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蜀傳-仁の世

劉備-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劉備也算是個爭議性很大的人物了,我是傾向於把歷史人物往好了去想的,但很多時候會被呈深通歷史狀者教訓:居然有人相信劉備仁義?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梟雄就不能有仁義的一面?為什麼成功者就不能是好人?這到底是因為我還太單純還是社會已經太黑暗?算了不扯這些,我也不想打嘴仗,這裡說迴游戲,劉備在無雙裡的設定曾經有過兩個,一是大志,二是大德。

大志的設定至今還在,劉備的一生也當得起這兩個字。蜀漢人物事蹟流傳較廣,這裡不抄書浪費大家時間,只說個人覺得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劉備敗於呂布之後和曹操聯合了一陣,呂布被消滅後曹操有收編劉備的傾向,曹操對劉備也算是相當夠意思,高爵厚賞,渾不吝惜。劉備就此跟着曹操最終位極人臣大有可能,然而大概是出於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心態不想再隷於他人麾下,劉備奉衣帶密詔反出許昌,從此後半生腦袋掛在褲帶上和強大的曹操對著干。奔三張的看官應該有不少,自忖一下想必都和我的感想差不多,年輕的時候誰沒有點雄圖大志,但隨着年齡增長和多遇挫折,理想也就被一點點銷蝕了。曹操已是非常之人,但年逾花甲的晚年,也不免有點意氣消沉的跡象,不復得隴望蜀就是例證之一,劉備比曹老闆自己還要當得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自況,戰到了不死不休。

然而大德就有點扯淡了,四代的大德控左慈尤其令我對這個設定倒胃口。我願意相信劉備仁義,但我絶對不能相信劉備有代天下人背負十字架或者割肉飼鷹捨身喂虎這種情操。仁者親也,故仁者愛天下人如愛己親;義者宜也,故義者礪己行使合天下宜。從五代開始,劉備變成了僅僅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一個不願看到別人受傷害的人,這不過是性本善的人類本能,但是面對危險和利益的時候,能堅持這一點卻難能可貴。所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無雙裡的劉備已經夠格被稱為仁義之君,有成為聖人的潛質了。

P.S.:五代很多劇情雖然為大家所詬病,但曹劉兩位老闆的劇情我很喜歡。

關羽-橫刀立馬雄當世,殺君馬者道旁兒

剛想說關羽也是個爭議性很大的人物,發現劉備段裡已經說過了,蜀漢的人物好像很多爭議性都很大,大概是對三國文化傳播居功至偉的三國演義尊蜀所致。殺君馬者道旁兒,是說馬跑得快,路邊的人叫好,要為了好這面子就得讓馬更加奮力的驅馳,最終不免累死。他矜己才功,結果在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最高點急轉直下,落得兵敗身死,除了自身固有的性格缺陷之外,敵我雙方對他的交口稱讚既是對他的麻醉,也是他的負擔。另一方面蜀漢的人物因為被演義抬得過高,現在往往矯枉過正,抬得最高摔得也最重的就是關羽,

對無雙最低級的批評之一就是日本人瞎改歷史,我倒覺得koei對歷史的態度比我國很多網民都要老實,無雙裡關羽是軍神,這是日本說法,傳統講法關羽是武聖。關羽的武藝是很高強,史載白馬之戰,關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頗有西酋尤里烏斯凱撒所言VENI.VIDI.VICI.的氣魄。但從其他兩位武聖太公望和岳飛來看,放到日本的確都該叫軍神而不僅是說武藝高強。現在不少人對關羽武聖稱號嗤之以鼻,大有要打翻在地踏上一萬隻腳的趨勢,關羽在中國歷代將星裡稱武聖是勉強了點,但在三國時代沒多大問題。事蹟筆頭官司打的也不少了,用一件比較少人注意到的事說明:關羽作為蜀漢五虎筆頭和魏五子筆頭張遼的友誼是個逸話,張遼其實和關羽脾氣差不多:關羽驕於士大夫,張遼也和雅士們談不太攏;倆人和同僚關係也都不太好:關羽要和馬超分個高下,又看不起黃忠,張遼和於禁樂進李典都不和。這樣兩個人談得來,恐怕不是性格相投的緣故。關羽曾經在曹營一段時間,他甫一歸曹,就是偏將軍,當時張遼已經數有戰功,才僅僅是裨將軍。從常理講張遼就算不對關羽任氣不協,至少也該敬而遠之,然而兩人有兄弟之誼,大概關羽的確有讓張遼心服之處。得天下如此推重,雖然間接導致了關羽最終的悲劇,然而也足以見關羽之才有可稱者。

