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3907 元
- 文章
- 379 篇
- 聲望
- 691 枚
- 上次登入
- 08-7-31
- 精華
- 22
- 註冊時間
- 04-5-12
- UID
- 24726
|
中國古代,除了「母儀天下」的后妃,最為人所羨慕的女人恐怕就是公主了。嗯,不對,其實公主更值得大家羨慕。至少皇帝是她的爹爹、兄弟,捨得對大小老婆下刀子的皇帝一抓一大把,但是向女兒姐妹下手的皇帝倒還真是不多。至少,公主們不用跟三千佳麗爭一個男人
公主們只要滿意包辦婚姻(那年頭,有幾個女人不是包辦婚姻?)、不摻和政事、不趕上兵荒馬亂國破家亡的倒霉年頭,日子過得實在是很不錯的。絕大多數公主都是這樣平平安安地過了一輩子,因此史書上也就沒什麼她們的記載。
但是兄弟姐妹們,世事無絕對呀。
一、化竹的公主
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只有兩個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們就是堯帝伊放勳的一對女兒:伊娥皇伊女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當然,在她們生活的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時,還沒有「公主」這個稱呼。
公主的稱呼,似乎直到秦時才正式得到官方認可。在此之間,周天子的女兒,也只是被稱作「王姬」而已。但是作為天子的愛女,王姬們有一項特殊的待遇,她們的婚禮,要由「公侯主持」。「公主」便是這一項禮儀的簡稱。《公羊傳》寫道:「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戰國以後,「公主」的稱謂開始被公認。當時,周室式微,諸侯的女兒也用這種禮儀及稱謂,則被視為一種譖越,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式稱呼。
到秦漢時,「公主」的稱號系統逐漸形成並成熟。漢朝時最後定制:皇族女性所得的封號,以字數多少來定高低:「公主」是指皇帝的女兒,「長公主」則是皇帝的姐妹、皇帝的姑媽們當然就被稱為「大長公主」。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為了表示與漢家不同,他把「公主」的稱呼改為「室主」,但是這個「室主」到底應做何解,至今沒誰能弄得徹底明白。
宋朝的時候,曾經恢復周朝的古制,把「公主」改稱為「王姬」、「帝姬」。等到宋高宗建立南宋時,他恢復了「公主」的舊稱。
最複雜的公主職稱恐怕數清朝,同是皇帝的女兒,因為生她的媽地位有高低,所以同為帝女,稱呼便有了不同:皇后的女兒是「固倫公主」,等於親王;妃嬪的女兒稱「和碩公主」,等於郡王。
還有元代,皇帝的女兒、各親王郡王的女兒、只要跟皇族搭上了界的,都統統稱為「公主」可也,公主遂氾濫成災。最離譜的是金國,雖然學著樣子將皇帝女兒封為公主,可是卻出了個皇帝海陵,將小老婆都賜予「公主」封號。這更是大丟「公主」尊號的面子。
不過,不管怎麼說,娥皇女英姐妹,從身份的真實意義上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公主。但是,為什麼兩位尊貴的公主卻會同時嫁給同一個男人呢?
