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德川慶喜是最後一代的幕府將軍

她的規政造成日本的維新成功       民族主義漸強

但從歷史資料來看他是個小人沒錯

但為何日本人說他以「大局為重,辭去幕府,歸還政權」

但他不是被逼環政權的嗎?
 

「俺にとっては傷も痣も、全て価値のあるもんだ,犠牲なんて呼べるものは;何もねぇ何故なら、全部愛しているからな!」


                                     ――by Stone Cold Stieve Austin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德川慶喜規政

日本的官僚體制結構如下圖:
        ┌天皇
朝廷-----│
│      └皇族、公家領
│   ┌---征夷大將軍
幕府--┼---大名藩主《分為親藩、譜代、外樣》
│    └---直參《分為旗本、家臣、御家人》
寺社------寺社領

先描述一下背景,相信有看過浪人劍客的,大致都明白,德川幕府末期的社會狀態大致上分為兩派:尊王攘夷派、擁立幕府派。
細分的話是:
  ┌-法國→是擁護幕府的
外交┼-英國→支持薩摩、長州藩,也贊成大政奉還
  └-美國、荷蘭→無意見
  ┌-討幕派→岩倉具視為中心,與王政復古派聯合
宮廷│
  └-王政復古派→只要幕府肯在形式上奉還政權就滿足了
   ┌-佐幕派→主張公武合體
擁幕派┼-親幕派→德川慶喜的死黨
   ├-親法派→主張強化幕府
   └-會津藩→擁護幕府
   ┌-長州藩→最反幕府
討幕派┼-薩摩藩→反幕府,也支持大政奉還
   └-土佐藩、藝州藩、宇和島藩、越前藩→主張大政奉還,不反對幕府
    


一、那其中有無跟本不支持"大政奉還"的大名呢?
答:答案是有!!所以才戊辰戰爭時都有紛紛響應,請情如下。
  德川慶喜的大政奉還,並不是完全放棄政權,而是為了在更有利的條件下重新恢復政權。德川慶喜為了避免討幕行動而做出了如此的舉動,且預想著朝廷沒有執掌政權的力量,必定將政權重新委託具有實力的前將軍。事實上,大政奉還的上奏一被批準,朝廷中就出現了一種強烈的意見,認為應該以德川慶喜做為政權的核心。
  討幕派(長州藩、薩摩藩)策劃了要徹底清除前將軍德川慶喜的力量,於是在一八六七年十二月九日,以武力壓制公武合體派,發布了所謂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成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並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獻地,但德川慶喜獻地,那是否也要廢藩呢?當時廢藩的時機尚未成熟,於是宮廷中討幕派的岩倉具視怕把事情弄僵,建議暫時不談獻地問題,只請德川慶喜晉京就職新政府給予的「議定」一職。
  後來德川慶喜擔任「議定」的職位,原先討幕派發布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就毫無意義了,討幕派可說完全失敗了。忽然事情有了轉機,德川慶喜就任職位後,一時忘形,急著想報復,就對外發表了薩摩藩的罪狀,進行討伐行動。在一八六八年一月,德川慶喜從大阪向京都發動攻擊(史稱戊辰戰爭),兵力共約一萬五千人;而薩摩藩與長州藩的兵力也不過四千五百人。但在鳥羽、伏見之戰中,舊幕府軍竟被薩長藩的軍隊擊敗,德川慶喜和親信逃回大阪,並由海路乘船回到江戶。
舊幕府軍大敗的主因:士氣衰落。
       近因:幕府軍武器不夠精良、訓練不足、指揮有缺陷。
  這次的勝利對討幕派影響甚大,諸小藩皆心存觀望,後來都因此此戰役都反起幕府,朝廷也順勢對德川慶喜發出了追討令,並將他的官位、土地一概褫奪。舊幕府仍擁有雄厚的兵力,但後來雙方領導者皆意識到內戰拖延下去,不僅受列強干涉,人民的鬥爭也會激化,最後實現了「江戶無血開城」。
  擁幕派的也在戊辰戰爭時,紛紛響應反抗新政府,如東北地方以會津藩為中心,成立「奧羽列藩同盟」反抗新政府,新政府軍與其對峙八個多月,政府軍連戰皆捷,各藩相繼降服,只剩會津一藩還在負隅頑抗,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會津藩主松平容保與其兒子皆被俘往東京,奧羽地方的諸藩才算平定。
  一八六九年五月,榎木武揚則是前幕府大老,幕府滅亡後,他組織了蝦夷政權,盤據在北海道的五稜郭繼續抵抗新政府,不過最後還是被新政府圍剿失敗了,戊辰戰爭到此告一段落,明治新政府算是將擁幕派的肅清乾淨了。