魯迅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仔細想中國的悲劇英雄的確較日本為少,接受悲劇英雄的程度也較日本為低。日本的鎌倉戰神源義經、菊水軍神楠木正成都是悲劇收場,在無雙中登場的戰國軍神上杉謙信也是功業未遂前暴卒。而中國最出名的悲劇英雄大概是岳飛,人氣比起嬴政、李世民甚至鐵木真來恐怕都不如吧。

張飛-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了橋樑水倒流

題引本來都想拽兩句文,但是提到張飛總忍不住哼起甘露寺那段流水板,京劇雖然比不得典籍,但總歸也不是俗物,不用費心,就湊合著了。其實最喜歡的是前一句虎牢關前戰溫侯,但是那是演義的虛構,這裡還是說當陽橋前一聲吼吧。

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荊州,劉備南逃,曹操以劉備人傑之故,恐其入據江陵,遣精騎五千急追,於當陽長阪追及劉備,考曹純傳記載,這支精兵不是別個,正是天下雄兵虎豹騎。劉備軍大部交給關羽率領行水路,此時從行者多是無拳無勇的百姓,如何能與虎豹騎交戰。劉備陷入了被呂布背叛以來最大的危機,兩個女兒被曹純所部擄走,與妻子失散,這時張飛挺身接下斷後這個幾近自殺的任務,手下只有**名騎兵。虎豹騎殺至,張飛據水斷橋,_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雖然史書說曰,但我相信一定是吼出來的,面對張飛這點人,數千曹軍居然沒人敢上,足見張飛氣勢何其驚人。亦文亦史的史記記載,霸王項羽叱樓煩,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走還入壁,不敢復出;而行文質樸的三國志在此事和關羽斬顏良處的描寫竟也有了幾分史記的味道。雖然關羽張飛前半生的其他事蹟基本從缺,僅此足以讓關張武名震於後世了。

無雙裡的張飛其實挺沒存在感,從五代裡設定跟二哥親,而六代裡設定跟大哥親就可窺一斑,六代更是首次讓劉備為張飛的死而慟哭——張飛之前基本參戰夷陵。演義裡比起劉備、關羽,他的戲份也少了很多,不過因禍得福,他算是蜀漢裡比較少被矯枉過正的,唯獨有好事者說張飛善書法繪畫,其實是花樣美男——我如同不能理解梟雄為何不能仁義一樣不能理解為何藝術家就得是花樣美男,很多人說我有文藝范,我長的就挺一般,見的藝術家比我凶惡醜陋的更多了去了。

趙雲-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發現蜀漢寫到這裡,每一段都會提到此人被矯枉過正了,這樣寫下去不僅看官們要審美疲勞,我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好為人師,非得再矯一矯別人。然而趙雲作為無雙的標題人物,演義中塑造最着力的角色,實在不能不說他的確被矯枉過正了。

