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 史實上借東風實為周瑜之計

        其實呢,依照《三國志‧周瑜傳》的記載,

        火燒曹軍之事,是由黃蓋建計、周瑜採納,而共同執行。

        至於「風」,只有提及「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只能知道風當時是往曹操軍營那邊吹的,

        也沒有提及周瑜、黃蓋之中,誰人先討論到風向,遑論「借」。

: 而非孔明的idea 原由出自蘇軾的念奴嬌一詩

        《念奴嬌》一詞也是文人作品,跟《三國演義》的定位應相似。
其中亦不乏與史實中周瑜之形象不同處。
        例如: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赤壁之戰時,小喬已然嫁與公瑾十年矣。

        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湮滅

          羽扇綸巾則應當是諸葛亮的形象,
          用羽扇搭配檣櫓灰飛湮滅,
          則是顧榮的形象,參考《晉書‧顧榮傳》,
          「(陳)敏率萬餘人出,不獲濟,(顧)榮麾以羽扇,其眾潰散。」
          在三國演義出現前,單就羽扇的形象而言,指的應是顧榮而非諸葛亮,
          因為顧榮打的是勝仗,贏得從容瀟灑。
          參看李白的詩〈江夏寄漢陽輔錄事〉中「埋沒顧榮扇」句。

        簡單講,羽扇跟周瑜本來並沒有關係,
        蘇軾只是借用了其他人的形象套用在周瑜身上罷了。
        赤壁之戰時,周瑜外面對當世第一軍事強人曹操,
        內則有與其不同陣營之劉備與看自己不爽之程普,
        情況滿惡劣的,恐怕沒有時間給他去搖羽扇戴綸巾。
        依我的推測,在軍中他大概大多時間是愁眉苦臉,
        只有在鼓舞士氣時,為了帶動大家,才會表現出他英發的一面。

        而且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周瑜是文士打扮,只說他是「長壯有姿貌」。
        「雄姿英發」倒是很適合周瑜,
        除卻「長壯有姿貌」,
        劉備說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孫權說呂蒙在「言議英發」上不及周瑜。

        〈念奴嬌〉倒是沒把周瑜最為吸引人的一點描繪出來: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整體而言,周瑜的形象應該是這樣的:
        他是個富健康美的帥哥。(長壯有姿貌)
        風采很好,站在眾人面前會顯得很有魅力,(英發)
        私底下則是一個好相處、內斂而有氣質的人。
        (若一路英發到底,就不會有「若飲醇醪」之感,而是光芒四射了)
: 還有多少相關計謀非孔明之手??
        如果先看《三國演義》,先看到孔明用了一大堆計謀,
        然後再一一去想到底有多少計謀不是出自孔明之手,
        這樣,會很累。
        就像看完〈念奴嬌〉之後再去看其中有多少不是周瑜的形象一般。
        事實上,儘管〈念奴嬌〉裡面,
        周瑜那「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這些形象都不可靠,
        歷史的還是一樣:周瑜還是很帥的。
        並不會因為小喬嫁給他十年他就失去魅力,
        也不會因為沒有「羽扇綸巾談笑間」他就變笨變醜。
        諸葛亮也是一樣,與其去看哪些計謀不是諸葛亮出的,
        不如反過頭來,看看諸葛亮到底幹了什麼?
        其實如果直接讀《三國志》,會發現諸葛亮做的事其實還是滿多的,
        而且當時的人都很推崇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黑潮流域:www.Coyoter.com
黑潮信箱:Coyoter@Coyoter.com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一葉蔽目 不見泰山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之前在某本書上看到

赤壁之戰是所謂的借東風

不過是種自然的地理現象

不過原理我已經忘了..

自然組的,地理不好...(汗)

因此

所謂的借東風

應該是熟悉當地環境的吳軍將領所想出來的才對

孔明在出山之前

雖然有機會到赤壁一帶

也有可能知道那種地理現象

但這可能性並不高

孔明借東風應該只是神話諸葛亮的故事之一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QUOTE=Amber天生紅月]之前在某本書上看到

赤壁之戰是所謂的借東風

不過是種自然的地理現象

不過原理我已經忘了..

