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健敏)


《一、禮儀的源起與其人文意義》

中國俗稱禮儀之邦,自古重視禮儀文化建設。
「禮」最早的起源與祭神有關。
《禮記 標題疏》中說:「禮事起於燧皇,禮名起於黃帝」。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祖先崇拜的一種祭祀儀式,具有強烈的神秘感與敬畏感。
莊嚴的祭祀儀式使氏族部落成員深刻感受到個人意志必須服從全體意志,
個人與氏族部落密不可分,個人對氏族部落必須絕對忠誠與服從,
從而以強大的精神威懾力與統攝感,實現對全體成員的普遍強制性。
同時,祭祀儀式又融入了原初的是非善惡、長幼尊卑等社會道德價值與倫理關係,
一開始就與倫理道德渾然一體,對社會生活自身具有整合規範功能,
這在後來「神道設教」的禮樂制度中得以不斷鞏固強化。

據《周易》的觀卦彖辭:「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這裡的「盥」就是敬酒灌地以降神的儀式,祭禮以此為盛。
按照彖辭作者對觀卦的理解,百姓看到國王在宗廟祭祀中舉行盥的隆重典禮,從而對神道產生敬信。
宗廟祭祀符合天之神道,就如同四季循環等自然秩序。
聖人制立敬天祭祖的禮儀,將天之神道彰顯出來,意義在於實現人道教化,
使天下百姓服膺之,維持有序的統治。
這是一種以祭祀典禮方式將禮儀規範與民間禮俗跟個體信仰加以連接。
荀子認為「神道設教」雖有祭祀鬼神之事,但卻非以鬼神信仰為核心,
祭祀在於表達思慕之情,忠信愛敬之意,故而將祭祀理解為「人道」,
人道即祭祀鬼神活動的人文意義之所在。
司馬遷說:「余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禮者,人道之極也」,
神道始終沒有脫離人道,反以人文精神作為本質內涵。
因而,「神道設教」不僅有著天道的底蘊,更有人道的實際關懷,
是人文精神的提升與外顯,是統合天道、神道與人道的禮儀文化的整體建構。
儀式是以道化俗的途徑。
所謂人文化成,在中國歷史上,是通過以祭祀為主的禮儀制度去實現的。
這正是「神道設教」所具有的內在生命力之所在,
也是精神信仰、禮儀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始終具有強大內化力與統合力的根本原因。
精神信仰以渾然於風俗民情的禮樂制度為載體,而「禮崩樂壞」之後,
精神信仰也就「夢遊魂離」,這就是形式背後的人文內涵。

《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之主旨》

禮的精神內核是人倫關係、倫理價值,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
禮源於生活,首先表現為一種生活儀式,最後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
古代家禮包含許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種生活行為和習慣,
都有一套禮節規範,不能隨意而行。
《周禮·師氏》中記載,當時的國學教國子以「三德」和「三行」。
「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
「三行」,即「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日順行,以事師長」。
鄉學中則實行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項人倫之教。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把守禮行禮作為個人立身之本。
「禮」主要是關於個人修身養性之道德,強調內聖、內省和自律。
孔子曰:克己功夫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視聽言動是乃人之具體行為,使之約制於禮教之中,逐步內化,久而成性。
通過不斷加強道德修養,行為處處符合禮,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才具有「君子」的風度。
禮儀的本質是指導個人通過不斷的修身,反省、自律來實現內聖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
孔子是中國禮儀文化的奠基人,認為「禮」之基礎是「親子之愛」,「仁」之核心是「愛人」。
將「禮」的自然情感基礎與「仁」的精神內核作了溝通,
使社會規範的外在性與道德主體的內在性相接軌,
使禮制的強制性與道德的自覺性有了轉化的可能。
「禮」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體化和政治化。
禮要求節欲存理,控制本能慾望。
禮是具體的行為規範,表現為一整套制度儀式,有其獨具的文化特色。
而統攝這一文化體系的核心則是「仁」之精神。
《左傳 · 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
禮與仁都是講人際的關係,禮用以建立人與人間的秩序,仁則尋求人與人間的和諧。
從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達到仁的層次。

中國禮儀文化還強調禮樂互補。
所謂禮樂,並非僅指具體的禮儀典章,更指履行道德與對這一履行的愛好與情趣。
因為沒有情感的參與,道德的內化是難以完成的。
先秦時期學校教育就開設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課程,
以禮、樂為先,實行所謂「樂所以修內,禮所以修外」』的策略。
《韋氏詞典》將禮貌定義為「表現於行為中的道德」。
正如《樂記》所言:禮是天地之序,樂是天地之和。
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樂是象徵人與人間來往的和諧。
《漢書.藝文志》言及:「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於樂,兩者相與並行。」
把禮與樂聯結起來,治理社會。