無雙裡的趙雲不僅是招牌人物,而且是蜀漢裡劉老闆最親的人,五代劉老闆的結局倆兄弟都沒露面,包子給了趙雲。大概是因為二爺是大義之軍神,三爺是直率的戰士,趙子龍才是和劉老闆一樣的仁人志士。演義裡的趙雲,大概銀子一樣耀眼鋒鋭的形象,而史書中的趙雲,則像美玉一樣,溫潤而堅硬。後來追諡趙雲的時候,群臣對趙雲的評價是柔賢慈惠、執事有班、克定禍亂,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柔賢慈惠、執事有班的謙謙君子,在劉備攻破益州要以成都田宅大犒三軍的時候,冒着得罪軍中同袍的危險切諫不可;在劉備得知關羽被害荊州被奪要大起三軍復仇的時候,冒着得罪劉備和朝中諸葛亮以下荊襄袞袞諸公的危險切諫不可。天下柔莫如水,及其結為堅冰,則凜不可犯;天下糯莫如秫,及其釀為嚴酒,則猛不可咽;趙雲庶幾近之。

很多人覺得趙雲是保鏢之流,其實家天下的時代,功莫大於救駕,救嗣主也是一種救駕,當然是大功。而且從劉備轉戰荊益時期的記載看,趙雲雖不如關張,但要高於黃魏,後來名爵不及,也難說不是趙雲謙退之故。趙雲非獨才能,人品更有足貴者,以高潔的人品得後世重名並不為過,又何必矯那一點旁枝末節呢?

諸葛亮、月英-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在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裡,千古一帝這一稱號有力競爭者還是挺多的,至少秦皇、唐宗、一代天驕的擁躉者都不少,倘要進行千古一相的評選,能與諸葛亮頡頏的卻是沒有。我知道自李斯蕭何以下肯定有不少人選會被提出,有閒者不妨拿着自己的候選人質諸鄉兒野老,看看有多少人不知是誰,但若有人不知諸葛亮,恐怕文盲都不足以解釋,斯人大概是遺世而獨立者。

究其實際,諸葛亮不過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的丞相,雖志在興復,但功業未成。然而諸葛亮卻並非靠三國演義吹起來的,他死後蜀地百姓就自發的開始了紀念活動,等到天下被他的死對頭司馬家族統一,不僅政府非常推崇諸葛亮,民間學者更有膽大的直接批評當朝高祖司馬懿與諸葛亮不配相比。等到了唐朝,諸葛亮名列武廟十哲,已經大名垂宇宙,經過宋元小說話本的潤色,在三國演義之前,諸葛亮更是洞見未來,全知全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半神形象了,三國演義還為諸葛亮抹去了不少怪力亂神的色彩呢。

正如出師表中諸葛亮所自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獨力支天,能做到專權而不失臣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曾子所謂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諸葛亮無愧於此。曾子問:君子人歟?君子人也,凡俗不比聖人遠見,自然會幻想出諸葛亮種種非人所能行的事蹟了。

諸葛亮黃夫人名月英,或名碩字月英,應該也是話本戲曲的杜撰,別說正史沒有,我在野史筆記中也沒看到過來源。傳說中的黃夫人往往醜而有大才——這是根據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的記載發揮而來的,又有許多翻案文章說黃夫人原本如天人之美,只不過因為避亂\被鄉間俗婦嫉妒\考驗諸葛亮才有醜的名聲。其實翻醜的案,翻到不醜便足矣了,非得說黃夫人美,其實跟說她醜是同一種心理,便是諸葛亮這種不世之才,也必得奇女子相配,這女子若非奇美,便得奇醜,中人之姿是沒資格的。至於諸葛亮木牛流馬之術皆夫人所教的說法,是宋朝文人迂闊的想法,從他們的道德觀看,不欲以機關營造之學這種末節小技污於諸葛亮,所以加於婦人,黃夫人便擅於奇技淫巧了。其實三國志明確記載了諸葛亮長於巧思,而考察最原始資料襄陽記,黃夫人醜出於其父之口,大抵為自謙之詞,雖然黃夫人未必甚美,也不見得醜到哪裡去,其父又說她才堪相配諸葛亮,也不太可能是工程技術的才。

