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人物介紹:

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的改革者,推行布武天下,只差一步便可一統混亂的日本。

織田信忠,信長之正房嫡子,被視為織田家未來的繼續人,與武田家的武田松有婚約。

瀧川一益,據說是甲賀忍者出身,由於懂得火槍使用技術,被信長提拔為一軍之將。

金森長近,為黑衣眾出身,是信長兩大嫡系軍團出身。

武田勝賴,武田家家督的監護人,實際是掌握權力者,自長篠之戰敗北後,武田家步入覆亡之路。

仁科盛信,武田信玄五子,勝賴之弟,堅決與城堡同存亡。

真田昌幸,被豐臣秀吉評為舉世無雙的智將,真田家守城技巧可算是日本一流。

小山田信茂,武田家家臣,欺騙勝賴一家移往其居城,迫使主家在天目山自殺。

穴山信君,勝賴的姐夫,守備駿府城,向德川家康投降。

木曾義昌,勝賴的丈夫,守備信濃西邊的入口,率先向信長投誠,拉開了武田家滅亡的序幕。

武田松,信玄的女兒,是為織田信忠的未婚妻,一生都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女子。





天正十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布武天下的織田信長,在安土城接見要求投誠的木曾義昌。信長詢問武田家的現在情況,義昌回應說:「武田家被眾多大名包圍下,勝賴還是不斷用兵,家臣都早已離心,現在的武田家有如風中殘燭一般」。信長准許義昌的歸降,指示他先回領地等待織田軍的來臨。


織田信忠對父親信長說:「勝賴就是有一個太過偉大的父親,由於他一生都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中,所以才導致今天的下場」。就在這一天信長命令大軍由飛驒、木曾口、伊奈口進發,而德川家則由駿河推進,北條家則出關東口。


義昌眼見武田家衰落,織田軍出兵已在旦夕,深恐成爲第二個高天神城,遂決定投降織田,送出弟弟上松藏人義豐作了人質。當時義昌的母親和兩個兒子都留在甲斐充當人質,叛變等於放棄他們的性命,因此,義昌作出這個決定,也是相當痛苦的。
  

義昌的投降,揭開了武田家衰亡的序幕。武田勝賴不用說是大吃一驚,立刻處死木曾家人質,親率一萬五千大軍往討,時當二月二日。而在義昌一方,二月一日收到了信長的許可,又通過美濃苗木城主遠山友政表達了願爲先鋒征討甲斐之意,以求信長來援。


勝賴離開新府城後,在伊奈口要害構築瀧澤砦,守備下伊奈、上伊奈諸城,自己卻率大軍向木曾口攻擊木曾義昌,可見他最爲痛恨的,還是妹夫義昌之叛變。然而,先發岩村口的信忠軍先鋒瀧川一益、川尻秀隆迅速進攻瀧澤砦,守將下條信氏的同族下條九兵衛叛變,瀧澤砦落。織田軍乘勝直入,攻下小笠原信嶺的松尾城。


高遠城之役:


就在高遠城中,仁科盛信拒絕兄長的會合命令,堅決拒絕放棄城池,他認為先父的領土得來不易,不應該一戰也未經過便放棄領土。由於盛信早已有討死的決心,他先把自己痛愛的妹妹松姬送走,希望織田信忠會念在舊情收留她。


對高遠城,武田家是相當之看重,先于盛信擔任城主的即爲勝賴本人。伊奈地方流傳有民謠說:“武田殿樣貪於得,吾民歲取難爲食,仁科殿樣慈悲深,所獲成山感大德。取彼身家延爾壽,我祈天道有其直!”可見盛信很受民衆愛戴。
  

傳說當時,織田信忠派了個和尚曉諭盛信:“武田氏滅亡已在旦夕,不如放棄城池。若得降伏,立賞黃金百枚,加增領地尚可商談。”盛信是性情暴烈的人,當下大怒,把和尚砍了鼻子,削了耳朵,然後放還,捎話說:“再來必定斬首!”
  