自然組的,地理不好...(汗)

因此

所謂的借東風

應該是熟悉當地環境的吳軍將領所想出來的才對

孔明在出山之前

雖然有機會到赤壁一帶

也有可能知道那種地理現象

但這可能性並不高

孔明借東風應該只是神話諸葛亮的故事之一吧[/QUOTE]
嗯 沒錯 是神話...
話說 學測快到了...
剩下一年 我還在懵懵懂懂 這下真可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姆~可是我背的<念奴嬌>不是這樣背的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他有很多首念奴嬌啦~
說清楚些 這裡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 幾乎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了~呵呵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笑談間(應是談笑間),檣艣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久不作草書,適醉走筆,覺酒氣勃勃,從指端出也!東坡醉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念奴嬌是詞牌名
就像同一首歌可以填不同的歌詞一樣
詞牌是歌名
歌詞才是個人創作

基本上三國演義中的孔明
早期剛出道時的計謀大部分不是孔明出的
除此之外孔明的貢獻還是很多的^^

對了
我把電腦IP位址刪掉了喔
 
我把思念
化成一串淚滴
藏在心底
只在雨裡
傳達給你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QUOTE=聖代]念奴嬌是詞牌名
就像同一首歌可以填不同的歌詞一樣
詞牌是歌名
歌詞才是個人創作

基本上三國演義中的孔明
早期剛出道時的計謀大部分不是孔明出的
除此之外孔明的貢獻還是很多的^^

對了
我把電腦IP位址刪掉了喔[/QUOTE]
阿對吼 我複製得太詳細了....
BBS就是這樣 一點也不藏私...
孔明之所以會那麼有名 應該也是有他厲害之處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其實BBS上有很多蠻有趣的文章,尤其是探討某些事情的評論有時候巨細靡遺的程度令人莞爾!

不過就這篇文而言,我有一些意見!
《念奴嬌》一詞也是文人作品,跟《三國演義》的定位應相似。


個人認為上述是整文的出發點,而且蓋括了整篇文章的觀念!

蘇軾的念奴嬌,個人覺得是一種感慨自己遭遇的文,藉由周瑜的來反諷自己!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蘇軾本身文采不凡,學識豐富,在抒發自己情感的時候,想必是依照自己所學為主,與普遍誇大的三國演義本質勢必有所差異,所以念奴嬌在本質上並不能與三國演義內容相提並論!

不過也有可能是蘇軾想到周瑜在三國演義裡的風光(?),一時感慨寫的!
(好像有點困難,光氣到吐血就給他‧‧‧= =|||)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番小品望君知

有許多的傷痕,總需要裝瘋賣傻來帶過!
只是卸下面具之後,又有誰敢直視那滿是傷痕的臉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QUOTE=bluecas1]其實BBS上有很多蠻有趣的文章,尤其是探討某些事情的評論有時候巨細靡遺的程度令人莞爾!

不過就這篇文而言,我有一些意見!



個人認為上述是整文的出發點,而且蓋括了整篇文章的野i能是蘇軾想到周瑜在三國演義裡的風光(?),一時感慨寫的!
(好像有點困難,光氣到吐血就給他‧‧‧= =|||)[/QUOTE]

其實 蘇軾在寫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時候 已經突圍好幾次了...
(詳情參照 蘇東坡突圍)
其中包括被陷害 等等 他最後第三階段被貶黃州 他已經看開了
一切煩務 也沒什麼好感慨了....
就有點....豁達啦 不知道怎麼形容....反正就是看清了這世界
所以 他這期的作品 也多不是感慨的作品了 ...
通常都是遊戲人間 享受著做人在世界上的樂趣
所以 這時候的蘇東坡 應該是因景生情!
(在下的看法啦 有錯請指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其實 孔明借東風 是周瑜的法子?

[QUOTE=北歐主神-奧汀]其實 蘇軾在寫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時候 已經突圍好幾次了...
(詳情參照 蘇東坡突圍)
其中包括被陷害 等等 他最後第三階段被貶黃州 他已經看開了
一切煩務 也沒什麼好感慨了....
就有點....豁達啦 不知道怎麼形容....反正就是看清了這世界
所以 他這期的作品 也多不是感慨的作品了 ...
通常都是遊戲人間 享受著做人在世界上的樂趣
所以 這時候的蘇東坡 應該是因景生情!
(在下的看法啦 有錯請指證)[/QUOTE]

會不會豁達我是不知道啦!
(貶了那麼多次,要是我的話,沒拿刀子往昏君身上刺過去算不錯了= =)

基本上,我會說感慨是因為最後一段「早生華髮,一樽還酹(?)江月」這句推測的!
我想或多或少,回顧往事歷歷,總是會有一點那麼不勝唏噓的感覺才對~

不過因景生情可能性蠻大的,畢竟文人嘛,看到什麼就容易想到什麼,
這也不失一種樂趣阿(笑~)

所以奧丁大的話也是有理,要指證的話,我的話反而常常需要別人指證呢(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5 18:51 , Processed in 0.02410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