那是因為,當時還在氏族社會時期。當時有一種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種選擇權,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決定是否要將妻子家中無夫或待嫁的姐妹們,也一起娶回去。這種制度,在周朝時正式成為一種貴族特有的禮制,寫入禮法中,被稱為「媵制」。《禮儀婚禮》中明確地寫著:「嫁女必以侄娣從,謂之媵」。充當「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親姐妹或堂表姐妹們。「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於丈夫的正式妻子,從屬於正妻。
後人據此推測,堯帝嫁女時,就使用了這種媵制。一般認為,正式出嫁的應該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則是姐姐的媵。妻也好,媵也罷,總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舜帝姚重華,應該是愛上了這對姐妹的,因為與伊部族的聯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這種情形下,採用了「不告而娶」的辦法,這應該是他愛戀的一種表達方式。當聯姻的好日子來到的時候,舜帶著人馬和禮物,在媯水邊迎娶了這一對姐妹花。
舜的部落是黃帝第九世後裔,當時他和堯帝伊放勳的勢力範圍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內。傳說中,舜帝「目重瞳子(每個眼眶裡都有兩個黑眼珠),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是個壯碩墩實、長得有些奇異的黑漢子。雖然外表算不上英俊,但是身體倍棒,會種莊稼會捕魚打獵,還會製作陶器,更有高雅的業餘愛好,會彈琴(想來勞作之餘,丈夫彈琴,妻子歌舞,感情與日俱增)。在那個物質條件簡陋的時代,舜算得上是超級的好男人了,更何況他還是部族將來的首領。所以三人婚後的生活還是很幸福的。
然而舜私娶伊氏姐妹的事情,到了老父瞽叟那裡卻過不了關。傳說瞽叟聯合後妻之子姚象,決心剷除這個迕逆的長子。——關鍵原因可能是因為與兒媳的部落有仇,而且長子一家勤勞致富,牛羊成群、糧食陶器數不勝數,老兒早已眼熱,姚象更是對兩位身份不凡的漂亮嫂嫂垂涎欲滴。於是瞽叟和姚象對姚重華屢屢加害,卻又屢屢被他逃脫。據說在這場兄弟鬩牆父子離心的事件中,舜得到了娥皇女英的多次幫助。可見夫妻間已同心協力、共同進退了。
關於娥皇女英的身世,有些傳說中說娥皇生母早逝,女英是繼母的孩子。其實當時正是父系氏族,伊放勳自然有一大群的女人,彼此間的地位完全視乎伊放勳的寵愛程度而定。娥皇女英姐妹的母親都不受寵,所以嚴格來講,她們都是庶出的。
太史公司馬遷在《五帝本記》裡說道:當年堯帝聽說了舜的聲名,於是嫁女與他,並且考察了若干年,覺得舜確實堪當重任,便把自己的王位也授予了這位乘龍快婿,是為「禪讓」。這千古德政讓太史公十分感慨,很是發了一通議論,感歎古時的世界大同是多麼美好。
《竹書紀年》卻講述了另一番景象。堯帝伊放勳最寵愛的是一位名叫女黃的妻子,她為伊放勳生下了兒子丹朱。由於堯的偏愛,丹朱在十個兒子中地位最高,成為堯內定的繼承人。當堯自覺年老力衰的時候,他果然將皇位傳給了丹朱。
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們從小就看著各自的母親受到父親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況丹朱一向恃寵,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裡,稟性凶頑。所以大家都不願意讓丹朱做這個皇帝。於是一場政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姚重華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勝利,將堯和丹朱都囚禁起來——堯應該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當初他就是用同樣的方法從大哥摯手裡奪得了首領位置。接下來,九個小舅子和姚重華之間,又為誰最後繼位展開了殊死搏鬥。三年後,姚重華最後勝出。在這整個過程中,娥皇女英始終堅定地站在丈夫的一邊
姚重華成為「舜帝」。但是更多的人都願意把堯奪兄位、舜奪丈人位的事情說成是「禪讓」制。所以在廣大民眾眼裡,堯帝與舜帝都是中國上古史中,具有美德與智慧的統治者,被後世的人們視為典範。
托了父親與丈夫的名聲,娥皇女英也成為中國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假如《竹書紀年》說的才是事實真相的話,這個表率就很成問題了:衛道士們豈不是明著教女人不用履行為人女兒的職責,只要對老公好就夠了?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幾十年後,娥皇女英跟隨著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
(又一個「禪讓制」的傳說,說是舜傳位於禹,然後避位南巡。其實《竹書紀年》所紀,卻是禹帝姒文命造反,奪了皇位,還把舜帝姚重華夫妻流放了。——這個應該比「禪讓」更靠得住:舜殺了禹的父親,怎麼會把禹選為繼承人?應該是禹為報殺父之仇,與舜的部落來了一場戰鬥,最後報仇且奪權嘍。)
三年後,舜死於蒼梧,歸葬湖南九嶷山。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對奔流的湘江,痛哭失聲。
流水遠逝,正像她們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復生。蘆蒿無邊,江霧蒼茫,臨風憑弔,更添哀傷。
無力北返、傷痛難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後,投湘江自盡了。
同情這對姐妹的人們,從此將她們視作專司蠟月的花神水仙。還說,她們的眼淚滴在湘江邊的竹子上,淚痕不褪,點點成斑。
傳說天帝因為姐妹的癡情而憐憫他們,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為湘水之神,號曰「湘君」,娥皇女英則為湘水女神,號曰「湘夫人」。湘江邊沾著這對姐妹思夫淚痕的斑竹,因此被稱為「湘妃竹」。
一千多年後,屈原作《離騷〈九歌〉》,做為祭祀湘君和湘夫人時的樂辭。除了這篇詩歌,她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更多的事跡。從屈大夫往後,只有騷人墨客,在詩詞歌歌賦裡不斷哀悼追思她們的身影;只有點點斑竹,至今隨風搖曳。
二、齊國一對姐妹花
「豈其娶妻,必齊之姜?」
這句詩歌,從側面反映了周朝時諸侯聯姻的一個有趣情形:齊國姜氏以出美女著稱,當時的上流社會男子,都以迎娶齊國姜家女子為人生樂事。(齊國姜家先祖姜子牙先生,似乎形貌有些古怪,怎麼後代女娃們卻生得那麼嬌艷?)