信忠於是率軍近城,攻擊甚急,殺傷無算。及至三月二日,盛信擁其殘兵,僅保牙城,遂與小山田備中、春日河內、渡邊金、今福安、諏訪莊、原隼人等十八人,回到大廳死戰。縱橫交擊,劍光散火。信忠穿著金襴保侶衣,倚住屏外的桐樹指揮士卒。有一女將年三十余,著紅□甲,提眉尖刀,且戰且呼:“我是諏訪莊的妻子,來與一戰!”竟殺傷七八人,自己刺喉而死。織田家將領武藏守森長可,攀到屋上,掀起木板,火銃大作,彈丸雨下。盛信自度不可脫,據床切腹,灑出腸子而死。後來盛信腸子投下之處,血痕久久不能滅盡。而信忠所倚的桐樹,尚有刀迹縱橫其上。


五郎盛信時年二十六歲,法名放光院自劍宗知,他長子的後代改姓爲林,存續了下去。《信長公記》稱讚他“前代未聞比類”,《近古史談》說其死“赫赫然有餘烈”。“天道有其直”雖成泡影,當地民衆仍然大膽地把盛信的無頭屍體收葬了。這樣,木曾口一路完全平定,武田家西面屏藩削除殆盡。


未日:

高遠城可算是織田軍遇過最大的一次抵抗了吧,畢竟武田家氣數已盡,出兵駿河口的德川家康,進展之順利不下於信忠軍。被勝賴委以重任的姐夫兼同族穴山信君(梅雪齋不白),不顧甲府的妻子,就在駿河江尻城叛變了。他所守備的田中城、小山城、天王山以下諸城,也隨之陷落。外樣更不必說,從越後上杉家依附而來的大熊長秀,丟下遠江小山城倉皇逃跑(他父親朝秀倒是戰死在天目山);朝比奈駿河守信置和武田家譜代依田源十郎信蕃,則選擇了投降。
  

武田家總崩潰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信濃駿河的外樣,連不少甲州武士,也競相比較著未戰先降的速度,人心向背不問可知。二月二十九日同族穴山梅雪叛投家康、三月二日高遠城破、仁科盛信慘烈戰死,對於這些打擊,剛將主城從躑躅崎館移到新府城的勝賴,已經全部了然。
  

勝賴回到新府,召開了最後的軍議。真田昌幸極言新府不可守,懇請勝賴撤退到自己所居的上州吾妻郡岩櫃城,而勝賴選擇了老臣小山田信茂的建議,前往據有天險的岩殿山城,信茂先回城以作準備。
  

第二天,武田軍在建成不久的新府舉火燒城。然後,勝賴一行途經韮崎、甲府,過笹子峠,信茂已先迎候峠麓。但是,三月九日夜,信茂突然出爾反爾,奪回人質,並命令士兵用鐵砲亂射勝賴,勝賴逃往日川溪穀。出新府城時,勝賴尚有五百扈從,至此三三兩兩逃盡,到了田野地方的天目山後,所剩不過五十人。
  

三月十一日,在瀧川一益軍追擊下,由於衆寡不敵,武田勝賴帶同妻子兒女自殺,年三十六歲。日本史上延續最長的名門之一武田家滅亡。勝賴的辭世句是:“朦朧之月被雲遮蔽。雲逐漸散開,終於月落西山。”(朧なる月もほのかにくもかすみ/晴れて行くへの西の山の端)據說小田原禦前也詠下了辭世句:“在晚春中漸次凋零,憂恨駐足於樹梢花端。”
  

此後信長的進軍,更是如入無人之野,四月二日他兵抵甲府,論功行賞,把駿河賜與家康,保全了穴山信君的領地,凱旋安土城。但是,織田信忠卻對小山田信茂的背叛大感不滿,命堀尾吉晴將他斬首。織田軍襲來並未給武田領內人民帶來平安,信玄的菩提寺惠林寺,就因供養勝賴遺體而被燒毀(一說是因拒絕交出藏匿在寺內的六角義治),死者一百五十餘人。寺中長老快川紹喜留下一句遺言:“心頭滅卻すれば火もまた涼し。”就地端坐,死在火中。這句話出自杜荀鶴的絕句——“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曾在戰國風云一時的武田家自此滅亡.........



參考內容:

信長之野望蒼之錄 / 赤軍著的『織田信長』一書

文章 By snow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風中殘燭 武田家沒落之路

「人是城池,人是垣」的武田家,終究還是抵不過形勢比人強的織田勢。
不過,武田的滅亡似乎也是因為人的反叛而加速滅亡的。
是勝賴無能?是織田太強?還是集團的形式?
......
 
蒼天無崖芸眾生, 相逢即是機緣牽。 何須在乎賢與愚, 心拈賢愚皆學問。 [indent][indent]雲似水 [/indent][/indent]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風中殘燭 武田家沒落之路

「武田信玄的名聲太大了。」這句話可以解釋勝賴的急進為何。

他有個太偉大的父親,在他父親的陰影之下他顯的非常無能...至少勝賴本人是這樣想的。

武田信玄死於野田城攻城戰,在他死前,武田家眼見是可以上洛了。因此勝賴在父親死後沒多久,又出擊引發著名的「長篠之戰」。這一戰把武田家「人如城池,人如石垣」的一些老臣都消耗掉了,因此沒辦法阻止他的滅亡...