註:論語泰伯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曾子這裡君子人三字是連用的,自問自答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呀。但是隨着禮崩樂壞,人心也漸漸不古,我解作這樣的君子還是人嗎?這樣的君子還是人呀。雖不合古訓,但自以為頗足以解釋小說家的想法。五代中不好的劇情之一就是諸葛亮有為劉備大志而有軍務尚書式黑化的趨勢,無獨有偶,現在很多翻案文章更早已從諸葛亮的才能做到諸葛亮的道德頭上了,令人不得不感嘆人心不僅不上古,而且不中古了。

龐統-瞻n昊天,則不我惠

讀史讀到漢魏禪代前後,但見中原大綱傾圮,炎統不繼,劉玄德雖偏霸兩川,再起赤旗,然而短短三年之間,關羽、法正、黃忠、董和、張飛、馬超、馬良、劉巴相繼辭世,股肱半折,羽翼不存,朝堂上僅剩諸葛亮獨立支撐,終難回天。感慨天不佑漢,殲我良人,使英雄血淚空灑於漢川之餘,不免追想起龐統來。

建安十九年的雒城包圍戰中,年僅三十六歲的龐統隕於陣前,是蜀漢八位得謚的開國元勛中去世最早也是去世時最年輕的一人。史書中並找不到龐統醜怪的記錄,他倒是和荀一般中和平正,以德行見稱,荀令君雖然還沒在無雙中登場,但藝術作品中多有把他描繪成翩翩美少年者;演義中龐士元貌醜而多出奇計,是和八尺美丈夫、行堂堂之陣的諸葛亮作對比,實際上龐統與諸葛亮基本是一流人物。他比諸葛亮僅僅年長兩歲,雖然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是在龐統中流箭戰死之前,但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攻下益州之後,龐統和諸葛亮中的一人大概會回去與長於軍事而內政不行的關羽一起守衛荊州。如此則章武元年前後去世的蜀漢重臣中許多人可能不死,歷史恐怕也會因此而改寫,我們最終看到的故事,只是因為大概不是張任也不是劉循而是無名小卒所射出的一根流矢,便成了這個樣子。

歷史常常以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方式發展,比起魏強蜀弱因此蜀必滅於魏這樣冷冰冰的歷史觀理論,我更願意相信無數的隨機事件造成了既成的歷史事實。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斯人之亡,只是因為瞻n昊天,則不我惠,並非有什麼客觀規律在冥冥中主宰着這一切的必然。從英傑傳初代起,龐統不死就是興復漢室的逆轉契機,合理的推導出另一種可能,正是歷史遊戲魅力所在之一,這代無雙緊扣傳統故事,固然能動人心弦,但也不免讓人有一點遺憾。

馬超、馬岱-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

馬超在史書中的人品為人所質疑,因為他父母昆弟皆在曹操掌握之中,率爾起兵攻曹,遂令闔門百口,一旦同命。然而他後來與內弟追念家人,至於胸吐血,臨沒托劉備照顧碩果僅存的從弟馬岱,丁寧盩厔,豈是不念其親之人。馬騰自入朝之後,馬超已是騎虎難下,曹操步步緊逼要求他棄兵入朝,倘他也入朝則全家置於曹操掌握之下,不免任人宰割,興兵而起,幸得戰而勝之,還能期待曹操放還馬騰等人。後來曹操徹底擊潰馬家軍方對馬騰開刀,也側面證明了馬超這判斷不錯,但終歸是置父母於險地,所以演義中為了掩蓋這一點,把馬騰被殺作為馬超起兵的原因,而無雙中讓馬超成為正義之士,與不義的曹操戰鬥。但戰而不勝,那是無可奈何之事,未足深罪,非得杜撰出馬超有種種不可告人的動機,恐怕心理陰暗了點。