《三、儀式的精神內核是社會秩序》

(一)儀式是「禮」的操作化
社會學家認為,儀式行為是社會秩序的展演,是社會通過對自身的反省建構人文關係的手段,
對社會結構的鞏固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人類學家白朗(Alfred Radcliff-Brown)通過對原始部落的觀察表明,
宗教儀式具有維繫社會團結的功能,並使之代代相傳。
如果將宗教定義為一種信仰和實踐體系,
那麼,儀式是宗教活動的最主要層面,宗教需要借助儀式產生超自然力的控制力量。
儀式表達了人們所依存的某種人之外的神聖力量,這種東西通常就是「精神或道德的力量」。
中國自古注重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功效。
任何儀式都有著共同的社會心理功能,使人產生超脫感、安寧感、安慰感、親切感等,
「它為人們超脫艱難的世俗生活以達到(只要頃刻)精神的自我境界提供了途徑。」
同時,儀式活動也是增強一個群體的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
「它鞏固了群體的規範,給個人的行為提供了道德制裁,為共同體平衡所依賴的共同目的和價值觀念提供了基礎。」
儀式的功能是將文化價值根植於現實生活,通過創造制度,規定儀式來積澱為習俗。

(二)儀式具有神奇的力量
儀式活動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某些人所具備的能力,通過特定的儀式、表情、說話,就可以達到意想中要達到的目標。
儀式活動看起來非常簡單,每個人只要敬虔地按照既定的程序做他應做的事,中間不必爭論,也毋須苦心經營,就可以大功告成。
整個過程不費吹灰之力,所產生的效果卻大得驚人。
孔子在《論語》中曾論及此中魔力的存在。
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意思是說,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的,要算是舜了吧?
他下過什麼功夫呢?無他,只是恭敬地面向南方而已!
如此這般簡單不過,而天下大治,這不是魔力又是什麼?
魔力來自哪兒呢?來自守禮,來自每個參與其事的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和荀子似乎早已體悟出禮儀與社會秩序間的關係,
在他們看來整個社會生活就是龐大的、神聖禮儀。

(三)儀式活動要旨
儀式是一種精心設計的人文活動,進行儀式活動時,每個人做什麼、說什麼都有一套規定,
所有的人都必須按特定的程序做特定的事,所有參與者的動作都緊密地配合。
有時以一種無聲的語言展開,有時是無聲與有聲相結合,傳遞著某種精神或意義。
每個細節、每個動作都有著象徵意義和價值。
中國古代的各種祭祀活動,其程序、位次、動作、衣著、祭品的選擇,都有嚴格的規定,否則就視為禁忌。
儀式的人文意義不在結果,而在過程之中。

儀式活動要產生神奇的影響力要有兩個條件:
1參與者必須對儀式程序嫻熟自如,做起來才不致於生硬;
2參與者必須有誠心和敬意。
如果光是嫻熟而缺乏敬虔,整個事情就淪為表面、機械、形式化的做作。
二者之中,後者更為重要。
孔子說,「與其易也寧戚!」(與其做得嫻熟暢通,倒不如懷有真情)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
這說明,一方面孔子不大相信鬼神的存在,否則不必說「如在」;
另一方面,他又勸誡別人在祭神時要當作神是存在的,
這樣才會生出敬意,益增儀式的權威,以致每個人都視作理所當然地遵守。
儀式是為了強化行禮者內心的「真性情」,因此,要是沒有誠意就不如不祭。
所謂「真性」即孟子所提的四個善端:
惻隱為仁羞惡為義是非為智恭敬為禮,這四種心理本能須借助於行禮,
不斷反省自覺中才能把四端「廣而充之」,熟練自如,達到自律。
「真情」即情之自然。
禮對情感具有激發和限制的雙重功能。
祭禮以飾其敬;喪禮以飾以哀;軍禮以其怒;賓禮以飾其樂;嘉禮以飾其喜。
儒家的禮教,要求外在的節文和內在的性情取得和諧調節。
沒有真性情,禮固然是一套虛假的玩意;
但徒有性情,沒有一種適當的形式來表達,真情也會受到限制。

儀式活動需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段,對人的情感世界產生作用。
藝術靠形式、色彩、節奏和韻律直接訴諸無意識知覺,
產生非特定的心理反應,通過非理性知覺打動人的全身心。
藝術首先作用的是直覺和感情,這通路要比理性知覺短得多,直接得多。
因而,洛扎諾夫說,「藝術是最有力的暗示」。
黑格爾說:「宗教往往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者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於想像。」
各種宗教儀式,或者借助於音樂,或者借助於建築,或者借助於象徵物。
來渲染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對人的情緒情感發生移情作用。
儀式活動也需要借助音樂、語言或有音樂配合的藝術語調,調動人的無意識系統,激發人的可接受性。
洛扎諾夫說,「無意識心理傾向,從暗示學觀點可以理解為期待的程度,為某一活動類型所作的內心的和無意識的心理準備狀態。」
儀式活動對環境或場景佈置非常講究,正如佛寺殿堂集建築、雕塑、繪畫和書法於一身,
以營造特定的心理氛圍,引導人產生某種特定的無意識心理傾向。
並且儀式活動中所有的人都做同樣的事,協調一致、緊密配合,
這種高度的統一性構成一種強大的群體壓力,引導著人的從眾心理,
使人產生非理性控制的服從或從眾行為。