話說勝賴是諏訪家在武田家的養子,這樣做似乎也報了武田滅諏訪之仇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風中殘燭 武田家沒落之路

我會把黑字反白=.=

勝賴 太急於展現他並不比他父親差但太過燥進 反而加速了武田家滅亡 長筱槍擊戰 便是最好例子
 
[size=5][color=red]為了部落大家加油阿[/color][/size] [size=5][color=#ff0000][/color][/size] [size=3][color=darkorange]所在伺服:尖石[/color][/size] [size=3][color=#ff8c00][/color][/size] [size=3][color=#ff8c00]職業:薩滿(還是練巫醫"~")[/color][/size] [size=3][color=#ff8c00][/color][/size] [size=3][color=#ff8c00]種族:半獸人(半獸人帥阿)[/color][/size] [size=3][color=#ff8c00][/color][/size] [size=3][color=#ff8c00]主技能:剝皮+制皮(剝上癮看到啥都想剝)[/color][/size] [size=3][color=#ff8c00][/color][/size] [color=red]力量是用在正道...濫用力量者會遭天譴[/color] [color=silver]大家都是同盟...相忍為盟[/color] [size=5][color=#ff0000]白目都給我聽好...今天沒辦法怎樣[/color][/size] [size=5][color=#ff0000]不代表明天沒辦法對你怎樣[/color][/size] [size=5][color=#ff0000]就算明天不能...也不代表...永遠不能報仇[/color][/size] [size=5][color=#ff0000]不要給我逮到機會....因為最後我一定要報仇[/color][/size] [size=5][color=#ff0000]不管要多久...給我的敵人[/color][/size]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風中殘燭 武田家沒落之路

武田家與織田家的決戰是事在必行,問題只是時間的遲早、決戰地點。

武田勝賴成功在外交上策反德川家康領內的高天神山城豪族,
他們公開支持武田家,武田勝賴派遣軍隊接應,是合情合理。
如果勝賴不應要求出兵接應,那將來還有誰願意投奔武田家呢?

武田勝賴成功攻下連父親都拿不下的高天神山城,開始以此為基地用作侵略德川領地。
問題在於織田家大軍的到達,武田軍應該退回甲斐,還是決戰。如果撤退,
那早前取得的領地便需要放棄,而來勢凶凶的織田軍總不會如此輕易罷休。
縱使是自願退兵回甲斐,也難保織田家會否乘勝追擊呢。

再假設武田家採用觀望態度,面對織田家的全面擴充政策,武田家也只會淪為毛利家一樣,
慢慢地被侵吞領土,慢慢衰敗下去。

武田家進不得,退不得,勝賴倒不如像賭徒般放手一博,
希望能夠在決戰中勝出為武田家拚鬥一條光明大道。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風中殘燭 武田家沒落之路

[left]為勝賴說些公道話吧
後世通常以長篠之戰及御館之亂來批評勝賴無謀,但其實這些還值得商榷。
無疑長篠之戰的出戰決策錯誤是勝賴的責任,但我們不應單以戰術角度去看長篠之戰及勝賴的失敗。第一,當時長篠會戰前的日本形勢應該加以考慮,當時是1575年(天正三年),全日本或者說全本州,都大部分為織田信長的勢力圈(除了關東、奧州及中國),三好三人眾降服,本願寺無力反抗,淺井、朝倉先後滅亡,上杉、毛利及長宗我部元親都未與信長交戰,換言之,勝賴遇到的是比信玄時代強得多的織田及德川,而織田及德川所能出動的兵力也比較多,這樣來說,勝賴面對的形勢比信玄的更惡劣,再加上上杉、北條,基本上就是武田包圍網形成,長篠之戰只不是結果而已,我們可以全怪勝賴於一戰嗎?再加上長篠之戰時,織田.德川聯軍的兵力比勝賴多一倍有多,從兵力上已經輸了。

兵力相距的問題並不代表必輸無疑,從一般的軍事常識,是可以集中於敵軍一翼攻擊,然後再分兵混亂,勝賴也嘗試這想做,但卻輸俾火槍。對於下令出擊,有兩個見解,一個是指責勝賴無謀,但另一方面,就是由於酒井忠次的別動隊突襲後部,勝賴無可退,同時如果成功擊退信長,對於他在家中的地位必然有所提昇,在馬場等老臣面前,也可大聲說話吧!在長篠之戰前,馬場等重臣以不屑的態度說:「如故主(信玄)在,一定會先退至伊那,以天險襲擊敵軍……」,什麼的「如故主在」、「是故主的話」等等的話,對勝賴無疑是刺激及輕視,這可能對勝賴在判斷時出現差錯吧!