最出名的姜家女兒名莊姜,詩歌讚頌她的絕世姿容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莊姜既美,而且操行也很好,令男人心馳神往,可是繼她之後的姜家女兒卻似乎在操行方面每況愈下,還因此惹出了天大的禍事。
公元前七世紀初,齊魯大地上,有一對超凡脫俗的姐妹花,她們是齊國國君齊僖公的女兒。她們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真正的名字。當然,她們姓姜,姐姐嫁給了衛宣公,被稱為宣姜,妹妹被稱為文姜,嫁給了魯恆公。
照道理說,嫁得門當戶對呀,可是這對姐妹的人生悲劇,就是跟她們的婚姻同時開始的。而她們的婚姻悲劇,又影響著公元前七世紀初的東周歷史。
公元前718年,年方十五歲的宣姜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夏天,衛國派來了使者,為太子向宣姜公主求婚。衛太子姬伋的身上也流著姜家的血液。他的母親名夷姜,曾經是衛宣公之父莊公的妃子,可是衛宣公卻與這位庶母私通,生下了這個兒子,偷養在宮外。當宣公終於繼位為王的時候,他便正式將夷姜納入自己的後宮,並立夷姜與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姬伋這年不過十六七歲,和公主的美貌聞名於世一樣,太子的俊美儒雅,也是諸國間有名的。雖然身世方面有些小小問題,但是並不妨礙他的未來國君身份。齊僖公當然立刻就答應了這樁十全十美的婚事。
嘿嘿,可惜衛國人材輩出啊,為太子求婚的使臣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回到國內,這個傢伙就立即向國君衛宣公稟報:公主簡直比花兒還誘人,主公啊,這樣的絕色美女,你老人家不如自己摘了吧。當然,臣子我如此忠心,你可不要忘記嘍。(小儲君要想當國王,還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呢,當不當得上也未見得,還是現成的國王馬屁要拍好嘍。)
老色鬼姬晉想當年無權無勢時,就敢在父王的眼皮子底下勾引庶母,德行之劣和色膽之大可想而知,如今一朝權在手,更是沒了忌憚。立即就對沒過門的兒媳婦口水直流,君臣兩個一番密商,把騙親的計劃整得妥妥貼貼。期待迎娶心上人的太子被派出使宋國,老頭兒趕緊在淇水河邊修了一座行宮,名為「新台」。小公主蓋著蓋頭,糊里糊塗地和老東西行了婚禮。直到進入洞房,宣姜才發現,當初來相親的俏郎君變成了一個鬍子花白的老頭兒。《詩經新台》,將這齣亂倫悲劇如實地記載了下來。
「新台有砒,河水淋渺:燕婉之求,「遵滌」不鮮!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滌、戚施”都是用以形容宣公老醜狠惡的形貌,宣姜本是滿懷才貌佳偶的願望來到衛國的,卻沒有料到最後自己的歸宿卻是這樣個老醜無德的傢伙。在別人的地盤上,她能怎麼辦呢?就這樣,公主成了意中人的後媽。
對於齊僖公來說,當然消息是讓他憤怒了一陣子的。不過他畢竟是條政治老狐狸,女兒提前嫁給了國王,對自己的好處那更是大大地,所以他也就笑納了這個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女婿。但是,可憐的公主和太子呢?老色鬼在自己的後宮裡,挑了幾個女人,送去給兒子,將其中的一個指定為太子妃。太子失去了一見鍾情的意中人,娶進門的是老爹姬晉的侍妾。你如果是一個男人,你會怎樣?根據史書上記載,從此以後,姬伋經常發呆,木訥無語。然而姬伋是個老實人,對父親更是從小就敬若神明。他沒有表示任何不滿,默默地接受了這項屈辱的安排。
