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海明威是我最愛的作家,看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1.07.02  中國時報
身後40年 海明威魅力依舊日日東昇



本報記者林博文     一九五五年的一個晚上,名滿全球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很難得地和三十二歲的大兒子傑克聊天,閒話家常。一直沒有固定工作的傑克向他父親訴苦,說他已厭倦鬼混的日子,但自己又無一技之長,言下頗為沮喪。海明威鼓勵傑克找一份固定工作,好好幹,不要難過,他說:「我要你保證不要做祖父做的那件事,我也向你保證我不會做那件事」。

    所謂「那件事」,就是自殺。海明威的醫生父親,五十七歲那年(一九二八)因嚴重的躁鬱症(depression)和偏執狂(Paranoia)而舉槍自戕。沒想到,海明威父子對話後六年,保證不做「那件事」的大作家,竟然步上乃父後塵,在極其嚴重的躁鬱症和偏執狂的折磨下,於艾達荷州克莊(Ketchum)自宅,用嘴巴含住裝有兩發子彈的雙管獵槍,扣下扳機,連開兩槍,把整個腦袋打碎。在樓上酣睡的海明威夫人瑪麗,被槍聲震醒,連忙衝到樓下客廳,身著睡袍的海明威已躺在血泊和腦漿中。這一幕悲慘的鏡頭,發生在四十年前-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清晨七時三十分-離海明威六十二歲生日只有十九天。

    步上父親後塵吞槍自盡

    做過〈時代〉周刊記者的瑪麗,是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一九四六年結婚),事發後,趕緊聯絡住在附近的友人趕來家中,他們商量好,要向警方和媒體撒謊,說是海明威清晨起床後清潔槍枝,不慎擦槍走火,打中了頭部。第二天,全世界的媒體都報導海明威因擦槍走火、意外死亡。過了一段長時間,瑪麗才公開吐露海明威的死亡真相。

    海明威已去世四十週年,但他的小說熱度、他的影響力、他的魁梧和他的大鬍子,迄今猶鮮明活現,絲毫沒有褪色。據出版商估計,海明威的著作,每年仍在全世界各地賣一百萬冊,環顧全球,沒有一個作家像他樣子享有旺盛不衰的文學存活力和讀者喜好度。海明威並不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好的作家,更不是西方文學史上名列前茅的小說家,然而,海明威卻是最出名的文體家、最受一般讀者所喜歡的作家以及被最多新一代寫作者刻意模仿和師法的大師。他的知名度遠遠超過其他西方作家的主要原因,乃拜電影之賜。好萊塢幾乎將其最膾炙人口的一些小說搬上銀幕,如〈妾似朝陽又照君〉、〈戰地春夢〉、〈戰地鐘聲〉、〈老人與海〉、〈雪山盟〉、〈馬康柏情事〉、〈有與無〉和〈殺人者〉等。電影將海明威的小說變成通俗化和普及化,但其副作用則是讀者閱讀海明威的原著時,常對書中人物的印象移情至銀幕上的男女主角,如看〈老人與海〉小說時,就會聯想到電影上史賓賽屈塞和大魚的掙扎。

    小說仍暢銷年達百萬冊

    海明威於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生於伊利諾州橡樹園(Oak Park),家庭環境很好,兄弟姊妹六人,他是老大,高中畢業即跑到堪薩斯〈星報〉當小記者,他酷愛新聞工作,新聞訓練和愛看雜書的習慣對他的文學生涯影響極大,他一生始終悠遊於創作和採訪之間。他的職業是作家兼記者,他的嗜好與專長則是打獵、釣魚、看鬥牛、閱讀、參戰、拳擊與飲酒。二次大戰初期(一九四一),海明威曾和第三任妻子瑪莎.葛爾紅到中國戰區採訪,在重慶與蔣介石談了一個下午,由蔣夫人宋美齡翻譯,海明威發現蔣介石聽得懂一些英文軍事術語;海明威亦曾密會中共駐渝代表周恩來。二戰期間,海明威在古巴外海蒐集情報,並使用他的漁船搜尋德國潛艇。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海明威隨軍登陸法國諾曼第,他的軍事常識和勇敢堅毅,使盟軍戰士對他刮目相看,並因此榮獲銅星勳章。

    粗獷中帶細膩、豪邁中有真情,以及永不歇止的冒險犯難精神,可說是海明威的人格特質,他是一個劍及履及的行動派兼觀察家。採訪工作不能滿足他的迫切參與感和置身其中的渴望,因此他在一次大戰時跑到義大利戰場開救護車,身受重傷;西班牙內戰時,他又出現在伊比利半島上;一批「失落的一代」作家和藝術家,終日在巴黎酒吧和咖啡座大放厥辭時,他一個人常先溜回家,認真「站」在打字機前寫作。是的,海明威最喜歡站著寫作,打字機放在特製的高桌上,他站著敲字鍵。海明威很用功地讀、寫,他的成功不是走捷徑的。