長篠之戰時,馬場信房是唯一可以退的大將,但他仍然選擇自殺,究竟是忠義,還是不想對著勝賴?那麼是不是勝賴的問題,令到老臣一個一個都不想仕於勝賴?好多人都會話,勝賴繼任家督(陣代)時,對老臣不尊重等等,令老臣也不太尊重他。不過,說句公道話,勝賴從一出生,老臣早就不喜歡他,當信玄攻滅諏訪賴重、娶了他的女(湖衣姬)時,馬場、山縣等人都大力反對:「娶敵人之女,必危也!」強力要求信玄送湖衣姬離開甲州,到達上州。到勝賴出生時,老臣們又話:「與敵人之女生之子孫,必為禍根也!」,故打從那時,勝賴在家中的地位,起碼在老臣的眼中是低很多的。義信死後,勝賴成為第一嗣子(二男是瞎子,三男早死),故當義信死時,一些老臣都認為是勝賴做讒,更加不喜歡他,到了承繼家督時,由於自小就不被老臣重視,故勝賴也只任用上野諏訪的人,做成家中無形的分裂,老臣們也認為勝賴是來自上州,故對於更加不滿勝賴。勝賴與老臣之間的分歧鴻溝是由誰做成?無疑是信玄。信玄死前,立下遺囑,由勝賴之子信勝(武王丸)為家督,勝賴為陣代,不過這只是信玄折衷的方法,所以老臣們也毫不客氣的揶揄勝賴:「也只不過是陣代罷了!」,雖然信玄要老臣出呈誓書繼續效忠,但始終無真正拉近勝賴與老臣之間的距離。關於信玄之死要秘而不宣,勝賴卻很快宣稱為新家督,也成為被世人攻擊的重點,但事實上,信玄的死,在一星期內就被信長及家康探知,已經紙包不住火,勝賴的決定,或許是正確吧!

不過在信玄死後,勝賴成功攻陷信玄久攻不下的高天神城,同時,諷刺地,武田家最強大的時候竟然是勝賴的時代,故我們是否要重新考慮一下勝賴的貢獻?同時,武田家水軍也是從勝賴時代崛起的,在東海道一帶,以北條氏為最強,德川水軍由吸納今川氏的水軍為主,武田的水軍雖為後起之軍,但卻迅即成為東海道的一大勢力,不僅制壓德川水軍,還與北條拉成均勢,北條氏政也曾說:「難道北條水軍就此完結嗎?」,同時,勝賴主張兵農分離的主張,但一來受到甲州以農地為主的經濟環境,加上甲州土豪、老臣及信玄的反對,勝賴始終未能開展,長篠時,武田軍兵力不足也是因為兵農未分所致。

至於御館之亂的問題,人人都責怪勝賴不應臨時變卦,失去了北條的同盟,但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也有另一番見解,如果景虎成功成為上杉家新家主,那就等於兩個北條氏夾著勝賴,加上戰國並無太多像清須同盟的長期同盟,故勝賴對此有些顧忌吧;加上景勝開出的條件實在太優厚,勝賴也受不住誘惑吧,不過,如果一定要責怪勝賴的話,就可以說勝賴做得不夠圓滑吧!(換轉是信玄,或者會兩面討好,然後從中找好處,無傷無痛的回甲州 )

田野之戰,勝賴基本上無勝的希望,就算勝利,也只不過是拖延而已,再加上木曾義昌、穴山信君、小山田信友等人的叛離,勝賴最終難逃一死,死時不過是三十七歲,如果要勝賴負上武田家滅亡的責任,那勝賴只不過等於刑場上的劊子手,斬下武田家的頭,但真正下令斬首的是信玄及老臣們吧,再從經濟上看,武田的金山在信玄後期都已差不多挖空,經濟上要對付龐大的織田勢,本身已經是困難的事,從正面戰,或是消耗戰來看,勝賴或者說武田,都一定勝不了。天正八年(1580),勝賴鑑於甲州無可守,故在信濃建新城,從戰略上是明智的做法,不過該城未建好,木曾義昌的叛變,最終連作負隅頑抗的機會都失去了。

此文只為為勝賴作出一個公平的評價,並無意思為勝賴推翻其亡族之責,從歷史上的角度看,任何一個亡國之君,其責任非淺,然勝賴的情況,卻有些不公,故作此文


[/left]
[right]北條 氏長 原著
[/right]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風中殘燭 武田家沒落之路