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她即使被強暴,都會懷孕生子。宣姜很快就生下了兩個兒子:姬壽與姬朔。
真正的悲劇,就要在從前的情人間發生了。女人可以不愛男人,卻不可以不愛兒女。而這兩個血肉相連的兒子,更是宣姜全部的寄托和希望。十五年過去了,宣姜的兒子都長大了。老色鬼也是真的老了。
看著衰老的衛宣公,宣姜無時無刻不在為老頭死後,自己和孩子們的前途擔憂。慢慢的,她心中對那個少年身影溫柔的記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懼。
宣姜的長子姬壽,是一個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他的弟弟姬朔,卻不是一個什麼好貨色。終於有一天,姬朔向母親告密,說大哥從來就沒有忘記過奪妻之恨,甚至還發誓在繼位之後,要將他母子剷除乾淨。
沒有哪個母親不相信兒子的。宣姜大驚失色,帶著姬朔去找老頭丈夫,希望能夠救得兒子一命。老頭根本不覺得,這件事的禍根在自己身上,他把姬伋的生母喊來,痛罵她教子無方。姬伋的母親夷姜,就在這天夜裡自縊了。接下來,老色鬼要斬草除根了。
宣姜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她根本不願意有誰死去,更不願意死去的是姬伋。然而,宣姜的哀求已經起不了作用了,姬朔告的這一狀,對老色鬼的影響更大:他已經老了,害怕自己會死在正值盛年的長子手裡。衛宣公派姬伋出使齊國,並讓太子使用一面特別的旌旗:「四馬白旌尾」。以此為標誌,派殺手在路上準備暗殺。宣姜得知了這個消息,連忙讓自己的兒子姬壽去給大哥送信。可是姬伋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親爹,能對自己痛下殺手,堅持要出發。姬壽決心為弟弟贖罪,在送行宴上,他將姬伋灌醉,自己代替他出發了。殺手不分青紅皂白,將姬壽殺死。姬伋醒來,終於明白事實真相,連忙去追趕弟弟。
他趕到的時候,姬壽已經倒在血泊裡。姬伋痛罵殺手,歎道:「誤矣!」醒過神來的殺手一不作二不休,把他也亂刀砍死。宣姜聞聽消息,頓時昏死過去。《詩經二子乘舟》記載著宣姜對姬伋和姬壽的思念。
死而復甦的宣姜,從此也像當年的姬伋一樣,面無表情,木訥無語。在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勝利者就是姬朔。這小子躲在暗處,狂笑不已:「殺手們真是了不起啊,一下子剷除了我兩個對手!」老色鬼不久一命嗚呼。姬朔繼位,是為衛惠公。衛國的貴族們不能接受這個壞蛋當王,發動了政變,姬朔被趕到了姥姥家。臨走的時候,他壓根就忘了他的母親。宣姜落在了衛國左公子的手裡。她請求左公子殺了她。但是衛國的貴族們並不想得罪齊國,饒了她。
齊國此時的國君是宣姜的哥哥襄公。齊襄公想出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好辦法:讓死去的衛太子姬伋的同母弟弟——公子碩,迎娶宣姜,以完哥哥的心願。既安慰亡靈,又鞏固兩國交好。衛國貴族都覺得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於是,被灌醉的公子碩和宣姜,被關進了新房。
雖然名為公主,實際上只不過國家間的聯繫工具,宣姜在茫然中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後來她又生了三男二女:齊子、戴公申、文公毀、宋桓公夫人、許穆公夫人。宣姜死於何年,沒有記載。一朵鮮花,凋謝在東周大地上。
(轉自大中華歷史)
待續... 還有別的公主的故事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