    少年得志躋身文壇三傑

    海明威於一九二六年出版《旭日又東昇》(即電影〈妾似朝陽又照君〉)、一九二九年出較《戰地春夢》,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前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並得過普立茲獎的詩人麥克里希(ArchibaldMacleish)嘗言,海明威在二十五歲時即名震文壇,三十歲時已巍然成為大師。美國近代文學史家恒推海明威、福克納和費茲傑羅為三傑,海明威的小說和短篇故事屢以戰爭、鬥牛、捕魚、狩獵、愛情為題材,字裡行間充斥了暴力、性愛、冒險、徬徨、苦悶、血腥、失落和陽剛之氣(masculinity),他寫出了他自己的經歷和走過的時代。由於受過採訪訓練和天生對文字的敏感,海明威的文筆頗具「新聞體」的特色;簡潔、有力、明暢,且不乏評論式的警句。文學評論家楊格(PhilipYoung)說:「凡是知道他的作品的地區,就有人模仿、改造或吸收他的筆法。」

    擔心江郎才盡出現病徵

    海明威生前出版了十四本小說和短篇故事,死後又出了九本作品。許多作家在寫作生涯中,偶會碰到「寫不出來的心理困境」(writer's blook),以《大亨小傳》傳世的費茲傑羅,三○年代身心俱疲而走下坡;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福克納,四○年代書寫不順,只好跑到好萊塢寫劇本,海明威則在四○年代初發生了寫作上的障礙,有十年時間未推出新小說,他開始出現了躁鬱症和偏執狂的症狀。他擔心他已「江郎才盡」,他每天酗酒、捕魚、打牌、玩樂,並幻想自己是個情報特工,他在古巴組織了一個可笑的情報小組(他訪問中國時亦負有情報任務)。一九五○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說《過河入林》遭書評界冷嘲熱諷這部小說被公認為海明威作品中「最爛的一本」;著名的散文家E.B.懷特在《紐約客》新作上,把《過河入林》改名為《過街進烤肉店》,海明威臉上無光。

    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瑪莎.葛爾紅(記者兼作家,一九四○結婚,一九四五離婚),在一九五○年即預言海明威終有一天會住進「瘋人院」(nut house);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瑪麗亦在一九五○年寫信給專門出版海明威著作的出版人查爾斯.史克利布納爾(Charles Scribner),信上說海明威心理狀況非常不妙,「粗暴、蠻橫、惡言謾罵、孩子氣極重……酷似人格崩潰。」海明威一天到晚憂慮他的小說水準無法回復至一九四○年《戰地鐘聲》的水平。《過河入林》雖讓他丟臉,所幸一九五二年的《老人與海》,使他再創高峰,好運連連,這部小說獲一九五三年普立茲獎,第二年海明威終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因身體欠佳,未去領獎,美國駐瑞典大使卡波特代為宣讀得獎感言,他說:「寫作是個寂寞的生涯……好的作家必須面對永恆……。」

    外強中乾不敵身心病魔

    海明威身高六呎、體重二百磅,兼具文人的修養和武夫的氣質,但他的曠世才華和偉岸的形體卻被可怕的躁鬱症和偏執狂所侵蝕。他熱愛古巴(有兩棟大房子),但卡斯楚趕走美國人後,他再也看不到加勒比海的陽光和海水。他的情況愈來愈糟糕,除了心病之外,又有糖尿病、高血壓、肝病,他在生命的後期已完全無法有條理地寫作,每天只是塗鴨,或是疑神疑鬼。害怕聯調局幹員要抓他,懷疑國稅局要查他逃稅、擔心有人要告他誹謗、憂心錢不夠用……。他三番兩次要開槍自殺,都因及時發現而被制止,瑪麗和一些朋友眼看他越來越嚴重,說服他去看精神病醫師,他不願去精神病診所,怕人知道他的腦袋有問題,大家只好把他送到明尼蘇達州著名的梅約醫院,以醫治高血壓為幌子住進醫院。從一九六○年十一月住到一九六一年一月,住了五十六天,主要做電休克療法,但效果不彰,海明威回家後還是疑神疑鬼,且仍有自殺念頭,四月二十五日又回到梅約醫院。瑪麗在五月下旬到醫院探望,發現海明威情況未有好轉,醫生認為比以前好。六月二十六日出院,開了四天車,於六月三十日返抵艾達荷克莊,在住宅附近一家餐廳用餐時,海明威一直懷疑旁邊一桌的客人是聯調局幹員。回家兩天,海明威終於趁瑪麗熟睡時,以他熱愛的雙管獵槍結束了燦爛的生命。

    美國現代史上有兩大「迷思」(myth),一個是「海明威迷思」,一個是「甘迺迪迷思」。海明威的偉大作品豐富了全人類的心靈,使美國人感到自豪;甘迺迪的領袖魅力與翩翩風度,則使美國人感到自傲。然而,海明威的自戕和甘迺迪的慘死,卻使新大陸的良辰美景乍成幻滅,美國人唯有從折戟沉沙中追摹這兩位不朽人物。於是,傳奇乃化成了永恆的迷思。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海明威

我之前看電視新聞的報導 美國人覺得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就是古巴的女人 這點跟海明威熱愛古巴不曉得有什麼關聯
古巴我也沒去過 古巴女人長得怎麼樣我也沒概念 不過看樣
子應該很合西方人的胃口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3 07:03 , Processed in 0.01933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