馬超後來投了劉備,很多人從三國志中的隻言片語推斷馬超頗受猜忌,不得重用,更有甚者因馬超死在劉備臨死之前推斷劉備因自知不起害死了馬超,給馬超添上了不少悲劇色彩。其實馬超來歸後劉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兵,後來分荊州、入漢中之役馬超均在行旅,劉備集團志在興復,卻也一直對涼州用兵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擁有馬超這一在涼州各族中威望素著的王牌。劉備立為漢中王,勸進表中馬超名列首席,登基為帝后,大將軍之位為已戰死的關羽虛置,馬超授驃騎將軍,實為軍號之最尊,還在跟了劉備一輩子的張飛之上。很多人覺得不過因為馬超歷代公卿不得不如此,其實馬騰他爸只是個家貧失業的基層官僚,馬騰更是羌女所生,當了半輩子西涼賊寇,馬超可以說是將門之子,西涼馬家卻委實不是什麼望族,蜀漢陣營中出身比他高的可不難找。至於馬超臨死前拜託劉備照顧馬岱,不過因為馬超有子,懇求劉備再多照顧一下自己按照慣例不會被特別照顧的從弟,要是馬超自知劉備不信任他甚至自知被劉備害死,這麼做豈不是與虎謀皮?至於馬超未及五十而英年早逝,除了當年屢生大疫,良醫不備的可能之外,更有可能因為眼看奪取漢中、兵震許昌,一門報仇有望之後,突然連遭失卻荊州、夷陵大敗的挫折,仇人曹操歸天,希望化為泡影。大喜大悲之下,故生不測,所謂攀龍忽墮天,馬超的悲劇,大抵在此。

馬岱在演義中,也是諸葛北伐一員大將,頗受任用,但在三國志裡,除了記載他後來位至平北將軍,爵封陳倉侯之外,卻再無片言記載,只能看出他爵極人臣,蜀漢的確沒有辜負馬超臨死的託付。但是晉書裡卻留下了他的一筆:魏青龍三年即蜀漢建興十三年,馬岱出兵攻魏,本來蜀漢國小兵少,軍權基本集於中央,三國志蜀漢有記載的出兵都是首輔發兵,從無偏師出征的記錄。我推測大概因為馬超嗣子馬承是馬超歸漢後所生,當年馬超病沒之時尚不滿十歲,無法統兵,於是馬超舊部西涼強兵便歸於馬岱麾下。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沒,次年蔣琬接掌蜀漢中軍,着力休養生息,而馬家軍因此留下一次獨自為家族之仇和蜀漢之恩戰斗的記錄。

黃忠-馮唐李廣豈不偉,命蹇白首不見召

現在提到老將,知名度最高的大概是黃忠,其實黃忠是老將的根據,翻遍史書也就關鬍子那句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其年建安**四年,劉備稱王,關羽當年發兵圍樊前自謂衰,則亦已年逾五十,黃忠正月立下陣斬夏侯淵的大功,即使比關羽大也差不了幾歲,否則史書不會一無所書。但是關羽稱呼黃忠老兵卻由來有自,關羽在建安五年便已經是偏將軍漢壽亭侯,黃忠直到建安十九年才得將軍號,且尚無爵,就算關羽比黃忠大也完全可以鄙視黃忠後自豪的宣稱:老夫是老將,大丈夫,萌大奶!

其實黃忠從軍時間也不短,劉表統荊州時期他就作為中郎將和劉表的侄子劉磐共守長沙,劉磐曾經和太史慈在荊揚邊境數度交手,歷史可以追溯至建安四年,但黃忠的中郎將當了很久,曹操定荊州時給他的升賞也僅僅是代理裨將軍——最低級將軍號前面還掛着代理名頭,何等悲催。這不免讓人想到老來還在當中郎署長的馮唐,王勃名句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我疑心演義裡黃忠善射的描寫正脫胎於也曾任後將軍的李廣,因為史書中關於黃忠的記載完全找不到善射跡象。漢武帝想起起用馮唐之時,馮唐已年逾九十,不能為官;李廣結髮與匈奴七十餘戰,至死未得封侯。黃忠以擊斃夏侯淵大功,超升為與關馬同列的後將軍,並非沒有一點反對聲音,最終得以受任而沒有以老兵身份傳於後世,應該說因為他幸運的遇見了劉備而不是劉備的先輩。然而歷史更多的時候還是世冑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自古皆其然,由來非一朝。

