者互動;再者,透過「由近而遠」的議題探討,來激起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這是最快速且穩固的做法,如此方能達成相當的訴求。……—截自〈青年公共參與的想像〉一文,2007/7/21—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勇者
一般的勇者
原文由 火爆無敵王 於 07-10-24 13:38 發表 學校是人民的一絲希望 希望學校能傳達正確的觀念給大家(學生
原文由DUST1987 於 07-10-24 05:45 AM 發表 我們也不希望看到當權者偷偷執行惡法或對自己利多的制度而我們完全沒發現。
發表回覆 回覆並轉播 回覆後切換到最後一頁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7 16:38 , Processed in 0.0335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