二、那一些地方大名都跑到那裡去了呢?
答:藩主都還在,擁幕派的在戊辰戰爭時都被肅清乾淨,也藉由此戰加速各藩主他們都承認新政府的政權,詳情如下。
  新政府在取消了幕府機制後,連朝廷的攝政、關白等職位也廢除了,新設立了「總裁」、「議定」、「參與」三職。
  在「參與」一職中,吸收了薩摩藩及其他雄藩的代表,採取了「各藩聯合的形式」。例如薩摩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以及土佐藩的後藤象次郎、福岡孝弟均被任命「參與」,不久之後,長州藩的木戶孝允、廣澤真臣等也有被拔擢為「參與」。而薩摩藩、土佐藩與長州藩在本身就是尊王攘夷派,所以明治天皇一掌權後,他們皆被重用,自然成為新政府的核心。
  明治新政權成立後不久,雖把幕府的獨裁改變雄藩的聯合,但其統治政策仍然力圖原封不動地貫徹封建統治的思想體系。新政府的經濟政策是以商法司、商法會所和太政官札為中心,但它實際上是雄藩在幕府末期實行藩政改革的方法的延續,各藩也繼承了加強專賣制、增發藩札等舊藩政改革的方法。



三、那麼那一些地方大名的領地和軍隊都怎麼處理了呢?對他們的領地有控制權嗎?
答:領地、軍隊與控制權也都還在,不過因為戊辰戰爭之後,通過「廢藩置縣」,起了很大的變化,請情如下。
  因為上述,雄藩在幕府末期實行藩政改革的方法的延續,各藩也繼承了加強專賣制、增發藩札等舊藩政改革的方法。這個違背了人民對維新的期望,所以各地農民爭取「改世」(意思是要求改造社會,特別是要求平等佔有土地)的鬥爭激化起來,首先在歧阜縣北部發生大規模的農民鬥爭,此鬥爭持續延燒到加賀、信濃至全國各地,都是希望以「由封建貢租和地主掠奪下謀求解放土地革命的要求為基礎,並包括商品的生產和銷售自由以及撤消舊的農村統治機構等要求。」
  德川幕府滅亡後,加上因為戊辰戰爭,不論戰勝的或戰敗的藩主,都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而且早在幕府末期,大部份的藩就已經面臨財政的窘境(財政困難的原因,請看我po的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1408073)。
  在當時全國各藩的負債中,外債的全部和內債的1/4是在此戰役中出現的。特別是各藩要維護在內戰過程中購入的軍艦,需花費大筆費用,最後主動要求將他們擁有的軍艦獻給政府。
  再加上戰勝的藩,在戰鬥中建立了功績的武士,也開始無視舊的統治秩序。
  所以以上種種原因,很多藩主紛紛向新政府表達廢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維新政府,決定了「廢藩置縣」的腹案,改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一八六九年六月,通過了「版籍奉還」(將領地和藩民交給政府),並且直接任命全國原藩主繼續在舊領地擔任藩知事(地方官,有點像現代的縣市長),而由新政府發給家祿,代替以前的領地收來的封祿,通過這一措施,使得家祿與藩的財政徹底分開,所以藩主就失去了領主權,失去了領主權也等於失去了控制權,一切聽命於中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9 12:36 , Processed in 0.02370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