我是非常喜歡無雙裡黃忠那熱血形象的,koei的系列遊戲裡,夏侯淵都是與黃忠激戰後落敗身死,而不像演義裡那樣黃忠以逸待勞一刀便取了夏侯淵性命。考察史書,記載雲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黃忠的確與夏侯淵經歷了一番劇戰,而且從事後黃忠的超升看,真有可能夏侯淵是被黃忠親手討取的,這倒是傳統上無雙比演義更合於史書的地方了。

關平、關索、鮑三娘、星彩-蒼天以民為耳目,是非難逃眾口誅

這段**了最多的角色,卻最沒得可說,除了關平在史書中留了個名之外,其餘全是後人造出來的。我對民間傳說所知不多,花關索傳更是沒讀過,連扯都沒法扯,因此我想在這段說個別的話題。

清朝造的關帝族譜中,記載關平字坦之,關索字維之,生年月日俱全,入史幾可亂真。從我道聽途說的花關索傳梗概看,和現在流傳甚廣的呼家將、薛剛反唐等話本在結構上也有共通之處。雖然隨便是個名人就有人出來認祖先,但是可不是所有名人都有人給他造後代,這種民間杜撰,只見於忠良之輩。自以為是的精英們認為人民是愚民,因為他們無知無識,聽風就是雨,一點訊息來源就能蠱惑他們。然而帝制時代的官僚都知道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天以民耳目為耳目,以民心為心,欺民只能欺得了一時,欺不了萬世,史書可以由權力所篡改,然而人民銘記的歷史卻將始終流傳。

蘇東坡記載在宋朝時候小兒聽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可見尊劉貶曹由來已久,推其原因,不過因為曹操屠城殺降,殘虐害民,而劉備能行仁,一生與曹操對抗的緣故。所謂撫我則後,虐我則仇,人民的價值取向就是這麼直截了當,之後文學作品的種種描寫,不過是這種心態的具象放大罷了。民國以來,眾多大家力主為曹操翻案,着眼點在看重曹操以才取士,於國有利的政治主張,是當時時勢所致,而且正確評價曹操的才能,符合實事求是,辯證看問題的科學思想。現在多元化的評價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也是隨着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智大開的體現,然而是非善惡,自古以來便沒有多大變化。欲以才高掩蓋德闕,力主強者無罪,因為某某最強於是某某做一切都有理,從史書翻案翻到文學作品,甚至以小人之心度於古人之腹,還沾沾自喜以為識見高人一等的人,其實連東坡筆下薄劣的小兒都不如。

以上大概可以交關平關索鮑三娘的差,星彩的出場卻很難說是尊劉貶曹的原因,無雙在塑造正面形象上和傳統作品的隱惡揚善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無雙的價值觀並不像傳統價值觀那樣單一——但絶沒有某些人把惡當善揚的佛頭着糞行為。不過我實在說不出什麼了,就此糊弄過去吧。

魏延-有讎皆為雪,有土不埋冤

無雙裡把魏延的外貌設定為戴着奇異假面,言行彷彿野人一般的狂戰士,大概是取他性格非常人所能接受這個特徵,有趣的是演義裡魏延的外貌不僅沒有野人氣息,反而相當儀表堂堂——面如重棗,目若朗星,倘加上一部二尺美髯,活脫脫便是威風凜凜的關羽。魏延和關羽的性格也相當一致,關羽驕於士大夫,魏延亦性自矜高,關羽善待卒伍,魏延亦能善養士卒。甚至兩人下場都頗類似,關羽被襲取荊州後將兵家屬落於敵手,士眾遂散,而魏延起兵作亂,麾下士眾知道此舉無理於是散去——其實也是因為家屬尚在蜀中。