《四、在儀式活動中實現道德內化》

(一)品德建構以體驗為基礎
道德教育既是一種科學過程,更是一種文化過程。
因而,有效的道德學習方式應該既符合科學性,又符合文化性。
就科學性來說,道德教育過程應當符合兒童道德學習的心理過程與本質特點;
就文化性來說,道德教育更應當遵循文化運作的原理。

道德學習作為一種區別於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特殊類型的學習,
是一種以社會規範為載體的價值學習。
知識學習主要解決懂不懂的問題,技能學習主要解決會不會的問題,
而價值學習主要應當解決的是信不信的問題。
品德建構與道德信念的形成,主要不是依靠獲得多少知識與學會多少技能,
更主要的是依賴個體道德經驗的積累基礎上的道德體悟。
道德學習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以體驗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學習。
體驗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帶有獨特色調的覺知或意識,是心理的一種主觀感受。
體驗的發生不是從認知加工系統獲得的,而是從有機體同環境相適應過程中的生存和需要的滿足與否的感受狀態發展而來的。
因而,體驗的發生需要個體整個身心的投入,不僅僅是某個特定的心理要素,而是全部人格因素。
體驗式學習,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發個體作為學習主體參與進去。
儀式活動以文化為載體,密切結合現實生活,將教育融於個體生活與社會文化之中,
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兒童的道德體驗,滿足道德學習過程完整心理因素參與的需要,
為道德內化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因而,它是符合兒童道德學習心理過程與文化形態的有效學習方式。

(二)儀式活動的心理功能
儀式教育區別於一般的道德活動。
儀式是具有特定程序的典禮活動,將某種道德精神或觀念以一種外顯的過程呈現出來,
從而達成良好的教化效果,儀式是以道化俗的途徑。
儀式活動作為一種德育方式,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凝聚而成的,
對人的心靈起著深刻、持久的感染效應,甚至是一種令人「心動」的教育形式,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從心理學角度看,儀式活動具有三種基本的心理功能。

1使道德精神神聖化。
以典禮形式,營造特殊氛圍,提升精神境界,產生超越現實之感。
如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中的「神道設教」,便是一種以祭祀典禮方式將禮儀規範與民間禮俗跟個體信仰加以連接。

2將道德觀念外顯化。
使觀念層面的內隱性的東西以活動形式操作化、凝固化,轉化為習俗層面的文化形式加以延續,
從而產生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力。
例:喪禮、婚禮等。

3使道德理念習俗化。
儀式活動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與創造性運用,通過視聽系統等多種感官刺激,
產生多種意識水平下的綜合效應。
正是由於儀式活動的藝術性,才有強烈的感染力與心理內化力。
一切宗教禮儀無不利用人類文明的全部藝術遺產。
例:兄弟結「義」的儀式、各種祭祖的「孝」禮等。

儀式有不同的類型,起著不同的社會功能與個體意義。
社會人類學者把儀式主要分為兩類,即「生命禮儀」和「強化禮儀」。
前者與個人特定的生命週期相一致,起著引導個人完成生命中具有決定性轉折點的作用。
後者在群體生活的關鍵時刻舉行,以增強群體的凝聚力。

校園儀式作為校園文化的「主件」,重在對學生的感染熏陶,
引導兒童的精神生活,凸現校園的人文關懷。
校園儀式構建要注意兩點:

1內容上:要反映學校的獨特精神與教育理念。
校園儀式是校園人文思想與道德精神的具體化和神聖化。
如構建以「關愛精神」為核心校園文化,需要設計以「愛」為核心的儀式活動,
包括師生之愛、生生之愛、學生對學校之愛等。
由於儀式是由多個儀程組成的,通過特定儀程的操作化,使關愛精神深入人心,內化為個體自身的需要。

2形式上:各儀程的展開要借助音樂、詩歌、散文、表演等多種藝術手段,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
隨著儀程的深入,情感體驗也隨之加深,最終達到「忘我」的境界。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與道德教育

文章中王健敏先生說的"禮"是形式上的"禮"
也就是儒家所說的"禮"
如果是信仰老子的人的話
則意境更高.為思想上的"禮"
已經是出神入化的程度了
如果又有佛教的人來的話
那可能會對王健敏先生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那又回到萬物皆虛無的程度了
這時候信佛教的人可能要買保險了吧

儒家重視形式.而老子則鄙視形式
在某種程度上.老子的學說適合修身養性
儒家則適合待人處世.不可以一概而論
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觀點來寫的
或許是最近中國的道德與禮貌嚴重沉沒的關係吧
不過原本是希望能有更簡單明瞭的見解的...
(為什麼所謂的專家講話都不直接講重點...)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與道德教育

在古代.劍是禮器.不過隨著時間變遷.乃為凶器而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與道德教育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現在的人能做到這點的好像快變成保育類動物了!

現在八卦滿天飛,大家也都是比較喜歡聽八卦講八卦,曾幾何時,禮儀之邦的傳統竟然淪為完全相反的社會族群。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番小品望君知

有許多的傷痕,總需要裝瘋賣傻來帶過!
只是卸下面具之後,又有誰敢直視那滿是傷痕的臉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 03:53 , Processed in 0.02094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