關於武田勝賴,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為他平反,第一篇是在gamebase、第二篇在這裡,但都石沈大海之中,可能是沒有人留意吧,這個世上只有悲劇英雄及勝利者會引人著目的,或許武田勝賴給人的感覺倒像一個不成才的二世祖吧。


武田家對火槍的了解:

有人質疑武田軍在長篠會戰中忽略火槍的威力,漠視戰爭的不斷進步,盲目相信武田家的騎兵威力。但其實在日本最早把火槍運用於戰場之中的,先是島津家,其次便是武田家。當年武田信玄在年輕時更不惜用大量甲州金來換取價格昂貴的火槍,當時武田家以三十人為一組的火槍隊,在攻城時採用齊聲一發的戰略,瓦解敵軍士氣。在南、北信濃戰役中無往而不利,但也是因為武田家太了解火槍的特性,才導致他們輕視這一種武器。

當時日本的火槍,多為舊式原始產物,凡目標遠離100米則命中是零。其次是報廢率高,當射出數十發後便需要報廢,而使用一段時間也會導致槍管發熱,令使用者不能夠接觸。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武田信玄成立了一支三百人的投石部隊,以投擲石頭為主要攻擊,射程與精確性反而比火槍隊更優秀,在三方原之役大舉擾亂德川軍隊,建立大功,也是尊定投石隊在武田家中取代火槍隊的地位。隊長分別是甲斐土豪小山田信友及小山田信茂。

無可奈何的一戰:

武田勝賴其實並不是指定的繼承人,他只是武田家的監督,真正的當主是他與雪姬所生的兒子信勝。由於勝賴的身份特殊,導致給家中前朝元老輕視。他也積極陪養一班親信,建立自己的幕僚,也是這原因導致家臣團的對立。據說曾經有一次是內藤昌豐差點要拔劍殺害勝賴的親信,這種家臣內訌情況,是先父武田信玄年代沒有發生的。

無可奈何的武田勝賴需要在家建立威信,高天神山城事件就是最好的機會,但由於織田大軍的壓境,導致武田家陷入兩難局面,戰或退。退的確是可保存實力,但出師無功的罪名就肯定要勝賴背負。既然要在戰爭中立威,長籐會戰絕對是一個機會。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風中殘燭 武田家沒落之路

真實的長篠會戰:


織田德川聯軍三萬並沒有直接撲救長篠城,卻反在附近三十里外設陣,那裡地勢險窄,不利騎兵發揮。而武田勝賴卻誤判織田軍是示弱,中了誘敵之計,也移師往設樂原決戰。先是織田軍早已建設好欄柵、挖掘陷阱,只等武田軍隊來犯,另外派遣別遺隊往攻擊武田家的本陣。


首先由武田軍第一師山縣昌景的赤備軍採取攻勢,由於火槍的猛烈射擊,赤備軍損失七百多人。第二輪由武田信廉的騎兵隊向前衝突,但也遭到崩潰敗陣。由於未能由正面攻擊,武田家的馬場房信、山縣昌景、小幡虎昌由側翼繞過欄柵打擊德川軍隊,雙方發生了白刃戰。


而德川軍也有敗退的先兆,幸得織田軍的增援,德川武將本多忠勝上前線指揮督師,望眼武田軍中有一人穿白色鎧而帶領赤備騎兵奮戰,命令火槍隊狙擊。山縣昌景陣亡,真田信綱、真田昌輝也死於白刃戰之中,武田軍士氣大受打擊,幸得馬場房信支撐大局。

戰爭已陷入拉鋸戰,由於織田的別動隊已取下武田家本陣,消息的傳來導致武田家兵敗如山倒,雖然武田家的軍隊勇猛善戰,但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再加上後方失陷的消息,武田軍已不能再戰了,最後由馬場房信帶領武田勝賴逃離戰場,內藤昌豐在撤退途中陣亡,馬場房信最後斷後爭取時間讓勝賴撤回甲斐,也以自殺式攻向織田軍追兵陣亡。

該戰役武田家損失約一萬人,而德川、織田也損失達七千人,証明長篠會戰並不是一面倒的戰役,但武田家卻在戰役中損失大部份名將,導致家臣團的瓦解,才是最大的致命傷。

在電影『影武者』中,織田信長曾經說過,武田家疾如風、掠如火、靜如林、不動如山,然而勝賴的不安份,家臣的對立,促使『山』已經動起來,意味武田家的衰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 15:58 , Processed in 0.02935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