劉備、諸葛亮雖文武之才不及曹操,但是政令一而賞罰明,蜀漢政治清明卻遠在曹魏之上,且為政寬仁,最為難得。劉備於眾人中拔魏延都督漢中,既顯劉備知人之能,也成就了魏延能軍之名,但後世紛紛感嘆魏延才能不盡,進而批評諸葛亮嫉賢妒能云云,卻未免有誣前人。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屢起事端,諸葛亮能愛惜魏延材勇,不加責罰,予以重任。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得實施,是因為太過行險,莫說一生謹慎的諸葛,便是交給現在的決策者們,做了可行性分析後也多半不會採用的。但當諸葛亮也去世後,終於再沒人能包容魏延,蜀漢一代,殺戮最重者即夷魏延三族。魏延舉兵以向本軍,固然死罪難逃,楊儀雖是因私忿滅其三族,但蜀漢朝廷要是好面子想解釋這個既成事實的話,給魏延加上反叛罪名,也並不為難。蜀漢終不負魏延,追念前功,給魏延下了無意背叛的蓋棺論定,而楊儀不僅沒能掌握大權,而且在魏延死後一年即獲罪,旋即畏罪自殺。其實楊儀也是才幹傑出的行政人才,並非讒佞之輩,二者之爭,是兩個性情偏狹的人才之間的悲劇。

曹操三發唯才是舉令,然而一旦生出猜疑,親重如荀亦不免被逼自盡;孫權也被臣下吹噓為能識才用才的聰明之主,忠直如虞翻以小忿便終老殊域,劉備既少億萬家財,又無父兄基業,終能鼎足而立於天下,有其過人之處。以魏延之粗狂,在生命遭受直接威脅的時候也沒有逃向敵國,最終死在曾為劉備守衛的土地上。想起印象很深的一個四代劇情,面對司馬懿的誘降,被設定為語言障礙的魏延一字一頓的訴說著對劉備的忠誠,令人動容,很多時候,剛質樸訥的行動要比口若懸河的語言更有感染力。

姜維-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或許說來有點諷刺,諸葛亮的傳承者居然來自他一生所想要打倒的魏國,這人就是姜維,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屢伐中原,維持了對魏國的軍事均勢,但因為姜維畢竟是降人,而且內政才能不如諸葛亮,也造成了蜀漢國力的疲敝。這一切於蜀漢是功是過,難以定論,然而姜維為蜀漢奮鬥一生直至步上悲壯的最期,足以證明他無愧於漢臣的身份。

我一直認為蜀漢亡於司馬是一個悲劇,自以為脫離了單純的偶像崇拜階段,也非因為正統與篡逆這種迂腐的帝制思想;大抵是因為不僅蜀漢的政治比其他各國來的要惠民一些,蜀漢的官僚整體上也比其他各國官僚私德為善。劉備雖然年輕時候愛好狗馬音樂美衣服等物質享受,但南齊書有記載他稱王之後,節儉到取自己的帳鈎鑄錢以充國用。諸葛亮以丞相之尊,荷社稷之任,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的私產,身死之日,內無餘帛,外無贏財。而姜維雖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也做到了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的廉潔。在他們的表率下,蜀漢群臣傳記中常可見兼愛百姓,振恤孤貧的事蹟,很多人能做到不治私產,家無餘財。相比之下晉朝開國伊始,司馬炎便賣官取財,供給自己揮霍,被斥為不及桓靈;君既如此,臣僚上行下效,甚者如石崇、王愷鬥富。本來從三國時期的征伐亂世進入天下一統的和平時期,是百姓之幸,然而晉朝統治階級不僅腐化墮落,而且數量空前龐大,為了維持他們的開銷,加在百姓身上的負擔勢必加重,中央集權不徹底也導致了之後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所謂其興也勃焉,新朝肇建卻呈如此衰世景象,實在令人觸目驚心,民心思漢,不為無因。

題引的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是演義裡北地王劉諶的贊詩,劉諶是劉禪第五子,魏軍兵臨成都,劉禪出降,他心傷國亡,哭於皇祖昭烈帝之廟自殺。無獨有偶,正如無雙這代蜀傳結局中諸葛亮死後,姜維對從未謀面的劉備立下慷慨的誓言,興復漢室的大志由劉備諸葛亮而傳至姜維,剛好也是三代。劉禪降於成都,姜維所部將士咸怒,拔刀砍石,見軍心可用,姜維定下了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的計畫,蜀漢至此,尚不為亡。雖雲孤臣孽子故達,可惜有志者事竟不成,苦心人天卻相負,姜維所謀不售,身死見剖,以魏國降將身份盡了對蜀漢的忠節,空留膽大如鬥之名,至此蜀漢再無興復之望,國亡焉。

劉禪-天不假壽予仲父,桓文終究難建威

劉備養子和兒子分別叫封、禪、永、理,於是有好事者稱劉備早想稱皇,卻不知非皇帝也可封禪,名將霍去病便曾封於狼居胥,禪於姑衍,焉知劉備取此名字不是為了做漢朝中興名將,而是為了自己稱帝的好綵頭?曹操與卞夫人所生四個同母兄弟字中分別有桓、文、建、威,與名互訓,好事者又說足以證明曹操無稱帝野心,大概是忘了曹操長子乃是戰死的曹昂,曹操自許文王,若非打算好了讓曹昂做武王行**之實,丕彰植熊又怎可能皆位至齊桓晉文去建威呢?

以上乃是戲言,曹劉二位老闆本心我難推斷,且曹劉二位老闆皆當時雄才,無論哪個稱帝都可以說實至名歸,無可非者。這裡說起這個,是因為曹老闆的接班人曹丕曹子桓名字來源於齊桓公,而劉老闆的接班人劉禪劉公嗣有個齊桓之才的評價,也算是個有趣的巧合。齊桓公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阿斗是蜀漢亡國之君,樂不思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阿斗不如小白遠矣;但這二者之間的共同點,就是功業靠別人,輔弼一死,原形畢露,阿斗投降後好歹吃了八年的太平茶飯,得以善終,小白晚年諸子爭亂,病餒而斃,陳屍六十七天無人收斂,卻又遠慘過阿斗了。

提到這兩人靠臣子,便不得不提管仲和諸葛亮,諸葛亮以管仲自況,而最終亦居管仲之位。小白尊管仲為仲父,辦起事來一則仲父二則仲父;劉備遺詔阿斗事諸葛亮如父,阿斗也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了。很多人疑心劉禪對諸葛亮其實心有芥蒂,並以劉禪阻為諸葛亮立廟為證,種種深文周納,不一而足。其實於禮諸葛亮當配饗劉備廟庭,劉禪拒為其單獨立廟,是守禮的原因,最終竟甘當非禮之名破例為諸葛亮立廟。又之前段落裡我多處提到蜀漢政寬,其中亦有兩次例外,第一次是王存在龐統戰死之後,說龐統違大雅之義,劉備大怒免了王存的官;第二次便是李邈在諸葛亮死後,說諸葛亮或將不臣,劉禪大怒殺了李邈的頭,足見對諸葛亮追思之切。

可惜諸葛亮活得太短,劉禪又太年輕,諸葛亮輔佐了劉禪十二年就去世,劉禪還要面對三十年的皇帝生涯。劉禪不是劉備一樣的英雄,他選擇了輿櫬出降,樂不思蜀,也是一個普通人想讓自己過得舒服些的應有反應。但這次無雙裡,說劉禪繼承了劉備的仁愛之心,大抵也不算錯,如果蜀漢不是亡在他手裡,後世對他的評價也許是個承平明君。
356/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4 06:22 , Processed in 0.02227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